1、广西钦州市高新区实验学校(十五中)2016-2017学年高一化学新生入学考试试题解析版一、 选择题 1. 自动灭火砖是在砖里压入了一定量的氦气和二氧化碳。这种砖建成的房屋发生火灾时,在高温烘烧下,砖会裂开并喷出氦气和二氧化碳,从而抑制和扑灭火焰。其灭火原理是: A清除可燃物 B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答案: B 【解析】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生活实际型 分析:根据灭火的原理来解决本题 解答:解:在高温烘烧下,砖会裂开并喷出氦气和二氧化碳,由于氦气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稳定,且不支持燃烧,所以起到隔绝空气,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离,不能燃烧,而熄
2、灭着火点不能降低,降低的是温度 故选 B 点评:灭火的方法有:隔绝空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隔离可燃物自动灭火陶瓷砖喷出氦气和二氧化碳,隔绝了空气而灭火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燃料充分燃烧,可节约能源又可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B液氧是纯净物 C物体热胀冷缩,说明分子大小可随温度改变而改变 D水煮沸后可降低水的硬度 答案: C 【解析】A. 燃料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减少了一氧化碳的排放,从而减少了对空气的污染;同时充分燃烧能放出更多的热量,可节约能源,A正确。 B. 液氧只含氧气分子,为纯净物,B正确。 C. 物体热胀冷缩,说明分子间的间距可随温度改变而改变,C错误。 D. 加热煮
3、沸或蒸馏能降低水的硬度,D正确。 故选C。 3. 从C+ 2CuO 2Cu + CO2的化学反应中,获得的下列信息不正确的是: AC具有还原性 B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C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 DCuO发生了还原反应 答案: B 【解析】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知识和四大基本反应类型进行解答 解:在题给化学反应中,氧化铜里的氧被碳夺去,发生的是还原反应,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而碳得到了氧,发生的是氧化反应,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了新的单质和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故B不正确。 故选 B 4. 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2个氮分子:2N B2个硫酸
4、根离子: 2SO 4 2- C氧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 D2个铁离子:2Fe 2+ 答案: B 【解析】:A、根据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进行解答; B、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进行解答; C、根据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进行解答; D、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进行解答 解答:解:A、根据
5、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2个氮分子:2N 2 ,故A说法错误; B、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因此2个硫酸根离子表示 为:2SO 4 2- ;故B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因此氧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表示为: ; D、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因此2个铁离子表示为:2Fe
6、3+ ,故D说法错误; 故选B 5. 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上的精彩表演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焰火表演 B霓虹灯表演 C音乐喷泉 D气球升空 答案: A 【解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焰火表演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霓虹灯表演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音乐喷泉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气球升空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 A 6. 关于H 2 H 2 O,COCO 2 ,CCO 2 三种物质的转化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7、 A都能通过化合反应实现 B都能通过置换反应实现 C都能通过与CuO反应实现 D变化前后都有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 答案: B 【解析】:根据三者的化学反应式分析即可它们的化学反应式分别是: H 2 H 2 O的化学反应式是:2H 2 +O 2 2H 2 O; COCO 2 的化学反应式是:2CO+O 2 2CO 2 ; CCO 2 的化学反应式是:C+O 2 CO 2 ; 解答:解:H 2 H 2 O,COCO 2 ,CCO 2 的化学反应式分别是:2H 2 +O 2 2H 2 O;2CO+O 2 2CO 2 ;C+O 2 CO 2 A、观察化学反应式可知,都是两种物质生产另一种物质,都是化合反
