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在当今保存的青铜器皿中,商代青铜器经常刻以夸张变形的兽面或原始图腾作为纹饰;周代青铜器皿则大多遵从固有的规格,在装饰上具有显著的秩序感。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制造技术进步 B法家思想影响C政治伦理规范 D审美观念变化25费孝通先生曾将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描述为“差序格局”,即“以己为中心,按照有差等的次序形成的关系网络”。这种差序格局的结构方式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之中。其中,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是“差序格局”的模板,其他各个层次都从这里获得其构造原则,如同乡关系、师徒关系、君臣关系等。据此可知,“差序格局”A产生于儒家三纲五常思想 B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C使先秦血缘政治得以
2、延续 D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26春秋中后期,晋、楚、秦等国相继开始推行县制。晋国县制尤为发达,卿大夫都在各自领地内设县,委任有军功者为其长官。春秋中后期,县制的推行A冲击了传统政治秩序B废除了贵族世袭特权C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D完善了地方行政制度27高焕祥在秦汉廷议制度试析中说:秦汉廷议内容之广、规模之大,气氛之激烈都是空前绝后的;据不完全统计,其间四百年里有文可证的廷议就达百余次,而明文记载的被皇帝采纳的就有80多次。这说明廷议A扩大官僚权力实现对皇帝集权的制约 B是国家的决策中枢C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封建体制的弊端 D是民主制意义上的议事28下面为“九卿”的职能表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
3、正治粟内史少府掌宗庙礼仪掌皇宫保卫掌宫廷车马仪仗掌司法掌少数民族及对外事务掌皇族事务掌财政税收掌皇帝私有财政由此可见,秦朝官僚机构A家国一体色彩浓厚 B职无常守现象普遍C分工明确效率较高 D互不相属互相牵制29秦以郡县、秦吏秦法治东方,易风移俗,结果激起较强反抗。汉初,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再次显现出来,且仍以楚、齐、赵三地最为明显。高祖一面必须“承秦”,一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这表明A汉承秦制稳定了国家秩序B郡县制全国推行致秦朝速亡C郡国并行在汉初有合理性 D民族大融合到汉初尚未出现30唐代中后期的地方节度、观察使等大量召辟文人担任幕僚,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选官权过于集中带来的弊端,
4、并为缺乏实际行政经验的科举士人积累基层经验、提高行政能力创造了条件。可见该举措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察 B是藩镇割据的重要表现C弥补了科举选官的不足 D导致中央权威不断丧失31唐朝定制是中书省掌草拟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封驳,尚书省掌承旨执行。后唐太宗发现中书省、门下省长官颇多龃龉扯皮之事,于是在门下省下面设政事堂,形成统一的中央行政决策机制,集体商议并处理军国事务,由是鲜有败事。这说明当时政事堂的设立A扩大了封建君主的权力 B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C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D缓和了各部门之间的矛盾32监察官员由开始泛泛地“察举非法,受公卿群吏奏事,有违失者举之”,逐步发展到“纠举百僚,推鞫狱讼”
5、,甚至不但察举各级官吏违法乱纪事件,还受诏参与司法审判、监军、监财、监试等。这反映了监察制度A功能增强和职责范围的扩大 B消除了威胁政权的潜在因素C导致官僚阶层相互倾轧加剧 D在百官之中处于超然的地位33有学者认为,仅就中枢机构而言,明朝经历了一个废丞相、置四辅、设内阁的历史阶段,而清朝则走了置议政大臣、设四大臣、立军机处的历史轨迹。两朝最后都形成了兼职丞相制的体制。“兼职丞相制”的形成从本质上反映出明清时期A官僚政治体系扭曲混乱 B君主专制统治效能空前提高C贵族政治淡出历史舞台 D前朝宰相制度得以变相恢复34宋代各级官僚有不同称谓:“有官,有职,有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
6、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只有差遣才有治事的职能。材料反映出宋代A皇帝对百官的管理和控制的加强 B官僚机构重叠,人浮于事,耗费国帑(钱财)C官员职能明确,提高工作效率 D重视文学艺术的发展35清初将长城以内的汉地划分为十八行省基本沿用明朝旧制,在东北、外蒙古和新疆则设置了五个将军辖区由中央委派重臣兼管军政民政,在西藏青海则设置办事大臣监管当地事务,在蒙古采取其民族的盟旗制度并定期会盟,西南则广设土司,这些做法A使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B表明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C大大加强了当时中央集权 D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40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材
7、料一 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材料二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
8、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朝与宋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并指出各自产生的后果。(12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元代行省制形成的原因并分析其积极影响。(13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中国古代的部分历史现象 社会人群政治现象经济现象文化现象皇帝、诸侯、贵族、官吏、农民、流民、工匠、地主、
