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西钦州市、崇左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42272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4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钦州市、崇左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广西钦州市、崇左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广西钦州市、崇左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广西钦州市、崇左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广西钦州市、崇左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广西钦州市、崇左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广西钦州市、崇左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广西钦州市、崇左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广西钦州市、崇左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广西钦州市、崇左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钦州市崇左市2021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一、选择题1. 考古发现西周时期的一些异族贵族群体的墓葬同西周贵族墓葬相比,墓地在墓向、墓葬形制、葬式以及殉葬习俗等方面存在较多相似之处。这表明当时A. 官僚制度已经形成B. 分封制度促进政权建设C. 宗法制度遭到破坏D. 礼乐制度影响社会生活【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墓葬形制、葬式等制度属于礼乐制度,材料“异族贵族群体的墓葬同西周贵族墓葬相.存在较多相似之处”反映了西周异族受到礼乐制度文化的影响,故D正确;官僚制度形成于秦朝,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政权建设的信息,故B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宗法制遭到破坏,故C

2、排除。2. 据记载:“隋代二君三十七年,寺有三干九百八十五所,度僧尼二十三万六千二百人,译经八十二部。”这一局面A. 表明隋代专制统治削弱B. 有利于传统文化多元化C. 导致儒学占据统治地位D. 促使中华文化广泛外传【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表明,佛教在隋代得到扶持,出现繁荣和发展局面,佛教的传播、佛经的译介,使传统文化得以丰富,这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多元化,B项。材料不能说明隋代专制统治削弱,排除A项;儒学自汉朝就确立为正统思想,占据统治地位,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华文化广泛外传的信息,排除D项。3. 元世祖时期、政府将北方一些农户为生产互助而自发组成的“锄社”加以推广,并规定:凡民户五十

3、家为一社.社长由“高年晓农事者”担任;一边立本牌,上书某社某人,“社长以时点视劝诫”;社中疾病凶丧之家、由众人合力相助;一社内如受灾民户较多,则“两社助之”。这说明“锄社”A. 管理职能多样化B. 是游牧经济的真实体现C. 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D. 是全国性耕作互助组织【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自发组成的”“凡民户五十家为一社”“社中疾病凶丧之家,由众人合力相助;一社内如受灾民户较多,则两社助之”可知,锄社是北方农民自发的耕作互助组织,具有生产和生活的管理职能,故选A项。锄社是农民自发的耕作互助组织,是农耕经济的表现,排除B项;锄社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北方地区

4、而非全国,排除D项。4. 康熙帝曾发布“容教令”,认为西洋传教士“仰蒜圣化”劳绩甚多”“无违法之事”,其传教活动“不必禁止”。康熙晚年要求传教士尊重中国人敬天.祭祖、祀孔的习俗,否则不得传教。材料说明A. 西方文化已被完仝接受B. 康熙帝思想保守落后C. 政治利益决定文化政策D. 康熙帝实行文化专制【答案】C【解析】【详解】从康熙发布“容教令”的原因是认为西洋传教士“仰慕圣化”,以及要求传教士尊重中国人敬天、祭祖、祀孔等习俗来看,康熙对于宗教政策的标准是宗教传播不得有害统治,即反映了政治利益决定文化政策,C项;材料反映的是康熙允许进行有条件的宗教传播,不是阻碍西学东渐,排除B、D项;A项材料无

5、法体现。5.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认识到,“洋面水战,系英夷长技”必须“另制坚厚战船,以资制胜”。主张建立“船炮水军”,“以为海疆久远之谋”。这反映了A. 海防和塞防之争已有定论B. 统治者放弃了天朝上国思想C. 中国近代海防思想的萌芽D. 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答案】C【解析】【详解】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进步人士,认识到西方船坚炮利,开始向西方学习,主张发展海防。但是并没有付诸实践。故选C项;AB项明显错误;D项是洋务运动,排除。6. 下面是民国初年一学者笔下描述的“中国”与“西方”的一些特征的对比。这些对比A. 真实再现了中西方社会状况B. 引起工人运动高涨C. 直接导致了

6、新文化运动爆发D. 具有绝对化倾向【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体现了对东西方文化的认识存在绝对化倾向,肯定西方文化,否定中国文化,故D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偏激的一面,因此选项A项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选项C“直接”表述错误,排除。7. 据统计,1927年11月后,中共中央各类文献中频繁出现“割据”一词,如;“暴动割据”“农民割据”“农村割据”“割据局面”制据地带”“割据区域”等。这说明当时中共中央A. 反思城市中心道路B. 被迫实行战略转移C. 固守原有革命道路D. 主张工人和农民结盟【答案】A【解析】【详解】“割据”一词不断出现,而且出现了“农民割据”“农村割据”,说明中共开始反思原有

