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3讲宋明理学一、理学的创立1背景(1)魏晋时期,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冲击着儒学地位。(2)唐代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提出儒家的“道统”思想。(3)北宋时期:士大夫们在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鼓励下,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2概念: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又称新儒学。3代表(1)周敦颐: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2)周敦颐和邵雍:率先运用系统的思辨,自觉地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寻找其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3)张载:开创“气学”一派,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
2、概念。 (4)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其核心是“仁”。三教合一三教合并儒、道、佛在中华文化的体系里是不断从对抗、排斥到互相融合而又独立并存的,故“三教合一”是指将儒家的纲常伦理,佛教的劫变、来世观念,道教的修炼理论和方法融合在一起,而不是“合并”。“三教合一”的提出,一方面反映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面临挑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以及儒家思想的兼收并蓄,与时俱进。二、理学的成熟1朱熹的理学体系(1)理气论:理先于气,理比气更根本。(2)修养论: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即“慎思明辨,格物致知”;“仁”是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强调要有社会责任感。(3)政治理论
3、: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2朱熹地位及影响(1)注解四书,使之成为理学的主要经典。(2)作为一代儒学宗师,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理学的世俗化朱熹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他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著小学集注,旨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著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方面的习惯,都提出了道德性的行为规范。在朱熹等人的影响下,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这些读物都是将理学思想世俗化,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
4、守本分等生活理念。三、理学的发展1概况代表主张影响陆九渊(南宋)(1)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2)主张“发明本心”,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准则;(3)剥落和扫除“物欲”“意见”是心学的开创者,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王守仁(明)(1)致良知;(2)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3)强调知行合一心学的集大成者“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的知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知道,自己要知道自己人生当中的目标,然后根据目标去行动;第二层意思是良知,首先你做任何事情,都要符合自己内心当中的良知(符合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2地位: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完成。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程朱坚
5、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王守仁)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王守仁)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材料反映了两派思想家的观点有哪些不同?提示:不同:“程朱”认为理是万物本原,王守仁认为心是万物本原;“程朱”主张探究外物,王守仁强调内心反省。1儒学的复兴从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他们力图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特别是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
6、值观方面的作用,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口号。其中,被称为理学或道学的学派影响逐渐增大,其代表人物是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因此这一学派也被称为“程朱理学”。2理学体系理学比较注重抽象思维,是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理论体系。它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人生的目标,应当是“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理学大师朱熹还对儒学教育进行了深入探索。他从早期儒家典籍礼记中抽出大学中庸两篇文章,加上分别记录孔子、孟子言论的论语孟子二书,合编为
7、“四书”,并且加以注释,作为先于“五经”的儒学基础读物。理学的特点及影响(理学)是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内核,吸纳佛、道思辨哲学、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等理论及精神修养方法,而最终形成的一种既有精巧的思辨形态,又有极为现实的纲常伦理内容的哲学体系。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思维激活宋明理学吸收了佛道思想,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实现了儒学进一步思辨化,标志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探究一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史料一“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天理流行,
8、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子语类史料二(王守仁)进一步发展、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与程朱理学形成分庭抗礼之势王守仁继承了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思想,主张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以自己的内心为最高权威,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体现出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萌芽。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史料一反映了朱熹继承发展了“二程”思想,提出了天理论。史料一第一句话总括,三个省略号后的部分为内涵的外延。“宇宙之间一理而已”说明了“理”是万物的本原,“理”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本体存在。“天理”说明了人世间的伦理纲常是
