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2 ,大小:242.50KB ,
资源ID:425653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42565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6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9-20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限时规范特训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6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9-20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限时规范特训 WORD版含答案.doc

1、限时规范特训温馨提示:本套题做题时间为30分钟,分值100分,请您把握好时间,认真做答。一、固基题组(本题组为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小题,合计24分)1. 2014南昌高三期中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农民的土地问题。下列对中共土地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土地改革后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B. 过渡时期采取土地全民所有制C. 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实行土地公有制D. 改革开放后土地所有权归农民解析:本题以中共土地政策的演变为线索,考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等知识点。A项说法正确;B项“土地全民所有制”说法错误,应是农民土地所有制;C项“开始”说法错误,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期间即已开始;D项“归

2、农民”说法错误,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土地所有权并没有发生变化,依然是国有、集体所有,农民获得的是使用权。答案:A2. 2014北京东城高三期末1957年3月,刘少奇在湖南长沙市中学生代表座谈时,说“现在的任务”是要“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而努力奋斗”,此时要建设的“新农村”是()A. 农业合作社B. 人民公社C. 家庭承包责任制 D. 土地改革解析:把握材料时间“1957年”,这时候三大改造刚刚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刚刚确立,故A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故排除B项;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是在1978年以后,故排除C项;土地改革是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前的19501952年,故

3、排除D项。答案:A3. 2014江苏徐州一模下图为某一时期我国连续五年的炼钢指标图,出现图中数据最有可能是因为()A. “一五”计划的实施 B. “三大改造”的完成C. “左”倾错误的影响 D. 改革开放的成果解析:“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但不是以炼钢为主,故A项排除;三大改造主要是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不符合题干图示信息,故B项排除;图表中的第三年指标是“1070万吨”,第四年就增长到“3000万吨”,显然不符合经济规律,体现了“大跃进”高指标的“左”倾错误,故C项正确;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纠正了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故D项排除。答案:C4. 2014吉林长春模拟如果为下列三幅图片

4、反映的历史事件拟定一个主题,最恰当的是 ()A.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B.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C.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完成D. “一五”计划取得的辉煌成就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信息的提炼归纳能力。三幅图中“公私合营”“农业合作化”体现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人民公社化”开始于1958年,此时已经完成了“一五”计划,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三大改造的完成反映了A项,对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只是“一五”计划的部分内容,不能说明D项。C项应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能够完整反映三幅图片信息的应为B项。答案:B5. 2015益阳模拟新中国成立以后,相当长时间里,政府推行的是“积极推进工业化

5、,相对抵制城市化”方针,一度还确立了“将消费型城市变为生产型城市”的方针。对城市的这种抵制在1960年发展为完全反城市化,确定了当时的重要政策是减少城镇人口。材料反映出19491978年间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是()A. 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力水平低B. 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C. 中共积极推进工业化方针的影响 D. 中共重视“三农问题”解析:材料反映了政府对城市化的干预,故选B。答案:B6. 2014吉林期末一般认为,通过“1953年到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建立了走向现代化的制度基础。这说明()A. 我国将依靠国家政权的力量推进现代化B. 我国建立起适应多层次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经济

6、体制C. 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D. 我国已经形成一整套的经济管理制度解析:“1953年到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国家通过合作社形式实现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通过公私合营形式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故A项正确;三大改造后,我国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错误;三大改造的完成只是“我国建立了走向现代化的制度基础”,故C项错误;三大改造的完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始,还未形成一整套的经济管理制度,故D项错误。答案:A二、提能题组(本题组分为两部分,712小题为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13、14题为材料分析题,每题26分;总合计76分)7. 2014贵阳联考1953年,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中

7、所占的比例仅有2.3%。20世纪50年代,中国采取哪些重大措施来改变制造业的落后状态 ()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五年计划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A. B. C. D. 解析:属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与工业成就没关系,排除。答案:A8. 2014湖北荆州一模1956年,国务院副总理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观点,即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国家市场三者为主体,而以个体经营、自由生产、自由市场三者为补充。陈云的这一观点()A. 是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有效举措B. 是对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经验的全面总结C. 是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理论来源D. 是新中国突破苏联经济建设

