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第四单元11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语基落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缪贤(mio)燕国(yn)砧板(zhn)倨傲(j)B.睥睨(n)弄臣(lng)书斋(zhi)佯狂(yng)C.汤镬(hu)渑池(min)盆缶(fu)怒叱(ch)D.披靡(m)避匿(n)鄙贱(bi)刎颈(wn)思路解析:A项,“燕”应读“yn”。B项,“弄”应读“nng”。D项,“鄙”应读“b”。答案:C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愿以十五城请易璧愿:同意。B.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曲:理亏。C.固请,召有司案图案:审察、察看。D.度道里会遇之礼毕遇:会见、见面。思路解析:A项,“
2、愿”的意思是“希望”。答案:A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而相如廷斥之卒廷见相如B.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相如因持璧却立C.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D.而位居我上怒发上冲冠思路解析:A项,“廷”都是名词作状语。B项,“因”,介词,经由或通过;副词,于是。C项,“之”,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上”,名词,上面;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答案:A4.下列语句从句式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求人可使报秦者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设九宾于廷会于西河外渑池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者,赵之良将也以勇气闻于诸侯何以知之臣诚恐见欺于王而
3、负赵A./B./C./D./思路解析:定语后置;判断句;被动句;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答案:A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9题。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
4、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徒:白白地。B.君不如肉
5、袒伏斧质请罪伏:趴伏。C.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许:赞许。D.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完:使完好无缺。思路解析:C项,“许”,答应,许可。答案:C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拜相如为上大夫B.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C.夫赵强而燕弱不如因而厚遇之D.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赵亦盛设兵以待秦思路解析:A项,“为”,都是动词,担任。B项,“者”,助词,表人;助词,表原因。C项,“而”,连词,表并列;连词,表顺承。D项,“以”,介词,用;连词,用来。答案:A7.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蔺相如“有智谋,宜可使”的一项是()臣舍人蔺相如可使臣尝有罪
6、,窃计欲亡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A. B. C. D.思路解析:是宦官缪贤推荐蔺相如的话,是缪贤的想法,只能体现蔺相如的“勇气”。排除这三个即可。答案:B8.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赵国得到和氏璧时,秦昭王遗书欲以十五城换取和氏璧。给还是不给,这是摆在赵国面前的两难问题。B.秦派使者送信,按照外交礼节,赵应派使者回复,但满朝文武,却找不到一个可以出使秦国的人,这是蔺相如出场的背景。C.缪贤在赵国确实没有可出使秦国的合适人选时推荐了蔺相如,可见当时赵国并不注重人才,致使国力弱小。D.蔺相如认为,秦强赵弱
7、,国家实力间的差距决定了和氏璧不得不给。在决定给秦国和氏璧后,又许下诺言:城入赵璧留秦或完璧归赵。思路解析:C项,“当时赵国并不注重人才,致使国力弱小”在原文中没有依据。答案:C9.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2)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3)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思路解析:翻译重点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窃”,私下里;“以为”,认为;“奈何”,怎么办。参考答案:(1)我曾经犯过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国去。(2)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慧和谋略,应该是可以出使的。(3)赵王说:“得了我的璧,不给我城邑,怎么办?”(二)拓展延
