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3 ,大小:874.04KB ,
资源ID:44261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44261-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9—2020学年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16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WORD版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9—2020学年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16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WORD版含答案.docx

1、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学习目标:1.掌握我国近代以来报刊业、影视业和互联网兴起、发展的主要史实。2.分析报刊业、影视业和互联网等各传媒业的主要特点。3.探究报刊业、影视业和互联网等各传媒业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主要影响。素养解读:1.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角度,了解中国报刊、影视、网络三个重要媒介形成、发展、繁荣的过程及有关史实。(易混点)2.从历史解释和社会史观角度,全面、准确理解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难点)3.对比分析四大媒介各自的特点和优势。(重点) 知识梳理一、报刊业走向繁荣1出现(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有中国丛报万国公报等。(2)19世纪70年代,出现中国

2、人自己办的报刊。2发展(1)戊戌变法前后:维新派创办报刊,宣传维新思想。(2)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创办报刊,同维新派展开论战。(3)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思想。(4)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5)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而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报刊的内容也比较丰富。3繁荣(1)除党报党刊外,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也创办起来。(2)各报刊把真实、及时、客观和讲求新闻价值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二、影视事业的发展1电影(1)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

3、事业开始起步。(2)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3)在20世纪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内外的进步影片。(4)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5)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2电视事业(1)诞生: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2)普及: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3)影响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增加了信息量。在现代社会中,看电视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三、互联网的兴起1诞生:20世纪60年代末。2发展: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3特

4、点(1)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因此,被称为“第四媒介”。(2)网络媒介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3)高度互动,双向传受。4影响(1)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2)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互联网集其他媒介的优势于一体,而且价格低廉。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人们可以上网参与讨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所以互联网全方位、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释疑解惑思考探究1: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

5、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这说明报纸具有怎样的社会功能?提示:报纸具有宣传教育、启迪民众的社会功能。图示记忆大众传媒的变迁易错易混有关大众传媒认识的几个易错点(1)各种媒介都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2)互联网的普及不但没有削弱其他媒介的地位,反而出现同时向上发展的趋势。实际上,传统的媒介纷纷通过网络来获得读者和观众,许多有实力的传统媒介机构都建有自己的网站,争夺网络媒介的一席之地。(3)各种媒介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相互不能完全取代。(4)报刊的特点和局限性特点:报刊具有书面化的特点。局限性:报刊缺乏直观感染力,而且阅读报刊要有一定的知识文化,传播范围有限。(5)影视总是带有政治导向性的,影

6、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但其主要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需求,消磨闲暇时光。(6)定军山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影片,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7)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的发展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但也带来了巨大挑战。(8)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影响,但侧重点不同:报刊主要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影视主要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互联网全方位、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名师点拨传统媒介与现代媒介的异同(1)异:现代媒介具有信息的互动性、广泛性和及时性的特点。通过现代媒介,可以及时迅速地掌握第一手资讯,可以就某一问题在现代媒体上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

7、仅仅是一个信息的被动接受者。(2)同:两者都可以使人们获取大量的信息,包括生活上的、工作上的、学习上的。思考探究2:电子商务带给人们一种全新的贸易方式,足不出户就可以和全世界的人做生意。互联网与其他媒介手段相比,有什么明显优势?提示:互联网集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的优势于一体,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使人们更加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探究点 中国近现代传媒的变迁史料一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1895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120种,其中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宣传变法图存。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

8、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姚福申中国编辑史史料二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得多吗?1909年大公报史料三要想预言互联网的发展,简直就像企图用弓箭追赶飞行的子弹一样。哪怕在你每一次用指尖敲击键盘的同时,互联网就已经不断地变化了。英国学者尼尔巴雷特史料四思考:(1)据史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报刊业与社会发展的关系。(2)史料二中使人“开眼界”的是什么?“比听戏强得多”的表现是什么?(3)据史料三反映的互联网迅速发展的现象,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4)结合史料四中的漫画分析网络对社会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信息解读

9、史料一:强调了报刊业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史料二:“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和“1909年”判断“开眼界”描述的媒介。从“开眼界”“看欧美各国风土人情”归纳其“比听戏强”的表现。史料三:用夸张的比喻说明互联网发展迅速。史料四:漫画形象地说明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具有负面影响。尝试解答(1)近代报刊与社会政治斗争的关系非常密切。它助推了维新变法等政治运动的发展,维新变法等政治斗争借助报刊展开宣传,又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2)电影。表现:可以直观感受各国风土人情,可以较快感受生活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的人们的生活和文化需求。(3)互联网集其他媒介的优势于一体,而且成本低廉;互

