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后限时集训(三十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大庆质检)汉武帝统治时期,既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又任用酷吏开边兴利,还借助“深酷用法者”摧毁太子的守文集团。面对民众的反抗运动,汉武帝晚年悔过,下轮台罪已诏,改弦更张、与民休息,避免“亡秦之祸”。据此可知()A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已经融合B汉代以法家思想作为指导思想C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D汉武帝采用多种思想维护统治D从题干的内容可知,汉武帝利用了儒家、法家和道家思想来解决不同的社会问题,因此体现了汉武帝利用多种思想维护统治,故选D项,排除A、B两项;材
2、料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利用了多家思想,解决社会的矛盾和问题,故C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2(2020漳州三模)公元前110年起,汉武帝前后举行了5次大规模的登泰山封禅,祭天地活动,这一系列活动()A开创“大一统”的政治局面B践行“独尊儒术”的治国理念C彰显君权神授理论的合法性D震慑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企图C登泰山封禅、祭祀天地活动等行为意味着君权和天意结合,彰显了君权神授理论的合法性,C项正确;题干与“大一统”无关,排除A项;独尊儒术是思想领域的举措,题干是政治行为,排除B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3(2020柳州二模)西汉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将“新道家”推崇为最高明的学派,理由是“道家使人精神专一
3、(人与自我),动合无形(人与道),赡足万物(人与自然),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这体现了当时()A道家逐渐被推崇为正统B兼容进取整合的时代特色C士人无法实现思想创新 D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B根据材料“新道家”“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等信息可知,“新道家”兼容、整合了阴阳家、儒家、墨家等各家思想的合理成分,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时代特色,故选B项;西汉时期被推崇为正统的是儒家思想,排除A项;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创造了新的儒学体系,排除C项;题干没有反映
4、D项信息,排除。4下表是汉代董仲舒的部分言论。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董仲舒()言论出处为人主者,以无为为道,以不私为宝春秋繁露离合根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春秋繁露阳尊阴卑仁者,所以爱人类也春秋繁露必仁且智A.排斥了法家学说B创立了全新儒学体系C恪守了儒家传统 D吸收了其他学派思想D材料中“言论”部分自上而下体现董仲舒分别吸收了道家思想、阴阳五行家思想以及儒家思想,故选D项,排除C项;董仲舒思想中也吸收而非排斥了法家学说,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了董仲舒吸收了其他学派的思想,但并未体现其对这些思想的整合、升华,据此无法得出其创立了全新儒学体系的结论,排除B项。5孔子开创的儒学是一个集政治
5、、文化、社会伦理等诸多方面为一体的庞大的思想体系,具有极大的开放性然而董仲舒的新儒学将思想统一于儒家,不能展开自由平等的争鸣。由此可见()A儒家思想的理想化 B儒学内容的思辨化C儒学变为政治奴婢 D儒学利于士人发展C根据材料“将思想统一于儒家,不能展开自由平等的争鸣”可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故选C项;材料强调独尊儒术之后,不利于思想自由争鸣,排除A项;宋明理学推动儒学思辨化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强调儒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未涉及士人发展,排除D项。6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丞相田蚡奏请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于官学之外,又延揽儒者数
6、百人做官。不治儒家经书的博士均被废罢,只剩下儒家的“五经博士”。这表明当时()A黄老之学趋向消亡 B治国方略选择纯守儒术C儒学受到高度重视 D儒学主流地位得以强化C由材料可知,丞相田蚡的奏请说明儒学已经受到朝廷重视,故选C项; 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揽儒者数百人做官”说明儒学在朝堂中的力量有限,其他学说也有市场,排除B项;“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以前儒学并不是主流思想,不存在“强化”,排除D项。7(2020运城模拟)汉朝时,社会上有一批人被称作“游侠”。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赞游侠郭解“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东汉班固在汉书中认为郭解的做法违背礼法,破坏等级制度,“其罪已不
7、容诛矣”。两人对郭解的不同评价反映了()A游侠群体发生了质的变化B两人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C主流意识形态发生了变化D两人的思想境界高低不同C由题干可知,司马迁和班固对同一个人的评价是不一样的,这与他们所处的时代的主流思想有关,故选C项;两者说的是同一件事情,排除A项;司马迁和班固都属于统治阶级,排除B项;由材料无法体现思想品质的区别,排除D项。8(2020湖北八校联考)有学者认为:“自汉武以后,名虽尊儒,然以帝王之利便为本位以解释儒书,以官家解释为楷模而禁人自由思索。后人所研读的儒家经典不是经典本身,只是经典的注儒家的精神,孔子的精神,透过后代注疏的凸凹镜后已是变歪了的。”该观点意在强调()A.
