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 ,大小:123KB ,
资源ID:436267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436267-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4-2015学年陕西省南郑中学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教案:第二章概述.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4-2015学年陕西省南郑中学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教案:第二章概述.doc

1、 教材解读本章共分3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基因在染色体上、伴性遗传。这3节内容的选取和安排,是在第1章引导学生认识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基础上,继续依照科学史的顺序,寻找孟德尔提出的遗传因子,也就是基因,在细胞中的位置。细胞学研究揭示了减数分裂的过程和受精作用的实质,科学家发现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正是通过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来保持亲子代遗传性状的稳定性的,而这一过程又是通过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来实现的。染色体在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中的行为与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即基因)在亲子代之间传递的行为有着惊人的相似,因而萨顿提出假说: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子代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萨顿的假说通过摩尔

2、根的果蝇杂交实验得以证实。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不仅验证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而且把一个特定的基因和一条特定的染色体X染色体联系起来,揭示了果蝇的伴性遗传。因而本章内容是按照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基因在染色体上、伴性遗传的顺序编写的,其教学内容的结构如下:学生在学习分子与细胞模块时,对细胞增殖、细胞分裂、细胞周期、有丝分裂等概念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这些内容是学习减数分裂的基础。有关受精的知识,是学生感兴趣、又存在很多疑惑的内容。教师可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切入,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完成该内容的教学。本章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是沿着遗传学史的发展顺序,在第1章人们是如何发现遗传因子的存在

3、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寻找遗传因子,即基因在细胞中的位置。因此,第1章和本章的第1节,是本章第2节学习的基础。学生对伴性遗传现象不是很熟悉,需要教师多举些实例。遗传与进化这一模块是以人们对基因的发现、研究和应用历程,即遗传学发展史为主线编写的。本章承上衔接第1章,启下衔接第3章。本章有关减数分裂的内容,与分子与细胞模块中有关细胞增殖、有丝分裂的内容有联系。单元目标一、知识方面1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2举例说明配子的形成过程。3举例说明受精过程。4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5概述伴性遗传。学法导航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分为两个小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在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

4、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因而第1节的“问题探讨”是从比较果蝇配子和体细胞的染色体差异开始的。在第1小节减数分裂中,教材没有直接给出减数分裂的定义,而是先介绍与孟德尔同时代的生物学家魏斯曼的预言:在卵细胞和精子成熟的过程中,必然有一个特殊的过程使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融合,恢复正常的染色体数目。魏斯曼的这一预言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科学家在对大量事实进行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凭借敏锐的洞察力所做的大胆推测,是在事实与经验基础上的真知灼见。这一点应在教学时给学生讲清楚,以免学生误认为科学上的预测、推测是凭空想象,只需勇气、胆量就足够了。动物减数分裂的过程比植物的简单,而哺乳动物是最高等

5、的动物类群,人也属于哺乳动物,学生渴望了解与自己身体有关的生理过程。基于以上这几点考虑,教科书选择了哺乳动物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来介绍减数分裂。关于精子的形成过程,教科书介绍得比较详细。首先介绍的是精子的形成部位,然后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介绍了睾丸里的原始的雄性生殖细胞精原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精细胞,精细胞再经过变形,形成成熟的雄性生殖细胞精子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可边讲解减数分裂的过程,边引导学生识图。“哺乳动物精子的形成过程图解”的中央提纲挈领地列出了减数分裂的主要特征。在文字叙述过程中,为了加深学生对减数分裂关键步骤的理解,在正文相应的旁栏处,以旁栏思考题的形式提示学

6、生思考减数分裂过程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如“减数分裂的染色体复制发生在什么时候?”“细胞两极的这两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是自由组合的吗?”“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染色体出现了哪些特殊的行为?这对于生物的遗传有什么重要意义?”在本小节里,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是重要的概念,教科书用黑体字标出,以示重要。此外,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的时期也很重要,也用黑体字标出。四分体中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学生感觉比较抽象,不好理解,但是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既是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重要行为,也是学生理解配子多样性形成的基础,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科书提供了真实的照片,并配以模式化的示意图。有了精子的

