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祥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作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至燕,馆人供张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时世祖皇帝多求才南官,王积翁言:“南人无如天祥者。”遂遣积翁谕旨,天祥曰:“国亡,吾分一死矣。倘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
2、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举其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积翁欲合宋官谢昌元等十人请释天祥为道士,留梦炎不可,曰:“天祥出,复号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事遂已。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与宰相议释之,有以天祥起兵江西事为言者,不果释。至元十九年,有闽僧言土星犯帝坐,疑有变。未几,中山有狂人自称“宋主”,有兵千人,欲取文丞相。京城亦有匿名书,言某日烧蓑城苇,率两翼兵为乱,丞相可无忧者。时盗新杀左丞相阿合马,命撤城苇,迁瀛国公及宋宗室开平,疑丞相者天祥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
3、。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俄有诏使止之,天祥死矣。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向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选自宋史文天祥传,有删节)【注】潮阳:今广东省潮州市。弘范:即张弘范,当时进攻潮阳的元军统帅。厓(y)山:南宋抗元的最后据点。泫(xun)然:流泪的样子。燕:即燕京,元大都。供张:陈设帷帐及一切用具。兵马司:主管京师治安的机关。黄冠:道士。【知识链接】零丁洋诗:文天祥在1279年正月过零丁洋时所作。全诗为:“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
4、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鉴赏训练】1.下列句子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乃书所作零丁洋诗与之 与:给B弘范义之 义:讲仁义C留梦炎不可 不可:不同意D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庶几:大概2下列全都正面表现文天祥“坚守民族气节、忠诚爱国”的一项是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 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弘范遂以客礼见之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 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A B C 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弘范让文天祥叩拜,天祥拒而不拜。他又让文天祥写信招
5、降张世杰,文天祥不从。张弘范还要强迫他,文天祥就写诗以表心态,民族气节不辱。B文天祥在燕京共三年,元世祖忽必烈知道他最终也不会屈服,便与宰相商议释放他。有人把天祥在江西起兵反元之事说出来了,结果天祥没被释放。C文天祥在被关押期间,决心以死明志,但忽必烈不忍心,表现了他对文天祥的气节和才华的敬佩。D文天祥临终前曾说:读圣贤书,应做到取义成仁,才无愧于圣贤的教诲。他终于以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诺言,表现了他高尚的爱国精神。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2)上知天祥终不屈也,与宰相议释之,有以天祥起兵江西事为言者,不果释。(3)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
6、曰:“吾事毕矣。”南向拜而死。夜泊水村陆 游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注】老子:即李耳,老聃。古有老子骑青牛出关,绝于大漠之中而悟道的传说。泣新亭:新亭,在今南京市。据说,东晋初年,从洛阳逃到江东的文士空闲时常到新亭饮酒赋诗。他们谈到半壁河山沦亡,往往相对而泣。王导(当时为丞相)训斥他们:“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知识链接】1.本诗于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秋作于山阴。当时诗人正奉祠居家。诗人在寄意山水、歌吟田园生活的同时,心中却一刻也未曾忘怀世事国情。2.燕然