8、应,故A正确; B、观察化学反应式可知,三者都不是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置换反应,故B错误; C、氢气、一氧化碳及碳均有还原性可以还原氧化铜得到对应产物,故C正确; D、在2H 2 +O 2 2H 2 O中,反应前单质氢和氧的化合价都是0,反应后氢元素的化合价是+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2CO+O 2 2CO 2 中氧元素反应前化合价是0,反应后变成-2价;C+O 2 CO 2 中,反应前单质碳和氧的化合价是0,反应后碳元素变成+4价,氧元素变成-2价也就是说有化合价的变化,故D正确 故选 B 7. 右图为元素周期表第三周期的局部,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9、是: A它们都属于金属元素 B1个铝原子的质量是26.98g C钠元素的一个原子质子数为l1 D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l2 答案: C 【解析】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中每一个周期都从金属元素开始,到稀有气体元素结束(第一周期从非金属元素氢开始)根据图表找规律的一般方法是对比分析法,即将表中所给的信息,从横向和纵向及整体进行对比,找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综合提炼出新的信息也就是其中隐含的规律在元素周期表中,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结构中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发生规律性的变化,元素的种类(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和元素性质,也发生规律性的变化 解答:解:根据元素周期表中每一个周期都从金属元素开始,到稀有
10、气体元素结束(第一周期从非金属元素氢开始)和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一个小格所提供的信息,在选项中 A BD不正确,故选 C 8. 下图是两种物质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从示意图中获取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涉及的物质共含有四种元素 B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中的置换反应 C该反应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都是1 D该反应是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的过程 答案: A 【解析】析:分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微观示意图表明:该反应的反应物为两种,其中一种为一种元素的两个原子与另一种元素的一个原子所构成的分子,该反应物为化合物;另一反应物为单原子构成,该反应物为单质分子;生成物中,一种生成物为一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与另一种元素
11、的一个原子构成的分子,该物质为化合物;另一生成物为同种元素的两个原子构成的分子,该物质为单质 解答:解:A、反应前的两种分子中共含有三种原子,反应后生成的两种物质的分子中也含有这三种原子;根据元素为同种原子的总称,可判断该反应中涉及三种元素;故A不正确; B、通过分析图示可知,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故B正确; C、图中所示每种物质的分子都只有一个,根据反应前后原子个数相等,可判断微观图表示出反应的实际发生情况,因此可此判断各物质的计量数都是1;故C正确; D、根据反应微观图可知,反应生成物的分子是由反应物分子中原子重新结合而构成的分子,即该反应是两种分子的原子重
12、新组合的过程;故D正确; 故选 A 9. 甲、乙、丙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将t 1 时甲、丙饱和溶液的试管(均有少量未溶解的固体)放进盛有热水(t 2 )的烧杯里。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质量减少 B溶质的质量分数 Ct 1 时,溶解度:甲乙丙 Dt 2 时,甲和乙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答案: D 【解析】分析:根据溶解度曲线进行分析解答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可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 解答:解:A、根据溶解度曲线,甲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根据图示,两支试管内均有未溶解的物质溶
13、质,说明此时两溶液均为饱和溶液;当温度升高时,试管内的甲物质继续溶解,溶液中溶质质量增加,故溶液质量增加;试管内丙物质析出,溶液中溶质质量减小,故A说法错误; B、要比较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必须明确温度及溶液是否饱和,故无法确定,B说法错误; C、由曲线可知t 1 时,三物质溶解度大小顺序为:乙甲丙,故说法错误; D、t 2 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故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等,说法正确 故选 D 10. 下列推理得出的相关结论合理的是 A原子和分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所以原子和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均不能再分 B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 C氧化物都
14、是含氧元素的化合物,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D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所以它们的性质完全相同 答案: 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以及对氧化物的理解和对碳的同素异形体的掌握 解答:解: A、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而原子不能再分,是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所以A说法不正确; B、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所以B说法正确; C、氧化物都是有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是氧元素,但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如高锰酸钾不是氧化物,所以C说法不正确; D、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15、但它们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所以D说法不正确 故选B 11. 往Zn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滤纸上的物质是 ACu BCu和Fe CCu和Zn DFe、 Cu 和Zn 答案: B 【解析】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强弱关系ZnFeCu,铁粉不和混合溶液中的ZnSO 4 反应,但却能置换出CuSO 4 中的Cu;加入过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混合溶液中的CuSO 4 全部反应,生成铜和FeSO 4 ,且铁粉有剩余 解答:解:由于金属活动性强弱关系ZnFeCu,所以过量的Fe粉可以置换出混合溶液中的Cu,而不能置换出锌,所以,过滤后所得固体应该为铁和铜的混合粉末;
