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川省资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23256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资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四川省资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四川省资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四川省资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四川省资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四川省资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四川省资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四川省资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四川省资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四川省资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四川省资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四川省资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四川省资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四川省资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四川省资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四川省资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四川省资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四川省资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四川省资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四川省资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四川省资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6页
四川省资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6页
四川省资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6页
四川省资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6页
四川省资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6页
四川省资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四川省资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生态文明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的最高层次的文明形态。任何文明形态都必须具有与之相适应的主体承担者,生态文明的主体承担者是“公共人”与“生态人”组合而成的“生态公民”。所谓公共人是指在公共领域中受公共精神驱动,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维护公共利益的行动者。作为公共人,生态公民首先应具有生态正义观念,公平地在社会主体之间分配生态权益和生态责任。生态公民强烈主张生态资源合理公正的配置,损害生态环境必须受到相应惩罚,利益受损者应给予相应补偿。

2、其次,生态公民应具有生态权利观念。生态公民行使生态权利的方式主要是言行,即生态公民通过理性表达利益诉求影响环保法规政策的制定,改变不合理的环境决策,纠正不合法的环境行为。再次,生态公民应具有生态合作观念。对于公共领域而言,公共产品是群体互动的产物。生态公民必须在复杂公共关系中不断地与其他行动者产生联系,才能持续性地再生产生态公共产品。生态人是指以追求人的生态性存在作为目标,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行为准则,具有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人。作为生态人,生态公民首先具有生态道德意识,将生态文明内化为精神上的自觉追求,最终外化为一种绿色生活方式。在生态道德的指引下,生态公民无论身在何处,有没有外界监督,他们都

3、会表现出高尚的生态道德情操,不随意乱扔垃圾,不损害自然环境。其次,生态公民具有生态理性意识,主动反省人类对自然界的过度伤害,自觉选择符合自然规律的生活方式。生态理性可以使生态公民摆脱人类物质需求欲望的束缚,摒弃“自私、贪婪”本性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再次,生态公民具有生态感恩意识,总是怀着感激之情善待自然万物。由于自然界对人类物质满足和精神享受的馈赠,生态公民对自然生态具有浓厚的敬重和热爱之情,这种情感最终汇聚成一股捍卫生态利益的无形力量。生态危机一方面可以归结为公共资源的破坏,因而需要公共人在场以保护公共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归结为生态道德的滑坡,因而需要生态人出场以重塑生态精神。公共人在伸张公共

4、资源分配正义的过程中提升了生态道德意识,并逐渐具有生态人的品质;而生态人在遵循生态道德规范行事的过程中提高了生态正义观念,并逐渐具有公共人的气质。只有培育兼具“公共人”与“生态人”两种品质的生态公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才能真正到来。(摘编自李波于水生态公民: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基础)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作为公共人,生态公民的生态正义观体现在享有生态权益的同时主动承担生态责任。B. 通过言行表达利益诉求,影响制定环保法规,是生态公民行使生态权利的主要方式。C. 生态公民具有敬重和热爱自然的情感,这种情感直接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D.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化解生

5、态危机,既需要加强公共资源保护也需要重塑生态精神。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二段从公共人的角度论述生态公民应有生态正义、生态权利和生态合作观念。B. 第三段论述了道德、理性和感恩三种意识对于塑造公民个体生态精神的价值。C. 文章条分缕析,逐层递进,论证生态公民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和意义。D. 文章在阐释生态公民的两种品质时,都是先界定概念内涵,然后做特征分析。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生态公民应有生态合作观念,主要是因为在参与生态公共事务时个体力量太弱小。B. 生态公民兼具“公共人”“生态人”两种品质,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

6、C. 如果某人能在生活中遵循绿色生活方式,那么他可能是一个具有生态道德意识的人。D. 如果培育生态公民时意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就会是一句空话。【答案】1. D 2. C 3. B【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生态公民的生态正义观体现在享有生态权益的同时主动承担生态责任”错误,选项对应原文第二段“作为公共人,生态公民首先应具有生态正义观念,公平

7、地在社会主体之间分配生态权益和生态责任”。据此可知,公民的生态正义观主要体现在“公平分配”,而不是“享有”和“承担”。B项,“通过言行表达利益诉求,影响制定环保法规”错误,选项对应原文第二段“生态公民行使生态权力的方式主要是言行,即生态公民通过理性表达利益诉求影响环保法规政策的制定,改变纠正”。原文说的是“影响”,这和选项中的“制定”不等值。C项,“这种情感直接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错误,选项对应原文第三段“生态公民对自然生态具有浓厚的敬重和热爱之情,最终汇聚成一股捍卫生态利益的无形力量”。“捍卫生态利益的无形力量”是意识层面的,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应该是间接的。生态公民对自然的情感化为

8、生态感恩意识,这种感恩意识会促使人们捍卫生态利益,进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故选D项。【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C项,“文章条分缕析,逐层递进”错。原文开头段提出“生态公民”这一概念,然后分两个角度阐释,每个角度都分三点具体展开,称之为“条分缕析”是合理的。但第二段的“公共人”和第三段的“生态人”两者之间是并列关系,不能称之为“逐层递进”

9、。故选C项。【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B项,“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的“对立”说法错误。“公共人”与“生态人”是“生态公民”的两种品质属于原文首段和

10、尾段陈述的信息。基于原文信息,公共人和生态人分别从不同的路径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只是路径不同,但不是路径相互对立。两种路径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选项的推断不合理。故选B项。【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

