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2019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历史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 1.据儒家春秋公羊传中记载,“德能居位曰士;辟土植谷曰农;巧心劳手成器曰工;通财货曰商”。由此可知,这种对四民划分的依据是A. 职业分工B. 等级位序C. 知识水平D. 伦理分殊【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四民划分的依据使他们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故A项符合题意;等级位序是四民分工的结果,而非依据,排除B;四民划分的依据是职业,而非知识水平和伦理分殊,排除CD。故选A。2.如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如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 中原地区人地之间的矛盾B. 个体农户精耕细作
2、的特点C. 田庄的管理方式较为落后D. 豪强地主占有大量的土地【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画像砖内容可以看出当时农业生产的内容,体现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B项;农业生产的内容并不能反映当时的人地矛盾、田庄的管理方式和土地兼并的内容,排除ACD项。故选B。3.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A. 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B. 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C. 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D. 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漕运线路的变
3、化与中国古代政治中心的变化和经济重心南移有关,反映的是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故选C项;漕运线路的变化不仅与经济重心南迁有关,也与政治中心变迁有关,A项不全面,排除;国家疆域的扩大不是漕运线路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关中自然环境恶化是唐代以前影响漕运线路的原因,唐宋以后经济政治中心都迁移出关中,故排除D项。故选C。4.宋代没有田产的客户(佃户)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按宋代法律,客户退佃离开时,地主不得阻挠。这表明宋代A. 地主对佃农人身控制减弱B.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C. 土地私有权没有法律保障D. 朝廷对基层管理松散【答案】A【解析】【详解】地主不得阻挠退佃离开的客户,说明宋代对佃农的人身控制减
4、弱,A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租佃制度,而非重农抑商政策和土地所有制,排除BC项;地主对佃农人身控制的减弱不能说明朝廷对基层管理松散,排除D项。故选A。5.中国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它使用原料上等,产品大多精美。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诸多行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B. 国家权力的支持C. 工匠人身依附的松弛D. 优秀工匠的智慧【答案】B【解析】【详解】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主要服务于皇室和官府,生产中不计成本,所以造成材料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权力的支持,故选B项;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结构比较稳定,并不是官营手工业领先世界的原因,排除A;CD项是
5、部分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故选B。6.盛泽镇本来是一片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该镇“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皋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这说明A. 手工业发展促进市镇兴盛B.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C. 商业发展促进专业化分工D.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可知,明清时盛泽镇由一片荒村发展为繁华市镇,主要原因是因为该镇发展了纺织业,说明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市镇的兴盛,故选A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雇佣关系,不能说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专业化分工的信息,排除C项;自然经济开
6、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排除D项。故选A。7.鸦片战争后,社会上普遍认为洋货的出现导致财富的外溢。19世纪70年代,一些人士主张仿制洋货,大兴工商,以此来占领洋货消费市场。这种变化表明A. 传统手工业品市场日渐萎缩B.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了自然经济C. 追逐西方货品成为社会主流D. 依循市场规则与西方展开竞争【答案】D【解析】【详解】由抵制洋货到仿制洋货,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可知这种变化表明中国人开始主张依循市场规则与西方竞争,故选D项;材料内容不能体现传统手工业的衰弱,排除A;“取代了自然经济”和“成为社会主流”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BC。故选D。8.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开办的第一家民用企
7、业,在经营中将账目造册刊印,任凭有股权之人随时到局查阅,还在每年结账后于申报等媒体上公布账略。这种经营思想的出现A. 受到西方经营模式的影响B. 适应民族资本发展的需要C. 缓解洋务企业的资金压力D. 推动近代报刊媒体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上海轮船招商局的经营思想带有近代化企业管理的特征,明显是受到西方经营模式的影响,故选A项;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企业,并不属于民族资本主义,排除B;企业经营思想和缓解资金压力无关,更不是为了推动近代报刊媒体发展,排除CD。故选A。9.清政府设置工商业管理机构及颁行经济法规概况时间机构法规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总行1898年农工商总局