16、故选 B 1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B在水电解的反应中,氢原子和氧原子都没有发生变化 C水的蒸发和水的电解都生成气体,它们都是化学变化 D物质在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就是物质的化学性质 答案: B 【解析】A、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不可能有其他物质的分子,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只能说明水中含氢氧两种元素; B、水电解的微观过程是水分子的分开成为氢氧两种原子,而后两种原子再重新的组合,成为氢分子与氧分子; C、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有新的物质生成,而水的蒸发无新物质生成所以不是化学变化; D、物质的化学性质是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所以物质
17、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就是物质的化学性质; 故选B 二、 填空题 13. 按题意从CO、SO2、NO2、C60、C2H5OH五种物质中选择适宜的化学式,填入下列横线上。 在汽油中加适量作为汽车燃料的是 ; 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气体是 ; 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用于超导体方面的是 ; 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的是 。 答案: C2H5OH ;CO;C60 ;SO2和NO2 (每个1分,答错得0分) 【解析】在汽油中加适量乙醇或天然气作为汽车燃料; CO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气体; C 60 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用于超导体方面; SO 2 和NO 2 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 点评:考查化学物质的性
18、质和用途。 14. 自来水消毒过程中通常会发生化学反应,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7 (2)分析微观过程图,我能从微观角度总结出的一条结论是: 38 。 答案: 37 H 2 O + Cl 2 = HCl + HClO 38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其它合理答案也可) 【解析】(1)通过反应的模型图及物质的微观构成模型图可知:反应物是氯气和水,生成物是盐酸和次氯酸,各物质的微粒个数关系是1:1:1:1,反应的方程式为H 2 O + Cl 2 = HCl + H
19、ClO; (2)从图中可以看出:反应前有一个氧原子、两个氢原子、两个氯原子,反应后也有一个氧原子、两个氢原子、两个氯原子,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改变 故答案为:(1H 2 O + Cl 2 = HCl + HClO (2)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其它合理答案也可) 点评:此类试题属于微观粒子模型的图示题,解答时一定要弄清各微观粒子的构成情况,并能把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很好的联系起来,才能根据微观粒子来推测物质的种类与实验结论等 15. (1)用化学符号表示:两个氢分子 ,五个硫酸根离子 。 (2)
20、氢氧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 。 (3)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中属于离子的是 (填字母),共表示 元素。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与最多的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 答案: 【解析】考查知识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具体解答过程:解:(1)表示化学式中原子或原子团个数的数字写在元
21、素符号或原子团符号的右下角,1个氢分子含有2个氢原子,因此1个氢分子表示为H 2 ; 表示粒子个数的数字写在化学符号的前面,因此2个氢分子表示为2H 2 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但硫酸根离子是由多个原子组成的离子,整体带2个单元位的负电荷,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答案为5SO 4 2- ; (2)根据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因此氢氧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表示为: +3
22、Fe (OH) 3 ; (3)根据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根据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由此可知微粒结构示意图中属于离子的是D; 根据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所以微粒结构示意图中共表示3种元素; (4)根据地壳里各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排列依次是氧,硅,铝,铁,因此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O,铝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根据化合价原则,其组成的化合物是 Al 2 O 3 ; 故答案为:(1)2H 2 ;5SO 4 2- ;(2) +3 Fe (OH)
