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2023 学年度上期高 2024 届阶段性考试历史试卷考试时间:80分钟 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2分,30小题,共 60分)1梁启超指出:“周既不纲,权利四散,游士学者,各称道其所自得以横行于天下,不容于一国,则去而之他而已。故仲尼见七十二君,墨翟来往大江南北,荀卿所谓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在一大夫之位,则一君不能独畜,一国不能独容。”这揭示出春秋战国时期( )A 社会环境宽松 B 士人崇尚游学 C 人才争夺激烈 D 社会秩序混乱2.西周之士是贵族的最低等级,而战国之士是一个流动的社会阶层(见下表):战国时期士阶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传统贵族的没落 B 平
2、民地位的上升C 学术文化的繁荣 D 富国强兵的需要3. 鲁国的执政季孙氏调动民众挖沟,孔子的弟子子路是当地的长官,他用自己的禄米做饭给民工吃。孔子听说后,立即派另一个弟子去制止。他对子路说:“夫礼,天子爱天下,诸侯爱境内,大夫爱官职,士爱其家,过其所爱曰侵”。从以上材料可知,孔子旨在强调( )A 仁爱必须符合礼制 B 官民理应平等兼爱C 固化贵族等级秩序 D 诸侯不要侵犯别国4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其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具备忠信、克己、礼让、仁恕等美德,还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孔子大力倡导君子之道,反映了当时( )A士阶层的思想品格和政治要求 B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C儒家重建社会秩序的政
3、治主张 D思想家对理想人格的共同追求5.有人在评价诸子百家某一学派时说:“事事那样想得开那样机智和通透,几乎可以通向宇宙笼罩四极,那种极度的出世,也真的有些可怕。我们感觉不到感情也许它是更内在的、变形的?”这里评价的学派应是(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6.对于尧舜禹汤的权力转移,战国时期的韩非认为,“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韩非的认识()A.强调了礼仪教化与伦理秩序的重要性 B.旨在冲破传统儒家禅让制思想的束缚C.不受历史记述迷惑洞察历史事件真相 D.基于法家君臣思想而进行了史实推测7.墨子的社会理想是“兼爱”,他还认为:“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
4、;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育自则下之”。这反映出墨子( )A.追求人人平等的理想 B.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C.具有朴素唯物论思想 D.崇尚天志非命的宗教思想8.先秦道家对法的态度有一个明显的转变过程。早期道家认为“法烦刑峻即民生诈,后期道家则把法上升到“天下之准绳,人主之度量”的高度。这一变化表明()A. “礼治”逐步让位于“法治” B.道家未形成统一的核心思想C. “法治”思想顺应时代要求 D.道家和法家的主张日益趋同9.有人说:理想主义和功利主义在他的思想中是并存的,并得到了统一;他在各学派中是最讲功利的,但他倡导的功利并非一己之私利,而是天下之公
5、利。这里的“他”应是()A.孟子 B.庄子 C.韩非子 D.墨子10.面对战国时期“天下恶乎定,孟子认为“定于一”;墨子的政治理想是“尚同”;韩非认为“一栖两雄“一家两贵” “夫妻共政”是祸乱的原因。这可以用来说明,诸子百家()A.代表相同阶级利益 B.既有争辩也有共鸣C.都主张中央集权制 D.思想主张日益趋同11.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宗法制度逐渐崩溃,“天”的权威也随之难以维持,“人”的地位日益突出。孝经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周易也提到“天地之大德曰生”,礼记更明确提出“人”是“天地之心”。这反映春秋战国时期()A.天人合一意识尚未形成 B.儒家思想反对神权主义C.王权与神权实现了分离 D.已
6、具有了人文主义精神12.孔子是无神论者,他曾说子不语怪力乱神。而董仲舒结合阴阳家学说创造性的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学说。这一变化反映了()A.董仲舒的学说背离儒家思想 B.儒学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C.孔子的思想不被当时所认可 D.儒学适应社会发展做出调整13.下列为西汉时期若干帝王在位时,太学中博士弟子人数变化统计表(注:据袁行需等主编的中华文明史第二卷改编)表中人数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A 儒学的社会地位在不断提升 B 进入官学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C 官位被垄断的情形彻底改变 D 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结束14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北宋僧人契嵩认为
7、儒和佛“心则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这反映出北宋( )A 儒学统治地位动摇 B 儒学与佛教的融合C 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 阳明心学影响深远15宋之后,忠臣、烈士增多,并对忠义者盛赞,对变节者唾弃。唐代忠臣颜真卿死于叛军之手,其书法在宋代开始受到推崇;五代“贰臣”冯道遭到欧阳修、司马光等人贬斥。这一现象( )A 说明了佛教的地位受到冲击 B 重建了儒家学说的信仰体系C 反映出理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D 体现出先秦儒家的经世思想16.宋代张载等人提出“宗法若立,则人人各知来处,朝廷大有所益”,欧阳修、苏洵等众多学者提倡敬宗收族、义恤乡里以及办“义仓”“义学”“义冢”等等。
