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泰安市第十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23198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6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泰安市第十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山东省泰安市第十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山东省泰安市第十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山东省泰安市第十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山东省泰安市第十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山东省泰安市第十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山东省泰安市第十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山东省泰安市第十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山东省泰安市第十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山东省泰安市第十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山东省泰安市第十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山东省泰安市第十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山东省泰安市第十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山东省泰安市第十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山东省泰安市第十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山东省泰安市第十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山东省泰安市第十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山东省泰安市第十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山东省泰安市第十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山东省泰安市第十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山东省泰安市第十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7页
山东省泰安市第十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7页
山东省泰安市第十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7页
山东省泰安市第十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7页
山东省泰安市第十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7页
山东省泰安市第十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7页
山东省泰安市第十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东省泰安市第十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1.据国语周语记载,周穆王(约前1054年前949年)准备征伐未及时进贡的犬戎,祭公谋父以“增修于德而无勤民于远”试图谏止,穆王执意西征仅“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此后,戎狄不朝。这一记载表明A. 分封制下君臣关系制度化B. 古代谏议制度起源于西周C. 仁德治国的观念源远流长D. 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动摇【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祭公谋父谏言强调“德政爱民”,执意用兵的周穆王并未达到目的,使“戎狄不朝”,这一结果反证了“德政”的价值,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分

2、封制下的君臣关系,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谏议制的起源,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周天子地位的动摇,故D项排除。2.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分封制A. 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B.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C. 强化了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D. 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此制度是指分封制,从材料中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信息可知,分封制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D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于秦朝,

3、与材料不符,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强化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C错误。【点睛】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3.“考秦之制内外管制为同一系统”。丞相与地方郡守掌民事,御史大夫与地方郡监学监察,太尉与地方郡尉掌军事。这反映了A. 秦朝出现了中央集权的体制B. 官僚政治已经取代贵族政治C. 官僚队伍出现臃肿重叠现象D. 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说明的是中央有相关的职能部门,在地方都有对应的机构,所以职责分配比较顺畅合理,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D项符合题意;争国出现了中央集权制度,故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中没有表述官

4、僚政治已经取代贵族政治,故B项不符合题意;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在材料中不能体现,C不符合题意。故选D。4.南北朝时期,中书省和门下省设于宫中,主要负责皇家事务。唐朝时两省移出皇宫,并将两省官员分为内省官和外省官,两种官员都具有内、外朝官员的双重身份。这说明A. 国家事务的重要性有所提高B. 政治运行过程更为成熟C. 内外朝的职能差别逐渐消失D. 皇室成为政治权力中枢【答案】A【解析】材料中说明中书省和门下省由过去负责皇宫事务转移到具体国家事务,说明此时国家事务的重要性有所提高,A正确;B中更为成熟,说法错误;唐朝时期主要是三省六部制,不是内外朝,C错误;唐朝中枢机构不是皇室,是三省六部制度

5、,D错误。5.唐代的科举录取不仅仅依据考试成绩,也很看重士子的名望。所以考试之前,士子往往向达官贵人或闻士名流投呈作品,称为“投卷”或“行卷”,也允许官员向选举机关推荐,称为“公荐”。材料反映了唐代科举A. 不够成熟完善B. 不利于人才选拔C. 请托之风盛行D. 录取的形式多样【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也很看重士子的名望”“也允许官员向选举机关推荐”可知唐代的科举制度除了看考试成绩,还有自我举荐的形式,从而使科举具有一定的人为性,说明唐代的科举考试规则还不是很严密,不够成熟完善,故答案为A;不能说向达官贵人或名流投呈作品就是不利于选拔人才,B错误;材料内容显示“投卷”“公荐”是通

6、过作品进行自我举荐,并不是请托之风盛行,C错误;材料显示录取的形式主要是通过考试,不能说是多种多样,D错误。6.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分科取士有过中肯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这一评价中肯在A. 肯定了选官制度对官僚政治的积极作用B. 看到了两种选官制度在选才方式上的不同C. 肯定了科举制对政治有利影响D. 肯定了科举制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答案】C【解析】由材料中自“ 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 ” 可判断,这一制度是科举制 。 科举制使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与到政权中来 , 扩大了官吏的来源,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C

7、;选官制度不仅仅包括科举制,而世官制与察举制存在严重不足,排除A;材料是通过比较两种选官制度在选才方式上的不同而肯定科举制,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排除D。7.北宋初年,赵普为宰相,与枢密使李崇矩相交甚好。李以其女嫁赵之子,宋太祖知道后非常不满。李崇矩与赵普一上朝,同处等候奏事,太祖也令二人互相隔开。宋太祖的这些举动A. 防止结党营私威胁中央集权B. 造成了宰相权力趋于分散C. 强化宗族观念防止外戚干政D. 维护封建礼制以巩固统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李以其女嫁赵之子,宋太祖知道后非常不满。李崇矩与赵普一上朝,同处等候奏事,太祖也令二人互相隔开”可知,宋太祖

