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课时作业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1(2016日照市三校联合质检)传国玉玺是王朝宫廷珍宝,国之重器,由秦始皇下令镌造,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自秦以后,玉玺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五代时消失于战乱中,虽历代不懈搜寻,但最终还是下落不明。在帝王眼中,玉玺的价值在于()A证明皇位正统合法B体现皇权独尊地位C保证皇位世代永续D震慑割据篡权企图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皇帝制度。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帝王眼中”“玉玺”的价值,即“受命于天”,也就是说玉玺是证明皇帝的正统地位的重要物证,答案为A。答案:A2(2016兰州市诊断考)钱穆先生说:
2、“秦代之中央政府,较之西周武王成王时,其统一性,已远为进步。”其“进步”主要表现在()A实行分封制B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C实行郡县制D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更号曰“皇帝”解析:本题考查郡县制度。秦朝废除了分封制,A项错误。秦朝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是为了加强皇权专制,B项错误。西周分封下,诸侯王拥有较大的权力;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C项符合题意。D项为皇帝制度,属于建立皇权专制,排除。答案:C3(2016湖北省六校调研考)马端临在文献通考自序中说:“秦始以宇内自私,一人独运于其上,而守宰之任骤更数易,视其地如传舍(“传舍”是指古时供行人休息住宿
3、的处所)。”材料突出反映了当时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从“公天下”到“家天下”B血缘纽带、家国同构C君主专制、官僚政治D“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从材料可以看出,秦始皇“一人独运于其上”体现了君主专制的特点,“守宰之任骤更数易”说明他控制了官吏的任免权,打破了过去的血缘政治,创建了官僚政治制度,因此C项符合题意。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在夏朝已经实现,排除A项;B、D两项是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应排除。答案:C4(2016邯台市模拟考)“秦汉以后中国的皇权政体在其建立之初,是一项伟大的创制,因为它所取代和超越的,是以往那种狭蹙的制度模式
4、。”以下能够证明此观点的是()结束封建政体,统一国家产生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打破了宗法束缚,给各阶层民众提供发展契机三公制度确立,权力制衡机制形成ABC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汉时期政治制度的有关内容。结合题干材料分析可知,题中观点对秦灭六国、一统天下持赞成态度。本题宜采取排除法,前半句正确,后半句错误,秦朝虽然确立了三公九卿制,但皇权是至高无上的,并没有形成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因此排除含有的选项,答案为A。答案:A5(2016潍坊市模拟考)秦统一后,中国古代曾多次出现过权臣当道、外戚专权、宦官弄权、后宫当政等现象。这主要是因为()A中央集权的削弱B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C宰相权力的加强D专制皇权的
5、至高无上解析:本题考查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中央集权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A项错误。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宰相权力的加强都不是引发“权臣当道、外戚专权、宦官弄权、后宫当政等现象”的主要原因,B、C两项错误。权臣当道、外戚专权、宦官弄权、后宫当政等现象本质上都是封建社会皇权专制的产物,D项符合题意。答案:D6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的是()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解析:本题考查郡县制的相关知识,属于最佳型选择题
6、。A项表述虽然符合柳宗元的原意,但不能全面概括所有材料的完整意思,故不是最佳选项,可以排除。B项表述也有道理,但未点明柳宗元的核心意图,故可排除。柳宗元的根本意图是强调郡县制对加强中央集权的巨大作用,C项为最佳答案。D项本身表述虽然正确,但在材料中并不能明确体现出来,即不符合题意要求,故D项也可排除。答案:C二、非选择题7(2016辽宁六校联考)(节选)家庭是社会中最古老、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家庭制度、观念的变迁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即贵族阶层、统治者阶层皆按宗法制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这种大家庭是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
7、族集团。虽然在宗族组织中,有时又分成若干分支家庭,甚至小家庭,但这些个别家庭在社会与政治、经济活动中均不具有独立性格,而是被埋没在宗族体系之中。材料二秦自商鞅变法后不仅劳动者,即在官僚、富庶人家亦普遍建立起个体小家庭。这种家庭,就血统世系而言,一般为两代层结构,很少有涉及祖孙三代者;就其成员间亲属关系而论,多是以一对夫妻为核心,及其未成年、或虽已成年而未婚子女构成;就人数而言,通常为五口之家。摘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春秋时期家庭的主要特点。简述形成上述特点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家庭发生的变化,并概括推动这些变化的历史条件。解析:
8、本题考查社会变迁对家庭制度和观念的变迁所产生的影响。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从人数众多、血缘关系、等级色彩、政治隶属关系、政治经济活动的非独立性等方面进行概括;第二小问从井田制和宗法制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从家庭单位越来越小、等级观念越来越弱、社会生产相对独立等角度概括即可;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从井田制瓦解、宗法制削弱、中央集权加强等方面回答即可。答案:(1)主要特点:人数众多,集体大家庭;按照宗法血缘关系组成;父家长制,浓厚的等级色彩和明确的政治隶属关系;分支家庭、小家庭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不具有独立性。(任答3点即可)历史背景:商周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工具简陋,实行井田制,劳动者从事大规模的简单协作;西周时期实行宗法制,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密切结合,凝聚宗族,并强化了大宗的特权地位。(2)变化:集体大家庭转化为个体小家庭;宗法等级削弱,政治色彩减弱;在社会生产中属于相对独立的生产单位。历史条件:社会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大规模的简单协作向个体小农经济过渡;礼崩乐坏,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秦国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出于富国强兵的需要努力促成小农经济。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