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泰安第四中学2018-2019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30643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47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泰安第四中学2018-2019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山东省泰安第四中学2018-2019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山东省泰安第四中学2018-2019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山东省泰安第四中学2018-2019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山东省泰安第四中学2018-2019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山东省泰安第四中学2018-2019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山东省泰安第四中学2018-2019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山东省泰安第四中学2018-2019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山东省泰安第四中学2018-2019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山东省泰安第四中学2018-2019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山东省泰安第四中学2018-2019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山东省泰安第四中学2018-2019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山东省泰安第四中学2018-2019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山东省泰安第四中学2018-2019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山东省泰安第四中学2018-2019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山东省泰安第四中学2018-2019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山东省泰安第四中学2018-2019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山东省泰安第四中学2018-2019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山东省泰安第四中学2018-2019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山东省泰安第四中学2018-2019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山东省泰安第四中学2018-2019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5页
山东省泰安第四中学2018-2019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5页
山东省泰安第四中学2018-2019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5页
山东省泰安第四中学2018-2019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5页
山东省泰安第四中学2018-2019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东省泰安第四中学2018-2019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2019.3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1932年,英国外交大臣奥斯汀张伯伦在评论国际形势时说:“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相互之间不是更加接近,不是在增进友好的程度,不是在向稳定的和平迈进,而是又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与上述评论相关的历史背景是A. 美国经济危机波及世界B.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C. 纳粹党在德国上台执政D. 日本发生“二二六”兵变【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济危机的理解。由“1932年和材料的信息来看,主要反映了经济危机

2、波及到全世界。其它是错误的。所以选A。2.有学者在研究20世纪30年代欧洲某历史事件时说:“这是大国侵略性和防御性两种民族主义妥协的顶峰,它们的共同本质是民族利己主义。”被这位学者称为“顶峰”的事件A. 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B. 使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最终破产C. 使德军摆脱了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困境D. 承认了德国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的现实【答案】A【解析】材料中“侵略性”揭示的是德国的目的,“防御性”是指苏联的避战自保,“民族利己主义”说明都符合各自的国家利益,因此被这位学者称为“顶峰”的事件是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署。该条约的签署,加速了二战爆发,故答案为A项。使建立欧洲集体安

3、全体系的努力最终破产是1939年4月英法苏三国谈判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排除B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署使德国避免了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局面,C项说法错误,排除;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未涉及捷克斯洛伐克问题,排除D项点睛:本题需要明确的是材料中的“侵略性”和“防御性”是指什么。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双方来看,各自目的不同,但均是民族利己主义的表现。在确定“顶峰”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后,很容易作出正确选择。3.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某重大事件发生之后,希特勒感到很欣喜“现在我们不可能失败了:现在我们有了一个在三千年中从未失败过的盟国”。丘吉尔也表达了一种解脱的感觉,他对战争形势作出评价“胜利终究属于我们。

4、”蒋介石则突然有了一种放松的感觉,破天荒地对副官说“今天晚上去看戏”。此处“某重大事件”应该是A. 苏德战争爆发B. 太平洋战争爆发C. 反共产国际协定的签署D. 联合国家宣言签【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提供的二战中和有中国蒋介石可以判断跟远东战场有关,应该是日美参战,所以正确选项是B。A项和中国无关,且英国并未增加新的伙伴;C项是法西斯国家签订的同盟条约;D项是成立联合国的条约。考点:太平洋战争点评: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线上多了一个盟友,所以蒋介石宽心很多;希特勒也减轻了西方作战的压力;英国也多了一个同盟国美国,因此才有了材料中的战争双

5、方的领袖的表现。4.观察下图中的漫画,此漫画尖锐地指出:存在于欧洲其他国家中的如桥墩般的五种“力量”懦弱、背叛、恐慌、腐败、讹诈在战争初期“支撑了”希特勒军事侵略的野心和脚步。希特勒的军事讹诈和进攻第一次没有得逞的是欧洲桥的架设A. 进攻波兰B. 进攻北欧C. 进军法国D. 不列颠大空战【答案】D【解析】【详解】“海狮计划”是二战中德国进攻英国的作战策略,即不列颠之战,希特勒决定采用空中进攻迫使英国投降,结果德国空军受到重创,这是希特勒发动战争以来的首次失败,之后德国进攻苏联,被迫开始两线作战,故D正确;德国进攻波兰、北欧都实现了侵略目的,不符合“第一次没有得逞”,排除AB;进军苏联是在不列颠

