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讲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一、 内阁制度的形成1废丞相(1)背景:明太祖认为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2)措施:罢除丞相职位,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2设内阁(1)原因:朱元璋废丞相职位,政务集于皇帝一身。(2)设立: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3)特点: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明神宗实录记载: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内阁的特点。提示:内阁仅是供皇帝咨询的内侍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
2、一级的行政机构,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和附属品。二、军机处与密折制1军机处(1)目的: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2)设立:清朝雍正年间,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后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3)特点军机大臣均由皇帝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办事效率高。政治决策封闭性明显。(4)影响: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2密折制:命令地方大员密折奏事,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1宦官专权:明代皇帝厌政,将批红之事交给司礼监秉笔太监代办,这为宦官专权提供了方便。宦官有了参与政事的机会,进而造成宦官专权局面。宦官擅权乱政是皇帝授权的结果,也是利用宦官
3、牵制内阁的产物。2特务统治:明代为了确保臣下绝对忠心,利用特务手段侦察臣僚私下言行,设立厂卫机构,监视侦察官民行为,凌驾于司法部门之上,受皇帝直接领导。3八股取士:明清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故名八股取士。明清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三、清朝的边疆政策1目的: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基本原则(1)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2)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3措施(1)设理藩院主管边疆和民族事务。(2)重视边疆地区的交
4、通建设和军事防卫。(3)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4作用: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在边疆,清朝由中央设辖区,委派重臣,如设奉天、吉林、黑龙江及在外蒙古设乌里雅苏台、在新疆设伊犁5个将军辖区,但伊犁将军一直待在中原,在西藏、西宁设办事大臣辖区,蒙古则采取盟旗制,连同内地18省,全国共为26个政区。清代边疆治理的特色是什么? 提示:边疆因俗而治;具有民族特色;突出满洲地位。1君主专制的强化康雍乾时期,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这种迅速、机密的联系方式,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
5、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中枢秘书机构也发生了变化。雍正时,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由被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军机处官员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日夜轮流值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内阁只负责处理一般文书。清朝统治者对思想文化的控制非常严密,频繁制造文字狱,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2疆域的奠定(1)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2)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后裔战败投降。第二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3)17世纪中叶,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康熙前期,清军围攻侵
6、占雅克萨的俄军,迫使沙俄同意进行谈判。1689年,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1明朝政治制度的创新废丞相、罢中书省,是明初政治体制的一个重大变革,也是朱元璋立法创制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以上创制,明朝的国家体制形成了以下格局:“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这里的朝廷就是皇帝,已不同于“宋朝皇帝加宰执等于朝廷”的政治概念。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思维激活明朝废丞相、罢中书省,这一制度的变革反映出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折射出我国封建社会晚期封建制度的日趋衰落,是社会转型时期的
7、社会现象。2明清时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定型明清时期,在元朝所开创的空前大一统的基础上,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逐步定型。受此政治局势的影响,明清两部官修正史元史和明史的民族史撰述表现出四个值得注意的特征:第一,不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境内民族立史传;第二,较少的民族歧视和偏见;第三,重视反映边疆民族地区纳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过程;第四,重视总结边疆民族政策的利弊得失。而这又能够对明清时期人们尤其是统治者的民族认同心理产生积极影响,更重要的是可以为统治者制定边疆民族政策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元史和明史的民族史撰述对明清时期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定型,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摘自汪增相明清正史民族史撰
