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素养评价(一)(第一单元)(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表明,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据此可知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特征是()A.漫天星斗B.多元一体C.本土多元D.兼容并蓄【解析】选C。材料“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于本土多地区,体现了“本土多元”特征,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漫天星斗”的特征,故A排除;材料也未涉及“多元一体”的信息,故B排除;“兼容并蓄”表现为兼收吸取其他文明,材料并未体现,故D排除。2.西周初年,周王对殷王的祖先
2、神进行了改造,改造后的神与任何族姓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而是整个天下的保护神。周王此举有利于()A.强化血缘宗法B.维护尊卑关系C.凸显宗教信仰D.加强文化认同【解析】选D。材料中把殷王的祖先神,改造成了整个天下的保护神,加强了不同族群之间的联系与认同,有利于强化文化认同,维护周朝的统治,故D正确。A与材料观点无关,故排除。维护尊卑关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宗教信仰不是周王此举的目的,故排除C。3.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
3、为导向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解析】选B。理学研究的重点是社会的伦理道德,故A、C排除。D由材料看不出,排除;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由题中“修养论”“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可知选B。4.“文字狱”自古就有,但在清朝登峰造极,成为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文化恐怖制度。而康雍乾尤为恶劣,“盛世”的箫鼓难掩一个时代的腥风血雨,“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龚自珍)。清朝大兴“文字狱”()A.是为了整顿文化市场B.是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的必要手段C.制造冤狱,破坏了社会稳定D.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4、【解析】选D。清朝大兴“文字狱”,目的是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控制,以巩固封建统治,但不是为了整顿文化市场,也不是必要手段,A、B错误;清朝大兴“文字狱”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而破坏社会稳定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清朝大兴“文字狱”, 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故选D。5.周礼分设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各分领六十官职,总数为三百六十。政令、礼仪、祭祀又都有阴、阳之分。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什么特征()A.天人合一B.以人为本C.刚健有为D.贵和尚中【解析】选A。从材料可以看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各分领六十官职,而官职属于社会政治范畴;政令、礼仪和祭祀这些人类活动又都有阴
5、、阳之分,而阴、阳属于自然哲学范畴。以上明显具有“天人合一”的特点,故选A。所谓以人为本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排除B;刚健有为,刚是指有进取精神,不屈服于外力;健是指具有持久力,是儒家和儒学的理论归纳,排除C;贵和尚中指以和为贵与中庸保守,排除D。6.“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为贵”的文化传统,体现了中华民族宽广博大的胸怀。以下中国古代思想最能体现“和”的价值的是()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B.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以法为本、法不阿贵D.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解析】选B。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利于世界和平,体现出“和”的思想,B正
6、确;A是道家辩证法思想;C是法家严刑峻法思想;D属于董仲舒新儒学思想。7.(2020全国卷)图4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解析】选C。阎立本的步辇图是唐朝人物画的代表作,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同时也是研究唐朝民族关系的重要史料,具有史料价值,故选C;吐蕃不属于西域地区,与西域风情无关,排除A;步辇图属于人物画,与表达文人意趣的文人画、反映市井风情的风俗画无关,排除B;阎立本的步辇图再现了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的情景,没有体现
7、浪漫主义风格,排除D。【补偿训练】魏晋时期,有人指责佛教沙门剃发,抛弃妻子,不讲孝道。对此,佛教回应“孝之为贵,贵能立身行道,永光厥亲”,认为僧尼出家并不是抛弃妻子,不忠不孝,而是用更大的荣光和成就使家族和国家得到好处。这反映了当时()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儒学的发展遭遇社会危机C.佛教积极地融入本土文化D.思想界出现“三教合流”【解析】选C。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冲击了传统的儒家思想,逐渐同儒家文化相融合,C正确;A中颠覆说法错误;B材料中说的是佛教的发展而非儒学,排除;D中“三教合流”不符合材料主旨。8.宋明理学家“批判佛教的形式,却把其精髓纳入到儒学内部”,“捍卫的是正统儒学的
8、尊严,却利用了佛教的哲学思辨的智慧”。这表明,在宋明理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中()A.佛教曾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儒佛思想在互补中出现融合C.佛教能主动适应社会现实D.儒学正统地位一度出现动摇【解析】选B。材料表明,在宋明理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中,理学家们在批判中接受了佛教的价值观念,儒佛互补,直至佛教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B正确。佛教传入中国后,本土化趋向虽明显,但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没有成为社会主流思想,A错误;C材料不能体现;儒学正统地位在这一时期并未发生动摇,D错误。9.(2018全国卷)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
9、”,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解析】选C。依据材料“1920年”“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可知,这与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传播日益增强有关,马克思主义主张依靠工人阶级改造社会,故C正确;1920年是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成为后期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思想,材料批评社会改良活动,并不主张用民主与科学观念改良中国,故A错误;实业救国运动与题意无关,故B错误;“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与题意不符,故D错误。【补偿训练】鸦片战争后,中国
10、一些开明士大夫如林则徐、魏源等认识到西方的船坚炮利,开始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醒悟过来,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当时林则徐、魏源主张学习西方()A.军事技术B.政治制度C.民主思想D.经济思想【解析】选A。林则徐、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可见其主张学习西方军事技术,A正确;资产阶级主张学习政治制度和民主思想,B、C排除;资产阶级实业家主张商战,提倡实业救国,D排除。10.1923年清华大学公开征集校歌,汪鸾翔先生应征的歌词被公认为最能代表中国文化之精神,体现清华教育的宗旨。其中有一段歌词:“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无问西东”主要体现了()A.开放包容的文化精神B.救亡图