8、这一风气逐步盛行的原因是( )A.重建上古宗法制度 B.社会矛盾日趋激化C.强化对户籍的管控 D.儒学深入社会生活17“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A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 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18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认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他所主张的是(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心外无物 D知行合一19. 一位理学家提出“心即理也”的核心命题,主张“切己自反,改过迁善”,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该理学家(
9、 )A 被朱熹批评其理学过于“支离” B 推动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C 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 D 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20王阳明主张“致良知”,李贽提倡“童心说“(注:强调真情实感),王夫之认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据此可知,他们都( )A 抨击理学 B 为专制辩护 C 突出人性 D 为市民代言21.顾炎武批判王阳明说:“王(阳明)学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这表明顾炎武( )A意在否定儒学的正统地位 B强调传统儒学的“经世致用”C主张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D推动了明清学术的巨大进步22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
10、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23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份。”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A缺乏理性精神 B求善而不存真C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D落后于西方国家24. 史载,唐以前,士人以藏书为贵,藏书少,士人精于雠对,诵读精详。到宋朝,士人易于得
11、书,不再重视藏书,诵读也懈怠了。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应是宋朝( )A 商品经济繁荣 B 印刷行业不断进步C 社会娱乐增多 D 政府轻视文化教育25. 英国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认为:“四大发明对于彻底改造近代世界并使之与古代及中世纪划分开来,比任何宗教的信仰、任何星象的影响或任何征服者的伟业所起的作用都要大。”培根意在说明四大发明( )A 削弱宗教对世俗社会的影响 B 推动欧洲近代化的进程C 标志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D 推动近代欧洲的对外扩张26. 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 )A 儒家思想被西
12、方学者普遍接受 B 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C 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 D 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27.古代中国科技著作往往以“经”命名,如医药学的黄帝内经难经本草经,数学的算经十书,还有天文经、星经、茶经、水经等,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这反映古代科技发展( )A具有儒学化特征 B追求人与自然和谐C为封建统治服务 D受益于儒学的推动28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虽“勾画狼藉”却因表达为国忠贞的悲愤情绪被奉为“天下第二行书”;北宋蔡京和明代严嵩书法精妙却未有留名青史的书法作品,其原因在于( )A 道德观念影响艺术评价标准 B 颜真卿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 民众好恶决定对艺术的评判
13、D 唐代书法符合官方意识形态29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唐宋概括论中说道:“唐代以后以舞乐为主,舞的动作不过是附属品,乐律亦重形式,少有模仿动作的意思。宋代以后,随着杂剧的流行,模仿事物一类通俗艺术较盛,动作较为复杂,品味较前代的音乐下降。”据此可知( )A 唐代音乐形式比宋代的更受欢迎 B 唐代舞乐仅供皇族欣赏C 宋代以后音乐形式的世俗化倾向 D 宋代音乐多模仿唐代30. 北宋郭若虚评价文人画:“人品既己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人品发高,虽游戏间而心画形矣”。以下作品符合其主张的是( )二、材料分析题(2小题,共 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
14、求。(20分)材料一 儒家和道家产生于春秋战国大动荡时期,儒家要求人们把他人利益、社会整体利益放在首位,把社会完善作为人生责任。在道德教育上,儒家注重培养为官者“以民为本”、对百姓负责的责任意识,“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的忧患意识,主张为官必须有公正无私、勤政有为、清廉自守的道德规范。儒家重视“礼”的道德规范的作用。道家道德教育的基本思想是顺化。道家讲修身之德“谦卑”:强调自修,保持内心的极端平静;主张“人性本真”:追求人的个性解放与自由;讲为政之德“无为”和“不争”的官德:注重自然发展规律,不人为地强力干扰,为官者要谦和地对待下属和民众;主张应世之德“宽容”:待人以仁慈和宽厚;道家的淡