8、在限制宰相赵普与枢密使李崇矩的交往,目的是分散宰相的权力以加强皇权,故选择B项;题干涉及的是君主专制,排除A项;C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D项不合题干主旨,排除。故选择B项。8.宋代“职”“官”分离,另有“差遣”负责具体事务。朝廷通过授予“职”来体现文官的特殊地位,其多为进士出身,如太宗时期入龙图阁者,“一经此职,遂为名流”。据此可知宋代A. 国家机关行政效率提高B. 中枢权力机构不断完善C. 科举制度功能得以加强D.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朝廷通过授予“职”来体现文官的特殊地位,其多为进士出身,”可见朝廷凸显文官的地位,而文官的来源是科举制度,可见,科举制度功

9、能得以加强,C选项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宋代“职”“官”分离,另有“差遣”负责具体事务。可见国家机关的官职分类发生变化,但不能看出其行政效率提高,A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北宋官员权力的分化,B选项排除;贵族政治主要是依靠血缘关系世袭官制,而材料中没有提及,D选项排除。9.元代行省官员处理政务时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下列对这一制度理解正确的是A. 促进地方决策民主化B. 有利于中央集权C. 妥善处理了民族关系D. 提高了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

10、,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可知,元代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A项,行省长官相互制约,有利于决策的民主化,避免专断,这是实行这一制度的具体效果,而不是主要目的,故排除。C项,题干所述与民族关系无关,故排除。D项,材料中强调行省官员不能独立行使权力,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制约,而这种制约并不一定能提高行政效率,故排除。10.明代继承了元朝的行省制,行省之下有府、州、县,县是中央政府任命官员的最基层单位。每个县有一个县官,根据省籍回避制度,必须由非本省出身者担任,明代推行“省籍回避制

11、”A. 激化了社会矛盾B. 净化了官场风气C. 有利于中央集权D. 推动了地区交流【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明代继承了元朝的行省制,行省之下有府、州、县,县是中央政府任命官员的最基层单位。”可知,明代在地方实行行省、府、州、县,通过层层管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同时县官实行“省籍回避制”,其目的就是要避嫌,以保证政务公平公正,确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正确;据材料可知,这种做法不仅不会激化社会矛盾,反而会避免矛盾的产生,A错误;据材料这种做法有利于净化官场风气,但不是绝对的,B错误;据材料官员“省籍回避制”目的的主旨是确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不是推动地区交流,D错误。11.如表反映的是明代

12、内阁大臣在阁年限统计情况。这种状况年限1年以下12年25年510年1015年1520年20年以上阁臣数(人)3037422512114占比(%)18.6322.9826.0915.537.456.832.49A. 促进了官吏队伍的年轻化B. 反映了明朝官僚机构膨胀C. 说明了内阁辅助作用不大D. 削弱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我们发现内阁大臣更迭频繁,从逻辑来看会影响国家政策的稳定性,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担任内阁大臣的年限而不是官员的实际年龄,A选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内阁大臣人数变化的数据,B选项排除。内阁大臣的任职年限和他是否发挥辅助作用没有必然的联系,C

13、选项排除。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的内阁制,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明朝内阁的准确把握。12.有清一代,皇权专制体现在政治统治的各方面,皇帝可随意处分臣下,也会任意免除对官员的处分,雍正朝体现得尤为明显,有关政策反复摇摆于实施与不实施之间。这一现象反映出清代A. 雍正帝弱化法律作用B. 吏治逐渐走向了腐败C. 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D. 朝廷公信力遭到破坏【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清朝君主专制制度。材料“皇帝可随意处分臣下,也会任意免除对官员的处分有关政策反复摇摆于实施与不实施之间”反映了皇帝的决策

14、随意性较大,政策反复不定,这说明朝廷公信力遭到破坏,故D正确;材料未涉及法律作用被弱化,故A排除;政策反复不定与吏治腐败没有必然联系,故B排除;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材料未涉及军机处,故C排除。13.下表罗列了秦、西汉、宋、清各代的部分官职,依据朝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巡抚总督都统水师提督管带郡守中尉宗正将作少府监御史刺史三服官盐铁官常侍司隶校尉同平章事参知政事枢密使知州提点刑狱司A. B. C. D. 【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巡抚、总督、都统、水师提督、管带等是清代官职,郡守、中尉、宗正、将作少府、监御史是秦代官职,刺史、三服官、盐铁官、常侍、司隶校尉等是西汉的官职,

