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课时作业10劝学 师说劝学第一课时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木直中绳,以为轮 故木受绳则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积水成渊,蛟龙生焉ABC D解析:煣;知智;生性;有又。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B)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C蚓无爪牙之利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解析:B项,古今意义都是“一会儿,片刻”。A项,博学:古义为广博地学习;今义为学问广博精深。C项,爪牙:古义为爪子和牙齿;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D项,寄托:古义为藏身;今义指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
2、或某种事物上)。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A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木直中绳 中:合乎B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吾尝跂而望矣 跂:踮起脚后跟C而绝江河 绝:断绝声非加疾也 疾:劲疾D故不积跬步 跬:古代指跨出一脚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折:断解析:“绝”意为“横渡”。4下列句子中不含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A.B.C.D.解析:B项,“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C项,“曲”,形容词作名词,“曲度,弧度”;“军”名词用作动词,“驻军”。D项,“鄙”,名词用作动词,“把看作边境”;“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5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
3、相同的一组是(D)A.B.C.D.解析:D项,“中”释为合乎;A项,第一个“利”是锋利,第二个“利”是快捷;B项,第一个“青”是靛青,一种染料,第二个“青”是指颜色青;C项,第一个“一”是专一,第二个“一”是数词。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而”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B)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蟹六跪而二螯A/B/C/D/解析: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连词,表并列;连词,表承接。7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C)
4、青,取之于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马之千里者树之以桑A/B/C/D/解析:为代词;为动词,意思是“到”;是定语后置的标志;为助词“的”;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为音节助词,无义。8下列各句句式分类正确的一组是(A)青,取之于蓝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善假于物也以为轮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A/B/C/ D/解析:为状语后置句,为判断句,为定语后置句,为省略句。9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C)A“蚓无爪牙之利
5、”中,“爪牙”在文中用的是比喻义。B白居易忆江南中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词句,这里的“蓝”和“青,取之于蓝”中的“蓝”意思不同。C劝学中“劝”与现代汉语中“劝”的意义区别很大,这里是“鼓励”之意。D劝学的作者荀况,即荀子,他也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春秋时期赵国人,他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解析:A项,“爪牙”是本义,指爪子和牙齿;B项,两个“蓝”意思相同,都是指蓝草;D项,荀子是战国末期赵国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10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A故木
7、受绳则直受绳:经过墨线比量B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疾:劲疾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假:借助D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备:完备解析:D项,“备”,具备,具有。11下列语句中分别能表明学习需要“广泛积累”和“持之以恒”的一项是(C)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锲而舍之,朽木不折C积土成山,风雨兴焉驽马十驾,功在不舍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解析:A项都表明“广泛积累”;B、D两项的谈的是学习需要借助外物。只有C项符合题干要求。1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学生必能胜过老师的道理
8、,以及学习的重要性。B“学不可以已”起统领全篇的作用,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之以恒的态度。C“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这些比喻都用来论证学习能够弥补不足。D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时,从正面和反面设喻对照,说明“积”与“不积”效果完全不同。解析:A项,“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有所提高。“学生必能胜过老师”是后来的意思。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译文:君子的天性(同一般
