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突破热点探究专题一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曲折发展的原因及影响1基本特征: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2主要表现 3曲折原因:旧的、不合理的国际秩序依然存在;国家和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影响。4主要影响: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世界格局多极化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例 1 观察下列两幅图片,造成图 1 到图 2 世界格局变化的因素,不包括()A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苏联解体B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加强C西欧、日本、中国等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D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解析】图片形象地
2、展示了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的变化,这个变化和联合国的作用变化没有直接关系。这种变化是苏联解体、多个政治中心崛起、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答案】B变式训练 11 杜鲁门在敦促国会尽早通过马歇尔计划的特别咨文中说:“要使经济复兴获得成功,必须采取某种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此后采取的“保卫性措施”是建立()A联合国 B欧洲共同体C华沙条约组织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解析】材料中的“保卫性措施”要保证西欧不受侵略,符合这一意图的只有 D 项。联合国旨在保卫世界的和平与安全,A 项错误;欧洲共同体促进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不是“保卫性”措施,B 项错误;华沙条约组织是苏联组织建立的军事
3、组织,C项错误。【答案】D变式训练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逐渐走向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全面对抗。苏联在 1949 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协调和促进社会主义阵营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此举主要针对的是()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C北约组织 D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解析】本题考查美苏冷战。杜鲁门主义和北约组织是美国在政治、军事领域对抗苏联的具体措施,显然不符合题意,A、C 两项错误。苏联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主要针对的是美国实施的马歇尔计划,故 B 项正确。D 项明显错误。【答案】B专题二比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及成就主要外交政策重大外交活动影响及成就新中国成立之初独立自主的外交政 策:“一 边倒
4、”“另 起 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中苏建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万隆会议打破外交孤立的局面;标志着外交政策的逐渐成熟20 世纪 70年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调整对美政策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国际地位提高;打开外交新局面;改善了中国的战略地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独立自主、不结盟,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在联合国的外交活动;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外交活动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推动国内现代化建设;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作出重大贡献例 2 1979 年,卡特在白宫欢迎邓小平时说:“我听说,在这新年之际,你们向慈善的神灵打开了所有的门窗。这是忘记家
5、庭争吵的时刻,也是团聚与和解的时刻。”邓小平说:“中美关系正处在一个新的起点,世界形势也正经历着新的转折。”对材料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A邓小平访美使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B美国完全改变了对中国的遏制政策C中国开始追随美国D邓小平访美揭开了中美关系史的新篇章【解析】1979 年 1 月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完全实现正常化,但中美两国在意识形态、台湾等问题上仍存在着分歧和矛盾,排除 A、B 两项。C 项说法错误。D 项正确。【答案】D变式训练 21 1972 年 2 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据
6、此判断()A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B中美两国仍然相互敌视C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D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时间是 1972 年 2 月,此时,中美关系已经缓和,但是,两国依然存在分歧,中美建立外交关系是在 1979 年,而且两国没有结成“同盟”,因此,C 项正确,A、B、D 三项错误。【答案】C变式训练 22 据新华社对 1972 年 19 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到 1972 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 88 个,和 1969 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材料表明中国()A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
7、系B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国际舞台C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D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解析】1972 年 2 月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从题干材料看,从中美关系开始改善的不到一年里,更多的国家与中国建交,表明美国孤立遏制中国的政策破产,可知选 D项。【答案】D同步真题高考链接1.在二战后非殖民化的浪潮中,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对新中国“有利的局势”。基于此判断,新中国()A提出“另起炉灶”方针B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放弃“一边倒”政策D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解析】中国政府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以打破美国
8、孤立、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据此分析可知 B 项正确。二战后亚非拉地区出现的新兴民族国家中绝大多数为资本主义国家。A、C、D 三项政策均与题意不符。【答案】B2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来。杜勒斯针对的是()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B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C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联大”会议【解析】从题干材料中的“亚非国家”“西方缺席”等信息可判断此次会议是 1955 年在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
9、,此次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在会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成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因此 C 项符合题意。A 项与题干中的“亚非国家”不符;B、D 两项与题干中的“西方缺席”不符。【答案】C3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这些成就()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B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C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D反映了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解析】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都是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故 B 项正确。上述成就并未完全清除意识形态对中国外交的影响,故
10、 A 项错误。当时中国实行结盟政策,故 C 项错误。当时中美关系仍处于紧张对峙状态,故 D 项错误。【答案】B4如图为 19721978 年中美进出口总额示意图。它表明()A中美贸易随着两国关系发展变化出现过波折B中美关系正常化导致双边贸易始终保持增长C“文革”结束以后中美贸易随即进入了发展阶段D中国重返联合国消除了中美贸易的持续波动【解析】图片显示,19721978 年中美贸易波动比较大,这是由中美两国关系的变化导致的,故 A 项符合题意。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是在 1972 年,此后贸易额有所增长但并未始终保持增长,B 项错误;“文革”结束是在 1976 年,但 1977 年中美进出口总额