11、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

12、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

13、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义渡传人侯发山“过罢年,我就整整撑了40年。我老喽,干不动了。”父亲一直看着春子,眼光里有疼爱,有欢喜,有期待。春子瞅着升腾的火苗,没有说话。“因老家遭了大水,你老爷(曾祖父)带着一家老小落脚到这里。感念这里的人好,你老爷会些木工手艺,就自造了一条小船,摆渡,不取分文报酬。你老爷临死立下遗嘱,子孙后代义渡乡亲”父亲不像是自言自语,像是说给春子听。春子的目光溜出门外,望着眼前缓缓流动的小河,心里生

14、起无端的怨恨。“你老奶(曾祖母)去世时,你老爷上午忙完丧事,下午就到渡口去了到你爷爷这一辈,他结婚那天,拜了天地后,直奔渡口轮到我,那就多了。有一年,我下河救人,上岸后发起了高烧,在医院躺了半个月才出院。你打工没回来,我就掏了1000元雇人摆渡了半月”说到这里,父亲的脸上有了神采,连那一道道皱纹里都放出光来。“乡亲们的情啥时候才能还完?”春子忍不住说道。“还不完!咋能还完呢?若是当年他们不收留你老爷,只怕早就变成孤魂野鬼了,哪会有我?更别说你了。”说到这里,父亲指了指墙角的蓑衣和竹篙,说,“还有外面的船,这就是咱的传家宝。从你老爷到我这一辈,先后渡坏22只木船,撑破一百多把竹篙到你这里,不能断

15、了,还要传给我的孙子。”“这有什么可骄傲和自豪的?”春子又带气又带笑。他在外面打工,每月四五千块的收入,实在不愿意回来。这时候,门外传来踢踢踏踏的凌乱的脚步声。有人过河!父亲站了起来,要去拿墙角的竹篙。“大叔,过年了,陪你喝两盅。”随着话音,门口一暗,进来几个村民。一个个手里都不空,提溜水果,还有酒和菜肴。春子认得,其中一个是老村长。看到春子,老村长说道:“春子也在啊,啥时间回来的?过了年不走了吧?”不等春子说话,父亲呵呵一笑,豪气地说:“不走了,不走了,该接班喽。”春子站起来给老村长打过招呼,回家了。回到家,娘刚蒸出一笼馍。家的味道,年的味道,一下子把春子包围了,心里的不快消失得无影无踪。春

16、子刚要伸手抓个花卷吃,娘拍了一下他的手,说还没敬河神呢,等会儿吃。听说要敬河神,春子心里又生出隐隐的不快。娘似乎知道春子的心思,说:“你爹让你回来就回来吧,有地,饿不死,挣那么多钱干嘛?人这一辈子,名声比啥都重要。”“娘,别说了,我这次回来就不走了。”春子看到娘的头上一片雪白,心里动了一下。过罢年,春子真的就接替了父亲摆起了渡。让人万万想不到的是,春子破例收取费用,一个人一次两元钱。“你到底要干啥?”父亲强压住心头的火气。春子说:“我收钱,乡亲们就没有亏欠感了。”“放屁!是咱欠乡亲们的!”有好多天,父亲都不敢出门,不敢面对乡亲们。其实,父亲的猜测和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对于春子摆渡收费,有不少村民

17、倒还是理解的。老村长知道父亲的心思,还特意赶来安慰他,说收费是应该的,早应该收费了。私下里,有人曾给春子算过一笔账,一个人一次两元,一船按10人计算,每天大概30个来回,每个月至少有两三万的收入。春子要发大财了。父亲再出门时,明显感觉到了乡亲们的目光跟先前有很大的不同,见了面也没有过去的热乎劲了。春子也有类似的体会,乡亲们的眼神,较之以往,少了温度,少了情谊,多了冷冰冰,多了敌意。有时当着他的面,指鸡子骂狗,话也说得难听。一年后,村里来了一支建筑队,在小河上架起了一座桥。春子的小船、竹篙和蓑衣真的成了文物。有村民还幸灾乐祸的,见到春子,还假惺惺地关心,说有了桥,春子要失业了。春子淡淡一笑,没有

18、说话,没有一点失落的样子,当桥竣工那天起,春子又到外地打工去了。那天,父亲忍不住告诉老村长,说那座小桥是春子出资修建的。(节选自2017年天池,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父亲想让春子继承父业,但春子不乐意,在父母的劝说下,春子决定摆渡,但破例要收取费用,春子最初的目的是想用这些费用架桥回报乡亲。B. 小说末尾父亲告诉村长,是春子出资修的桥。这样作结,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使得春子的形象更加丰满,又深化了文章的主旨。C. “听说要敬河神,春子心里又生出隐隐的不快。”这句话运用了心理描写手法,表现了春子对父亲要求他回家接班,继续摆渡这件

19、事的抵触。D. 小说刻画父亲这个形象,从父亲的言行可以看出父亲身上有中华民族“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精神品质,这种品质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更不应该被丢掉。5. 有人认为以“传家宝”为题比“义渡传人”更好。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 春子这一人物形象有何特点?在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请结合小说内容及生活现实简要分析。【答案】4. A 5. 观点一:以“义渡传人”为题更好。介绍了故事的主要人物。这篇小说主要围绕春子和父亲两个人物形象展开情节。交代了故事情节。小说的主要情节就是父子的“义渡”,并以义渡为主线展开其他情节。揭示主旨。虽然父亲和春子报恩的方式不一样,但他们都是感恩精神的传人,以“义渡传