9、“理”的具体化。(2)史料二中“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以自己的内心为最高权威”“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反映了王守仁的主张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范畴。(1)史料一体现了理学精神的精髓。文天祥被俘期间,宁死不屈,与陆秀夫和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从文天祥身上我们能感悟到怎样的理学精神?今天我们该如何对待宋明理学?(2)结合史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理学和心学在寻求“理”的方式上有何不同?二者在本质上的区别是什么?提示(1)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崇高的气节。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2)不同:“格物致知”和反省内心。区别: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程朱
10、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项目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不同点理学思想“理”是万物的本原“心”是万物的本原方法论强调“格物致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道德观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主张人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相同点本质都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们的自然欲求内容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都继承了孔孟“仁”“礼”,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影响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作用探究二程朱理学的内容及特点史料一宋代的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
11、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在消化吸收的同时,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 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马克垚世界文明史史料二新哲学的创立者必须建立一套包含宇宙论、伦理学和知识论的体系,以宇宙论解释宇宙的诞生,以伦理学讨论整个人类问题以及确立人生行事的价值,以知识论确定实然和应然知识的基础。这个新哲学叫作程朱理学。张君励新儒家思想史(1)史料一从哲学观、伦理观等角度分析了宋明理学的特点。(2)史料二从宇宙论、伦理学和知识论的体系角度说明
12、了宋明理学的内容。(1)根据史料一,概括宋代理学的特点。(2)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史料二中所述理学在“宇宙论”“伦理学”和“知识论”上的理论分别是什么。分析理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提示(1)吸收佛、道思想;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使儒学进一步哲学化、思辨化。(2)宇宙论:“理”是宇宙的本原;伦理学:“三纲五常”;知识论:格物致知、先知后行。影响:巩固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铸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压抑人性、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宋明理学的影响1积极方面(1)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作用。(2)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家庭、国家的和谐意识。(3)具有忧患意
13、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4)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立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2消极方面(1)成为统治阶级禁锢人民思想,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阻碍了社会的进步。(2)其所宣扬的礼教和“安分”“守命”思想成为劳动人民沉重的精神枷锁。(3)“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4)等级观念、重男轻女、重礼轻法、轻视自然科学、轻视个体自由等观念,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感悟宋明理学的现实意义宋明理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朱熹集中了
14、前人(特别是程颐系统)的儒学研究成果,形成新儒学体系。他把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理论根据,构建上自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一整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通过编撰童蒙须知等启蒙著作,对儿童的衣着、饮食等日常行为都做了道德规定。比如,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程朱一派专在士阶层中求发展,终于成为新儒家的正统。直到王守仁出现后,陆王才真正能和程朱分庭抗礼。王守仁的“致良知”教以“简易直接”为特色,是和朱子“格物致知”的理论长期奋斗而获得的。他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因而打破了朱
15、子“读书明理”之教在新儒家伦理和农工商贾之间所造成的隔阂。王守仁以来有“满街都是圣人”之说,新儒家伦理因阳明(王守仁)学的出现而走完了它的社会化的历程。摘编自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1)根据材料一,分析朱熹学说形成的原因,并概括朱熹推广儒学的路径。(2)根据材料二,比较王守仁学说与朱熹学说的不同,归纳王守仁思想的社会意义。答案(1)原因: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儒学家关注社会。路径:著书立说,阐释儒家经典;将儒学教育渗透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2)不同:传播对象朱熹:士大夫阶层;王守仁:发展到普通民众。认识论朱熹:“格物致知”;王守仁致良知(反省内心)。意义:有利于思想解放;有利于提高民众的道德修养。理
16、学家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志士最推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一种典型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治国平天下”的使命,是比“修身齐家”更大程度的价值实现。将个人的才华、学识贡献给国家、民族和人民,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追求,也是一种使国家民族纵然处于苦难境况而终能屹立不败的精神凝聚力。【考法示例】运用生活情境,隐性考查宗谱纂修的影响(2020全国卷)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知情境
17、:本题创设了宗谱纂修的生活情境,要求准确认识清代宗谱纂修的社会影响。明立意:本题以清代宗谱的纂修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抓关键:对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宗谱内容的理解最重要。理思路:本题从表面上看考查的是清代的内容,但是仔细思考后就会发现,这跟我们所学的有关清代的知识好像没有关系,所以就必须从宗谱的内容入手来解决这一问题。在解答时,抓住“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关键词,就很容易想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处世理念,这说明清代的宗谱很显然是受到宋明理学的影响。这样分析就能找到正确答案(B项)了。宋明理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1)适应唐末以来重建纲常伦理