8、振兴工艺给奖章程矿务铁路公共章程1904年商部商人通例公司律1906年农工商部邮传部破产律商船工会章程这些机构和法规A. 建构起工商业发展的制度保证B. 抵制了列强的经济扩张C. 迎来了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D. 推动海外贸易迅速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清政府设置的这些工商业管理机构和颁布的经济法规都有利于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故A项符合题意;设置管理机构和颁布经济法规不一定能够抵制列强经济扩张,排除B项;“短暂的春天”的出现是在一战期间,排除C项;表格内容无法体现推动海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排除D项。故选A。10.抗战爆发后,我国沿海地区有426家民营工厂和企业迁到四川、湖南、广西、陕西等省。
9、到1942年底,转移到后方的工厂发展到5266家,其中直接服务于军事的工厂有3195家,占工厂总数60.67%。民族工业内迁的主要作用是A. 阻止日军对沿海的资源掠夺B. 保存争取抗战胜利的物质力量C. 扫除了民族工业发展的障碍D. 推动海外华侨投资国内的产业【答案】B【解析】【详解】抗战期间,民族工业內迁有利于为抗战胜利保存物质力量,故选B项;民族工业內迁并不能阻止日军对沿海的资源掠夺,且和扫除民族工业发展障碍无关,排除AC;民族工业內迁并不是为了推动海外华侨投资国内产业,主要是为抗战做准备,排除D项。故选B。11.1952年和1953年,国家通过从各方面调集专业人员,提前一年毕业分配理工科
10、大学生,采取大规模培训等办法,迅速壮大了中国的地质勘探队伍,其人数有二百多人发展到数以万计。这一措施旨在()A. 促进国民经济恢复B. 完善地质勘探工作C. 实现教育体制改革D. 服务国家战略需要【答案】D【解析】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一五”计划的重要任务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因此需要大批工业战线的技术人才。故答案为D项。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已经完成,排除A项;BC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点睛:本题解答要根据时间信息“1952年和1953年”,联系当时新中国经济建设的重大战略和任务来分析确定正确答案。12.建国前,侯化德在临城(今薛城)周边地区做小
11、生意,解放后经营日用百货店。1957年1月把家中的积蓄入股到薛城面粉厂,政府签发给他一张特殊的“股票”滕县人民委员会清产核资批准通知书。这张“股票”表明A. 新中国致力于恢复国民经济B. 国家鼓励股份企业发展C.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D. 计划经济体制已经确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1957年”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这张特殊的“股票”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证明,故选C项;50年代初我国已经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排除A项;国家鼓励股份制企业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排除B项;材料内容不能表明计划经济体制已经确立,排除D项
12、。故选C。13.1980年春节前夕,商业部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大城市敞开供应猪肉,最好是“就地收购、就地屠宰、就地销售”。国务院又下达文件,允许“鸡蛋可以季节性差价”。这表明当时A. 改变了单一的公有制形式B. 发挥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D. 农民生产自主权的不断扩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敞开供应猪肉”、“鸡蛋可以季节性差价”可知这是在发挥市场在经济中的调节作用,故选B项;商品的供应并不能证明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发生了改变,排除A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84年以后,排除C项;材料内容和农业生产自主权扩大无关,排除D项。故选B。14.如图是1997年世界出口经
13、济数据统计,据此可以推断A. 改革开放加快中国的工业化进程B. 建立市场经济成为普遍认识C. 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趋向合理D. 资本主义国家的制造业衰落【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知,1997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超过发展中国家比重和世界比重,说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加快,故选A项;“普遍认识”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B;图示内容无法体现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和资本主义国家制造业衰落,排除CD。故选A。15.据晚清上海新知识空间记载,在通商以后的上海,出现了一些新词语,洋行、洋布、洋车、洋房、洋油等日渐流行。这反映出A. 西方思想受到各界普遍欢迎B.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C. 近
14、代国人国际观念居于主导D. 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通商以后上海地区新词语的出现说明当时上海的社会生活受到外来冲击,物质生活发生了变化,故选D项;“普遍欢迎”和“国际观念居于主导”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C项;新词语的出现不能证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排除B项。故选D。16.欧洲人认为哥伦布发现美洲使美洲“走出原始的野蛮状态,进入文明时代”;拉美一些国家认为哥伦布到达美洲是“苦难的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认为美州的发现是“两个大陆的相遇”。这说明A. 历史记述不可避免夸大其词B. 欧洲与拉美观念冲突难以弥合C. 联合国认识问题较客观公正D. 历史结论受到不同史观的
15、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对哥伦布发现美洲出现不同解读的原因是因为解读者所占的立场和所使用的的史观不同,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内容是从不同角度解读同一事件,并没有体现夸大其词,排除A项;“难以弥合”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B项;联合国认识问题也不一定客观公正,排除C项。故选D。17.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贸易领域形成了一种“单边性贸易”模式,即白银流向东方,商品流向西方。这种“单边性贸易”模式反映了A. 西方殖民扩张步伐加快B. 东方日益沦为西方殖民地C. 欧洲开始主导世界经济D. 亚洲传统经济仍具有优势【答案】D【解析】【详解】白银流向东方,商品流向西方,说明东方在商品制造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即亚
