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苏联(俄)先后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等探索历程。随着“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日益暴露,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相继对其进行改革,但改革成效不大。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程标准学法素养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通过分析史料,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及影响、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及特点、“
2、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影响等进行探讨,学会用“论从史出”分析问题,培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素养,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评价历史问题。 通过对苏联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到“斯大林模式”的形成的探索历程的学习,培养通达的时空观念,认识到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确立都必须与国情或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通过回顾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经济政策方面的相互借鉴的知识,学会从世界的、历史的、辩证的角度看待历史发展的进程,从而理解、尊重、吸取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2)1918年夏
3、,苏俄进入艰难困苦国内战争时期。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3措施领域内容特色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特色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4作用(1)积极作用: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2)消极作用: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战后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新经济政策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后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内容(1)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2)工业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国家
4、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3)流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4)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3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前提下,允许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4作用(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2)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斯大林模式” 1背景(1)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2)1924年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3)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2政策措施(1)优先发展重工业,其资金来源是农业和轻工业。(2)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以摆脱粮食供应困难。3特点(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2)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3)开辟计
5、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4评价(1)功绩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向农民索取太多,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计划经济体制的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易错提醒】1正确认识“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的需要,具有必要性;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利于生产力发展,具有空想性。2新经济政策并不是资本
6、主义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在一定限度内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政策。它坚持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和苏维埃的领导,不会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知识点拨】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通过了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1932年1月,联共(布)中央宣布:“把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轨道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道路,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到1937年,苏联基本上完成了农业集体化。【轻巧识记】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新经济政策3新经济政策的“一适应”“两允许”4
7、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概念阐释】斯大林体制斯大林体制指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斯大林模式”下,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政治体制是指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特别提醒】正确认识“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实行初期和反法西斯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能因此而忽视其弊端,其他国家尤其不能忽视本国
8、国情而照搬。网络小结术语精要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推行的特殊政策,也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尝试。2新经济政策是运用资本主义市场和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有效措施,也是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3“斯大林模式”迅速实现了苏联的工业化,但也存在不少弊端,影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史料否认战时共产主义的历史作用,把它看成是造成当时种种灾难性后果的根源是离开了历史的分析。王斯德画线部分信息表明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史料主张用什么方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运用这一方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提
9、示 方法: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历史的评价);进行全面的评价(辩证的评价)。评价:积极,集中了全国的物力、财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引发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2新经济政策史料一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列宁史料二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
10、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大国崛起解说词表明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说明新经济政策的举措具有国家资本主义的特点。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作用。体现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和特点。体现了新经济政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1)史料一反映了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原因是什么?措施是什么?提示 改变: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经济和政治危机。措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2)依据史料二分析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实施的意义。提示 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意义: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新经济政策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突破。“