8、儒学公信力遭到了普遍质疑B汉代儒学思想以帝王为本位C儒学日益僵化逐步走向衰落D汉代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B由材料“以帝王之利便为本位以解释儒书,以官家解释为楷模而禁人自由思索”可知,帝王利用儒书,官方控制思想,导致儒学失去本真意义而服务于封建专制统治,故选B项;官方的目的是控制思想,儒学作为官方主流思想其地位是稳定的,排除A项;明清时期儒学日益僵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统治者利用儒家思想维护统治,排除D项。9(2020厦门质检)汉朝雩祭(雨神祭祀)中,有设土龙求雨的明确规定,包括了长短、数量、方位、距离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还辟专章详叙设土龙求雨的祭奠仪式。由此可见,当时()A
9、佛教龙王观念与本土崇龙传统融合B神灵崇拜是巩固统治的重要方式C龙的形象开始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D道教方术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材料所述的对土龙的重视,体现了统治者运用神灵崇拜的方式来巩固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专制统治,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提及佛教的龙王观念,排除A项;C项表述错误,排除;道教是东汉时期创立的,材料没有关于道教的信息,排除D项。10(2020湖南五市联考)“春秋决狱”是指西汉在审理案件时不适用已有的法律条文,而是用儒家经义(即儒家所宣扬的伦理道德),特别是孔子修订的春秋一书中的“微言大义”,附会汉朝法律,作为审判的依据。据此可知()A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相统一B司法判决遭到了严重的
10、破坏C伦理纲常成为立法基本原则D基本上维护了法律的权威性A材料中“春秋决狱”的史实说明,西汉将儒家伦理道德融入案件审理中,体现了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相统一,故选A项;“春秋决狱”表明西汉案件审理注重伦理道德,会使司法判决更灵活,而非遭到严重破坏,排除B项;儒家经义只是“附会汉朝法律”,并不能成为立法的基本原则,排除C项;以儒家经义附会汉朝法律作为审判的依据,体现了儒家地位的提高,但会削弱法律的权威性,排除D项。11(2020龙岩模拟)汉元帝初元五年(公元前44年),朝廷“令民有能通一经者,免本身徭赋。”这一政策的推行()A促使儒学开始走向政治化B有利于主流思想在民间推广C为察举制推行奠定了基础D
11、提升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B材料这一政策强调“能通一经者,免本身徭赋”,鼓励民众学习儒家经学,有利于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在民间的推广,故选B项;A项是在汉元帝之前的汉武帝时期,排除;材料反映了政府在民间推广儒家思想,但没有体现出对察举制和社会文化水平的影响,排除C、D两项。12(2020天一大联考)汉武帝即位次年,采纳丞相卫绾建议,对所举贤良中治法家、纵横家言者,一律罢去。随即又任命好儒术的窦婴为丞相,田蚡为太尉。汉武帝的做法()A.放弃了法家的治国理念B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局面C回归了周朝的典章制度 D提升了儒学的政治地位D汉武帝的做法说明他重用儒士,打击其他流派的思想,提升了儒学的政治地位,故选
12、D项;汉武帝的治国理念为“外儒内法”,并未放弃法家思想,排除A项;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处于独尊局面,排除B项;典章制度是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行为规范的基本准则,汉武帝确立了汉朝的典章制度,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代最初流传下来的春秋等经典文献,都是用古篆文写成的。古文经学依托先秦古文经典,强调文字训诂。为了研究与推广,一些经学家用通行的隶书来解读古文的经典,形成古文经学。他们从现实政治出发,常常附会经义。古文经学家视孔子为一史学家,六经都是前代的史料,孔子只是前代文化的保存
13、者,“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六经的次第应当按史料产生的早晚排列。今文学家视孔子为教育家、政治家,六经只是孔子“托古改制”的工具。孔子所看重的不在于六经的文字事实,而在于经学的微言大义。六经的次第当然要按程度的浅深而排列。今文经学在西汉受到尊崇,东汉时被古文经学超越。 摘编自周予同中国经学史讲义 材料二董仲舒搜集整理了232个案例,将当时的法律抛在一边,直接用春秋的经义定罪量刑,编成案例,指导律吏,称春秋决狱比。汉宣帝下诏规定“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皆勿坐。”与孔子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等观点相一致。当时的司法官吏首先用儒家经典去分析案情,再用