10、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人们可以上网参与讨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4)网上信息量大,各种信息良莠并存,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管,网上淫秽色情、诈骗等负面信息便会乘机而入,影响社会,特别是对好奇心强而自制力不强的青少年具有更大的影响。近代社会报刊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影响(1)原因受到西方报刊产业发展和文化扩张的影响。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大众报业提供了物质条件。近代资产阶级宣传维新、革命思想,挽救民族危机,无产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等都需要通过报刊宣传、发动。鸦片战争以后,社会形势急剧变化,人们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促进了各种报刊的不断涌现。

11、(2)特点新闻事业功能。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事业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它满足知识界“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愿望,对人们尤其是知识界的政治生活具有重大影响。强烈的政治性。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的功能。机关报是新闻传媒的主体,重视言论,尤其注重政论。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中国的传媒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它随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潮,维新运动中出现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出现高潮。(3)影响报刊作为重要的新闻媒介,时效性较强,是人们了解国内外大事的重要渠

12、道。在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代社会,报刊对中国政治和思想的近代化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典例】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审题指导定时空: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抓关键: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

13、调储备:不平等条约下,西方列强在中国所获得的经济特权:外国商品(包括外国片)运抵中国除交纳一定的关税外,在中国内地流通无须再缴纳其他税费。析选项:选项排查分析正误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错误B项京津民众看外国片多主要是由于能看到的国产片数量太少错误C项上海作为电影制作中心,由于电影拷贝有一定的流通税费,因此上海制作的影片传到京津地区代价太高,京津民众看外国片的几率增多正确D项由材料中上海国内外影片的比例来看,与“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的表述不符错误答案C情境史实类选择题解题技巧(1)确定时空:理解材料所述情境的时代,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2)关联知识:通读材料情境,明确

14、材料情境的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揭示历史本质,洞察历史发展规律。(3)判断选择:根据题干情境,结合“设问”和“备选项”进行判断,明确各备选项中内涵与题干情境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问题延伸根据上题材料,思考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四大媒介的功能?提示从媒介的本质功能看,可以使民众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从娱乐功能看,可以给民众带来美妙的精神享受。从联系功能看,可以加强民众间的交流与沟通。从教育功能看,可以深刻地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等。 深度思考大众传媒的变迁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1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内容的新闻事业的功能,是报刊业的主要任务,它对人们尤其是知识界的政治

15、生活有着重大影响。维新派、革命派曾以报刊为阵地,大造变法或革命的舆论。后来,报刊上开始登载商业广告、娱乐信息,而且比重日益增大,但新闻报道仍被人们认为是报刊的主要特征。2影视是带有政治导向的,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但其主要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消磨闲暇时光,发散剩余能量,转换情绪,获得修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影视中夹带大量商业广告,甚至出现电视商场的专题节目,引导人们消费。总之,影视对人们经济文化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大。3互联网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使世界更紧密地连成一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互联网的出现,将人类推向新的生存空间。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在家中或在世界上

16、任何地方完成工作,不仅提高了效率,还增加了乐趣。家国情怀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影响及应对之策1影响(1)积极方面:互联网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获取更多的知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2)消极方面:网络不良信息会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比如,使不少青少年迷恋网吧、荒废学业、误入歧途等。2应对之策(1)顺应世界潮流。由于互联网具有极大的优势,我国必须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快互联网技术在各个产业中的作用,促进社会信息化发展,从而带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2)消除负面影响。针对网络的负面影响,政府必须加强管理,使互联网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同时,社会、教师等要正确引导青少年科

17、学、合理地使用互联网。题组1报刊业走向繁荣1下表是18951897年间创办的中文报刊统计表,可能对表中反映的变化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年份当年创刊总数其中中国人自办报刊189573189611718974945民族危机加剧刺激国人办报热情维新派把创办报刊作为宣传维新思想的重要手段外国在华办报数量迅速增长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AB CD解析材料的落脚点在中国人办报数量迅速增长的因素而非中国人办报数量迅速增长的影响,而“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属于中国人办报刊影响,错误。对材料理解错误,所以本题凡是含的均是错误的。答案C2故都杂咏中写道:“啧啧沿街卖报声,成天奔走送新

