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编 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1节 理解重要概念含义和句子含意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重要句子的含意是论述类文章“理解”层级中的两个重要考点。题型可用选择题也可用主观题,但多以选择题为主。对于重要概念的含义的理解,考试说明的要求是:“重要概念”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这些概念或表示特定的意义,或表达丰富的内涵。在实际考查中,主要是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方面进行的。概念的内涵主要指概念的本质特征、功用、原因等,外延主要指种类、数量、条件等。对于重要句子的含意的理解,考试说明的要求是:“重要句子”是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结构等起重要作用的句子。这些句子或
2、意蕴比较丰富,或表达比较独特,或结构比较复杂。在实际考查中,多选择能够表达作者所持的观点或是概括文中某一局部内容要点的句子。题型一 理解重要概念含义“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和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其语言表达形式是词或词组。“文中重要概念”,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指根据具体语境准确领会文中重要概念的意义,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每一个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就要既明确概念的内涵(特有属性),又明确概念的外延(包括哪些对象)。一般涉及三点:根据上下文推断含义深刻的概念;根据上下文把握重要概念的语境义;根据作者的观点理解重
3、要概念的隐含义。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既要对文章全局进行“整体把握”,又要根据词语的具体语境来体会。典例剖析例 1(2015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
4、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别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经历了从
5、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得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得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
6、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它象征着传统而视其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子,你以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它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7、(选自葛兆光中国经典十种序言,有删改)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但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偏狭。B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C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D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著作,还需要侧重考虑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篇。【小试身手】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本题题干中的“关于中国经典”表明本题考查的是对“中国经典
8、”的理解。A 项,“中国经典一般意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分析错误,根据第一段“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可知,中国经典不等同于“经”。B 项,“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的说法在文中找不到依据。D 项,“还需要侧重考虑”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甚至”,这只是一种建议。答案 C解题建模一、解题思路1.看表述是否全面,作者往往对一个概念分开几个角度来阐述,这几个方面合在一起才能真正的诠释概念,命题者有时故意不说全,做题时一定要看是否全面。2.看概念间是否有偷换或交叉,一篇文章可能会提出好几个概念,有中心概念,也
9、有其它概念,命题者有时故意把甲概念的意思说成乙概念,这时要注意辨析。3.看概念的定语状语,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是通过定语与状语来限定的,定语与状语的改变通常情况下就意味着其意义发生了转变,但是要小心特殊情况,就是命题者只是换了说法,其实质意义没变,这样的情况仍是符合原意的。4.看是否有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运用会使得意思变得含蓄,这时要把这样的艺术化表达转换为对概念的本来面目的客观解释,这样才不至于被迷惑。二、解题步骤1.看清题干要求。首先,审清题干的修饰限定语;其次,审判断的性质,明确题干是要求选出“正确”的选项,还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选项,还是要求选出“最恰当”的选项;最后,审题干的“潜台词
