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越调天净沙江上 张可久 嗈嗈落雁平沙,依依孤鹜残霞,隔水疏林几家。 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 作者介绍 张可久(约12801348后),元代散曲作家。一说名久可,号小山。庆元(今浙江宁波)人。生活年代比卢挚、马致远晚。录鬼簿把他列入“方今才人相知者”一类。他的生平不可详考,只知他颇长寿,至正年间尚在世。录鬼簿说他:“路吏转首领官”,首领官为民务官,相当于税课大使(又有说是掌文牍的小吏)。他还曾为“桐庐典使”,70多岁时曾为“昆山幕僚”,约80岁左右尚为“监税松源”。他时官时隐,足迹遍及江、浙、皖、闽、湘、赣等地,一生奔波,不太得志。张可久长期为吏的身世,对他的创作很有影响。生活的坎坷,不免使他
2、抑郁感伤,他的庆东原和马致远先辈韵九首,抒发了穷通无定,世态炎凉的感慨。有时不免联想到百姓的疾苦和世道的险恶:“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卖花声怀古),“比人心山未险”(红绣鞋天台瀑布寺)。他在醉太平感怀中,更写道:“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粘便滚。文章糊成了盛钱囤,门庭改做迷魂阵,清廉贬入睡馄饨,葫芦提倒稳”,揭示了当时社会黑白颠倒、贤愚不分的现实。只是这种愤世疾俗的作品,为数不多。向往归隐,描写归隐生活的情和景,在张可久的作品中更多一些。“归隐”虽然是一个传统的题材,而对张可久来说,有其特殊的深切的思想内涵。他一生奔波于宦海,在悬车之年尚出仕小吏,有不得已的苦衷。因此在以“归兴”、
3、“旅思”、“道中”命名的篇章中,常常表现出悲凉的情绪和对安定的田园生活的渴望。如:“二十五点秋更鼓声,千三百里水馆邮程。青山去路长,红树西风冷,百年人半纸虚名”(沉醉东风秋夜旅思),客观上反映了元代士人沉抑下僚的艰辛颠沛的境况。张可久笔下的隐逸生活,又是表现得那样恬淡闲适,如“依松涧,结草庐,读书声翠微深处。人间自晴还自雨,恋青山白云不去。”(落梅风碧云峰书堂)由于他经历丰富,游遍江南胜景,所以还有不少写景之作。张可久结交的多为官员和文人,因此他的生活面比较狭窄,作品内容不够广阔,他有不少唱和之作,不论在思想上或艺术上,都显得平庸。同时,他的社会地位和经历又决定了他的生活态度比较顺从,虽有愤懑
4、和不满,都表现出一种“怨而不怒”的色彩。张可久是元代散曲“清丽派”的代表作家。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誉之为“词林之宗匠”。许光冶说他“俪辞追乐府之工,散句撷宋唐之秀。”(江山风月谱自序)他的散曲的主要艺术特色是:讲究格律音韵;着力于炼字炼句,对仗工整,字句和美;融合运用诗、词作法,讲究蕴藉工丽,而且常常熔铸诗、词名句,藉以入于典雅。这些特点在他的著名套曲一枝花湖上晚归中有充分的表现:“长天落彩霞,远水涵秋镜;花如人面红,山似佛头青。生色围屏,翠冷松云径,嫣然眉黛横。但携将旖旎浓香,何必赋横斜瘦影。”这里用丰富的比拟和想象,勾勒西湖晚景,精心雕章琢句,融合前人名句,创造出恬静清雅的境界,被李开先誉为“
5、千古绝唱”。张可久的作品,为求脱离散曲原有的白描的特色而入于雅正,在创作中有过于注重形式美的缺点。但是作为一种清丽的风格,自成元代散曲群芳中的一葩,他的作品使散曲园地更加丰富多彩。尤其是他的写景作品,有独到的功夫,如“云冉冉,草纤纤,谁家隐居山半掩?水烟寒,溪路险,半幅青帘,五里桃花店。”(迎仙客括山道中)这类精致优美的小令,写出江南旖旎明媚的风光,给人以美的享受。张可久享誉当时,是一代曲风转捩的关键人物。元代前期散曲崇尚自然真率,后期则追求清丽雅正。张可久以他的创作实践,在这一转变中起了重要作用。他的作品在后期被视为典范,如录鬼簿在论及某些作家时,往往要以他作为榜样进行比较,足见他在散曲史上的重要地位。张可久的散曲作品,当时即已集成。录鬼簿中记载:“有今乐府盛行于世,近有吴盐、苏堤鱼唱”(天一阁本)。又据录鬼簿胡正臣条所记,知其子胡存善曾编小山乐府。今所存张可久散曲集,有天一阁本小山乐府;影元抄本北曲联乐府;明李开先辑张小山小令;徐渭辑小山乐府;清夏煜张小山小令选;清劳权辑张小山北曲联乐府(为元刊本文过录本,又经校勘,增补遗);以及任讷散曲丛刊本小山乐府等。其作品据隋树森全元散曲所辑,共存小令855首,套曲9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