23、3 ;(3)D;3;(4)Al 2 O 3 ; 试题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16.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取氧气 (2)木炭完全燃烧 (3)生石灰和水 (4)澄清石灰水和二氧化碳 以上各反应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填序号,下同),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答案: 【解析】: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必须熟悉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依据客观事实再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反应物的种类及反应的特点分析反应的类型 解答:解:(1)实验室用双氧水
24、制取氧气,同时生成了水,反应的方程式是:2H 2 O 2 2H 2 O+O 2 ; (2)木炭完全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是:C+O 2 CO 2 ; (3)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钙,反应的方程式是:CaO+H 2 O=Ca(OH) 2 ; (4)澄清石灰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方程式是:CO 2 +Ca(OH) 2 =CaCO 3 +H 2 O; 上述反应(1)中由一种物质生成了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2)、(3)中有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 故答为:(1)2H 2 O 2 2H 2 O+O 2 ;(2)C+O 2 CO 2 ;(3)CaO+H
25、2 O=Ca(OH) 2 ;(4)CO 2 +Ca(OH) 2 =CaCO 3 +H 2 O;(1),(2)(3) 17. 请用化学符号完成以下填空: (1)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非金属元素是 ; (2)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 ; (3)“西气东输”中“气”的主要成分是 ; (4)常温下呈液态的金属单质_; (5)常用来检验CO 2 气体的某溶液的溶质 ; 答案: 【解析】 人体组成的主要元素O,C,H,N,Ca,P,K,S,Na,Cl,Mg共11种,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非金属元素是O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H 2 O“西气东输”中“气”是天然气,主要成分CH 4 常温下呈液态的金属单质汞,俗称水
26、银检验CO 2 气体用澄清石灰水,溶质为Ca (OH) 2 三、 实验题 18.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前后,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是增加、减少还是不变?小刚、小莉按下面的步骤进行探究:来源:Z。xx。k.Com (1)提出假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前后总质量不变。 (2)设计并进行实验:小刚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A所示,选用的药品是BaCl 2 溶液和 Na 2 SO 4 溶液(两者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溶液);小莉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B所示,选用的药品是足量的稀盐酸和 Na 2 CO 3 溶液。他们在反应前后都进行了规范的操作、正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 两个实验所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小刚的
27、实验是: 小莉的实验是: 实验结论: 小刚认为:在化学反应前后,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是相等的; 小莉认为:在化学反应前后,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是不相等的。 你认为 的结论正确,导致另一个实验结论错误的原因是: 请从原子的角度分析你认为正确结论的原因是: 使用上述实验装置,请你选择另外两种药品进行实验达到实验目的,这两种药品可以是 和 (填化学式)【注:以上四种药品均不能再用】 答案: (BaCl2+Na2S04=BaS04+2NaCl; Na2C03+2HCl=2NaCl+H20+C02 小刚;小莉的实验漏掉生成物的气体的质量,将反应物放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
28、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NaCl、AgNO3 【解析】 书写化学方程式为:BaCl2+Na2S04=BaS04+2NaCl,Na2C03+2HCl=2NaCl+H20+C02 小刚的结论是正确的,因为在质量守恒定律中,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小李的实验漏掉生成物的气体的质量,可将反应物放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实验 从原子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是因为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改变 选择药品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两种物质要能反应,最好不生成气体物质,故可以选NaCl、AgNO3 19. 下图装置可以完成多个简单实验,具有药品用量少、实验现象明显、尾气