20、人”为题,体现了作者对他们传承报恩精神的赞扬。观点二:以“传家宝”为题更好。“传家宝”一语双关。表面上指春子家的蓑衣、竹篙及渡船,实际上指春子家世代知恩感恩的精神。“传家宝”是小说的线索。整篇小说围绕着父亲期待儿子继承“传家宝”、儿子如何继承“传家宝”展开。“传家宝”暗合了小说的主旨。春子虽然没有像父辈那样义务摆渡,但却用自己的智慧传承了家族的感恩精神,而这正是春子家的“传家宝”。 6. (1)形象特点:春子具有孝敬父母、知恩图报、不计名利的传统美德。他听从父亲的安排回村里摆渡,收钱修桥,造福乡亲。春子思想开放、有创新精神、坚持自我。春子不认同父辈报恩的方式,又用创新的方式传承了父辈感恩的传统

21、美德。(2)现实意义:当今社会,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不可避免地会与传统思想发生冲突,面对这种冲突,我们需要像春子一样,既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要有开放的思想和创新的精神。【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A项,“春子最初的目的是想用这些费用架桥回报乡亲”于原文无据。故选A。【5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有人认为以传家宝为题比义渡传人更好。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是考查学生探究能力。小说的标题选择哪一个更合适,可以见仁见智,关键在于言之成理。解答此题,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结合小说内容具体阐释理

22、由。说明理由时,可以从人物形象、主题思想、故事情节、小说环境等方面思考。比如本题,既可以认为以“传家宝”为题更好,也可以认为以“义渡传人”为题更好,关键是答题时,首先要点名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具体内容阐释自己认为该标题好的理由。陈述理由时注意要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认为“义渡传人”为题更好,从标题介绍故事主要人物(两父子)、交代了故事情节(两父子的“义渡”)、紧扣文章中心,揭示文章主旨(父亲和春子报恩的方式不一样,但他们都是感恩精神的传人,以“义渡传人”为题,体现了作者对他们传承报恩精神的赞扬)角度陈述理由。认为“传家宝”为题更好,可以从“传家宝”的含义、“传家宝”是文章的线索、“传家宝”

23、突出了文章传承了家族的感恩精神以及作者对他们传承报恩精神的赞扬角度组织答案。【6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春子这一人物形象有何特点?在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请结合小说内容及生活现实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把握分析人物形象、探究作品社会价值及审美取向能力。本题有两个问,第一问:“春子”这一人物形象有何特点,是考查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能力。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他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本问从春子听从父亲安排回村摆渡说明其孝敬父母,摆渡收钱修桥,造福乡亲说明其知恩图报、不计名利。还有,对祖辈义务摆渡的报恩方式不认同,自己创新,采取摆渡收钱修桥的方式报恩

24、,说明其思想开放、有创新精神、坚持自我。第二问:在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是考查学生探究能力。答题时立足于文章中春子这一形象特点,结合当今社会现实分析现实意义。先点明当今社会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不可避免地会与传统思想发生冲突,面对这种冲突,要学习文章中的春子,开拓创新,用自己的智慧摆渡收钱修桥,既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要有开放的思想和创新的精神。(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材料一:2017年注定要在中国文化产业史册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十九大报告将文化战略、文化定位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

25、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李向民认为十九大报告中对“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判断,表明社会从追求物质财富的“物质经济时代”,进入了“文化精神时代”,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要“美”还要“好”,要心情舒畅、幸福指数高,对精神文化产品提出新需求。这对文化产业发展来说是红利更是机遇,新一轮文化消费能量将积聚和喷发。江西景德镇有两千年的制瓷史,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十大瓷厂”相继关停,逐渐走向衰败和没落。拒绝房地产的开发,保留工业遗产,景德镇陶溪川文创园横空出世,让“千年瓷都”重焕光彩。7000多青年创意人才的加入让瓷都焕发生机。文化创意不仅让创意陶瓷走入现代生活,也让传统

26、制造业获得新生。6年前,智明星通还是一家只有5个人的创业公司,到现在已发展成为全球拥有500名员工的游戏“小巨人”,2017年收入超过10亿元,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海外市场。智明星通打开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渠道。(选自张玉玲2018年文化产业前瞻:天高任鸟飞)材料二: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收增速材料三:以北、上、粤、苏、浙为代表的第一梯队,今年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的“北京特色”源于特殊的政治、文化中心地位,得“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作为文化“大码头”,最新的上海“文创50条”成为沪市发展的新重点。作为文化产业第一方阵、文化产业发展指数连续四年位居省域首位的江苏

27、省,实则是民营文化企业大发展大繁荣的真实写照。融合发展看广东,从2012年到2016年,广东省文化产业实现了质的飞跃。5年时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翻倍增长,这就是浙江文化产业的“速度与激情”。重走海上丝绸之路,2017年福建文化产品出口额25. 85亿美元,在全国排名第六。与其他发达省份相比,河南相对较低的人均GDP制约着河南文化建设的总体投入,文化创意人才紧缺,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等主客观因素,都在不同程度制约着河南文化建设的发展。 (选自2017年全国各地文化产业发展大揭底)材料四:2018年,我国文化产业应走怎样的发展之路?关键是“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良好的大环境。

