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济南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B. 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 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D. 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答案】D【解析】【详解】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为细胞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A 正确;内环境稳态可使细胞生活在温度和 pH 等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
2、反应的正常进行,B正确;静息电位的维持主要依赖于K+外流,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依赖于Na+内流,维持内环境中 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C正确;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丙酮酸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不在内环境中,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2. 如图是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渗回和渗入的量相差不大B. 若为脑细胞,处的氧气浓度高于处,而C02的浓度相反C. 若为肝脏细胞,饭后一小时处的血糖浓度低于处D.
3、的pH能够保持稳定是因为HCO3-含量较多【答案】B【解析】【分析】1、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2、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3、分析题图:题图是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为血浆,为组织液,为组织细胞,为淋巴,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为动脉端。【详解】A、图中的组织液渗回血浆的量较组织液渗入淋巴的量多,A错误;B、若为脑细胞,处表示血液流动的动脉端,处为静脉端,所以处的氧气浓度高于处,而CO2的浓度相反,B正确;C、饭后一小时血浆中的葡萄糖含量偏高,机
4、体会分泌胰岛素促进葡萄糖合成肝糖原,所以若为肝脏细胞,饭后一小时处的血糖浓度高于处,C错误;D、的pH能够保持稳定是因为缓冲物质的含量较多,D错误。故选B。3. 下列有关中枢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小脑位于大脑的后下方,能够协调运动,维持身体的平衡B. 大脑表面的大脑皮层是调节躯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C. 下丘脑是脑的重要组成部分,含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D. 脑干是连接脊髓和躯干、内脏的重要通路,有调节呼吸、心脏功能的基本活动中枢【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辨识能力。熟记相关的基础知识即可辨别各选项的正误。【详解
5、】A、小脑位于大脑的后下方,它能够协调运动,维持身体的平衡,A正确;B、大脑表面是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躯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B正确;C、下丘脑是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含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等,C正确;D、脑干是连接脊髓和脑其他部分的重要通路,有许多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如调节呼吸、心脏功能的基本活动中枢,D错误。故选D。4. 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大脑皮层没有参加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B. 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C. 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
6、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D. 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答案】C【解析】【详解】A、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为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相关神经中枢参加,A错误;B、食物引起味觉的产生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只在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形成味觉而没有作出反应,故不属于反射,B错误;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如加强神经元之间新的的突触联系,以形成条件反射,C正确;D、铃声原本不能引起唾液分泌反射活动的发生,但喂食和铃声反复结合刺激后却形成了这种反射活动,说明此过程中相关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构成了新建立起的条件反射的反射弧,D错误。故选C。【点
7、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5. 如图表示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其中b、c、d表示三种不同的神经元。对该图的理解错误的是( )A. 若完成的活动为膝跳反射,则图中不应出现c神经元B. 在完整的反射弧进行反射活动时,兴奋的传导方向为dcbC. 图中缺乏反射弧结构中感受器和效应器D. 结构c接受适宜的电刺激后,结构b和d上均有电位变化【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和图示:图中虚线圈起来的部分为神经中枢,b是传出神经元,c为中间神经元,d是传入神经元。由b参与构成的传出神经能够将指令信息传输到相应的效应器;由d参与构成