10、”。2.找准答题区间。即找到选项表述的内容在原文中的位置,通过与原文相关语句进行比较,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另外,考生要注意有的题干或选项只是针对一段话或一个句子、一个词而设,而有的题干或选项则是针对全文或文中的某些段落而设。3.联系语境理解。考生解题时要结合语境、联系全文,切不可断章取义或以偏概全。4.关注重点词语。考生要特别关注对概念进行修饰、判断的词语,因为这些词语是考生正确理解概念的关键,而命题者也往往在此处做文章。5.代入原文检验。考生可将选项与原文相关内容仔细比较,看是否有转述错误。跟踪热身1(名师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明确地将大自然作为文学的一个品种,在中国,是从刘
11、先平开始的。大自然文学,是文学的自觉,更是文学的时代反映。漫长的农耕文明使中国的河流山川、花草树木曾经得到了极好的保护,山川壮美、江河澄澈、风光旖旎曾是中国人的骄傲。反映在文学创作上,那便是出现了大量的山水诗、田园诗,还有散文和其他样式的文学作品。然而,是不是文学作品里描写了大自然,就是大自然文学呢?并非如此。大自然文学的出现,是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之后文学的一种自觉,是当代文艺家对人类自身生存危机认识和反思以及对人类终极关怀的结果。人们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深切地感到自身生存的危机。正是在这种情势下,大自然文学作家刘先平自觉地投向大自然,他和科学家们一起考察山川河流,观察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
12、鸟兽虫鱼,创作了大量的大自然文学作品,他的作品以目击性、纪实性著称而独树一帜,而他被誉为中国当代大自然文学的开拓者。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是文学自觉的体现。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是建立在生态道德基础之上的,这是文学理念的自觉。长期以来,文学就是人学,似乎成了一种定律。大自然文学对这个概念是一次颠覆。大自然文学强调的是生态道德。在大自然文学中,人不再是万物之灵,不再是宇宙万物一切的主宰,人类中心主义不复存在,人与大自然的其他万千品类相生相荣。刘先平认为“人只是大自然万物中的一员”,“必须迅速从大自然属于人类的传统误区中走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共荣的文学,也便是现代意义上的大自然文学”。刘先平的
13、大自然文学以目击性、纪实性和现场性为标志。这是文学创作方法的自觉。大自然是奇妙的,也是美妙的,对于人类、对于作家来说,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陌生的,不亲临大自然之中,便无法领略大自然的奇妙与美妙,更写不出有价值的大自然文学作品。欧美的大自然文学作家,如梭罗,在瓦尔登湖边自造木屋,住了两年多,才写出了瓦尔登湖。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纪实性,真实、生动而奇特。在刘先平笔下,相思鸟花样翻新的沙浴,各种姿势的蹭痒,梅花鹿箭一般出行的一刹那,还有植物界的各种奇观,野百合每长一岁增开一朵花,箭竹则用竹叉的变化来纪年,这一切都不是靠读几本科普读物得来的,而是靠实地考察得来的。刘先平曾一连几个月不畏严寒
14、酷暑,深入那些荒山野岭之中,伏在岩石上观察各种兽类的生活情景;两去西沙,更是体现了他的执着。深入到大自然的万事万物中去,熟悉大自然、理解大自然,然后才有他的大自然文学,这是刘先平的文学实践的自觉,也为其他文学同行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是可持续发展、构建人类美好未来的文学。这是文学价值的自觉。人类社会在发展中,也面临着许多危机,而其中的许多危机是人类自己造成的,如厄尔尼诺现象、沙尘暴来袭大自然文学作家们用自己的作品,真切地表达了对人类未来的关怀。人类应当始终尊重大自然、顺应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地球上大自然中的物种消失殆尽,即使高科技、现代化再美妙无穷,只有人类孤独
15、地享受现代化,那也是一种极可怕的景况。(选自唐先田文学的自觉),有删改)下列关于“大自然文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中国,作为一种文学的自觉以及文学的时代反映的大自然文学,一直没有独立的地位,是刘先平最早把大自然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品种确立起来的。B大自然文学不是简单地在作品中描写大自然,也不是农耕文明中的山水诗、田园诗,它体现了当代文艺家对人类自身生存危机的认识和反思以及对人类的终极关怀。C大自然文学对“文学就是人学”这一固有定律是一次颠覆,它强调的是生态道德,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就是建立在生态道德基础之上的,是文学理念的自觉。D现代意义上的大自然文学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共荣的文学,
16、如梭罗、刘先平等作家都是深入到大自然的万事万物中去,才写出属于自己的优秀作品的。C 解题时,要审清题干要求,将各个选项还原到原文中,找到对应的信息,一一对照,看是否一致;若不一致,要分清选项的表述和原文的区别。A 项,相关信息在原文第 1 自然段。原文表述为“明确地将大自然作为文学的一个品种,在中国,是从刘先平开始的。大自然文学,是文学的自觉,更是文学的时代反映”,将选项内容和原文比对后可知,A 项表述正确。B 项,相关信息在原文第 1 自然段。原文表述为“然而,是不是文学作品人类终极关怀的结果”,且“农耕文明中的山水诗、田园诗”是先于“工业文明时代”的,将选项内容和原文比对后可知,B 项表述