18、闻;秀才不出门前去,一样全球消息灵。”材料表明近代报纸()A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B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C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D宣传民主革命政治主张解析题干中体现了秀才不出门也能知道世界大事,说明近代报纸推动了社会新闻的传播。答案C3安徽俗话报由陈独秀于1904年在芜湖创办,是我国近代重要的白话报刊之一。陈独秀不仅是该报的创办人,还是该报的主编兼主笔,他的思想无疑会对该报的宗旨和宣传内容产生重大影响。它的创办对当时人们的影响主要有()开阔视野关注国事启迪民众传播新知ABC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近代报刊对当时人们的主要影响有开阔视野、关注国事、启迪民众、传播新知等等,故选A项。答案A题组2影

19、视事业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兴起4历史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如央视六套电影频道的官方网址是“”,其中“m”为“movie”简写,那么“1905”的寓意是()A这一年中国拍了第一部电影B这一年世界电影传入中国C这一年是世界电影诞生的年份D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解析1905年中国自己拍摄了电影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起步。答案A5下表是中国大众传媒发展情况表(19852000年)19851990199519992000报纸总印数(亿份)246.8211.3263.3318.4329.3广播节目制作时间(小时)280799647762233216429316823381466电视节目制作时间(小时

20、)3805691572383513526483585007互联网用户(户)721330145189021717该表中四种传媒发展的速度,哪种最快()A报纸B广播节目C电视节目D互联网解析“发展的速度最快”是本题的题眼,比较发展“速度”,互联网发展是最快的。答案D课后作业(十六)一、选择题1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近代维新派在宣传维新思想时使用的新方式是()A公车上书B著书出版C创办报刊D进行变法解析公车上书是举子联名上书的政治运动,著书出版是传统出版活动,不属于“新方式”,A、B项错误;报刊是西方文明影响下的产物,C项正确;D项是维新人士的政治实践。答案C2189519

21、11年中国创办报刊1520余种,其中政论性报刊占88%,就连素为商业性报纸的申报也要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这折射了当时中国()A列强入侵阻碍经济发展B政治变革备受关注C放弃了实业救国思想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解析政治变革备受关注,与材料“其中政论性报刊占88%,就连素为商业性报纸的申报也要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相符,故B项正确。答案B31898年问世的无锡白话报是当时在中国极具影响力的一份报刊,其创办者裘廷梁有言“古今中外,变法必自空谈始。故今日中国将变未变之际,以扩张报务为第一义”、“欲民智大启,必自广学校始,不得已而求其次,必自阅报始。报安能人人而阅之,必自白话报始”。这说明()白

22、话相比文言更有利于报刊的普及文学革命对报业形成了一定影响裘氏希望通过办报推动社会变革报业的发展有利于国民素养的提升ABCD解析“报安能人人而阅之,必自白话报始”表明白话相比文言更有利于报刊的普及,故正确;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中发动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错误;“故今日中国将变未变之际,以扩张报务为第一义”表明通过办报推动社会变革,故正确;“欲民智大启,必自学校始,不得已而求其次,必自阅报始”表明报业的发展有利于国民素养的提升,故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答案A4下图是对某报1890年至1912年“报纸”一词出现频率的统计情况。据此判断正确的是()A近代报业发展总体上较为缓慢B晚清报业与政治局势关联

23、紧密C清末政府大力支持报刊业发展D戊戌变法导致第一次舆论高峰解析从曲线图上可以看出近代报业总体上呈迅速发展态势,故A项错误;根据曲线图,可知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思想的宣传推动报业兴办出现一个小高潮,1900后受辛亥革命及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推动报业迅速发展,可见报业发展与政治局势联系密切,故B项正确;因近代报刊大多宣传民主民权思想,因而清政府不可能大力支持报业发展,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1898年戊戌变法前即已兴起舆论高潮,因而并不是戊戌变法导致的第一次舆论高峰,故D项错误。答案B5下表为民国时期各类报纸的部分纪事,根据该纪事无法得出的结论是()下表为民国时期各类报纸的部分纪事年份纪事申报1918