28、在外部环境的营造过程中,政府就像一名优秀的“管家”一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政府并非“亲力亲为”,而是要积极搭建平台,建立更好的制度,加强监管,为文化产业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还要“练好内功”。文化消费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如今,80后、90后,甚至00后消费群体不断壮大,其新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对文化产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想扩大文化消费,释放文化产业的新活力,就要坚持内容为主,秉持工匠精神,提高文化产品的供给质量,提供让消费者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在第四届世界互联大会上,国家文物局展出的3D兵马俑、数字敦煌壁画让体验者赞不绝口、直呼过瘾。无疑,这是一次成功的探索,也给

29、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种启示,即文化与创意,二者缺一不可。(选自刘坤靠质量吐芳华,摘自光明日报2018年1月10日)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社会从追求物质财富的“物质经济时代”,进入了“文化精神时代”,这为文化产业提供了发展机遇。B. 国家把文化战略提高到全新的高度,百姓对精神文化产品的新需求,将促使文化消费能力的积聚与喷发。C. 7000多青年创意人才的加入让人们认识到文化创意的重要性,从而使陶溪川文创园横空出世。D. 人均GDP相对较低,文化创意人才紧缺,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等,都在不同程度制约着河南文化建设的发展。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

30、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与其他文化产业相比,2017年文化信息传输服务的发展增长速度是一枝独秀,是文化艺术服务增速的两倍多。B. 2017年我国各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增速各不相同,其中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与文化专用设备生产的差距最大。C. 2017年我国各文化相关产业中,服务类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显然低于生产类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要引起重视。D. 江苏省的文化产业发展指数连续四年位居省域首位,得益于当地民营文化企业与国有文化企业相互融合发展。9. 要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需从哪些方面下功夫?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说明。【答案】7. C 8. A 9. 政府要营造良好的大环境,搭建平台,建立制度,加

31、强监管。企业要练好内功,秉持工匠精神,提升产品质量。要有创新意识,文化与创意要融合;要敢于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解析】【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C项,“7000多青年创意人才的加入让人们认识到文化创意的重要性,从而使陶溪川文创园横空出世”错误,选项曲解文意或夸大其词。原文是“拒绝房地产的开发,保留工业遗产,景德镇陶溪川文创园横空出世,让千年瓷都重焕光彩”“7000多青年创意人

32、才的加入让瓷都焕发生机”。同时,选项中“7000多青年创意人才的加入让人们认识到文化创意的重要性”也属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7000多青年创意人才的加入让瓷都焕发生机”。故选C项。【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B项,“其中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与文化专用设备生产的差距最大”错误,应是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与广播电视电影服务的差距最大。C项,“服务类产业发展的不

33、平衡性显然低于生产类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错误,从材料二的图表来看,应是“高于”。D项,“得益于当地民营文化企业与国有文化企业相互融合发展”错误,原文是“作为文化产业第一方阵、文化产业发展指数连续四年位居省域首位的江苏省,实则是民营文化企业大发展大繁荣的真实写照”,没有涉及到国有文化企业。故选A项。【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需从哪些方面下功夫?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说明”,考生可以到文中圈出直接写如何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容,还可以圈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本题的答

34、题区域主要在材料四中,根据材料中“政府而是要积极搭建平台,建立更好的制度,加强监管,为文化产业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还要练好内功。要想扩大文化消费,释放文化产业的新活力,就要坚持内容为主,秉持工匠精神,提高文化产品的供给质量,提供让消费者满意的产品和服务”“这是一次成功的探索,也给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种启示,即文化与创意,二者缺一不可”,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

35、。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

36、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

37、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便复战。故陵不免耳。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

38、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陵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雠,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切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

39、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予尚如此,陵复何望哉?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昔人有言:“虽忠不烈,视死如归。”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邪?愿足下勿复望陵!嗟乎!子卿!夫复何言!相去万里,人绝路殊。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长与足下生死辞矣!幸谢故人,勉事圣君。足下胤子无恙,勿以为念,努力自爱!时因北风,复惠德音!李陵顿首。(节选自李陵答苏武书有删改)10.

4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B. 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C. 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D. 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单于,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号,是汉时匈奴人对其君主的专称。“单于”,意为广大。B. 高皇帝,开国皇帝的谥号之一。如刘邦死后,群

41、臣议定的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皇帝”。C. 万户侯,食邑万户的侯爵。万户侯是汉代侯爵最高的一层,后来泛指高官贵爵。D. 足下,谦词。古代同辈、朋友之间相称或上称下都可以用“足下”。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陵率领伤病疲惫的士卒,与超过汉军十万人的匈奴军队作战,终因寡不敌众,再加上叛将出卖,打了败仗,做了俘虏。B. 李陵认为白白死掉不如建立节操,毁灭声名不如用行动报答恩德。他仰慕范蠡、曹沫的志向。不得已投降,是准备有所作为的。C. 苏武壮年时以一个轻车简从的使节身份,出使到拥有兵车万乘的匈奴,头发白了才回到汉地,母亲已经死了,妻子也改嫁了。D. 汉朝

42、对没有死节的李陵给予严厉的处罚,而对守节不移的苏武仅给予很少的奖赏,李陵认为这很难让在远方听命的臣子倾力为国效命。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2)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答案】10. C 11. D 12. A 13. (1)哪里料到志向没有实现,可怨恨已经产生了;计谋(计划)尚未实施(实行),可亲人却已被杀了。这便是我为什么仰望苍天捶胸而泣血的原因啊! (2)蛮荒落后民族(异族或匈奴)的人,尚且还称赞你的节操,何况作为(是)统治天下的人主(皇帝)呢?【解析】【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

