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九周测试题一、 选择题 1.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已十分明显。就文学而论,北方注重说理,南方倾向抒情。南方文学大量运用神话材料,描绘神奇瑰丽境界,给人强烈审美愉悦,北方文学则与南方文学形成了鲜明对比。下列能够体现先秦时期北方文学特点的是( ) A.离骚 B.诗经 C.庄子 D.二京赋 2. 许仙与白蛇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小说白蛇记经宋话本的发展,到明末时,不仅内容与唐宋传奇有本质的差异(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 ) A.封建制
2、度日益衰落 B.社会风气渐趋败坏 C.市民价值观念变化 D.社会主流思想改变 3.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到散曲、小说。这反映了( ) 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B.儒家地位逐步提高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4. 明代中后期,有越来越多的读书人通过诗文、书面、民歌时曲、通俗小说,不少能工巧匠、名医名卜等则通过技艺,获得了社会地位、政治身份或经济收益。这反映了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B.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 C.市民阶层队伍壮大 D.社会文化的高度繁荣 5. 明清时期,取材于法律文献中的案例与史书中的清官循吏传记的公案小说兴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清代的三
3、侠五义。这折射出( )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民众对理想社会的诉求 C.市民阶层的扩大 D.官民价值观念的趋同化 6. 明朝小说二刻拍案惊奇中写到:一个徽商事先将一女子“认做自己女儿,不争财物,反陪嫁妆,只贪个纱帽往来,便心满意足”。这反映了明朝( ) A.商帮热衷于“认干女儿” B.徽商采用金钱行贿获得乌纱帽 C.小说创作的想象力丰富 D.商人通过联姻取得与官员联盟 7. 宋朝方志学有了新的发展,开始由“地理”扩充到人文、历史方面,人物志和艺文志在地方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宋朝方志学得到发展的主要条件是( ) A.典章制度史研究传统的继承 B.统治者对史学社会功能重视 C.工商业发展和城市经
4、济兴起 D.程朱理学对史学走向的影响 8. 在宋代,词人的创作不是专为抒发主体情志,而是去表现其精神产品的消费者的愿望和情绪;市民们在瓦舍中尽情地观赏百戏和娱乐,但这种文化消费是要付费的。这些现象说明了宋代( ) A.享乐主义观念成为潮流 B.文艺的商品化、大众化趋势 C.士人阶层审美情趣提高 D.人文主义精神开始兴起 9. 诗词歌赋既是历史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 ) A.“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 B.“苛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户室”(广州歌) C.“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 D.“
5、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 10. 有学者认为宋代的中国是一个平民兴起的社会。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文化现象是( ) A.印刷术的改进便利了书籍普及 B.词成为当时文学领域的主流形式 C.京剧成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D.清明上河图等风俗画的出现 11. 雅乐是西周立国根本之一,而汉代,俗乐百戏在宫廷举行表演,社会上也非常盛行。这一现象说明汉代() A.商业发展促进俗文化产生 B.礼乐失去文化建构的作用 C.文化策略从强制转向教化 D.统治者变动影响社会风尚 12. 明代中后期,有越来越多的读书人通过诗文、书画、民歌时曲、通俗小说,不少能工巧匠、名医名卜等则通过技艺获得了社会地位、政治身份或经济
6、收益。这反映了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B.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 C.市民阶层队伍壮大 D.社会文化的高度繁荣 13. 诗经国风收录了周南、召南、卫、郑、齐、魏、唐、秦、陈、曹等十五个不同地区的乐歌由此可知,周朝控制的主要区域位于() A.黄河中下游 B.长江中游 C.巴蜀地区 D.关中地区 14. 宋人蔡绦在西清诗话中说:“丹青、吟咏,妙处相资。”吴龙翰的野趣有声画序中提到:“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清代方薰也说:“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材料中三人均强调( ) A.绘画艺术的深远意境 B.诗歌的抒情性 C.诗、画具有互补作用 D.诗歌增强了绘画的审美空间
7、 15. 唐代后期,以门阀政治和偏安王朝的政治形态为基础的六朝骈文受到文人鄙视,而三代两汉时期的古文受到尊崇。这种“古文运动”实质上体现了( ) A.科举取士对文学的影响 B.文人阶层志趣的改变 C.文人渴望国家真正统一 D.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 16. 成书于明朝中叶的西游记糅合了佛、道、儒等思想文化,成功刻画了具有反抗精神的大英雄孙悟空以及有很多毛病、缺点但又憨厚的猪八戒等经典艺术形象。书中或神或人或怪的故事反映了( ) A.明朝时佛、道、儒开始融合 B.崇儒抑佛思想得到普遍认同 C.市民阶层的价值观 D.中外不同的文化体系 17.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载: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
