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必修2(人民版)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基础达标1关于某次苏共大会评价的主题词:斯大林、捅娄子、揭盖子、社会主义改革等,据此你认为当时苏联的最高领导人是()A斯大林 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解析:由题干可知,这次会议应该是苏共二十大。答案:B2使苏俄国民经济开始恢复,政权得到巩固,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基础的措施是()A发起星期六义务劳动B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实行新经济政策D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解析:新经济政策调动了广大工农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基础。答案
2、:C3下列关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叙述,正确的是()A初期阶段,改革主要集中在政治体制上面B经济体制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C经济体制改革导致苏联国内局势失控D改革并未突破单一的公有制模式答案:B4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A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B开展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C取消义务交售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有农场的自主权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解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属于中等难度题。赫鲁晓夫不顾客观经济规律而盲目采取措
3、施大规模种植玉米,正体现了“蛮干家”的做法,故B项正确。答案:B5(2014浙江五校联考)1973年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的决议,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到1979年,联合公司达3 947个,参加的企业共有17 516个。这一措施()A仍未能摆脱 “斯大林模式”的框架B成为使苏联一跃成为超级大国的重要因素C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要内容D拉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解析:据题干“1973年”可知,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改变斯大林模式,A项符合题意。此时是勃列日涅夫改革
4、时期,C项错误;苏联成为超级大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故B项错误;拉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序幕的是赫鲁晓夫改革,主要是下放企业管理权,故D项错误。答案:A61985年戈尔巴乔夫在经济领域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的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其实质是()A承认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B否定社会主义制度C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D彻底否定苏联的历史解析:解答此题看关键字“用经济管理的方法来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可知是重视市场经济的作用。答案:A71931年美国工人很羡慕苏联工人,60年后苏联工人反过来羡慕美国工人,他们各自羡慕对方的是()A苏联工人的自由快活,美国工人的民主自由B苏联工人生活富足,美国工人生活水
5、平高C苏联工人不用担心失业,美国工人生活水平高D苏联工人当家作主,美国工人民主与自由解析:1931年苏联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当时苏联工人是不会失业的;到1991年时苏联解体,经济发展困难,而美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工人生活水平高,因此只有C符合要求。答案:C8(2014威海模拟)有学者这样描写苏联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材料描写的应是()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解析:从赫鲁晓夫开始,苏联领导人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直到戈尔巴乔夫时期,改革最
6、终导致苏联解体,“斯大林模式”瓦解,“一直到剥光为止”即指此,故D项为最佳答案。A项中斯大林是“斯大林模式”的开创者,与材料不符合,排除;B、C两项不符合题意。答案:D9戈尔巴乔夫说:“多一些社会主义,意味着社会生活中多一些民主、公开性和集体主义多一些公民对全国事务及其对国际事务的良好影响的关切。总而言之,就是多一些社会主义本质所包含的内容。”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苏联改革()A实行对外开放政策B背离了马克思主义C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解析:民主化、公开性是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但实际上又是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否认党的领导。答案:B10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
