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7 ,大小:297.50KB ,
资源ID:424692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42469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2年历史高考试题最新考点分类解析:考点4古代精神文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2年历史高考试题最新考点分类解析:考点4古代精神文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WORD版含答案.doc

1、2012年高考历史试题分类解析【考点4】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材料“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说明此学派代表地主阶级,反对贵族特权、主张社会变革、倡导重农抑商。结合所学可知是法家思想,故正确答案为D项。【答案】D2(

2、2012年海南卷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解析】题干中反映的战国时期孟子的有关施政中君民关系的论述,其认为统治者能做到“礼、义、信”则民治,因此,B项正确;A项是儒学思想可以体现的,但与题意不符,如民贵君轻、君舟民水;C项是荀子观点,题干无从反映;D为孔子思想,题干也无从反映。【答案】B3(2012年上海历史,31)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

3、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解析】孔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影响四季万物;韩非子认为天是永恒的,不会消亡;“天法道”,老子用“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即天也是有其客观规律的。三者都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B、D项反映的是其中一个方面。上述观点是针对天人关系提出的,不涉及政治主张,A项错误。【答案】C项3分,B、D项1分,A项0分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12)

4、(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汉书董仲舒传(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4分)(4)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2分)【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再现与理解、材料解读能力。第(2)问根据材料可知董仲舒强调“大一统”,其思想的影响结合课本知识回答即可。第(4)问从前三问得出寻找规律,得出结论: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丰富。【答案】(2)思想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

5、儒学体系。(2分) 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分)(4)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2分)第3课 宋明理学1(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从关键信息“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

6、尽其心”可知王阳明强调正心诚意,故D项正确;A、B、C项都对题干的曲解。【答案】D2(2012年海南卷历史,6)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孟子的仁政思想 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解析】依据所学知识,首先排除B、D项;题干认为“阳生万物”,而何为“生”呢?“生,仁也”,其主要阐释的是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A项正确;如果对“阳生万物、阴成万物”不能正确解读,及把握内在关系:生,仁也。易错选C项。【答案】A3(2012年海南卷历史,4)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

7、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解析】魏晋时期,儒学发展受挫,面临来自于佛教的冲击。题干中“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和、友朋之信”正是儒家的伦理道理,而题干斥责佛教导致“隔、乖、旷、绝”的后果,说明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D项正确;A项具有夸大佛教传入的影响,说法错误;B、C项无从反映。【答案】D4(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39)(27分)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材料一: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

8、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作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摘自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材料二: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随着后一种民

9、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那一个人惟一形态,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 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问题:(1)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4分)【解析】本题以话题引入考查中西思想的发展与交融,跨度大,注重线索梳理和综合分析。第(1)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宋明理学(程朱理学),解答时注意关键信息“宋人文集”和设问中的提示“程朱理学”,在此基础上联系相关知识分析。【答案】(1)与科举制相关。(2分) 目的:“究天理”(或明道德(宣传封建伦理道德),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秩序。(2分) 第4课

10、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1(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14)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 )A限制君权 B削弱相权 C实行君主立宪制 D废除三省六部制【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材料解读能力。题干提供的观点强调宰相制度的的存在有利于制约君权,换而言之废除宰相制度导致君权极端化。这说明观点主张限制君权,故选A项。【答案】A2(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12)(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

1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7分)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汉书董仲舒传(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4分)材料三: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12、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6分)(4)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2分)【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再现与理解、材料解读能力。第(1)问立足材料可知分别是儒家的“仁政”、道家的“无为”、法家的“法治”。在此基础上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历史背景。第(2)问根据材料可知董仲舒强调“大一统”,其思想的影响结合课本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从材料可看出唐代由于实行开放政策,对外交往频繁,因而思想文化具有多元性的特点。第(4)问从前三问得出寻找规律,得出结论: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丰富。【答案】(1)

13、主张: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3分) 背景: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4分)(2)思想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2分) 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分)(3)特点:多元性(兼收并蓄)。(2分) 原因:唐朝实行开放政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等。(4分)(4)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2分)3(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38)(26分)人类文明历经千百年的隔绝、碰撞、交融,不断走向新的

14、“解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印度与西方,而他们互不知晓。摘编自雅斯贝斯哲学导论材料二:李贽: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顾炎武: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王夫之思问录材料三: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

15、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悉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问题:(1)结合所学,指出“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家孔子、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学术史上的地位。(10分)(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9分)【解析】第(1)小题第一问,比较简单,要结合教材中关于孔子“仁”、“礼”、“中庸”等方面的政治主张,以及老子“道”、“无为”、主张社会回到“小国寡民”状态,分别进行

16、分析和说明。第二问,要从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两人的思想主张,从教材上对两人的评价,对两人在西方学术史上的地位进行概括说明。苏格拉底要强调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亚里士多德则要从教材的标题“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来回答。第(2)题是内涵式问题,答案要根据材料进行分析、概括和说明,答题的要求是“概括”。从材料看,李贽反对盲从孔子的理论,反对以孔子(“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顾炎武要联系材料中的“讲空虚之学”指出他主张“经世致用”;王夫之则要摘取材料中的“天地之化日新”以及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等学说进行分析和说明。第(3)题第一问比较简单,回忆康有为即可。第二问要联系孔子改制考和新学

17、伪经考进行分析和说明。第三问,则要联系严复的天演论及其主要思想主张宣传赫胥黎的“进化论”,主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等角度分析概括和说明。【答案】(1)孔子:仁、礼、中庸;(3分)老子:道、无为、小国寡民。(3分)苏格拉底: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自我”;(2分)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2分)(2)李贽: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3分)顾炎武:注重实学,经世致用;(3分)王夫之:强调“天地之化日新”,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3分)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1(2012

18、年海南卷历史,8)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这一事件表明,康熙( ) A全面接受外来文化 B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 C改变闭关锁国政策 D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解析】题干反映了康熙在“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准确”后,才“复用西洋历法”说明其审慎地接受外事物,B项正确;A项“全面接受”过于绝对化,说法错误;C项无从涉及;题干材料仅限于历法,因此,D项“西方文化超越中国”说法错误。【答案】B2(2012年上海历史,13)公元1500年左右,欧洲出版了大约4万册图书,极大地

19、激发了民众的求知欲。此种情形直接得益于( ) A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 B新教翻译出版圣经的需求 C人文学者传播古典文明的需要 D大学发展对图书需求量的增加【解析】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发明、研制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印刷的大量书籍促进了欧洲文化的传播,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答案】A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1(2012年江苏历史,1)“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 )

20、 A诗经 B楚辞 C汉赋 D唐诗【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再现与材料解读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可知诗经中的“十五国风”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故选A项。【答案】A2(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A对僧人爱憎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迁移。题干中的故事具有世俗化的特征,这是因宋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D项正确;A、B、C项都无法从

21、题干中反映。【答案】D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1(2012年福建文综历史,13)说文解字释读为:“大册也。”今人认为似手捧册置于架上。该释读与下列记录文字信息材料相关的是( )A甲骨 B丝帛 C竹木简 D石碑【解析】考查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根据提供的象形文字和解释容易判断选C项。【答案】C2(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12)2010年发行的首套宣纸材质的邮票中国古代书法行书,被称为国家名片与国宝艺术的完美结合,彰显了宣纸千年,墨润万变的独特魅力。图3中属于该套邮票的是( ) A B C D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现。结合各种字体的特点可知A、B、C、D项分别为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故选C项。【答案】C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