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编写:谭宇菲 审核:吴丽君一、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的思想;学习论语的有关知识,深刻体会文中所体现的孔子的政治主张及人生态度。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其用法。3、背诵课文。二、学习方法:积累、诵读、探究。三、课文助读(一)、论语简介。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论语记录孔子的言论大致上有四种体式:(1)用“子曰”开头直录其言论,可称格言体,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君子乎?”(2)先指出问者和问题,再录孔子的回答,可称答问体,如“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3)跟特定的对象
2、展开谈话,超出一问一答的模式,可称对话体,如孔见师冕。(4)就一件事比较详细地阐述自己的意见,可称议事体,如季氏将伐颛臾这一章。论语的记录者,并没有在文学上追求一定效果的意识,但有时通过简洁的对话显示出人物的性格,因而具有一定的文学意义。如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写出孔子安贫乐道的一面,较有感情色彩。论语虽然篇幅不大,但作为儒家经典之一,长期以来,是文化人必读的书籍。他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思想观念,在我国文化史、思想史上,有着极为广泛、深刻的影响。(二)、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
3、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先祖原是宋国的贵族,在一场政治斗争中失败后逃到鲁国,但到孔子出生的时候,已下降为平民。孔子幼年丧父。孔子年轻时因家境贫寒给季氏做过委吏(管理粮仓)和司职吏(管理生畜),工作得很出色。孔子很注重学习,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50岁以前,他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聚徒讲学,也从事政治活动,去过齐国。50岁那年,鲁定公任命他为中都宰。56岁那年由大司寇(主管司法)行摄相事,但为时不长,被迫辞职。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为时14年,终不见用。回到鲁国后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又将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他的弟子相传
4、先后有三千人,最著名的有颜回、子贡、季路(子路)、冉有、曾参等。他又是私人讲学风气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三)、背景材料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四、预习题(一)(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论语( ) 颛臾( )社稷( ) 虎兕( ) 椟中( ) 冉有( ) 柙(
5、) 近于费( ) 相夫子( )( ) 夫颛臾( ) 何以伐为( ) 为之辞( )(二)文言知识积累。1 辨析下列多义词。是 无乃尔是过与 ( ) 是社稷之臣也 ( ) 是谁之过与( )过 无乃尔是过与( ) 且尔言过矣 ( ) 是谁之过与( )2 请写出下列特殊句式。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 ) 无乃尔是过与 (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 ) 是社稷之臣也 ( )何以伐为 ( )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三)、阅读文章,分析14部分。在口译的基础上,请翻译下面几个句子。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译作: 是社稷之臣也 译作: 何以伐为 译作: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译作: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6、是谁之过与? 译作: 课外拓展(一):阅读下面一则短文,完成后面各题。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为带点的字注音 省 传 2.解释下列字的词义 A.谋: C.交: B.忠: D.信: 3.翻译这则短文。 预习题(二)阅读第五、六部分。(一)在口译全段的基础上,请笔译下列句子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二)根据要求回答。1、请用“/”线画出以下句子语气停顿之处。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项()既来之
7、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 则安之 吾恐季孙之忧 (三).请从这两段文字中找出三个成语并作解释。 (四)请提出在预习中你所碰到的一两个问题。 课外拓展(二)掌握文言虚词“而”用法。找出加点词用法不同的项(.) 危而不扶,颠而不持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归纳“而”字用法:(一)“而”字用作连词的用法: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1、“而”字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解其惑者也。(师说)2、“而”字表示递进
8、关系的用法: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鸿门宴)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3、“而”字表示承接关系的用法: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而”字表示转折关系的用法:可译为“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5、“而”字表示假设关系的用法:可译为“如果”“假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6、“而”字表示修饰关系的用法: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译
