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西玉林市五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教学质量评价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27643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8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玉林市五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教学质量评价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广西玉林市五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教学质量评价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广西玉林市五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教学质量评价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广西玉林市五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教学质量评价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广西玉林市五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教学质量评价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广西玉林市五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教学质量评价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广西玉林市五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教学质量评价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广西玉林市五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教学质量评价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广西玉林市五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教学质量评价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广西玉林市五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教学质量评价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广西玉林市五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教学质量评价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广西玉林市五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教学质量评价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广西玉林市五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教学质量评价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广西玉林市五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教学质量评价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玉林市田家炳中学、玉林师院附中、玉林市育才中学、玉林市第十一中学、玉林市福绵高中2020年秋季期期中教学质量评价高一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 中华民族素来非常重视族谱的纂修,目的是尊崇人伦,维系宗族。这种传统源于商周时期的A. 禅让制B. 郡县制C. 分封制D. 宗法制【答案】D【解析】【详解】宗法制是按照宗族内部血缘关系的嫡庶系统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修宗谱是宗法制的历史遗存,故D符合题意;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部落或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与材料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郡县制和分封制均为地方管理制度,故BC不符合题意。2. 公元前704年,第17代楚君熊通再一次向周天子请求提高封号,遭拒后大怒

2、说:“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于是,他自立为楚武王,开诸侯僭号称王之先河。这表明当时A. 禅让制渐成风尚B. 世袭制开始确立C. 分封制遭到破坏D. 宗法制消失殆尽【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第17代楚君熊通未经周天子的同意自立为楚武王,这不符合分封制的规定,说明当时分封制遭到破坏,C正确;当时是世袭制,排除A;“开始”表述错误,排除B;“消失殆尽”不符合史实,排除D。3. 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甚大之绩效”指郡县制A. 导致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B.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

3、方的形式C. 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D. 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强调的是郡县制对统一对民族国家的维护,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故选C。4. “刺史六条”是汉代为规范刺史的监察职权设定的。在针对郡国守相的五条规定中,把“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列于首位。这反映了A. 汉代重视加强中央集权B. 刺史成为地方行政长官C. 汉代官民关系严重恶化D. 汉代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答案】A【解析】【详解】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刺史六条将郡国守相“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作为首

4、位,意在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A正确;刺史是中央派出的监察官员,排除B;题干主旨与官民关系无关,排除C;题干涉及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而非君主专制,而且汉代君主专制并未达到空前强化的程度,排除D。5.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 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B. 有利于皇帝决策集思广益C. 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D. 起到了限制和监督皇权的作用【答案】B【解析】【详解】通过材料可知,群臣议政,经过充分讨论,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避免专断的缺陷,起到了集思广益的作用,使皇帝在最终决策时

5、能够更加科学,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排除A;决定权在皇帝手中,排除C;群臣的议政并不能起到限制皇权的作用,排除D。6. 有学者评论说:“(它)克服了社会流动的堵塞,让民间精英往体制内去流动,给中国带来一种良性的社会治理。”该学者评论的是A. 科举制B. 郡国并行制C. 行省制D. 三省六部制【答案】A【解析】【详解】科举考试自由报考,考试选官,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扩大统治基础。材料“让民间精英往体制内去流动,给中国带来一种良性的社会治理”结合所学知识,涉及的是科举制的影响,故A符合题意;郡国并行制和行省制均为地方管理制度,不是选官制度,故BC不符合题意;三省六部制属于中

6、央官制,它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君权,故D不符合题意。7. “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材料意在说明北宋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A. 重文轻武B. 强化皇权C. 分权制约D. 控制地方【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说明了宋朝的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是政治机制注重预防和制约,结合所学不难得出宋朝政治制度强化分化事权,故C项正确。重文轻武不符合材料主旨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是分散官职职权,不是强化皇权,故B项将错误。控制地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8. 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

7、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A. 内阁权势强大B. 皇权受到严重制约C. 社会经济凋敝D. 君权相权关系紧张【答案】A【解析】【详解】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向户部索求十万金的诉求在内阁首辅张居正的干预下未能满足,说明万历年间内阁权势较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的任意妄为,A正确;明代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B选项中的“严重制约”不符合内阁这一机构的特征,排除;题干涉及的内容与朝廷中枢机制有关,此信息不能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情况,而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中后期社会经济较为繁荣,排除C;内阁不是宰相,因此题干反映的现象不属

