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单元测评(A)(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山东亡,是中国亡矣!”“我同胞有不忍于奴隶牛马之痛苦,极欲奔救之者乎!则开国民大会、露天演讲、通电坚持,为今日之要着。”与此相关的事件是()A.五四运动B.辛亥革命C.国民革命D.抗日战争答案:A2.“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以上述内容为口号开始的运动()A.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B.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C.发展成为波及全国的爱国浪潮D.将国民革命运动推向高潮答案:C3.申报的报道称:五四运动是一场阻止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签署对德“
2、和约”、要求惩办亲日卖国贼的全国性学生爱国运动。日本媒体在报道五四运动时,却将其定性为“排日”学生的一场暴动。中日媒体对五四运动的报道不同说明了()A.新闻报道不能作为研究史料B.年代久远使历史真相难还原C.新闻报道众说纷纭没有价值D.立场不同影响对历史的解释解析:中日两国媒体对五四运动的报道差异很大,中国媒体意在维护国家的主权,日本的媒体意在掩盖其侵华的本质,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解释,故D项正确。答案:D4.“君等四年以来之国耻纪念,至今仍有一线之良知、半腔热血存焉否乎?如有存也,请父告其子,姊告其妹毋忘此国耻纪念日。”这集中体现了五四运动的()A.爱国精神B.自由精神C.民主精神D.科学精神解
3、析:根据材料“君等四年以来之国耻纪念毋忘此国耻纪念日”,可知五四运动体现了爱国精神,A项正确。自由精神、民主精神、科学精神与题干材料中“毋忘此国耻纪念日”不符,B、C、D三项均错误。答案:A5.董必武在重游某地后写诗:“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毛泽东称诗中记述的事件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一事件()A.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B.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C.确定了党工作重心的转移D.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答案:D6.1924年,孙中山在新成立的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内,专门设立了工人部、农民部,负责指导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并亲自核准了
4、农民协会章程工会条例。这一做法有利于()A.改组中国国民党B.唤起民众投身国民革命C.壮大中国共产党的力量D.提高工人、农民的经济地位解析:根据材料“1924年,孙中山在新成立的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内,专门设立了工人部、农民部”,可知该措施是在改组国民党之后实行的,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中孙中山重视工人、农民,可知这一做法有利于唤起工人和农民参加革命,故B项正确;孙中山是国民党领导人,其做法不能壮大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负责指导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可知材料中的措施不是为了提高工人和农民的经济地位,故D项错误。答案:B7.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
5、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A.使国民政府完成了全国统一B.使民主革命取得最终胜利C.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理想D.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其论述的历史事件是国民革命,国民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没有完成全国统一,故A项错误;在国民革命后期,蒋介石叛变革命,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故B项错误;国民革命并没有实现孙中山的革命理想,故C项错误;国民革命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使得帝国主义赖以在中国的依靠对象势力大减,故D项正确。答案:D8.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伊始
6、,主张“宣传、组织、训练,究竟是比军事运动十百倍重要的事”。,使中国共产党真正认识到武装斗争,尤其是独立掌握的武装斗争对党发展的极度重要性。这里空白处是()A.国民革命失败B.八七会议召开C.四一二反革命政变D.南昌起义胜利答案:A9.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1931年,28个布尔什维克来到瑞金,谴责毛泽东没有采取坚定的“阶级和群众路线”,搞游击战术、在土地革命中持“富农”思想。他们号召无产阶级领导土地革命、扩大红军、开展正规战争以替代游击主义。这一事件()A.直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B.有利于纠正右倾机会主义错误C.说明毛泽东的军事策略出现错误D.不利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解析:第五次
7、反“围剿”失利是在1934年,与题干中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毛泽东的军事策略结合了中国国情,并没有出现错误,故C项错误;28个布尔什维克来到瑞金后的做法实际上是变相照搬苏联的革命斗争经验,不利于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的发展,故D项正确。答案:D10.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材料中“中国化命运”指的是()A.国共合作B.秋收起义C.“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D.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答案:C11.下表是国民政府中央农业试验所的一组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年份佃农(%)半佃农(%)自耕农(%)1935年
8、2924471936年3024461937年3726371938年382735该表反映了当时农村()A.土地所有制度的变革B.生产结构的调整C.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D.土地兼并的趋势解析:题干数据反映了佃农和半佃农数量增加,自耕农数量减少,这反映了农民失去土地的状况严重,出现土地兼并的趋势,D项正确。答案:D12.1931年8月26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关于中国共产党的任务的决议高度评价、赞扬了以毛泽东、朱德为代表的斗争策略;指出“中国共产党必须推广(毛泽东)良好经验”。材料中的“良好经验”是指()A.发动城市工人武装暴动B.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C.领导红军实行战略转移D.
9、与国民党合作共同抗日解析: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故选B项。答案:B13.1930年,武汉、长沙、广州等南方的大中城市,陡然增加了许多豪绅地主,尤其是江西的南昌、赣州等地,更是在短时间内涌入了十多万地主及其家属。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国内发生严重经济危机B.“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实践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D.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影响解析:1930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已经呈燎原之势,打土豪、分田地使许多地主、富豪逃离农村,涌进大城市,而农村革命根据地主要分布于江西、湖
10、南等地,故B项正确。答案:B14.“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丛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番话描述的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这个历史事件是()A.武昌起义B.红军长征C.北伐战争D.南昌起义答案:B15.“横扫黔省,所向无敌。威震云南,龙云丧胆。追剿之敌,叫苦连天。克服天险金江,战胜雪山草地”描写的历史事件()A.沉重打击了侵略势力B.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C.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D.促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解析:题干材料提到的事件包括威震云贵、巧渡金沙江、爬雪山、过草地,这是长征途中的重大事件。长征实现了
11、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种子,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故选B项。答案:B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共40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什么叫“五四运动”呢?民国八年(1919年)五月四日,北京学生几千人因山东问题失败在政府高压的底下,居然列队示威,作为正当民意的表示。这是中国学生的创举,是中国教育界的创举,也是中国国民的创举。罗家伦五四运动的精神(每周评论,1919年5月26日)材料二五四运动并不单是反对外力的运动,而是一个历史再生的运动,在对外问题上面引动而成为公开爆发的形态而已
12、。五四运动乃是一个整个连贯对外、对内并牵涉政治、经济、文化问题的再生再造的运动。想把五四运动只看为单纯的反对外力运动,甚至只看为是几个小孩子弄出来的花样,都是未免轻率和过分简单。摘编自林一新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材料三五四学生爱国运动本身是一个政治抗议运动,它的主要成就不在政治抗议的成功,而在运动本身所产生的影响。张玉法中国现代史(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时人和后世史家是如何理解五四运动的性质的。试根据当时政局,分析为何会出现这两种不同的看法。(8分)(2)根据材料三,分析五四运动的最大成就。试结合史实加以说明。(12分)参考答案:(1)时人:学生运动;后世史家:历史的再生运动。原因:前者发表
13、观点时,五四运动仍是一场以学生为主力的运动;后者发表观点时,五四运动已对社会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2)成就:运动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红军人数统计(19301935年)年份1930年1933年1934年10月1934年11月1935年10月红军人
14、数约100000人约300000人约85000人约35000人约13000人材料二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1935年)(1)根据材料一,说明从1930年到1935年,红军人数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8分)(2)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如何理解“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12分)参考答案:(1)从1930年到1933年,红军人数迅速增长。原因: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正确指导;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从1933年到1935年,红军人数迅速减少。原因:王明“左”倾错误的危害;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2)内在联系: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军被迫进行长征。理解:红军在长征途中,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种子,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