9、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译文用刀雕刻,(如果)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14劝学运用比喻进行说理,有的地方形成了“博喻”。“博喻”是比喻修辞格中的一种铺陈形式,作者为了强调某事物,使之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便从不同的角度多方设喻,形成了一连串的比喻。请写一段运用博喻修辞格的文字。答:示例: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15下面是一副对联的下联,请根据劝学的内容拟写出上联。上联:荀子劝
10、学,博学则冰寒于水下联:邹忌巧谏,妙喻而言出自思16劝学一文中谈到了“积累”“坚持”“专一”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请你再分别写出与其相对应的一句名言。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坚持: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专一:目不能二视,耳不能二听,手不能二事。第二课时能力拓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杜鹃鸟通常在二月份起就开始夜啼,古诗中有“_”,年年二月起,它的凄厉悲切的啼声,时近时远。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片树林。那一片树林,晨昏可听到各种鸟鸣,自然每年也少不了杜鹃的“不如归去”的鸣叫,夜半鹃啼大概也发自那里。据说杜鹃啼到吐血而死,三月份姹紫嫣红的“山踟躅”,有人叫“映山红”,
11、更多人则叫它为杜鹃花,传说是因杜鹃啼叫吐血而亡后,这花便是它的血化成的。杜鹃鸟开始啼叫,正是各色杜鹃花开得最灿烂,像现在虽已四月立夏,我在浅水湾头,耳边便有它悲悲啼啼的声音,传到山边。看来花虽谢而鸟未亡,可见啼血化花只是美丽的_。(),据说它不自己营巢,产卵在地上,等到其他鸟类出去觅食,剩下空巢,它就把卵统统放进别人巢中,等别的鸟代它_。这自然不是一位好母亲所为。想来小鸟孵出来后,可能还要别人代它喂养到羽翼丰满,能自行觅食为止。这鸟比起乌鸦、燕子的母性,显得不负责任,本应_的,好在它能整天悲悲切切引人同情,所以有说它是杜宇望帝的化身,使“蜀人悲子鹃鸟鸣”哩!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句,全都恰当
12、的一项是(D)A杜鹃花中杜鹃啼附会抚育甘拜下风B杜鹃枝上月三更附和抚育自惭形秽C杜鹃花中杜鹃啼附和孵育甘拜下风D杜鹃枝上月三更附会孵育自惭形秽解析:本段强调的是杜鹃鸟夜啼,所以“杜鹃枝上月三更”更合适。附会:把不相联系的事物说成有联系。附和:追随别人的言行。大多用于贬义。孵育:孵化。抚育:照料、教育儿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可知这里是说杜鹃让别的鸟孵化卵的意思。所以选“孵育”。自惭形秽: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甘拜下风:表示真心佩服,自认不如。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A杜鹃鸟开始啼叫,正是各色杜鹃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像现在虽已四月立夏,我在浅水湾头,耳边还有它悲悲
13、啼啼的声音,传自山边。B杜鹃鸟开始啼叫,正是各色杜鹃花开得最灿烂,像现在虽已四月立夏,我在浅水湾头,耳边便有它悲悲啼啼的声音,传自山边。C杜鹃鸟开始啼叫,正是各色杜鹃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像现在虽已四月立夏,我耳边便有它悲悲啼啼的声音,从浅水湾头传自山边。D杜鹃鸟开始啼叫,正是各色杜鹃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像现在虽已四月立夏,我从浅水湾头,耳边还有它悲悲啼啼的声音,传到山边。解析:B项,缺少“正是”的宾语,“便”表示的逻辑关系不能与前文相应。C项,“便”的错误与B同,“从浅水湾头传自山边”不合逻辑。D项,“我从浅水湾头”,表来源的“从”改成表处所的“在”,才能与后文建立顺畅的逻辑关系;“耳边还有它
14、悲悲啼啼的声音,传到山边”不合逻辑。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C)A杜鹃这种鸟从情感上说,还是非常可怜的B杜鹃这种鸟从认知上说,是很与众不同的C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D杜鹃这种鸟在生存学上,是很懂得借力的解析:本段主要是批评杜鹃鸟不负责任,所以C项更合适。4把下面几句话整合成一个长单句,可适当增删词语,也可根据需要变换叙述角度,但不得改变原意,也不能遗漏内容要点。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提出了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的思想。“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也
15、是他提出的。答: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的老师荀子提出了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解析:该题难点和亮点在“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需要变换叙述角度。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劝学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同是劝学,这首诗与课文的立论角度有何不同?试加以概括。答:这首诗从学习的时间这一角度立意,劝勉年轻人不要虚度光阴,要及早努力学习,免得将来后悔。课文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的态度、方法等角度立意,希望人们重视后天学习,以加强自身的
16、行为修养。解析:可以结合本诗中“三更、五更、黑发、白首”等表时间的词语来概括。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观点。(2)荀子劝学中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劝学(节选)荀子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
17、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口赞。傲、非也,口赞、非也;君子如向矣。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注:数:术,即方法、途径,这里引申为“科目”。没:同
