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都 2022 届高二 10 月阶段性考试生物试卷(总分:90 分 时限:80 分钟)一、选 择 题(本题共 35 小题,1-30 每题 1 分,31-35 每题 2 分,共 40 分)1某自然生长条件下随机授粉的 XY 型性别决定植物,X 染色体非同源区上有一对等位基因 N 和 n,N 基因控制叶片宽阔,n 基因控制叶片狭长。该植物的某个处于遗传平衡的种群,雌雄植株各占 50%,且狭长叶个体占 12%,则有关该种群叙述正确的是( )A形成花粉过程中,有等位基因 N 和 n 的分离现象B该种群阔叶雌株和所有雄株随机授粉,下一代狭长叶植株约为 1/10C若再随机授粉一代,阔叶雄株约占 20%,狭
2、长叶雌株约占 2%D阔叶雌株中,能稳定遗传的占 1/32桦尺蛾的体色受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 S 和 s 控制,黑色(S)对浅色(s)是显性的。某地区有一个较大的桦尺蛾种群,其中杂合子占 20%,浅 色个 体占 70%。由于环境污染,树干变黑,种群中浅色个体每年减少 10%,黑色个体每年增加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树干变黑不会影响桦尺蛾种群中浅色个体的出生率B一年后该地区桦尺蛾种群中 S 的基因频率约为 22%C适应的形成与“可遗传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有关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基因型的定向选择来实现的3下图为某种鼠原种群被一条河分割成甲,乙两个种群后的进化过程示意图
3、。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 a 表示地理隔离,b 表示甲、乙种群过度繁殖的过程B品系 1 和品系 2 的形成表明只有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b 过程导致品系 1 和品系 2 的基因库和基因频率发生了明显变化Dc 表示生殖隔离,c 的出现意味着物种 1 和物种 2 基因频率不再变化4基因有正选择压基因和负选择压基因之分,正选择压基因的表现效应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繁殖,负选择压基因的表现效应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和繁殖。雄鸭的美羽艳丽,易被天敌发现,但有利于吸引雌鸭交配,避免与近似鸭错配而使生殖失败,雄鸭的素羽,不易被天敌发现,但不利于吸引雌鸭交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在不同的环境条
4、件下,生物的正负选择压基因是相对的B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正选择压基因的频率会不断积累C进化的实质是负选择压基因突变为正选择压基因的过程D在天敌锐减近似鸭数量增多时,美羽的基因频率会增大5生殖隔离如果发生在受精以前,称为受精前的生殖隔离;如果发生在受精以后,称为受精后的生殖隔离。下列选项中与其他生殖隔离情况不同的是( )A大西洋鲱鱼有些种群在春季产卵,有些种群在秋季产卵 B树棉和草棉杂交能产生健壮可育的 F1,但 F1 的种子通常不萌发C在植物中,一种植物的花粉在另一种植物的柱头上不能萌发D鸟在求偶季节发出一定的鸣叫声吸引同种雌性,异种雌性无反应6从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到达尔文的进化学说,再到现代生
5、物进化理论,生物进化理论还在不断发展。下列属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观点的是( )A.因用进废退而获得的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B.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C.种群长期稳定与迅速形成新物种交替出现D.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7.下图中表示渐变式形成新物种的4个环节,煎是种群内不同变异个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原种群A.是地理隔离,它能直接导致甲、乙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B.是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自然选择提供材料,也可能随机改变基因频率C.是自然选择,直接选择基因型定向改变基因频率D.据此推测:骤变式形成新物种不需要生殖隔离8.小黑麦是我国科学工作者利用普通小麦(AABBDD)和黑麦
6、(EE)人工培育的(其中A、B、D、E分别代表不同物种的一个染色体组),其由于具有品质佳、抗逆性强和抗病害等特点,在生产上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培育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如图形成小黑麦的过程不需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B.普通小麦与黑麦杂交得到的是不育的单倍体植株C.将小黑麦的花粉粒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是可育的四倍体D.小黑麦的获得需要一次体细胞融合和一次染色体加倍 染色体组9.家蝇对某类杀虫剂产生了抗性,如图表示对甲、乙、丙三个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的结果。下列叙述争取的是( )A.甲、乙、丙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的频率分别为12%、20%、8.5%B.由图可