6、之战后,不符合“第一次没有得逞”,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希特勒的军事讹诈和进攻第一次没有得逞”,结合所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分析解答。5. 学者们评论某一时期的欧洲,使用了“欧洲的末日审判”“欧洲的政治崩溃”“欧洲时代的消失”“别了,欧洲历史”等标题。据此判断,欧洲的这一时期开始于( )A. 20世纪30年代初B. 20世纪40年代中期C. 20世纪70年代初D. 20世纪80年代末【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考查学生对二战后欧洲的理解.由“欧洲的末日审判”、“欧洲的政治崩溃”、“欧洲时代的消失”、“别了,

7、欧洲历史”得知是二战后欧洲的普遍衰落,美国经济实力最强.其它是错误的.所以选B.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二战后欧洲的普遍衰落6. “俄国的危险就是我国的危险,就是美国的危险;俄国人民为了保卫家园而战的事业就是世界各地自由人民和自由民族的事业。在这生命尚存,力量还在之际,让我们加倍努力,合力奋战吧!”对丘吉尔这段演说的正确解读是演说发表在慕尼黑会议召开之时 丘吉尔旨在反对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对希特勒入侵苏联感到极为不安 倡导各国联合起来抗击法西斯侵略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项明显错误,慕尼黑会议之时英国奉行的是绥靖政策,并未提到支持俄

8、国革命的问题;项错误,丘吉尔的言论并不是针对的张伯伦的绥靖政策,而是20世纪40年代德国对俄国的入侵,反法西斯势力受到重创的问题。从材料可以看出丘吉尔对希特勒入侵苏联感到极为不安,倡导各国联合起来抗击法西斯侵略。因此正确,故选D。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二战7.20世纪30年代,美国推行中立政策,下列对这一政策的正确表述是适应国内外形势,维护自身利益反映国际形势走向缓和不利于地区冲突的缓和与解决不关心美洲地区以外的事务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中立”政策实质上是一种绥靖政策,为维护自身利益,纵容了法西斯侵略,不利于地区冲突的缓和与

9、解决,项正确;20世纪30年代美国推行“中立”政策时,法西斯国家在世界各地点燃战火,国际局势趋于紧张,项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提出了“十四点和平纲领”,企图建立世界霸权,随着德国法西斯的扩张对美国造成了巨大威胁,美国不断修改“中立法”,为了帮助英国抵抗德国,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案,体现了美国对国际事务的关注,项错误。因此符合题意的项为,A选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8.1939年8月,希特勒私下宣称:“让我们把这一条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看作是确保我们后方的东西吧。”“目前苏联并不危险只有当我们在西欧的行动自由时,我们才能反对苏联。在以后一

10、两年中,目前的局面将继续存在。”这表明德国签约的首要目的是A. 在未来的战争中免于两线作战B. 在德军突袭波兰时避免与苏军发生冲突C. 首先攻占西欧,为将来进攻苏联做准备D. 防止苏联与英法构筑集体安全体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让我们把这一条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看作是确保我们后方的东西”可知签订该条约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后方的安全;再结合“目前苏联并不危险只有当我们在西欧的行动自由时,我们才能反对苏联”可以看出德国是签约的首要目的是为了避免在未来的战争中免于两线作战。A项符合题意。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走向世界大战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1、9. 有人认为反法西斯战争是从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抗战开始的,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是九一八事变。如果这一论点成立,那么支持它的最有利论据是( )A.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为挑起战争蓄意制造的B.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在极其不利的环境下,长期孤军奋战C. 日本法西斯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敌人,发动九一八事变是日本走向世界战争的起点D.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主战场,为世界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认识与理解。依据所学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本蓄意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之后日本步步紧逼,最终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和太

