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5 ,大小:295.50KB ,
资源ID:453103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45310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后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后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

1、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反映了(A)A分封制崩溃 B宗法制强化C君主专制制度崩溃 D中央集权制形成解析:“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反映国家礼乐制度和军事行动由诸侯决定,它改变了原有的天子与诸侯之间的权力与义务关系,是分封制崩溃的体现。故选A。2春秋后期至战国前期的“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反映的实质问题是(C)A诸侯国内部矛盾尖锐 B诸侯国国君势力衰微C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 D战国七雄争霸格局的形成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可知“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现象的出现是地主阶级夺权斗争的结果,C符合题意;A说法不正确,排除;“三家

2、分晋”“田氏代齐”反映的是周天子势力的衰微,B不正确;D与题干实质的要求不符。3春秋时期我国奴隶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A)A生产力的发展 B周王室的衰落C诸侯争霸 D周朝统治腐朽解析:“周王室的衰落”“诸侯争霸”“周朝统治腐朽”均属于上层建筑(生产关系),遵照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则,春秋时期我国奴隶制瓦解的根本原因应是生产力的进步。故排除B、C、D,选A。4商周时期,人们以地域关系来辨别夷夏;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华夏与夷狄地缘关系被打破,礼义文化成了区分夷夏的标准。这一变化反映了(C)A夷夏观是儒学核心思想 B中原文化的优越感增强C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 D夷夏观的标准发生变

3、化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夷夏之辨指古时候中国人对于“华夏”和“夷族”的区分,本质而言,是中国的文化认同问题。早在上古时期,人们就以地域关系来辨别夷夏,以中原地区为中国,而以周边的少数民族为四夷。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华夏与夷狄地缘关系被打破,礼义文化则成了区分夷夏的标准,人们认为“中国”“先进于礼乐”,而四夷“后进于礼乐”,因此这一变化反映了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故C选项正确;儒学思想以“仁”和“礼”作为核心思想,而不是以夷夏观为核心思想,故A选项错误;材料强调了区分夷夏标准的变化,无法得出中原文化的优越感增强,故B选项错误;区分夷夏的标准发生变化,但这不是材料所反映的主要

4、问题,故D选项错误。5战国时期,诸侯列国纷纷开凿运河。据史记记述:“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沟江淮之间。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于齐,则通淄、济之间。有余则用溉,百姓飨其利。”这些运河的修建(A)A适应了当时争霸战争的需要 B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C表明诸侯各国经济交往频繁 D标志着中原统一市场的形成解析: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开凿运河,且运河分布遍及南北,既有在中原地区的鸿沟贯通各国及河流,又有吴楚、齐地的运河连接各地,可见这些运河的修建便利于各国军需物资的运输,适应了当时的争霸战争的需要,故选A。材

5、料“有余则用溉,百姓飨其利”反映了运河的修建不是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故B错误;诸侯各国经济交往频繁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运河的开凿并不能促使中原统一市场的形成,D错误。6下图是根据从河南辉县和山西长治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农具绘制的,从左至右分别为锄、斧、铲、犁铧。这些农具的使用(D)A缓解了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说明铁犁牛耕在全国范围推广D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铁质生产工具的出现,所述工具有利于锄地翻地,有利于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D符合题意;A、B均属于无关项,排除;材料未涉及铁犁牛耕的相关信息,C不正确。7战国时,赵国铸造了大量的样

6、式多样的青铜货币,其中布币是最主要的货币形式;还有为适应与燕齐交界地区的商业交往而铸的刀币,以及受秦国影响铸造时间较晚的圜钱。这反映了当时赵国(D)A手工业技术很发达 B具有工商立国思想C一度取得霸主地位 D积极开展商贸活动解析:货币的增多是为了商业发展的需要,赵国铸造大量货币是为了积极开展商贸活动。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是商品交易的媒介。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均不是赵国大量铸造货币能够直接反映的问题,排除。8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直接目的是(D)A废除旧贵族的特权 B提高新兴地主的地位C推进土地私有化 D实现富国强兵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都是顺应时代潮流进行的,直接目的

7、都是为了国家能够富强,因此本题选择D项。A项错误,有的国家变法并没有涉及这一点;B、C两项错误,这都是更深层次的目的。9史记商君列传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一措施(D)A废止了贵族等级爵制 B摧毁了宗法分封的制度C健全了官吏选拔制度 D推动了政治制度的转型解析:材料信息是调整等级爵制的选定方法,并不能说明废止,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摧毁了宗法分封的制度,且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是调整等级爵制的选定方法,并不能说明健全了官吏选拔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按军功授爵制度,促使奴

8、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也促使选官制度转变,故D项正确。10老子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意味着(C)A老子认为仁礼很重要B老子把道德仁义礼等量齐观C老子认为道是最高境界D老子融合了道家和儒家思想解析:材料“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指出未能落实道是昏庸愚昧的源头,这说明了道的基础和根本性作用,故C项正确,A、B项排除;材料中无法体现出老子的思想与儒家思想之间的关系,故D项排除。11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这说明孟子(B)A背离孔子理念 B具有民本思想C推崇无为而治 D倡导人性

