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 注 考 点1.社会发展的规律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4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的根本目的2.社会历史的主体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关 注 考 点 解读:本课近三年高考高频考点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等。尤其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考查的频率最高,每年考题都会涉及,试题形式既有选择题,也经常以主观题的形式呈现。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2、、人民群众的概念等考点考查频度较低。瞻 望 考 向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依然是高考必考点,贯彻科学发展观、“十二五”建设都可以作为背景来考查对其的运用;结合公民的道德建设等内容考查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作用等;结合党和国家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些典型事例来考查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命题角度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1“城市,让生活更美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反映了当今世界各国对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共同问题的关切,引领人们更多地去思考“什么是美好城市和美好生活”。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表明()意识活动具有自觉
3、选择性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总是与时俱进的社会意识变化推动社会发展A BCD解析:本题考查意识能动性的表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理解。世界各国在城市化进程中遇到了共同关切的问题,这是确定上海世博会主题的重要原因,这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应选;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因此,社会意识不总是与时俱进的,正确,错误;社会意识的作用具有二重性,错误。答案:A2(2010江苏高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我国之所以要加强社
4、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因为()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B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C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思想意识决定的D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以及对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理解。本题属于因果型选择题,题于要求分析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C观点错误,A、B项与题意不符。答案:D命题角度二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3(2009安徽高考)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
5、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带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生产方式变革决定社会性质的变化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农村改革的性质、内容和作用等相关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农村改革就是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故正确;农村改革带来经济和社会发展表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故正确。应选A。答案:AABCD命题角度三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4(2008江苏高考)2008年3月1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
6、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政府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这说明()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C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关系状况D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状况解析: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政治体制改革属于该范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属于经济基础范畴,题干正好说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C、D观点错误,A与题干无关,均排除。答案:B命题角度四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5(2010安徽高考)为制定一个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7、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政府有关部门通过专题调研、网上征集意见、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纳群言、广集众智。纲要的制定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意识到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ABCD解析:本题考查历史唯物主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解答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属于辩证唯物论,属于认识论,不符合题干的指向性和规定性,可以直接排除。符合题意,答案选C项。答案:C6(2009广东高考)人民群众在监督生产过程的环境污染控制、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早在本世纪初,广东省人大代表开始就环境生态问题对政府职能部
8、门进行依法监督,这被称为“广东现象”。2005年省政府提出建设“绿色广东”的口号,人民群众环保意识大为增强,积极参与绿色广东、生态广东的建设,2006年全省建成污水处理厂88座,日处理能力达到669万吨,居全国第一,同年广东单位GDP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双双达标。结合材料,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角度谈谈你对建设生态文明的看法。解析:本题要求我们运用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原理对材料进行分析。回答这类题目,一定要结合材料,不能空谈理论,因此,学生在回答时首先要完整表述原理的内涵,然后结合材料加以说明。答案:(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全民动员对于建设生态文明
9、具有重要意义。(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这表现在人民群众参与环境和生态保护,在生产和消费过程发挥积极作用。(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这表现在人民群众环保意识大为加强,人民群众和人大代表依法对排污企业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监督,促进了政府重视生态环境。(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广东积极实践科学发展观,全民动员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必将为绿色广东建设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考点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关注指数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
10、会意识的变化发展。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1)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2)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全面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 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1、。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2)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中,社会存在的决定 作用是第一位的,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 题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具体体现。(4)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不矛盾 的。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所以,任何社会意识都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这是绝对的。但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或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这就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这种落后于或先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从根本上讲,仍来源于一定的社会存在,是对过去或未来社会存在的反映。
12、所以,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是绝对的,它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不矛盾,这是从不同角度思考的两个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1)区别: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则不是;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2)联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
13、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考点二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关注指数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考点三 上
14、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关注指数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
15、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二者没有区别 两者既存在密切联系,也存在区别。(1)联系:生产关系的综合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层 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最终影响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充分证明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特征,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2)两种关系的相互作用及矛盾运动是有区别的:两种关系所 处的统一体不同;两种关系的相互作用及矛盾运动的具体 内容也不同。考点四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 关注指数 1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1)社
16、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2)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1)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的,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
17、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考点五 社会历史的主体 关注指数 1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3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
18、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2)群众观点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3)群众路线 地位: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4)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 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知识分子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
19、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体力劳动者也包括脑力劳动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知识分子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精神财富当然离不开知识分子的创作,但同时也离不开普通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热点一 十七届五中全会部署“十二五”规划 1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收入分配改革是“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涉及的重要内容。收入分配改革实质上是()A改革生产力以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B改革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C改革上层建筑以巩固完善经济基础D改革经济基础以根本抛弃上层建筑解析:分配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收入分配改
20、革实质上是改革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故B项正确。答案:B2在规划建议征求意见阶段,全国人大财经委和民盟中央均提出,国家应当将财政支出更多地用于社会保障和相关的转移支付方面,实现“藏富于民”。之所以要“藏富于民”,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ABCD解析:材料强调要高度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均符合题意。答案:D热点二 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3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召开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
21、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主要是调整()改革和发展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ABCD解析:经济体制改革调整的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政治体制改革调整的是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故正确。答案:B4改革不可能每一步都使每一个人得到利益,但无论如何不能损害多数人利益;改革从总体上提高了人民的生活,但无论如何不能忘记生活暂时遭遇困难的人;改革必须依靠英
22、明的领导者,但无论如何不能忽视劳动人民的作用。这意味着我们在改革中要注意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为实现多数人的利益可以忽视少数人的利益 必须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维护和实现他们的利益 既要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又要发挥杰出人物的作用ABCD解析:说法错误。符合题意。答案:C5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带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 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
23、力 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ABCD解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属于辩证法观点。错误,只有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正确,选A。答案:A热点三 物价上涨 6在物价飞涨的2010年,“豆你玩”“蒜你狠”“糖高宗”“姜你军”“苹什么”等一批形象地展示食品涨价现状的词语成为本年度中国网络流行语。这表明()A社会意识具有能动作用B人们的思想观念决定社会发展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解析:从题干主旨看,“豆你玩”等词语是对当前物价上涨的社会现实的反映,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4、因此C项正确。A、D两项不合题意,B项观点错误。答案:C热点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7为了制定一个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政府有关部门通过专题调研、网上征集意见、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纳群言、广集众智。纲要的制定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解析:题干的限制性规定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符合题意。是唯物论观点,是认识论观点,应舍去。答案:CABCD热点五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82010年12月10日至12日
25、,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明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在改善民生上要扎扎实实办几件实事。这体现了()党的群众观点 党的群众路线 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ABCD解析:题干观点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因此符合题意,故应选A。答案:A9民生是尊严的基础,人起码的生存条件得到满足时,人的生活才会更有尊严。当前就业难、看病贵、上学难、房价高,收入分配不公,城乡二元结构,社会保障不健全,食品不安全、环境被污染,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和资源配置不合理等,这些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都是政府必须应对的挑战
26、。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请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就解决民生问题提两条合理化建议。解析: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设定的知识范围: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然后调动和运用知识,结合材料加以分析说明。答案:(1)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通过改革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完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