12、平洋战争。由此可知,九一八事变是日本走向发动世界大战的起点。分析选项,A、B不够充分;C符合题意;D表述有误,中国战场只是主战场之一。所以应选C。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日本法西斯势力的膨胀和对外扩张10.下图是“二战”后初期苏联的一幅宣传漫画华盛顿的“和平鸽”,鸽子身体是标有“US”字样的原子弹,从图中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A. 古巴导弹危机中美苏双方的激烈对抗B. 是美国对“华约”组织的挑战C. 苏联对马歇尔计划的应对D. 苏联揭示了“二战”后美国和平政策的虚伪性【答案】D【解析】【详解】解读漫画信息可知,图中的美国人正将原子弹装饰成和平鸽的样式,揭示了美

13、国和平政策的虚伪性,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苏联对美国的政治宣传,并未体现古巴导弹危机中美苏激烈对抗;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苏联对美国的政治宣传,并未体现美国对“华约”组织发出挑战;C选项错误,为了应对美国的马歇尔计划,苏联提出了莫洛托夫计划,与材料内容无关。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1.下列四幅图反映出“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基本特点是A. 既相互妥协又激烈争夺B. 政治上妥协军事上对抗C. 两国关系逐渐走向缓和D. 美国一直处于主动地位【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二战后美苏之间的冷战,在长达50年的冷战中双方之间根据自身实力的比较出现过相互妥协又激烈争夺,所以符合事实的是A,

14、BCD不符合题意。12.有关两极格局表述不正确的是A. 此格局是二战后各国综合实力对比的产物B. 它表现了两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尖锐对立C. 朝鲜和德国的分裂是其缩影D. 它是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产物【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苏综合国力强大,而其他国家普遍衰弱,故形成以美苏实力为基础的两极格局,所以A正确;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两国意识形态对立,故B正确;朝鲜和德国的分裂都是两极格局的产物,故C正确;两极格局是二战后各国综合实力对比的产物,故D错,符合题目要求。故答案选D。点睛:逆向型选择题(否定选择题)的做法。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

15、干部分采取否定式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错误的”、“不包括”、“无关的”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它主要适用于难度稍大的组合型选择题和逆向型选择题,重在考查学生再现史实和比较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13.有人这样评价马歇尔计划:“对美国来说,马歇尔计划达到了一箭几雕的目的。”这里的“几雕”不包括A. 稳定西欧经济B. 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C. 有助于美国商品的输出D. 把受援国纳入美国全球称霸的战略轨道【答案】B【解析】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不仅有利于美国商品输出,同事有利于受援国被被迫纳入到美国美国全球称霸的战略轨道,美国在国

16、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A、B和D说法均正确。14.二战后期英国首相丘吉尔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曾在某次国际会议上划分了对某些国家的战后控制权。此表透露的正确信息是罗马尼亚希腊南斯拉夫匈牙利保加利亚苏联90%10%50%50%75%英国10%90%50%50%25A. 英国独占世界霸权的愿望B. 东欧成为苏联英国战后争夺的焦点C. 英国欲损取利益讨好美国D. 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表格信息可知,二战后期英苏两国在东欧和南欧划分自己的势力范围,践踏了这些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内容与图片信

17、息不符,且不符合史实,错误;B选项错误,依据表格信息可知,涉及的国家还有南欧;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美国的信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5.“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假使西方民主国家团结一致,严守联合国的原则,那么,他们推行这些原则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没有人会来冒犯它们。”以上一段话是丘吉尔的一段演说词。对这段话最准确的理解是A. 维护联合国的权威B. 欧洲联合起来,应对苏联威胁和美国控制C. 两大阵营应该和平相处D. 遏制苏联,对抗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结合所学可知,这

18、篇演说词是二战后著名的“铁幕演说”,反映了二战后美苏由战时同盟转变为对抗,由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差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遏制苏联,对抗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正是冷战开始的序幕。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拉开美苏冷战序幕的“铁幕”演说,与联合国无关;B选项错误,欧洲联合开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与材料时间及内容不符;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两大阵营的对抗,不是和平共处。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6.下图是一幅关于冷战的讽刺漫画,结合所学判断,对这幅漫画解读正确的是A. 两极格局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政治发展B. 两极格局承认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共处与