9、士人、商人、士兵、豪强、市民、宦官、外戚、将领、僧侣、民族统一、分裂、集权、专制、盛世、乱世、争霸、叛乱、戍边、安内、变法、起义、改朝、暴政、篡权集体农耕、土地私有、小农经济、田庄经济、土地兼并、限田均田、对外贸易、手工生产、雇佣劳动、区域贸易、城市经济、徭役赋税、海禁闭关、人口迁移、重农抑商百家争鸣、思想统一、民本思想、仁政思想、天人感应、理学、心学、文化传播、文化交流、三教合流、唐诗宋词据中国大通史概括整理 请在任意三类历史现象中选取相互关联的现象,据此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具体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关联史事)(12分)4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
10、下列要求。(15分)材料 早在明末,后金(清)势力影响日渐扩大之时,东北地区其他少数民族势力纷纷向金政权示好或臣服,出现了贡貂活动。康熙中期,贡貂制度最终形成。贡貂制度是清王朝差别对待生产、生活风俗习惯不同民族部落的总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服从、从属和责任。它规定,貂户每年只进贡一张貂皮,“户部颁赐进貂人袍帽、靴袜、鞓带、汗巾、扇子等物各一捆”。朝廷对进贡者的奖赏丰厚,同时设宴款待。貂户通过一张貂皮就换来了平素难得的一些生活用品,贡缴积极踊跃。貂户把全年猎获的貂皮带来备选,进贡后剩下的其他貂皮“不入等者,听鬻”,出现“岁至宁古塔交易者二万余”的局面。为了便于管理贡貂者,清政府把他们编入八旗,
11、出则为兵入则为猎。每年贡貂时日临近之前,当地的部族首领都要出面组织协调,一同前往缴贡。首领们受到清政府的优待,赏品不仅质优,且多为朝衣、朝褂、蟒缎等。摘编自李凤飞贡貂制度与清代东北治策(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贡貂制度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政府推行贡貂制度的作用。(7分)钦州市第一中学高二5月月考文综历史部分参考答案242526272829303132333435CBACACCBABBD24C周代的青铜器纹饰更多的体现了秩序和规整,而青铜器在商周时期多为礼器,商周青铜器的纹饰风格变化反映了周代政治伦理相对于商代更加规范,C正确;青铜制造技术的变化
12、不能构成纹饰风格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A;法家思想在西周并未出现,排除B;审美观念变化不是纹饰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D。25B根据材料“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其他各个层次都从这里获得其构造原则,如同乡关系、师徒关系、君臣关系”结合所学可知该制度为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明确了尊卑等级,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秩序,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故B项符合题意。A项,宗法制度先于儒家思想产生,排除。C项,宗法制度后来遭到破坏,故排除。D项,宗法制度是社会等级形成的根源,而非表现,排除。26A县的长官由卿大夫根据军功委任,对春秋时期的世卿世禄制形成冲击,故选A项;县制的推行并未废除贵族世袭特权,
13、排除B;春秋时期并未形成君主专制,排除C项;完善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27C根据材料“被皇帝采纳的就有80多次”可知,廷议制度一定程度上平抑了皇帝专制的现象,有利于减少皇帝决策的失误,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封建体制的弊端,故C正确;秦汉廷议体现了大臣拥有一定的政治参与权,但最终决策权由皇帝掌握,故AB错误;廷议体现了大臣拥有一定的政治参与权,但最终决策权由皇帝掌握,并非“民主制意义上的议事”,故D错误。28A材料反映了官员还得管理皇室家族内部事务,这说明了家国是一体的,所以材料表明了秦朝中央官制具有家国一体的色彩,故选A; 秦汉时期,三公九卿虽然职无常守的现象普遍存在,但与材
14、料无关,排除B;材料无法反映官僚机构的效率,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秦朝官僚机构互相牵制的关系,排除D。29C由材料“高祖一面必须承秦,一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并结合所学可知,“承秦” 实行郡县制;“一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指实行封国制,说明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合理性,故C正确;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后来出现七国之乱,未能实现汉朝的长治久安,A错误;秦朝因为暴政而亡,不是郡县制导致灭亡,B错误;D项中的“尚未出现”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高祖一面必须承秦,一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联系所学西汉的郡国并行制分析解答。30C大量文人担任地方节度、观察使
15、等幕僚,有利于“科举士人积累基层经验、提高行政能力”,正好弥补了科举选官仅重视文化素质和知识的弊端,故答案为C项;文人担任幕僚利于积累基层经验,而非代表中央加强对地方监察,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文人担任幕僚导致地方割据并威胁中央,排除B、D项。31【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政事堂设立之前,“中书省、门下省长官颇多龃龉扯皮之事”,在政事堂设立之后,“形成统一的中央行政决策机制,集体商议并处理军国事务”“由是鲜有败事”,说明政事堂的设立,使得中央政府各部门的行政效率得到了提高,故选B项;题干之意主要涉及解决中央各机构部门之间的行政效率低下问题,而非扩大君主的权力,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
16、可知,在古代中国,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存在,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之后,这对矛盾才得以解决,排除C项;通过题干内容可知,唐太宗设立政事堂的出发点在于解决“中书省、门下省长官颇多龃龉扯皮之事”,即要提高行政效率问题,而不是缓和各部门之间的矛盾,排除D项。32.答案A33B明清“兼职丞相制”的形成从本质上说明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故选B;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不符合史实,材料也无法体现,排除;“兼职丞相”为皇帝提供咨询服务,不等同于丞相,排除D。34B依据材料“按照宋代官制,一般官员都有官和差遣两个头衔”结合所学可知,政府对官员的控制加强,官员并不固定担任某项工作和位置,流动性较强,这