18、的需要:唐末和五代时期的长期分裂和混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因此,宋代统治者一开始就倡导尊儒读经,宋代的儒学复兴便由此开始。(2)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宋代政局稳定后,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尤其是城市生活的变化以及科学文化的进步,为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儒、佛、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结果:中国思想史在唐代中后期出现了一个重要转折,韩愈提出儒家“道统”思想,打破了三教并盛的局面。宋代儒学为了与封建统治相适应,儒家“道统”思想自然成为其承续的对象。(4)北宋初期思想解放的产物:北宋学者大胆抛弃汉唐学者师古泥古的学风,敢于疑经改经,相互辩论,相互启发,
19、独立思考,大胆立论,讲求义理,为理学的产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思想环境。【真题体验】练点:程颢理学1(2019全国卷)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B此诗的大意是闲暇的时候事事都从容自在,睡觉醒来太阳已高高升起了。静观万物,都能体会到悠然自得,人们对四季中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一样的。我所遵从的“道”,通着天地之间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而我所思考的事,像风云变化那样一刻不息。富贵贫贱都能保持
20、本心,男儿能修养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英雄了。因此,人与万事万物的理都是一样的,故选B项。练点:对“克己复礼”的理解2(2017江苏卷)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D孔子的“克己复礼”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符合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而朱熹的“克己”则要求克服人的私欲,维护封建伦理道德,二者不完全一致,故D项正确;朱熹认为“理”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下,故A项错误;朱熹提出人欲应该服从于天理,
21、以维护封建伦理道德为目标,故B项错误;朱熹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并没有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故C项错误。宋明理学的特点(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这是宋明理学的突出特点。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哲学理论体系。(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天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灭欲”或“存心灭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是更多
22、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1据宋史向敏中传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初大臣薛居正子薛惟吉之嫠妇(寡妇)柴氏,将携资再嫁,士大夫向敏中、张齐贤争相求娶,最终张齐贤如愿所偿,后来双方因此事闹得不可开交。这表明宋代()A妇女不受儒家伦理观念束缚B理学对士大夫群体影响小C士大夫婚姻观念日趋世俗化D士大夫阶层流动日益封闭C世俗化指生活变得适合现实社会,题干提及寡妇柴氏因“将携资再嫁”而受到“士大夫向敏中、张齐贤争相求娶”,这表明士大夫的婚姻越来越现实、功利,故选C项;儒家思想在宋朝仍然占重要地位,排除A项;理学在宋
23、初还未形成,排除B项;题干提及的是士大夫的婚姻,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2朱熹曾说:“天地中间,上是天,下是地,中间有许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此皆形而下之器也。然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所谓格物,便是要就这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这表明朱熹的思想()A具有唯物主义色彩B实现了儒学的思辨化C体现了经世致用思想D包含一定的科学因素D材料中朱熹认为格物就是要用“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即观察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等客观存在的东西找出理论规律,这一思路符合近代实验科学的要求,证明朱熹思想包含了科学因素,故选D项;朱熹思想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排除
24、A项;朱熹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和思辨化,但是材料并未体现这方面的观点,排除B项;经世致用思想是由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人提出的,强调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此处朱熹的格物思想并未体现对国事的关注,排除C项。3陆九渊指出:“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张官置吏,所以为民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为邦本,得乎丘民为天子,此大义正理也。”这些思想主张()A是孟子“民贵君轻”的继承发展B是“心即理”主张的具体体现C使儒学开始适应政治统治需要D已有初步反封建民主思想取向A材料体现了“民为邦本”、君为民治理国家的民本思想,是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的继承发展,故选A项;B项与材料无关
25、,排除;陆九渊是南宋人,而儒学开始适应政治统治需要是在西汉时期,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统治者要以民为本,为民治理国家,依然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不具备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取向,排除D项。4(2020南充一模)宋元时期的书院教育强调以义为本,义以导利,要求见利思义,即用道德的标准评判利的正当性,绝不能见利忘义。同时要求个人始终把整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以社会整体利益制约个人利益。材料表明()A传统的儒学价值观已被颠覆B书院注重道德教育凸显理学价值C培养道德自觉否定个人利益D重义弃利的思想贯穿书院教育B根据材料“强调以义为本,义以导利,要求见利思义同时要求个人始终把整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以社会整体利益制约
26、个人利益”可知,宋元时期书院注重道德教育凸显理学价值,故选B项。5(2020惠州二模)宋代一些史家批评传统的重事轻义的史学风气,倡导作史“但欲通知古今之变,又以观其所处义理之得失耳”。这种观点()A受到理学发展的影响B有利于确立儒学正统地位C开启通史编撰的潮流D继承了儒家重义轻利思想A由材料“又以观其所处义理之得失耳”可知,该观点受到理学发展的影响,故选A项;儒学正统地位在汉朝已经确立,排除B项;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启了通史编撰的潮流,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宋代一些史家重义理的特点,但是并没有体现其轻利的特点,排除D项。6宋人的宫廷画作折槛图描绘了西汉成帝时,一名臣子因纠举宰相触怒皇帝,成帝下令将他处死,这名臣子紧抓住殿槛不放,以至槛折,后来在大臣的力保下,这名臣子不仅保住了性命,而且成帝下令将殿槛保持原状,藉以表彰忠臣。宋人作此画意在彰显()A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B皇帝与士大夫的共生关系C士大夫振衰起弊的政治抱负D宋代统治者对文臣的重视A画中臣子不顾个人生死安危执意纠举宰相,作者在此提倡的是文人应有以天下为公的胸怀,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故选A项;画作意在表达文人以死力谏的精神,而非君臣的共生关系,排除B项;画作意在表达文人以死力谏的精神,而非士大夫的政治抱负,排除C项;D项虽符合史实,但仅据材料无法推知画作中的臣子是文臣还是武将,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