19、合作C. 美苏两极处于相对均势及“核恐怖平衡”状态D. 两极格局孕育着多极化趋势【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从漫画可知,它反映了美苏军事力量的均衡,因此都不敢于发动战争,故C正确。A中的“战后世界经济政治发展”从漫画中无法得出。BD也与题无关。17.“1962年,在纽约,一群青年人狂喊:与其让俄国人的原子弹来轰击,不如自己毁灭算了!在莫斯科,几名女大学生躲在宿舍里相拥而泣,等待末日的到来。在哈瓦那,天空中的每一个黑影、声响都令市民心惊肉跳。”上述情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 朝鲜战争B. 柏林墙事件C. 越南战争D. “古巴导弹危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美苏争霸的认识,本题关

20、键的信息是“与其让俄国人的原子弹来轰击,不如自己毁灭算了!”和“在古巴哈瓦那,天空中的每一个黑影、声响都令市民心惊肉跳”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是发生在美苏争霸时期的古巴导弹危机。所以答案选D。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美苏争霸18.下列有关“冷战”的表述正确的是:是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出台北约的建立加剧了“冷战”的程度包括对苏联的经济封锁和军事进攻等手段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冷战”是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

21、进攻之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项正确;“冷战”开始的标志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项正确;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北约建立,加剧了“冷战”的程度,项正确;冷战是除了军事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手段,项错误。因此符合题意的项为,A选项正确。其它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9.关于雅尔塔体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雅尔塔体系是根据一系列会议划分美苏两国的世界范围的精神而形成的雅尔塔体系建立在美苏两国势力均势基础之上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雅尔塔体系没有任何进步意义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雅尔塔体系最初是在世界反法西斯

22、战争取得胜利的条件下产生的,主要靠的是美、苏两个大国的推动,建立在两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基础上,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但它对维护战后的世界和平秩序,清除法西斯主义,恢复和发展各国经济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符合题意的项为,项错误,A选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20.1949年5月10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相继成立,把德国分为两个敌对的主权国家。这种分裂是东西方分裂的标志是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以意识形态领域的分裂为基础粉碎了统一整个欧洲大陆的所有希望A. B. C. D. 【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分裂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

23、民主共和国;德国的分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重大国际事件,是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及其各自所领导的国家集团对峙的直接后果,德国分裂是东西方分裂的标志,粉碎了统一整个欧洲大陆的所有希望,故正确。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发表标志冷战开始,故错误。综上所述,正确,错误,排除ABD,所以选C。21.关于朝鲜战争的起因,历来众说纷纭。有人在20世纪60年代这样写道:“苏联从一开始就有一个让朝鲜半岛独立的计划,该计划要使朝鲜不受除苏联之外任何国家的控制。”此人最有可能是站在下列哪个国家政府的立场上A. 苏联B. 中国C. 美国D. 朝鲜【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苏联从一开始就有一个让朝鲜半岛独立的计划,该

24、计划要使朝鲜不受除苏联之外任何国家的控制。”可知,此人认为苏联计划使朝鲜半岛独立并将其置于独自控制之下,所以这段材料认为朝鲜战争是由苏联造成的,此人最有可能是站在美国的立场上。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此言论对苏联政府不利,因此不是站在苏联政府的立场上叙述的;B选项错误,与苏联矛盾最大的国家是美国,不是中国,所以此人最有可能是站在美国的立场上;D选项错误,此言论对苏联政府不利,因此不是站在朝鲜政府的立场上叙述的。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22.1950年6月到1953年底,美国的“特需”采购为日本带来约23亿美元。丰田会社的社长后来回忆说,“这些订单救了丰田的命。我既为我的公司感到高兴,又对我欣喜

25、于别国的战争而怀有罪恶感”。这场“别国的战争”是指A. 朝鲜战争B. 越南战争C. 中东战争D. 印巴战争【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6月到1953年底”正值朝鲜战争期间,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越南战争的时间是1959197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第一次中东战争的时间是1948年5月-1949年4月,第二次中东战争的时间是195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第一次印巴战争的时间是1947年-1949年,第二次印巴战争的时间是196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23.19771992年,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建立的定居点情况见下表。根

26、据此表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有年份新建累计定居人数1977929440019811570161191985412044100198941306900019920137112000以色列始终没有停止在该地区新建定居点以色列在该地区定居点的数量和人口有逐步扩大的趋势遭到阿拉伯世界的强烈反对巴勒斯坦承认了以色列定居点的合法性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表格信息可知,1992年新建居民点为“0”,因此项错误;依据表格中数据可知,此时期以色列在该地区定居点的数量和人口有逐步扩大的趋势,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建立的定居点和定居的人数逐渐扩大,遭