8、的传入神经能够将接受到的信息传递到神经中枢。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详解】A、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由两个神经元(传入神经元与传出神经元)组成,若完成的活动为膝跳反射,则图中不应出现c所示的中间神经元,A正确;B、兴奋在突触间只能由突触前膜传至突触后膜,据此分析图示可推知:在完整的反射弧进行反射活动时,兴奋的传导方向为dcb,B正确;C、反射弧的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图中只呈现出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因此缺乏反射弧结构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C正确;D、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结构c接受适宜的电刺激后,产生的兴奋能
9、够传到结构b,但不能传到结构d,因此结构b上有电位变化、d上没有电位变化,D错误。故选D。6. 如图1为神经纤维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图,图2表示Na通道和K通道的生理变化。其中图2中的甲丙可以对应图1中的。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1过程Na进入细胞需要消耗能量B. 图2中的乙和丙可分别对应图1中的和C. 由图可知,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D. 适当降低细胞外液中的Na浓度,图中峰值会有所增大【答案】B【解析】【分析】神经细胞内K+明显高于膜外,而膜外Na+明显高于膜内。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多于膜内,所以外正内负。受到刺
10、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钠离子内流,使膜内阳离子浓度高于外侧,所以表现为内正外负。之后,在膜上由于存在钠钾泵,在其作用下,将外流的钾离子运输进膜内,将内流的钠离子运出膜外,从而成膜电位又慢慢恢复到静息状态。【详解】A、图1中的膜电位上升,原因是钠离子大量内流,其转运方式为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A错误;B、图2中的乙和丙分别是钠离子大量内流和K+外流,可分别对应图1中的和,B正确;C、由图可知,神经元细胞膜外K+的外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C错误;D、动作电位的峰值与细胞内外钠离子浓度差有关,适当降低细胞外液的Na+浓度,细胞内外钠离子浓度差减小,则图1中峰值会有所减小,D错误。故选B
11、。7. 神经细胞甲释放多巴胺会导致神经细胞乙产生兴奋,甲细胞膜上的多巴胺运载体可以把发挥作用后的多巴胺运回细胞甲。某药物能够抑制多巴胺运载体的功能,干扰甲、乙细胞间的兴奋传递(如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中多巴胺的释放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B. 药物会导致突触间隙多巴胺的作用时间缩短C. 释放的多巴胺与结合会导致细胞乙的膜电位改变D. 多巴胺只能由细胞甲释放,作用于细胞乙使兴奋单向传递【答案】B【解析】【分析】图中表示突触小泡,其内的神经递质的释放,属于胞吐,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甲细胞膜上的多巴胺运载体可以把发挥作用后的多巴胺运回细胞甲,某药物能够抑制多巴胺运载体的功能,使多巴胺
12、的作用时间延长;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会引起突触后膜膜电位发生改变,产生神经冲动;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是单方向的。【详解】A、中多巴胺的释放属于胞吐,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A正确;B、某药物能够抑制多巴胺运载体的功能,使多巴胺发挥作用后不能及时被细胞甲吸收,从而让多巴胺的作用时间延长,B错误;C、释放的多巴胺与结合会导致细胞乙的膜通透性发生改变,使膜内内电位发生翻转,C正确;D、多巴胺由突触小泡释放,只有突触小体内才有突触小泡,故多巴胺只能由细胞甲释放,作用于细胞乙使兴奋单向传递,D正确。故选B。8. 下列有关人脑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大脑皮层V区受损患者不
13、能写字B. 分辨精细的部位在躯体感觉中枢所占的面积比躯干的大C. 人脑的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低级中枢进行调控D. 由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答案】A【解析】【分析】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其中大脑皮层的中枢是最高级中枢,可以调节以下神经中枢活动。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S区说,H区听,W区写,V区看)。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详解】A、大脑皮层W区
14、受损患者不能写字,A错误;B、分辨精细的部位在躯体感觉中枢所占的面积比躯干的大,B正确;C、人脑的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低级中枢进行调控,C正确;D、由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正确。故选A。9. 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影响激素的分泌B. 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C. 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D. 促胰液素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种动物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是机体调节生命活动的基本方式,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影响。【详解