17、正确。C 项,相关信息在原文第 2 自然段。原文说“长期以来,文学就是人学,似乎成了一种定律。大自然文学对这个概念是一次颠覆”,而选项中说“文学就是人学这一固有定律”,这里犯了混淆状态的错误,将原文的“似乎”变成了“固有”,将可能变成了必然。D 项,由原文第 2 自然段可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共荣的文学,也便是现代意义上的大自然文学”。又由原文第 3 自然段可知,梭罗写出瓦尔登湖是因为他在瓦尔登湖边自造木屋,住了两年多,而刘先平有一连几个月不畏严寒酷暑,深入那些荒山野岭之中等体验,才写出属于自己的作品。将选项内容和原文比对后,可知 D 项表述正确。题型二 理解句子含意所谓“文中重要句子”
18、,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是指对语段、意义层次、篇章等内容或形式起着决定性影响的句子。从内容上看,是指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句子,段落中那些有概括段意作用的句子;从表达方式上看,是指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那些发表议论的句子;从结构上看,是指那些能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句子,表示承前、启后、过渡的句子,有重要指示代词的句子,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句子;从修辞上看,是指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反复、象征手法的句子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句子。此外,还有一些警句。如果考生不能正确地理解这些句子,那肯定也无法准确地把握文章。对于“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重在得“意”而不忘“形”,因为关
19、键性文句的内涵既是深层次的,又是丰富多义的,甚至是含蓄隐晦的。因此,关键性文句多富有潜在义、引申义、双关义、象征义和多重义等,做题时要参照主要段落或全文的整体意旨,在大语境中来探求文句内涵。只有这样,解题时才能披文入理,根据其语段的“形”,深入领悟其语段的“意”。典例剖析例 2(2015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罗丹的雕刻熊秉明雕刻的发生源自一种人类的崇拜心理,无论是对神秘力的崇拜,对神的崇拜,或者对英雄的崇拜。把神像放在神龛里,把英雄像放在广场的高伟基座上,都表示这一种瞻仰或膜拜的情操。雕刻家把神与英雄的形象具体化。他的创作是社会交给他的任务。所以雕刻家在工作中,虽然有相当的自由,可
20、以发挥个人才华,但是无论在内容上,在形式上,还要首先服从一个社会群体意识长期约定俗成的要求。有时,我们在庙宇装饰、纪念碑细部也看到日常生活的描写,有趣而抒情,然而那是附带的配曲。罗丹的出现,把雕刻作了根本性的变革,把雕刻受到的外在约束打破。他不从传统的规格、观众的期待去考虑构思,他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作为创造的出发点。雕刻首先是一座艺术品,有其丰富的内容,有它的自足性,然后取得它的社会意义。所以他的作品呈现的时候,一般观众,乃至保守的雕刻家,都不免惊骇,继之以愤怒、嘲讽,而终于接受、欣赏。他一生的作品,从最早期的塌鼻的人青铜时代,一直到他最晚年的克列蒙梭教皇伯诺亚第十五都受到这样的遭遇
21、,只不过引起的波澜大小不同而已。欣赏罗丹毕生的作品,我们也就鸟瞰了人的生命的全景。从婴孩到青春,从成熟到衰老,人间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爱和欲,哭和笑,奋起和疲备,信念的苏醒,绝望的呼诉都写在肉体上。他说“忠于自然”,而在他的手中,人体已经开始扭曲,破裂;他说“尊重传统”,然而他已经把雕刻从纪念碑功能中游离出来。他所做的不是凯旋门,而是“地狱之门”。这是一大转变。凯旋门歌颂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而“地狱之门”上没有英雄。“地狱之门”其实也可以称作“人间之门”,而罗丹所描述的人间固然有鲜美和酣醉,但也弥漫阴影和苦难,烦忧和悲痛,奋起和陨落。罗丹用雕刻自由抒情,捕捉他想象世界中的诸影,诸相。雕刻是他
22、恣意歌唱的语言。在罗丹手中,塑泥变成听话的工具,从此,在他之后的雕刻家可以更大胆地改造人体,更自由地探索尝试,更痛快地设计想象世界中诡奇的形象。现代雕刻从此可能。说他的雕刻是最雕刻的雕刻是可以的,因为雕刻本身取得意义;说他的雕刻破坏雕刻的定义,已经不是雕刻,也是可以的,因为雕刻不仅具有坚实的三度实体的造型美,而且侵入诗,侵入哲学。说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见雕刻的源起是可以的;说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到雕刻的消亡也是可以的。因为他的雕刻在生命的波澜中浮现凝定,生命啄破雕刻的外壳又一次诞生。他说:“在做艺术家之前,先要做一个人。”每天有那么多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从世界的各个角落来到巴黎罗丹美术馆,在
23、他的雕像之间徘徊,沉思,因为那些青铜和大理石不只是雕刻,那是,用他自己的话说,“开向生命的窗子”。(有删改)请结合文章,阐释文末“开向生命的窗子”的内涵。【小试身手】_【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内涵。“开向生命的窗子”虽是一句话,却是罗丹艺术观的高度概括,是罗丹的艺术作品的影响力的生动体现。作者用这样一句话来收束全文,是对罗丹的艺术创作的总体评价。扣住“生命”,从文中寻找体现罗丹的艺术观、创作成就和影响力的信息,结合这些信息,从“窗子带给人启发”的角度挖掘“开向生命的窗子”的内涵。【答案】雕刻开启了以生命为表现内容的历史;雕刻成为人们思考生命的载体;雕刻呈现了罗丹对生命的思考与想象;雕刻带给艺