27、到了阿拉伯世界的强烈反对,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巴勒斯坦对以色列定居点的态度,结合巴以矛盾相关所学可知,巴勒斯坦不会承认以色列定居点的合法性,项错误。因此符合题意的项为,B选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24.俄罗斯军事家斯里普琴科在超越核战争一书中评价海湾战争时说:“伊拉克非常认真地准备了一场过去的战争。”那么,现代和将来的战争准备应将重点放在A. 扩充空军,增强空中打击力量B. 扩充陆海空三军C. 提高科技含量及建立相应战法D. 核战争的准备与应对【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湾战争集工业时代机械化战争的“旧貌”和信息时代信息化战争“新颜”于一身,但是新的

28、因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高科技武器、超前的理念和创新的战法结合在一起,产生了机械化战争难以企及的效能,标志着高科技战争正式登上战争舞台。由此可知,将来战争的重点应放在提高科技含量和建立相应战法方面,C正确;AB均不是多国部队取胜的关键,排除;海湾战争中没有涉及核武器的使用和成效,因此D不正确。点睛:海湾战争中高科技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运用于战争,一方面,其危害性越来越大,在战争中占有科技优势的一方对战争发展方向和规模等的控制性越来越强;另一方面,高科技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也就刺激了各国在军事上对高科技的研发,以提高本国军事上的高科技含量。25.多国部队在海湾战争中共动用70多颗卫星、11

29、8个机动卫星地面站、12个商用卫星终端、81台交换机、329条话音线路和30条文电线路,使用3万种无线电频率、4万台电脑。这最能说明A. 战争是一种灾难B. 战争的高科技性C. 战争的正义性D. 战争的局部性【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海湾战争中动用的物品属于高科技器材,体现出战争的高科技特点。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战争是一种灾难;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海湾战争的性质;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战争的局部性。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26.观察下面漫画美国布什的进攻,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法、德、俄保护伊拉克B. 世界各国反对对伊动武C. 美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D.

30、美欧之间关系日趋紧张【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美国在伊拉克问题上,绕开联合国,不顾法、德、俄等国的反对,这体现出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意图,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漫画的主题是“美国布什的进攻”,其体现的是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的实质,并非主要体现法、德、俄保护伊拉克;B选项错误,材料中只体现了俄德法美四国,不能说明世界各国反对对伊动武;D选项错误,漫画的主题的是“美国布什的进攻”,并非主要体现美欧关系的日趋紧张。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27.新全球史中说:“由于没有签署和平条约,这个地区仍然处于卷入新的一轮敌对活动的威胁之中。战争还加剧了南北双方的苦难,使得统一朝鲜的进程更加遥远。”

31、这段话主要说明了朝鲜战争A. 事实上并没有停战B. 给朝鲜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C. 一直受到美苏争霸的影响D. 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加剧了南北双方的苦难”“ 统一朝鲜的进程更加遥远”说明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28.中东和平进程异常艰难,下列有利于中东和平进程的是1977年萨达特正式访问耶路撒冷1978年戴维营协议的签署1993年关于临时自治安排原则宣言的签署2003年“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的提出A. B. C. D. 【答案】A【解析】1977年11月埃及总统萨达特亲赴耶路撒冷同以色列当局会晤,打开埃以直接对话的渠道;1978年9月6日至17日,双方最终达成

32、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戴维营协议”,由此也打开了通往中东的和平之门;1993年关于临时自治安排原则宣言的签署;2003年4月,中东问题有关四方共同制订的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正式启动。都有利于中东和平进程的发展。故选组合,选A。 29.下列哪项不是美国陷入内外交困境地时不得不调整的政策A. 实行战略收缩B. 改善与中国的关系C. 尽快从越南脱身D. 更多地采取主动进攻的战略【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20世纪70年代,美国受“滞胀”危机和越战影响,国力大衰,在对外关系上,被迫实行战略收缩,在亚洲表现为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和尽快从越南“脱身”。因此A、B、C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D选项不