8、述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定型思维激活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清朝创造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清朝统治者重视边疆问题,能够较好地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探究一明清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史料一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中国传统政治史料二军机处撰拟的谕旨诏令,不经过内阁,而直接由军机处密封,经驿马递送给各地方督抚,称为“廷寄”,直接交给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各地方的奏折也不经内阁而直接交军机处。白寿彝中国通史(1)史料一从“私人办公厅”“真正领袖”等信息理解内阁的性质和作用。(2)史料二
9、从“谕旨诏令”“由军机处密封”等关键信息理解军机处的职能。(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内阁的性质及作用。(2)根据史料二概括军机处的职权。其本质上说明了什么?提示(1)性质: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作用:加强了皇权。(2)职权:负责撰拟皇帝的谕旨诏令;将皇帝的诏令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政府;负责保管地方奏折。说明: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内阁与军机处的比较比较项内阁军机处不同点朝代明朝清朝设置原因皇帝政务负担沉重议政王大臣会议制约皇权;处理西北军务的需要权限明成祖时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明宣宗时拥有了票拟权按皇帝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再传达给中央各部和
10、地方官员执行特点皇帝的最高幕僚、内侍机构人员简单(简);行事快捷(速);外界干涉少(密)相同点由皇帝较亲近的人员组成;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都无决策权探究二明清时期中央集权的加强史料一总督巡抚在明代制度下还尚好,因其必有事才派出此等官,并且都带一个都御史的衔。这就是说,由中央政府都察院的都御史临时派到地方去办事,所办是巡抚、总督等事。譬如倭寇来了,沿海地方没有总其成的人,就派一个总督或巡抚去,这是临时的。过几年,事情平定了,这官仍旧回中央,机关也撤销了。但一到清代,总督巡抚又变成永久的,在布政使(藩台)按察使(臬台)上面再加巡抚总督,地方行政就愈来愈坏了。钱穆中国历代政治
11、得失史料二朱元璋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充实了机构,加强其职权,长官为左右都御史,与六部权力并重,负责纠察百司。其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在京城内有监视文、武、钱、谷之权,在外称巡按,代表皇帝巡行各地,“大事奏裁,小事立断”。都察院与刑部、大理寺并称“三法司”,使司法部门也互相牵制,避免某一个部门独断专行。朱元璋又于六部之外设六科给事中,直接对皇帝负责,一方面协助皇帝监督六部,另一方面抑制御史权力过大。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1)史料一主要说明了明清督抚体制的形成过程:明代督抚是临时性的,以负责某一重大事务为主,职责范围也不明确;清代督抚成为定制,负责地方行政,产生一定弊端。(2)史料二主要
12、从地位权力、中央与地方体系、与司法部门和皇权的关系等角度分析了明代监察体制的特点;从吏治、社会等方面分析了明代监察体制的历史意义。(1)根据史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督抚制的演变特点及原因。(2)根据史料二,归纳明代监察体制的特点及历史意义。提示(1)演变特点:从临时委派到永久存在;由负责专门事务到负责地方行政;由一般加衔到正式建制;等等。原因: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皇权;强化政府对社会的控制;等等。(2)特点:位高权重;中央监察与地方监察并举;监察与司法部门互相牵制、突出皇权。历史意义:一定程度上澄清了吏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制
13、度,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2内容详尽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3以强化君权为核心,程度空前。主要体现在废除丞相、军机处的设置和大兴“文字狱”等方面。4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我们看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对此需要做具体分析。如果没有这样的体制。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则无从谈起。中国的君主集权制度曾经对包括皇帝在内的统治者形成过一定的制约,更加重要的是,这种体制
14、有利于维护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宁。其中的科举选官制度扩展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为中小地主和平民开辟了入仕途径,形成了由下层社会到上层社会的政治通道,特别是科举制度将教育制度与选官制度结合为一个整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上层官员队伍的知识水平,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了贡献。中国古代有法制,缺少法治。君主把法制作为治民治吏的一种手段,自己则凌驾于法制之上。可以有不同的效果;一治一乱,有天壤之别,反映出人治的弊端。摘编自张岂之从民族复兴的高度看中华文化前景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与中华文明发展”,自行拟定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15、答案示例:论题: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延续和传承,但明清时期,延缓了向近代文明的转变。阐释: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延续与传承。君主集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宁,保障经济文化的发展;官僚政治(士人政府)冲破了贵族血缘世袭,扩大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科举制度保证了官员队伍的知识水平及各阶层的流动。明清时期延缓了其向近代文明的转变。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人治弊端更加暴露,造成体制僵化,妨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未能主动融入工业文明潮流,使近代中国逐步落后于西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双重影响1积极影响(1)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16、的巩固与发展。(2)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技术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2消极影响(1)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2)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生产力发展,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近代中国社会的落后。(3)思想上,专制统治严密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考法示例】运用生活情境,隐性考查明朝国家治理(2020全国卷)明万历年