24、术家们以创作的启示。解题建模一、解题思路1.查修饰限制性词语。从复杂单句看,要特别注意显示信息功能的词语,如指示代词、时间名词、方位名词、程度副词等修饰限制性词语,筛选其所表达的信息,另外还要具有压缩句子主干的能力,删繁就简,迅速把握长句表达的主要意思。2.查句间关系。看本句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条件关系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并列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复指、总分分总、说明 含阐述、解说、指代等。3.查句子的位置。关注文首、段首或文末、段末,关注提挈句、结论句、过渡句等,要能够提取关键句。4.查表层与深层。对于含意丰富隐晦的句子,可以采
25、用纵劈两层的方法,分析检查浅层含意和深层含意,从而全面准确把握句子含意。二、解题步骤第一步:找到句子在原文中的位置,结合语意巧妙地利用结构性、角度性的标志性词语或语意上的对应关系,投石探波,确定句子的阅读区间。第二步:结合语言环境分析句子的特点及类型,明确所考查句子的话题和设题角度;如果是客观题则要注意审明判断性质。第三步:结合语言环境,根据句子的类型或特点找寻切入点,从语法、语境、表达意图、关键词语等角度入手,在阅读区间中摘选关键词句并整合;客观性试题要审明选项是否在阅读区间之内,并根据语意进行比对。跟踪热身2(2013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科学所研究的是那些被认为是独立于研究者
26、个人而存在的关系。这也适用于把人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科学陈述的对象还可以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概念,像在数学中就是那样。我们不一定要假设这种概念是同外在世界里的任何客体相对应的。但是,一切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是“真的或者假的”(适当的或者不适当的)。粗略地说来,我们对它们的反应是“是”或者是“否”。科学的思维方式还有另一个特征。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对于科学家,只有“存在”,而没有什么愿望,没有什么价值,没有善,没有恶;也没有什么目标。只要我们逗留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我们就决不会碰到像“你不可说谎”这样一类的句子。追求真理的科学家,他
27、内心受到像清教徒一样的那种约束:他不能任性或感情用事。附带地说,这个特点是慢慢发展起来的,而且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选自许良英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略有改动)联系上下文,对第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构建严谨完整的科学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充分表达个人感情的。B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只关注、研究客观存在,决不会碰到“你不可说谎”这一类的命题。C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都像清教徒一样追求真理而不放任自己或者凭一时冲动处理问题。D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运用的不表达愿望、善恶等感情的概念,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B 本题从或然与必然、言此与言彼的角度设误
28、,考查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A 项,“不充分表达”错误。从第段第2 句话来看,应该是“不表达什么感情”,而不是“不充分表达”。C 项,“像清教徒一样追求真理”错误。第段中说“追求真理的科学家”“内心受到像清教徒一样的那种约束”,而不是“像清教徒一样追求真理”。D 项,第段中为“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这个特点”指的是“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而不是指“概念”。三重对比,扫除命题设置的障碍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做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除此之外,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
29、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1比对词语方法点拨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是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因此,比对的第一层是词语比对,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如 2014新课标全国卷第 1 题 C 项,选项说“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