9、本善解析:孟子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排除A;“爱护人民为先”体现了典型的民本思想,所以材料说明孟子具有民本思想,故选B;道家学派推崇无为而治,排除C;材料无关性本善的观点,排除D。12一位同学在分析“百家争鸣”影响时制作了下表。表中内容反映出“百家争鸣”(C)百家争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儒家仁、义、礼、智、信;民为邦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墨家“兼爱”,爱无差别等级法家“尚法”,依法治国A.推动了战国时期经济的繁荣 B不利于后世儒家思想发展C对后世的思想文化影响深远 D脱离现实,禁锢人们的思想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促

10、使旧的经济制度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故A项不符合题意。根据所学可知,百家争鸣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事件,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思想,故B项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可判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部分来源于百家争鸣时期各个学派的主张,故C项符合题意。根据所学可知,百家争鸣思想没有禁锢人们的思想,故D项不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

11、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西周的影响不断扩大,密切了同周边各个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材料二:一个人起什么名字,往往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春秋时期,许多人常常以“牛”“耕”作为名、字。例如,孔子弟子司马耕,字子牛;晋国大力士姓牛,字子耕。 材料三:凡是经过改革的国家,就其国内情况而论,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权;但是就全中国来说,却出现了七个割据称雄的国家。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人口和租税,七个强国之间的兼并战争进行得更剧烈了,战争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了。 杨宽中国断代史系列战国史材料四: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

12、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式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王实行这种制度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出当时的什么社会现象?(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评价战国时期的这些战争?(4)战国时期在治理国家方面,韩非的主张是什么?根据材料四,归纳百家争鸣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答案:(1)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作用:开发了边疆地区,密切了同周边各个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

13、展,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2)说明当时牛在生产中的重要性,牛耕普遍推广。(3)目的:夺取更多的土地、人口和租税,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界。评价:一方面,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另一方面,战争使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有利于以后统一国家的建立。(4)主张: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意义:构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推动社会发展。解析:(1)根据材料一“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利,建立诸侯国”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14、。根据材料一“通过逐级分封编制起归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西周的影响不断扩大,密切了同周边各个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疆地区,密切了同周边各个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2)根据材料二“春秋时期,许多人常常以牛耕作为名、字。例如,孔子弟子司马耕,字子牛;晋国大力士姓牛,字子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出当时牛在生产中的重要性,牛耕普遍推广。 (3)根据材料三“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人口和租税,七个强国之间的兼并战争进行得更剧烈了,战争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了”及所

15、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发动战争的目的是夺取更多的土地、人口和租税,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界。对战国时期的战争要从消极和积极影响两方面进行评价。一方面,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另一方面,战争使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有利于以后统一国家的建立。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在治理国家方面,韩非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根据材料四“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可知,百家争鸣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是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推动了社会发展。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商鞅,卫国贵族,复

16、姓公孙。少好刑名法术之学,一度在魏国做官,但不能施展其才华。秦孝公时在全国延揽人才,商鞅离开魏国前往秦国。蒙秦孝公三次召见,详细阐述其“霸道”治国之策。其治国主张深得秦孝公赏识,被任用为相国,封于商,号曰商君。商鞅适应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要求,主张时代变化,法律制度也要变化;要使国家富强,必须打破陈规陋习。为此,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在秦国全面实施改革变法:率先废除分封,实行县制和什伍连坐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鼓励一家一户小家庭生产方式,实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的政策;实行军功爵禄制,奖励军功,明尊卑爵秩等级等新法。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秦国大治。“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

17、战,怯于私斗。”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在秦国的主要活动。(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商鞅变法。答案:(1)活动:从魏国投奔秦国并得到秦孝公赏识,被任命为相;与时俱进,完整阐述改革变法主张;全面负责主持秦国的变法活动。(2)简评: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场成功的政治改革。变法打击了秦国的旧制度,促进了秦国的社会变革;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商鞅变法也开创了法家“霸道”治国、刑罚苛重的先河。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秦孝公时在全国延揽人才,商鞅离开魏国前往秦国”“其治国主张深得秦孝公赏识,被任用为相国,封于商,号曰商君”可知商鞅从魏国投奔

18、秦国并得到秦孝公赏识,被任命为相;“商鞅适应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要求,主张时代变化,法律制度也要变化;要使国家富强,必须打破陈规陋习”可知商鞅与时俱进,完整阐述改革变法的主张;“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在秦国全面实施改革变法”及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可知全面负责主持秦国的变法活动。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的混战时期,各国进行富国强兵的变法,其中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场成功的政治改革。“率先废除分封,实行县制和什伍连坐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实行军功爵禄制,奖励军功”等信息可知变法打击了秦国的旧制度,促进了秦国的社会变革;商鞅变法的成功,促进了秦国的社会变革,实现了秦国富国强兵的目标,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商鞅变法也开创了法家“霸道”治国、刑罚苛重的先河。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