17、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权势强大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知情境:本题呈现了明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向神宗面谏力争的生活情境,准确认识明朝内阁制。明立意:本题通过张居正阻止户部向明神宗提供索要的钱币这一知识点,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抓关键:“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理思路:明神宗让工部铸钱供内府使用,张居正据理力争,让明神宗的希望落空,这至少说明张居正当时的权力是相当大的。据此,可暂时锁定A项最有可能是正确答案。然后再
18、结合题干信息以及明朝政治、经济的总体特征对其他几个选项进行分析,逐一进行排除,便可得出最后的答案(A项)。【真题体验】练点:明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2016全国卷)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B题干反映的是明朝初期,地方由三司分别掌管“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到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说明地方行政权力出现了由明初的多人掌握到明中叶以后一
19、人掌握的变化,这样有利于统一协调地方各部门工作,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B项正确。明清对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继承与发展(1)继承:基本上继承了元代的行省制度以及土司制度等地方行政制度。(2)发展明代: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降低其品秩等级。地方分权,相互牵制,由布政使司掌民政、财政,另设都指挥使司主兵政,按察使司主刑狱,三机构互不统属,各直隶中枢,凡遇重大政事便共同商讨。整顿地方机构统属关系,实行布政使司、府和直隶州、县和一般州三级统属。清代:清承明制,在内地设18行省;清行省以下机构大都承明制,但其长官称知府、知县;清代边疆地区政治制度因地制宜,因民族而异。1(2020南平三模)明朝中后期,官场
20、形成一条惯例,不是庶吉士(官职,由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担任)不可入内阁。翰林院庶吉士成为进入内阁的敲门砖,因此内阁阁臣多为翰林文学之士实属正常。这一规定()A.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 B提高了行政决策的效率C导致经世之才的缺乏 D造成政治局面的动荡C根据材料“内阁阁臣多为翰林文学之士”并结合所学科举考试的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可知内阁阁臣多数精通文学而缺乏实际的经世之才,故选C项;内阁阁臣仅是官僚中的少数,不能促进文化教育的普及,排除A项;材料“内阁阁臣多为翰林文学之士”说明阁臣更加精通文学而不是处理行政,排除B项;材料“翰林院庶吉士成为进入内阁的敲门砖”说明阁臣选拔比较稳定不会造成政治局面的
21、动荡,排除D项。2(2020怀化期末)某学者说道:明代给事中是分科的,依照尚书六部分科。皇帝诏书必经尚书,始分部行下全国,此六科给事中仍可有封驳权。这表明()A政府行政效率提高 B皇权受到一定制约C监察机构职权扩大 D明朝吏治腐败严重B由“此六科给事中仍可有封驳权”可知,六科给事中对皇权有一定的牵制,故选B项;题干未提及政府办事时间的长短,排除A项;题干只是提及六科给事中可以封驳皇帝诏令而已,没有体现还可以管辖其他部门,排除C项;D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3清朝制定了针对蒙古族、藏族、回族以及西南少数民族的专门法规理藩院则例钦定西藏章程回疆则例苗例等,因俗而治。这些法规()A有利于多民族国家巩
22、固 B形成了完整的法律体系C体现了天朝上国的意识 D加强了民族间交流交融A根据材料“清朝制定了针对蒙古族、藏族、回族以及西南少数民族的专门法规因俗而治”可知,清朝结合具体民族情况治理少数民族地区,有利于多民族国家巩固,故选A项;仅仅从制定了针对蒙古族、藏族、回族以及西南少数民族的专门法规,无法体现形成了完整的法律体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朝结合具体民族情况治理少数民族地区,与天朝上国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朝结合具体民族情况治理少数民族地区,与民族间交流交融无关,排除D项。4入关前,满族重视主奴差别,强调笃诚事上的传统。入关后的清朝诸帝无不强调满洲官僚贵族要“毋忘根本”,反对“学彼伪
23、习”,如“虚伪浮华、沽名钓誉、结党揽权”。清朝诸帝此举旨在()A抵制儒家伦理的渗透 B论证满族文化的优越性C保持贵族的特权地位 D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D根据材料“反对学彼伪习,如虚伪浮华、沽名钓誉、结党揽权”可知,清朝诸帝严防臣下出现夺权的行为,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故选D项;清朝诸帝反对的是“虚伪浮华、沽名钓誉、结党揽权”等政治“伪习”,而非反对儒家思想,事实上,清朝入关后为笼络人心,缓和民族矛盾,对儒学是尊崇的,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要保持满族的政治传统,而非论证满族文化的优越性,排除B项;清朝诸帝的行为旨在保持皇权的特权地位,而非贵族,排除C项。5下图是我国古代某一时期行政机构示意图(局部
24、)。该时期最有可能是()皇帝A唐后期 B宋前期C元后期 D清前期D示意图中没有宰相,唐、宋和元朝均有宰相,清朝前期继承了明朝的内阁制度等,故选D项。6(2020焦作一模)有学者认为,仅就中枢机构而言,明朝经历了一个废丞相、置四辅、设内阁的历史阶段,而清朝则走了置议政大臣、设四大臣、立军机处的历史轨迹。两朝最后都形成了兼职丞相制的体制。“兼职丞相制”的形成从本质上反映出明清时期()A官僚政治体系扭曲混乱B君主专制统治效能空前提高C贵族政治淡出历史舞台D前朝宰相制度得以变相恢复B由于丞相有制约皇权的作用,故明清时期实行兼职丞相制,就是使大臣承担着丞相的责任,却没有丞相的权力,实质是加强皇帝专制独裁的权力,故选B项;从材料可知,明清中枢机构的演变是有体系的,有一定运行机制,排除A项;秦朝实行郡县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C项;“兼职丞相制”不是真正的丞相,其实质是维护君主专制,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