15、】A、激素的含量处于动态平衡中,激素的分泌量可随内、外环境的改变而变化,A正确;B、动物的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B正确;C、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需要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C正确;D、人们发现的第一种动物激素是由小肠分泌的促胰液素,D错误。故选D。10. 如图是血糖调节模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曲线ab段与ef段血糖浓度上升的原因相同B. 曲线bc段与de段血液中胰岛素变化趋势相同C. fg段血糖维持相对稳定是神经激素调节的结果D. 当血糖偏低时,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水解以提高血糖浓度【答案】C
16、【解析】【分析】据图分析,ab段由于食物中糖类消化吸收,使得血糖浓度升高;bc段胰岛素分泌增加,降低血糖;de段运动消耗糖类,使得血糖浓度降低;ef段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使得血糖升高。【详解】A、在ab段由于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使得血糖浓度较高,而ef段是体内肝糖原水解和非糖物质转化引起的,A错误;B、曲线bc段是胰岛素分泌增多导致,而de段运动导致代谢增强,血糖浓度降低,则胰岛素的分泌量减少,B错误;C、在血糖平衡调节中有体液调节、神经-体液调节,C正确;D、当血糖浓度偏低时,胰高血糖素只促进肝糖原水解和非糖物质转化,肌糖原不能水解补充血糖浓度,D错误。故选C。【点睛】易错点:胰高血
17、糖素不能促进肌糖原水解为葡萄糖。11. 如图表示人体中某些激素分泌和调节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所表示的都是促进作用B. 激素甲、乙、丙都有其特定的靶器官C. 图中激素通过血液运输到靶器官D. 激素乙是促甲状腺激素,丙是甲状腺素【答案】AB【解析】【分析】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中,下丘脑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该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从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但是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以后,就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从而使甲状腺激素减少。因此可以确定,图中激素甲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乙表示促甲状腺激素,激素丙表示甲状腺激素,为促进作用
18、,为抑制作用。【详解】A、 为促进作用,为抑制作用,A错误;B、激素丙表示甲状腺激素,几乎作用于全身细胞,B错误;C、激素分泌后进入血液,通过血液运输到靶器官,C正确;D、据分析可知,激素乙是促甲状腺激素,丙是甲状腺素,D正确。故选AB。12. 哺乳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A. 抗利尿激素增加B. 血浆渗透压降低C.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D.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减弱【答案】A【解析】【分析】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抗利尿激素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详解】A、机体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致使抗
19、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A正确;B、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B错误;C、机体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C错误;D、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D错误。故选A。【点睛】13. 护士每6小时为某位病人测量一次体温,根据测量结果续制成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5月6日6 12点,该患者的产热总量小于散热总量B. 5月68日,该患者体温的波动与激素调节没有关联C. 该患者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热觉产生于皮肤D. 5月68日,该患者的体温处于波动状态且一直不正常【答案】A【解析】【分析】据图分析,这是一幅折线统计图,护
20、士每隔6小时给该病人量一次体温,一共量了11次,这位病人的最高体温是39.5,最低体温是36.8。【详解】5月6日6 12点,该患者体温不断下降,说明其产热总量小于散热总量,A正确;5月68日,该患者体温出现了下降和上升的过程,该体温调节过程中有甲状腺激素等的参与,B错误;该患者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热觉产生于大脑皮层,C错误;5月68日,该患者的体温处于波动状态,最后趋于正常,D错误。14. 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B细胞、T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属于淋巴细胞B. T淋巴细胞又可以分为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等C. 溶菌酶主要由唾液腺、泪腺分泌,因此不属
21、于免疫活性物质D. 免疫活性物质主要包括抗体、溶酶体、干扰素、白细胞介素和肿瘤坏死因子等【答案】B【解析】【分析】免疫系统的组成:(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2)免疫细胞: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吞噬细胞等。(3)免疫分子: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由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详解】A、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但不属于淋巴细胞。A错误;B、T淋巴细胞又可以分为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等,B正确;C、溶菌酶可由唾液腺、泪腺等的非免疫细胞产生,在非特异