43、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这段话是说“汉朝对我没有死去给予沉重的处罚,对你的守节给予很少的奖赏,想使在远方听到这些消息的臣子赶快奔走效劳,这实在是太难了!所以我每当想到这些,便不后悔了”,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汉”“子”“此”,然后依据句意和语法结构进行排除,“汉厚诛陵以不死”是状语后置句,“以不死”是后置状语,故应在“不

44、死”后断开,这就排除AB两项;“此”是代词,“此矣”是固定句式,且“使”的宾语应是“远听之臣”,故不能“远听之臣”断开,这就排除D项,故选C项。【11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D项,选项中“谦辞”和“上称下可以用足下”说法错误。“足下”是敬词,古代同辈、朋友之间相称或下称上都可以用“足下”。故选D项。【12题详解】试题

45、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A项,选项中“与超过汉军十万人的匈奴军队作战”表述有误,原文中“强逾十万”是指匈奴“强大的部队人数超过十万”,选项曲解文意,故选A项。【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何”,哪里;

46、“图”,料到;“立”,实现;“从”,实施,实行;“骨肉”,亲人;“所以”。古今异义,的原因;“此也”,判断句。第二句中,“尚”,尚且;“嘉”,称赞;“子”,你;“节”,节操;“况”,何况;“为”,动词,作为,或是;“主”,人主,皇帝。【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47、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

48、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

49、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文言参考译文匈奴战败以后,举全国的军队,换干练的精兵,强大的军队超过了十万。单于驾临督阵,亲自指

50、挥合围。客主(双方)的形势,已经不相当(相差悬殊);步兵对阵骑兵的形势,也更加悬殊。疲劳的兵士一再接战,一个抵挡千个,但是还是带着伤痛,争先拼命,死伤的士兵堆积旷野。剩余的士兵不满百人,而且都带着伤病,(都已经)拿不动武器了。但是(只要)我振臂一呼,有创伤病痛的士兵全都起来,举起武器指向敌寇,胡人的兵马(四散)奔逃;兵打尽箭用完,士兵手无寸铁,还一再一起奋力呼喊,争当先锋。在这个时候,天地都为我而震怒,士兵为我而饮血。单于认为我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便想撤兵。但匈奴的臣子劝导他,于是便再战。因此我不免要投降啊。从前汉高祖凭三十万军队,困在平城。在那个时候,猛将如云,谋士如雨,还是七天没有食物,

51、仅是只身得免于难(脱逃)。更何况当时的我,岂是容易有所作为的啊?(皇帝)手下的人议论纷纷,有的抱怨我偷生不死。而我不死,就是罪过啊。子卿您看我,又岂是贪生的官,怕死的人啊?难道有抛下双亲、舍弃妻儿,却反而会对自己有利吗?而我之不死,是(想)有所作为,于是想像前面那封信所说,(做些)向皇帝报恩的事啊。实在是认为空死不如建立节操,灭失名声不如报答恩德。从前范蠡不为会稽的耻辱而殉国,曹沫不因为三次打败仗的耻辱而寻死,最后(范蠡)为勾践复仇,(曹沫)为鲁国雪失地之耻。一片忠心,私底下羡慕他们这些啊。何曾想图谋的志向还没有实现而怨恨就已经形成,计谋尚未实施而亲人已经受刑?这就是我为什么仰天(叹息)扎心(

52、疼痛)而哭出血泪的原因啊!您从前以孤身出使,到有万辆战车的匈奴,碰上不好的境况,以至于无所顾忌地自杀,颠沛流离历尽辛苦,几乎死在北方的旷野之中。壮年时期奉命出使,满头白发而归,老母(已)亡故,活着的妻子改嫁。这样的事天下所少见,古今所没有啊。蛮荒落后的异族人还赞赏您的节操,何况天下的人主(皇帝)啊?我说您应当享有封侯的待遇,受到千辆马车的赏赐。听说您回国后,被赐予的不超过二百万两银子,官位没超过典属国(这官职)。没有一尺土地的封赏奖励您的勤勉。而(那些)妨害功臣和贤能的臣子全都成了万户侯;亲戚或贪婪奸佞这类的人全都成为朝廷的官员。您(的情况)尚且如此,我还有什么指望啊?汉王朝全面讨伐我不死(偷

53、生),简单地赏赐您坚守节操(的美德),想使远方听见这些的臣子,望风奔命(效忠朝廷),这实在很难啊。所以每每想到这些便不后悔的了。我虽辜负(朝廷的)恩,汉王朝(做的事)也(违)背德。古人有言:“虽然忠心(但表现并)不夸张,(而为了忠心)看待死亡如同回家一样。”男子汉活着不能成名,死了却葬身蛮夷的土地中,谁还愿意屈身叩头,回去向着宫殿北面的门楼(等候着),任由(那些)文案官吏舞文弄墨吗?希望您不要再指望我(回国)!唉!子卿啊!还有什么可说的呢!相距万里,人事隔绝道路不同。活着是另一个世界的人,死了是异域的鬼,永远跟您是生死永别啊!有幸(请代我)告诉故人,(希望你们能)勉力侍奉圣明的君主。您的孩子很