7、知,甲、乙、丙地区家蝇种群所有的抗性基因构成了基因库C.杀虫剂能使家蝇产生抗药性变异,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使用杀虫剂是一种人工选择,人工选择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10.抗生素是一类抵抗病原体的药物,被人们广泛应用。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产生了超级细菌,使目前使用的抗生素逐渐失去了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细菌的抗药性是在抗生素诱导下产生了基因突变导致的B.抗生素不仅对细菌起作用,对病毒也具有同等疗效C不同抗生素对细菌进化形成超级细菌起到了选择作用D减少超级细菌的形成就要杜绝抗生素的使用11甲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之间的关系,图乙表示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下列
8、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图甲中的 B 和 CB从图甲可知细胞内液和组织液之间存在物质交换C图乙中过程需要消化、呼吸、泌尿、循环系统的参与D人体中所有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都需要内环境作为媒介12下列有关细胞外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机体大多数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B细胞外液大约占体液的 2/3C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来源于 Na+和 Cl-D细胞外液为细胞提供液体环境13下列有关内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体的血浆中不可能出现淀粉、蔗糖、葡萄糖等物质B内环境化学成分含量的相对稳定就是稳态C血浆中的葡萄糖可被肌细胞的线粒体氧化分解,从而维持机体能量供给D血浆的渗透压主要由蛋
9、白质和无机盐维持14有氧运动(如慢跑、快走等)是维持身体健康和增强体质的有效措施。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运动过程中,由血浆进入组织液中的 O2 量会增加B丙酮酸氧化分解发生在内环境中C人体剧烈运动不会使血浆的酸碱度发生变化D运动过程中人体体温会略微升高,说明内环境失去了稳态15缺氧是指组织氧供应减少或不能充分利用氧,导致组织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动脉血氧分压与肺泡通气量(基本通气量为 1)之间的关系如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动脉血氧分压从 60mmHg 降至 20mmHg 的过程中,肺泡通气量快速增加,以增加组织供氧B生活在平原的人进入高原时,肺泡通气量快速增
10、加,过度通气可使血液中 CO2 含量降低 C缺氧时,人体肌细胞可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能量D缺氧时,机体内产生的乳酸与血液中的 H2CO3 发生反应,以维持血液 pH 的稳定16如图所示为外界 O2 到肝细胞中被消耗的路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外界 O2 被肝细胞消耗需经过 11 层生物膜BO2 进行跨膜运输时需要载体蛋白,但是不消耗能量C肝细胞和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完全不同D外界 O2 进入内环境是顺浓度梯度,内环境中 CO2 排出是逆浓度梯度17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红细胞、组织液和淋巴 血浆蛋白、O2 和葡萄糖 葡萄糖、CO2 和氨基酸 激素、血红蛋白和抗体 过氧
11、化氢酶 口服的肠道中的抗菌药物和蔬菜 肌肉注射青霉素A B C D18下图中甲、乙为人体内两种不同组织处的毛细血管, 表示某些化学物质。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 CO2 浓度最高的部位是乙B若为氨基酸,经吸收、运输,在组织细胞中的核糖体上合成组织蛋白共要穿过 5 层生物膜C三种化学物质中和可以是葡萄糖D相对于内环境来说,相当于外界环境的是甲中的液体19大量的组织液积累在细胞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下面诸多因素中,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 )毛细血管壁破损 长期坚持素食 小蛔虫进入淋巴管 花粉、海鲜等引起过敏反应使血浆蛋白透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 肾小球肾炎导致血尿A只有 B只有C只有
12、 D20葡萄糖由小肠细胞皮细胞或肾小管上皮细胞内进入组织液的方式是通过葡萄糖转运体(GLUT)介导的协助扩散,绝大脊椎动物细胞膜上存在 GLUT。下图为葡萄糖由肠腔或肾小管腔运输至组织细胞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载体 3 为葡萄糖转运体(GLUT)B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或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C肠腔或肾小管腔内的 Na+浓度降低,会影响小肠上皮或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D内环境参与了葡萄糖从肠腔或肾小管腔运输至组织细胞过程21抽血检查是常见的疾病检查项目,成人一般采用静脉采血,婴幼儿可采用指尖采血。有的血项指标能体现内环境的某些成分含量,可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下图为人