15、同平章事、参知政事、枢密使、知州、提点刑狱司等是北宋的官职,所以A项正确;BCD错误。点睛:排序类选择题解题技巧是首先判定最早和最晚的项目,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排除即可。本题中最早,最晚,由此排除CD,然后在AB中判定答案。14.公元前5至4世纪期间的雅典,演说、诉讼成风,大部分公民虽然自己不精于演说,但他们喜欢欣赏公民大会、陪审法庭的演说,对他们来说,言辞的美丽与动听已经胜过事实的真相与真理。这说明A. 雅典城邦蕴含危机B. 演说影响了公民的理性判断C. 雅典民主政治发达D. 演说是民主制度的必然产物【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对他们来说,言辞的美丽与动听已经胜过事实的真相与真理”可

16、知,演说在雅典民主政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甚至超越了现实,这说明雅典城邦蕴含着危机,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雅典民主政治走向极端,演说并不会影响公民的理性判断,故B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雅典城邦蕴含着危机,与雅典民主政治发达说法无关,故C项排除;演说是民主制度的必然产物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故D项排除。【点睛】“对他们来说,言辞的美丽与动听已经胜过事实的真相与真理”是关键信息。15.罗马征服歧视和虐待被征服的凯尔特人,于是强烈的不满弥漫于被征服者全境,统治阶级中有些人已经开始担优罗马与被征服者之间的关系,建议扩大被征服者的权利,这说明罗马法完善是由于A. 社会阶级矛盾异常尖锐B. 统治阶级对民众权利

17、的关注C. 被征服者的不满与抗争D. 扩张而引发的民族矛盾【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担优罗马与被征服者之间的关系,建议扩大被征服者的权利”可知罗马法的出现是缓和罗马与被征服者之间的矛盾,是罗马帝国扩张而引发的民族矛盾,故D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民族矛盾,不是阶级矛盾,故A错误;统治者的关注是被动的,是为了维护统治,故B错误;除被征服者的不满与抗争外还有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C项说法不全面,故C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罗马万民法。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仅适用于罗马内部的公民法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所以出现了万民法。16.在诉讼中评价当事人品行的做法是罗马法源远流长的传统

18、。当案件审理缺乏证据时,审判员将首先评价当事人的品行,辨别当事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并以此作为判决的标准之一。这表明在罗马法的实施中A. 人文理性精神严重缺失B. 希腊法成为参照标本C. 判决由当事人品行决定D. 致力于审判的合理性【答案】D【解析】【详解】“当案件审理缺乏证据时”,罗马人“评价当事人品行”,并以此作为判决的标准之一,可知D项正确;注重人的品行对案件的影响,可知罗马法中有人文精神,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希腊法律,B项与题意不符;当事人的品行只是判决标准之一,不是决定因素,C项错误。17.“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

19、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适应这一变化,英国A. 通过光荣革命,赶走专制君主B. 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C. 进行议会改革,调整议员结构D. 建立内阁制度,限制国王权力【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这种“状态”指的是英国工业革命后,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但当时英国的政治制度不能满足工业资产阶级充分参政议政的要求。为了改变这种“状态”,英国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故C正确;ABD三项都发生在英国工业革命之前,故排除。故选择C项。18.19世纪中期起,英国议会下院中各大政党都设立党监,其职责是督促本党议员在议会服从党的纪律,与本党的立场

20、保持一致,并对违反者予以党内惩罚。这一举措意在A. 维护议会内部的团结B. 提高议会决策的效率C. 增强政党政治竞争力D. 贯彻内阁集体负责制【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设立党监有利于保证本党议员在议会活动中立场一致,这是政党竞争的斗争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政党制度,无法体现出议会内部状况和决策效率,故AB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内阁制度,故D项排除。19.1870年,美国国会出台一项法案,授权总统使用军队以保证宪法第15条修正案的实施,这就扩大了总统的军事权。进入20世纪以后,权力向总统手中集中的趋势愈益加强。最后,在威尔逊时代终于出现了“强有力的总统统治”。材料表

21、明A. 政府的行政权力不断加强B. 中央的制衡机制遭到破坏C. 宪法无法得到有效的实施D. 美国的民主政治发生变异【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美国国会的作用在缩小,从1870年年扩大总统的军事权,到威尔逊时代终于出现了“强有力的总统统治”。可以看出政府首脑(总统)的权力膨胀,从而说明美国政府的行政权力不断加强,故答案为A;B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只是说明美国行政权扩大,并没有体现民主政治发生变异,D错误。20.在美国,除非能证明媒体存在着实际的恶意,否则对公职人员的报道即使不准确,也免受司法追究。这一做法A. 有利于保证决策的科学B. 表明媒体凌驾于政府之上C. 体现了法

