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13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一、选择题1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是由于“人君不能躬揽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这一观点反映出他企图(B)A削弱地方割据势力 B强化君主专制统治C改革选官用人制度 D巩固中央集权制度解析:据材料“人君”“躬揽庶政”,以避免“大臣得以专权自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明太祖主张进一步加强皇权,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与地方割据势力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也未涉及选官用人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中央集权制的巩固,故D项错误。2中国古代皇帝与丞相的关系可以用拔河来形容。皇帝和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在这种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了平衡。下列皇帝彻底打
2、破了这一局面的是(D)A秦始皇 B唐太宗C宋太祖 D明太祖解析:“皇帝和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在这种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了平衡。”材料反映了宰相既能辅佐皇帝治理国家,又能制约皇权,A、B、C项都是君臣共治天下。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打破了君相权力的平衡,因此选D项。3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D)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3、解析:据材料可知明代内阁的地位逐步提高,但职能并未改变,依旧是皇帝的秘书机构,所以答案选D项,A、B、C三项表述错误,不符合明代内阁的史实。4“内阁制度始终没有突破他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即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材料意在揭示(A)A内阁制未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质B内阁官员权力弱小,无法助理国政C明朝皇帝与内阁间的矛盾日益激化D内阁内部争权夺利,无法发挥效用解析:从材料中内阁“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可以看出,内阁一直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并未对皇权起到实际上的限制作用,没有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质,故A项正确。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能够帮助皇帝处理繁多的政务,故B项错
4、误。材料没有涉及皇帝与内阁、内阁内部的矛盾问题,故C、D项错误。5明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中,与后来宦官专权有直接关系的是(B)A废除丞相 B设立厂卫特务机构C八股取士 D地方设三司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特务机构东厂和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故答案为B项。6明朝文官钱宰有诗写道:“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这首诗从根本上反映了(D)A封建体制僵化,官员固守成规B封建文人安贫乐道、崇尚自然的志趣C封建官场的腐败和官僚的交恶D君主专制强化
5、带来的政治压力和危机解析:“四鼓”相当于现在13点。材料讲的是明代官员“四鼓”起床去朝见皇帝还嫌迟,也表现出了钱宰对安逸、闲适生活的向往。但也从根本上反映了君主专制强化带来的政治压力和危机。所以答案选D。7明朝朱元璋认为宰相多“专权乱政”而废宰相,立铁牌“内官不得干预政事”于宫门内,但明朝权臣乱政、宦官专权现象仍屡禁不止,究其根源是在于(B)A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结果B君主专制极端强化的结果C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弊端D票拟权和批红权不断下移解析:宦官专权是君主专制的衍生物,实际是由于明朝皇帝与文官集团之间的矛盾,导致皇帝扶持起来的一个势力集团,他们在为皇帝服务的同时,趁机为自己牟利,故选B项;中央
6、集权是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A项;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与材料无关,故排除C项;D项只是表象,不是根源,不符合题意,故排除。8明初,政府在今青海、川西一些地方设茶马司,以茶叶换藏马;在东北边境设互市场,以布匹、粮食换蒙古族毛皮、牛马、木材。明末,女真族兴起,明政府在开原、抚顺设互市场,交换女真族人参、马匹、东珠、貂皮。这表明明朝(C)A北方贸易比南方还发达B对外贸易比对内贸易还发达C推动民族地区贸易发展D边境放弃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解析:明朝在边境地区设立的互市,主要是交换少数民族和汉族的物品,显然这一举措有利于推动民族地区贸易发展,
7、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论述少数民族地区商业贸易,并没有比较南北方贸易的信息,故A项错误;少数民族的贸易商仍属于国内贸易,不是对外贸易,故B项错误;明朝政府一直厉行重农抑商政策,并不是放弃该政策,故D项错误。9“朝贡体系是从公元前3世纪一直到19世纪末存在于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等级政治秩序体系明朝时期,朝贡制度以朝贡贸易的形式出现。它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上的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上述材料表明了明朝(B)A朝贡贸易以经济效益为核心B通过朝贡贸易发展对外关系C朝贡制度使对外贸易空前繁荣D朝贡制度体现出双方地位的平等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朝贡贸易是以政
8、治目的为主,不以经济效益为核心,A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对外贸易空前繁荣”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材料信息亦无从体现,排除;D项“双方地位的平等”的说法明显错误,排除;B项表述准确,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10“郑和这次远航共有船只六十二艘可容千余人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只要不抢掠宝船的货物,或先向郑和的舰队袭击,郑和是不使用武力的。”材料表明“郑和这次远航”的特点不包括(A)A利润丰厚 B规模较大C技术先进 D和平交往解析: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宣扬明朝的国威,不是经济目的,故不可能利润丰厚,正确答案是A项。11下图是江苏苏州枫桥铁岭关的一张照片。铁岭关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关上楼阁的匾
9、额上写着“御寇安民”四个大字,是苏州仅存的明代军民抗击外国侵略者的遗址。此遗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C)A岳飞抗金 B郑和下西洋C戚继光抗倭 D文天祥抗元解析:据材料中“1557年”“御寇安民”“抗击外国侵略者”的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戚继光抗倭,故答案是C项。12“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盘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对殖民者提出这一正义要求的民族英雄是(D)A宋太祖 B朱元璋C戚继光 D郑成功解析:据材料中“台湾”“久为贵国所踞(盘踞)”的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郑成功收复台湾,故答案为D项。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钱宰被征编孟子节文,散朝回家,吟诗道:“四鼓咚咚起着衣
10、,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第二天上朝,朱元璋问他:你昨日的诗作得好。不过我并没有“嫌”迟啊,改作“忧”字如何?钱宰吓得连忙磕头谢罪。材料二明太祖与奏章: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 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 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明朝的什么制度?说明了什么问题?(2)大量奏章送达皇宫,是因朱元璋对“内外诸司”(中央、地方行政部门)做了哪些改革?(3)以上材料反映了明朝皇权的什么特点?答案:(1)锦衣卫制度。说明明朝监察百官的厂卫特务机
11、构的无孔不入,也说明了明朝的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2)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3)君主专制空前强化。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弄城,示中国富强。(敕郑和)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携带)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王者,要不如永乐时,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明史郑和传材料二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
12、皆神之赐也。和等上荷圣君宠命之隆,下致远夷敬信之厚,统舟师之众,掌钱帛之多,夙夜拳拳,惟恐弗逮,敢不竭忠以国事,尽诚于神明乎!天把之神灵庄记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2)从上述材料看,郑和下西洋的前提条件有哪些?(3)根据上述材料,归纳郑和航海活动的特点。(4)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位。答案:(1)寻找建文帝;弘扬国威;发展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2)国力强大,造船等手工业发达。(3)规模大;历时长;次数多;航程远;抵达的国家多。(4)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
13、的壮举,郑和是世界航海活动的先驱,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解析:(1)依据材料“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得出目的之一是寻找建文帝,依据材料“且欲耀兵弄城,示中国富强”得出目的之二是弘扬国威,通过对郑和下西洋史实再认、再现得出其他目的:发展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2)依据材料“多赍(携带)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国力强大,造船等手工业发达。(3)依据材料“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概括得出:规模大,依据材料“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概括得出:历时长,次数多;依据材料“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概括得出航程远,抵达的国家多。(4)通过对郑和下西洋史实再认、再现和评价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现象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