18、“殁”,死亡。大分:大的原则、界限。箸:同“著”,显明。蝡:微动。傲:急躁。口赞:形容言语繁碎。向:同“响”,回音。方:仿效。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B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C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D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解析:根据句意和对称,可以对比排除,然后确定B项。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经,指经书,先秦“六经”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但乐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B“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在先秦
19、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而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自此,“君子”一词指有德行、有修养的人。C小人,通常指儒家定义的“君子”的反义词,指像小孩子那样说翻脸就翻脸,说变脸就变脸,出自孔子“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说。D学者,“学”者,觉也,系指通过学问觉悟之人,即专门从事某种学术体系研究而通达智慧的人。解析:D项,学者,指求学的人。9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荀子认为,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人应该终生学习。B学习不应该停留在表面,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应该入耳入心,贯彻到行动中,表现在举止上。C在荀
20、子看来,礼是基础,诗书礼乐春秋涵盖了天地之间所有学习的内容。D最好的学习方法是接近贤师,这样就能养成崇高的品德并获得广博的知识,也就能通晓世事了。解析:C项,“礼是基础”说法不当,原文说“终乎读礼”。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译文:所以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那么学习是片刻也不能丢的。(2)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译文:君子的学习,是用它来完善自己的身心;小人的学习,只是把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参考译文: 学习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终结?答案是: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从诵读诗经等经
21、典开始,到阅读礼记为止;从学习的意义来说,是从做一个读书人开始,到成为圣人为止。诚心积累,长期努力,就能深入,学到老死然后才停止。所以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那么学习是片刻也不能丢的。致力于学习,就成为人;放弃学习,就成了禽兽。所以说,尚书是政事的记载;诗经是和谐的音乐所附丽的篇章;礼记是行为规范的要领、具体准则的总纲。所以学到礼记就到头了,这可以叫作达到了道德的顶点。礼记肃敬而有文饰,乐记中正而又和谐,诗经尚书内容渊博,春秋词意隐微,存在于天地之间的道理都包括在这些典籍中了。君子的学习,有益的东西进入耳中,记在心中,贯彻到全身,表现在举止上。所以他稍微说一句话,
22、稍微动一动,都可以成为别人效法的榜样。小人的学习,只是从耳中听进去,从口中说出来。口、耳之间才不过四寸罢了,怎么能够靠它来完善七尺长的身躯呢?古代的学者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君子的学习,是用它来完善自己的身心;小人的学习,只是把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所以别人没问就去告诉的叫作急躁,别人问一件事而告诉两件事的叫作唠叨。急躁,是不对的;唠叨,也是不对的;君子回答别人,就像回声应和原声一样。学习没有什么比接近良师益友更便利的了。礼记乐记虽记载了法律制度,却没有详细阐明其中的道理;诗经尚书虽记载了古代的事理,却不能切合今天的实际;春秋文字简约,因而不能使人
23、很快明白其中的道理。效法良师益友并且学习君子的学说,就能培养出崇高的品质,学到广博的知识,通晓天地人间的事理。所以说,学习没有什么比接近良师益友更便利的了。师说第一课时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组是(C)例: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不拘于时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D师不必贤于弟子 申之以孝悌之义解析:例句与C项均为判断句。A项,宾语前置句;B项,被动句;D项,状语后置句。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组是(B)A虽有槁暴 或师焉,或不焉B孰能无惑 作师说以贻之C传道受业解惑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君子生非异
24、也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解析:A项,有又,不否;C项,受授,颁斑;D项,生性,涂途。3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C)A犹且从师而问焉犹且:尚且,还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其皆出于此乎 其:同“岂”,难道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竟解析:C项,“其”在这里是表推测的语气副词,译成“大概”。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A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齿:并列、排列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道理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闻:知道,懂得解析:C项,“道”意为“风尚”。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C)