14、儒家经义去解释法律、断案量刑,这被称为“春秋决狱”。 摘自毛亚磊论汉代法律的“春秋决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代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区别,分析西汉今文经学受到尊崇的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春秋决狱”体现的法治特点,并简析其影响。(10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春秋等经典文献,都是用古篆文写成的”“一些经学家用通行的隶书来解读”“强调文字训诂”“从现实政治出发,常常附会经义”“古文经学家视孔子为一史学家”“今文学家视孔子为教育家、政治家”“六经的次第应当按史料产生的早晚排列”“六经的次第当然要按程度的浅深而排列”等信息回答;第二
15、小问,可以从政治、儒学本身、字体演变等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用儒家经典去分析案情,再用儒家经义去解释法律、断案量刑”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直接用春秋的经义定罪量刑,编成案例,指导律吏”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1)区别:文字和传本不同(前者古篆文,后者隶书);研究方法不同(前者重文字训诂,后者重阐发应用);对六经认识不同(性质不同,排序不同);对孔子的评价不同。原因:服务现实政治需要;董仲舒改造儒学(儒学自身的发展);隶书字体易于接受传播。 (2)特点:引礼入法,礼法结合。影响:利于克服严刑峻法的弊端;利于扩大儒学影响,维护统一。但将道德凌驾于法律之上,削弱了法
16、律的权威性。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礼记大学汉书循吏传载,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其治视民如子”,劝民农桑,去末归本,为政勤勉有计谋,“好为民兴利”,尽力使百姓富起来。他亲自指导农耕,常出入于田间,住宿在民家,很少有安闲的时候。“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尊他为“召父”。后汉书杜诗传载,杜诗,担任郡功曹(官名)时,爱民如子,事事替百姓作主,于是全郡百姓家家粮丰衣足。百姓拿他与以前的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南阳人为纪念这两位太守,修建了一座“二信守祠”,俗称“父母祠”。
17、“父母官”一词由此而来,成为百姓对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员的敬称。上述材料均据汉书后汉书整理解读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所述历史现象的认识。(要求:准确概括历史现象,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解析首先,根据题意准确概括历史现象。根据材料“太守召信臣,其治视民如子”“杜诗,担任郡功曹(官名)时,爱民如子”可得出古代官员爱民如子;根据材料“前有召父,后有杜母”“父母官成为百姓对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员的敬称”可得出百姓视官员为父母;其次,根据题意史论结合,概括对上述现象的认识。可以从政治方面(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经济方面(小农经济),文化上(儒家民本思想)三方面加以论述;最后,对这一官民间的关系作简要总结。答案示例:现象:古代对官民关系的定位是官员爱民如子,民视官为“父母官”。认识:受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影响,出于发展农业生产、保证政府财政收入和维护统治的需要,官员往往爱民如子;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政治与伦理相结合,民众把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员称之为“父母官”,表达了自己对官员的肯定和爱戴。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有利于缓和官民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保证政府财政收入;但另一方面,这种界定也强化了官民的不平等性,不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