54、好,无须挂念。(希望您)努力自己爱护自己!时常通过北上的风,再给予恩惠告诉我您的佳讯!李陵叩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浪淘沙 九日从吴见山觅酒吴文英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一年佳节过西厢。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注】吴文英:宋代词人,号梦窗,一生未第,游幕终生。吴见山,吴文英词友,常有唱酬相和。翠眉:青翠的山气。杜秋娘:泛指美丽动人的歌妓。吴霜:比喻白发。西厢:此指朋友家的西厢房。14. 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是说秋日重阳本是登

55、高览胜的好时节,但词人心情抑郁,远望寒山虽是空蒙蒙地带着青翠欲滴的山气,也感到凄凄凉凉。B. “菊花清瘦杜秋娘”此言秋菊傲霜迎风,备受摧残,好像一位婀娜多姿的歌妓变为半老徐娘一样让人感到岁月的流逝给人带来的忧伤。C. “秋色”“雁声”和“斜阳”常是词人对景思亲及其表达人生感慨的意象,如周邦彦有“雁背夕阳红欲暮”的哀叹,李商隐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哀伤。D. 本词表现出词人多种感情,既有对时光飞逝、自己已入暮年的感慨,又不乏羁旅在外的哀愁,还借助重阳这一主题寄托了思亲怀乡的苦闷。15. 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答案】14. B 15. 比喻。如“山远翠眉长”,远望寒山空蒙

56、蒙地带着青翠欲滴的山气,将青翠的山气比作“翠眉”,展现了重阳登高所见的美景。拟人。“菊花清瘦杜秋娘”一句,写菊花清瘦,赋予菊花人的特征,“杜秋娘”,泛指美丽动人的歌妓。此言秋菊傲霜迎风,枝干细长,好像一位婀娜多姿的歌妓一样楚楚动人,将词人内在的羁旅之愁形象化、外在化。以乐景衬哀情(借景抒情)。面对“山远翠眉长”的重阳美景,词人没有觉得愉悦,反倒感到“高处凄凉”,使他不忍细睹,美景更衬词人的愁闷之苦。触景生情(以景结情)。“秋色”“雁声”与“斜阳”,都是词人对景思亲,感慨自身已入暮年却仍羁旅在外的哀愁的根源。【解析】【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

57、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此言秋菊傲霜迎风,备受摧残,好像一位婀娜多姿的歌妓变为半老徐娘一样让人感到岁月的流逝给人带来的忧伤”错误,从词中来看,“菊花清瘦杜秋娘”,此言秋菊傲霜迎风,枝干细长,好像一位婀娜多姿的歌妓一样楚楚

58、动人。故选B项。【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看题干中有无技巧方面的特别指向,如本题中“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本题没有特别的指向,那么考生考虑的角度就比较多。首先从修辞角度来看,“山远翠眉长”,这是写“远山”,而“翠眉”是指青翠的山气,此处把青村的山气比作“翠眉”,这是词人重阳登高远望的美景,以“翠”写其色,以“眉”写其形,非常形象;“菊花清瘦杜秋娘”,这一句是写秋日所见之菊,以“清瘦”一词赋予菊花以人的特点,以人拟菊,而“杜秋娘”,泛指美丽动人的歌妓,这一句是写秋菊傲霜迎风,枝干细长,好像一位婀娜多姿的歌妓一样楚

59、楚动人,这是使用拟人的修辞。然后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来看,“山远翠眉长”本是美景,却引发了词人“高处凄凉”之感,这是以乐景衬哀情;词的结句“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中“秋色”“雁声”与“斜阳”,而在这些景中蕴含了“愁”情,这是以景结情,情在景中,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已入暮年却仍羁旅在外的哀愁之情。【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 (3)对比; (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 借代、对偶等。

60、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望见廉颇”“引车避匿”的根本原因是“_”。(2)岳阳楼记中描写微有波澜时水面泛着月光的语句是“_”,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语句是“_”。(3)醉翁亭记中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环境特征并领起全文的句子是:_。(4)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以“_,_”写出了戍边征夫思乡与报国的矛盾心理。【答案】 (1).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

61、. 浮光跃金 (3). 静影沉璧 (4). 环滁皆山也 (5). 浊酒一杯家万里 (6). 燕然未勒归无计【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如“蔺相如望见廉颇引车避匿的根本原因”“描写微有波澜时水面泛着月光的语句”“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语句”“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环境特征并领起全文的句子”“写出了戍边征夫思乡与报国的矛盾心理”。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跃”“璧”“滁”“浊”“勒”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62、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个性十足的表达形式在网络上 ,折射出年轻网民活跃多样的思想观念,与他们求新求变的特点互为表里。但近来,“跪求体”“哭晕体”在一些网络媒体的正文、标题中频频出现,其浮夸荒诞的文风对不少读者感到不适。“跪求”“哭晕”本是形容急切心态和忧伤情绪的网络语言,却成为少数网站、微信公众号的“口头禅”。一款“炫酷”的国产电风扇发售,“老外纷纷跪求购买链接”;央行公示受理百行征信的个人征信业务申请,“有人哭晕在厕所”如果说这样的内容只是 ,那么,某国遭遇金融风暴而“跪求中国伸出援手”等内容则纯属 。部分媒体行文浮夸,背后是“眼球情结”在作祟。修饰文辞、创新表达方式 ,但裁剪素材、哗