25、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会盟而谋弱秦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解析:C项中“弱”是使动用法,题干句中的“耻”和其他选项中的加点词是意动用法。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孰:难道,疑问副词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B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无:无论,不分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名词,圣人/形容词,圣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指童子/指书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经传:经文和传文官盛则近谀 盛:高、显赫或师焉,或不焉 或:不定指代词,有的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是故:因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26、耻:以为耻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之:指示代词,这些解析:A项,“孰”意为“谁”。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B)A.B.C.D.解析:A项,没有/无论,不分;B项,都是“竟”的意思;C项,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这些、这类;D项,大概/那些。8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A.B.C.D.解析:D项,两个“而”均作连词,表转折;A项,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这些、这类”;B项,介词“于”/句末语气词;C项,代词“他们”/句末语气词。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D)A.B.C.D.解析:D项,“先后”,指先后顺序,古今义相同;“所谓”,指所说的,
27、古今义相同。A项,“学者”,今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古指求学的人。“所以”,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表结果的连词,古指“用来的”。B项,“从而”,今用作上文是表原因方式等,用在下文表结果目的;古代“从而”是两个词,“从”是动词,跟从,“而”是连词,并且。“不必”,今指不需要,古指不一定。C项,“小学”,今指小学生学习的学校。古指小的方面学习。“众人”今指很多人;古指一般人。10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D)A唐代古文运动是由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废除六朝以来浮华的骈俪文,主张“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一次文体改革运动。B“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处而需停
28、顿的地方为“读”。C“说”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这种体裁的文章有马说师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等。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传指有关的人物传记。解析:“传”指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阅读课文选段,完成1115题。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
29、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低于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岂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疑惑D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嘉:赞许解析:C项,“惑”应解释为“糊涂”。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C)A.B.C.D.解析:C项,两个“于”,都是介词,解释为“向”。A项,前一句中的“从”,动词,跟随;
30、后一句中的“从”,介词,自。B项,前一句中的“乎”,介词,比;后一句中的“乎”,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反诘。D项,前一句中的“则”,连词,却;后一句中的“则”,副词,就是。13下列对选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作者认为古时候的圣人,虽然远远超出一般人,但还跟从老师请教;而现在的一般人,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B作者认为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不在于他们先天的条件,而在于后天的学习与努力。C那些儿童们的老师,是教儿童们读书和学习书中文句的,不是作者所指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被士大夫之族轻视,但那些士大夫们的明智程度赶不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在作者
31、看来很奇怪。解析:B项,“不在于他们先天的条件,而在于后天的学习与努力”理解错误,作者并没有提及“先天的条件”。1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文: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被继承已经很久了!(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译文:巫医、乐师和各类工匠这些人,是所谓上层人士不屑与之同列的,现在他们的见识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15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文中陈述教师职责的句子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文中陈述择师标准的句子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文中阐述师生
32、间辩证关系的句子是:“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16以下是某中学庆祝教师节文艺演出的一段主持词。仿照画线部分的句式,在空缺处补写相应的语句。要求:句式一致,字数相等,语意相关。学生甲:老师,您坚守一方净土,用粉笔书写忠诚,默默无闻。学生乙:老师,您勤耕三尺讲台,用汗水浇灌希望,孜孜不倦(用双手托起未来,无怨无悔)。学生甲:加减乘除,算不尽您付出的辛劳。学生乙:诗词歌赋,颂不完您带来的感动(赤橙黄绿,画不完您多彩的人生)。解析:此题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例句中的隐性条件。如第一处画线句中的“默默无闻”与“坚守”照应,所以处仿写的语句