1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1)不同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背景国内战争、物资匮乏内战结束、社会政治和经济危机主要内容农业余粮收集制固定粮食税工业工业国有化公有制为主体,公私并存商业国家垄断贸易市场自由贸易分配平均主义按劳分配特点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单一公有制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市场)发展经济部分恢复私有制,公私并存经验教训对战争胜利起重要作用,但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是符合苏联(俄)国情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相同点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都涉及农业、工业、商业等方面。都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斯大林模式”1“斯大林模式”实
12、施的原因史料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体现出西方工业发展的特点,符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特点。说明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必要性。史料所说的苏联工业化与西方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斯大林认为苏联“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的观点正确吗?提示 不同:西方是从轻工业到重工业,苏联首先发展重工业。斯大林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当时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势力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增强综合国力的道路是正确的。2“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史料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
13、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世界历史史料反映了“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提示 基本特征: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等。3对“斯大林模式”的认识史料一史料二在苏联,1928年的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注意不同行业之间横向与纵向的对比。注意“注”通常是解读史料的关键所在。体现了国家对农业的强制剥削。史料反映了苏联工业化过程中什么特点?这种做法有何影响?提示 特点:苏联工业化过程中优
14、先发展重工业,以掠夺农业来确保工业化资金的来源。影响: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最终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特征及教训(1)形成原因根本原因:苏联的小农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客观原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 主观原因: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以及理论上的失误。历史原因:长期的封建专制遗留下了大量的个人专断和个人迷信的残余。(2)特征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上实行完全公有。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主张优
15、先发展重工业。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上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在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上实行工资加奖金。在无产阶级专政形式上实行苏维埃体制。(3)教训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制定农业政策时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必须结合起来。一、新经济政策的特点与历史作用1特点(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3)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2历史作用(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政治经济危机迅速消失,生
16、产稳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2)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为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3)从实践上说明采用什么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模式,必须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适应。【对点演练】1 1921年,面对党内对经济政策的质疑,列宁解释道:“退一步,进两步,退是为了进,为了进必须退,不退就不能进。”当时的“退一步,进两步”是指()A允许中小企业私人经营,引进外资B恢复市场和贸易,建立市场经济C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向社会主义过渡D实行农业集体化,为工业提供基础解析:选C。利用商品货
17、币关系是“退一步”的表现,向社会主义过渡揭示了“进两步”的内涵,故选C项。二、列宁与斯大林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比较1过渡方式的区别:在列宁领导下,找到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正确途径;斯大林时期取消了新经济政策,从而取消了应有的经济手段,单纯利用行政手段,最终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行政体制。2过渡思想的对比:列宁的逐步过渡思想是正确的,是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斯大林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这一思想,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造成农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失调。【对点演练】2 “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计划就是法令”,这说明
18、斯大林时期的苏联经济体制特点是()A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B多种所有制并存C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解析:选D。通过题干表述可知,在斯大林统治时期,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选D项。1苏俄国内战争期间(19181920年),严重缺粮。为解决前线粮荒,苏俄政府()A实行余粮收集制B要求农民交粮食税C广泛建立集体农庄 D全面开展开荒运动解析:选A。19181920年,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为解决前线粮荒,实行余粮收集制。2苏俄曾流行这样一首歌谣:“土地属于我们,但面包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
19、针对广大人民对当时政策的不满,1921年春,苏俄政府实施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全盘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解析:选B。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为此,1921年春,苏俄政府实施了新经济政策,故选B项。3美国史学家指出:“1921年,列宁发起的政策允许农民经营自己的土地和出售自己的粮食。私人企业主可以经营小型工业,恢复了货币和信贷将俄国经济拖出混乱不堪的状况。”这一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工业化政策解析:选B。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恢复经济的任务,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20、,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4 1925年苏联“私人资本在其作用相对降低的情况下有了绝对增长农村富农经济随着农村分化的加剧而日益增长;城市新资产阶级也在日益增长”。这一系列增长的政策因素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农业集体化解析:选B。注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925年”“私人资本”“新资产阶级”等,由此判断题干中的一系列增长是新经济政策实施带来的结果,故选B项。5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经济之初,大都照搬苏联经济模式。这种模式存在的问题之一是()A偏重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B片面发展重工业C企业自主权过大D地方工业管理权过大解析:选