7、革命道路一城市中心道路,对于革命道路的认识发生了变化,A正确;战略转移是在1934年,排除B;C与题干内容相反,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工农联盟的信息,D错误。8. 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自山经营、买卖及出租土地的权利;1953年开始农业合作化,1956年全国基本完成农业集体化。这些措施都A 推动生产资料所有制变化B. 促进了农村生产力发展C. 践行了过渡时期总路线D. 不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措施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只是变地主土

8、地私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并没有改变土地私有制;C选项错误,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于1953年,这些措施并非都是对该路线的贯彻;D选项明显错误。9. 十二铜表法规定,“如果一个人欺诈他人财物,则需付双倍赔款”。这说明罗马法A. 维护公平正义B. 保护社会契约C. 注重诚信理念D. 主张抑强扶弱【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罗马法反对商业贸易中的欺诈行为,重视诚信经营,因此C选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罗马法对诚信观念的重视,与公平正义和社会契约无关,故AB项错误;D选项明显错误。10. 15世纪中期,德国人古滕贝格发明了一种可以成批浇铸字模的手工浇铸机,用活字与机械来印制书籍,并建立了印刷厂。

9、他的发明很快得到推广,到1500年德国约有60多个城市有印刷厂,欧洲已有上千家印刷厂。这反映出当时A. 欧洲深受中国科技影响B. 科学与技术实现紧密结合C. 政治运动推动经济发展D. 社会需求助力科技活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到1500年德国约有60多个城市有印刷厂,欧洲已有上千家印刷厂”,说明当时社会需求推动了印刷术的普及,故D正确;材料反映手工浇铸机的发明和影响,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手工浇铸机不属于科学,排除B;材料与政治运动无关,排除C。11. 1871年德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63.9%。1910年德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40%,城镇人口占60%。导致德国出现这一变化

10、的主要原因是A. 德国阶级矛盾尖锐B. 工业革命推动德国农村改革C. 德国工业发展迟缓D. 市场统一推动德国城镇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内容可知,从1871年到1910年德国的城镇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应该是1871德意志完成统一以后,统一的市场推动了德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故选D;A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德国农村改革,故排除B项;C项明显错误。12. 苏联没能发明与传播彩色电视机或微波炉,这或许可以被原谅。但是,并不是所有消费社会的产品都具有复杂的技术。整个“冷战”时期最为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或许就是为什么苏联生产不出一条象样的牛仔裤。这

11、表明A. 西方阵营的封锁导致苏联技术落后B. 美苏冷战扩展到经济领域C. 苏联经济体制制约了经济均衡发展D. 苏联经济改革未取得成效【答案】C【解析】【详解】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使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忽视消费品生产,“冷战”期间,即使进行改革,也未能改变,故选C项;苏联技术落后错误的,美苏冷战不是造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所以AB项错误;赫鲁晓夫等的经济改革虽然失败,但也取得一定成效,所以D错误。二、非选择题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据统计,20世纪30年代全国从事乡村建设工作的团体和机构有600多个,先后设立的各种实验区有1000多处。这些团体和机构,性质不一,情况复杂,

12、然而随着工作的进展,乡村建设运动对农村问题的关注由点到面,基本上都包含政治改革、文化教育、科技改良和推广、卫生保健、组织合作社、移风易俗、自卫保安等内容,最终成效不大。摘编自彭大鹏(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简要回顾材料二 1933年5月12日在农业调整法通过时,农业部长华莱士表示,美国“自由的个人主义时代”已经结束,“唯一可以达成长期生产控制的方法,乃是农民们自己组织起来,联合起来进行努力。”他还动用政府力量,引导农业生产者与农产品加工者之间签订“市场协议,使他们在最低限度价格、供求总量等方面达成协议。后来,在他的活动下又争取通过了土壤保持与作物调配法农业信货法农场抵押法农作物贷款法

13、等法律,以加强对农民的政策支持。他还建立农业“常平仓”制度,即政府储备粮食以调节粮价。从1932年至1939年,英国农业基本恢复起来,农民的处境得到根本性的好转。摘编自王丽.张婵等论罗斯福的及农业政策(1)根据材料并绪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背景,并概括其意义。(2)根据材料二排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32年至1939年美国农业好转的原因。(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乡村振兴的认识。【答案】(1)背景:日本逐步扩大侵略;农村经济长期凋敝;政府发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有识之士的提倡。意义:为抗战提供一定经济保障;有利于当时社会稳定;有利于当时农业发展;有