33、中的成语也应与“勤耕”照应。第二处画线句中的“加减乘除”是数学中的用语,因此,处的仿句也应是某一学科的内容。17假如你是一名教师,请你针对下面两个学生的不同情况,任选其一,至少运用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教师寄语。要求:既客观又委婉,带有鼓励性,让学生乐于接受,不超过80字。某男生,家庭条件比较优越,活泼聪明,兴趣广泛,乐于助人,在学生中很有人缘。但不是很喜欢学习,成绩比较差。某女生,家境贫寒,勤奋刻苦,成绩非常优秀。但性格比较内向、封闭,对人较冷漠,班上同学都对她敬而远之。答:示例:(某男生)你热情洋溢,你聪明机灵,你乐于助人。开学以来你的进步非常大,每次作业都完成得很好,令老师感到非常满
34、意。如果你上课再专心些,对学习再用心些,相信你会成为最优秀的那一个!解析:可从针对性、鼓励性、引导性等方面入手,抓住学生的性格特点,委婉地写教师寄语。第二课时能力拓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当前,网络文学作品的确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虽然有些作品具有独特的价值,但也不乏粗制滥造之作。如何_作者不出于功利目的一味地迎合读者口味而_,并在创作过程中力求创新,_向大众提供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俱佳的优质精品网络文学作品,成了当下亟须解决的问题。 我们的社会、公众以及传统的文学界,需要对十多年来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予以高度重视,也需要对它的未来发展持续关注,_。它尚不成熟,(),为其健康发展提供更
35、多的空间,应当是整个社会所关切的。 2017年,国内网络文学市场规模达到130.2亿元,比2016年增长44.2%,并进一步规范化、精品化。同时,2018年知识付费迎来从高潮迈向洗牌的拐点,倒逼知识产品内容服务加速升级,也进一步加速网络文学作品在竞争中的优胜劣汰。一些领先网站正在面临活跃用户增长瓶颈,这将催生更多围绕网络文学的变现为目标的新尝试,知识付费的概念将不断提高,将从知识付费迈向知识服务的更广层面。中文在线集团在2016年就提出了“超级IP”战略,以作品为驱动力,打通“原创平台IP运营影视游戏”的垂直内部生态体系的搭建,来保证网络文学的IP项目高效落地,实现IP一体化衍生开发。1. 依
36、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A鼓励随波逐流从而因势利导B蛊惑随波逐流进而因势利导C蛊惑趋之若鹜从而顺水推舟D鼓励趋之若鹜进而顺水推舟解析:第一处,鼓励:激发、勉励。蛊惑:迷惑、诱惑,使人心意迷惑、惑乱、迷乱等。根据语境“一味地迎合读者口味”选用“鼓励”更合适些。第二处,随波逐流: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只能随着潮流走。趋之若鹜:像野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此处是说如何鼓励作者不出于功利目的而一味地去迎合读者,成为当下亟须解决的问题,如果用“趋之若鹜”语意过重,故选“随波逐流”。第三处,从而:连词,重在表目的关系和因果关系。进而:表递进关系。此处无
37、递进,故选用词语“从而”。第四处,因势利导:顺着事情发展的趋势,向有利于实现目的的方向加以引导。顺水推舟:比喻顺应情势说话办事。此处是说对网络文学未来的发展要顺着其发展的趋势,向好的方面加以引导,所以选用成语“因势利导”。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B)A因为生命力旺盛,也具有世界其他社会文学难以比拟的活力B但生命力旺盛,也具有世界其他社会文学难以比拟的活力C但具有世界其他社会文学难以比拟的活力,生命力旺盛D因为具有世界其他社会文学难以比拟的活力,生命力旺盛解析:根据前文“我们的社会、公众以及传统的文学界,需要”说明对于网络文学作品整体上还是肯定的,因此“它尚不成熟”,后面
38、应该跟一个转折性的句子,即说它还是有优点的,排除A、D两项;再根据句内的关系,应该先说自身具有的特点,再与其他的比较,排除C。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C)A这将催生更多围绕网络文学的变现为目标的新尝试,知识付费的概念将不断拓展,将从知识付费迈向知识服务的更广层面。B这将催生更多围绕网络文学的变现新尝试,知识付费的概念将不断提高,将从知识付费迈向知识服务的更广层面。C这将催生更多围绕网络文学的变现新尝试,知识付费的概念将不断拓展,将从知识付费迈向知识服务的更广层面。D这将催生更多围绕网络文学的变现为目标的新尝试,知识付费的概念将不断扩充,将从知识付费迈向知识服务的更广层
39、面。解析:仔细阅读画线句子,可发现“围绕”或者“以为目标”两个句式糅合在一起,应该保留其一,排除A、D;“概念”与“提高”搭配不当,可改为“概念拓展”或“概念扩充”,排除B。4请欣赏下面这幅漫画,按要求答题。(1)为本幅漫画拟一个标题。(不能以“无题”为标题,不超过10个字)答:吓着长大(2)请简要说明漫画的寓意。(不超过30个字)答:这幅漫画的主题是讽刺中国家庭、学校、社会的恐吓式的教育方式。(可以从教育者、被教育者、旁观者等不同的角度切入)5某班的几位同学相约要给恩师过六十岁生日,一位同学因身体原因向联络人发短信请假,语言表达有不妥之处,请指出并改正。获悉恩师六十诞辰,甚喜,渴望重睹恩师音
40、容。近期,本人因身体欠安,恐难以按时光临,深表歉意。请转达本人对恩师的祝福,谨此奉告。另备厚礼一份,烦请笑纳。答:“音容”改为“风采”;“光临”改为“参加”;“奉告”改为“告知”;“厚礼”改为“薄礼”;“笑纳”改为“转交”。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师说中,士大夫们不能像“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那样相互为师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认为“年相若”“道相似”,如果以彼此为师,就会出现“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尴尬局面。(2)朱熹曾说:“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鱼我所欲也中同样表明君子保有羞恶之心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41、,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问说刘开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
42、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
43、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7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下列划分正确的一项是(D)A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B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C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D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
