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云南师大附中2013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文综历史试题.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4077 上传时间:2024-05-2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师大附中2013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文综历史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云南师大附中2013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文综历史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云南师大附中2013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文综历史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云南师大附中2013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文综历史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云南师大附中2013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文综历史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云南师大附中2013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文综历史试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云南师大附中2013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文综历史试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云南师大附中2013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文综历史试题.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云南师大附中2013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文综历史试题.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云南师大附中2013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文综历史试题.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云南师大附中2013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文综历史试题.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云南师大附中2013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文综历史试题.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云南师大附中2013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文综历史试题.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云南师大附中2013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文 综 历 史 试 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请认真填涂准考证号。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4“1840年的鸦片战争,

2、使古老的中华文明第一次遇到了一个优于自己的外来文明的挑战。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之所以如此艰难曲折,不仅因为它是外来、强迫、后发的,更是因为中国当时的统治者大清王朝,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这个挑战实际是现代化开端的意义竟毫无认识,因此不知所措。”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是中国走向屈辱史的开端 B列强侵略阻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C清朝没有把握住走向近代化的机遇 D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始【答案】C【解析】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从材料的结论:“大清王朝,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这个挑战实际是现代化开端的意义竟毫无认识”,得出C符合题意。25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是一部专论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史

3、的学术专著,该书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这种中国特色的“产业革命精神”主要在于追求A工业化的实现 B实业救国 C发展资本主义 D实现民主政治【答案】B【解析】实际上是考查对实业救国的理解。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实际上是和救亡图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1895年后伴随着列强侵华的加剧,社会上兴起了实业救国思潮,在其推动下,收回利权运动和创办实业蓬勃发展。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倡实业救国,积极创办实业。故在18951927年间中国特色的“产业革命精神”主要就是实业救国。26西报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不见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

4、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刘公岛降舰之役,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船,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反映了八围联军侵华战争 B消朝地方势力各行其是C日本侵略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答案】B【解析】考查甲午中日战争。A、C不符合史实,D与材料无关,注意对材料的分析阅读总结,看清侧重点。27英国哲学家赫伯特 斯宾赛创立了以“适者生存”为核心内容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以此来捍卫进化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严复接受并传播了进化论。两者给东西方带来的共同影响是A直接导致了中英两国的政治改革 B否定了上帝的权威C改变了部分知识分子的

5、世界观 D开始了民主、科学对民众的启蒙【答案】C【解析】考查维新思想。A不符合史实,B项宗教改革时否定了上帝的权威,D项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而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28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国民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A革命比建国更重要 B民同时期的社会巫建没有任何成效C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D相对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答案】D【解析】考查辛亥革命。考察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A、B不符合材料的意思,C

6、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史实.29在民国初年北京大学有个名叫辜鸿铭的学者,他出生在南洋的印尼,读书在英国,娶了个日本的东洋妻子,在北洋政府做了部长,是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妻是东洋、官在北洋”的奇人。他的人生阅历主要反映 A近代中国社会对外开放 B中国人和日本人通婚和睦C清政府积极派送留学生 D清政府重用留学归国人员【答案】A【解析】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B、C、D都只是对材料的单一解释,而不是反映材料“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妻是东洋、官在北洋”的实质。30表1为华资企业增长表(据费正游剑桥中华民国史编制)。华资企业增长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表l A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B为辛亥

7、革命的产生和发展提供社会基础 C为近代民主主义革命转入新的发展阶段奠定了基础 D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有利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传播【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状况的理解。材料所反映的时间是在民国成立初期,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在政治上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和物质基础。311919年,陈独秀在立宪政治与政党中指小;“立宪政治在19世纪总算是个顶时髦的名词,在20世纪的人看起来,这种敷衍不彻底的政制。无沦在君主国、民主国,都不能够将人民的信仰、集会、言论出版三大自由权完全保住,不

8、过做了一班政客先生们争夺政权的武器。”这表明他 A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B转变救国探索方略 C反对学习西方文化 D倡导民主共和政体【答案】B【解析】考查马克思主义的影响。A、C与材料无关, “立宪政治这种不彻底的政制,不过做了一班政客先生们争夺政权的武器”的可看出作者既不认同君主制、也不认同民主国。排除D32著名学者傅斯年在1920年曾指出:“从(1919年)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了。中国人从发明世界以后,这一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这里对“社会的觉悟”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传播 B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 C知识

