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学案32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题号1234567891011选项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用同位素标记技术研究C同化的过程B用样方法测量福寿螺的种群密度C摩尔根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D孟德尔用假说演绎法研究遗传规律解析:探究光合作用中C同化过程的方法是同位素标记技术,A正确;福寿螺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正确;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方法是假说演绎法,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C错误;孟德尔研究遗传规律的方法是假说演绎法,D正确。答案:C2关于蓝藻、酵母菌、乳酸菌、水绵、黑藻、噬菌体这6种生物的归纳错
2、误的是()A均可用显微计数法来测其种群密度B含有线粒体的只有C生产者只有D都含有蛋白质与核酸解析:噬菌体属于病毒,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到,而且其不能独立生存,A错误;含有线粒体的生物是真核生物,酵母菌、黑藻和水绵属于真核生物,B正确;生产者是指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蓝藻、水绵和黑藻能进行光合作用,C正确;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和病毒都含有蛋白质和核酸,D正确。答案:A3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B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D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解析:种群
3、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A正确。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错误。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C正确。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可以对农林灾害进行监测和预报、对渔业捕捞强度进行确定等,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D正确。答案:B4下列有关实验原理和方法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基因突变引发的性状与基因突变一样,都不能通过显微镜观察检测B常利用标志重捕法进行田鼠种群年龄组成的调查C根据石灰水混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黄的时间长短,可以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CO2的产生情况D在患苯丙酮尿症的家族中调查该类遗传病的发病率解
4、析:基因突变不能通过显微镜观察检测,基因突变引发的性状,可以肉眼观察或通过显微镜观察到,A错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田鼠种群密度调查,B错误。CO2的产生情况检测有两种方法,根据石灰水混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黄的时间长短,C正确。调查某类遗传病的发病率应该在人群中随机调查,D错误。答案:C5. 下图是某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中种群呈“S”型增长,3时以后的数量变化与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关B图中种群在时间相对值为2时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C若该种群为草原中的田鼠,调查种群密度时宜采用样方法D若该种群为玉米,因为其数量存在K值,所以种植时要合理密
5、植解析:图中曲线显示,3时以后种群数量在ab数值间呈现上下波动,其数量变化幅度与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关,A正确;图中种群在时间相对值为2时,其曲线斜率最大,意味着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正确;田鼠属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故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宜用标志重捕法,C错误;K值为该自然环境所能容纳的该种群的最大量,对于玉米而言,数量超过K值,玉米产量反而下降,故种植时应考虑合理密植,D正确。答案:C6在1535 范围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较快。下表是他们进行相关探究实验得到的结果:(单位:106个/mL)以下分析错误的是()A可以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对酵母菌进行计数B据表分
6、析,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约是25 C不同温度条件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D每天取样检测一次即可,不需要固定取样的时间解析:在显微镜下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可借助于血细胞计数板,A正确;分析表格可知,温度25 的第3次测量数据5.6是表中数据的最大值,说明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应是25 ,B正确;K值是指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最大值。提取表中数据可知,15 时K值出现在72 h,20 、25 、30 时K值均出现在48 h,35 时K值出现在96 h,故不同温度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不尽相同,C正确;表中时间告知,酵母菌数目的测量需每隔24 h检查一次
7、,D错误。答案:D7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饲养虎纹蛙蝌蚪,正常情况下,由蝌蚪发育成幼蛙的过程中,不同种群密度对虎纹蛙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不同密度下,虎纹蛙蝌蚪发育成幼蛙时的平均体重都是0.75 gB随种群密度的增加,种间竞争加剧使虎纹蛙蝌蚪体重增加减缓C高种群密度下,蝌蚪达到发育成幼蛙所需最小体重的时间更长D低种群密度下,饲喂甲状腺激素的蝌蚪发育成幼蛙所需时间延长解析:不同密度下,虎纹蛙蝌蚪发育成幼蛙时的平均体重高于0.75 g,A错误;随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斗争加剧使虎纹蛙蝌蚪体重增加减缓,B错误;由图可知,随着种群密度增加,达到蝌蚪变成幼蛙所需的最小体重的时
8、间越长,C正确;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生长发育,低种群密度下,饲喂甲状腺激素蝌蚪发育成幼蛙所需时间缩短,D错误。答案:C8下列关于甲、乙、丙三幅图说法错误的是()A甲图表示温度对绿色植物代谢的影响,光照相同时,约在26 条件下植物积累的有机物量最多B甲图表示温度对绿色植物代谢的影响,温度为20 时,每天光照10小时,植物不能生长C若乙图表示种子萌发过程中有关植物激素的变化情况,据图可知赤霉素与细胞分裂素对种子的萌发有促进作用,而脱落酸会抑制种子的萌发D若丙图表示老鼠种群数量增长曲线,若在d点之后通过硬化地面、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措施将使K下降解析:甲图表示温度对绿色植物代谢的影响,纵坐标“光照下