63、众取宠,则少了一份真诚,也容易助推谣言肆虐。当网络流量与广告收益挂钩,“眼球情结”与“营销心态”结成同盟,( )。长此以往,媒体记录历史、传播价值观的社会责任将无从谈起。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不一而足 言不尽意 子虚乌有 无可厚非B. 层出不穷 言不尽意 海市蜃楼 无可非议C. 不一而足 夸大其词 海市蜃楼 无可非议D. 层出不穷 夸大其词 子虚乌有 无可厚非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跪求体”“哭晕体”在一些网络媒体的正文、标题中频频出现,其浮夸荒诞的文风对不少读者感到不适。B. “跪求体”“哭晕体”在一些网络

64、媒体的标题、正文中频频出现,其浮夸荒诞的文风令不少读者感到不适。C. “跪求体”“哭晕体”在一些网络媒体的正文、标题中频频出现,不少读者对其浮夸荒诞的文风感到不适。D. “跪求体”“哭晕体”在一些网络媒体的标题、正文中频频出现,不少读者对其浮夸荒诞的文风感到不适。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为了适应“买家”不断变化的口味,新闻信息产品要不断推陈出新B. 随着“买家”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一些新闻信息产品的价格越来越高C. 一些新闻信息产品就变成了待价而沽的商品,唯“买家”需求马首是瞻D. 新闻媒体早把自身的社会责任抛到九霄云外,唯“买家”需求马首是瞻【答案】17.

65、 D 18. B 19. C【解析】【1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不一而足”,足,充足、足够。原指不是一事一物可以满足的。现指同类事物不止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尚未穷尽。第一处是说“个性十足的表达形式”在网络上不断出现,应使用“层出不穷”。“言不尽意”,情意曲折深远,言语难以全部表达。常用于书信末尾,表示说的话没能把意思都表达出来。“夸大其词”,说话或写文章不切实际,扩大了事实。也作夸大其辞。第二处,语段中是说前面“老外纷纷跪求购买链接”“有人哭晕在

66、厕所”等内容过分夸大,应使用“夸大其词”。“子虚乌有”,子虚,并非真实;乌有,哪有。指假设的,不存在的,不真实的事情。“海市蜃楼”,即“蜃景”。比喻虚幻不存在的东西。第三处是说某国遭遇金融风暴而“跪求中国伸出援手”等内容并非真实,应使用“子虚乌有”。“无可厚非”厚,重、过分;非,非难、责备。不可以过分指责,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原谅。也可说未可厚非。“无可非议”,非议,责备、批评。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第四处,从前面“部分媒体行文浮夸,背后是眼球情结在作祟”等内容可知,“修饰文辞、创新表达方式”虽有缺点,但不必过分指责,应使用“无可厚非”。故选D项。【1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

67、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设题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回到原文分析画线句,“跪求体哭晕体在一些网络媒体的正文、标题中频频出现,其浮夸荒诞的文风对不少读者感到不适”,前一分句中“正文、标题”的表述存在语序(词序)不当;后一分句表述存在“主体”(“读者”)与“客体”(“文风”)颠倒。再分析四个选项,A、C两项的修改未解决词序不当问题,故可排除。B、C两项的后一分句陈述的主语分别是“其浮夸荒诞的文风”和“不少读者”,结合前一分句看,与其更加衔接的应是“其浮夸荒诞的文风”,排除D项,故选B项。【19题详解

6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分析语境,括号前“当网络流量与广告收益挂钩结成同盟”是全句的状语,括号里的内容应是这个状语所表示的在这种条件或情况下所形成的后果,即“一些新闻产品”会朝向不好的方面改变。而括号后的语句是说形成的这一后果将会产生的不良影响,即“长此以往,媒体记录历史、传播价值观的社会责任将无从谈起”。再分析四个选项,A项,“新闻信息产品要不断推陈出新”,与括号后的语句内容相左,故可排除此项。B项,陈述的对象是“一些新闻信息产品的价格”,与语境内容“一些新闻产品”不相符合,故可排除此项。D项,陈述的对象是“新闻媒体”,而语境说的是“部分媒体行文浮夸”致使“

69、一些新闻产品”会朝向不好的方面改变,可排除。故选C项。【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

70、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20.下面是一位大学新生在开学班会上自我介绍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我诞生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今年18岁,从小涉足艺术,在钢琴方面有造诣,同学们以后如果在艺术方面叨扰到我,我一定不吝赐教。

71、同在屋檐下,祝愿我们共同进步。【答案】(1)“诞生”改为“出生”;(2)“涉足”改为“学习”;(3)“造诣”改为“特长”;(4)“叨扰”改为“询问”;(5)“不吝赐教”改为“帮忙”。【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运用的得体类试题,考生要注意从谦敬、身份地位、感情色彩、主客得体等角度考虑作答,根据对文段的理解是一位大学新生在开学班会上的自我介绍,所以用“诞生”对自己的身份抬得过高,应该改为“出生”。“涉足”用的不符合大学生的身份,应该改为“学习”。“造诣”一般指别人在某个领域有特长,此处应该改为“特长”。“叨扰”指自己打扰别人,此处应该用“询问”。“不吝赐教”是请别人指教。21.下面是驾驶员在