22、律至上的原则D. 有利于防止公共权力膨胀【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除非能证明媒体存在着实际的恶意,否则对公职人员的报道即使不准确,也免受司法追究”,这有利于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防止公共权力膨胀,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决策问题,排除A;新闻媒体不可能凌驾于政府之上,排除B;材料没有提到法律的神圣性,排除C。21.法国1875年宪法赋予了参议院很大的权力,如它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案,但参议院的议员却是由地方代表和地方政治家间接选举产生。这样规定可能主要是A. 实行精英政治的需要B. 满足共和政体的需要C. 调和不同势力的利益D. 维护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

23、法国1875年宪法赋予了参议院很大的权力,但参议院的议员却是由地方代表和地方政治家间接选举产生”联系法国1875年宪法相关所学内容可知这体现了当时共和派和保皇派的相互妥协,是为了调和不同势力的利益,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并非相互妥协的原因,错误;B选项并非材料中这种规定出现的原因,错误;D选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保皇派和共和派的相互妥协,并非只为了维护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正确选项为C选项。22.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和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都规定两国实行民主共和政体;但两国国情不同,具体制度上也有所差异。两者的差异主要在于A. 国家元首是否拥有实权B. 参众两院是否选举产生C. 是

24、否实行责任内阁制D. 是否采用权力制衡体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两个国家的元首均拥有实权,两个国家的参众两院均选举产生,两个国家也均用权力制衡体制,美国并没有内阁,而法国却有内阁,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责任内阁制23.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于废除政治强制,遵守政治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共同的规则。西方近代议会民主制建立过程中体现以上规则的通行做法是A. 暴力革命推翻君主专制B. 改革完善议会民主制度C. 发展经济推动政治改革D. 制定宪

25、法保障民主政治【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建立民主政治过程中,都离不开宪法和法律的保障,其通行做法都是制定宪法保障民主政治故D正确;A不符合美国和德国,排除;B不符合德国,排除;C不属于西方近代议会民主制建立过程中的做法,排除。24.1840年6月至1842年8月,英国在中国沿海近岸水域和珠江水道、杭州湾和长江下游进行水纹调查,并绘制海图,公布调查结果。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 鸦片战争是英国蓄谋已久的结果B. 英国已获取中国沿海和内河的航运权C. 水纹调查有力配合了英国的军事行动D. 水纹调查属于正常的科学研究活动【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

26、1840年6月至1842年8月属于鸦片战争期间,水纹调查结果的公布便利了英国对中国的军事侵略,故C项符合题意。A项,水纹调查不能反映鸦片战争为英国蓄谋已久,排除。B项,中国沿海和内河的航运权的开放在天津条约签订后,排除。D项,英国水纹调查明显侵犯了中国主权,故并非正常科研活动,排除。25.太平天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是由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犯了许多严重的错误有人则认为是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所致。这种不同A. 反映了不同的政治立场B. 由评价者所处时代决定C. 可用唯物史观加以整合D. 有待更多史料验证对错【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的评价。依据材料可知,这两种观点是分别

27、从主客观两个角度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结合唯物史观相关所学可知,应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因素综合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所以这种不同可以用唯物史观加以整合,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不同角度的评价,不能反映政治立场的不同;B选项错误,评价不同的原因是角度不同,与所处时代没有必然关系;D选项错误,这都是对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的正确评价,只是评价角度不同,并非谈论验证观点对错的问题。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26.晚清时期,“总署(总理衙门)外交”和“地方洋务体制”长期并存。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谕准各省将军督抚“一律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之衔”,在

28、制度上进一步明确了地方处置外交的权力。这表明A. 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B. 中央集权受到了挑战C. 符合外交近代化趋势D. 总理衙门的地位下降【答案】B【解析】【详解】总理衙门代表中央政府与各国交往,但是1898年“清政府谕准各省将军督抚一律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之衔”,从而说明地方政府可以代表中央处理与各国事务,表明中央权力的削弱,中央集权受到了挑战,答案为B;第二次鸦片战争标志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而材料时间是1898年,A错误;总理衙门的设立,代表清政府进行外交符合外交近代化趋势,但是材料主要讲的是地方有权进行外交,C错误;由“总署(总理衙门)外交”和“地方洋务体制”长期并存,不能说明总理衙门地