7、未勒铭:典出后汉书窦宪传。东汉窦宪北伐匈奴,追逐单于,登燕然山(即今蒙古杭爱山),刻石纪功而还。燕然未勒,意谓虏敌未灭,大功未成。【赏析】此诗写出了作者虽怀报国壮志而白发催人的悲愤。古今诗人感叹岁月不居、人生易老者颇多,但大都从个人遭际出发,境界不高。陆游则不同,他感叹双鬓斑白、不能再青,为的是报国之志未酬。其悲哀含有深广的内容,具有崇高壮烈的色彩。全诗以夜泊水村所见的景象写怀遣闷,而落笔却跳转到报国之志上,寄慨遥深。“诗人有心报国却无路请缨,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是这首诗慷慨悲歌的一个根本原因。用典贴切,出语自然,感情充沛,“浑灏流转”(赵翼语),使本诗在悲歌中又显出沉雄的气象。【鉴赏训练】1
8、这首诗在强烈的矛盾中显示出深刻的内容。请结合全诗,把诗中的几重矛盾一一梳理出来。2全诗塑造了作者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韩元吉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注】采石:采石矶,在安徽当涂县西北牛渚山下突出于江中处,是宋、金交界的军事重地。蛾眉亭:建在采石矶的绝壁上,当涂县志称它:“据牛渚绝壁,大江西来,天门两山(即东西梁山)对立,望之若蛾眉然。”倚天:一作“倚空”。两蛾凝黛:把长江两岸东西对峙的梁山比做美人的黛眉。愁与恨:古代文人往往把美人的蛾眉描绘成含愁凝恨的样子。极:穷尽,消失。谪仙何处:李白
9、晚年住在当涂,并且在那里去世。青山:在当涂县东南,山北麓有李白墓。【知识链接】1.此词可能为作者赴镇江途中经采石矶时作。宋史孝宗本纪载,隆兴二年(1164年)旧历十月,金人分道渡淮,十一月,入楚州、濠州、滁州。宋朝震动,酝酿向金求和。这就是此词创作的政治背景。2.韩元吉(11181187年),字无咎,南宋词人,平生交游甚广,与陆游、辛弃疾、陈亮等爱国志士相善,多有诗词唱和。有南涧甲乙稿七十卷,已佚。黄升花庵词选称他为“政事文学为一代冠冕”。【赏析】词的上片由景生情。开头两句,一仰一俯,一下一上,雄伟壮丽,极富立体感。接着,作者骋目四望,由近及远,又见东、西梁山,展开联想:黛眉不展,宛似凝愁含恨
10、。他愁的是金兵进逼,南宋当局抵抗不力,东南即将不保;恨的是北宋覆亡后,中原故土至今未能收复。下片融情入景。“酒阑”,表示人已清醒;“塞笛”即羌笛,军中乐器。当此边声四起之时,作者很自然地想起了“谪仙”。“谪仙”李白一生怀着“济苍生”“安计稷”的政治抱负,但他壮志难酬,最后病死在当涂,被葬于青山之上,至此已数百年;而今只见青山之外,远空烟岚缥碧而已。全词以景语发端,又以景语结尾;中间频频用情语穿插。但无论是景语或情语,都饶有兴致。此词虽名为题咏山水之作,但寓有作者对时局的感慨,流露出他对祖国河山和历史的无限热爱。【鉴赏训练】1.作者将夹江对峙的二梁山比做“两蛾”。请联系上下文简析“天际两蛾凝黛”
11、中的“凝”字运用的妙处。2.虚实结合是这首词的特色,请就这一特色赏析下片的“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3这首词最后以怀念李白和写景作结,所含的不尽之意主要是什么?参考答案:文天祥:1.B(名词用做意动用法,“认为有仁义”)2.A(是侧面表现)3.A(“让文天祥叩拜”的是“左右”,而不是张弘范)4.(1)我不能保卫自己的父母,却教唆别人也背叛自己父母,这可能吗?(2)元世祖知道文天祥最终不会屈服,于是同宰相商讨释放他,有人把文天祥在江西起兵反元的事情说了出来,(元世祖)终究没有释放他。(3)文天祥临刑时非常镇定,对押解他的卒吏说:“我的事情完成了。”朝南方叩拜而死。夜泊水村:1首联写退居乡野,遭
12、朝廷弃置与无缘抗敌、壮志难酬的矛盾。“久凋零”,是说被弃置已久,本就失落、抑郁;“未勒铭”,是说壮志难酬,则更愤懑不平。颔联写诗人奋发的壮怀和达官贵人懦怯孱弱的矛盾,抒发了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志愿,表达了对那些面临外寇侵凌却不抵抗、无作为的达官贵人的指斥。颈联揭示了热血沸腾(夙愿难偿)与岁月蹉跎的矛盾。上句“一”与“万”的强烈对比,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拳拳爱国心与殷殷报国情。下句说满鬓飞霜,无法重获青黑之色,抒发了对华年空掷、青春难再的感伤与悲愤。尾联写抱负和现状的矛盾。此联写一孤寂老翁,夜泊水村,卧闻雁唳,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与上文所抒的报国抱负形成鲜明对比。2全诗塑造了一个壮志未酬但
13、却被弃置不用的形象。诗的前三联写诗人的报国情怀,诗人虽然渴望建功立业,无奈朝中权贵懦怯孱弱,加之岁月蹉跎,不能实现报国愿望。尾联点题,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夜泊水村、卧闻雁唳的孤寂的老翁形象。霜天晓角:1“凝”是“蹙”的意思,紧锁双眉,此处使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也像人一样,因中原沦陷而满腔悲愤愁苦,从而表达了词人胸中的无限忧虑。2这两句既写了天近傍晚,江潮汹涌、狂风劲吹的景象,又写了在朦胧之际,仿佛听到了边地苍凉悲壮的笛声。这样由实到虚、半实半虚、虚实结合的写法,巧妙地将眼前之景和词人心中对中原故土的思念之情有机地糅合在一起,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的思想感情。3李白想“为君言笑静胡沙”,落得流放夜郎;如今奸佞当道,词人的前程也不会比李白好多少,怕是和青山之外缥缈的远烟一样。.w。w-w*k&s%5¥u高考资源网w。w-w*k&s%5¥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