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本试卷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8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答案必须填涂在机读卡上。)1、红楼梦中记载:“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这种祭祀和家宴活动的积极意义是()A.增强对祖先的崇拜和迷信B.强化家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C.强化传统教育和宗法制度D.悼念逝者,寄托哀思2、西周宗法制度的精神,可以用王国维的“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说明,此处他所谓的“天”是指A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B确定继统人选的天子C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D表现自然主义
2、的天道3、清代有学者说:“天子建国,则诸侯于国为大宗,对天子而言则为小宗。”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观点说明了A清王朝继续推行宗法制 B宗法制和分封制相辅相成C宗法制以分封制为基础 D天子行使大小宗双重权力4、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大小轻重”这反映了当时( )A.周王室衰微,王命不行 B.尊王攘夷,大国争霸C.王权衰落,分封制受到破坏 D.列国内乱,诸侯兼并5、秦始皇采用五德终始说神化皇权,认为周得火德,秦得水德,水能克火,故秦代周;同时还搞“封禅”(封是到泰山顶上祭天,禅是到山下祭地)。这说明秦始皇为专制皇权
3、寻找理论根据宣扬天命论,为其统治服务主张分封制度,传世百代传播封建迷信,愚弄老百姓A. B. C. D.6、 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对该记载理解最准确的是 A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 B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 C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 D君臣关系等级森严 7、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8、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
4、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9、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10、2016年度百度搜索风云榜,“网络反腐”成为当下搜索热词。中国自秦汉开始,就已确立官员监察制度。下列哪一官职(或官员)不具备监察官员的职权()A.御史大夫B.刺史 C.尚书省 D.都察
5、院11、元史记载: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且一改以前主要以“山川形便”、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较高来划分行政区的做法,采取“犬牙交错”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这样做的目的是 A以地方分权加强地方集权B行省辖区广阔,发展了前代的政治制度C缩小行省的管辖区域以利于管理D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加强中央集权12、“聪明才智人士为了从这一条窄窄缝隙进入政府,不得不把全部生命消磨在九经的九本儒书之中,再也没有精力谋革命了。”材料主要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实行有利于()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B.扩大统治阶级基础C.提高官员文化素质D.稳定社
6、会统治秩序13、纵观明代历史,经常发生皇帝不理政务,甚至二十年不上朝的现象。但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这是因为()A.“中朝”的决策 B.内阁的作用C.六部掌握实权 D.军机处的设置14、明朝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这则材料主要说明了 A内阁大臣虽非宰相,但拥有实权B阁权与君权、部权冲突时,阁臣必败C明朝六部超越君主的权力D内阁与六部是争权的两个中央机构15、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
7、,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16、“雍正七年(1729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印藏内奏事太监处,有事请而用之。”这段材料表明军机处因军事需要而设置 降低了行政效率重新设置丞相 由皇帝的亲信组成A B C D17、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A中英战争 B侵略战争 C通商战争 D夷匪犯境18、一位历史学家这样描述近代上海外滩:“几年之间,外国
8、洋行成排的楼群就勾勒出了黄浦江的曲线。”探究这一现象出现的源头是 A辛丑条约使列强获得在使馆界驻军的特权 B辛丑条约规定外国人可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C南京条约签订后列强获得在华设厂的特权 D南京条约附件规定外国人可以在通商口岸租地和居住19、1851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伦敦的海德公园为万国工业博览会剪彩,充分展示了英国强大的工业实力,同时也昭示了英国对市场的需求,基于这种需求,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在签订的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需求的是( )A.勒索大量赔款B.协定关税 C.建立工厂 D.割占香港岛20、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而言,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是指A.英
9、国的船坚炮利 B.中国的闭关锁国C.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D.西方列强加紧扩张21、19世纪末,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是( )A.要求清朝降低外国商品进口关税 B.维护中国关税主权和领土完整C.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 D.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22、梁启超说:“事件之起,根于历史上遗传之两种心理:其一则是排外的心理无意识且无彻底的排外,形成国民性之一部。其二则迷信的心理。”梁启超口中的“事件”应是( )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维新变法运动D.义和团运动23、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
10、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 已完成资产阶级改革 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 洋务运动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24、近代一位诗人曾言:“和议知非策,瀛东弃可伤。坠天忧不细,筹海患难防。”又言:“初传烽火照辽阳,忽见干戈满故乡。”这首诗反映的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5当某条约的若干条款传出后,光绪皇帝发出“台湾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的哀叹,台籍京官及举人纷纷声言“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该条约应是()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26、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
11、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上述政策()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B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C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 D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7、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 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 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28、“门户开放”政策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其他列强的赞同,主要是因为美国()A.承认列强在华既得利益 B.拥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C.成为世界上的工业强国 D.消
12、弭了中国人民的反抗29、 “我们正处在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转变关头,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 史学家张萌麟认为“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是指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抗日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30、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其间,双方虽经多次激烈斗争,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终究没有倒下,其首要因素是()A民主人士的从中斡旋 B共产党的努力工作C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D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二、综合题(28+12=40分)31 材料一:战国晚期,一个国家已是由君主与专业官吏治理,也已有了中央与地方的分层管理。秦始皇统一中国,将秦国已实行
13、的制度施行于全国,汉承秦制,大体未改,但是经过三四代的逐渐改革,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从此以后,中国的皇帝不得不与庞大的文官集团共治天下,内廷与外朝的区分,颇同今日企业组织董事会与公司抗衡相似。许绰云历史大脉络材料二:(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三: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
14、果。材料四: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国晚期至秦汉政治制度的变化趋势及影响。(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4分)(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表现。(6分) (4)材料四中故宫导游所说的“偏房”是清朝的什么机构?(2分)有人说,它的设置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标志,谈谈你对此说法的理解。(2分)。(5)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4分) 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中包含着众多
15、矛盾,试归纳这些矛盾?(2分)32. (12分)关于甲午中 日战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阅读材料,完成要求。材料 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赴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摘编自日本大陆政策史)据此梁启超认为
16、“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甲午战争后,也有人说:“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甲午战争之胜负有很大的偶然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以上关于甲午战争失败的观点。(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及所学知识进行评析,史论结合)历史答案一、 选择题(60分)BABCB BCCDC DDBBD CACBC DBCCD CBACD二、 综合题(28+12=42分)31、(1)答案:变化趋势:地方行政制度方面分封制逐步被郡县制取代;选官制度方面世卿世禄制逐步被军功爵制取代,之后又出现察举制;君主制度
17、方面国君被皇帝取代。(6分)影响:为后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分)(2)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形成。(4分) (3)秦设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度,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 明废丞相,设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4)军机处(2分) (5) 趋势: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到废除。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矛盾:皇权与相权问题,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问题。32、参考答案答案一赞成:甲午战争中国失败是双方实力对比的必然结果。(3分)当时双方实力差距不大,但中国存在着根本性的
18、弱点。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中国仍为君主专制,且政治腐败。日本由国家推动工业化,国力增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缓慢,国力增长迟缓。日本已建成近代化军队,制定了详细的侵略计划,战争准备充分;中国军队近代化进程缓慢,军队素质低下,仓促应战。日本在战争期间能-致对外;清政府腐败无能,内部矛盾重重,难以动员全国力量抗击日本侵略。(12 分)答案二反对: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带有很大的偶然性。(3 分)双方实力对比:甲午战争前中日双方实力相差不大,国际社会公司的亚洲强国是中国。战略战术: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具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中方仓促应战,战前清政府战和不定,游战自保,寄希望于国际调停;战争期间李鸿章战略战术失误,指挥不当,主动放弃制海权,避战保船。(12分)(两种观点任选其一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