29、位下降,D错误。27.从1896年开始,日本在杭州、苏州、汉口、沙市、天津、福州、厦门、重庆等八个城市取得建立专管租界的特权,从而成为在中国拥有租界最多的国家。这主要反映出A. 中日马关条约的规定得到了落实B. 日本凭借在华特权暂时地独霸中国C. 片面最惠国待遇扩大了日本在华特权D. 群众反帝斗争为日本侵华带来便利【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日马关条约的规定当中并没有“建立专管租界”的内容,故A错误;日本在杭州、苏州等八个城市取得建立专管租界的特权,并不能说明日本凭借在华特权暂时地独霸中国,故B错误;租界的特权在马关条约之前已经存在,日本通过片面最惠国待遇获得租界的特权,从而

30、扩大了日本在华特权,故C正确;1896年没有形成群众反帝斗争,故D错误。28.武昌起义后,各省代表联合会在汉口英租界举行,与会代表成份十分复杂,革命派与立宪派占有几乎相等的席位,另有少数旧官僚和封建士绅。1912年1月28日,临时参议院在南京成立。临时参议员中,同盟会会员30人,立宪派不足10人。这一变化反映了A. 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B.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 民主原则的切实贯彻D. 革命形成坚强领导核心【答案】A【解析】【详解】武昌起义后的各省代表有立宪派、革命派、旧官僚和封建士绅,立宪派的目标是保留皇帝建立君主立宪制,但是随着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即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同盟会成员

31、掌握了南京临时政府各部门的实权,资产阶级革命派居于领导地位,从而使君主立宪派减少,故答案为A;民主共和观念是推翻帝制后不允许复辟,而当时清帝还没有退位,B错误;当时参议员组成中只有同盟会会员和立宪派等,不能体现民主原则,C错误;材料不能说形成坚强领导核心,D错误。29.有学者认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主要体现了这样的奋斗历程由组建地方性团体到成立全国性政党的成长,由宣传革命思想到形成革命理论的提升,由孤立无援的失败起义到各地响应的成功革命的蜕变。以下对应关系体现了上述观点的是建立兴中会成立同盟会创办民报撰写革命军发动黄花岗起义发动武昌起义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提出“三民主义”A. B. C.

32、D.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兴中会是孙中山于1894年11月24日创建的中国近代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是1905年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主要成员成立的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加强了革命力量的联合,这体现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经历了由组建地方性团体到成立全国性政党的成长历程,项符合题意;民报是1905年创办的中国同盟会的机关刊物,革命军是1903年邹容发表的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第一部系统地、旗帜鲜明地宣传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思想的名著,从创办民报到撰写革命军不能体现材料中的观点,项不符合题意;黄花岗起义的时间是1911

33、年4月27日,起义终因孤立无援而失败,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1911年10月10日发生的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开端,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并建立起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这体现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经历了由孤立无援的失败起义到各地响应的成功革命的蜕变历程,项符合题意;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从宣传西方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到提出自己的“三民主义”思想,体现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经历了由宣传革命思想到形成革命理论的提升历程,项符合题意。因此项符合题意,C选项正确。A

34、、B、D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30.李大钊在“问题与主义”的讨论中指出:社会改造必须一方面“研究现实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这是并行不悖的。他同时指出,这种把启蒙与行动统一起来的救国运动始于五四运动。由此可知,李大钊认为五四运动A. 将思想启蒙与社会运动相结合B.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C.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D. 使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这种把启蒙与行动统一起来的救国运动始于五四运动”可知“启蒙”指马克思主义;“行动”是指革命运动。李大钊将科学理论的指导与革命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主张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

35、中国社会进行革命改造,即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答案为B;材料中的“启蒙”是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启蒙运动,A错误;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31.下表为1909年全国大学生分布表。这反映出A. 民主革命斗争的区域分布不平衡B. 西方列强在中国控制范围不同C. 清末改革对各地的影响程度有别D. 新文化运动在各省发展存在差异【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数据可知,1909年直隶的大学生数量在各省中比例最大。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清末新政中直隶高等教育率先突破的结果,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民主革命斗争,故A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出西方列强在中国的控制范围,故B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开始于

36、1915年,故D项错误。【点睛】认真观察图中数据是解题的关键,由图中信息可知,直隶省大学生数量最多,然后结合1909年的时间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32.据统计,到1927年二三月间,全国工会会员由北伐战争前的120万人发展到200万人,许多城市的工会组织都建立了工人武装纠察队,直接支援了北伐战争。其中,上海工人的第三次武装起义,配合了北伐军进军上海,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反动统治。材料表明A. 北伐战争消灭了军阀统治B. 工人阶级是北伐战争领导阶级C. 国内的工人运动蓬勃发展D. 北伐战争与工人运动相互促进【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北伐战争的进行推动工会会员的增加