14、利于推动当时社会习俗的改革。(2)原因:罗斯福新政推动;政府政策的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意识的增强;国家利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干预经济。 (3)认识:乡村振兴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以振兴乡村;逐步推进乡村建设;以法律手段为乡村建设创造条件;采取多种措施以振兴乡村【解析】【详解】(1)背景:根据“20世纪30年代”可得出日本逐步扩大侵略;结合所学再从农村经济长期凋敝、政府发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有识之士的提倡等方面概括。意义:根据30年代的背景可从为抗战提供一定经济保障、有利于当时社会稳定、有利于当时农业发展、有利于推动当时社会习俗的改革等方面概括。(2)原因:根据“农业调

15、整法通过”可得出罗斯福新政推动、政府政策的鼓励和支持;根据“乃是农民们自己组织起来,联合起来进行努力”得出农民合作意识的增强;根据“在他的活动下又争取通过了土壤保持与作物调配法农业信货法农场抵押法农作物贷款法等法律”得出国家利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干预经济。(3)认识:结合所学可从乡村振兴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以振兴乡村、逐步推进乡村建设、以法律手段为乡村建设创造条件、采取多种措施以振兴乡村等方面概括。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所谓得失,即根据其实际利舞而判定。而所谓利弊,则指其在当时所发生的实际影响而觉出。因此要讲某一代的制度得失,必须知道在此制度实施时期

16、之有关各方意见之反映。这些意见,才是评判该项制度之利弊得失的真凭据与真意见。此种意见,我将称之日“历史意见”。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这些意见,比较真实而客观。待时代隔得久了,该项制度早已消失不存在,而后代人单凭后代人自已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已往的各项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时代意见并非是全不合真理,但我们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已往的历史意见。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本题以历史著作提供材料,提取结论并分析论证;本题考查阅读提

17、取信息能力和史论结合能力,解题关键是要读懂材料中的观点。总体观点:我们评价历史得失,不能从现有的社会环境及观念去评判过去,即“时代意见”,而应该从当时把当时的时代背景考虑进去,即“历史意见”,进而去辩证地看待过往的历史。示例:评价历史,我们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已往的历史意见。任何历史事件发生,都有其特定的原因、过程、结果等因素,历史事件的评价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符合历史本来面目,必须掌握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把握分析历史事件的各种方法,具体历史事件具体分析。例如: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放在当时历史大动荡、大变革、大转型的背景下去认识其建立的历史必然性。既要看到其

18、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国家统一,民族融合,以及中国古代文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也要看到封建专制给当时人们带去的压迫,以及对封建社会晚期给中国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评价历史,我们应该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符合历史本来面目。【解析】【详解】本题是史论类的论述题,以历史著作提供材料,提取结论并分析论证,解题的关键是要读懂材料中的观点,然后利用材料中的观点。根据材料“时代意见并非是全不合真理,但我们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已往的历史意见”可以得出总体观点:我们评价历史得失,不能从现有的社会环境及观念去评判过去,即“时代意见”,而应该从当时把当时的时

19、代背景考虑进去,即“历史意见”,进而去辩证地看待过往的历史。可以采取总分总的论证格式。首先总括,任何历史事件发生,都有其特定的原因、过程、结果等因素,历史事件的评价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符合历史本来面目,必须掌握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把握分析历史事件的各种方法,具体历史事件具体分析。然后举例说明,例如: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放在当时历史大动荡、大变革、大转型的背景下去认识其建立的历史必然性。既要看到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国家统一,民族融合,以及中国古代文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也要看到封建专制给当时人们带去的压迫,以及对封建社会晚期给中国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

20、,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升华。评价历史,我们应该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符合历史本来面目。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710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景云二年。唐朝派出河西节度使,寡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同年,改变以前朝延临时遗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宫兼任,代表朝延到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风俗一变”。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

21、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十三道增为十五道。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唐化景云年间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积极意义。【答案】(1)背景: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边防出现危机;州、县官员存在违法乱纪行为,地方吏治混乱。(2)形成新的边防体制;完善了监察体制;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解析】【详解】(1)背景:根据“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得出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边防出现危机;根据“代表朝延到举、处理所在道的

22、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得出州、县官员存在违法乱纪行为,地方吏治混乱。(2)根据“改变以前朝延临时遗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可从形成新的边防体制、完善了监察体制、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等方面概括。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由于地缘政治的冲突,日俄在近代曾多次开战。1939年5月,日本关东军决定在诺门坎一带发动进攻。作为下步侵略苏联远东地区的跳板,进而实现蓄谋已久的“北进计划”。日“满”骑兵部队在坦克、装甲本、地面兵、航空兵配合下,向外蒙第24国境警备队发起进攻。日本陆航的5架轻型轰炸机向蒙军投下64颗炸弹,并用机枪低空扫射,造成蒙军约50人伤亡。在日“满”军协同

