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备战2016年高考二轮讲练测夯基础1(2016届四川成都七中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子规吴融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1)这首诗的颔联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答案】反衬(对比)。杜鹃口中的鲜血已把原野上的花染成红色,这样悲鸣又有什么结果呢?故国春来,依然是一片草木荣生,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这里借春草繁盛作反衬,把它们欣欣自如的神态视为对子规啼叫漠然无情的表现,突出了杜鹃鸟孤身飘荡的悲惨命运。【解析】【考点定位】
2、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思路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至少两种以上。如问“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可答一两种即可。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3、、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表达了诗人远离故乡,漂泊在外的痛苦心情。“羽毛飘荡一年年”写子规的漂泊,“
4、他山叫处花成血”“月斜长吊欲明天”写子规叫声的凄切,“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写子规的凄苦。【解析】【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情感,主要看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歌的标题,二是作者,三是注释,四是涉及诗歌中的景物及其特点,五是诗句中的情感词。本诗的标题是“子规”,说明这是一首咏物诗,了解此物象的象征意义:子规,是杜鹃鸟的别称。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因此杜鹃意象包含了三层意蕴: 第一,声音,其鸣若曰不如归去; 第二,身份,亡国的冤屈帝王; 第三,行为,啼血化魂。唐
5、诗中的杜鹃意象便沿着这些意蕴拓展开来, 1或来自游子思乡之诗,陈述凄惨的身世之痛; 2或来自故人送别之诗,表达悲痛的离别之情; 3或作为冤禽,诉说冤屈之愤; 4或与梦蝶意象组合,共奏离恨悲情怨曲; 5烘托伤春、惜春之情;由此确定诗歌的感情基调。“羽毛飘荡一年年”写子规的漂泊,“他山叫处花成血”“月斜长吊欲明天”写子规叫声的凄切,“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写子规的凄苦。整首诗表达了诗人远离故乡,漂泊在外的痛苦心情。2(2016届山东师大附中高三上第一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问题。(8分)邯郸道上清宋荦邯郸道上起秋声,古木荒祠野潦清。多少往来名利客,满身尘土拜卢生。注:唐枕中记载
6、,少年卢生在邯郸客店中自叹穷困,却在梦中享尽荣华富贵,及醒,店主所蒸黄粱尚未熟。后人称此为“邯郸梦”或“黄粱一梦”。(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4分)【答案】通过秋风、古木、荒祠、雨水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秋风阵阵、古木沧桑、祠庙破败的古道秋景图(2分),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氛围(2分)。【解析】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简析本诗结尾句所使用的表现手法。(4分)【答案】借用卢生“黄粱一梦”的典故(2分),含蓄地表达了对步卢生后尘、热衷功名利禄的“名利客”的讽刺(2分)。【解析】试题分析:通过诗歌注释可知运用了卢生“黄粱一梦”的典
7、故;“满身尘土”“拜”点出了热衷功名利禄的“名利客”最终步卢生后尘的结局。所以答题时,可结合着典故来分析“卢生”所体现的讽刺效果。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2016届山东省实验高三上第一次诊断)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8分)祝英台近晚春 辛弃疾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流莺声住?鬓边觑。试把花卜心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注】宝钗分:钗为古代妇女簪发首饰。前人每以分为两股的钗作为别时留赠之物。桃叶渡:在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之处。这里泛指男
8、女送别之处。南浦:水边,泛指送别的地方。 楚辞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1)这首词的的上片表达情感极有层次,请加以分析。 (4分)【答案】上片先写送别时的凄苦怅惘。前三句连用三个有关送别的典故,描绘了一幅情致缠绵的离别图景,表达了送别时凄苦怅惘的心境。(2分)再写别后的怨春怀人之情。残红凋落,莺声刺耳,进一步抒发了别后怨春怀人之情。(2分)【解析】【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
9、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
10、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
11、,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2)这首词的下片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4分)【答案】运用了细节描写(白描手法)、虚实结合的手法。(2分)一个“觑”字,把闺中女子娇懒慵倦的细微动态和百无聊赖的神情生动的刻画出来。女子数花瓣卜归期。一瓣一瓣数过了,戴到头上,有拔下来,再一瓣一瓣从头数。这种单调的反复动作既令人感到可笑又叫人心酸,充分表现出女子的痴情。(1分)最后以女子的哽咽梦呓作结,借无理责问表达至深情感(1分)(其他手法如化用、无理而妙等,分析到位也可得分)【解析】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词的下片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是考查诗歌中的表达技巧。下阕笔锋一转,由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转