33、符合史实,符合题意。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D选项。30.据美联社报道,截至2010年,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的军费开支近7150亿美元,美国在伊拉克战争泥潭中难以自拔。在这之前,世界最强大的美国曾遭遇失败的局部战争包括朝鲜战争两伊战争第二次中东战争越南战争印巴冲突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的签订标志着历时三年多的朝鲜战争以朝中人民的胜利和美国的失败而宣告结束,项正确;美国没有直接参与两伊战争,项错误;第二次中东战争中美国开始介入中东地区,迫使英、法停火,美国并未失败,项错误;1973年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的签订标志

34、着越南战争美国战败,主动撤出越南,项正确;印巴冲突与美国无关,项错误。因此符合题意的项为,D选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31.对下图所示的国际组织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除政治外,联合国的活动范围还涉及经济、文化领域B. 是世界上第一个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的国际组织C. 联合国大会有权讨论包括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任何问题D. 联合国宪章生效标志着联合国正式成立【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图示结合所学可知,该组织指的是联合国,联合国的宗旨除了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外,还有权解决国际间经济、社会、文化和人类福利性质问题,A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世界上第一个以维护世界和平

35、为宗旨的国际组织是1920年建立的国际联盟,B选项错误,符合题意;联合国大会有权讨论包括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任何问题,C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联合国宪章的生效标志着联合国正式成立,D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B选项。32.当前,联合国改革方案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其中安理会改革成为关注焦点。安理会改革引人注目是因为A. 安理会在联合国是最高权力机构B. 安理会表决实行理事国一致原则C. 安理会有权否决联合国其他机构的决议D. 安理会在国际安全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安理会是联合国中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机构,在国际安全事务中扮

36、演重要角色,所以安理会的改革引人注目,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联合国是一个国际组织,不是主权国家,联合国六大机构中没有最高权力机构,六大机构各有各的职权;B选项错误,安理会表决实行大国一致原则;C选项错误,安理会无权否决联合国其他机构的决议。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33.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一位代表说:“小国管理着东河岸边美丽的建筑物(联合国总部),两个大国管理着世界其他地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第三世界的力量尚不能限制大国行动B. 大国和小国按实力有具体的不同的分工C. 第三世界拥有发言权,但霸权政治仍然存在D. 小国对冷战无可奈何【答案】C【解析】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小国

37、管理着联合国总部,两个大国管理着世界其他地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日益活跃,但美苏两大国霸权政治仍然存在,故C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明第三世界的力量限制大国行动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是反映第三世界与美苏霸权的并存,不是说明大国和小国按实力有具体的不同的分工,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小国对冷战的态度或看法,故D项错误。故选C。3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逐步高涨的原因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核武器具有毁灭性的破坏力美苏冷战的威胁局部战争的存在A. B. C. D. 【答案】A【解析】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及二战中原子弹对广岛长崎造成的毁灭性破坏,给人类造成

38、了极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使得战后世界人民反战运动高涨;而美苏冷战造成了世界局势的长期紧张,局部战争的存在也是威胁人类安全和和平的重要因素,所以这也是人类反战和平运动的促成因素;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其他选项均以偏概全,故排除B、C、D。点睛:这一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这类题型在全国卷高考试题中相对出现较少,但是这类题目属于以前多项选择题的变种,因为能够在一个题目里考查到更多的知识点,所以在模拟试题或者平时的考试题中多有出现。这类题要想做对,还是有技巧的。如果知识点掌握比较熟练的话,可以不看选项,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直接选择,然后将自己做出的答案与选项对照,只要是能找到一致的,一般情况就能保证正确了

39、。如果有些知识点不是很熟悉,可以采用“选基法”,即将自己最有把握认为对的和错的选项找出来,然后对比选项中是否有自己有把握的那些,一般就能依据这一技巧做对答案。35.读下面两幅图片,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 反对战争,珍爱和平B.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C. 反对分裂势力和恐怖势力D. 加强国际合作,共谋发展【答案】A【解析】和平鸽是和平的象征,“国际和平年”也是向往和平,反对战争的表现,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渴望和平并不代表着反对霸权主义;C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反对战争,没有具体形式;D选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36. 二战后存在两种比较突出的现象,一是各类经济组织(如欧盟、亚太经