7、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年份1976198019811985198619901990社会总产值4.23.31.82国民收入4.33.21.04劳动生产率3.33.13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B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D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混乱解析:注意关键词“1990年”,戈尔巴乔夫于1985年上台,此表反映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导致经济的负增长,其改革是失败的。答案:B11(2014高考预测)漫画是一种具有强烈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绘画,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漫画的视角对一段历史的政治观念、社会问题、人文现象等做哲理的思考,从中可以悟到一个社会变迁的脉络
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该漫画揭示苏联经济发展的特征是什么?该特征产生的制度原因何在?(2)材料二中的结局与材料一中漫画反映的问题有无关系?造成该结局的因素有哪些?(3)结合上述材料概括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特点及趋势。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苏联国内政治经济发展变迁以及与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之间的关系。第(1)题,首先结合漫画内容和名称军转民推测出轻工业较慢、重工业发展较快的特征,然后结合所学指出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制度是造成这一结局原因。第(2)题,需要结合政治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推理出二者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然后结合20世纪末期苏联国内外形势回答其解体的原
9、因。第(3)题,实际上是考查当今国际政治格局的特点及其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案:(1)特征:轻重工业发展严重失调,国民经济不能健康发展。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以及计划经济模式。(2)两幅漫画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即苏联解体这一结局的原因之一是其经济发展过程中无法克服制度带来的弊端。原因:国内因素:戈尔巴乔夫改革造成人们思想的混乱;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发展失衡;与美国争霸消耗了自身的实力等。国际因素:西方国家长期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和平演变政策。(3)特点: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和平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趋势:两极格局解体,世
10、界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素能提升 1.美国史密斯作品俄国人中有三段描述:这里是工人的乐园,是世界上工人们混日子的最好地方,一个俄国青年对我说:“他们不能把我们解雇”。“即使在苏联本国生产的(某些)商品供应比较充裕时,俄国人也宁愿多出些钱购买进口货”。“尽管排队是那样辛苦受罪,但是,一个俄国妇女一看到有人在那里站队,她的本能反应就是立即排了进去,甚至她不知道到底在卖什么!”对此理解正确的有()苏联是工人的乐园,工人生产积极性极高苏联生产的产品质量较差苏联的生活消费品缺乏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结果A BC D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题干中“是世界上工人们
11、混日子的最好地方”体现了错误;“商品供应比较充裕时,俄国人也宁愿多出些钱购买进口货”体现了正确;“立即排了进去,甚至她不知道到底在卖什么”体现了正确;以上现象都反映了高度集中经济体制的结果,正确。答案:D2(2014福建卷)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是()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解析:本题以苏联政府在某一时期提高谷物收购价格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A项
12、是1927年斯大林采取的措施,排除;B项是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排除;当时苏联实行计划经济,农产品价格与世界市场几乎没有联系,C项错误;赫鲁晓夫上台后,以农业改革为重点,试图通过提高谷物收购价格来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D项正确。故选D项。答案:D苏联为什么没有选择中国模式与中国的渐进式改革不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被认为是激进式变革,许多人从中国的成功和苏联改革的失败中得出结论:苏联如果采用中国的渐进性改革,情况会好得多。但戈尔巴乔夫本人并不同意这种说法,一些俄国学者也不接受这样的看法,基于两国国情的不同,中国采取的措施在苏联未必行得通。中苏改革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国的改革实际上是从下面开始的,正是
13、安徽农民冒险签下承包土地的协议,开启了中国改革的大门,之后每一项改革措施的出台,背后都有民众强烈的诉求。苏联的改革则不同,基本上是自上而下的革命。这源于两国的国情不同。中国当时仍是一个农业国,农民和农业人口占80%,生产力主要还靠人力,农民渴望在自己的土地上耕作,邓小平给了他们这样的权利,农村形势马上改观,甚至连那些极度怀疑的人都被迫承认,改革取得了成功。在农业改革成功后,中国又开始在工业和经济等其他部门实行改革。戈尔巴乔夫面对的却是另一种不同的局面,重工业和军事工业是苏联经济的基石,为了刺激经济并使其多元化,苏联必须大幅度压缩并改造重工业和军事工业,这需要大量的投资和技术设备更新。苏联的农村人口只占1/4左右,且多是无法到城市谋生的老弱妇孺,戈尔巴乔夫提出把土地出租给他们50年,却没人愿意承包,因为他们无钱投资购买机器,靠人力有宅旁园地就够了。中国实行计划经济的时间比苏联短得多,当时懂得商品、市场为何物的人还健在,许多民族资本家用补发给他们的钱去办商业企业了,返城的几百万知青难以就业,只能自谋出路,发展个体经营。苏联则不同,搞了60多年计划,涵盖了生产和消费的各个环节,懂得市场和商品经济的人几乎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