7、形成过程作基础,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就可以介绍得比较简略。教科书在介绍了卵细胞形成的部位之后,用比较法叙述了卵细胞形成过程与精子形成过程的不同点,并配以图解。最后用“减数分裂图解”对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进行归纳和总结。教师可引导学生识别“减数分裂图解”,尝试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减数分裂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表达能力。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的实验有助于增加学生对减数分裂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减数分裂的理解。教师应指导学生尽可能地找全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细胞,识别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染色体的形态、数目和位置,帮助学生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建构一幅减数分裂动态过程图。第2小节受精作用有两个重点内容。一个

8、是通过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变化的模型,模拟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及主要行为的变化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理解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另一个是了解受精作用的过程和实质。这里的模型建构,建构的是动态的模型,材料用具简单易得,学生也比较容易操作,但需要以小组形式配合完成。教科书上提供的照片,就是由高中学生自己建构的减数分裂模型。在建构模型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讨论有性生殖的生物通过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多样性,以及配子多样性对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意义。受精作用的机制是很复杂的。考虑到高中阶段的教育仍为基础教育,是全面提高公民基本的科学素养的教育,不是培养生物学家的专业教育。因此,教科书只是概括地

9、介绍了受精作用的一般过程,以帮助学生理解受精作用的实质。本节的最后一段话很重要,是对本节学习内容的提升,指出了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重要性。任何一种生物学现象都蕴涵着深刻的道理,对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的学习,目的是帮助学生最终认识二者的实质,及其在生命延续的过程中和生物的遗传变异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本节的学习,学生要学会识别3个重要的图解:“哺乳动物精子的形成过程图解” 、“哺乳动物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图解”、“减数分裂图解”。识图是很重要的科学探究技能,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这方面的技能,本节安排了技能训练“识图和作图”,既从知识方面加深和巩固学生对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理解,又从技

10、能方面训练了学生识图和作图的能力。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从上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引过来,在“问题探讨”中,呈现蝗虫精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照片,请学生尝试将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把分离定律念一遍,学生会发现,这个替换是可行的。由此可以启发学生联想: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似乎是一致的。但是这个联想会导致学生产生疑问:基因与染色体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吗?“问题探讨”继续提供资料:“人只有23对染色体,却有几万个基因。”看来基因与染色体不可能一一对应了,那么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学生的这种疑惑源于头脑中的认知冲突,由认知冲突产生的问题会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就让学生带着问题

11、和探究的兴趣来学习吧。萨顿的假说运用了“类比推理”的科学方法。为了加强科学方法教育,本节安排了“类比推理”的科学方法介绍。但是,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教科书紧接着介绍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也就是著名的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通过对实验过程的介绍和分析,相信学生对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这一生物学观点将会心服口服。在这部分内容的介绍中,教科书并不局限于单纯介绍实验,也谈到了摩尔根在对其他科学家的学说持怀疑态度时,是怎样对待科学研究的。他没有批评、挖苦所怀疑的学说,而是认真钻研,设计实验,寻找证据解决疑点。科学家这种对待科学的态度和高尚的人品

12、,教师应引导学生细细体会。 在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中,学生可以再次体会正确选择实验材料在通往成功之路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摩尔根所选择的果蝇具有遗传学研究上的许多优点,非常适合作为遗传学研究的材料。因此,在旁栏的相关信息里,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果蝇这一著名的遗传学实验材料。在介绍摩尔根的实验时,教科书采取问题串的形式,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引导学生逐步揭开遗传的奥秘,最终证实基因的确位于染色体上。但是每种生物的基因数量,都要远远多于这种生物的染色体的数目,显然,一条染色体上应该有许多个基因。摩尔根和他的学生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发明了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相对位置的方法,并绘出了第一个果蝇各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相

13、对位置的图,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随着科学的发展,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已经能够用分子杂交的方法,将基因定位在染色体的相应位置上。教科书用小号楷体字介绍了这方面的进展,并配以彩色图片,这一内容不要求学生掌握,目的是为了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时代感,体现教材内容的先进性。至此,关于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及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遗传规律,学生循着科学家的探索足迹,不仅在观念上逐渐认同,在知识结构上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认识。因此,教科书安排了“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本节的“技能训练类比推理”,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类比推理的科学方法,并且为下一章的学习打下伏笔。“