22、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属于免疫活性物质,C错误;D、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主要包括抗体、淋巴因子等,不包括溶酶体,D错误。故选B。15. 如图为人体特异性免疫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的B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都是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的,并在骨髓中发育成熟B. 和过程都需要细胞膜上糖蛋白的参与,过程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C. 该免疫过程有T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的参与,因此属于细胞免疫过程D. 机体再次受到同种抗原刺激时,可在短时间内发生反应,因为过程可迅速完成【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该图是人体体液免疫过程,是吞噬细胞吞噬、处理抗原的阶段,是吞噬
23、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的阶段,是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的阶段,是当相同抗原进入机体后刺激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的过程。【详解】A、T细胞是在胸腺中成熟的,A错误;B、吞噬细胞吞噬呈递抗原要经过细胞识别作用,与识别作用密切相关的是细胞膜上的糖被,体液免疫过程中抗原抗体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B正确;C、该过程属于体液免疫过程,C错误;D、机体再次受到同种抗原刺激时,可在短时间内发生反应的原因是抗原直接刺激记忆细胞,使之快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即过程可迅速发生,D错误。故选B。16. 艾滋病(AIDS)是由于感染HIV引起
24、的一类传染病,人体感染HIV后体内HIV浓度和辅助性T细胞浓度随时间变化如下图。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曲线AB段,HIV浓度上升主要原因是它在内环境中大量增殖的结果B. 曲线BC段,HIV浓度下降主要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C. 曲线CD段,人体的细胞免疫能力大大下降,体液免疫基本不受影响D. 曲线EF段,辅助性T细胞浓度上升是骨髓中大量生成T细胞的结果【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HIV最初侵入人体时,辅助性T细胞参与的免疫可清除大多数HIV,但随着HIV浓度增加,辅助性T细胞不断减少,使免疫能力降低。【详解】A、HIV属于病毒,无细胞结构,只能在宿主细胞内
25、才能增殖,所以曲线AB段HIV浓度上升是它在宿主细胞中大量增殖的结果,A错误;B、消灭HIV,一方面需要细胞免疫将细胞内的HIV释放到内环境,另一方面需要体液免疫将内环境中的HIV通过与抗体结合而消灭,B正确;C、CD段,体内HIV逐渐增多,而辅助性T细胞逐渐减少,由于辅助性T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也参与体液免疫,故随辅助性T细胞的减少,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会降低,C错误;D、辅助性T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但是其需要转移到胸腺中发育成熟,D错误。故选B。17. 给SARS患者注射痊愈的SARS患者的血清、给婴幼儿重复多次注射某疫苗、给进行器官移植的病人注射药物以降低其免疫能力,以上三种措
26、施的原理分别是( )A. 痊愈的SARS患者的血清中含有相应抗体、二次免疫可以提高免疫能力、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B. SARS患者的血清中含有大量吞噬细胞可将病原体吞噬、重复注射可以避免病原体进入机体、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C. 痊愈的SARS患者的血清中含有相应抗体、重复注射可以避免病原体进入机体、避免移入的器官被病原体侵染D. 以上说法都不对【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1)痊愈的SARS患者的血清中含有相应的抗体,可以用于治疗SARS患者;(2)注射疫苗的目的是让人体内发生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当抗原再次入侵时,就会发生二次免疫应答,而二次免疫的特点是反应发生得更快、更强(主
27、要是记忆细胞发挥作用),所以要对婴幼儿多次接种某种疫苗,以获得较强的免疫能力;(3)器官移植的难点在于如何克服机体对移植器官的排斥反应,因此需要降低机体的免疫识别和反应能力,以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故选C。18. 如图为燕麦胚芽鞘经过单侧光照射后,甲、乙两侧的生长情况,对照组未经单侧光处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甲为背光侧,IAA含量低于乙侧和对照组B. 对照组的燕麦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C. 若光照前去除尖端,甲、乙两侧的生长状况基本一致D. IAA先极性运输到尖端下部再横向运输【答案】C【解析】【分析】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胚芽鞘产生的生长素在尖端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尖端的生长素向下进行极性
28、运输,导致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背光侧细胞生长比向光侧快,进而导致胚芽鞘向光生长。据图分析,与对照组相比,随着单侧光处理时间的延长,甲侧的细胞生长比对照组和乙侧快,说明甲侧的生长素浓度比对照组和乙侧高,促进生长的作用比对照组和乙侧大,因此甲侧表示背光侧,乙侧表示向光侧。【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甲侧为背光侧,其生长素(IAA)的含量高于乙侧和对照组,A错误;对照组的燕麦胚芽鞘没有受到单侧光的照射,因此不弯曲,但是其尖端可以产生生长素,因此其应该直立生长,B错误;若光照前去除尖端,则没有尖端感受单侧光刺激,则甲、乙两侧生长情况应该基本一致,C正确;生长素先在尖端进行横向运输,再向
29、下进行极性运输,D错误。19. 以下关于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生产实践上的应用描述,符合实际的是( )A. 黄瓜结果后,喷洒一定量的脱落酸可以防止果实脱落B. 利用高浓度的2,4D作除草剂,可抑制大豆田中的单子叶杂草C. 用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溶液处理黄麻、芦苇等植物,使纤维长度增加D. 喷洒一定浓度的乙烯利溶液,可促进果实成熟【答案】D【解析】【分析】1、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2、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用