9、分子民族和国家意识的增强 D中下层平民生活、思想和习俗的改造【答案】D【解析】考查五四运动,重点是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傅斯年认为在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A和B在五四运动前已在中国出现,而C项在材料中未能体现。“将来是社会的觉悟”只有D符合。33阿诺德汤因比的全球通史中说:“如果它(中共)在1922年和1923年选择单独作战而不与国民党联合,它可能干得更糟;如果它较早地为最后的决裂做好准备,它也许会干得更好。”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与“国民党联合”有利于革命高潮到来B中共犯了右倾错误导致“最后的决裂” C1922年中共决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 D中共较早准备决裂便能完成革命任务【答案】A

10、【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作者认为中共如果不和国民党合作,干得会很糟,国共合作后,如果中共早有合作破裂的准备,会干得更好,实际都在强调必须与国民党联合,故A的说法最符合题意。34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一书记载:1933年,工业总产值中(包括制造业和矿冶业),消费资料工业产占70%以上,而生产资料工业产值不到30%。1936年,生产资料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3%,而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则占工业总产值的77%。这一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A在中国近代工业中,消费资料的生产比重稳步增长,生产资料生产的比重逐年下降 B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的双重压榨,使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C民族工业在20世

11、纪30年代得到较快发展,但工业布局不合理 D中国近代工业结构畸形发展,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答案】D【解析】考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和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的数据判断,A是表现,不是实质;B、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35读表2“国民党五大与六大时党员地域分布比较(%)”,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受国民党抗战形势的影响B中国经济重心发生转移C国民党性质发生改变D国民党的统治力越转移到农村【答案】A【解析】考查抗日战争和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抓住19351945 的时间信息分析,B、C、D不符合史实。第卷(非选择题,共160分)注意事项: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41

1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2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一)必考题(共6小题,共135分)40(25分)服饰和社会习俗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西方现代文明伴随着工业化浪潮向全世界扩散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服饰和社会习俗的改变也成为中西文化融合的表现。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并,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 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苗发尤增多垢, 衣污则观瞻

13、不美,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迎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的基本主张并说明其主张的理由。(8分)材料二材料三 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现代化历史来看,实际历史上呈现出的,是不同时期的中国人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试错的方式,来试图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 摘自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周社会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是如何“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的。(7分)材料四 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

14、,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屈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 摘自王文泉等主编的中固近代史(1840 1949) (3)根据材料四归纳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新变化。(4分)并请结合所学知识谈淡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6分)【答案】(1)(8分)主张易服、剪辫。(4分)理由:影响外交;影响工业生产;影响军事;不利于个人卫生;有损民族尊严。(任答两点,4分)(2)(7分)变化趋势:由传统走向现代(走向近代化)。(3分)“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的方式: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若答维新变法或辛亥革

15、命也可给分)。(4分)(3)(10分)新变化:否定传统生活习俗;接受西方生活习俗成为时尚。(4分)认识:中外文化交流是必由之路;文化碰撞交流所激发出来的历史进步作用是巨大的;学习和融合外来先进文化为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但同时要保留文化的民族性与延续性。(任答三点,6分,其他言之成理也可给分)【解析】考察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问考察对材料的阅读分析能力,材料可以看出涉及服饰、辫子两方面,理由可从外交、工业生产、军事、卫生等方面归纳。第(2)问通过服饰从长袍马褂到中山装,反映有传统走向近代,近代化从近代经济发展、民主政治的追求等方面回答;第(3)问从材料可看出中国传统生活受否定

16、,而接受西方生活成为时尚,谈认识要注意中外交流的必要性,作用和交流中注意保留传统特色等角度回答。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辛亥革命的性质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历史评价方面的“盖棺论定”,而且还将决定辛亥革命 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走向。然而,辛亥革命的面目仍然笼罩着重重迷雾。我们将怎样聊以纪念? 回顾、检讨对辛亥革命性质的研究以求改进,进而揭开辛亥革命的“庐山真面目”。 吕明灼学者认为,不能因为当时孙中山主张中国实行社会主义,主张由分权制向集权制、多党制向一党制、地方自治向中央集权转变,主张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而否定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性 质。把辛亥革命定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点也没有贬低其伟

17、大意义的意思,相反,这是很崇高、伟大、光彩的。 扬天石学者则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这个看法未必准确。因为辛亥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最要紧的任务是救亡,而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同时,西方资产阶级革 命后会马上和工人阶级产生矛盾冲突,而孙中山特别讲到,要让中国的工人阶级避免受剥削的 痛苦。 评析材料中关于辛亥革命性质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关于辛亥革命性质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一种观点:辛亥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经济上,资本主义有了很大发展;阶级上,领导辛亥革命的是代表新生产方式的资产阶级;政治上,是反封建的暴力斗争;思想上,革命领

