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2015(上)金堂中学高 2016届10月月考试题历史 命题人:贺倪孟 审题人:张中兰(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卷 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 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C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 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2学生子游对孔子前后言论不一提出批评,当时批评孔子的人不少,有人还骂他是丧家之犬,
2、但是自汉代以后不断为孔子溢美,成为天下第一圣人。对此解释错误的是( ) A孔子时代人们不把他当圣人看 B被溢美的孔子不是真实的孔子C孔子被不断溢美的过程是君主专制强化的过程 D自孔子诞生起就成了政治符号失去原有的真实3.下面哪些是孔子思想的内容(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提倡“德治”,反对“暴政”“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兼爱”提倡“仁政” A. B. C. D.4.“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下列对孔子“仁”的认识正确的是( )“仁”的基本含义就是“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包含了民本思想,包括了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 “仁”就是孔子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 “仁”完整地体现了新
3、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A. B. C. D.5.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 )A开创私人讲学之风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C注重人的全面发展D“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6.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已 D、忠孝有道,人际关系到和谐7.在编演“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扮演孟子的同学所说的台词应当是( )
4、A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 ) 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灭人欲9.“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论述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兵家10.道德经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5、其含义是( )A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实行仁政; B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C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关系是相互依存; D主张统治者清净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1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有成。”这一观点是下列哪一派别的思想(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12.以下对庄子的评述,正确的是( )战国时儒家代表之一 提出“齐物”的观点其主张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主张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A、 B、 C、 D、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壁。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 、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
6、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14.主张“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的思想家是( )A、荀子 B、墨子 C、韩非子 D、老子15.下列言论,属于韩非子思想主张的是( )制天命而用之 以法为本 不必遵循古代的传统 国家大权集于君主A、 B、 C、 D、 16.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备受推崇,是因为它( ) 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 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A. B C D17.“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 )A.儒家“仁爱”思想 B
7、.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18.“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这一观点出自先秦( )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19.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说法正确的是(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百家争鸣”中各种学派实质上代表不同阶级及不同阶层人的利益。“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一中国历史上一场思想解放运动。A、 B、 C、 D、20.“百家争鸣”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包括( )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确立了封建社
8、会的正统思想 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A、 B、 C、 D、21.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对各种思想主流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A道、儒、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22.下列主张与学派对应正确的是( )万物虚无、祸福相倚道家 天行有常、民贵君轻儒家今必胜昔、以法治国法家 非攻兼爱、节用尚贤墨家A、 B、 C、 D、23.战国时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观点截然相反的两位思想家是 ( )A.孟子
9、和荀子 B.墨子和庄子 C.荀子和庄子 D.韩非子和孟子24.史载:“汉初萧(何)曹(参)为相,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忧乱。”它反映汉初的统治思想是( )A儒家主张 B.墨家主张 C道家主张 D.法家主张25.汉武帝的哪些措施,对于促使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起了直接的作用( )举贤良对策 重用文学儒者 举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 设立地方郡国学校,广泛传播儒学A B C D26.教材中引用唐章碣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该诗提到了哪些历史事件( )A.统一六国,焚书坑儒 B.政治改革,平定山东C.焚书坑儒、农民起义 D.农民起义、刘项文盲27.下列关于西
10、汉太学创立的评述正确的有(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办学校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 太学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有利于文化的积极传播,弘扬光大了儒家学说A. B. C. D. 28.关于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下列提法中不正确的是( )A.打破了门第的限制 B.削弱了皇权C.有利于选拔人才 D.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29“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 A. 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 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30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
11、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是( )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31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32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角度是( ) A. 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 从万事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33“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 A格物致知 B尊崇道统 C心外无理 D经世致用34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
12、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断的精神实质较为接近的是(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根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35.明清之际,出现了一些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他们思想的共同特点是( ) A以“异端”自居 B.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C.主张发展商品经济 D.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6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37.无数儒学先哲们曾留下若干睿智的
13、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一组是( ) 甲:“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乙:“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丙:“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丁:“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中的“与有责焉耳矣 ”A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B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C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D王夫之、程颐、王阳明 、顾炎武38.下列有关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批判的内容及影响,说法不准确的是( ) A、挑战正统,提倡个性 B、批判专制,否定帝权 C、批判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D、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学作为文化主导的地位 39孔子
14、、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的思想共同点是( ) A“仁” B“心外无物” C“理” D“格物致知”40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第卷为非选择题共40分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明法者强,慢法者弱。”“欲求兴天
15、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材料二: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中的四种政治主张。(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4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2分)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这一主张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4分)(3)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2分)42.宋明时期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使儒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阅读下列材料:(10分)材料一:未有天地之先
16、,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 朱子语类材料二: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朱文公文集材料三: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四书章句集注材料四: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材料五: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 朱子语类请回答:(1) 依据材料一,指出朱熹认为世界的本源是什么?(2分)并依据
17、材料二、三,指出朱熹认为什么是“理”或者“天理”?(2分)(2) 依据材料四,概括出朱熹所主张的获取“理”的途径。(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陆王心学所主张的获取“理”的途径。(2分)(3) 依据材料五,当天理和人的欲望产生矛盾时,朱熹主张如何选择?(2分) 43.“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顾炎武中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 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顾炎武日知录廉耻 材料二 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
18、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顾炎武亭林文集华阴王氏宗祠记 材料三 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不谓不知本矣。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请回答:(1)顾炎武以拯救时代为己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该思想产生的背景。(4分)(2)顾炎武以社会教化做为拯救时代的重要途径。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天下昌明的社会表象(2分),并概括社会教化的功能。(2分)(3)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三,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2分)并说明其理由。(2分)(4)在中国历史上,顾炎武以怎样的学
19、风和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2分)高2016届 班 姓名: 考籍号: 座位号: 密封线 20142015(上)金堂中学高 2016届10月月考试题历史卷 非选择题(共40分)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请回答:(1) 概括材料一中的四种政治主张。(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4分)(2) 依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2分)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这一主张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4分)(3)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2分)42.宋明时期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使儒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阅读下列材料:(10分)请回答:(1) 依据材
20、料一,指出朱熹认为世界的本源是什么?(2分)并依据材料二、三,指出朱熹认为什么是“理”或者“天理”?(2分)(2) 依据材料四,概括出朱熹所主张的获取“理”的途径。(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陆王心学所主张的获取“理”的途径。(2分)(3)依据材料五,当天理和人的欲望产生矛盾时,朱熹主张如何选择?(2分) 43. 阅读下列材料:(14分)请回答:(1) 顾炎武以拯救时代为己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该思想产生的背景。(4分)(2) 顾炎武以社会教化做为拯救时代的重要途径。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天下昌明的社会表象(2分),并概括社会教化的功能。(2分)(3)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三,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2分)并说明其理由。(2分)(4)在中国历史上,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2分)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