8、伸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3题。张耳陈馀列传司马迁张耳者,大梁人也。其少时,及魏公子毋忌为客。张耳尝亡命游外黄。外黄富人女甚美,嫁庸奴,亡其夫,去抵父客。父客素知张耳,乃谓女曰:“必欲求贤夫,从张耳。”女听,乃卒为请决,嫁之张耳。张耳是时脱身游,女家厚奉给张耳,张耳以故致千里客。乃宦魏为外黄令。名由此益贤。陈馀者,亦大梁人也,好儒术,数游赵苦陉。富人公乘氏以其女妻之,亦知陈馀非庸人也。馀年少,父事张耳,两人相与为刎颈交。秦之灭大梁也,张耳家外黄。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秦灭魏数岁,已闻此两人魏之名士也,购求有得张耳千金,陈馀五百金。张耳、陈馀乃变名姓,俱之陈,为里监门以自食。两
9、人相对。里吏尝有过笞陈馀,陈馀欲起,张耳蹑之,使受笞。吏去,张耳乃引陈馀之桑下而数之曰:“始吾与公言何如?今见小辱而欲死一吏乎?”陈馀然之。秦诏书购求两人,两人亦反用门者以令里中。陈涉起蕲,至入陈,兵数万。张耳、陈馀上谒陈涉。涉及左右生平数闻张耳、陈馀贤,未尝见,见即大喜。陈中豪杰父老乃说陈涉曰:“将军身被坚执锐,率士卒以诛暴秦,复立楚社稷,存亡继绝,功德宜为王。且夫监临天下诸将,不为王不可,愿将军立为楚王也。”陈涉问此两人,两人对曰:“夫秦为无道,破人国家,灭人社稷,绝人后世,罢百姓之力,尽百姓之财。将军瞋目张胆,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愿将军毋王,急引兵
10、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也。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如此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则帝业成矣。今独王陈,恐天下解也。”陈涉不听,遂立为王。(节选自史记张耳陈馀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如此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则帝业成矣B.如此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则帝业成矣C.如此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则帝业成矣D.如此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
11、立以德/服之/如此则帝业成矣思路解析:“野无交兵”“县无守城”结构对称,中间可断开;两个“诸侯”连接,中间断开;“诛暴秦”可根据学过的知识断开,“据咸阳以令诸侯”是“诛暴秦”的结果。其他根据文意断开。答案:A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公子指“战国四公子”之一的魏无忌。“四公子”指楚国春申君黄歇、燕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B.客是门客,寄食于贵族豪门的人。古时各贵族豪门门客众多,如孟尝君就有门客三千人。C.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所起的名号为庙号,如“高祖”“太宗”等,文中的“高祖”指刘邦。D.里是古代的地方行政组织。有以五十家为
12、一里的,有以七十家为一里的,也有以一百家为一里的。思路解析:孟尝君田文是齐国的。答案:A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耳的妻子长得非常漂亮,未嫁张耳之前跟了一个平庸的丈夫,丈夫死后才嫁给了张耳。B.陈馀年龄比张耳小,与张耳共事像侍奉父亲那样对待张耳,两人遂结为忘年生死之交。C.陈涉占领陈地后,拥兵数万,陈地的父老劝陈涉自立为王,认为不称王不足以镇服诸侯。D.陈涉就称王之事问张耳、陈馀,二人认为这样会使天下离心离德,可先立六国的后人为王。思路解析:A项,理解错误,“亡其夫”是从她的丈夫家逃离。答案:A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秦诏书购求两人,
13、两人亦反用门者以令里中。(2)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思路解析:这两句话的翻译重点是文言实词的用法。“购求”,悬赏捉拿;“令”,下命令;“王”,称王;“私”,有私心。参考答案:(1)秦二世下诏书悬赏捉拿他们两人,他俩也以监门吏的身份下令里中百姓去查找。(2)如今刚刚打到陈地就称王,在天下人面前显示出自己的私心。参考译文张耳,是魏国大梁人。他年轻的时候,(曾赶上)做过魏公子无忌的门客。张耳曾逃亡在外,来到外黄。外黄有一富豪人家的女儿,长得很美丽,却嫁了一个愚蠢平庸的丈夫,就逃离了她的丈夫,去投奔她父亲旧时的宾客。她父亲的宾客平素就了解张耳,于是对富人的女儿说:“你如果要嫁个有才能的丈夫,就嫁给