18、导者提出了明确的资产阶级纲领,以西方资产阶级的革命学说为根据,反对清王朝的专制统治;目标上,是扫除资本主义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最终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另一种观点:辛亥革命的性质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经济上,辛亥革命时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远未达到资本主义革命水平;政治上,辛亥革命后中国仍是封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思想上,“三民主义”只是革命的理论纲领,并没有深入人心;目标上,仅仅完成了一次有限度的王朝更替,没有彻底摧毁封建王朝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又走上了军阀割据的道路。【解析】考点辛亥革命。首先要说明自己的观点,论述时要史论结合,全面分析。探讨辛亥革命的性质,从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19、的影响,注意论述的侧重点。(二)选考题(共7小题,共25分) 请考生在第42、43、44三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既能变通则成长久之业。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制度日削月经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然则欲正其末,必端其本,欲清其流,必澄其源。 范伸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l)依据材料一和所

20、学知识,说明范仲淹主导的庆历新政的背景是什么?(6分)材料二 “臣观书曰: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此言圣人之德惟在善政,善政之要惟在养民,养民之政必先务农。农政既修则衣食足,衣食足则爱肤体,爱肤体则畏刑罚,畏刑罚则寇盗自息,祸乱不兴。是圣人之德发于善政,天下之化起于农亩。”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2)在材料二中,范仲淹特别强调了什么内容?(3分)为什么?(6分)【答案】(1)(6分)宋初实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延续将近百年的时间,弊病突显,不适应现实的形势。(每点2分)(2)(9分)特别强调对农民进行教育的重要性。(3分) 原因:实施善政的关键在于养育人民;国家把务农放在了首位;务农有利于人民

21、衣食充足;人民衣食充足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每点2分,共6分,答出三点即可)【解析】考点王安石变法。第(1)问分析材料,考察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材料主要说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央集权制度出现了众多问题,弊端凸显,所以范仲淹主张进行改革。第(2)问充分把握材料材料“人之德惟在善政,善政之要惟在养民是圣人之德发于善政,天下之化起于农亩”可以看出范仲淹强调农业、对农民进行教育,因为实施善政的关键在于养育人民;国家把务农放在了首位;务农有利于人民衣食充足;人民衣食充足有利于社会的稳定。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宣言(1941年)称:“今后领导国人,挽回大局,仍不能

22、不指望执政之国民党请以武力属之国家,而勿分操于党;彼此互相理性相见,而视大众趋向为依归。国家统一,夫岂难定。申言之,即必须军队国家化,政治民主化是也。” 材料二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抗战最后阶段的政治主张(1945年)提出:“一、召集各党派会 议,产生战时举国一致之政府。二、保障人民言论、出版、集会、职业、身体之自由,废除现行一切妨害上列自由权利之法令与条例。三、开放党禁,承认各党派公开合法地位七、废除特务及劳动营等类组织。” 材料三 中国民主同盟一届三中全会宣言(1947年)提出:“日寇投降以来,共产党为实现 国内和平的努力,是值得每个爱国的中国人赞佩的,本盟今后要与他们携手合作彻底消灭独裁卖国

23、的国民党反动集团!,” (1)根据以上材料指出民盟对国民党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9分) (2)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民盟政治立场不断发生变化的原因。(6分)【答案】(1)(9分)民盟成立时将民族振兴的希望寄予国民党;抗战结束前夕,民盟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反对法西斯统治;解放战争中后期拥护共产党,反对国民党。(2)(6分)国民党反动派的独裁卖国本质日益暴露;共产党的力量日益壮大;民盟觉悟日益提高。【解析】第(1)问材料分析题,考察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民盟对国民党态度的变化材料分了三个阶段:成立时“挽回大局,仍不能不指望执政之国民党”到抗战胜利前夕主张建立民主政府到解放战争中“本盟今后要与他

24、们携手合作彻底消灭独裁卖国的国民党反动集团!,”即拥护共产党,反对国民党;第(2)问民盟政治立场的转变和国民党的卖国独裁、共产党顺应民心相关。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 原子弹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但给地球带来了更大的战争威胁,甚至是全球毁灭的威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有人问爱因斯坦:第三次世界大战会使用什么武器?他的回答楚:“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用什么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用的武器是石头。” 材料二 冷战时期,是固与苏联两个超级大国进行核军备竞赛,在战争边缘保持恐怖平衡,其他国家的核冲动大多被压抑。苏联解体后,美国突显单极优势,近来更以单边主义政策谋求绝对安全,甚