9、CO2的吸收”表示的是净光合速率,最高点对应温度约为26 ,说明此温度下积累有机物最多,A正确;温度为20 时,每天光照10 h,积累有机物量为:(3.21.5)1047 mg,消耗有机物总量为:1.52436 mg,一天下来有机物还有积累11 mg,植物能生长,B错误;由图乙中三条曲线的走势可知赤霉素与细胞分裂素对种子的萌发有促进作用,而脱落酸会抑制种子的萌发,C正确;硬化地面、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措施都能降低老鼠的环境容纳量,D正确。答案:B二、双项选择题9下面三种曲线是同一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不同指标。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图1中b点和图3中f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点对应B图1、2、
10、3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C图1、2、3中的a、c、e点生存斗争最激烈D图2和3中的cd段、ef段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变解析:图1、2、3中的a、c、e点增长速率最快,生存斗争不明显,生存斗争最激烈是在达到b、d、f点后,A、C错误;图2和3中的cd段、ef段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因为生存斗争的加剧而改变,D错误。答案:B10. 对下图所示的生物学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若图表示用高倍镜观察正在发生质壁分离的紫色洋葱表皮细胞,可见其液泡逐渐变小,颜色逐渐变浅B若图是用低倍镜观察洋葱根尖某视野中的图像,则要看清处于分裂期的细胞,应将装片适当向右移动C若图表示显微镜镜头由甲转换成乙,则
11、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增多D若图是利用2 m2 m的样方调查双子叶植物车前草的种群密度(圆圈表示个体),则该样方内的种群密度为2.5株/m2解析:当用0.3 g/mL蔗糖溶液作用于紫色洋葱表皮细胞,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当水分子流出液泡后,液泡变小。由于液泡中的色素没有流出,故浓度会上升,从而颜色逐渐变深,A错误;用显微镜观察到的为倒立放大的虚像,分裂期的细胞位于视野的左侧,要移到视野中央,应当将装片适当向左移动,B错误;从图中可出,甲乙有螺纹,为物镜。乙的放大倍数大于甲,由甲转换成乙后,放大倍数变大,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减少,C错误;在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位于边缘上的计数应遵循“计上不计下
12、,计左不计右”故样方内数目总共为10,单位面积为4 m2 ,故密度为2.5株/m2 ,D正确。答案:D11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A培养用具和培养液都必须经过消毒处理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C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再计数解析:在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培养用具和培养液都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否则会引起杂菌污染,影响酵母菌的生长;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在有氧气时,大量繁殖,所以培养酵母菌时,必须供应充足的氧气;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
13、必须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使酵母菌分布均匀,从而减小误差;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再计数。答案:D二、非选择题12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指导草原牧民更科学地放牧,对草原生物种群进行了各项调查,请回答以下问题:(1)为确定放牧量,该兴趣小组对该草原上的某种优质牧草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所用的调查方法应该为_,为减小调查的误差,调查时应注意:_;_。(2)在某一时刻有一田鼠种群迁入该草原,以优质牧草的根为食,该兴趣小组对这一田鼠种群进行了长期的追踪调查,并绘制了以下两图:图甲中虚线表示在_条件下田鼠种群的增长方式。如果迁入时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而且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比原来增加m倍,则
14、在此条件下繁殖n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_。图甲中实线表示田鼠种群在该草原上的实际增长情况,AB段实线与虚线重合的原因是_。图乙表示某时刻该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则图甲中_点不可能出现此种年龄组成。解析:图甲中虚线表示“J”型增长曲线,是在理想状态下产生的。对田鼠来说,繁殖一代后原来个体还存在,个体总数应为a(1m);繁殖n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1m)n。图乙中幼年个体多,为增长型,种群数量增加;图甲中D点种群数量稳定。答案:(1)样方法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宜取足够多的样方(任选两点)(2)理想(营养、空间充足,没有天敌等)a(1m)n迁入之初草原的食物和空间充足,并且没有天敌等,近似理想条
15、件D13(2015新课标卷)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 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 000头。回答下列问题:(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_。(3)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食物链中,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解析:(1)550头/250 km22.2头/km2;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度最快,即:(1 0
16、00头/2)/250 km22头/km2。(2)由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分析可知,当丙种动物增多时,捕食的乙种动物增多,导致乙种动物数量下降,乙种动物数量下降,捕食的甲种植物减少,导致甲种植物数量增多。(3)依据能量传递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可推知,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大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答案:(1)2.2头/km22头/km2(2)乙种动物以甲种动物为食,丙种动物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增加(其他合理答案也可)(3)大于14.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操作步骤如下:第一步:配制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和活化酵母菌液。第二步:利用相同多套装置,按下表步骤操作。第三步:用小球计数板计数装置中起始酵母菌数目,做好记录。第四步:将各装置放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第五步:连续7天,每天随机抽时间取样并计数,做好记录。回答下列问题:(1)改正实验操作步骤中的一处错误:_。(2)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3)若该同学的操作合理,按照他的操作后记录的数据却比实际值偏大,原因是_。(4)下图为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曲线,图中的曲线和分别对应_、_、_、_组的结果。答案(1)第五步中应每天同一时间(定时)取样(2)营养物质的量温度(3)计数时统计的酵母菌既有活的也有已经死亡的(4)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