44、/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解析:“心术”是一个词,“为害于心术”不能断开,排除A项;“不欲虚以下人”不能断开,排除B项;“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语意完整,不能断开,排除C项。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A“君子”是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与劝学中“君子曰”中的“君子”意义相同。B“舜”指上古时代部落联盟的首领,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都是舜的帝王号,所以后世以“舜”简称。C“庶人”与“庶民”的意义相同,都是指平民百姓。D“夫子”在古代是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有时也是妇人对丈夫的尊称,文中是第一个意义。解析:“夫子”在文中特指孔子。9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45、D)A“君子之学必好问”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它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治学者不能缺少问,二是学与问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B作者举孔子、舜等古人的例子,是用来说明“问”是古圣先贤的美德的。C作者认为今人不好问的原因是今人所学的并不是“古人之学”,所喜爱的也不是“古人之好”。D本文在命题、立意、论证方法或语言风格上都可以看出有韩愈师说的影子,因而有明显的抄袭的痕迹。解析:“抄袭”的说法不妥,应为模仿。10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译文:(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高才能(的人)向低才能(的人)
46、询问,知识多(的人)向知识少(的人)询问”。(2)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译文: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普通的人不一定也不了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圣人不一定能做。(3)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译文:因此,地位高的人可以向地位低的人询问,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向道德才能低的人询问,老人可以向年轻人询问,只要学行方面有成就就可以了。参考译文: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不能应用于实际;
47、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还能怎么解决呢? (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破除自己的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高才能(的人)向低才能(的人)询问,知识多(的人)向知识少(的人)询问”。(对于)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它。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
48、通人的话,圣人(也)采纳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询问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却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近平常的意见,不是偶然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通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勉强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了)。(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而不愿意向他问;(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而(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于)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那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
49、人了。(什么)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么)事(都)没有可疑的了,这只是自以为是罢了。自以为是,那错误还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浅薄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让学习最终不进步,(也)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危害自己的内心修养,(错误可就)大了,而陷入这种大错误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况且那些不喜欢询问的人,是由于不虚心啊;不虚心,是由于并不是真正地喜欢学习,也不是不潜心钻研的缘故,他们求学的并不是古人学习的内容,他们爱好的也不是古人爱好的方面,不能询问,也可以理解啊。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普通的人不一定也不了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圣人不一定能做。真理不能由人独占,学问也没有止境啊,既然如此那么询问可以缺少吗?按照周礼,在朝堂外向百姓询问,国家的政治大事尚且向平民询问。因此,地位高的人可以向地位低的人询问,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向道德才能低的人询问,老人可以向年轻人询问,只要学行方面有成就就可以了。孔文子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很贤明。古人以询问为美德,并不见得有什么可耻的地方,后来的君子们却争着以询问为耻辱。这样那么古人深以为耻的,后人却做了并且不认为可耻的事情就太多了,可悲啊!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