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周测试题一、 选择题1.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中有一个学派 , 班固称它“留意于仁义” , 韩愈说它“合乎人与义”。该学派是( ) A. 儒家 B. 墨家 C. 道家 D. 法家 2. 公元前 634 年 , 齐国攻打鲁国 , 鲁国派使臣见齐君说 , 鲁国的祖上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 , 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 , 有“世世子孙无相害”的盟誓 , 你打鲁国怎么能对得起先祖 ? 于是 , 齐君下令退兵。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是( ) A. 盟约对春秋各诸侯的政治约束 B. 荣辱与共、利益一体的宗族观念 C. 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分封体
2、系 D. 文化认同、天下共主的心理渊源 3. 据盐铁论记载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商业都会 , 如“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齐之临淄三川之二周。富冠四海 , 皆为天下名都”。其中没有一处是秦国的城镇 , 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秦国( ) A. 社会经济极度的落后 B. 长期抑制工商业发展 C. 受到了其他国家孤立 D. 尚未完成社会的转型 4. 战国时期 , 赵国大将赵括和当时很多人一样 , 经常瞅准时机购买田宅。这种贵族官僚也参与土地自由买卖的现象反映了( ) A. 春秋战国的纷争 B. 土地私有制形成 C. 宗法制正式确立 D. 武将地位的下降 5. 春秋后期 , 大夫执政是一种潮流 , 鲁昭公被以季氏为代
3、表的“三桓”赶出鲁国后 , 一直住在晋国直至死去。史墨分析的原因是 : 鲁君世从 ( 纵 ) 其失 , 季氏世修其勤 , 民忘君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大夫执政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B. 大夫执政说明宗法分封制已经被废除 C. 鲁国已经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 D. 大夫执政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人民的支持 6. 春秋时代的列国争霸战争产生了一系列的霸主 , 霸主制度为中国维持了相当程度的秩序 , 避免了无中心 ( 中央 ) 后的大混乱。这一现象( ) A. 反映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地位 B. 说明春秋时霸主制取代了分封制 C. 说明春秋无义战的观点有失偏颇 D. 表明春秋时期社会大动荡的结束 7
4、. 东周后半期诸夏各国“政逮于 ( 卿 ) 大夫” , 政“自大夫出” , 诸侯的土地人民逐渐被少数强宗夺去。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 诸侯的土地人口被夺走 B. 东周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 C. 卿大夫与诸侯共同执政 D. 卿大夫逐渐演变为最强宗 8. 王国维说: “ 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 ” 他意在说明 ( ) A. 分封制度的崩溃 B. 商鞅变法的作用C. 兼并战争的后果 D. 百家争鸣的原因 9. “ 太上 ( 统治的最高境界 ) ,不知有之 ( 人民并不感觉到统治者的
5、存在 ) ;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 自然 。 ” 材料反映的主要政治主张是 ( ) A. 为政以德 B. 刑德并用 C. 小国寡民 D. 无为而治 10. 在西周的金文纪录中已经有 “ 戎 ”“ 夷 ” 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 华夏 ” 与 “ 戎 ” 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 “ 华夏 ” 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 “ 戎 ” 。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 ) A. 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B. 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D. 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11. 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
6、力发展的一个主要标志,下列生产工具按照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A. 打制石器 磨制石器 青铜农具 铁制农具 B. 磨制石器 打制石器 青铜农具 铁制农具 C. 青铜农具 打制石器 磨制石器 铁制农具 D. 铁制农具 打制石器 磨制石器 青铜农具 12. 有人把春秋战国各种思想描述为: “ 归服自然的隐士派 ”“ 中央集权的法制派 ”“ 提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 ”“ 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 。下列正确对应描述的是 ( ) A. 儒道墨法 B. 墨儒法道 C. 法儒道墨 D. 道法墨儒 13.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 “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大力
7、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 ” 在当代中国,教育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 A. 因材施教 B. 温故知新 C. 有教无类 D. 当仁不让于师 14. 近年热播的电视剧芈月传,芈月对秦军大声疾呼: “ 你们有多少努力,就有多少回报! ” 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特别富有战斗力,有 “ 虎狼之师 ” 之称。其主要原因是 ( ) A. 将领冲锋在前的表率作用 B. 作战武器锋利先进 C. 国家按照军功大小封爵赐田 D. 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15. 学习历史时,要能分辨 “ 描述 ” 与 “ 评价 ” 的区别。下列句子中,有的是对
8、历史事实的描述,有的是对历史的看法、解释和评价。请将下列属于 “ 评价 ” 的句子找出来 ( ) A. 春秋五霸古书中有不同说法 B. 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北上争霸 C. 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代表新贵族崛起 D. 春秋战国的兼并战争客观上加速了统一进程 16. 下列关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的评价,正确的有() 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了,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在争霸过程中,许多国家都以改革加强了自身力量华夏族和其他各族频繁接触,促进了民族交融 A. B. C. D. 17. 史记记载:“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
9、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主)。”该材料说明东周时期() 周天子威望下降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命令诸侯之间经常进行争霸战争最终秦国完成国家统一 A. B. C. D. 18. 史记 太史公自序载: “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 这段话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A. 诸侯争霸使诸侯国数目减少 B. 诸侯国之间争夺土地和人口互相残杀 C. 分封制动摇奴隶制度趋向崩溃 D. 侯国弃国逃跑井田制崩溃 19. 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自由的时代。 “ 宽容 ”“ 自由 ” 主要指 ( ) A.