72、遇到堵车时的常见心态及对应做法的框架图,请把这个框架写成一段话,并补充出这些心态及对应做法可能产生的结果或反应。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答案】答案示例:遇到堵车,驾驶员的表现各不相同。有的烦躁不安,长按喇叭,让人无比反感;有的心情焦急,随意加塞,造成更大拥堵;有的觉得无聊,翻玩手机,消磨时间;有的则心态坦然,听听广播,等候交通顺畅。【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用语言组织框架图类的试题,考生首先要注意题干中的文字要求“请把这个框架写成一段话,并补充出这些心态及对应做法可能产生的结果或反应”。其次要注意认真观察框架图结构,一般都是由上到下的顺序,例如本题中心内容是“堵车

73、”,后面的内容是堵车的表现,注意结合具体的心理和表现挖掘产生的结果,例如因堵车产生烦躁的心理,表现为长按喇叭,给他人造成了反感。最后考生要注意字数的限制和语言的通顺。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一位画家的屋里,我见到了一幅非常特别的画。那是一张被装裱起来的白纸,在中间偏左的位置,有一块黑渍。我不明白这块黑渍到底算什么生花妙笔,被画家挂在了墙壁正中最为显著的位置上。我琢磨了很长时间,头脑里仍然是一片空白。我向画家请教,画家说:“中间这块黑渍是痛苦,每个人看到我的这幅画时,都是只看到这块痛苦的黑渍,却看不到背景里的快乐,我们的生活不是这样吗?多少快乐我们都视而不见,却被

74、微小的痛苦遮住双眼。”我说:“按照你的说法,这张画应该是一张白纸。”他说:“没有痛苦,我们便见不到快乐。”我明白了,我们的眼里,总是盯着痛苦,而快乐常常是被我们忽略了的那部分。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拥抱快乐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画家屋里,有一张特别的画,白纸中间偏上的位置有一块黑渍。画家给这幅画起名叫快乐。很多人都不理解,说除了看到黑渍之外,丝毫没有看出快乐的样子。画家解释道:“中间这块黑渍是痛苦,你们都只看到了痛苦的黑渍,却没有看到背景的快乐。我们总

75、是对许多快乐视而不见,却被微小的痛苦遮住双眼。没有痛苦,我们便见不到快乐。” “我们总是对许多快乐视而不见,却被微小的痛苦遮住双眼。”多么睿智的话呀!我们似乎已经在快乐幸福中不会感到快乐,却只是一味的寻找快乐了。我们总爱盯着痛苦,更多的快乐却被我们忽略。其实,快乐就自我们的身边。我们讨厌偶尔恶劣的天气,却不肯赞扬长久舒适的环境;我们抱怨一时的不顺,却从不为顺利的坦途而祝福。快乐是凹透镜下的大象,而痛苦则是显微镜下的蚂蚁。我们每天都在抱怨着、牢骚着,但细细想想,那些事真的值得我们如此花费时间去抱怨它,盯着它不放吗?我们为何不抛开烦恼,去寻找自己觉得快乐的事呢?我们为何不抛开烦恼,去感受身边快乐的

76、事呢?也许是太多的快乐让我们麻木了,这就如阳光下我们往往烦恼于阳光的刺眼,然而在黑暗中寻找出路,只要豆大的光亮就可以令我们欢呼雀跃。既然如此,为何不怀着感恩的心好好享受一下这灿烂的阳光呢?总不能总等到黑暗之中了才想起阳光的美好吧?花也曾衰败,花也曾凋零,花儿还会再度开放。乐观者赞美花儿的每次开放,悲观者却总是伤感花的每一次凋落。人生亦如此,一生漫漫长路,总会遇到风吹雨打。有人就说过:没有挫折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人生也是不完整的人生。我们不祈求困难,但我们不应惧怕困难。该来的总会来的,我们要在困难面前坚定的昂起头,相信风雨过后就是美丽的彩虹。人生总要前进,总要追求完美,也就难免有失意有不顺。但我们不

77、要把自己的目光限制于那黑渍之中,毕竟没有这小小的黑渍也就没有更多的快乐。有光就有影,不能因为影的黑暗而否认光的存在。让我们放下心头的烦恼,伸出双臂,去感受去拥抱那被我们忽略了太久的快乐吧!【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且是一则思辨型的作文题。所谓思辨,就是要学会辩证地看问题,而不是执其一端,不及其余。审题时,考生可以采取抓关键句的方式进行立意,如本题中,考生可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构思,“只看到这块痛苦的黒渍,却看不到背景里的快乐”“没有痛苦,我们便见不到快乐”是材料的关键,考生可理解为:快乐总是与痛苦相伴的。没有痛苦的磨砺,怎会享受到快乐呢?而我们往往忽

78、视了快乐,特意放大痛苦。其实,生活不可能尽善尽美,因此,痛苦是经常的。关键是如何看待快乐与痛苦。可见考生在写作时一定要理性思考:“痛苦”与“快乐”是一对孪生兄弟,只有经历了痛苦,才能体会到无尽的快乐。同时,从所给的材料也可以悟出:生活中的痛苦与快乐,往往是人们不自觉地选择的结果,只盯住痛苦,就会无视它的孪生兄弟快乐,反之亦然。行文时,考生可以写快乐是怎样造成的,可以写怎样对待痛苦,也可以写如何赢得快乐,减少痛苦等等。只要围绕“快乐与痛苦”这个话题写作即可。参考如下:追寻快乐发现快乐快乐就在身边莫让痛苦遮望眼,只因快乐在心头寻找忽略的快乐驱散乌云,让快乐的阳光射入【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