30、于培育无籽果实);(3)防止落花落果,可用于棉花的保蕾保铃;(4)控制性别分化。此外生长素类似物还应用于除草,作为“除草剂”。【详解】A、黄瓜结果后,喷洒一定量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以防止果实脱落,A错误;B、利用高浓度的2,4D作除草剂,可抑制单子叶作物中的双子叶杂草,B错误;C、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黄麻、芦苇等植物,可使纤维长度增加,C错误;D、乙烯可促进果实成熟,乙烯利可分解产生乙烯,喷洒一定浓度的乙烯利溶液,可促进果实成熟,D正确。故选D。20. 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通过影响细胞代谢而影响植物生命活动B. 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几乎所
31、有的生命活动都受到植物激素的调节C. 在植物激素中,生长素对于植物生长发育过程起主导作用D.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实质是基因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答案】ABD【解析】【分析】【详解】A、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会影响植物激素的合成、分布、光合作用等,从而影响植物的生命活动,A正确;B、植物生命活动的进行,需要植物激素的调节,B正确;C、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不同的阶段,起主导作用的激素不同,C错误;D、细胞分化是植物的生长发育的基础,细胞分化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D正确.故选C.二、不定项选择题21. 下图为神经纤维的局部
32、结构示意图,被髓鞘包裹区域(b、d)钠、钾离子不能进出细胞,裸露区域(a、c、e)钠、钾离子进出不受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c区域处于兴奋状态,膜内钠离子较膜外少B. b、d区域不能产生动作电位C. a区域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较大D. 局部电流在轴突上传导方向为ac和ec【答案】AB【解析】【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形成动作电位。【详解】A、由于c区域受到刺激,产生动作电位,Na+内流
33、,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膜内正离子多,但膜内钠离子仍然少于膜外,A正确;B、由于被髓鞘细胞包裹的轴突区域(b、d)钠、钾离子不能进出细胞,所以刺激c区域,b、d区域的电位仍为外正内负,不能产生动作电位,B正确;C、a区域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较大,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C错误;D、局部电流在轴突内的传导方向为ca和ce,D错误。故选AB。22.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是一种可使血糖升高的动物激素,当人体受到某一外界刺激后体内会发生如图所示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上述调节过程中存在神经体液调节B. 此过程既有分级调节也有反馈调节C. 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调
34、节机制和图中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过程相同D. 下丘脑中既有接受神经递质的受体也有接受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受体【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属于激素的分级调节,同时,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相关激素具有负反馈调节作用。【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A正确;B、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属于激素的分级调节,同时,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相关激素具有负反馈调节作用,B正确;C、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是受下丘脑的分级调节,而胰高血糖素是通过下丘脑直接控制胰岛A细胞分泌的,
35、二者不相同,C错误;D、据图分析,递质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能作用下丘脑,因此下丘脑中既有接受神经递质的受体也有接受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受体,D正确。故选C。23. 如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可以通过ACDE来实现,属于神经体液调节B. 当人的手被针扎缩回时,其调节过程可通过ABE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C. 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可以通过ABCDE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D. 体温调节过程可通过ABE来实现,体温调节中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答案】A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过程为生命活动调节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方式,神经
36、调节通过神经系统参与,体液调节通过内分泌腺分泌激素等化学物质参与。【详解】A、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可以通过ACDE来实现,属于体液调节,A错误;B、人的手被针扎缩回,属于神经调节,其调节过程可通过ABE实现,B正确;C、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可通过ABCDE来实现,属于神经体液调节过程,下丘脑是水盐平衡调节中枢,通过分泌抗利尿激素作用于靶器官,C错误;D、体温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通过ABCDE来实现,属于神经-体液调节;也可以通过ABE来实现,此过程属于神经调节,D正确。故选AC。24. 研究人员以某过敏原刺激健康小鼠,建立过敏反应的小鼠模型。将这批小鼠分成四组,再用该过敏原刺激模型小鼠,诱发其过