16、洲传统经济仍然具有优势,D项符合题意;材料内容并没有体现西方的殖民扩张,更不能说明东方沦为西方殖民地,排除AB项;“单边性贸易”说明欧洲还没有开始主导世界经济,排除C。故选D。18.从1600年开始,英国先后创建了东印度公司、土耳其公司等许多殖民垄断公司,这些公司在19世纪中后期先后解散。于此同时,托拉斯等新的垄断形式在欧美发达国家纷纷出现。这两类垄断性质的组织A. 说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加强B. 反映了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C. 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 适应了工业资本主义的需要【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殖民垄断公司和垄断形式都有利于加强世界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
17、和发展,故选C项;两类垄断性质的组织不是政府对经济干预的结果,排除A;BD项仅符合托拉斯等新的垄断形式,排除。故选C。19.1832年,纽约铺设了第一条铁轨运行的公共马车;1863年,第一条由蒸汽机拉动的地铁在伦敦投入运营;1870年,第一条使用蒸汽驱动的城市高架铁路在纽约诞生。这说明当时的英美A. 新型交通方式引领工业革命B.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加剧C. 城市生活促进铁路交通创新D. 城市交通问题得到基本解决【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可知,铁路交通的创新和发展都出现在城市中,说明城市生活促进了铁路交通创新,故C项符合题意;新型交通方式是工业革命的成果,而非原因,排除A项;材料内容无
18、法体现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加剧,排除B项;“得到基本解决”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C。20.据统计,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者中,哈格里夫斯是纺织工,怀特是木匠,克隆普敦是纺织工人,瓦特是修理工;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诺贝尔是化学家,西门子是物理学家,爱迪生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和化学奖的提名。这一变化说明A. 发明者的出身决定研究成果B. 科技创新不再需要生产经验C. 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程度加深D. 科学理论比生产经验更重要【答案】C【解析】材料显示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明家均是工匠,显然没有科技成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明家均是科学家,说明科学与技术结合程度加深,故C正确;A中身份决定成果,显然不符
19、合事实;第一次科技成果就是生产经验的总结,故B错误;材料没有比较理论和经验的重要性,故D错误。21.1925年,布尔金曾这样评价列宁:这一时期的列宁越来越不像马克思主义者,他的阶级动机越来越弱。他要求不要“摧毁”资本主义,而是要“活跃”资本主义。这说明列宁A. 试图实现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B.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转变C. 认为推行新经济政策时机不成熟D. 已经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1925年”、“活跃资本主义”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时列宁主张实行新经济政策,运用市场和货币促进苏联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说明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转变,故B项符合题意;试图实现社会主义的
20、直接过渡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A项;材料说明列宁主张实行新经济政策,但这种做法并不是偏离马克思主义理论,排除CD项。故选B。22.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0%到20%,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这反映了A. 经济体制制约技术转化B. 计划经济决定科研方向C. 机器生产成为必然趋势D. 科技交流受到冷战影响【答案】A【解析】【详解】苏联科技人员的发明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在本国内的使用率却很低,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受到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
21、故选A项;B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冷战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23.1962年9月,苏共中央机关报发表了一篇关于“计划利润奖金”的文章,建议利用利润、奖金等经济手段推动企业的生产发展;国家下达企业的生产计划只限于产品数量和交货期限两个指标,其余完全由企业自定。这一文章的发表表明A. 苏联模式从根本上得以改变B. 扩大企业自主权获得基本认同C. 遏制政策阻止苏联经济发展D. 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在全国推广【答案】B【解析】【详解】该文章的主旨是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能够在苏共中央党报发表说明扩大企业自主权获得基本认同,故选B项;“从根本上得以改变”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该文章不能体现遏
22、制政策,排除C项;文章主旨是扩大企业自主权,与农业改革无关,排除D项。故选B。24.1933年,美国政府以蓝鹰为标志图,发动了“蓝鹰运动”。规定每件商品生产出来之后只有被全国复兴管理局贴上蓝鹰标志才可以进入市场。这一做法是为了A. 鼓励企业加快生产速度B. 用政府力量加速金融业的复兴C. 增强国有企业影响力D. 改变企业生产管理的无序状态【答案】D【解析】【详解】企业生产的商品只有被全国复兴管理局贴上蓝鹰标志才能进入市场,体现了政府对企业生产的干预,其目的是通过改变企业生产管理的无序状态应对经济危机,故选D项;材料中的做法是政府对企业生产的干预,并不是为了鼓励加快生产速度,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