24、年该报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印报机,每小时可印报三万余份中央日报1932年多次发表“赤化祸害论”的社论新民日报民国27年,社址所在的县城沦陷,不得不宣布停刊救亡情报其发刊词说:“抗战救亡”是全国人民的呼声A.近代科技的进步,为报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B民国时期的报纸都以客观公允作为报道原则C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直接摧残了中国的新闻事业D民国时期的各类报纸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解析据材料“1918年该报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印报机,每小时可印报三万余份”可知新式印报机的引进促进报业发展,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材料“1932年多次发表赤化祸害论的社论”可知,中央日报是站在国民党政府的立场上报

25、道的,不符合客观公允的原则,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据材料“民国27年,社址所在的县城沦陷,不得不宣布停刊”,可知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使我国报业遭受打击,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申报反映了近代科技的引进,中央日报反映了国共对峙,新民日报和救亡情报反映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及中国人民的反抗,因此民国时期各类报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近代史的相关信息,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B61942年解放日报介绍了美国总统罗斯福当选后,与大选时的政治对手合作并释放美共领导人的事例;刊发了英国允许英共机关报复刊的报道。其目的是()A宣传持久抗战的思想B宣扬西方民主政治C争取英美盟国支持D鼓舞军民抗战士气解析1942

26、年,正是国共合作抗日最艰难的时期,解放日报介绍西方政治生态中容忍政治对手存在甚至合作的现象,目的在于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争取广大人民的支持,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并没有提及持久抗战,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解放日报对西方政治生态中容忍对手存在的信息,没有提及中共要借鉴西方的民主政治,故B项错误;1942年,英美等与中国本身已是反法西斯盟国,故C项错误。答案D7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拍摄了红旗谱燎原平原游击战董存瑞白毛女等一系列影片,一方面是对于战争胜利的歌颂,另一方面是对旧社会的一种控诉。这主要体现了电影的()A教化价值B娱乐价值C商业价值D艺术价值解析根据材料“对于战争胜利的歌颂对旧社会的一

27、种控诉”,表达了电影对人们教育的一面,与娱乐、商业、艺术无太大关联,故A项正确。答案A8进入近代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渠道。适应这种需要,近代中国最先出现的媒介是()A电影电视B电报电话C报纸杂志D铁路交通解析报纸杂志在中国出现于19世纪中期前后,而电影电视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出现时间较晚,故选C项,排除A项。电报电话、铁路交通不属于“传播媒介”,可直接排除B、D选项。答案C9西班牙人雷玛斯于1911年6月24日在上海虹口建筑虹口大戏院,新兴的娱乐方式电影开始进入我国民间。当时上海自治公所针对电

28、影的放映,曾公布了严格的管理办法,其中规定:开设影戏院,必须领有执照,男女观众必须分座,影片不得有淫亵内容,放映时间至迟以夜间12点以前为限等。这些规定反映了当时的中国()A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B思想开放与保守并行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冲击D人们难以接受夜生活解析材料体现不出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对电影放映的管理办法可知既有封建保守内容,“男女观众必须分座放映时间至迟以夜间12点以前为限等”,又有思想开放的体现,例如女子可以观看电影,故B项正确;对电影放映的管理可知,旧的风俗习惯受到一定影响,但不是材料的主旨内容,故C项错误;材料中规定以夜间12点为限,不能体现人们难以接受夜生

29、活,故D项错误。答案B101909年发行的图画日报描绘了当时上海人看电影的情景。当时的票价还比较低,是普通民众可以接受的。以下叙述你认为没有正确反映当时情况的是()A“电光影戏即电影,票价只卖二十文”B“活灵活现景物真,观众面露诧异情”C“交头接耳说紫禁,争看清帝丢皇位”D“电影初创寂无声,旁有吹吹打打人”解析1909年清帝并没有退位,清帝退位是在1912年。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所述在1909年均可能出现,故排除。答案C11茅盾的子夜展示了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卷,其中有吴老太爷从乡下来到上海的情节。当时吴老太爷不可能看到()A青年女子穿旗袍B家家户户看电视C有些商

30、人住洋房D市民乘坐有轨电车解析北京电视台(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改为中央电视台)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于1958年5月1日试验播出,中国电视事业由此诞生,故B项符合题意。答案B12下图是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及其占网民比例示意图,其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政府对互联网的重视B互联网在中国发展迅速C中国与世界联系加强D手机日益受到网民青睐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手机网民的发展状况,不能体现政府对互联网的重视,故A项错误;互联网在中国发展迅速,没有涉及手机网民的内容,故B项错误;中国与世界联系加强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手机网民不断增加,反映出手机日益受到网民的重视,故D项正确。答案D13