13、体内环境示意图,请据图分析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无论是采用静脉采血还是指尖采血,所得检样中的液体成分均为图中的和B这些血项指标可包括血红蛋白、血糖、血脂、激素、抗体、尿素和无机盐等C某病原体感染导致所在管道的盲端堵塞,可导致总量增多而引起组织水肿D血检能反映健康状况是由于需要的营养物质和产生的代谢废物依赖血液运输22关于人体内缩手反射发生过程中兴奋沿反射弧传导(传递)的分析,正确的是( )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在突触间传递都是单向的B突触前膜处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C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作用于神经细胞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不消耗能量,在突触间传递消耗能量23下图 A 所示为
14、某一神经元游离的一段轴突,图 B 是该段轴突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由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电流表甲、乙的连接方式,都可测量无刺激时的静息电位B刺激图 A 中的 C 处,甲、乙电流表指针均可发生两次偏转C图 B 中 bc 段由 Na+外流引起,该过程需要载体蛋白和 AT PD如果某种药物类似抑制性递质作用效果,会使静息电位大小发生变化,但不影响动作电位大小24下列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突触后神经元也具有合成神经递质的功能B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与神经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和磷脂无关C神经递质作用完后均在组织间隙被降解D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可进入突触后神经元25听到上课铃声
15、,同学们立刻走进教室,这一行为与神经调节有关。该过程中,其中一个神经元的结构及其在某时刻的电位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此刻处 Na+内流,处 K+外流,且两者均不需要消耗能量B处产生的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播时,波幅逐渐减小C处产生的神经冲动,只能沿着神经纤维向右侧传播出去D若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置于、处,指针不会发生偏转26俗话说“苦尽甘来”,但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即便在苦药里加糖,仍会感觉很苦。研究发现,甜味和苦味分子首先被味细胞(TRC)识别,经一系列传导和传递,最终抵达大脑皮层的 CeA 和 GCbt 区域,产生甜味和苦味(如下图,图中“+”表示促进,“-”表示抑制
1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GCbt 产生的苦觉会抑制脑干中甜味神经元,因此“苦尽”才能“甘来”B神经冲动在处传递和处传导形式分别为化学信号和电信号CCeA 产生的甜觉能传至苦味中枢 GCbt,所以“甜不压苦”D甜味和苦味分子引起大脑皮层产生相应感觉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27将蛙的离体神经纤维置于某种培养液 M 中,给予适宜刺激后,记录其膜内钠离子含量变化 如下图中曲线所示、膜电位变化如下图中曲线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中培养液 M 可以用适当浓度的 KCl 溶液代替Bab 时,膜内钠离子含量增加与细胞的氧气浓度有关Ccd 时,局部电流使兴奋部位的钠离子由内流转变为外流,再形成静息电
17、位D适当提高培养液中钠离子浓度可以提高曲线上 c 点值28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些区域可产生一种持续增强的长时程效应,即一次传递产生的兴奋到达下一个神经元后,会产生某种物质作为信号促进上一个神经元释放更多的递质,其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突触前膜以胞吐的形式释放的谷氨酸B长时程增强效应中的 NO 是一种神经递质C后膜上的信号转变体现了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DN 受体与 A 受体既可以识别谷氨酸,又可以运输离子29某种药物可以阻断蟾蜍屈肌反射活动。下图为该反射弧的模式图。A、B 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C为突触间隙。下列实验结果中,能够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
18、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是( )将药物放在 A,刺激 B,肌肉收缩将药物放在 B,刺激 A,肌肉收缩将药物放在 C,刺激 B,肌肉不收缩将药物放在 C,刺激 A,肌肉不收缩A B C D30利用灵敏电流计、神经纤维及神经纤维肌肉标本可探究兴奋的产生与传导(图中的刺激强度均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产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 1 中电流计的指针出现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不能证明兴奋的传导具有双向性B图 2 中电流计的指针出现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能证明兴奋的传导具有双向性C利用图 3 装置无法判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还是双向传导D若图 1 中刺激点改为 c 点,电流计的指