37、敏反应,诱发前的05h和诱发后6h,在B、C、D、E组小鼠外耳分别涂浓度为0%、3%、6%、9%的青蒿素乳膏,同时另设健康小鼠为对照组。诱发48h后取小鼠胸腺并称重,计算胸腺指数,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组小鼠的胸腺指数明显高于A组,说明B组小鼠发生了对该过敏原的免疫应答B. 胸腺是T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其重量变化能反映机体免疫功能的状态C. 小鼠发生过敏反应时,机体中分泌抗体的细胞大量释放组织胺,使小鼠出现呼吸困难D. 根据实验结果图,说明青蒿素具有抑制免疫作用【答案】ABD【解析】【分析】1、分析柱形图可知,C、D、E组结果与B组比较,胸腺指数偏低,说明青蒿素具有抑制免
38、疫作用。2、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详解】A、B组小鼠的胸腺指数明显高于A组,说明B组小鼠发生了对该过敏原的免疫应答,A正确;B、胸腺是T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其重量变化能反映机体免疫功能的状态,B正确;C、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C错误;D、通过对柱形图数据分析可知D、E组结果与B组比较,胸腺指数偏低,说明青蒿素具有
39、抑制免疫作用,D正确。故选ABD。25. 如图所示,a、b、c表示对胚芽鞘做不同处理的实验,d为一植株被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另一侧用单侧光照射。下列对实验结果的描述,错误的是( )A. b、c胚芽鞘中的生长素均发生了横向运输B. a直立生长,b向光弯曲生长,c向光弯曲生长C. 若固定d中植株,旋转纸盒,则植株向左弯曲生长D. 若将d中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植株向小孔弯曲生长【答案】ABC【解析】【分析】a单侧光不能引起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因有玻璃片的阻挡,所以a直立生长;b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且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不会受琼脂片的影响,故b向光弯曲生长;c是背光弯曲
40、生长,因为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在光源这侧,所以,光源这侧生长较快,表现为背光弯曲生长;d中如果固定植株,旋转纸盒一段时间后,植株只是在纸盒开口转到光源侧时,才会受到光的照射,相当于右侧的单侧光照射,所以向右弯曲生长;d中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植株仍是在纸盒开口转到光源侧时,才会受到光的照射,单侧光的方向总是在纸盒开口,则植株向纸盒开口方向弯曲生长。【详解】A、b中由于单侧光照的原因,生长素横向运输,c中去除了尖端,生长素不能横向运输,A错误;B、根据分析,A直立生长,b向光弯曲生长,c背光弯曲生长,B错误;C、若固定d的植株,旋转纸盒,由于植株不能受到单侧光刺激,因此直立生长,C错误;D、若植
41、株和纸盒一起旋转,植株仍是在纸盒开口转到光源侧时,才会受到光的照射,单侧光的方向总是在纸盒开口,则植株向纸盒开口方向弯曲生长,D正确。故选ABC。第卷综合题26. 下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1)图甲中,a表示呼吸系统,c表示_。图乙中,B液为_。(2)病人因呼吸受阻,肌细胞会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_,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_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3)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_的调节网络下进行。(4)外界中的O2进入红细胞内共穿过_层磷脂分子。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_。
42、(5)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引起图中增多的液体是_(填字母),将导致_。【答案】 (1). 泌尿系统、皮肤 (2). 血浆 (3). 降低(或下降) (4). 缓冲物质(或NaHCO3 ) (5). 神经体液免疫 (6). 10 (7). 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 (8). A (9). 组织水肿【解析】【分析】分析图甲:内环境通过a系统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a是呼吸系统;外界的养料通过b系统进入循环系统,b是消化系统;代谢废物由c排出,c是泌尿系统、皮肤。分析图乙:A液是组织液,B液是血浆,C液是淋巴。【详解】(1)由分析可知,图甲中,a表示呼吸系统,c表示泌尿系
43、统、皮肤。图乙中,B液为血浆。(2)病人因呼吸受阻,肌细胞会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降低(或下降),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缓冲物质(或NaHCO3 )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3)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神经-体液-免疫的调节网络下进行。(4)外界环境中的O2进入红细胞内至少需穿过肺泡壁(单层细胞)、毛细血管壁(单层细胞)、红细胞膜共5层膜,每层生物膜是由两层磷脂分子层组成。所以,外界中的O2进入红细胞内至少要穿过10层磷脂分子。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组织细胞内进行细胞呼吸产生CO2,其浓度高于组织液,C
44、O2从细胞内扩散到组织液。(5)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血浆渗透压下降,进一步会引起图中增多的液体是A组织液,进而将导致组织水肿。【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相关知识点的综合理解应用的解题的关键。27. 图1表示由甲、乙、丙三种神经元构成的突触结构,神经元兴奋时,Ca2+通道开放,使Ca2+内流,Ca2+使突触小泡前移并释放神经递质。图2是图l中丁部位的放大图。图3表示神经元某部位受刺激前后膜电位变化情况。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图1中,Ca2+通道开放,使Ca2+内流,甲神经元与乙神经元组成的突触结构发生的