11、存的时代呼声C.古今贯通的治学理念D.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解析】选A。材料“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强调的是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故A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文化的开放与包容,没有体现出救亡图存和治学理念,故B、C排除;D是明末清初提出的,排除。11.朝鲜在15世纪以前使用的文字是汉字,读的是中国的“四书”“五经”,朝鲜文学为汉文学的一支。到了15世纪中叶,朝鲜才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谚文”。“谚文”根据朝鲜语音,再参考中国的韵书,制成28个字母。从朝鲜的文字发展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朝鲜文字是从汉字派生而成的B.朝鲜历史的发展源远流长C.朝鲜一直是中国的属国D.朝鲜的发展深受中国文
12、明的影响【解析】选D。从朝鲜15世纪以前的发展和15世纪中叶“谚文”发明的过程,可以看出中国文明对其影响深远,故选D;A的说法没有全面反映材料,而且说法不严谨,排除;B、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故选D。12.四位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以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的影响为题,各命制一个小题。你觉得下列哪一项不合适()A.造纸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B.印刷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推动者C.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武器 D.指南针西欧海外殖民的助推器【解析】选A。造纸术传入欧洲,取代了欧洲长期使用的羊皮纸和小牛皮纸,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所以A符合题意;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帮助欧洲资
13、产阶级战胜封建阶层。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印刷术大大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B、C、D都不符合题意。【深化点拨】16-18世纪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命运不同的原因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阻碍;科举制度、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阻碍先进技术发挥作用。西方: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重商主义、对外扩张等促进了西方科技的进步。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13题32分,14题20分,共52分)13.明清以来,书籍翻译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材料一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
14、光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材料二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德及其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的伏尔泰认为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1)依据材料一,概括当时翻译的内容和作用。(10分)(2)依据材料一、二,指出17-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的原因。(10分)(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德、法历史,分别说明莱布尼茨和伏尔泰为何推崇中国文化。(12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由
15、材料一“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可见是欧洲的自然科学;由材料一“大学论语等典籍”,可见是中国的儒家经典。第二问,由材料一“一次相互的启蒙”,可见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第(2)题,所谓“中国热”首先是中国文化典籍被翻译到欧洲并引起反响,再者,启蒙思想家借用中国文化的某些内容表达反封建专制和天主教神权统治。第(3)题,结合17、18世纪德意志和法国的政治状况和启蒙运动时期的背景解答即可。答案:(1)内容:欧洲的自然科学,中国的儒家经典。作用: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2)中国文化典籍被翻译到欧洲并引起反响;欧洲思想家借用中国文化表达其主张。(3)德意志分裂割据;莱布尼茨赞赏儒家大一统思想,向往德意志统
16、一。法国教会势力强大,封建等级森严;伏尔泰借儒学和科举制抨击天主教会和等级制度。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四大发明”概念的前身“三大发明”由英国17世纪的哲学家、实验科学的重要创始人弗朗西斯培根提出。培根认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并由此又引起难以计数的变化,任何教派、任何帝国、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影响都无过于这些机械性的发现了”,培根的论述为西方近代自然科技的兴起注入了力量。三百四十余年之后,马克思在他的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中作出了这样的评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总的来说变成科学
17、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1942年,国民党军队屡战屡败,士气不振。蒋介石在重庆约见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专家李约瑟。李约瑟很快就在第二年提出了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说法,一时之间轰动了整个中国,进而传遍了整个世界。如今,“三大发明”或“四大发明”已经普及到中小学课本和少儿读物当中,成为家喻户晓的口头语言,被全国人民引以为回忆过去的光荣情感和鼓舞未来的滋补力量。摘编自张恒涛中国“四大发明”是外国人“总结”的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对材料内容提出自己的一个看法,并予以说明。(20分)(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必须史论结合)【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
18、试题。解答本题可以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提炼相关论点,如根据“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影响深远,结合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和造纸术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证即可;又如根据“1942年,国民党军队屡战屡败,士气不振李约瑟很快就在第二年提出了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说法,一时之间轰动了整个中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概念有其特定的形成过程,结合三大发明或四大发明说法的提出进行论证即可。答案:示例一:四大发明影响深远。(就四大发明本身发表看法并说明)说明:在古代,造纸术、印刷术为中国古代文化传播
19、和繁荣奠定了必要的技术基础,指南针与火药为古代经济和军事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四大发明推动了中华传统文明的繁荣发展。在近代西欧,指南针推动了新航路开辟,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火药利于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推动了西欧社会向近代化转型。抗战以来,四大发明作为中华文明的代表,激发了民族自豪感,鼓舞民众积极参与抗日战争,投身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小结:四大发明是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瑰宝。示例二:历史概念有其特定的形成过程。(就史学方法发表看法并说明)说明:造纸术经东汉蔡伦改进,火药从炼丹发展到宋明时期的火器,指南针从司南发展而来,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术先后出现,都是我国古代科技的代表性成果,并逐渐传播至世界。近代早期,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在西欧兴起,中国古代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发明在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因而被培根总结为“三大发明”。抗战时期,面对相持阶段的艰苦战局,中国坚持“文化抗战”,由李约瑟提出了“四大发明”概念,并伴随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而传播世界。小结:历史概念包含了不同时代对历史事实的主观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