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 ,大小:13.50KB ,
资源ID:44842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4484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边城茶峒.doc)为本站会员(a****)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kefu@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边城茶峒.doc

1、边城茶峒 从湘西自治州首府吉首出发,越过矮寨公路天险,经花垣县城,再西行20多公里,便到达湘、川、黔三省交界的一个边境小镇,小镇名叫茶峒。茶峒是苗语地名,“茶”是指汉人,“峒”是山中盆地的意思,意译成汉语,就是汉人居住的地方。茶峒镇很小,却是湖南通四川、贵州的必经之地。水路则上通松桃,下达沅陵、常德。清朝乾隆之后,茶峒为永绥厅协城,东西南北城门均筑有垛口和炮台。抗日战争时期,华北、中原沦陷后,许多流亡学生和小商人避难于此,茶峒曾经热闹一时。1941年,国民党政府曾在这里办起一所“国立茶峒师范学校”,师生员工有500多人。现在这所学校的旧址还在,校舍几经修缮、扩建,成为一所中学。 茶峒,因沈从文

2、的著名中篇小说边城以此为背景而闻名。 茶峒河是酉水的一条支流,河水明澈如镜。边城中描写的那个渡口还在,据说渡口恰是三省的交界点。当地的顽皮伢子喜欢在这里撒尿,笑咧咧地夸口:“哈,老子一泡尿浇遍三省!”渡口还在老地方,不过尖头的渡船变成方头的了。还是“拉拉渡”,不用篙或桨,不过牵连两岸的篾缆换成脚拇趾粗的钢索了。摆渡的还是个老人,只是不见翠翠和黄狗,也许是有的,一时半会儿不知跑到哪儿玩耍去了。 渡口岸坡上有一块坪地,说这里就是“碧溪嘴”。坪地上绿草如茵,四周灌木丛生,近边还有几丛翠竹和两株大枫树。当地人说,当年翠翠和她的爷爷就住在这儿的一间木屋里。果然竹丛后有几间小屋,但都是砖瓦屋,没有木屋。

3、如今茶峒还是老习惯,每逢农历二、八赶集,叫赶“边边场”。早上八、九点钟,三省边界的各族人民便三五成群,向茶峒汇集。无论男女老少,大都像节日出门做客似的,经过收拾打扮,特别是青年妇人,一律盛装,胸前的银饰和耳上的大耳环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当然,也有不少穿T恤、牛仔裤,脚蹬“松糕鞋”的新潮少男少女。中午时分,集市进入高潮。这时候广场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集市上除了百货、土产摊档各色货物斑驳杂陈之外,有拔牙的游医,占卦的相士,照相的,补锅的,阄鸡的,甚至还有最古老的染布缸。也有个别赤膊短裤的壮汉,肩扛长管火铳,高挑几只羽毛斑斓的野鸡,昂昂然在人丛中穿行。最热闹的地方莫过于熟食摊档,柴火灶烟火四燎,大汤

4、锅沸腾翻滚。男女老少围拢周边,手捧大碗满头大汗吃辣椒米粉。茶峒的“边边场”是很吸引人的,它保留了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 到了下午三、四点钟,日头偏西时,“边边场”渐渐散了,路远的人要赶回家,但仍有不少附近村寨的人留下,转移到街上去喝茶。茶峒有一条临河的街,街上有几家茶馆;一色的吊脚木楼,门脸朝街,楼身就悬在河面上。河上浮着好些带篷的小艇,艇上载着香烟、槟榔、糖果和各色炒货,驾船的往往是俏丽女子,一个个花头粉脸,小巧玲珑。客人进入茶馆坐定,大碗泡茶即时端上,茶叶是烟熏粗茶,喝一口,烫辣辣的,酽浓得很。凭栏观看一阵河上景色,让河上的凉风吹吹。于是便朝下吆喝:“妹子,来包五香大红袍(花生米)!”“好

5、咧!”河面艇上的小女子应道。系着小篮子的长绳垂下去,一包花生米就搁在篮子里。又故意问一句:“花生米脆不脆啊!”“大哥试试,不脆不要钱!”嗓音那么脆,可以确信,花生米当然也脆。 聊起来,同在茶馆喝茶的老乡会煞有其事地告诉你:“实话跟你说吧,当年顺顺、大老和二老一家就住在这幢木楼里。”又说:“那年端午节,翠翠和爷爷也是在隔壁那幢木楼后面,望河上龙舟竞赛,看人凫水捉鸭子。”更有人说得神乎其神:知道不,爷爷去世之后,翠翠就嫁到贵州那边去了,生了两个女娃,丈夫死了,她没有再嫁。说,前些日还有人亲眼见到翠翠回茶峒来赶“边边场”。当然,她老了,七八十岁了 总之,在茶峒是很容易听到有关翠翠和爷爷的消息的。想不到沈从文在边城中虚构的人物,居然活在茶峒人的心目中了。很有趣,也令人感叹,感叹优秀的文学跨越时空的魅力。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