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选择题1.汉武帝时期,面临着不利于国家统一的问题是南北方边境不宁国力强盛土地兼并导致阶级矛盾激化诸侯王国势力仍然威胁中央集权A B C D 2.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引自汉书董仲舒传)董的对策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 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 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3.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材料表达不出的历史信息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当时阶级矛盾比较尖锐C.要实
2、行大一统 D.汉初各家学派仍很活跃4.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为此,他向汉武帝提出A.天人感应学说 B.君权神授学说 C.独尊儒术建议 D.崇尚法治主张5.战国、秦汉时期,吸收了其他学派的思想对儒家加以改造的思想家有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A B C D 6.下列哪部著作是董仲舒的作品 A B C D7.董仲舒的思想和孔、孟的思想的关系是A 完全更新 B 因循守旧 C 继承和发展 D 外在形式的变化8.儒家思想在与其他思想的不断碰撞中A、不断修改自身的学说 B、吸收其他思想补充,发展自己C、保持传统思想不变 D、压制其他思想发民展9.新儒学体系的“新”,
3、指的是新儒学吸收融合了诸子百家的一些思想,它包括A、道家、法家 B、道家、阴阳五行家C、法家、阴阳五行家 D、墨家、阴阳五行家10.汉代儒学对先秦儒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限制君主的暴政大一统思想天人感应学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A B C D 11.下列不是董中舒的新儒思想的观点的是A、“春秋大一统” B、“天人合一” C、“天人感应 ” D、“四心”12.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主要表现在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1.董仲舒提出的下列哪些主张或者思想被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孝为“天经”、“地义”仁、义、礼、智、信夫为妻纲A B C D22.董仲
4、舒改造后的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受”为核心,其进步作用在于A.使儒家思想得以发展完善B.为中央集权政治的巩固提供了理论依据C.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D.解决了西汉王国问题对中央的威胁23.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目的是A实现思想上的统一 B更有利于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C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D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24.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的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 B“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C“性善论” D“大一统”的思想25.汉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从根本上讲是由于A、儒生董仲舒的建议和汉武帝的决策B、儒家思想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根
5、本利益C、儒家思想顺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D、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教育的主要内容26.儒家思想由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而在西汉中期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根本原因是A 它主张“民贵君轻”和“仁政” B 它得到人民拥护C 它吸收了其他各家思想 D 它符合了汉武帝的“大一统统治”的政治需要27.汉武帝之所以接受“独尊儒术”的建议是因为儒家理论有助于维护政治统一儒家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儒家理论使皇权得以神化、 、 、 、28.汉武帝推行“独尊儒术”的思想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A巩固汉朝统治 B、遏制了其它思想的发展C、缓和了阶级矛盾 D、统一的需要29.“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思想之间的关系
6、应该是A.用政治上的统一来保证思想上的统一B.用阴阳五行的思想来巩固统一C.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D.使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30.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强化思想控制的加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 B. C. D.31.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从根本上反映了A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B重农抑商政策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逐步加强D封建制的确立阻碍了思想文化的进步32.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的变化,反映了秦汉时期A 封建制度日趋完善 B 儒法两派之争已有分晓C 封建统治思想日渐成熟
7、D 仁政最终取代法治33.下图反映西汉时期的儒学发展情况的一组文物,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信息?儒学在汉代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唯一的思想汉代重视儒家经典的整理和研究各级教育系统十分健全,主要是传授儒家思想儒学的思想价值实现了为政治服务的功能,促进了儒学成为主流思想A B C D34.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产生的影响包括封建政治开始与儒家思想密切结合从思想上巩固了西汉的统治开始改变了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A B C D 35.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中不包括、封建政治开始与儒学密切结合、从思想上巩固了西汉王朝的统一、儒家
8、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各方面、促进了民族思想的自由发展36.儒家经典在汉武帝时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其中被称为五经的是易大学诗礼书春秋繁露春秋A B C D二、非选择题3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丞相李斯曰:“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
9、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痒序教学的地方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同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李斯言论的要点(不得摘抄材料原文)。(2)据材料二,归纳董仲舒言论的要点(不得摘抄材料原文)。(3)概括指出这两种言论的相同处和不同处。38.简述战国、秦、西汉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现象,概述其演变轨迹及其发生这样的如此演变的政治根源,谈谈你的认识。3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异)方,指意不同
10、,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那些)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一统),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他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深伸天”。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如果人君面对灾异而不思悔改,就会出现“伤败”,因此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请回答(1)材料一中,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思想?结合历史背景,说明他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心态?简析他产生这种心态的思想根源40阅读下列材料:“今师
11、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1)材料中的“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勿使并进。”这里的“臣”是谁? (2)“邪辟之说”是指什么? (3)为了“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朝政府采取的措施是什么?(4)应该如何正确评价汉朝政府所采取的措施?41阅读材料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摘自张岱