23、是工业生产,与金融业的复兴无关,排除B项;“增强国有企业影响力”的说法与美国不符,排除C项。故选D。25.1933年,罗斯福总统签署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法,实施对该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全面发展计划。明确授权管理局可以大胆按自己的计划行事,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这种经营方式A. 具有私营企业的某些灵活性B. 抑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C. 改变了田纳西河流域国有制D. 表明国家放弃对企业干预【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可以大胆按自己的计划行事,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可知这种经营方式明显带有私营企业的某些灵活性,故选A项
24、;这种经营方式是为了应对经济危机,而非抑制垄断资本主义,排除B项;C项说法无从体现,排除;罗斯福时期是加强了对企业的干预,而非放弃,排除D项。故选A。26.19351936年,美国最高法院相继裁定全国工业复兴法和农业调整法违宪,理由是联邦政府干涉了各州的内部事务。之后国会进行重新立法,保留了原法案中的劳工权利和对农业的经济干预。这反映了A. 新政是在民主政治框架内进行B. 农业制约国家经济发展C. 总统的行政权力得到明显提升D. 国会违背三权分立原则【答案】A【解析】【详解】法院裁定全国工业复兴法和农业调整法违宪,国会通过重新立法保留了劳工权利和对农业的经济干预,体现了美国政体运行的特点,说明
25、罗斯福新政的措施是在美国民主政治框架内进行的,故选A项;B项内容与题意无关,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总统权力提升的内容,排除C项;国会并没有违背三权分立的原则,排除D项。故选A。27.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从东、西方之间的关系这一角度看,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的最后一步。”据此可知,马歇尔计划A. 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大规模运用B. 直接造成两大政治集团的出现C. 通过经济援助造成欧洲事实上的分裂D. 违背了美国追求的全球化目标【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所谓“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的最后一步”是指马歇尔计划通过经济手段造成了欧洲的分裂,故选C项;马歇尔计划并不全部是杜鲁门主义的体现,
26、A项说法有误,排除;马歇尔计划并没有直接造成两大政治集团的出现,排除B项;D项与题意主旨无关,排除。故选C。28.东欧各国和苏联在剧变后,放弃了原先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了以私有化和市场化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那些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发展中国家也逐步走上了市场经济之路。这说明A. 世界格局变化影响经济发展方式B. 发展中国家国际分工程度加深C.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国家间的合作D. 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益受到冲击【答案】A【解析】【详解】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导致众多国家放弃计划经济体制走上市场经济之路,说明世界格局变化影响经济发展方式,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不是国际分工,也没有体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排除BC;
27、发达国家经济利益受到冲击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A。29.20世纪90年代以前,世界仅有联合国大会、七国集团会议等少数多边峰会。今天各种多边峰会已纷纷涌现,如APEC峰会、G20峰会、“金砖国家”峰会等。多边峰会的大量涌现反映了A. 经济区域集团化突破地域限制B. 新兴国家努力构建经济新秩序C. 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D. 公平合理的经济新秩序已建立【答案】C【解析】【详解】多边峰会的大量涌现说明各国之间的联系密切,相互依赖程度加深,C项符合题意;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经济区域集团化突破地域限制,排除A项;多边峰会并不仅仅是由新兴国家参与,B项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D
28、项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30.源于英国人的大陆均势主义的传统思维冲击,2016年6月,英国举行全民公投,结果显示51.9%的民众选择支持脱离欧盟,这反映了世界政治格局和全球治理变革的复杂化。构成这段文字的是A. 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B. 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C. 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D. 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源于英国人的大陆均势主义的传统思维冲击,2016年6月,英国举行全民公投,结果显示51.9%的民众选择支持脱离欧盟”是对英国脱欧原因和过程的描述,属于历史叙述;“这反映了世界政治格局和全球治理变革的复杂化”是基于史实所得出的结论,属于历史解
29、释,故D项符合题意;ABC项对文字的解读不正确,排除。故选D。二、非选择题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黄褐釉瓷等。在我国海南岛东南部海滩和西沙群岛海域,也发现了成捆堆叠的唐宋时期的瓷器。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解犀(把舶来的象牙和犀牛角进行切割)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人次,广州出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材料二 在15世纪下半段,西方发生的两件大事是大洋航道的开拓和新大陆的发现。亚洲、欧洲和美州,彼此间因为海外贸易连接
30、到了一起。新大陆的食物,如玉米、红薯、南瓜、花生等,分别移入欧洲和亚洲。富有东方特色的商品和手工业技术出口到世界许多地方,而白银就像人体流通的血液一样,润滑着全球市场的生产和交换。在刺激欧洲人扩张野心的同时,也有耶稣会传教士的传布,同时带来的是西方的科技和文化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海上丝绸之路对唐宋社会经济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洋航道开拓队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答案】(1)影响:海外贸易地域广阔,商品品种丰富,交易规模扩大;促进了以制瓷业为代表的手工业的繁荣;广州作为海上丝路的重要港口,出现了新兴行业和外国人居住的“蕃坊”,成为国际都市。(2)作用:高