40、合组织等)举行与经济有关的峰会(如G20峰会)大大增加,二是军事冲突此起彼伏(如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等)。对此现象理解有误的是A. 经济民主化成为历史潮流B. 强权政治威胁世界和平C. 一超多强格局遭受巨大挑战D. 和平与动荡成为当今世界形势的特点【答案】C【解析】当今国际局势正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格局尚未建立。材料所述现象是“一超多强”格局下国际形势的表现,不是表明遭受巨大挑战。C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二战后的局部战争有大国插手,反映了强权政治威胁世界和平;局部战争反映了当今世界形势动荡;各类经济组织的建立反映出经济民主化的趋势。其他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41、A、B、D项。 37.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着一系列与人类共同命运有关的问题,如人口膨胀、疾病蔓延、资源枯竭、生态平衡、粮食匮乏、毒品泛滥等,极大地困扰着世界的发展与进步。其中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决定影响的全球性问题是和平问题恐怖主义活动猖獗发展问题资源问题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注意题干中强调的是“全球性”问题。和平问题是全人类共同的愿望;恐怖主义活动猖獗只在局部地区存在;发展问题是全球都要面临的问题;资源问题只存在部分国家和地区。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考点:20世纪的和平与战争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理解38.每个时代,都有它特

42、定的时代主题。在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时代的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在这样的时代中A. 世界不会再有动荡不安的局势B. 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冲突趋向缓和C. 发达国家主宰着当今世界一切事务D. 发展中国家完全处于不利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当今世界总体趋势趋于缓和,但局部冲突和矛盾依然存在,A选项错误;当时世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冲突趋向缓和,B选项正确;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强,发达国家不可能主宰当今世界一切事务,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C、D两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39.胡锦涛指

43、出,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是解决全球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实现全球协调、平衡、普遍发展,才能实现持久的和平与稳定。这是因为()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战乱和冲突是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A. B. C. D. 【答案】C【解析】材料一方面强调了发展的重大意义即发展是维护和平的基础,另一方面强调了和平与发展相辅相成的关系, 但材料并未强调和平是发展的前提,也没涉及到战乱和冲突是经济发展重大障碍方面的信息,所以本题只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40.中国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很多,影响世界和平

44、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A. 恐怖主义和种族歧视B. 犯罪猖獗和毒品泛滥C. 贫富差距和环境污染D.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中的四个选项均是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但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常常成为霸权主义战争的受害者,或受到霸权主义战争的威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影响整个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因此D选项是主要障碍。其他选项都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并非主要因素,错误,故排除A、B、C项。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二、非选择题(共40分,41题15分,42题15分,43题10分。)41.【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德国侵占捷克

45、斯洛伐克后,欧洲紧张局势不断加剧,英法两国酝酿对德实行经济封锁。英国成立经济作战部,开始从陆地到海洋,从武器、军备到石油、机械甚至牲畜,对德全面经济封锁。1939年11月,英法成立经济协调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共同派代表团到海外进行采购军火和战略原料的谈判,试图以优惠购买政策阻止战略物资流入德国。英法两国海军对中立国港口向德国转运的货物进行检查,扣留教百艘德国在海外的商船。为了切断对方和保护自己的经济供应线,敌对双方在北海和北大西洋多次展开海战。截止到1940年4月,英法击沉德国潜艇及其他舰只多艘。经济封锁使德国的进口额下降到战前的43%。摘编自(英)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等(1)根据材料,

46、概括英法对德施行经济封锁的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法对德采取经济封锁的作用。【答案】(1)答:成立专门机构领导协调;以经济手段阻止德国获取战略物资;以军事手段切断德国的海上运输线。(2)答:减少了德国的战略资源供应;消灭了德国部分海军力量。【解析】第(1)问,“措施”,根据材料信息“英法成立经济协调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共同派代表团到海外进行采购军火和战略原料的谈判,试图以优惠购买政策阻止战略物资流入德国为了切断对方和保护自己的经济供应线,敌对双方在北海和北大西洋多次展开海战”概括得出:成立专门机构领导协调、以经济手段阻止德国获取战略物资、以军事手段切断德国的海上运输线等。第(