31、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反映了近现代社会信息传播媒介的演变。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大众传播媒介B影视是音像媒介,在工业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C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信息社会的一个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D这三类媒介从技术层面上说是一个逐渐替代的过程解析新的传媒手段的出现并不表明旧的传媒手段必然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一个新旧并存、传媒手段不断丰富多样的过程,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其他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答案D二、非选择题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以来,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中

32、国人自己办的报刊,在国内始于19世纪7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办的汉口昭文新报、王韬主编的香港循环日报、容闳等创办的上海汇报、上海官商合办的新报以及广州的述报、广报等。这些报刊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广收博览,学习吸收,洋为中用,以求自身发展。其版式、体例和印刷技术,都仿效外国报纸。材料二“一夜成名是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和媒介发达的综合产物。”如今,互联网大行其道,一方面,造就了一批敢于追求成功、成名的“弄潮儿”,他们敢想敢秀,反映了社会进步带来的个体意识的提升;另一方面,造就了一批借“造浪”实现自我价值,间接满足心理期待的网民。材料三春晚植入式广告提高了春晚的商业价值,这源自媒介自身存在

33、的需求与压力。刘谦和小沈阳的走红和春晚的商业化运作是分不开的(春晚)本该是一场风格各异的饕餮盛宴,却成为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的重复节目。在一片唏嘘声中,春晚开始思索新道路。(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报刊的基本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70年代出现国人自办报刊的原因。(2)据材料二、三,归纳刘谦和小沈阳一夜走红的原因有哪些?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在创办报刊方面的变化。本题解题关键是一定要把握好时代背景来理解和分析题。(1)依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回答内容,原因要结合19世纪70年代的社会背景回答,可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角度考虑。(2)结合材料及生活所知来回答即可。答案(1

34、)基本内容:宣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原因:政治:列强侵略,民族觉醒,探索救亡道路。经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为报刊业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文化: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传播在客观上的促进作用。加上外国人在华办报潮流的推动。(2)原因:电视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社会上个人追求成功、成名意识的提升;大众媒体生存的竞争;娱乐活动的不断创新;刘谦和小沈阳演出的平民化,贴近了大众的娱乐心态等。15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和信息交流工具,语言对于研究社会变迁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日后英国文书都用英语书写,遇到中英文意冲突时,以英文为准。18

35、62年广州买办唐廷枢,因为目睹“诸友不通英语,吃亏者有之,受人欺瞒者有之,受人凌辱者有之”,特地发奋编写的英语教科书英语集全出版。此书不但方便中国人自学英语,也可以让英美人士学习汉语,风行海内。1868年(同文馆学生)张德彝首译了“自行车”,“电报”“螺丝”,还向国人介绍了诸如“蒸汽机”“升降机”“管道煤气”“标点符号”乃至“巧克力”等新事物。1877年申报一则启事招买办,要求“须知英语并熟于进出口各货生意”。1891年纽约时报刊发消息:“今年20岁的大清国皇帝陛下,目前正由两个受过英美教育的北京国子监学生负责教授英语”。1904年癸卯学制的颁布实施标志以英语教育为重要内容的近现代新式教育的正

36、式确立。20世纪初辛亥革命彻底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后,民国初年英语教学在晚清及清末已进行了几十年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日渐巩固。以“英语与中国近代社会变迁”为题,运用材料中的信息进行论述。(要求:1.观点明确清楚。2.论述可以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合理充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英语与中国近代社会变迁,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学生解答此题从图表中首先得出观点,即英语的学习既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变迁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然后学生结合所学答出英语能够在中国传播的国内和国际因素,即反映出中国社会变迁的缩影,最后写出英语传播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学生从中西文化的交流、近代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生产生活等方面进行阐述即可。答案英语在中国逐渐被学习传播的历程既是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缩影,又进一步推动着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推动了英语在中国的传播与应用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英语随之传入中国。随着西学的冲击,经济利益的诱惑(经济发展的需要),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的需求,洋务运动的推动,清政府以及民国政府政策的推动,知识分子求知的动力,推动英语在中国的学习、应用和传播。英语的传播,也促进中国近代的文明进步有利于推动外交的近代化,客观的对待外来文明,有利于更广泛深入地了解、学习西方文化,考察西方的社会思想和学术理念。推动民众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也发生变化。推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发展。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