37、,说明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上海第三次武装起义又配合了北伐军进军上海,说明了北伐战争和工人运动是相互促进作用的,故答案为D;北伐战争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并没有消灭军阀统治,A错误;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错误;材料主要是上海第三次武装起义,不能说国内的工人运动蓬勃发展,C错误。33.1940年,中共提出“抗日根据地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应各占1/3。”这一政策在当时A. 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B. 有利于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C. 瓦解了日伪对抗日根据地的封锁D. 扩大了敌后抗日政权的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政策是抗战相持阶段中共为巩固统

38、一战线,在政权组织形式上实行的三三制,这一政策得到了民族资产阶级、开明人士和左派进步分子的认可,扩大了敌后抗日政权的基础,选项D政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于1937年,选项A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工农武装割据时间在1927年193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选项B排除;大生产运动有利于瓦解日伪对抗日根据地的封锁,而非三三制,选项C排除。34.抗战期间,卢作孚等民族企业家利用川江航线运送了大批军队及作战物资到前线,并将武汉地区的大批工业装备和人员转移到四川;民族资本家范旭东在大后方创办化工企业,支援抗战。这表明A. 抗战物资主要来自民族资本家B. 抗战改变了中国工业布局C. 民族资本家是抗战的重要力量

39、D. 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反映的民族资本家卢作孚、范旭东等人对抗战的大力支持来看,说明民族资本家是抗战的重要力量。故答案为C项。A项中的“主要来自”说法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没有反映中国工业布局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35.西柏坡纪念馆内的一块展板上写着:“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全会作出六条规定: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进京赶考”前定下的规矩。当年我党做出这些“规定”的主旨是A. 加强执政党工作作风建设B. 突出革命导师的崇高地位C. 防范

40、个人崇拜在党内出现D. 加强与民主党派政治协商【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可知,当时中共对领导人的生活和工作作风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这是为了防范个人崇拜在党内出现,故选C。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旨在加强执政党工作作风建设,排除A;“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显然与B项的描述相违背,排除;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当时并未建立,故没有加强一说,排除D。36.“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竞争之上的。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

41、而造成的分散状态。”共产党宣言中这段话A. 说明雇佣劳动是工业化的产物B. 揭示了无产阶级斗争的新特点C. 肯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进步性D. 批判了工人阶级的分散落后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作为资产阶级生存的根本条件是雇佣工人,能够由于工业的进步而联合起来,等到联合起来的无产阶级的力量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通过“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了,从而无产阶级成为了推翻资产阶级的掘墓人,这揭示了无产阶级斗争的新特点,故B项符合题意;A项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排除;材料主要是揭示无产阶级斗争的,不是肯定资本主义社会的进步性,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表明的是由于工业的进步,工人阶级走向联

42、合,不是批判工人阶级的分散落后性,故D项错误。故选B。37.(巴黎)公社应该成为甚至最小村落的政治形式设在专区首府里的代表会议,应当主管本专区所有一切农民公社事务,而这些专区的代表会议则应派代表参加巴黎的全国代表会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巴黎公社实行了直接民主B. 基层公社拥有社会管理权C. 国家政权由人民当家作主D. 法国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公社应该成为甚至最小村落的政治形式”、“专区首府里的代表会议,主管本专区所有一切农民公社事务”、“专区的代表会议则应派代表参加巴黎的全国代表会议” 等信息,可以看出基层公社代表人民拥有社会管理权和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表

43、明国家政权由人民当家作主,C项正确;巴黎公社是选举代表,没有实行直接民主制,A项错误;B项对材料解读不全面,排除;法国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D选项排除。故选C。38.十月革命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高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地位,开始承认工会的地位和工会活动的合法化,并禁止雇用童工,取缔血汗工厂;左翼政治力量快速发展,甚至上台执政并推行某些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政策。这些改变说明A. 西方国家借鉴苏俄实行改革B. 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重威胁C. 工人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D. 十月革命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提高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地位,开始承认工会的地位和工会活动的合法化”“甚至

44、上台执政并推行某些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政策”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之后资本主义国家吸取教训而调整了政策,说明十月革命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故D选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资本主义国家从俄国革命中吸取了一定的教训,不是西方国家借鉴苏俄进行改革,A选项错误;题干中资本主义社会的诸多变化,不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重威胁,而是从俄国革命中吸取了一些教训,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始终是被统治阶级,其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故C选项错误。39.1949年9月7日,周恩来向政协代表作解释说:放弃联邦制,除了防止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考虑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中国和苏联的

45、民族国情不同。“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据此可知,周恩来A. 认为联邦制是国家分裂的根源B. 主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 反对照搬照抄苏联斯大林模式D. 首倡“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可知周恩来认为少数民族区域制度适合中国国情,B选项符合题意。周恩来强调的是政策制定要适合中国国情,A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民族政策与国情的适应性,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