14、张耳吧。”富人的女儿听从了他的意见,终于断绝了同她丈夫的关系,改嫁给张耳。张耳这时正单身逃亡在外,女家用大量钱财资助他,张耳因此招纳了许多远方来的宾客。于是在魏国外黄做了县令。他的名声从此更加大起来。陈馀,也是魏国大梁人,爱好儒家学说,曾多次游历赵国的苦陉。一位很有钱的公乘氏把女儿嫁给了他,他知道陈馀不是一个平庸无为的人。陈馀年龄小,他就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张耳,两人建立了断头不悔的患难情谊。秦国灭大梁时,张耳家住在外黄。汉高祖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曾多次和张耳交游,在张耳家一住就是几个月。秦国灭魏国几年后,已经听说这两个人是魏国的知名人士,就悬赏捉拿,有捉住张耳的人赏给千金,捉住陈馀的人赏给五百
15、金。张耳、陈馀就改名换姓,一块儿逃到陈地,为一个里巷看门,借以为生。两人相对守门。里中小吏曾因陈馀犯了小的过失鞭打他,陈馀打算起来反抗,张耳赶快用脚踩他,示意他接受鞭打。小吏走后,张耳就把陈馀带到桑树下,责备他说:“当初我跟你怎么说的?如今遭到小小的屈辱,就要死在里吏手上吗?”陈馀认为他说得对。秦二世下诏书悬赏捉拿他们二人,他俩也以监门吏的身份下令里中百姓去查找。陈涉在蕲县起义,打到陈地,军队已扩充到几万人。张耳、陈馀求见陈涉。陈涉和他的亲信们平时多次听说张耳、陈馀有才能,只是未曾见过面,相见后就非常高兴。陈地的豪杰父老就劝说陈涉道:“将军身穿坚固的铠甲,手拿锐利的武器,率领着士兵讨伐暴虐的秦
16、国,重立楚国的政权,使灭亡的国家得以复存,这样的功德,应该称王。况且还要督察、率领天下各路的将领,不称王是不行的,希望将军立为楚王。”陈涉征求陈馀、张耳的看法,他二人回答说:“秦国无道,占领了人家的国家,毁灭了人家的社稷,断绝了人家的后代,使百姓人力疲惫,财力枯竭。将军怒目圆睁,放开胆量,不顾万死一生,是为了替天下人除恶去暴。如今刚刚打到陈地就称王,在天下人面前显示出自己的私心。希望将军不要称王,赶快率兵向西挺进,同时派人去拥立六国的后代为王,树立自己的党羽,给秦国增加敌对势力。给秦国树敌越多,它的力量就越分散,我们的党羽越多,兵力就越强大。如果这样,就用不着在辽阔的旷野荒原上互相厮杀,也不存
17、在坚守强攻的县城,铲除暴虐的秦国,就可以占据咸阳向诸侯发号施令。各诸侯国在灭亡后又得以复立,施以恩德感召他们,如能这样,那么帝王大业就成功了。如今只在陈地称王,恐怕天下的诸侯就会懈怠不相从了。”陈涉没听从他们的意见,就自立称王。三、表达交流14.翻开中学语文教材,一位位作者、一个个人物如在眼前,请从中学语文教材中任选两位作者或文章中的人物,仿照例句写两个句子。要求与例句的句式一致。例句:没有坚定的信念,蔺相如就不会完璧归赵,不完璧归赵,史书何能赞勇士?思路解析:例句紧扣“信念”造句,仿句也要先确定一个立意,从教材中选取大智大勇之人,采用反问句表述。答案:示例没有过人的胆略,荆轲就不敢图穷匕见,
18、不图穷匕见,天下何人夸壮士?没有坚贞的节操,陶潜就不会辞官归隐,不辞官归隐,文坛谁敢称靖节?15.某中学文学社举办“感动心灵我最崇敬的课文人物”评选活动,请为入选的蔺相如写一则颁奖词。要求:符合人物特征;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050字。思路解析:给获奖人物撰写颁奖词应该从大处着眼,抓住人物最主要的令人钦敬的事迹,简要概述,力求用最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丰满的人物形象。同时要纵向开掘,彰显精神,要体现出人物的闪光心灵、人格魅力,或是人物的坚强意志、思想品质等。在表达上,事、理、情有机融合,做到水乳交融,自然成趣。就本题来讲,要注意修辞的使用。参考答案:入选人物:蔺相如身为门
19、客,胆识非凡。完璧归赵,不畏强权;渑池赴会,机智周旋。位超廉颇,忍辱避让;国家为先,如海器量。伟哉蔺相如,千秋美名扬!16.阅读下面的问卷调查统计表,根据其中反映的情况,补充下面文段中空缺的内容(不得出现数字),使上下文语意连贯。(1)您希望开设礼仪教育的课程吗?()A.非常希望B.希望C.不希望D.无所谓调查对象选项学生市民A19.08%11.90%B68.79%59.52%C5.20%5.95%D6.94%22.62%(2)您认为礼仪教育的承担者应该是(多项选择)()A.家庭B.学校C.社会D.以上都是调查对象选项学生市民A20.23%22.62%B9.83%15.48%C8.67%13.
20、10%D65.32%58.33%调查显示,学生与市民对礼仪教育的认识有诸多相同之处。在是否希望开设礼仪教育课程的问题上,学生与市民中。在礼仪教育承担者的问题上,学生与市民中;同时,也都认为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家庭是最重要的礼仪教育承担者,然后依次为学校和社会。但学生与市民的认识也存在差异,例如对礼仪教育的需求,。思路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对材料的分析能力,要求从图表中筛选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并运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观点。分别是纵向比较后合并同类项得出的,是横向比较后得出的。做表(格)文(字)转换题时,要关注图表题目、表头、表脚,兼顾图表里的各个要素,把握图表大主题或方向,尤其是重视数据变化。掌握表示程度范围的概念,文字表达不出现数字。答案:示例多数希望开设礼仪教育课程多数认为礼仪教育的责任应由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承担学生比市民更加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