12、为描摹情态。其意虽转,但其情却与上阕接连不断 。换头转写动作。偷视鬓边,把插入发髻的花,取来占卜行人归家的日子。“鬓边觑”三字,刻画少妇的心理状态细腻密致,维妙维肖。一个“觑”字,就把闺中女子娇懒慵倦的细微动态和百无聊赖的神情,生动地刻画出来 。取下又簪上,簪上又取下,不知数过了多少遍。“试把”两句是觑的结果,动作虽小,极富特色。“飞红垂尽”莺声不止,春归之势不可阻拦,怀人之情如何表达。鬓边的花使她萌发了一丝侥幸的念头:数花瓣卜归期。明知占卜并不可信,却又“才簪又重数”。一瓣一瓣数过了,戴上去,又拔下来,再一瓣一瓣地重头数。这种单调的反复动作既令人觉得可笑又叫人觉得心酸。作者在此用白描手法,对
13、人物的动作进行细腻的描写,充分表现出少妇的痴情。然而她的心情仍不能平静 ,接着深入一笔 ,以梦呓作结 。词至此,写怀远之情可说已到山重水复的境地。而作者却从时间的推移上,引出一段梦语。即以作结。赵德庄鹊桥仙句云:“春愁元自逐春来,却不肯、随春归去。”李汉老洞仙歌词云:“蓦地和春,带将归去。”稼轩此语陈鹄耆旧续闻以为“善能转换”,是于艺术上有所窥探。王君玉祝英台句:“可堪妒柳羞花,下床都懒,便瘦也教春知道。”张侃拙轩集以为辛词“欲春带愁去”,王词“欲春知道瘦”,“近世晚春词,少有比者”。不知王词乃无病之吟,而辛词则有所为而发。而其语,错杂缀来,如梦中哽咽。其人之如醉如痴,亦可概见。写别愁而至如此
14、凄婉,说是有所托,不为无见。出之以责问,托之于梦呓更显得波谲云诡,绵邈飘忽。虽然这种责问是极其无理的,但越无理却越有情。痴者的思虑总是出自无端,而无端之思又往往发自情深不能控者。因此这恰恰是满腹痴情怨语的少妇的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绵邈飘忽之音最为感人深至。”沈祥龙论词随笔云“词贵愈转愈深 ”,本篇巧得此法。从南浦赠别,怕上层楼,花卜归期到哽咽梦中语。纡曲递转,新意迭出。上阕断肠三句,一波三折。从“飞红”到“啼莺 ”,从惜春到怀人,层层推进。下阕由“占卜”到“梦呓 ”,动作跳跃,由实转虚 ,表现出痴情人为春愁所苦、无可奈何的心态。【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
15、点睛】表达效果是为内容、结构服务的。为形象服务,写出形象的特点,使他(她它)生动逼真、形象可感、形神兼备。为意境服务,能营造一定的意境,从而传达出作者的思想、精神境界。为主题服务,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诗词中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服务的,要围绕表情作用来答题。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手法)、结构技巧的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及结构技巧,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4(2016届
16、四川成都树德中学高三上零诊)阅读下面的这首清诗,完成后面题。晓 行张问陶人语梦频惊,辕铃动晓征。飞沙沉露气,残月带鸡声。客路逾千里,归心折五更。回怜江上宅,星汉近平明。注:这首诗是作者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由汉阳入帝都途中作。折:萦绕。(1)本诗描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答案】诗人冒着露气、带着残月晓行,故乡渐行渐远,诗人转辗难眠。(3分)表现了沉重的思乡之情。(2分)(意思相近即可)【解析】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诗歌第二联“飞沙沉露气,残月带鸡声”。(6分)【答案】诗歌第二联运用了情景交融的
17、手法(2分),通过飞沙、露气、残月、鸡声等意象,描绘了一幅雾气沉飞沙,鸡声带残月的画面(2分),表现了征途的苍凉凄美(1分),抒发了诗人的悲伤之情(1分)。(意思相近即可)【解析】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5(15届福建师大附中高三上期中)阅读下列这首元曲,回答问题。大德歌秋【元】关汉卿风飘飘,雨潇潇,便做陈抟也睡不着。懊恼伤怀抱,扑簌簌泪点抛。秋蝉儿噪罢寒蛩儿叫,淅零零细雨打芭蕉。【注】陈抟:五代、宋初的道士,曾在华山修道,相传他嗜睡,能入眠后百日不醒。蛩(qing):蟋蟀。此曲写闺怨,所盼之人未归,从秋景写起,又以秋景作结。主要从哪个角度来描写 景物?其作用是什么
18、?(4分)【答案】从听觉角度写景,描写风声、雨声、蝉鸣蟋蟀声、雨打芭蕉声不绝于耳,(2分)渲染了女主人公“懊恼伤怀”、“泪点抛”的愁肠怨绪。(2分)【解析】此曲起头三句写风、写雨、写长夜不眠,由景入情,直入怀抱。“飘飘”、“潇潇”双声叠韵,音响悠长,倍增空寂之情。四、五句写女主人公愁苦情状。最后二句继续写景,景语皆情语,蝉噪蛩鸣,雨打芭蕉,进一步凸现女主人公愁苦的心境。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作者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闺怨”之情?试举两种作简要分析。(6分)【答案】“懊恼伤怀抱”直接抒情,抒发了懊恼伤心之情。使用了陈抟的典故,抒写了秋风秋雨难成眠的愁
19、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发了女主人公久盼人归人未归的伤心和愁怨。(衬托亦可)(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6分)【解析】这首小令描写的少妇的烦恼,是因为“人未归”而引发的,故“懊恼伤怀抱”便成为此曲表现的重点。此曲起头三句写风、写雨、写长夜不眠,由景入情,直入怀抱。风雨交加,突然而至,声势咄咄逼人。这就给脆弱的少妇带来很大压力。“便做陈抟睡不着”,思人心切,即使做了陈抟也难以入睡。相传陈抟能一睡百日不醒。这里属于用典。四、五句写女主人公愁苦情状,直抒胸臆,“扑簌簌泪点抛”是对这位女主人公的悲凉心境的具体展现,并在准确地捕捉这一典型细节以后留下空间。最后二句继续写景,景语皆情语,蝉噪蛩鸣,雨打芭蕉。这些