8、模式的有益探索解析:A项明显与时间限定“1956年”不相符合,故排除;陈云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观点,既实行计划经济,又强调发挥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有利于克服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统得过多过死的弊端,是对突破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的有益探索,故D项正确,符合题意;陈云的观点是对改革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总体构想,并不是对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经验的全面总结,故B项不正确;陈云的观点不是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理论来源,故C项不正确。答案:D9. 2014河北邯郸调研从1964年开始,我国大批原先位于东部大城市的工厂与人才进入西部山区,更有“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等口号,号召人们前往除

9、新疆、西藏之外的中国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 “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B. 人口急剧膨胀C. 国家实行城镇化战略 D. 国家调整工业布局解析:题干反映的是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的工厂从东部迁往中西部地区,说明的是工业布局的调整,故D项正确;“大跃进”运动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末,并不是20世纪60年代工厂迁移的主要原因,故A项排除;B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答案:D10. 2015山西大同模拟1962年,中共中央通过的“农村十六条”指出:“人民公社社员的家庭副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它附属于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它们

10、的助手。”中央制定这一政策是为了 ()A. 打破“大锅饭”,实行按劳分配B. 减轻农民负担C. 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D. 改革经济体制解析:由材料可知,当时中共中央肯定了农村集体经济体制下的家庭副业,这是对以往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的纠正,C项正确。A项不正确,当时中国不可能打破“大锅饭”;仅靠家庭副业并不能达到减轻农民负担的目的,排除B项;D项不符合题意,1962年不可能改革经济体制。答案:C11. 2015绍兴一中检测“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我一直深信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以及(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材料中说的“最适合自身发

11、展的道路”指的是()A. 发挥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B. 推动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C. 发挥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D. 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以及(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中国是计划经济模式,强调政府对经济的作用,故选C。答案:C12. 新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中央工作会议提出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这次中央工作会议召开的背景是()A. 新中国的建立B.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C.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解析:据“改革、整顿”的信息可判断C项正确。答案:C13. (26分)2014石家庄调研阅读材料,回

12、答问题。材料一19521957年我国工业比重图材料二下表反映的是19531965年我国资金流动情况。时间百分比195319571958196219631965流入重工业的资金(%)38.754.948流入农业的资金(%)7.611.418.4流入其他部门的资金(%)53.733.733.6材料三1962年3月7日在中央财经小组会议上,陈云同志提出,1962年的年度计划需要有一个相当大的调整,重新安排,这是非常必要的。这次调整计划,实质上是把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的发展放慢一点,以便把重点真正放在农业和市场方面。各种材料的分配,要先满足恢复农业生产的需要,其次是满足市场的需要,主要是日用工业品生产的

13、需要。 陈云与中国经济建设(1)根据材料一说明19521957年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及对中国经济的重大影响。(8分)(2)结合所学,分别说明与前一个阶段相比,19581962年和19631965年我国资金在重工业和农业领域流动的变化及其原因。(12分)(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在“二五”计划期间(19581962),我国在改善民生问题上存在不足的原因有哪些?(6分)解析:第(1)问,“变化”可从材料的图表中分析出;“原因”可联系“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重大影响”可联系教材所学来回答。第(2)问,首先应该分时期来作答。“19581962”变化可以结合资金流动情况概括为增

14、加;原因在于经济建设的实践推动。“19631965”变化可以根据工业和农业情况直接概括为流入重工业的资金减少,流入农业的资金增加;原因应该结合经济建设的“左”倾错误造成的危害及相应的经济调整方针及国民经济比例调整。第(3)问,从“二五”计划的时间段可知这时期发生了严重的“左”倾错误,回顾相关的史实及消极影响来回答。答案:(1)变化: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原因: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的基础。(2)19581962变化:流入重工业和农业的资金都增加了。原因:“大跃进”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人民公社化运动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196