8、唤“,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 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毫无史料价值话本还需结合其他史料印证 话本反映出部分百姓对募役法比较反感 A. B. C. D. 18. 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文学表达有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到句式灵活,这种现象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 A.大一统的时代背景 B.多元化的创作风格 C.理性化的思想诉
9、求 D.世俗化的发展趋势 19. 有人称,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新文化”。这种“新文化”() A.追求浪漫神秘的宏大气势 B.注重铺陈排比的修辞手法 C.适应了早期城市资产阶级 D.体现了走向平民化的趋势 20. 明末的小说几乎社会上各色人等都充当了描写的对象 , 尤其是市井小民、商贾小贩、工匠世人、贫苦农桑、棋手侠盗也成为小说的主角。明末小说的这一特征 ( ) A.反映了市民文学的蓬勃发展 B.表明小说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 C.是小农经济发展的现实反映 D.说明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二、 问答题21.中国诗
10、歌在唐朝达到顶峰。仅据清代康熙年间所编的全唐诗所录,就有诗人两千二百多人,作品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共九百卷。作诗的人上自帝王、公卿、官僚,下至布衣,旁及僧、道,几乎遍及各个阶层。诗歌与唐人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一首好诗写出之后,在不长的时间里就可以传到很多地方。除了传抄这种主要的传播方式外,还有传唱、题壁等多种方式,这些传播方式共同促使唐诗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中华文明史 依据材料概括诗歌在唐朝发展到顶峰的表现。 2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社会学意义上看,世俗化完全是一个值得肯定的积极趋向,世俗化肯定现世生活,肯定官能享受,肯定大众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表现出以具体功利与追求、以感官享
11、受为满足、以眼前利益为目标的价值取向。” 社会学家 材料二 连年有余 请回答: 上述材料表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世俗化趋势。请在绘画、文学方面各举三例说明世俗化趋势的表现,试概括分析呈现世俗化趋势的原因。 23.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纪传体、编年体是中国古代史书编写最常见的两种体例。下边是纪传体史书旧唐书和资治通鉴中关于安史之乱部分的节选。阅读材料,指出这两种体例的区别,并说明他们各自的优缺点。安禄山少孤,随母在突厥中二十年,张守畦为幽州节度,禄山盗羊事觉,守畦欲棒杀之,大呼日:“大夫不欲灭两蕃耶?何为打杀禄山!”守畦壮其言而释之。以骁勇闻,遂养为子。二十八年,为
12、平卢兵马使。性巧黠,人多誉之。授营州都督、平卢军使。厚赂往来者,乞为好言,玄宗益信响之。十一月,反于范阳,矫称奉恩命以兵讨逆贼杨国忠。以诸蕃马步十五万,夜半行,平明食,日六十里。 新唐书安禄山列传 春,正月,苏昆王子悉诺逻去吐蕃来降。二月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入朝,道得风疾,遂留京师,家居不出。三月,辛巳,命给事中裴士淹宣慰河北。癸巳,以苏昆王子悉诺逻为怀义王,赐姓名李忠信。十一月,甲子,禄山发所部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凡十五万众,号二十万,反于范阳。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三 阅读材料,指出这两种体例的区别,并说明他们各自的优缺点。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 2、C 3、D 4、B 5、B 6、
13、D 7、C 8、B9、D 10、C 11、D12、B 13、A 14、C 15、C 16、C 17、C 18、D 19.D 20 .A二、问答题21、诗人和作品数量多;诗人身份广泛;与生活关系密切;传播速度快,传播方式多样。 22、表现:绘画方面:北宋清明上河图专门描绘市井生活;明清时期,木刻版画作为插图使小说、剧本更加有趣;出现了百姓喜闻乐见的实用性的年画、布贴画、剪纸画等;文学方面:宋代士大夫为歌女写词,在歌楼舞榭中传唱;宋代“话本”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塑造了许多小市民角色;“三言”“二拍”等作品中,商人第一次作为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原因:手工业、商业的不断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
14、层的兴起;印刷术的不断提高;社会识字率的提高,文化逐渐普及;传统重商意识逐渐淡化。 23、区别: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编写史书,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优缺点:纪传体可以完整地勾画人物形象,传达人物的重要言论,记录无法编年的事件,能够更广泛的反映时代风貌。缺点:不能完整集中地描述一件历史事件,同一个历史事件要查阅多个人物传记,内容零散而前后重复。编年体可以体现事件的时间顺序和发展演变关系,减少了重复哕嗦,查找史料方便。缺点:如果要查阅跨越时间长的史实,就要查阅很多卷本。与同一事件主体无关的史料太多。只能记录政治军事上的大事,而不能关注历史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