8、于君权相权关系,排除D。9. “(雍正年间)这个原属临时的军事机构,在完成其历史使命后,本应裁撤,但因为这个机构有利于专制皇权,不但没有裁撤,反而权力不断扩大,以致成为最高权力中枢。“这个机构是A. 尚书省B. 中书省C. 军机处D. 枢密院【答案】C【解析】【详解】雍正年间,用兵西北,设立军事情报机构军机房,后改名军机处。后来,军机处成为清政府最重要的权力中枢机构。由材料“(雍正年间)这个原属临时的军事机构”“最高权力中枢”,可知指军机处,故C符合题意;明朝朱元璋废除了尚书省、中书省和废丞相,权分六部,而清承明制,故AB不符合题意;枢密院作为中央最高军事机构,并非“临时的军事机构”,且清朝已

9、经废除了,故D不符合题意。10. 下列漫画中,君臣礼节变化说明了(汉)坐而论道(宋)站议时政(清)跪受笔录A.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B. 科举制度兴起C. 文人的地位得到提高D. 文人地位迅速下降【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因此君臣礼节(汉)坐而论道(宋)站议时政(清)跪受笔录,A正确;科举制度兴起和君臣礼节变化无关,而且宋代到清代实行的都是科举制,但是君臣礼节却发生了变化,B排除;官员只是文人的一部分,君臣礼节的变化不能证明文人的地位升降,排除C、D。11. 中国近代某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

10、便装运进口,只交规定进口税。“该条约是A. 南京条约B. 天津条约C. 马关条约D. 北京条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工艺制造”等是马关条约中的规定,C项正确。南京条约是中国和英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和日本没有关系,A项错误;中日并未签订过天津条约、北京条约,BD两项错误。12.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沙俄侵占新疆伊犁,并提出一系列无理要求。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主张:“欲杜俄人狡谋,必先定回部(南疆);欲收伊犁,必先克乌鲁木齐”“然后明示以伊犁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让人”。根据材料和所学推断,左宗棠A. 主张先驱逐阿古柏政权,再解决伊犁问题B

11、. 后来在乌鲁木齐建立了抗击俄国的军事基地C. 据新疆地形特征,制定了“先南后北策略D. 主张的“尺寸不可让人”在谈判桌上得以实现【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必先定回部(南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左宗棠把解决阿古柏政权放在解决伊犁问题之前,所以A项符合题意;材料仅体现“必先克乌鲁木齐”,未体现在乌鲁木齐建抗俄军事基地。左宗棠后来在哈密建立了抗俄军事基地,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左宗棠制定的策略为“先北后南,缓进急战”,故C项错误;在中俄改订条约等条约中,中国虽然收回了伊犁,但俄国割占了中国西部约七万平方千米的领土,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13. 1945年2月,晋察冀军区决定将主

12、要发展方向放在热辽和雁北地区。5月,晋冀军区发起雁北攻势作战,在50余天内歼灭日伪军1100余人,扩大解放区5000多平方公里,解放人口约40万。据此可知A. 抗日战争进入防御阶段B. 全国军民开始奋起抗战C. 战略决战正式拉开序幕D. 敌后战场发挥重要作用【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时间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是抗日战争时期,根据材料中的“晋察冀军区”可知这是八路军的敌后战场。因此根据材料“在50余天内歼灭日伪军1100余人,扩大解放区5000多平方公里,解放人口约40万”可知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发挥巨大作用,D正确;A是在广州、武汉会战后,排除;B是在卢沟桥事变后,排除;C是在毛主席发表对日

13、寇的最后一战后,C排除。故选D。14.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中国战场年平均牵制日本陆军的74%以上,最高年份达90%。日军在海外作战中损失的287万人中,有150万人伤亡在中国战场。这说明中国的抗日战争A.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B. 牵制了日本法西斯国家全部侵略势力C. 推动了反帝反封建工农运动的发展D.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的抗战从时间方面、所作出的贡献方面、伤亡方面,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故说明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A正确;B项表述太绝对,排除B;

14、材料与反封建无关,排除C;抗战的胜利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排除D。15. 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A. 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B.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C. 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D. 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洪秀全受西方宗教影响,创立拜上帝教,宣传“皇上帝”是唯一的“真神”;人们都是上帝的“赤子”,在

15、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太平天国运动由初期的反孔到尊孔,是因为反孔、推行拜上帝教的思想遭到人们的反对,影响其政权,因此不得不调整,故A项正确。故选A项。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16. 2020年抗击疫情中,钟南山院士说,“武汉本来就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能说明这一结论的史实是A. 南昌起义B. 武昌起义C. 枣宜会战D. 徐州会战【答案】B【解析】【详解】武昌起义发生在武汉,B正确;A、C、D与武汉无关,排除。17. “共争青岛主权,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 黄花岗起义B. 南昌起义C. 义和团运动D. 五四运动【答案】D【解析】【详