20、外界景物强烈地衬托出女主人公的孤独、寂寞和难以言喻的久别之苦,进一步凸现女主人公愁苦的心境,借景抒情,交织成篇,大大提高了艺术感染力。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促提升1(2016届广西桂林十八中高三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完成后面的题。半山春晚即事王安石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全诗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6分)【答案】全诗通过描写春风吹落春花,树木清阴,湖岸宁静,庭院幽深,鸟儿啼唱等景象(2分),描绘了一幅清幽恬静的暮春山景图(2分),表达了作者恬淡宁静、怡
21、然自乐的心境。(2分)注:答“透露出孤寂之感”可得1分、【解析】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的表现手法。(5分)【答案】以动衬静(或:以有声写无声)。用突然传来清脆悦耳鸟声,突出了幽静,流露出诗人闲适中的喜悦。(答出“以动衬静”给2分,分析恰当3分;答出“寓情于景”亦可,如: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炼字技巧。答题思路:先点明该字,题干中已经给出可以省略这一步,比如本题;然后解释该字的意思;接着代入句中分析效果。五六句截取两个生活片断来刻画半山园主人的风神。或居家凭几小憩,或寻幽拄杖独行。两者虽是一静一动
22、,但同样表现了诗人恬淡安宁而又欣然自乐的心境。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2016届河北沧州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田 家欧阳修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笑语喧。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夏日田园杂兴(其一)范成大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1)欧阳修的田家在描绘农村生活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技巧?请结合全诗简析。【答案】主要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雨声初歇,斑鸠和鸣,是充满生机的动景。初升的红日,怒放的杏花,是静景。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赞美。(3分)(答“视听结合”、“远近结合”等言之成理
23、亦可。【解析】【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写景技巧,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词)用了怎样表达技巧?这首诗(词)运用了XX(术语)写景手法,请简要分析。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一般认为,诗词写景手法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借代等。表现手法:衬托(正衬、反衬)、烘托(即正衬)、色彩渲
24、染、绘形绘色、名词列锦(意象叠加)、虚实结合、白描等的。描写角度: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视听结合等。本题所考查的田家是宋代欧阳修诗作,写了四幅画面,分别是绿满平川、春祭笑语、雨歇鸠鸣、初日繁花。从写景的角度看,有动景有静景,视线有远有近,调动了听觉和视觉,手法多样,考生认真分析即可得出答案。(2)两首诗都描绘了农村生活,但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答案】欧阳诗主要描写农村风光的优美,(1分)表现农民生活的愉悦与满足。(1分)范诗主要刻画官府对农民的残酷剥削,(1分)表现农民劳作的艰辛和生存的艰难。(1分)【解析】【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25、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仔细阅读两首诗,分别找出诗中所用意象,概括诗歌写了什么内容,分析意境特点。如,本题两首诗中均写了农村的风景,欧诗是春天,而范诗是夏天。抓人物,找显情语。两首诗中的主人公均是农民,但在作者笔下他们的生活是不一样的,欧诗中的农民“笑语喧”,快乐满足,而范诗中的农民“血指流丹鬼质枯”辛酸劳苦。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本题中两个诗人是考生都不陌生的,范成大诗风平易浅显,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了解古代诗歌
26、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赞美、仰慕、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本题两首诗所抒发的情感是不同的,欧诗是欢快的,而范诗是沉重的,对百姓是同情的。3(2016届云南玉溪一中高三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咏愁石象之来何容易去何迟,半在心头半在眉。门掩落花春去后,窗涵残月酒醒时。柔如万顷连天草,乱似千寻匝地丝。除却五侯歌舞地,人间何处不相随?(1)颈联是怎样表现“愁”的?请简要分析。(5分)【答案】使用比喻(化虚为实)加夸张的手法,将“愁”比作“万顷连天草”“千寻匝地丝”,将抽象的愁具体化,突出了愁的绵长、纷乱、令人难以摆脱的特
27、点。【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柔如万顷连天草,乱似千寻匝地丝。”一句中,由关键词“如”“似”很容易得出“万顷连天草”“千寻匝地丝”分别是“愁”的比喻义,再根据“乱”字,“万”“千”可判断出还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然后再根据草之绵长、地丝之纷乱等特点来突出诗人的“愁”。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宋诗略评论这首诗写愁“有神无迹”。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案】这首咏愁之作,通篇不着一“愁”字,却句句写愁。诗歌首联写“愁”来、去的特点和于人身、心的体现;颔联写“愁”产生的时间;颈联写“愁”的情状;尾联总结性的写“愁”无处不在。整首诗