15、31965变化:流入重工业的资金减少,流入农业的资金增加。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三年经济困难,党和政府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投入比例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对重工业的投资,加强发展农业。(3)原因: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错误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发动“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对重工业和基本建设投入过大,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只答三点即可)14. (26分)2014四川绵阳高三二模人口政策是关系到国家民族未来和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重大社会政策。2013年11月15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提到“坚持计划生育

16、的基本政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对我国人口政策作了重大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西汉高祖七年规定,“民产子,复勿事二岁”。(西汉会要卷47)东汉章帝元和二年下诏,除规定“人有产子者,复勿算三岁”外,又规定“今诸怀妊者,赐胎养谷三椹斛,复其夫,勿算一岁”。(东汉会要卷28) 唐太宗贞观元年正月发布令有司劝勉庶人婚聘及时诏,规定“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及妻丧达制之后,孀居服纪已除,并须申以媒媾,命其好合。刺史县令已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户口增多,以进考第。如其劝导乖方,失于配偶,准户减少,以阶殿失”。(唐大诏令集卷110) 清康熙五十一年

17、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元年又逐步实行“摊丁入地”,取消了全部人头税。材料二“我国人口增加率30%,粮食增加率几年来是40%50%,可见粮食增加很快,但是粮食增加的速率不能长期地这样下去,因为耕地有限,人多地少的矛盾,将来总要成为问题的。同时,由于中国人口过多,劳动力廉价,人们不愿意改进技术实现机械化,进而无法提高生产率。”“我国的国民收入在1956年将近900亿元,其中消费部分约为79%,积累部分约为21%。因人口多,所以消费大,积累小,而这点积累又要分摊在这许多生产部门,觉得更小了。我要研究的就是如何控制起来,使消费的比例降低,同时就可以把资金多积累一些。”1957年马寅初在北京

18、大学的演讲材料三正是中国20世纪5060年代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人,在改革开放时代恰逢劳动年龄,进入劳动,为改革开放带来了不断的劳动力,促进经济增长,在很长时期里,我国老年化程度并不严重。例如,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期间,少年儿童占人口(014岁)比例从36.3%降低到22.9%,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比重从59.3%提高到70.2%,而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比重从4.4%上升到7.0%。人口结构的这种变化,大大减轻了人口抚养负担,提高了人口结构的生产性。在社会抚养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负担减轻的条件下,产生两个潜在的促进经济增长的源泉,即所谓人口红利。 蔡舫人口

19、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统治者推行的人口政策是什么。为保证这一政策的落实,又采取了哪些措施?结合中国古代文明形态,分析古代统治者采取这些政策措施的原因。(12分)(2)材料二、材料三在人口问题上分别提出了什么观点?各自的理由是什么?(10分)(3)综合上述材料,你对我国人口政策的制定有何建议?(4分)解析:本题考查我国人口政策的发展演变。第(1)问,从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与人口的关系入手解答政策与原因。促进人口增长的措施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解答即可。第(2)问,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材料二主张控制人口数量。材料三认为人口增长有利于经济发展。第(3)问,从国情、国家利益和当前形

20、势等多角度解答。答案:(1)政策:鼓励人口增长。措施:调整税收政策;国家直接物质奖励;将人口数量作为官员政绩考核指标;鼓励婚嫁。原因:农业(耕)文明,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者数量的多少决定农业盛衰。人口的多少关系到赋税的征收、兵役和徭役的征发,是国家强盛与否的重要标志。(2)观点:材料二主张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材料三认为20世纪5060年代生育高峰的出现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促进经济增长。理由:材料二,认为过多的人口超出环境资源承载力;过多的人口影响技术的改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口多、消费大影响资金的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材料三,认为生育高峰、人口增长有利于改善人口结构;人口增长在提供大量劳动力的同时,提供了巨大的消费需求,带来人口红利,有利于经济增长。(3)建议:政策应随时代和国情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制定人口政策,应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其影响,不能过分强调其中某一方面的某种影响。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