17、直接导致宋代官僚机构重叠,人浮于事,增加财政负担,选项B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对官员的控制加强,并未涉及对百姓的控制,A选项错误;官职分离职能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因此选项C排除;材料未涉及文学艺术的发展,排除选项D。35D材料反映的是清初政府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实行不同的管理制度,这种因地制宜的管理模式有利于当时国家的统一和政权的巩固,故D选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皇权是否加强,故A选项错误;材料看不出各民族地位的高低无法判断是否存在歧视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西南地区广设土司可知在西南地区是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实际控制并未加强中央集权,故C选项错误。40(25分)(1)不同:唐朝设置节度使,重外轻内;宋朝
18、厉行中央集权,强干弱枝。后果:唐朝藩镇割据;宋朝积贫积弱。(12分)(2)原因:元朝疆域辽阔;吸取前朝管理地方的历史教训;民族征服。(6分)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任答一点2分,答满三点7分)解析(1)不同:由材料“在边地设十节度使”“失于外重”可知,唐朝采用的措施是设置节度使,重外轻内;由材料“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可知,宋朝采用的措施是厉行中央集权,强干弱枝。后果:由材料“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可知,唐朝的后果是造成了藩镇割据;由材料“外患最多”“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易于虚弱
19、瓦解”可知,宋朝的后果是造成了积贫积弱。(2)原因:由材料“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可知,其原因是元朝疆域辽阔;由材料“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可知,其原因是吸取前朝管理地方的历史教训;由材料“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可知,其原因是民族征服。影响:结合所学可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局面、省制开端等方面展开分析。41(12分)【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全国卷历年12分题【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提炼观点,如由材料中的现象“皇帝、诸侯、贵族”、“集权、专制”、“天人感应、理学、心学
20、”得出皇帝通过思想统一加强了君主专制,或者由材料中的现象“集体农耕、土地私有、小农经济、田庄经济、土地兼并”、“乱世、争霸、叛乱、戍边、安内、变法、起义、改朝、暴政、篡权”得出土地兼并加剧容易引发农民起义;其次,从材料中提取互相关联的历史信息并结合史实论证观点,如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君主专制的角度,或者从古代社会由于土地兼并引发的农民起义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述;最后,总结观点,表述成文。【答案】示例一:选取现象:皇帝、专制、思想统一 观点:皇帝通过思想统一加强了君主专制。 论述: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国家强盛,黄老之学无法满足加强君权和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则提出
21、新儒学思想,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思想。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通过教育和选官制度,使儒学确立统治地位,实现思想上的统一,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巩固国家统一。 示例二:选取现象:农民、起义、土地兼并 观点:土地兼并加剧容易引发农民起义。 论述:战国以后实行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地主阶级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农民土地,加重了农民的困难,激化社会矛盾,进而引发农民起义。东汉后期,田庄经济发展,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终于引发黄巾起义。起义虽遭镇压,但东汉王朝也名存实亡。42(15分)(1)特点:延续传统,因俗制宜;关注贡貂的政治价值;纳贡与赏赐紧密结合;注重笼络部族首领。
22、(8分)(2)作用:给东北人民带来了经济效益,推动了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强化了地方的归属感;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一定程度上加重财政负担。(任答一点2分,答满三点7分)【解析】(1)依据材料“贡貂制度是清王朝差别对待生产、生活风俗习惯不同民族部落的总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服从、从属和责任。它规定,貂户每年只进贡一张貂皮,户部颁赐进貂人袍帽、靴袜、鞓带、汗巾、扇子等物各一捆。朝廷对进贡者的奖赏丰厚,同时设宴款待”结合所学从延续传统,因俗制宜、重视贡貂的政治价值、纳贡与赏赐紧密结合注重笼络部族首领等方面概括清政府贡貂制度的特点。(2)依据材料“贡貂制度强调服从、从属和责任。”、“貂户通过一张貂皮就换来了平素难得的一些生活用品”、“出现岁至宁古塔交易者二万余的局面”、“清政府把他们编入八旗,出则为兵入则为猎”结合第一问的特点和所学从推动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增强地方归属感、强化对地方的管理、维护国家统一、加重财政负担等方面简析清政府推行贡貂制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