28、无一“愁”字,却从多个方面表现了“愁”,可谓“有神无迹”。【解析】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4(2016届湖南长郡中学高三上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明月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梅花落:乐曲名。(1)两首诗都写月夜闻笛,感情基调有何异同?(5分)【答案】两首诗都表达了征人思乡的感情。高诗写冰雪消融,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意境澄澈壮阔,感情哀而不伤(乐观开朗);李诗写月如秋霜,充满寒意,夜风送
29、来呜咽的芦笛声,意境寒冷凄清(愁惨),感情悲凉哀怨。【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解答时要注意结合诗人的理想追求,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具体内容来分析。此题意在让学生体会两首诗的内容、情景和感情的异同,仔细阅读,注意感情基调上的异同,“风吹一夜满关山”写出了一种豁达的思乡。而“一夜征人尽望乡”写出了征人思乡的哀怨。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两首诗的结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高诗寓情于景,由听到的梅花落的乐曲想象故乡的梅花四处飘散,一夜之中洒满关山的情景,从而让读者感受到诗中寄寓的思乡的感情;李诗直接抒情,凄凉幽
30、怨的芦笛声,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望乡”直接点明思乡之情。【解析】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5(2016届江西南昌二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浣溪沙朱敦儒(宋)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日长独自倚阑干。脱箨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与谁看。朱敦儒(1081-1159 ),洛阳人,“南渡以词得名”,此词作于流落江南之时。箨:竹笋的壳皮。(1)从“日长独自倚阑干”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做简要的分析。(5分) 【答案】诗歌塑造了一个内心悲凉凄苦,落寞怅惘的诗人形象。(2分)清明时节,凄风苦雨,寒气难耐。白日渐长
31、,一个人寂寞的倚着栏杆,这时光怎么过得如此缓慢。天寒人心更寒。(2分)诗人遭遇离乱,故国已亡,流落江南,内心的悲愤凄凉 ,由此可见。(1分)【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明确要求是从“日长独自倚阑干”中读出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这里有两点信息,一是针对这句诗,二是定位为词人形象。答题的步骤如下:总说塑造了一位的词人形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最后表达了情感。“日长独自倚阑干”,一个“独自”写出词人的孤独落寞;“倚”写出此人的百无聊赖,联系诗歌下面所给的注释“南渡以词得名”“此词作于流落江南之时”,即可得知词人此种心境的源起,遭逢离乱,故国已亡,二自己又流落江南,内心的悲苦,心境的凄凉可见一斑。【考点定位】鉴
32、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首先应了解考查人物形象的提问方式:这首诗塑造或描写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提问变式:简析下面这首诗歌的人物形象,并说明通过这一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规范:答案应有以下三部分构成:的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人物形象的总体特征及身份)。从诗歌中找出能表现这一形象特点的内容加以分析说明。人物形象的意义或表达效果(诗人通过人物形象寄托的思想情感或蕴涵的道理等。) 诗歌人物形象鉴赏方法: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
33、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作品风格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另外,诗人背景包括时代背景和具体生活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提示或暗示。2抓住诗歌人物的描写。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3体察
34、写作意图,注意写作手法。古人写诗时,常通用含蓄、双关、象征等手法,明言此而实言彼。所以,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有时不能只就文字表面意思进行分析,要注意体察诗人的写作意图,结合诗人身世际遇,展开联想。(2)古人认为,“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词。(6分)【答案】(1)借景抒情:上片一、二句写景,早春时节,细雨纷纷,香火残留;桥下溪水碧绿,桥外春燕衔泥,寒气逼人。细雨、残留的香火、燕泥寒,一“残”一“寒”,既写实景,也抒写诗人内心的悲苦。为映衬(2)乐景衬悲情:下片一、二句也是写景,刚脱去壳皮的修竹,正散发出嫩绿之色;刚褪去花瓣的新杏,酸味未成。如此的江南美好景象