16、解】“归还青岛主权,罢免国贼职务”是指五四运动中“还我青岛”的口号和北洋军阀军阀政府被迫罢免三个卖国贼的职务,故D符合题意。黄花岗起义是1911年4月革命党人在广州举行的起义,故A不符合题意。南昌起义是1927年8月1日中共联合国民党左派,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的起义,故B不符合题意;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18.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有高潮也有低潮。下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力量变化趋势的描绘,较为准确的是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1921年中共成立后,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力量持续增强,至1927年

17、大革命失败后开始削弱,1927年底井冈山根据地创建后,力量开始回升,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力量又削弱,1936年长征结束后革命力量持续上升,除了1941年皖南事变有短暂削弱外,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持续增强,最终取得革命胜利,因此力量曲线应该从1921年起上升,到1927年下降之后开始回升,1934年下降,到1936年后上升,除了1941年短暂下降之外,持续上升至1949年。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ACD项中的趋势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19. 1949年10月19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任命了中央人民政府各机构的领导人,其中各党派民主人士占比见下表。对此认识正确的是副总理

18、政务院领导成员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政务院下属34个机构的正副职位各党派民主人士占比50%52.3%20%44.9%A. 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大选举产生B. 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正式确立C.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从此确立D.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得到体现【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中央人民政府各机构的领导人,其中各党派民主人士占有相当比例,说明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得到了体现,D正确;第一届全国人大是在1954年召开的,排除A;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排除B;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排除C。20.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

19、颁布关于统一发布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署名机关重要新闻的暂行办法,规定所有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A. 建立起高效的新闻宣传网络B. 实现信息传播业的结构性调整C. 便于及时通报国内国际形势D. 建立集中统一的新闻宣传制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建国初期的新闻工作。办法规定所有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这一举措旨在加强对新闻宣传工作的统一管理和规划,党媒必须姓党,是我国新闻宣传制度的基础。新闻的及时、高效以及传播业的发展并非其主要目的。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新中国新闻宣传制度【名师点睛】本题以社

20、会史观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新中国新闻事业的理解和认识,材料脱离教材,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推理的能力。新中国建立后,逐步建立了与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新闻宣传就是服务于政权本身的。本题以社会史观为指导思想,凸显出历史试题源于生活,服务社会现实的功能。近几年全国和各地方试卷考查社会史观的试题比较多,我们老师在复习备考时要关注新史观。21. 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部宪法鲜明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 共同繁荣原则C. 人民民主原则D. 民族平等原则【答案

21、】C【解析】【详解】由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故C符合题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由周恩来提出的外交原则,故A不符合题意;共同繁荣原则和民族平等原则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则,故BD不符合题意;22. 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了“尽快把我国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的主要任务。这一提法是基于A. 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颁布B. 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C.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实现D. 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

22、矛盾,基于此,中共八大提出“尽快把我国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的主要任务,D正确;1954年我国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这并不是八大关于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任务的依据,排除A;1952年我国国民经济恢复,与八大相隔时间较远,排除B;1956年我国尚未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排除C。23.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上述材料表明当时A. 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B. “左”倾束缚亟待突破C. 十一届三中全

23、会精神渐入人心D. “两个凡是”名存实亡【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中提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作者,因为批判了左倾错误思想而准备后事”的这一现象,可知当时“左”错误还未完全结束,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体现出当时的社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想舆论,故A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78年12月召开,故C项错误;题干中提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作者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而安排后事”可知这一时期“两个凡是”的思想依然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故D项错误。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联系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分析解答。24. 2019年1月2日,习近平

24、主席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指出:“70年来,我们秉持求同存异精神实现两岸领导人历史性会晤,使两岸政治互动达到新高度。”两岸关系取得这些巨大成就的政治基础是A. “和平统一”方针B. “求同存异”的精神C. “一国两制”的构想D. “一个中国”的原则【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岸关系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就,主要得益于“一个中国”的原则,D正确;中央政府对台坚持的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这一政策提出时间是在改革开放后,与题干“70年来”限定不符,排除A、C;“求同存异”是万隆会议上提出的外交原则,不是台湾问题的政治基础,B排除。二、非选择题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25、问题。 材料一 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摘编自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材料二 1924年11月,孙中山在日本的演说中国内乱之原因中说:“说到和平统一,是我在数年前发起的