30、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而原文则说“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与原文不符。选项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比对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是否任意扩大或缩小范围。如 2014新课标全国卷第 3 题 B 项,选项说“既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原文则是“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组织”,而非所有从业者。范围扩大。比 对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已经”“将来”等。看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和未然,说法绝对等。如 2014辽宁卷第 3 题 B 项,原文是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而选项是道家思想属于“快乐主义”,程度显然不同。比对动词。将动词改变
31、后,表述的意思会与原文的意思大相径庭。如 2013山东卷第 1 题 A 项,原文是“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选项中表述“化解”角逐(即冲突),意思完全改变。即时巩固用词语比对法看下列选项是否正确(打“”或“”)。如果错了,请说明理由。1选项:(2015安徽卷第 1 题 A 项)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但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偏狭。原句: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比对结果:_理由:_ 理由:原句是说“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选项将“经典”这一概念偷换成了“中
32、国经典”。2选项:(2015重庆卷第 4 题 A 项)传统技艺是采用天然原材料、有完整的工艺流程、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的生产技术。原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是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发明、积累和传承下来的,具有丰富的历史、科技、人文内涵。它一般以天然原材料为主,采用传统的手工艺,有完整的工艺流程,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传统审美意趣。比对结果:_理由:_ 理由:原句是说“一般以天然原材料为主”,选项中忽视了限定词“一般”,性质变了。2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方法点拨比对词语,重点考查的是是否读准、读懂了信息;而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
33、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如 2014 年广东卷第 12 题 C 项,“欣赏一部歌剧比看一部美国大片更具价值,因此更能得到终极关怀”。而原文认为“对于不同层次、不同状态、不同境遇中的欣赏者来说,这两种艺术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只是“就艺
34、术自身的价值而言”,歌剧比美国大片更有意义,并不是指受众“欣赏”的价值,C 项因果混乱。即时巩固3选项:(2014江西卷第 2 题 A 项)母系氏族社会氛围反照了仰韶彩陶纹样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意识。原句:新石器时代前期的母系氏族社会大概相对说来比较和平安定,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及其图象化的符号形象也如此。仰韶型和马家窑型的彩陶纹样,其特征恰好是这相对和平安定的社会氛围的反照。比对结果:_理由:_答案 比对结果:不一致。理由:主客体颠倒。仰韶彩陶纹样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意识是母系氏族社会氛围反照。3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方法点拨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
35、;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即时巩固比对下列选项的推断是否成立。如不成立,请说明理由。4(1)选项:(2015广东卷第 13 题 D 项)尽管社会面貌已有了巨大的变化,但在社会基本的结构上,我们今天与唐代并没有什么不同。原句:一个社会基本的结构,夫妻、父母、社区结构,都是文化的一部分,是先人传下来的,是晚辈向长辈、后人向前人
36、学来的。学习、继承中不断有修正和创新,但只有在继承中才可能有创新,没有一个社会结构是完全凭空构建的,它总是要基于前一个社会结构,继承其中的某些要素,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东西。比对结果:_理由:_(2)选项:(2015山东卷第 8 题 D 项)鲁迅在祝福中通过“我”的叙述,来展现祥林嫂性格元素的模糊性,而“我”自身性格元素的模糊性是缺失的。原句:构成性格整体的各种元素往往不能按照同一确定的方向运动,而正是这种非同向发展的各种性格因素,才形成人物性格的模糊性。例如,构成阿 Q 性格整体的元素是非常复杂的,而这些杂多的性格元素,又表现为双向性:质朴愚昧又狡黠圆滑,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