19、针不偏转,说明兴奋的传导具有双向性31排尿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当膀胱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冲动,使人产生尿意。当环境条件适宜时,膀胱逼尿肌接收到冲动后收缩、尿道括约肌舒张,产生排尿反射。下图表示人体神经系统不同中枢对排尿的调节过程,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排尿时,尿道括约肌舒张是由相关神经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引起B某患者神经系统受损,能产生尿意但排尿反射不能完成,其受损部位可能是图中的 eC产生尿意后,(适宜条件下)脑发出神经冲动完成排尿过程的传导途径为:fdca膀胱逼尿肌、尿道括约肌Db 是排尿反射反射弧的传出神经32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如图所
20、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氨基丁酸经突触间隙主动运输到突触后膜受体,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B该种局部麻醉药和 氨基丁酸的作用机理一致C该种局部麻醉药单独使用和与辣椒素混合使用效果相同D该种局部麻醉药作用于 Na通道,阻碍 Na内流33如图表示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在正常海水和低钠海水中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曲线 a 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B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C降低细胞外钠离子浓度会延缓动作电位峰值的产生D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内 Na+浓度高于膜外34科学家以果蝇为实验材料揭示了 ACDN1PPI 神经介导的高温促进夜间觉醒的调控过程,如图所示
21、。高温使阳离子通道蛋白 TrpA1 被激活,AC 神经元产生兴奋,通过神经传导最终抑制 PI 神经元兴奋,从而促进夜间觉醒,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高温引起夜间觉醒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B神经递质 CNMa 与其受体结合不会使 PI 神经元发生电位变化C干扰 AC 神经元中 TrpA1 的合成会使高温促进夜晚觉醒的作用减弱D用药物抑制 CNMa 的合成和释放,可降低高温环境中的睡眠质量35下图甲为中枢神经元之间的一种连接方式,图中各结构均正常,M 和 N 为连接在神经元表面上的电流计;图乙为某一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乙为刺激 A 处记录的动作电位示意图,
22、在 ab 段膜外的 Na+浓度高于膜内,Na+外流B要证明某药物只能阻断神经冲动在突触部位的传递而不能阻断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刺激点应在 A 点,放药点应分别在 B、C 点C刺激 A 处,N 的指针只偏转 2 次D只 刺激 B 处,若 N 的指针发生偏转,M 的指针未发生偏转,即可证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二 、 简答题(共 5 题,总计 50 分)36(10 分)研究者对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东侧不同海拔高度的 358 种鸣禽进行了研究,绘制了该地区鸣禽物种的演化图表(部分)及其在不同海拔分布情况的示意图如下(图中数字编号和字母代表不同鸣禽物种的种群)。(1)该地区出现了 358
23、种鸣禽,体现了_多样性。(2)研究表明,种群分布区域的扩大是喜马拉雅鸟类新物种形成的关键步骤之一,就、形成过程而言,种群 X 分布区域扩大促进原种群之间形成 _隔离,与此同时原种群出现不同的_为进化提供原材料;此外,种群分布区域扩大更容易形成不同的地理环境,_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所起的决定作用就有差别;久而久之,不同种群的_就会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步积累形成_隔离,该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一个物种 X,就成了不同的物种。(3)高海拔生活的鸣禽大多耐低氧能力特别强,这也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据调查,高海拔区域本来无鸣禽种群,由于区域扩大导致原始种群迁入高海拔区域,迁入初期耐低氧个体(基因型为 aa
24、)比例较少,下图中能比较准确地表示 A 和 a 基因在长期的选择过程中比例变化情况的是_。(4)在进化过程中,不同种鸣禽与其他物种之间,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_,是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主要原因。37(10 分)如图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1)图中虚线内 A 代表_,它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的含量有关,它在成分上与 B 的区别是_。(2)如图所示,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稳态的实质是_。(3)从图中可知,内环境的作用是_。(4)我国前几年发现多例头部浮肿的“大头娃娃”,他们的主食是蛋白质含量极低的劣质奶粉,致其头部浮