14、科学家的故事”用叙事式的写法,介绍了染色体遗传理论的奠基人摩尔根的杰出贡献、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以及高尚的人品,使学生在了解科学家的事迹的同时,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第3节伴性遗传从学生感兴趣的人类遗传病引入,在“问题探讨”中让学生讨论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这两种遗传病,为什么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为什么两种遗传病与性别关联的表现又不相同?由此引出“伴性遗传”的概念。伴性遗传有什么特点呢?教科书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分析。人类红绿色盲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常见遗传病,关于色盲的发现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教科书用小号楷体字介绍了这段历史,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要求学生掌握。红绿色盲

15、症是本节学习的重点,教科书安排了一个“资料分析”活动。在这个“资料分析”里,学生需要学习识别并分析家系图。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比较复杂,正常女性、女性携带者或女性色盲与正常男性或男性色盲之间有许多种婚配方式,结果并不相同。教科书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正常女性与男性色盲婚配和女性携带者与正常男性婚配的可能结果,其他情况,如女性携带者与男性色盲婚配和女性色盲与正常男性婚配,则请学生自己完成遗传图解。既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还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学生完成了这些学习活动之后,教科书对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特点做了小结。有了对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分析做基础,对

16、于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特点,学生就不难理解了。因而,教科书对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叙述比较简单。伴性遗传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除了人的红绿色盲、抗维生素D佝偻病以及果蝇的红眼和白眼的遗传外,教科书还补充介绍了人的血友病、芦花鸡羽毛上黑白相间的横斑条纹,以及雌雄异株植物中某些性状的遗传等例子。伴性遗传在生产实践中是很有用的。教科书以芦花鸡为例,讲述了生产上为了多得鸡蛋,根据芦花鸡羽毛表现出的伴性遗传特征,将公鸡和母鸡区分开,以便多养母鸡,提高产蛋量。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教科书采取开放式的结尾,鼓励学生查阅资料,多了解有关伴性遗传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其他应用。课时分配 第1节

17、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用3课时,第2节和第3节各用1课时。备课资源染色体 将正在分裂的细胞用碱性染料染色,你会发现细胞核中有许多染成深色的物质,这些物质叫做染色体(英语:Chromosome)。染色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在生物的细胞核中,有一种易被碱性染料染上颜色的物质,叫做染色质。染色体只是染色质的另外一种形态。它们的组成成分是一样的,但是由于构型不一样,所以还是有一定的差别。染色体在细胞的有丝分裂前期由染色质螺旋化形成。用于化学分析的原核细胞的染色质含裸露的DNA,也就是不与其他类分子相连。而真核细胞染色体却复杂得多,由四类分子组成:即DNA,RNA,组蛋白(富有赖氨酸和精氨酸的低分子量碱性

18、蛋白,至少有五种不同类型)和非组蛋白(酸性)。DNA和组蛋白的比例接近于1:1。正常人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3对,并有一定的形态和结构。染色体在形态结构或数量上的异常被称为染色体异常,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疾病为染色体病。现已发现的染色体病有100余种,染色体病在临床上常可造成流产、先天愚型、先天性多发性畸形以及癌症等。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并不少见,在一般新生儿群体中就可达0.5%0.7%,如以某医院平均每年3000新生儿出生数计算,其中可能有1520例为染色体异常者。而在早期自然流产时,约有50%60%是由染色体异常所致。染色体异常发生的常见原因有电离辐射、化学物品接触、微生物感染和遗传等。临床上染色体检查的目的就是为了发现染色体异常和诊断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疾病。染色体检查是用外周血在细胞生长刺激因子植物凝集素(PHA)作用下经37,72小时培养,获得大量分裂细胞,然后加入秋水仙素使进行分裂的细胞停止于分裂中期前,以便染色体的观察;再经低渗膨胀细胞,减少染色体间的相互缠绕和重叠,最后用甲醇和冰醋酸将细胞固定于载玻片上,在显微镜下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