25、至不惜颠覆别国政权,由此引起与其敌对的国家的恐慌,导致核武成为这些国家的“必需品”。 以上材料均据互联网整理 (1)你如何评价材料一中“原子弹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观点?爱因斯坦说“第四次世界大战用的武器是石头”,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6分) (2)材料二中的“恐怖平衡”是如何打破的?对以后国际关系的发展有何影响?(9分)【答案】(1)(6分)观点一:同意。原因:1945年7月,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分别投下原子弹,迫使日本于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观点二:不同意。原因:原子弹对于二战的结束只是起了一个加速的作用,从根本上来说,二战的结束是法西斯势力与反法西斯力量此消

26、彼长的结果。(4分) 含义:核武器将毁灭人类文明。(2分)(2)(9分)打破: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3分) 影响:两极格局瓦解后,使两极格局下掩盖的民族、宗教、地区等矛盾公开化,局部和地区的冲突激化;美国企图独霸全球,推行单边主义,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进一步加剧了区域性、小规模的冲突;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敌对国家政权的颠覆政策,使受威胁国家纷纷寻求“拥核”以自保,使核武逐步扩散。世界形势出现了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6分,前三个层次答出两个即可)【解析】第(1)问注意要先阐明观点,同意或不同意,同意要强调原子弹在结束二战中的作用,不同意要强调二战结束的最主要原因

27、,爱因斯坦的这句话实质上是说战争中使用核武器会毁灭人类;第(2)问美苏两极格局打破的直接原因是苏联解体“恐怖平衡”打破,第2小问考察两极格局瓦解对世界的影响,注意从对当今世界格局、世界形势影响出发。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十功者,平准噶尔为二,定回部为一,扫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尔喀降,合为十乃知守中国者,不可徒言偃武修文以自示弱也。彼偃武修文之不已,必致充其故有而不能守,是亦不可不知耳幸而五十七年之间,十全武功,岂非天贶(贶:意为赏赐)。然天贶愈深,予惧益切,不敢言感,惟恐难承,兢兢惶惶,以俊天稚,为归政全人,夫复何言!”乾隆御制十全记 材料

28、二 中国“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疯狂的战船。如果说已在过去的150年问依旧能够航行,以一种貌似强大的外表威慑邻国,那是因为侥幸出了几位能干的船长。一旦碰到一个无能之辈掌舵,一切将分崩离析,朝不保夕。即使不会马上沉没,也会像残骸一样随流东西,最终在海岸上控得粉碎,而且永远不可能在旧船体上修复”。马夏尔尼眼中的“康乾盛世” (1)材料一中乾隆皇帝自我评价的出发点是什么?你如何看待他的自我评价?(9分) (2)材料二中马戛尔尼是从什么角度评

29、价清朝帝王的?两则材料观点的差异反映了什么问题?(6分)【答案】(1)(9分)出发点:乾隆皇帝肯定自己在军事上的成功。(3分)看待: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一定程度上值得肯定;好大喜功,视野狭窄,仅强调军事在国家强盛中的重要性;夜郎自大,没有看到世界潮流。(6分)(2)(6分)角度:全球文明发展进程(或文明史、全球史的眼光)。(3分)反映的问题: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历史事物得出的结论不同。(3分)【解析】第(1)问材料乾隆认为自己“幸而五十七年之间,十全武功,岂非天贶”,故出发点是军事上的成功;乾隆帝“平准噶尔为二,定回部为一,扫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尔喀降,”有力的

30、维护了国家统一,但乾隆帝迷信武功,好大喜功,且盲目自大,没有看清历史发展的潮流;第(2)问由于评价者所处的立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事物的评价也不同,马嘎尔尼是站在人类整体文明的角度评价的乾隆帝。参考答案第卷(选择题,共140分)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24C题号2526272829303132333435答案BBCDACBDADA【解析】24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从材料的结论:“大清王朝,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这个挑战实际是现代化开端的意义竟毫无认识”,得出C符合题意。25实际上是考查对实业救国的理解。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实际上是和救亡图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1895年后

31、伴随着列强侵华的加剧,社会上兴起了实业救国思潮,在其推动下,收回利权运动和创办实业蓬勃发展。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倡实业救国,积极创办实业。故在18951927年间中国特色的“产业革命精神”主要就是实业救国。26考查甲午中日战争。A、C不符合史实,D与材料无关。27考查维新思想。A不符合史实,B、D不是共同影响。28考查辛亥革命。A、B不符合材料的意思,C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史实。29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B、C、D都只是对材料的单一解释,而不是反映材料“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妻是东洋、官在北洋”的实质。30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状况的理解。材料所反映的时间是在民国成立初