47、2)问,“作用”,依据材料信息“截止到1940年4月,英法击沉德国潜艇及其他舰只多艘。经济封锁使德国的进口额下降到战前的43%”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减少战略资源供点、消灭了部分海军力量等角度分析。点睛:本题以英法对德国的经济封锁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二战初期历史的认识。从能力上看,本题考查到了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从素养上看,本题考查到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中国成为同盟国中的重要成员,国民政府开始将战后建设人才的培养提上议程。在技术发展领域,国民政府考虑派留学生去美国学习制造原子弹,他们选派了朱

48、光亚、李政道、唐敖庆等去往美国学习。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开始考虑战后成立联合政府,派遣罗沛霖、张大奇和王天眷等前往美国学习,这样就形成了二战后的留美高潮。这一时期,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有6200人左右,其中学习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人约占80%。1949年11月、12月间,朱光亚与曹锡华等人多次以留美科协的名义组织召开中国留学生座谈会,动员大家回国,1950年他起草的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950年春,朱光亚等人回到了新中国。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明确禁止中国留学生离境。1953年7月,随着朝鲜战争的结束,被禁止回国的中国留学生开始活跃起来,他们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中国总理周恩来

49、,甚至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写信。这些努力终于促成美国政府在日内瓦谈判中逐步解除了对中国留学生回国的禁令。朱光亚是新中国核事业特别是“两弹”事业的元勋和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是中国科技事业特别是国防科技战线的一位卓越的科学家。摘编自王德禄1950年代归国留美科学家的归程及命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朱光亚等知识分子赴美留学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朱光亚等知识分子回归新中国的因素并概括其贡献。【答案】(1)原因:中国加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美关系密切;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美国强大科技实力;战后国内建设需要;中国共产党对人才的重视。(2)因素:新中国的成立;新中

50、国政府的努力;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精神,留学生争取舆论支持;朝鲜战争结束,国际关系趋向缓和;美国禁令的解除。贡献:为“两弹”事业(国防科技)做出卓越贡献。【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中国成为同盟国中的重要成员”、“国民政府中国共产党”、“学习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二战中美关系、科技革命、国内建设需要、政府政策等方面归纳朱光亚等知识分子赴美留学的原因。(2)本题根据材料并“组织召开中国留学生座谈会,动员大家回国”、“朝鲜战争的结束”、“逐步解除了对中国留学生回国的禁令”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新中国政府政策、爱国主义精神、朝鲜战争结束、禁令的解除等方面分析促成朱光亚

51、等知识分子回归新中国的因素。再据材料“是新中国核事业特别是两弹事业的元勋和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是中国科技事业特别是国防科技战线的一位卓越的科学家”即可概括其贡献。43.材料一:朝鲜战争是莫斯科在亚洲点燃的“一把火”,正是战后美国在日本占领问题上对苏联的排斥,促使斯大林必须将苏联的势力范围扩大到整个朝鲜半岛,以此压制日本。摘编自朝鲜战争背后:斯大林想借三八线占领日本材料二:朝鲜战争战前的北南分裂局面,通过战争不仅没有解决,还进一步恶化,朝鲜半岛作为世界军事舞台上的一个热点持续至今。朝鲜战争改变了世界的战略格局,抗美援朝战争又改变了新中国的地位。直至今日,朝鲜战争的遗留问题仍然没有解决,那里的

52、局势变化仍然关乎我国的安全。摘编自徐焰朝鲜战争对中国及其他各方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朝鲜战争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鲜战争的影响。【答案】(1)原因:美国在日本占领问题上排斥苏联;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和扩大;苏联在东亚的战略图谋;朝鲜谋求统一的愿望。(2)影响:造成朝鲜半岛长期分裂;改变世界战略格局与新中国地位;遗留问题影响中国安全;导致中美关系恶化;东亚地区冷战对峙加剧。【解析】(1)首先根据材料一“朝鲜战争是莫斯科在亚洲点燃的一把火”“战后美国在日本占领问题上对苏联的排斥”进行归纳;然后再结合所学知识,从美苏冷战以及朝鲜半岛分裂的史实迁移所学知识即可。(2)根据材料“朝鲜战争战前的北南分裂局面进一步恶化”“朝鲜半岛作为世界军事舞台上的一个热点持续至今”“朝鲜战争改变了世界的战略格局,抗美援朝战争又改变了新中国的地位”“朝鲜战争的遗留问题仍然没有解决,那里的局势变化仍然关乎我国的安全”进行归纳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