46、经济体制,C选项排除。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系统的阐述了一国两制的构想,D选项排除。【点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40.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决定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改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以避免同国家权力机关所通过的具有强制性法律效力的“法”和“条例相混淆。这反映了当时A. 人民政协的职能面临转变B. 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出现曲折C.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创建D. 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已经结束【答

47、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从1954年开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章程不再叫“法”,这表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是国家权力机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人民政协变成了统一战线组织,不再代行人大职能。故A正确;人民政协不再代行人大职能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而不是曲折,排除B。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创建是在建国前,而不是建国后,排除C。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结束是在1956年,而不是1954年,排除D项。故选择A项。41.下表内地与香港贸易额与港商投资额比重年份19881989199019911992内地与香港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269%309%354

48、%366%351%港商投资占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304%290%236%245%438%据上表可知A. 香港的回归推动了改革开放进程B. 内地与香港的经贸联系日益紧密C. “一国两制”有助于两地经济发展D. 统一是香港经济繁荣的重要保障【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数据可以看出,1988-1992年,内地与香港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与港商投资占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这体现出了改革开放以来内地与香港的外贸联系日益紧密,故B项正确;香港1997年才回归,“一国两制”才能发挥作用,故ACD项错误。42.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恩来同英国外交大臣艾登举行多次谈判,达成了中英两国互

49、派代办的建立半外交关系的协议。随后在英方邀请下,中国还组织代表团对英进行了贸易访问。这一活动反映出当时我国外交方针A. 由一边倒转向多边领域B. 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C. 以平等互利为基本准则D. 跳出了意识形态的范畴【答案】B【解析】【详解】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坚持一边倒政策的前提下,又同英国建立了半外交关系,体现了外交方针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特点,故选B项;材料提供了中英两国的外交活动,体现不出多边领域的外交,排除A项;材料提供的是同英国开展外交活动的过程,没有提供谈判的具体内容,体现不出平等互利的基本准则,排除C项;由“半外交关系”说明还没有完全跳出意识形态的范畴,排除D项。43.有学者

50、指出,建国初的“一边倒”政策不是盲目的顺从苏联,而是指在世界斗争的格局中,新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并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同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作坚决斗争。由此可见,“一边倒”政策A. 是基于形势的正确选择B. 违背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C. 未关注意识形态对立D. 是指不与资本主义国家往来【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新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并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同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作坚决斗争。”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国家的外交政策,“一边倒”是使中国在维护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是基于形势的正

51、确选择,答案为A,排除B;与苏联意识形态是一致的,C错误;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作坚决斗争”而不是不予资本主义国家往来,D绝对化,排除。44.1960年苏联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额中经互会占了74%,到1963年这一比值猛增到84%。产生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A. 美国对苏联实行遏制封锁政策B. 社会主义阵营不断巩固壮大C. 中国与苏联关系发生了新变化D. 经互会促进了苏联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苏联在经互会中贸易的比重上升,这主要和中苏关系破裂有关,C选项符合题意。美国在二战结束后一直对苏联采取遏制政策,因此并不是20世纪60年代同经互会贸易

52、比重上升的主要原因,A选项排除。20世纪60年代,由于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导致社会主义阵营发生破裂,B选项排除。经互会促进了苏联经济发展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45.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对外援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外援助显得更为“低调”,在此期间,援助补贴下降,对外经济联络部被降级,部分臃肿的援助项目遭到审查。对外援助相对于六七十年代也相当克制,相对突出受援的特征。这种变化反映出A. “左”倾思想严重干扰中国外交的发展B. 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政策逐渐趋于务实C. 中国物质匮乏无法提供更多的对外援助D. 不结盟外交政策导致中国援助对象减少【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援助补

53、贴下降,对外经济联络部被降级,部分臃肿的援助项目遭到审查。对外援助相对于六七十年代也相当克制”可知体现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不在突出意识形态对抗,开始注重国家利益,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政策逐渐趋于务实,B选项符合题意。“左”倾思想严重干扰中国外交的发展的最大表现就是强调意识形态对抗,A选项排除。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到快速发展的轨道,物质匮乏的说法有误,C选项排除。不结盟外交政策不会导致中国援助对象较少,D选项排除。46.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序幕。有观点认为:冷战是美国门户开放原则与苏联从沙皇时代继承来的势力范围原则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另有观点主张:冷战起源

54、于十月革命到二战间的美苏关系。对材料最为准确的解读是A. 冷战源于美苏间意识形态对立与国家利益冲突B. 美国要求苏联开放势力范围导致了冷战的出现C.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是促成美苏矛盾对立的关键D. 冷战是二战前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孕育出来的【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由两种观点组成。一种观点,认为冷战是美国门户开放原则与苏联势力范围原则之间的冲突与对立,体现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另一种观点,主张冷战起源与十月革命到二战间的美苏关系,实质上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综合两种观点得出,冷战源于美苏间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国家利益的冲突,故选A项;B、D项仅仅反映出材料中的某一个观点都不全