12、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李斯上秦,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架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摘自张贷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
13、民知所从矣。”“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引自汉书董仲舒传回答:45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正统思想两千多年,它的地位是如何得以确立的? 你是怎样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发展历程的?对于儒家思想“独尊”现象,你作何理解?试简要分析。46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思想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态度(或政策措施)?造成了怎样的不同结果。47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天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
14、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摘自汉书董仲舒传)就上引言论,指出其思想核心,说明其社会根源,并分析其历史作用。48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逐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关于儒家思想对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影响,史学界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积极作用是主要的,但也有消极作用;(二)消极作用是主要的,但也有积极作用。你同意上述哪一种看法?请结合儒家思想观点加似阐述。参考答案39.(1)“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时期,北方和南方往往边境不宁,王国问题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要求在政治上、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适应汉武帝的政治需要,提出了上述
15、观点。(2)既要维护君主权威,加强集权,又企图限制君主的暴政。董仲舒继承了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了法家中央集权学说。40.(1)董仲舒。(2)儒家六经范围之外的各种学术。(3)一方面起用文学儒者数万人参与国家大政;另一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4)儒学开始处于独尊地位,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它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维护了政治上的大一统。41.(1)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2)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的“焚书坑儒”
16、;西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但造成的影响不同;秦朝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虽也有钳制思想的不良作用,但推动了儒学的发展,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还推动了教育的发展。(3)相同点:为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需要,加强思想控制。(可拓展为:都主张以一种服务于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来取代思想自由的局面;用政治权力干预和控制思想和学术的自由发展)。不同点:前者强调以法家思想排斥其他各家,后者强调以儒家思想来取代百家争鸣;前者主张用残暴手段来实现文化专制主义,后者强调教化和灌输;前者主张以法治国,后者主张以德治国。42.(1)言论
17、的核心思想是君权神授、独尊儒术。(2)汉武帝时面临着一系列社会问题:南北方边境的不宁;王国威胁中央集权;阶级矛盾尖锐。社会需要一种思想理论来巩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3)董仲舒对儒家学说进行改造以适应封建统治需要并被统治者所接受。这客观上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43.(1)仁和仁政思想;礼和礼治思想;法治思想;大一统思想;民本思想等。(2)主要是神化皇权和三纲五常理论。(3)这是儒家思想自身的发展与统治阶级的扶植相结合的产物,孔孟所创立的儒学在董仲舒手中糅合道家、阴阳家、五行家的一些思想进行了发挥和改造,在神化皇权和严格等级名分基础上,
18、使儒学焕然一新,实现了儒家自创立以来的第一次革命。这就迎合了当时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封建国家的需要,从而为统治者所大力扶植、宣扬,以致成为独尊,成为封建统治思想,同时儒家思想本身所蕴含的对人民大众的亲和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启示:第一,任何一种思想要想永葆生机,必须要与时俱进;第二,任何一种思想要想为全社会所接受,必须要获得国家机器的支持;第三,任何一种思想,必须植根于群众的实践,否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生存。44.(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社会变革,百家争鸣,儒家主张仁政,反对苛政,为当时诸家学派之一。(4分)秦灭六国,以法为教,徭役繁重,刑罚严酷,儒家学派为统治者不容,秦
19、始皇焚书坑儒。(4分)西汉武帝改变无为政策,推行大一统,董仲舒为适应政治需要,改造儒家学说,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汉武帝采纳,儒学从此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45.(1)如何得以确立:汉武帝要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中央集权国家,需要一种符合实际的统治思想,以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而在建立政权时起了重要作用的法家思想,已不完全适应巩固政权的需要,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也不适应经济发展后的变化。这时,儒生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等各派主张,对儒学加以发挥,提出了“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适应了当时政治的需要。也使自“焚书坑儒”以来陷于困境的传统儒
20、学在学术上得以发展。董仲舒对儒学的发挥适应了西汉大一统局势的需要,对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因此,儒学的正统地位得以在西汉确立。(2)认识:尊儒兴学,把教育、考试与选官结合起来,是汉武帝的创造,在客观上形成了重视知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尚,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各方面,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封建政治与儒学思想密切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了儒家政治的历史传统。(3) 理解:从本质上看,这仍是一种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政策。汉武帝运用皇权干预学术思想,抑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禁锢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违背了思想统一于真理的规律,有明显的消极作用。46.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的政策,儒家学
21、派遭到沉重打击。西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太学,在地方各郡设立学校,用儒家经书教育青年子弟。从此,儒学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47.思想核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社会根源:西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仍面临着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以适应统一国家的形势。董仲舒适应这种需要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改造,提倡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的新儒学,并建议汉武帝把它定为“独尊”的地位。 历史作用: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被汉武帝采纳,设立太学宏扬儒家思想和培养官吏,以实行思想统一来巩固政治统一和中央集权,这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要求,具有积极作用。借助国家政权的力量来实现思想统一,必然起到束缚人们思想的消极作用。此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48.(1)积极作用:“大一统”思想,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