26、主张。不过那些军阀都不赞成,所以总是不能实行这种主张。这次我到北方去,能够做成和平统一,也未可知。不过要以后真是和平统一,还是要军阀绝种;要军阀绝种,便要打破串通军阀来作恶的帝国主义。”孙中山始终把武装斗争视为达到国家统一应采取的主要方式。为实现国家统一,孙中山一生都在不断与各派势力作斗争。在坚持武力统一的同时,孙中山从未放弃过和平统一的努力。 摘编自王建论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此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答案】(1)变化: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从天下共主

27、到中央集权。 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法家思想的影响;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推动。 (2)思想:军阀割据是国家统一的主要阻力;帝国主义势力破坏着国家统一;坚持武力统一与和平统一相结合 (或以武力统一为主、和平统一为辅)。【解析】【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一信息“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

28、、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原因”,依据材料信息“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法家思想的影响、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推动等角度分析。(2)“思想”,根据材料二信息“不过要以后真是和平统一,还是要军阀绝种;要军阀绝种,便要打破串通军阀来作恶的帝国主义”“在坚持武力统一的同时,孙中山从未放弃过和平统一的努力”得出:军阀割据是国家统一的主要阻力、帝国主义势力破坏着国家统一、坚持武力统一与和平统一相结合等。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宋太祖鉴于“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造成以黄

29、巢为代表的落第进士起兵反叛的历史教训,对前朝的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首先是取士不讲门第,凡是粗具文墨的士人,不问贫富和出身,皆可应举。其次是废除“公荐”,以剥夺大地主、大官僚攫取科名的特权。还严密科举条制,考官实行锁宿和回避制,试卷实行封弥和誊录制,士人在科举中的黜落与否,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摘编自何忠礼略论北宋前期的制度创新材料二 著自明年为始,嗣后乡会试头场试中国政治、史事论五篇,二场试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三场试四书义二篇,五经义一篇。考官阅卷,合校三场,以定去取,不得偏重一场。凡四书五经义均不准用八股文程式,策论均应切实敷陈,不得仍前空衍剽窃。引自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

30、宋代科举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科举制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政府科举改制的措施。【答案】(1)特点:向各阶层开放,开放性更强;考试程序更严密,更加客观公正。原因: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推行重文轻武政策;吸取前朝历史教训,笼络士人,稳定社会秩序;社会结构发生变化,门阀士族衰退,寒门地主势力壮大。(2)一方面,促进了西学的传插,有利于选拔实用人才,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化进程。另一方面,改制力度太小,仍然强调中体西用的封建色彩,没有废除科举考试,无法适应近代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变化的需要,不利于近代化的发展。【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首先是取士不讲门第,

31、凡是粗具文墨士人,不问贫富和出身,皆可应举”可归纳出向各阶层开放,开放性更强;根据材料“还严密科举条制,考官实行锁宿和回避制,试卷实行封弥和誊录制”可归纳出考试程序更严密,更加客观公正。原因:根据材料“造成以黄巢为代表的落第进士起兵反叛的历史教训”和所学知识,可从维护封建统治、治国政策、对前朝经验的吸取及社会结构的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2)评价:从材料“嗣后乡会试头场试中国政治、史事论五篇,二场试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可知,促进了西学的传插,有利于选拔实用人才,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化进程;从材料“三场试四书义二篇,五经义一篇。考官阅卷,合校三场,以定去取,不得偏重一”可知,改制力度太小,仍

32、然强调中体西用的封建色彩,没有废除科举考试,无法适应近代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变化的需要,不利于近代化的发展。27.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这次革命是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政府腐朽统治长期郁积的愤怒的大爆发。它的结果,不仅推翻了清朝政府,扫除了中国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道路上这个巨大障碍,而且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这无疑是一个巨大进步。摘自金冲及著的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上)材料二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

33、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摘自童光政的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1)材料一中的“这次革命”指的是哪次革命?依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次革命”的重要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实现“民治”的具体表现。【答案】(1)革命:辛亥革命。意义:开创了完全意义上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为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扫除障碍;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2)表现:召开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实行人民民

34、主专政;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三大基本政治制度。【解析】【详解】(1)革命:根据材料“它的结果,不仅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可知,这是辛亥革命。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根据材料“不仅推翻了清朝政府而且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可知,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根据材料“扫除了中国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道路上这个巨大障碍”可知,为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扫除障碍;根据材料“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可知,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2)表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前,召开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实行人民民主专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三大基本政治制度,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的基本政治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