25、肿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不良,_含量减少,血浆渗透压低于组织液渗透压,造成组织水肿。38.(10 分)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如图所示为细胞 1、2、3 和其生活的液体环境 Z、X、Y 之间的相互关系,请据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人体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图中的_(填图中字母),若细胞 1 为肝细胞,食物中的糖类被分解为葡萄糖后,从小肠内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进而进入内环境,经过运输最终可进入肝细胞合成肝糖原,此过程中葡萄糖的运输途径为:_(用箭头、图中字母和相应细胞来表示)。(2)人体皮肤角质层主要由 10 至 20 层没有细胞核的死亡细胞组成,这些细胞_(填“能”
26、或“不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蚊子在叮咬我们的皮肤进行吸血时,会把含有抗凝血剂、蚁酸以及多种成分未知的蛋白质的唾液注入图中的_(填图中字母),有些物质会引起免疫系统发生反应而释放一种叫组胺的物质,该物质能增加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最终使图中_(填图中字母)增加,因此在被叮咬的地方就出现了又红又痒的包。(3)图中细胞与其各自生活的液体环境之间的“双箭头”,说明_,正常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是_。39(10 分)某建筑工人不慎被一枚长钉扎入脚掌,猛然抬脚,大叫一声:“哎呀”。若下图 1 为其体内某反射弧结构示意图,A、E、M、N 为反射弧上的位点,D 为神经与肌肉接头部位。据图作答。(1)
27、与大叫一声“哎呀”有关的是大脑皮层言语区中的_区,若某人 H 区出现功能障碍,则表现为_。(2)若对 A 施加一强刺激,则细胞膜外发生的电位变化是_;若刺激图 1 中 M 点,则 A 点_ _(填“能”或“不能”)发生这种变化,从图中相关字母所示结构分析,这是由于_,兴奋在上述结构处这种传递特点的原因是_。(3)若该工人受伤后自行用药,误服了可以阻止 D 处神经递质与受体作用后的分解的某药品,则服用后对 D处肌肉的作用效应是_。40.(10 分)为了验证 -BGT(一种神经毒素)能通过与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而阻断突触间兴奋传递,请结合所给实验材料,以坐骨神经动作电位和腓肠肌收缩为检测指标,完善
28、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和讨论。材料用具: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任氏液(生理盐水)、任氏液配置的乙酰胆碱溶液、任氏液配置的-BGT 溶液、微电极、导线、电压表等。(要求与说明:实验不再分组;电刺激强度适宜;实验条件适宜。)回答下列问题:(1)完善实验思路:用微电极、导线及电压表连接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神经段,再将标本置于任氏液中,电刺激坐骨神经,观察并记录。 ,电刺激坐骨神经,观察并记录。 ,电刺激坐骨神经,观察并记录。分析实验结果。(2)分析和讨论:欲测定神经段中某一点产生动作电位的峰值,如何放置微电极?_。已知另一种神经毒素(-BGT)也能阻断突触间兴奋传递,但作用部位与 -BG
29、T 不同,也不作用于乙酰胆碱。推测 -BGT 的作用机理可能为_。不可以通过上述实验装置探究坐骨神经是否为混合神经(兼有传入和传出的功能)?说明理由:_ 。成都七中2024届高二10月阶段性考试参考答案1-5 BCCCB 6-10 BBAAC 11-15 DBDAD 16-20 AACDB 21-25 AABAC 26-30 ADCDC 31-35 CDDCB36.(1) 物种(2) 地理 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 基因库 生殖(3) A(2分)(4) 共同进化(2分)37(1)血浆蛋白质和无机盐(2分) 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分子 (2)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2分) (
30、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分) (4)血浆中蛋白质(2分)38(1) X、Z(2分) YZ细胞1(2分) (2)不能 Y Z(3)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是相互联系的(2分)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39(1)S区不能听懂话 (2)由正变负 不能 兴奋在B、C两处单向传递(2分)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出前膜释放作用于突出后膜(2分) (3)持续兴奋或抑制(2分)40.(每空2分)(1)将标本转移至任氏液配置的-BGT溶液中 将标本转移至任氏液配置的乙酰胆碱溶液中 (2)将两个微电极分别放置于该点神经纤维的膜内外 抑制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 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缺少反射中枢(或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反射弧不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