37、,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比对结果:_理由:_答案(1)不成立 推断不合理。原句指出,每个社会结构,“总是要基于前一个社会结构,继承其中的某些要素,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东西”,所以,每一个社会结构都是对前一个社会结构的继承与创新,据此推断出我们今天的社会基本结构已经与唐代不同了。(2)不成立 选项说“祥林嫂性格元素的模糊性”正确,而说“我自身性格元素的模糊性是缺失的”错误。因为祝福中,“我”的性格也有模糊性,比如“我”同情祥林嫂的遭遇痛恨鲁四老爷之流,表现出性格中的“善”,但又自私、胆小、懦弱,表现出性格中不够“善”的一面。一、专题过关1 用词语比 对法看下 列选项是 否正 确(打“”或“”)。如果错
38、了,请说明理由。(1)选项:(2014安徽卷第 1 题 B 项)从原因看,技术崇拜过分强调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对艺术创作和传播的作用,许多时候源于艺术生产中的技术消费。原句: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比对结果:_理由:_答案 比对结果:不一致。理由:原文是“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选项将“工业社会”改成了“艺术生产”,偷换概念。(2)选项:(2014广东卷第 12题 B项)艺术品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来加以理
39、解。原句:一部优秀的艺术品,哪怕是写平平常常的事物,也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加以理解。比对结果:_理由:_答案 比对结果:不一致。理由:原文是指“一部优秀的艺术品”,到了选项中没有“优秀的”限制了,无形中扩大了范围。2比对下列选项与原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一致。如不一致,请说明理由。(1)选项:(2014湖北卷第 6 题 D 项)正是由于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所以二者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成为“兴于诗”得以实现的基础。原句: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礼记上说:“礼
40、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比对结果:_理由:_答案 比对结果:不一致。理由:因果关系不成立。原句两部分构成了转折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2)选项:(2014天津卷第 7 题 C 项)隐性知识主要是长期积累的主观知识,因而“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原句:野中郁次郎也认为有两种不同的知识,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隐性知识是一种主观的、基于长期经验积累的知识,不能用几个词、几句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内容有十分特殊的含义。比对结果:_理由:_答案 比对结果:不一致。理由:隐性
41、知识“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原因是它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而不是因为它“主要是长期积累的主观知识”,选项属“因果失当”。3比对下列选项的推断是否成立。如不成立,请说明理由。(1)选项(2014四川卷第 7题D项)大数据教育由网络完成标准化教育,而学校主要承担个性化人才的培养工作,教师需求量将大为减少。原句:大数据教育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标准化的教育将转向网络完成,而人才培养和个性化将主要由学校承担:越来越小的班级、越来越近的学校、越来越聚焦的教育支持、越来越个性的培养方式。这将使教育摆脱工业化时代的模式。比对结果:_理由:_答案 比对结果:不成立。理由:由原文第四段倒数第二
42、句可知,大数据教育可能使得“标准化的教育将转向网络完成,而人才培养和个性化将主要由学校承担”,但不能直接推断出“教师需求量将大为减少”。(2)选项:(2014广东卷第 12 题 D 项)只有超越民族和地域限制而承担起终极关怀的艺术才具有永恒的价值。原句:古今中外凡是超越民族和地域从而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品,无不具有形而上的“终极关怀”。比对结果:_理由:_答案 比对结果:不一致。理由:D 项将原文第四段“古今中外凡是超越民族和地域从而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品,无不具有形而上的终极关怀”变成了“只有超越民族和地域限制而承担起终极关怀的艺术才具有永恒的价值”,绝对化,与原文不符。二、能力提升(2016哈
43、师大附中高三期中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 题。中国古代的祭祀祭祀是人们通过一些特定的器物和形式向鬼神表示敬重、祈求保佑的一种活动。祭祀的对象主要为鬼、自然神以及后世产生的宗教神。据考古资料证明,祭祀最早产生于远古时期。北京山顶洞人就已经产生了原始的鬼魂崇拜意识。考古发现,山顶洞穴遗址内人的骨骼的旁边有赤铁矿石粉粒遗存。将红色的粉粒撒在死者的身上,显然是出于某种特定的用意,或表示哀痛,或表示怀念,抑或表示驱邪避害。这表明这一时期的原始人类已经对死去的同伴产生了或敬或畏的情感,萌发了人死后有鬼魂存在的意识,这无疑是一种最原始的祭祀方式。随着原始人类的不断进化,工具制作技术从打制石器过渡到磨制