45、信号转换为_。神经递质的释放_消耗能量。(2)甲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后,乙神经元_(选填兴奋或抑制),丙神经元_(选填兴奋或抑制),丙神经元的膜电位_(选填发生或不发生)变化。(3)图2中A测量的电位是_,与图3中_点的电位对应,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_。(4)若抑制甲神经元膜上Ca2+通道的开放,刺激甲神经元,乙神经元_(填能或不能)测到如图3所示电位变化,原因是_。【答案】 (1).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 需要 (3). 兴奋 (4). 抑制 (5). 发生 (6). 静息电位 (7). C (8). K+外流 (9). 不能 (10). 甲神经元膜上Ca2+通道被抑制,其神经递质不能
46、释放,不会使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解析】【分析】据题意可知,甲神经元释放的乙酰胆碱为兴奋性神经递质,会使乙神经元兴奋,乙神经元释放的5羟色胺为抑制性递质, 使丙神经元抑制。【详解】(1)据题意可知,图1中,Ca2+通道开放,使Ca2+内流,甲神经元会释放乙酰胆碱,使乙细胞兴奋,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神经递质乙酰胆碱通过胞吐释放,需要能量。(2)甲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后,使乙神经元兴奋,并释放5-羟色胺作用于丙神经元,使丙神经元抑制,丙神经元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5-羟色胺作用后,电位差会增大。(3)图2中A所示为膜外高电位,膜内低电位,测量的静息电位,与图3中C点的电位相
47、对应,该电位的产生是K+外流的结果。(4)若抑制甲神经元膜上Ca2+通道的开放,将会阻止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阻止兴奋的传递,刺激甲神经元,乙神经元不能兴奋,测不到如图3所示电位变化。【点睛】兴奋传导过程中膜电位变化曲线分析A点:静息电位, K+通道开放使K+外流;B点: 0电位,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 Na+通道开放使Na+内流;BC段:动作电位, Na+通道继续开放;CD段:静息电位恢复, K+通道开放使K+外流;DE段:静息电位。Na+-K+泵活动加强,排Na+吸K+,膜内外离子分布恢复到静息水平。28.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的机制是相当复杂的
48、。图1表示人体血糖浓度发生变化和人体受寒冷刺激后的部分调节过程的示意图(A、B、C、D表示激素),图2表示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功能的调节方式(有甲、乙、丙三种方式)。结合图1、图2所示,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人体在寒冷环境下,图1中激素_(填字母)的分泌量明显增加,以增加产热量,同时机体还可以通过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等变化以减少散热。人体体温调节的中枢及产生寒冷感觉的场所分别是_、_。(2)图1中垂体可分泌_(填名称)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激素B_(填名称),此调节方式属于图2中的_模式。(3)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是通过图2中_模式调节,当人体内_升高时,其分泌量增加,抗利尿激素
49、的功能是_。【答案】 (1). B、C (2). 下丘脑 (3). 大脑皮层 (4). 促甲状腺激素 (5). 甲状腺激素 (6). 甲 (7). 乙 (8). 细胞外液渗透压 (9).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解析】【分析】图1表示人体血糖浓度发生变化和人体受寒冷刺激后的部分调节过程的示意图,其中A为促甲状腺激素;B为甲状腺激素;C为肾上腺素;D能作用于肝脏和肌肉,应为胰岛素。图2表示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功能的调节有甲、乙、丙三种方式,其中甲激素的调节属于下丘脑垂体靶腺的分级调节,如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乙激素为下丘脑分泌,但由垂体释放,应该为抗利尿激素;丙激素是由神经系统控制分泌腺分泌
50、的。【详解】(1)寒冷环境下,B甲状腺激素和C肾上腺素激素的分泌量增加,促进细胞呼吸,以增加产热量同时机体还可以通过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等变化以减少散热。人体体温调节的中枢位于下丘脑;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2)图1中垂体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激素B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属于分级调节,此调节方式属于图2中的甲模式。(3)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垂体后叶释放的,对应图2中的乙模式,当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体温调节、血糖调节及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解题
51、关键是识记体温调节和血糖调节的具体过程,掌握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29. 植物激素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请据图分析回答:(1)图甲表示番茄种子播种后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含量的变化情况,推测对种子萌发起抑制作用的激素是_。图乙表示番茄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的某些激素含量变化,番茄幼果快速生长时期,除了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外,_也具有相同的作用;果实成熟过程中含量升高的激素有_。(2)图丙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番茄茎生长的影响。分析可知促进番茄茎生长的生长素浓度范围是_;研究表明,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_。(3)按图丙,当生长素浓度为C时,对番茄根生长所起的