10、百家争鸣 B. 商业繁荣 C. 士的兴起 D. 诸侯纷争 20. 秦国在正式变法前,秦孝公主持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争论,商鞅就当时守旧势力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下列观点与其相符的是 ( ) A. 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B. 民贵君轻 C.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D. 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 二、 综合题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隋代尚书令事无不统,即不预机事,亦称政本之地。”三省的轴心在“尚书都省”,门下、内史省的长官只能作为“参掌朝政”的辅助。 唐制: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
11、中书,中书又付门下。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如果在实际过程中发生分歧异议,皇帝就成为当然的最高裁定者。 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朱元璋压缩中书省正官和掾属编制、废行中书省、扩充六部官制、皇太子预政,采取各种措施侵夺宰相的知情权、用人权等,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政治改革。胡惟庸党案促使其下定决心,对宰相制度“斩草除根”。朱元璋废相之后,六部尚书由正三品升为正二品,六部由宰相之下属变为由皇帝直接指挥。六部分理庶务,事权分散,不可能对皇权构成威胁。 论明朝宰相的废除与内阁制度的确立 (1) 根据材料一,说明与隋代相比唐代三省体制的不同及其产生的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归纳朱元璋
12、对宰相制度的改变。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相权的发展趋势。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秦国在面对强邻魏国的威胁与进攻的情势下,秦献公时代被迫进行改革,但改革力度尚小,到了秦孝公时代,由商鞅主持的变法真正地开启秦国改革的序幕。 商鞅吸取了李悝、吴起等改革家在魏、楚等国实行变法的经验,结合秦国的具体情况,对法家政策作了进一步发展,后来居上,变法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商鞅领导的全国改革经历了两波,分别发生在前356年和前350年。第一次改革的主要内容如下:一是编组全民监督网,即“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二是强行小家庭制,力促增产。三是奖励军功。四是重订爵禄秩序等级,以显尊严。
13、第二次改革的内容主要如下:一是禁大家庭制,行分户令。二是统一度量衡,颁标准器。三是重整耕地,征收口赋。四是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五是迁都咸阳,修建宫殿。 摘编自李春林秦国崛起背景下的商鞅国家 间政治思想研究 (1) 根据材料,指出商鞅变法的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能够取得较大成效的因素。 2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吾说公以王道而未用也。”“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 之前于席也 。语数日不厌。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三年,卫鞅说孝公变
14、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 史记秦本纪 材料三大夫曰: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文学曰: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 桓宽盐铁论非鞅篇 (1) 结合时代特征,分析材料一中秦孝公不用帝王之道而用霸王之道的原因。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核心思想。 (2) 依据材料三,分析“大夫”和“文学”两派对商鞅变法有何不同评价?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上的改革?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 2、D 3、B 4、B5、D6、C7、B8、D9、D10、B11、A12、D1
15、3、C14、C15、D 16、D17、C18、C19、A20、C 二、综合题21、 (1) 不同:隋代尚书省处于主导地位,而唐代三省互相分工,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影响:三省地位平等,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2) 改变:先有步骤地削弱相权,后废除了宰相制度,进而提升了六部的地位。 趋势:相权不断被分散和削弱,乃至最终宰相职位被取消。 22、 (1)特点:逐步开展;涉及面广;改革力度大;成果明显。(言之成理即可) (2)因素:得到最高统治者支持;吸收和借鉴了前人变法经验;围绕秦国具体情况进行;有步骤、有组织地推行变法。(言之成理即可) 23、 (1) 原因:社会大变革,战争频繁;帝王之道不符合形势要求,霸王之道有利于富国强兵。 思想:法治、耕战。 (2) 大夫: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和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基础;文学:商鞅变法导致秦朝迅速败亡。 评价:把改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为标准;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和时代潮流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