35、给谁赏看呢?诗人以江南的美好来抒写故国(北宋)灭亡之悲情。为反衬。(每点3分)【解析】【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关于考查诗歌“情”与“景”的关系的题目,考生应先明确情与景之间到底有哪几种关系,这样才好对号入座。“情”与“景”的关系无外乎两大种,一为映衬,一为反衬。映衬中有包括: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与景、情景交融。答题的时候,应先将涉及到的诗句中的景物找出来,借助诗句的描述明确景物的特点,然后再借助情感词、注释、词人的情况、所处的朝代等明确词人的感情,最后看景与情是否一致,一致的视为映衬,相反的视为反衬。冲高考1【2014年高考安徽
36、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阮郎归 西湖春暮马子严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番腾:同“翻腾”。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8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答案】翻腾妆束,闹春苏堤,爱春之心;步履迟迟,驻足流连,惜春之情;三三两两,唤船离去,叹春之意。【解析】“番腾妆束闹苏堤”,人们在苏堤上装束鲜艳,翻腾热闹,想要留住春天,表达了爱春之意。“凌波寸不移”写观景的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无法移步,表达了惜春之情。
37、“三三两两叫船儿”,写雨后春去,人们也纷纷叫船归家,表现了对春归的黯然心伤的叹春之情。注意题干中“通过人物动作神态” 这一限制。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答案】香红渐稀,是面的描写;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的刻画。勾勒写意,细节传神,点面结合,相互映衬;以景起情,丰富了词作情感内涵。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2014年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分)桃夭(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
38、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归:出嫁。蕡(f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蓁蓁(zhn):草木茂盛的样子。(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 的形式。(2分)【答案】重章叠句【解析】乐曲演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做重章叠句。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答案】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
39、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3【2013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7分)秦中吟歌舞(唐)白居易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秋宫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注阌(w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21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
40、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名句“ , ”一脉相承。(2分)【答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解析】该题把诗歌主旨的理解与名家名句默写结合起来,既考查了考生的诗歌理解能力又考查了考生的知识面。诗歌最后两句狱中冻死囚与前面公侯贵族在雪天歌舞升平的现象形成鲜明对比。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2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5分)【答案】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说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憾人心。考点
4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4【2013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6分)送何遁山人归蜀【宋】梅尧臣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注】杜鹃,又名子规。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分)【答案】“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中具体的字赏析形象的把握情况。赏析首先要立足诗歌、内容,然后再结合诗中的文字辨析其表
42、达效果。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4分)【答案】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4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解析】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5【2013年高考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鹊 桥 仙陆 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