9、为“地”“着”或不译。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7、“而”字表示因果关系的用法:可译成“因此”“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8、“而”字表示目的关系的用法:可译成“以”“以此”、“来”。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而”字通“尔”的用法: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而”字通“如”的用法:好像,如同。军惊而坏都舍。(察今)(四)
10、“而已”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五)“而后”译为“才”,“方才”,表示时间的副词。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六)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之意。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七)、“既而”一般可译为“不久”,“一会儿”“后来”。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答案:导学案(
11、一)(一)、字音 ln zhun j s d rn xi b xing f f wi wi(二)、1是 助词,前置宾语的标志 指示代词,此,这 代词,这 过 责备,动词 犯错,动词 过错,错误,名词2、状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省略句 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 省略句(三)、季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这是国家(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能施展才能的就担任那个职位,不能这样做的就辞职。凶猛的猛兽从笼子里跑出来,贵重的物品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课外拓展(一)答案:1. A.xngB.chun 2.A.谋划,出主意B.忠诚,忠实C.交往D.讲信用 3.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
12、出主意做事情,有没有不忠诚的地方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讲信用的地方呢?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导学案(二)(一)有品德的人最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要那样做,却一定替它找托辞的(态度)。原来是财物分配均匀就没有贫困;境内和平团结就不担心人少;上下相安无事,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本国以外的人(远方的人)不降服,就施行文教和德政来使他们归附。我担心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那里,而是在鲁国境内啊。(二)1、请用“/”线画出以下句子语气停顿之处。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2. (三).既来之,则安之 分崩离析 祸起萧墙课外拓展(二)答案:14、季氏将伐颛臾课堂检测(一)
13、班级 座号 姓名 阅读15部分一、梳理文意,释疑。二、这次谈话的背景事件是什么? 三、孔子对这件事的反对态度可从哪句话看出?孔子反对的理由是什么? 14、季氏将伐颛臾当堂检测(一)1、在冉有、季路向孔子报告“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后,孔子对冉有进行了含蓄的批评,而冉有却进行辩解,企图推卸责任,对此,孔子是如何批驳的?(学法指导:学习议论文的以有效的论据证明观点) 14、季氏将伐颛臾课堂检测(二)班级 座号 姓名 阅读第五、六部分一、梳理文意,释疑。二、请找出第五、六部分的有词类活用现象的词,并加以解释: 三、再次齐读课文,探讨交流以下问题: 冉有道出讨伐颛臾的真正理由是什么?孔子又是怎样反驳冉有的
14、? 14、季氏将伐颛臾当堂检测(二)分析课文中“仁”的具体体现 : 课文中哪里能体现出孔子的”仁”的政治思想? 14、季氏将伐颛臾课堂检测(一)答案:二、背景事件为季氏将伐颛臾。三、“无乃尔是过与?”一句。特别是“过”字确切而又传神地表达了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强烈不满,同时也是对作为家臣的冉有、季路未加劝阻、严重失职的极大反感。孔子明确指出了不应攻打颛臾的理由: 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 颛臾是鲁国附庸,不必伐 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板书 这三条理由体现孔子一向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以力服人的思想主张,也再次对冉有、季路提出含蓄的批评。当堂检测(一)答案:指出二人没有尽辅佐之责 。一是列名言。
15、孔子先列史官名言,指出冉有、季路应在其位,谋其政,据理力争,劝其改邪归正,否则,就应离去,不可一味苟同。 二是用比喻。运用比喻阐释深刻道理。 板书课堂检测(二)答案:二、忧, 动词活用为名词。来、安,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三、讨伐颛臾的真正理由是: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先批判冉有找托词,再提出自己的治国安邦的原则,然后批评冉有违背了自己的这些原则,最后,指出季氏之忧,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当堂检测(二)答案:归纳总结:反对攻打颛臾,说明孔子反对武力(板书:反对武力)。 引周任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引用两个比喻,说明孔子提倡做事要尽职尽则、忠于职守,要自知、自醒。(板书:尽职尽则、忠于职守、自知、自醒)。 批评冉有强词夺理,说明孔子提倡为人真诚(板书:为人真诚)。 提出自己的政治观点,说明,孔子提倡以国家为重(板书:以国为重)。 结尾指出季氏之忧在萧墙,说明孔子提倡要有忧患意识(板书:忧患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