21、B。苏联经济模式是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片面发展重工业。6有学者认为,苏联的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计划经济体制()A是斯大林的创举,应长期坚持B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的唯一途径C在一定时期适合苏联国情,有一定的合理性D阻碍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解析:选C。材料中“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说明计划经济体制尽管有不足之处,但它却对苏联当时的经济建设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有一定的合理性,故选C项。教材答疑名师指津一、学
22、思之窗(教材P95)结合列宁的话,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提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环境下实施的非常政策。为了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巩固苏维埃政权,并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当时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但国家垄断全部经济,取消商品生产,实行平均分配,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触犯了广大农民和工人的利益。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二、本课测评(教材P97)简述苏俄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原因。提示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苏俄一个海军基地发生兵变。这一事
23、件引起列宁等人的高度重视,他们决定调整政策,实施新经济政策。三、学习延伸(教材P97)在了解了这两种观点后,谈谈你如何认识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过。提示 (1)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使苏联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也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斯大林模式也存在严重弊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日益僵化,阻碍经济发展,这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建议用时:30分钟)一、选择题1现代某一时期,苏俄实行实物配给制,食物与商品集中计划配给;所有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实施国有化,小工业企业则实行监督;国家经营所有的外贸活动;对工人采取严格的管理制度禁止罢工
24、。这一政策出现的背景是()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C农业集体化政策出现失误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解析:选B。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新生的政权面临困境,政府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选B项。2 1918年,苏俄各地区黑麦的生产成本在612卢布/1普特,而国家采购价格约4卢布/1普特,工业制品价格上涨与战前相比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23倍。这说明()A固定粮食税稳定农产品价格B余粮收集制牺牲农民利益C农民反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新经济政策实施效果良好解析:选B。从材料中农产品成本与国家收购价格的差距以及工业制成品价格远高于农产品价格可知,苏俄实行的余粮收集制不能保证
25、农产品价格,牺牲了农民的利益,故选B项。3新经济政策在农业上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工业建设上采用非国有化措施,商业上允许恢复自由贸易。这些措施的实施均有利于苏联(俄)()A加快工业化进程B商品经济的发展C改变所有制结构 D建立牢固的工农联盟解析:选B。材料中“固定的粮食税”“非国有化措施”“商业上允许恢复自由贸易”的措施均可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故选B。4有学者在评价新经济政策时指出:“它是列宁在当时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的一种改革运动,实质上是一种混合经济的创造性实验。”这里的“混合经济”是指()A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混合B工农业生产与市场、商品流通的混合C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先进思想学说的混合 D
26、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的混合解析:选D。新经济政策是利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实质上是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一种“混合”经济,故选D项。5下图为1922年与1925年苏联主要农产品产量的对比图。出现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农业集体化程度的提高D“斯大林模式”的实施解析:选B。材料数据表明,1925年较1922年,苏联主要农产品的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依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苏联施行新经济政策的结果,故选B。6 19331934年苏联粮食产区的小麦交售价格是每公斤3.29.4戈比,而每公斤面粉的零售价格是356
27、0戈比。这反映了当时苏联()A抵制欧美国家农产品倾销B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C实施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D城乡间经济交流频繁解析:选C。材料表明粮食交售价格与面粉销售价格的差价极大,体现了当时苏联掠夺农业,优先发展工业的策略,故选C。7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曾实行义务交售制:国家半无偿或近乎无偿地占有集体农庄的大量农产品,方法是通过不等价的交换,带有课税性质。这一制度()A保证了国内战争的胜利B为国家工业化积累了资金C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D兼顾了国家和农民的利益解析:选B。苏联的工业化是以牺牲农业基础来实现,“国家半无偿或近乎无偿地占有集体农庄的大量农产品,方法是通过不等价的交换,带有课税性质”正是这一措
28、施的体现,B项正确。8下图是苏联各阶段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示意图。该图说明苏联() A经济发展与政策调整密切相关 B三次经济改革使苏联经济不断下滑C新经济政策推动了工业化实现D“斯大林模式”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解析:选A。根据图示信息可知,20世纪2050年代,苏联经济增长较为平稳,略有波动,这是受到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9工资改革是近几年我国上下密切关注的话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高速度工业化所采取的形式是猛烈压缩工人和农民的消费来实现“原始积累”,正像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是以加剧人民贫困为基础的。但是,除了得到大规模外援的情况外,任何加速积累,只有通过增
29、加生产者没有消费掉的那一部分社会剩余产品,才能实现。不论这种现象是在哪一种社会里出现,情况总是这样。这完全不是什么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特点。曼德尔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工资条”是用手写的,工资条上只有工资总额一项。到了90年代,工资条上有了“绩效工资”“菜篮子补贴”、高原补贴、艰苦补贴、高温补贴、取暖补贴等项目新华网北京2009年9月8日工资条里的新中国六十年(1)苏联长期实行低工资政策。结合材料一分析苏联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策对苏联经济发展的影响。(2)依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90年代与50年代相比,中国职工工资发生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
30、经济背景。解析:(1)根据材料一“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是以加剧人民贫困为基础的”以及问题“苏联长期实行低工资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早期资本主义生产力水平不高及苏联进行工业化时经济落后,可以推断出原因。关于低工资对苏联经济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概括得出。(2)关于变化,我们对比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的变化,即可得出结论。对于经济背景的分析,结合20世纪50年代以后到90年代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史实即可得出结论。答案:(1)原因:苏联生产力水平低,需要以此来实现工业化的“原始积累”。影响:苏联短期内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人民生活水平长期低下,挫伤了人民生产积极性,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2)变化:由单一的工资发展为项目种类多(工资项目多样化);出现了绩效工资,社会保障不断健全。经济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经济稳步发展;我国逐步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多种分配方式的出现、市场经济的发展、货币贬值加速等具体内容,也可)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