44、石器,产生了原始的种植业和定居式生活方式。由于种植业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密切,促使人们对自然现象更加关注。但因为原始人类无法理解自然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便认为在这些自然现象的背后,必定还存在着一种支配它们的力量。古人将这种“超越”现实和自然的力量想象成神,这也是中国古人信奉自然神的由来。在这种认识下,古人们对鬼神既崇敬又畏惧,于是便采用一些方式和方法讨好它们来表示对鬼神的敬重和企盼。这些祭祀的方式和方法经过世代相传,逐渐形成固定的仪式:在祭祀时,人们将最好的食物、制作精美的器物献给鬼神;或用焚烧祭品冒出青烟,以示通达天神;或将酒或牲畜血洒向地面,以示告慰地神,再通过敲击的方式使器物发出声响,以此通
45、报和召唤鬼神;还通过肢体的动作表示对鬼神的敬重,以此希望鬼神满意。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代表性文化。在仰韶文化聚落遗址中,居住区的房屋均围绕一个中心广场而建,还发现有焚烧过的动物骨骼,表明这个中心广场在聚落成员的心目中是一个神圣的场所。这里不仅作为聚落成员日常聚会或一般性活动的地方,也是举行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不少遗址中,都出土了玉制的器物。其中,在浙江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了玉璧、玉琮、玉钺、玉璜等大量的玉器,在玉琮和其他的一些玉器外表还雕刻有神人兽面图案。图案充满了神秘、怪异的色彩,体现了良渚人对鬼神的敬畏感。这些在后世作为祭祀鬼神的礼器出现在这
46、一时期,足以证明祭祀鬼神已经成为当时十分重要的一项活动。原始社会时期产生的鬼神崇拜及由此形成的祭拜方式,又在后世的沿袭中不断加入新的形式、内容,最终形成中国古代社会的祭祀文化。在国家建立后,祭祀活动又被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神化王权和统治的工具。殷商时期,祭祀更为盛行。商王祭祀祖先,是认为这些已经逝去的先人仍具有神力,可为后代消灾祛祸;同时也借助先祖的神力,用以协调王室成员之间的关系。这些源自原始社会、在国家建立后又被移植到政权建设中的祭祀活动,在西周时期进一步得到加强,成为国家的头等大事。在周朝政权机构中,还设有掌管祭祀的官职,祭祀鬼神还被编入礼仪制度中,并对祭祀的对象和等级、陈设器物、供奉食物
47、、行礼方式等诸多方面作了严格的规定,从此祭祀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在以后的历史中,祭祀鬼神一直为历朝历代所沿袭。(选自百科知识2013 年第 17 期,有删改)4下列对“祭祀活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祭祀是人们使用特定的石器、玉器等器物,用肢体动作、焚烧等形式表示对鬼神的敬重及祈福的活动。B原始的祭祀方式起源于北京山顶洞人,他们把赤铁矿石粉粒撤在死去的同伴身上,以表示一种敬畏之情。C祭祀过程中人们将最好的食物、制作精美的器物献给鬼神,或用焚烧祭品冒出青烟,以示通达天神等是世代相传后固定下来的祭祀仪式。D在国家建立之后,统治者为了加强其统治,把祭祀活动作为神化王权和统治
48、的工具,尤其在西周以后,祭祀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B 本题考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这无疑是一种最原始的祭祀方式”并不等于说是起源于山顶洞人。解答此类题时要逐项与原文比较,比较时一定要细致。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对北京山顶洞人的考古证明,此时的原始人类已经萌发了人死后有鬼魂存在的意识,也产生了原始的鬼魂崇拜意识。B磨制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类社会产生了种植业和定居式生活方式,此时人们更加关注自然现象,这是因为种植业和自然的关系密切。C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是仰韶文化,仰韶文化聚落遗址中,为祭祀方便,居住区的房屋都围绕一个中心广场建立。D周朝十分重视祭祀,
49、在政权机构中设有掌管祭祀的官职,并对祭祀的对象、等级、陈设器物以及行礼方式等作了严格规定。C C 文中说“居住区的房屋均围绕一个中心广场而建,表明这个中心广场在聚落成员的心目中是一个神圣的场所。”意思是当时的人们围绕中心广场建房屋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个中心广场是神圣的,不是为了祭祀方便。6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原始人类无法理解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就把这种“超越”现实和自然的力量想象为一种神,认为神具有支配自然的力量。B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一些玉器上雕刻有充满神秘怪异色彩的神人兽面图案,这些图案体现出良渚人对鬼神的敬畏。C祭祀活动在殷商时期十分盛行,商王希望通过祭祀祖先,来消除灾祸以及协调王室成员之间的关系。D祭祀鬼神一直是历朝历代沿袭的习俗,虽然不同朝代祭祀的对象、形式和内容完全不同,但祭祀活动都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活动。D“不同朝代祭祀的对象、形式和内容完全不同”错误,文中说的是不同的朝代在继承中会增添新的祭祀形式内容,但至少有一部分是相同的。点击图标进入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