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5 ,大小:171.50KB ,
资源ID:441452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44145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北京市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下册 第0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练)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北京市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下册 第0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练) WORD版含解析.doc

1、必修2 第一单元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练)一、选择题1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 A.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 B.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C.各国推行税制改革 D.贵族之间争田现象严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井田制是商周时期实行的土地制度。井田制的发展历程:商朝兴起、西周时期兴盛、春秋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等生产力的发展逐渐的瓦解。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属于经济基础的变动,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四个选项中,能体现生产力发展的是B。2在我国封建社会,处于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是( )A.国有土地所有制 B.地主土地所有制 C.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D.村社土地所有制

2、【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有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种形式,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是我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土地制度,占支配地位。本题选B。3“从它一产生,就与土地兼并、贫富分化并臻而至,社会一再遭受破坏,连它本身也不能正常存在。它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国家的适度干预,需要广大劳动人民的斗争。”材料中的“它”是指A土地国有制 B重农抑商政策C土地私有制 D盐铁专卖政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土地兼并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大量自耕

3、农丧失土地,经济状况恶化从而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由于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又会导致政府财政收入的减少。地主阶级的势力的膨胀又会对封建中央集权构成威胁,影响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面对土地的高度集中,历朝政府都采取措施抑制兼并,以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B、D选项和题意无关,因此排除。地主通过土地买卖的方式进行土地兼并而且这是一种合法形式。因为土地已经成为农民的私有土地,因而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以排除A。因此选择C。4宋哲宗元祐元年监察御史王若叟在一道奏疏中向皇帝进言说:“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货间,借贷赒(同“周”)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

4、”这段材料说明A佃户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B佃户彻底获得了人身自由C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D地主与佃户开始相互依存【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每岁未收货间,借贷赒(同周)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可以看出,在北宋年间,佃户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地主需要过年的时候给予充分的照顾,否则佃户可能另奔他处。故选A。BD项材料并未体现;C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并非材料的中心思想。5下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收集到的关于 战国时期的资料,指导教师认为它不能当成原始史料使用。其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农业劳动的场景 B使用的生产工具C“废井田开阡陌”的措施 D文字的字体与书写方式【答案】D【

5、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战国时期尚没有出现图片中的“废井田开阡陌”的字体与书写方式,而农业劳动的场景、使用的生产工具、“废井田开阡陌”的措施均是符合战国时期的历史事实的,综上所述其判断的主要依据只能是选D项。 6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A个体农耕 B奴隶制经济 C集体劳作 D自然经济【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早期农业生产出现的时期,是刀耕

6、火种和石器锄耕,生产力极其底下,所以只可能进行集体劳作,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7从西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A分封制瓦解 B封建王权的强化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上层建筑的变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是国有土地制度的典型特征。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以答案选C。8北魏至唐朝中期,封建国家为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实行的土地制度是A.井田制 B.均田制 C.屯田制 D.摊丁入亩【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

7、土地国有制,故可排除;屯田制是为了解决军队粮草和流民问题而实行,亦不合题意;摊丁入亩是清朝实行的土地制度,不合题意;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中期,为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而实行的土地制度。故应选B。9统治者经常采取措施限制土地兼并,其最主要的目的是( )A解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安抚农民,保证国家税收,稳定统治 C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 D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安定【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自耕农是封建社会各政权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的自耕农与佃农人数的变化,会近而影响到王朝的兴衰,一是影响中央政权的财政收入,二是导致的农民贫困会激化阶级矛盾,为此统治者经常限制土地兼并。所以本

8、题选B。10自宋代始,租佃经营已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乐于接受这种经营方式 B.土地兼并造成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C.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彻底废除 D.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租佃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地主以土地出租给农民,从而剥削、奴役农民的制度。是战国以来随封建生产方式而出现的一种封建生产关系形式。这一制度自战国至明清,延续了两千多年。这一制度出现的原因是土地兼并造成大量农民失去土地,不得不靠租种别人的土地生活。所以本题选B。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墨子中说:“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

9、。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材料二: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饿莩,饿死的人)耳。 董猬救活荒民书(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怎样的生产方式?(3分)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9分)(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3分)针对这一问题,统治阶级采取了什么措施?(3分)并分析历代王朝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的原因?(3分)【答案】(1)生产方式: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或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3分)主要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或男耕

10、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脆弱性;封闭性;落后性;分散性。(9分,答出3点即可)(2)土地兼并。(3分)措施:限田、均田制。(3分)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3分)【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可知,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形式。(2)根据材料二中“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可知,材料二描写的是土地兼并的现象。为了抑制兼并,维护小农经济,北魏至唐朝实行了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但这些措施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因为这是由封建土地私有制引起的。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