11、不升反降,故 C 项错误;1971 年中国重返联合国,但之后中美贸易的持续波动并未消除,D 项错误。【答案】A520 世纪 40 年代末,美国政府公开宣告其政策是把日本“扶植为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稳定的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其目的是()A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B确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C实现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D适应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需要【解析】20 世纪 40 年代末,由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战场上节节胜利,国民党政权败局已定,美国为了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改变了对日政策,由压制日本改为扶植日本。据此分析,A 项符合题意。【答案】A6美国学者亨廷顿说:“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
12、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以上关于世界格局的表述可概括为()A单极加多极的世界格局B诸强争霸的世界政治格局C美国称霸世界的单极格局D实力相当大国并存的多极格局【解析】题干反映的是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美国与其他大国的关系。“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故不存在诸强争霸的格局,B 错;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而非单极格局,C 错;美国是唯一超级大国,国际格局不是“实力相当大国并存”,D 错。故 A 正确。【答案】A71998 年,日本向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捐款
13、和出资占其政府开发援助(ODA)总额的比例高达 19.8%。2001 年,日本首相向联合国秘书长表示: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材料表明,日本()A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B获得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C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D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解析】本题考查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主要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题干中“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指日本希望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表明日本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C 项正确。A 项与题干主旨不符;B 项中“获得了”的表述与题干中“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的描述不符
14、;D 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本题选 C 项。【答案】C81950 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建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A屡遭战争重创 B社会制度相同C发展水平相近 D历史上关系紧密【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法国提出建立超国家的机构,得到了德国、意大利等国的支持,却遭到了英国的反对,最终法、德、意等六国走向了联合。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其直接原因是六国屡遭战争重创。以两次世界大战为例,法国、德国、意大利都是主要参战国和主要战场,损失惨重,而英国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
15、战国,本土却基本没有遭到战争破坏。建立超国家的机构,可以有效避免战争,故选 A 项。英国与法、德等国社会制度相同、发展水平相近、历史上关系紧密,不能成为英国反对联合的理由。【答案】A91960 年,联合国正式通过反殖民主义宣言。尽管没有国家投票反对,但英国、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国投了弃权票。这些国家弃权的主要原因在于()不愿意放弃过去的殖民利益 已感受到非殖民化趋势 希望建立新的国际政治体制 更专注于同苏联的冷战A BC D【解析】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殖民体系走向瓦解,但英国、法国等国家都是殖民国家,不想放弃过去的殖民利益,正确;与史实不符,他们不希望建立新的国际政治体制;与材料无关。【
16、答案】B10下面材料说明当时()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毛泽东A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B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C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D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从材料信息看,毛泽东认为,中间地带都反对美国的控制,东欧各国则反对苏联的控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和苏联都推行霸权主义,因此,如果团结中间地带和东欧各国,则可以构建反霸统一战线。故选 B项。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答案】B11某中学历
17、史兴趣小组试图对“世界史中国梦”这一主题进行探究,经过查阅资料、分析比较和讨论总结,大家认识到:“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它符合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与人类的进步紧密相连。因此,“中国梦”()有别于近代主要西方国家的大国之梦 同冷战时期苏联的大国之梦基本一致 有助于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 意味着中国对人类的贡献将越来越大A BC D【解析】近代主要西方国家的大国之梦是称霸世界的殖民扩张道路,“中国梦”是为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中国不会称霸,也不会做损人利己的事,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世界,故正确。“冷战”时期苏联曾为了自身利益不惜干涉别国内政
18、外交,错误。故正确答案为 C 项。【答案】C12越是高度的概括,越容易引起争议。对 20 世纪历史的概括,下列说法中争议最少的可能是()A帝国主义战争,社会主义革命,第三世界崛起,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B帝国主义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冷战和走向多极化,和平、改革与发展C两次大战、两种制度、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革命与改革、和平与发展D一战和二战、冷战及局部战争、殖民体系瓦解,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解析】A、B 两项中“帝国主义战争”容易引起争议;D 项中“殖民体系”容易引起争议。【答案】C13自“911”事件以来,一方面,恐怖主义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国际社会对恐怖主义的认识不断提
19、高。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最准确的是()A恐怖组织所造成的伤害有所显现B部分国家强烈谴责恐怖主义活动C恐怖主义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D恐怖主义是“20 世纪的政治瘟疫”【解析】依据题中“全球关注的焦点”“国际社会”等关键词可以得出最准确结论。【答案】C142011 年 5 月 1 日深夜,“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在巴基斯坦被美军击毙。许多国家发表声明,对此表示支持,并强调世界各国应共同打击恐怖分子。由此可以看出()反恐斗争有赖于国际社会的合作 恐怖主义成为全球化的主要障碍 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由此被铲除 恐怖主义依然是国际社会的公敌A BC D【解析】表述是错误的。【答案】A15(节选)对同一史实,
20、不同史料可能有不同反映,探究历史应注意史料的适用性和局限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 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 1950 年拍摄的一部宣传马歇尔计划的名作。影片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的战后生活。最初,在二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了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材料四 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下图,1947 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3AEM”意为“财政贷款”)(3)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电影和漫画的创作者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有何不同。他们的认识差异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国际格局?【解析】第(3)问第一小问要注意两则材料中作品的作者分属于不同的国家,作者的立场影响其作品的思想倾向。第二小问要从宏观上概括二战后初期国际格局的基本特征。【答案】(3)不同:电影描述法国小镇在美国财政援助下生活逐渐好转,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有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漫画中欧洲人被“绑”在美国的战车上,追逐美国的财政贷款,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控制欧洲的工具。国际格局:两极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