29、不外逸等优点。 小资料:Na 2 CO 3 + H 2 SO 4 =Na 2 SO 4 + H 2 O + CO 2 ; 氧化钙(俗称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 (1)若甲中吸有浓氨水,乙中吸有无色酚酞溶液,将甲、乙中的液体同时挤出,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_。 (2)若甲中吸有水,乙中吸有稀硫酸,烧杯中盛有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烧杯中盛有碳酸钠粉末。为了验证使石蕊变色的物质是碳酸而不是二氧化碳,应采取的实验操作是_。 (3)若先将甲中的液体挤出,观察到气球明显鼓起,一段时间后恢复原状;再将乙中的液体挤出,气球又明显鼓起。请将下表中的试剂补充完整。 滴管甲
30、烧杯 滴管乙 烧杯 试剂 H 2 O MnO 2 气球鼓起是因为装置内气压增大,两次气压增大的原因依次是_。 答案: (1)总在不断运动 (2)先将乙中的液体挤出,一段时间后,再将甲中的液体挤出 (3)烧杯:CaO;滴管乙:过氧化氢溶液 固体CaO 与H 2 O反应,放出大量热,导致气压增大;H 2 O 2 和MnO 2 反应,产生O 2 并放出热量,导致气压增大(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胶头滴管甲和乙中的液体分别滴入烧杯和烧杯中,二者没有直接接触。变色是因为:浓氨水中的易挥发性,有NH 3 分子从浓氨水中逃逸出来,进入了酚酞中使得酚酞变红;这说明了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2)为了验
31、证使石蕊变色的物质是碳酸而不是二氧化碳,可先让石蕊接触二氧化碳气体,即先将乙中的液体挤出(稀硫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会观察到纸花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色。过一段时间后,再将甲中的液体挤出,二氧化碳气体会和水反应生成碳酸,会使纸花变色。 (3)先将甲中的液体挤出,观察到气球明显鼓起,一段时间后恢复原状;这说明甲中的液体与烧杯中的物质接触后并没有生成气体(如生成气体,一段时间后气球不会恢复原状),即二者应该会放出热量。烧杯中的物质可选用小资料当中提到的氧化钙。也可以选择其他能和水接触放热的物质,如氢氧化钠固体或浓硫酸。 后来再将乙中的液体挤出,气球又明显鼓起。结合烧杯中的物质
32、为MnO 2 可知乙中的液体应为过氧化氢溶,它与MnO 2 接触后会生成氧气且反应放出热量,造成气球内的气压明显变大,所以气球又明显鼓起。 考点:常见物质间的反应 四、 计算题 20. 市售化肥硝酸铵的化学式为(NH 4 NO 3 )。试求: (1)硝酸铵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52 ; (2)硝酸铵中N元素的质量分数 53 。 答案: 52 80; 5335% 【解析】:(1)根据硝酸铵的化学式可知,硝酸铵的相对分子质量=142+4+163=80; (2)硝酸铵中N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35% 故答案为:(1)80;(2)35% 点评:本题是较简单的有关化学式的计算题,学生只要细心解答,一
33、般都能正确完成 21. 向锌和碳酸钙的混合固体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共得到.4g混合气体。将气体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得到5g白色沉淀,求: (1)混合气体中二氧化碳的质量为多少? (2)混合固体中锌的质量分数。 答案: (1)2.2g (2)56.5% 【解析】(1)设混合气体中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则 CaCO 3 +2HClCaCl 2 +H 2 O+CO 2 100 44 5g x ,解得x=2.2g, 答:混合气体中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2g; (2)混合气体中氢气的质量为2.4g2.2g=0.2g, 设混合固体中锌的质量为y,则 Zn+2HClZnCl 2 +H 2 65 2 y 0.2g
34、 ,解得y=6.5g, 则混合固体中锌的质量分数为 100%=56.5%, 答:混合固体中锌的质量分数为56.5% 本题考查学生利用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明确发生的化学反应及利用完全反应来确定混合物的成分和质量是解答的关键 22. 下表是元素周期表中118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我对它进行研究: (1)第12号元素它属于 32 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它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33 电子,它的离子符号为 34 。 (2)从上表中我探究出以下规律:在原子里,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35 。 (3)我通过细致地分析,还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 36 。 答案: 32金属; 33失去; 34 Mg 2+
35、 ; 35 质子数(或电子数); 36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周期数;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同一周期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同一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其它合理答案也可)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1)根据元素周期表可知,第12号元素名称是镁元素,名称的偏旁为“金”,则属于金属元素;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2个电子,它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2个电子而满足最外层8电子的稳定结构,因此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它的离子符号为Mg 2+ 。 (2)因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数,由周期表中的数字观察可发现原子结构中的质子数与原子序数相同。 (3)根据周期表可以发现在同一周期的元素的原子结构中的电子层数都是相同的,如第二周期都是2个电子层,在同一竖行的最外层电子数都相同,如第一列,最外层电子数都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