43、一一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逢三扇,占断苹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占断:占尽。苹洲烟雨:指长满苹草、烟雨空濛的风光。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他表达了作者什么意思的情感?(5分)【答案】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巧取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44、答案】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本来就属于闲散之人,有何必要你皇帝的恩赐?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用典作用,理解典故要结合注释以及诗人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分析典故的内涵、手法和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用贺知章告老还乡和诗人被迫隐逸做对比,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愤慨。另一方面通过皇帝“多此一举”的赏赐,暗示诗人不甘心作闲人,表达报效国家的理想愿望和对统治者的不满。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6【2013年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45、8分)九日和韩魏公苏洵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注】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金罍:泛指酒盏。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答案】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头已花白却得不到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达了作者的忧愁和愤懑。【解析】这是一首和诗,从诗中华发、愁、壮心、醉、寒无睡等词语,可见诗人年岁已逝、忧愁苦闷、壮心不已等情感。鉴赏评价
46、诗歌的思想感情要抓住诗中体现情感的意象。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4分)【答案】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心的壮心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酒醉豪言之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的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7【2013年高考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鹧鸪天 酬孝峙【清】 钱继章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
47、佛终南石里藤。闲倚杖,戏临罾。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未解池亭署,捧出新词字字冰。【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人清不仕,撰有菊农词。【注】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熏风:东南风。(1)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4分)【答案】 诗人自我形象是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忍不拔。手法是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解析】 人物形象,一般指人物的性格精神。“赏析”,需要结合诗句阐释。答题时要结合整首诗创设的总体意境来分析鉴赏。此类题型的答题步骤: 总说:概括说明诗歌塑造的形象特点。
48、诗人“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忍不拔” 联系具体诗句,简要说明形象的基本特征是如何展现的。前两句,外貌描写。后两句,喻诗人为终南山的“石里藤”,坚韧。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3分)【答案】 答案示例:此句意谓:我为官很久,要我再出任官职,则以没有能力为借口来推辞。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8【2013年高考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
49、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答案】运用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描述,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解析】答出手法烘托和渲染,得2分,能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给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可酌情给分。题干已经明确是咏梅诗,而诗歌除了开头点到“几树梅”之外,就没有在正面写梅,而是极力描写梅生长的环境,述说诗人惆怅之情,因此明显是烘托渲染的手法。但如果考生答侧面描写等并能自圆其说,也应酌情给分。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解析】答出作者心情给3分,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给3分,意思对即可。诗歌以“惆怅”开篇,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以“独自回”结尾,首尾呼应,而这些感情皆因梅而生,用“落日、寒鸦、柴荆”等意象表达心中的无奈与心情的复杂。答情感题一定要联系全诗来分析,结合诗句来阐述。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