31、产农作物的传入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促进人口的迅速增长;大量白银流入,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西方科技的传入,促进了数学、天文、地理等科学的发展,为中国科技注入新的生机【解析】【详解】(1)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在我国海南岛东南部海滩和西沙群岛海域,也发现了成捆堆叠的唐宋时期的瓷器”,以及新行业的出现,说明海上丝绸之路使唐宋时期的海外贸易地域广阔,商品品种丰富,交易规模扩大,传统手工业繁荣,广州成为国际化的新兴都市。(2)根据“亚洲、欧洲和美州,彼此间因为海外贸易连接到了一起。新大陆的食物,如玉米、红薯、南瓜、花生等,分别移入欧洲和亚洲。富有东方特色的商品和手工业
32、技术出口到世界许多地方,而白银就像人体流通的血液一样,润滑着全球市场的生产和交换”、“有耶稣会传教士的传布,同时带来的是西方的科技和文化等”等内容可从高产农作物传入、人口增长、白银流入推动商品经济发展、西方科技传入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生机等角度说明大洋航道开拓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反映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历程,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设经济特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答案】作用:从试验探索到区域推进再到制度开放,充分发挥了经济特区的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由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推动了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点、线、面格局);从引进技术、资金和管理
33、经验,到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对外投资,扩大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影响。【解析】【详解】图示内容展现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历程,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经济特区是我国首先对外开放的地区和城市,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经济特区的成功不仅发挥了经济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而且对后来的经济开放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可从经济辐射和示范、推动对外开放格局、引进外来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扩大对外开放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建设经济特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英国是专利制度的最早采用国之一和现代专利法的诞生国。1623年英国颁布的垄断法规定:“发明专利的主体限于新产品;专利权人有权在国内独
34、占制造和使用发明的产品和方法;专利权期限在14年以下”。该法已初步具备了现代专利法的基本要素,被视为现代资本主义专利法的始祖。欧美其他国家在本国工业革命前夕,纷纷效法英国,相继建立了专利制度。1883年,欧美国家相互合作,缔结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这是历史上第一个有关工业产权(专利、商标等)保护的国际公约。摘编自熊英知识产权法原理与实践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立法理论和法律制度传入我国。1858年,洪仁玕在资政新篇里首次提出建立专利制度的建议。1881年,郑观应向朝廷上书,要求给予上海织布局的机器织布工艺以10年专利,得到光绪帝的赐予,这是我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件专利。1898年光绪
35、帝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规定:“用新法兴办大工程者,享专利50年”。这是我国近代历史上第一部保护知识产权的法规。摘编自任建新回顾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我们鼓励中外企业开展正常技术交流合作,保护在华外资企业合法知识产权。同时,我们希望外国政府加强对中国知识产权的保护。”这一讲话既延续了对外商知识产权保护的根本立场,又展现出我国从知识产权大国向知识产权强国转变的信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美专利制度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专利制度形成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
36、当前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答案】(1)特点:国家立法确立专利制度;由英国逐渐影响欧美;专利制度渐趋国际一体化(国际公约制定)。(2)原因:西方法律制度的传入;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进步人士的推动或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需要。(3)发挥科学技术的先导作用,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对外经济技术和文化交流与合作;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制度化和法律化。【解析】【详解】(1)根据“英国是专利制度的最早采用国之一和现代专利法的诞生国”、“欧美其他国家在本国工业革命前夕,纷纷效法英国,相继建立了专利制度。欧美国家相互合作,缔结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这是历史上第一个有关工业产权(专利、商标等)保护的国际公约”等内容可知欧
37、美专利制度发展的特点主要是通过国家立法确立、由英国影响欧美、趋于国际一体化等。(2)根据“鸦片战争后,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立法理论和法律制度传入我国”、“1881年,郑观应向朝廷上书,要求给予上海织布局的机器织布工艺以10年专利”、“1898年光绪帝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等内容可从西方法律制度的传入影响、先进人物的推动和政府的支持等方面概括近代中国专利制度形成的原因。(3)根据“保护在华外资企业合法知识产权。同时,我们希望外国政府加强对中国知识产权的保护”并结合所学内容可从发挥科技的先导作用、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对外经济技术和文化交流与合作;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制度化和法律化等方面论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