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故都的秋 教案【教学目标】:1、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2、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3、认识平常生活平常景物所蕴含的美以及丰富的人文内涵,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教学重点难点】1、散文的形和神2、散文的景和情【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为何文题为“故都”的秋?明确北京当时已不是任何朝代的都城,表达了作者的深切眷 念之情。(板书课题)二、知人论世郁达夫的生平和代表作介绍明确: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本文写于 1934 年 8 月。由于种种原因,郁达夫于 1933 年 4 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过的是一种闲
2、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留下一些很好的散文。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提问:综观全文,作者主要从哪个方面来写故都的秋?请用一个字来概括。 明确:味。在文章中出现达八处之多。4提问: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明确:北国的秋清、静、悲凉南国的秋慢、润、淡提问:读第 311 自然段, 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秋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果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作者在记叙上述秋景时,是以时间为序来记叙的呢,还是以 空间为序来记叙的?明确:既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应该说,是无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作者所写的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但是我们读起来却觉得很自然, 并不觉得有
3、什么不妥。这是因为这些景物都具有了“清、静、悲凉”这么一个共同点,作者正是以“清、静、悲凉”这个景物的共同点把这些景物组织在一起的,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选了哪些景物写出故都的秋怎样的特点清晨静观(3)碧绿天色、驯鸽飞声、叶间漏下的日光、破壁部牵牛花的蓝朵、尖细且长的秋草清、静(是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 作者内心的感受)落蕊轻扫(4)似花非花、声音没有、气味也无、极细极柔软扫帚丝纹 细腻、清闲、落寞清、静、悲凉(“悲凉”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属达夫一人所有)秋蝉残鸣(5)衰弱残声、随处啼唱、嘶叫静、悲凉提问:结合所给表格,找出文章围绕着“秋味”写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具有怎样的 特
4、点。雨后话凉(610)忽咬、立、缓慢悠闲、微叹一层秋雨一层凉清、凉、悠闲胜日秋果(11)枣在叶中间微黄(全盛);叶落枣红(清秋佳日 Golden Days)清秋佳日果实累累 Golden Days结合课文相应段落进行讲解:明确:作者细致观察,抓住平常的特征性景物,描写中“五官开放”,融入自己的主观 感受。对秋的欣赏、赞美和眷恋,“悲凉”中的历史沧桑感,个人的际遇的感伤、悲天悯人 的情怀。提问:默读第 12 自然段,你认为本段的中心句应该是哪一句?明确:应该是: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 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扣题的句子: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 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提问: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1、作者认为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的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请用一个字来概括。 明确:味。四:再读文章,品味情感生读 1、2、12、13、14 段,着重鉴赏本文对比、议论抒情和排比句子运用的妙处。 读:能真正读出达夫先生的内心,读出我们二十一世纪的青年和上世纪三十年代著名作家的心与心的交流,读出故都秋天的清静,读出故都秋天的收获,读出故都秋天给人的厚重 的历史沧桑感,读出人事更替人生易老的忧伤,读出对祖国山河美丽大自然舍身相许至死不 渝的热爱。五:布置作业周记内容:写一篇秋的小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