15、泊功名,致虚守静,大公无私等道德规范,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构建也十分有益。摘编自儒道两家德育思想的比较和道德经里的德育思想材料二 时代的震荡迫使明清之际的大儒对理学做出多方面的反省。王夫之提出了“六经责我开生面”的主张,力图复兴经学;顾炎武则批评理学“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已治人之实学”。人们愈加倾向于朱熹格物、专研经典的趋实作风,而对于王学末流沾染禅氏习气略感不满,并从明亡的反思中,意识到理学之中掺杂佛老成分的危害。随着学风的转变,学者转向以儒家经典为研究对象,出于对经典的维护,对先圣的推崇,他们力图弄清孔孟的原意,恢复经典本义,对古籍的整理、校勘、注疏、辑佚成为主要治学方法。摘编自简析明清之
16、际的理学反思(1)根据材料一,概括儒家和道家在道德教育思想上的相同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儒家道德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11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理学反思的表现及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9分)32.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 汉武帝时,在中央设立太学,地方设立郡(国)县学,以后历代都依例设立。太学里博士(教师)与博士弟子(学生),是享受国家俸禄的公职人员。在太学,教学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定期考棱,学生成绩优秀者可以直接进入仕途。教学形式有教师讲授和学生之间次第相传等。唐时官学稳定发展,玄宗“敕天下昙乡贡,举人不由国子及郡、县学者,勿举送”
17、,规定凡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必须经过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的学习。宋朝地方学校一般均有学田,作为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这一制度为后来元、明、清三朝所长期沿用。明洪武八年太祖“诏天下立社学”。松江府志记载:“国朝洪武八年三月,奉礼部符,仰府州县每五十家设社学一所,延有学行秀才教训军民子弟,于是本府两县城市乡村皆设社学。”儿童进入社学,先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然后学习经、史、历、算等知识。同时也须兼读御制大诰、明朝律令以及习冠、婚、丧、祭之礼。洪武十五年颁禁例,不准生员参与国家政治,议论朝政得失。摘编自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1)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古代中国官学教育的基本特点(8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
18、要分析其成因(6分)。材料二 书院教育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它形成于唐,发展于宋元明清,前后存在了 1000多年。徽州作为程朱理学的故乡,书院教育一向很发达。某些书院收宗族中的子弟或族中天资聪颖,而贫不能入学者加以培养。明清徽州商人资本雄厚,具有“贾而好儒”的特点,对书院大力支持,不惜钱财,资助家乡的书院教育。明代祝世禄、邵庶在书院讲学时,“四方士人,跋山涉水而榛境内,讲学盟会”,影响很大。书院规定:“每月生童大课,请邑亲临考棚,点名考试,邑尊公出请两位监院轮期代理,永以为例。”清代学者赵吉士云:“文公(朱熹)为徽学正传至今,讲学遂成风尚,书院所在多有。而郡之紫阳书院、古城岩还吉书
19、院,每年正、八、九月,衣冠华集,自当事以暨齐民,群然听讲,犹有紫阳风焉。”摘编自邓炯明清时期的徽州书院(2) 根据材料二,分析徽州书院办学产生的影响(6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5 ADABC 610 DACDB 1115 DDABC 1620 DADCC 2125 BAABB 2630 BAACD 二、材料分析题31、(20分)(1)相同:都是以道德为基础的治国理念; 都追求洁身自好的修身观; 都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 均主张和睦相处的人际观; 都倡导“民本”; 都有“天下为公”的理想。(任答3 点 6分)意义:儒家仁礼和民本思想,促进社会内在和谐,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借鉴意义;积极入世的
20、实践精神,有利于激发当代人的进取精神;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等主张,有助于执政水平的提高;重礼轻刑理论,为现代司法建设提供借鉴;把握天人合一的精神实质,更好地促进可持续发展。(任答 3 点 5分)(2)表现:注重儒家经典研究和振兴; 学风更偏向于务实求真(经世致用);批判理学蕴含的佛道思想; 考据学逐渐兴起。(4分)原因:明清社会转型之际,具备思想自由的政治环境; 商品经济发展和西学的影响;理学改换了先秦儒学的积极精神,空谈误国冲击学风和政风的转变;唯心主义理学不能解决社会问题;学者的质疑精神和考据学的不断发展。(任答 3 点 5 分)32、(20分)(1)特点: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完整的教育体系; 长期以儒家思想为主要教学内容; 目的主要是培养后备官员: 经费国家保障; 官学受到国家严格控制管理,服务于专制集权体制,政治性强。(任答4点8分)成因:大一统政治格局的建立与发展; 历代政府把教育作为强化统治的重要手段;儒学文化正统与主流地位的确立与巩固。(6分)(2)影响:促进了理学传播; 加强了家族、宗族的团结; 教化民众,培养人才; 促进了徽商素质的提高。(任答3点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