23、进攻下。蒙军被迫放弃哈拉哈河西岸。5月21日,蒙军发动反攻,共调集了精兵4个团、装甲汽车2个营、炮兵2个连。驻扎在乌兰巴托的苏联红军第5特别司令部在得到日军出动了飞机、装甲车辆参战的情报后,也派出了包括工兵、坦克部队在内的苏军帮助蒙军作战。苏蒙军紧密配合,很快便夺回了此前被日军占领的阵地。双方最终于9月16日停火,苏蒙军以.60000人伤亡的代价歼灭60000日军。诺门坎战役虽然只是在亚洲爆发的局部战争,但该战役对第二次影响巨大。摘编自诺门坎战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诺门坎战役爆发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诺门坎战役对二战的意义。【答案】(1)背景:日本的北进计划:

24、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东北不断扩张;伪满洲国建立;日俄矛盾由来已久。(2)意义: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气焰,使日本被迫将北上侵略苏联改为实施“南下”战略,进攻东南亚,为苏联集中兵力战胜德国法西斯创造了条件;客观上支援了中国的抗日战争,有利于扭转欧洲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形势。【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进而实现蓄谋已久的北进计划”可得出日本为实现蓄谋已久的北进计划;根据材料“由于地缘政治的冲突,日俄在近代曾多次开战”可得出日俄矛盾由来已久;根据材料“日满骑兵部队在坦克、装甲本、地面兵、航空兵配合下”可得出这时期伪满洲国建立。(2)根据材料“苏蒙军紧密配合,很快便夺回了此前被日军占领的阵地”

25、“苏蒙军以.60000人伤亡的代价歼灭60000日军”等信息可知,诺门坎战役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夺回被日军占领的阵地,日本被迫改变战略,使日本被迫将北上侵略苏联改为实施“南下”战略,进攻东南亚,为苏联集中兵力战胜德国法西斯创造了条件;结合所学可知,诺门坎战役客观上支援了中国的抗日战争,促进战争的胜利进程,有利于扭转欧洲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形势。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于成龙,明崇祯十二年中“副榜贡生”,清顺治十八年进入官场,历任广西罗城知县、四川合州知州、湖广黄州府同知、湖广武昌知府、湖广黄州知府、湖广下江防道、福建按察使、福建布政使、直隶巡抚、两江总督。广西任县令期间,

26、每天召吏民来“从容问所苦”,宣谕朝廷慰抚之意。康熙六年,提升于成龙任四川合州知府。到任后,立即着手整顿经济,招集百姓开垦荒芜土地,由当地官府贷给种子和耕牛。迅速恢复生产。康熙十三年再调任武昌知府,配合朝廷参加平定三藩之乱。他以“招抚”为方针,查清事件原委后,发出安民告示,使绝大多数协从百姓归家,事态很快趋于缓和。“福建”任内,在他主持之下,解除千余名百姓“通海”罪名,使其免遭屠戮而获释。此外,还纠正官僚、势豪贿通学政、科考中舞弊之风。于成龙日常食用极为简陋,“日食粗粝”,“佐以青菜”。他面对江南习俗侈丽,讲究吃穿玩乐的风气,率先示范,大力倡导节俭。于成龙为官以廉能著称,平生三次被举为“卓异”,

27、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古今廉吏第一”。卒后谥为“清端”。深受广大百姓爱戴和朝野人士敬重。其事迹在后世广为传颂。(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于成龙的主要政绩。(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于成龙的从政经历对后世官员有何启示。【答案】(1)帮助朝廷平定三藩之乱,为国家统一做出贡献;秉公办事,加强对当地社会治理;注重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政策;倡导节俭,改变社会风气。(2)尽职尽则,服从职守;勇于担当,解决民生疾苦;甘于清贫,成官吏楷模;以身作则,改变社会风气。【解析】【详解】(1)根据“配合朝廷参加平定三藩之乱”可得出帮助朝廷平定三藩之乱,为国家统一做出贡献;根据“此外,还纠正官僚、势豪贿通学政、科考中舞弊之风。”得出秉公办事,加强对当地社会治理;根据“立即着手整顿经济,招集百姓开垦荒芜土地,由当地官府贷给种子和耕牛”得出注重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政策;根据“他面对江南习俗侈丽,讲究吃穿玩乐的风气,率先示范,大力倡导节俭。”得出倡导节俭,改变社会风气。(2)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尽职尽则,服从职守、勇于担当,解决民生疾苦、甘于清贫,成为官吏楷模、以身作则,改变社会风气等方面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