52、作用最可能为_,可见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_。【答案】 (1). 脱落酸 (2). 赤霉素 (3). 乙烯 (4). 大于A,小于C (5). 两重性 (6). 抑制生长 (7). 不一样【解析】【分析】据图分析,甲图中番茄种子播种后生长发育过程中脱落酸含量逐渐减少,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含量逐渐增加;乙图显示,番茄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含量逐渐减少,赤霉素先增大后降低,赤霉素和生长素均能促进细胞伸长,乙图中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据丙图可知,促进茎生长的生长素浓度范围是A-C之间,其中B是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生长素浓度大于C时会抑制生长。【详解】(1)图甲表示番茄种子播种后生长发
53、育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含量的变化情况,该过程中脱落酸含量逐渐降低,故推测对种子萌发起抑制作用的激素是脱落酸。图乙表示番茄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的某些激素含量变化,番茄幼果快速生长时期,除了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外,赤霉素也具有相同的作用;果实成熟过程中含量升高的激素有乙烯,主要促进果实成熟。(2)据丙图可知,促进番茄茎生长的生长素浓度范围在A-C之间,即大于A、小于C;生长素浓度大于C时反而抑制生长,说明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3)根对生长素比茎更加敏感,据丙图可知,当生长素浓度为C时,对茎的作用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故推测此时对番茄根生长所起的作用最可能为抑制生长,可见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
54、不同。【点睛】本题考查植物的生命活动调节内容,重点考查学生对植物不同的激素功能及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掌握,理解植物的生长是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30. 非洲猪瘟爆发后,造成我国生猪大量死亡,引起肉价飞涨。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感染家猪和各种野猪(如非洲野猪、欧洲野猪等)引起的急性、出血性、烈性传染病。请回答下列问题:(1)被ASFV侵染后,猪的免疫系统能消灭一定数量的病毒,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功能。在免疫应答中,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_能促进B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2)当ASFV侵人猪细胞后,需要_发挥作用才能使病毒失去藏身之所,该过程属于_免疫;(3)ASFV的致死率可达100
55、%,这是因为ASFV能够将猪体内大量的巨噬细胞破坏从而使得猪的_免疫受到破坏。据报道,ASFV灭活疫苗和减毒疫苗已经在一定的范围内推广。从免疫学角度分析,该疫苗属于_。疫苗的作用是_。(4)某研究机构初步研制出非洲猪瘟疫苗,为判断该疫苗的有效性,他们将未接触过ASFV的生长状况相同的生猪随机均分为两组,并编号为甲和乙,进行了如下实验:a处的内容是_。出现此实验结果的原因可能是_。甲组乙组注射是否发病注射是否发病第一次实验1mL非洲猪瘟疫苗制剂否a否第二次实验1mL含ASFV制剂是1mL含ASFV制剂是【答案】 (1). 防御 (2). 细胞因子 (3). 细胞毒性T细胞 (4). 细胞 (5)
56、. 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 (6). 抗原 (7). 刺激猪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 (8). 1ml生理盐水 (9). 疫苗制剂丧失了抗原性(或注射的疫苗未能刺激猪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解析】【分析】1、生物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2、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中体液免疫主要靠浆细胞分泌的抗体作战,细胞免疫主要靠细胞毒性T细胞作战。【详解】(1)免疫系统具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清除的功能,被ASFV侵染后,猪的免疫系统能消灭一定数量的病毒,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在免疫应答中,辅助性T细
57、胞分泌的的细胞因子能促进B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2)当ASFV侵入猪细胞后,需要细胞毒性T细胞发挥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才能使病毒失去藏身之所,该过程属于细胞免疫。(3)巨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重要作用,ASFV的致死率可达100%,这是因为ASFV能够将猪体内大量的巨噬细胞破坏,从而使得猪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受到破坏;从免疫学角度分析,该疫苗属于抗原;疫苗的作用是刺激猪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4)生物实验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故a处应该是注射等量(1ml)的生理盐水;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符,出现此实验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疫苗制剂丧失了抗原性或者注射的疫苗未能刺激猪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实验步骤的设计与完善,此类题目通常给出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并且提供不完整的实验方案、步骤,要求学生结合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补充完善实验方案和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