32、期,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在政治上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和物质基础。31考查马克思主义的影响。A、C与材料无关,D与“立宪政治这种不彻底的政制,不过做了一班政客先生们争夺政权的武器”的意思相反。32考查五四运动,重点是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傅斯年认为在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A和B在五四运动前已在中国出现,而C项在材料中未能体现。“将来是社会的觉悟”只有D符合。33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作者认为中共如果不和国民党合作,干得会很糟,国共合作后,如果中共早有合作破裂的准备,会干得更好,实际都在强调必

33、须与国民党联合,故A的说法最符合题意。34考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和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的数据判断,A是表现,不是实质;B、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35考查抗日战争和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抓住19351945 的时间信息分析,B、C、D不符合史实。第卷(非选择题,共160分)(一)必考题(共6小题,共135分)40(25分)(1)(8分)主张易服、剪辫。(4分)理由:影响外交;影响工业生产;影响军事;不利于个人卫生;有损民族尊严。(任答两点,4分)(2)(7分)变化趋势:由传统走向现代(走向近代化)。(3分)“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的方式: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若答

34、维新变法或辛亥革命也可给分)。(4分)(3)(10分)新变化:否定传统生活习俗;接受西方生活习俗成为时尚。(4分)认识:中外文化交流是必由之路;文化碰撞交流所激发出来的历史进步作用是巨大的;学习和融合外来先进文化为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但同时要保留文化的民族性与延续性。(任答三点,6分,其他言之成理也可给分)41(12分)评分标准:一等(912分)列出其支持的观点(2分);能举出多方面相关的史实论证自己观点(710分)。二等(48分)列出其支持的观点(2分);仅能从一两方面列举史实并论证观点(26分)。三等(13分)仅能作一般性论述,缺乏史实和清晰思路,酌情给13分。参考答案:一种观点

35、:辛亥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经济上,资本主义有了很大发展;阶级上,领导辛亥革命的是代表新生产方式的资产阶级;政治上,是反封建的暴力斗争;思想上,革命领导者提出了明确的资产阶级纲领,以西方资产阶级的革命学说为根据,反对清王朝的专制统治;目标上,是扫除资本主义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最终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另一种观点:辛亥革命的性质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经济上,辛亥革命时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远未达到资本主义革命水平;政治上,辛亥革命后中国仍是封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思想上,“三民主义”只是革命的理论纲领,并没有深入人心;目标上,仅仅完成了一次有限度的王朝更替,没有彻底摧毁封建王朝的社会基础,中

36、国社会又走上了军阀割据的道路。(二)选考题(共7小题,共25分)45(15分)(1)(6分)宋初实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延续将近百年的时间,弊病突显,不适应现实的形势。(每点2分)(2)(9分)特别强调对农民进行教育的重要性。(3分) 原因:实施善政的关键在于养育人民;国家把务农放在了首位;务农有利于人民衣食充足;人民衣食充足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每点2分,共6分,答出三点即可)46(15分)(1)(9分)民盟成立时将民族振兴的希望寄予国民党;抗战结束前夕,民盟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反对法西斯统治;解放战争中后期拥护共产党,反对国民党。(2)(6分)国民党反动派的独裁卖国本质日益暴露;共产党的力

37、量日益壮大;民盟觉悟日益提高。47(15分)(1)(6分)观点一:同意。原因:1945年7月,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分别投下原子弹,迫使日本于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观点二:不同意。原因:原子弹对于二战的结束只是起了一个加速的作用,从根本上来说,二战的结束是法西斯势力与反法西斯力量此消彼长的结果。(4分) 含义:核武器将毁灭人类文明。(2分)(2)(9分)打破: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3分) 影响:两极格局瓦解后,使两极格局下掩盖的民族、宗教、地区等矛盾公开化,局部和地区的冲突激化;美国企图独霸全球,推行单边主义,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进一步加剧了区域性、小规模的冲突;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敌对国家政权的颠覆政策,使受威胁国家纷纷寻求“拥核”以自保,使核武逐步扩散。世界形势出现了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6分,前三个层次答出两个即可)48(15分)(1)(9分)出发点:乾隆皇帝肯定自己在军事上的成功。(3分)看待: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一定程度上值得肯定;好大喜功,视野狭窄,仅强调军事在国家强盛中的重要性;夜郎自大,没有看到世界潮流。(6分)(2)(6分)角度:全球文明发展进程(或文明史、全球史的眼光)。(3分)反映的问题: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历史事物得出的结论不同。(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