55、面,排除B、D项;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使冷战拉开序幕,而非冷战形成的关键,排除C项。47.1958年戴高乐重新执政后,提出建立以法德为核心、以法国为领导的“欧洲人的欧洲”,通过“缓和、谅解、合作”逐步实现“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最终走出“雅尔塔”。这一对外方针的提出A. 表明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出现了分化B. 受到了欧共体成立的影响C. 反映出国际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D. 根本上动摇美苏两极格局【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欧洲人的欧洲”“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最终走出雅尔塔”可知这一时期法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企图以欧洲联合为基础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故资本主义阵营出现了内部分化,故

56、选择A选项;欧共体成立于196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B选项;苏联解体后国际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并且从根本上动摇了美苏两极格局,故排除C、D选项。【点睛】本题考查二战后的世界格局已经欧洲一体化的建立过程。48.从1959年起,法国采取一系列步骤逐步脱离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先是将海军撤出北约组织,并拒绝美国在其领土储存核武器。1966年,法国最终退出北约组织。这表明A. 欧洲一体化进程遭遇挫折B. 法国奉行相对独立的对外政策C. 西欧与美国关系初现裂痕D. 法国谋求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逐步脱离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法国最终退出北约组织。”可知发法国不甘受美国的控

57、制,奉行相对独立的对外政策,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法国退出北约组织,与欧洲一体化进程无关,故A项排除。材料只是反映了法美关系,不能得出西欧与美国关系的变化,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法国谋求欧洲大陆霸主地位的信息,故D项排除。49.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联合国的组成情况发生变化。六十年代接纳的43个新会员国全都是第三世界国家;七十年代接纳的33个新会员国中除了两个德国以外也都是第三世界国家。这反映了A. 不结盟运动蓬勃发展B. 国际政治新秩序建立C. 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D. 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联系所学可知二战以后亚非拉形成了一个民族独立的浪潮,许多殖民地摆脱了帝国

58、主义殖民体系,这些国家都属于第三世界,他们纷纷加入联合国,说明了第三世界的发展,答案为D;不结盟运动是1961年建立的,不是加入联合国,A错误;B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50.为抵消中国日益增长的全球影响力,美国总统特朗普于2018年9月份签署一项法律,设立新的外援机构“美国国际开发金融公司”,授权该公司可提供600亿美元贷款,并为愿意到发展中国家开拓业务的企业提供保险,包括增加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基建投资。美国的这一做法A. 表明其把中国当作最大竞争对手B. 是其推行经济霸权主义的体现C. 反映出中美激烈地争夺第三世界D. 是经济多极化日益明显的反映【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为

59、抵消中国日益增长的全球影响力,美国总统特朗普于2018年9月份签署一项法律,设立新的外援机构美国国际开发金融公司”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的全球影响力扩大,这是经济多极化的表现之一,D正确;据材料“为抵消中国日益增长的全球影响力”等信息,不能说明美国将中国当作最大竞争对手,A错误;据所学可知,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任何国家都可以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发展经济,材料不能说明美国推行经济霸权主义,B错误;据上分析中美之间经济发展存在竞争,但不是争夺第三世界,即政治上的争夺;而且中国本身就是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C错误。二、非选择题(第51题15分,第52题10分,共25分)51.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60、制度建设是一个国家建设的核心内容,自古至今中国人都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材料一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铸造,方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材料二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一个新的里程碑,尽管它没有实现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但这次革命进行的民主制度试验,为后来中国革命和建役积累了经验和教训孙中山晚年颇为深刻地认识到,建立共和,“民权何由而发达?则从团结人心,纠合群力始”年轻的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些与他们从国外尤其是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完全一样的制度。他们所建立的

61、制度自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陈其泰近代史上有关重大是非的两个问题的评价材料三“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不是抽象的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1)说出两项隋唐时期中国“自根自生”的政治制度,并分析其意义(2)在辛亥革命期间,以孙中山为首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的民主制度试验”有哪些?为什么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3)材料三说的“特殊民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如何体现的?你从中国人民对民主政治的探索历程得到什

62、么启示?【答案】(1)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相互制衡。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科举制,扩大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基础,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2)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阻挠破坏;群众基础薄弱。(3)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主政治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资产阶级由于其阶级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国的真正民主;要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民主体制。(只要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但总分不超过)【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政治制度的发

63、展。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孙中山的民主制度和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等方面来分析。(1)材料“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铸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中国“自根自生”的政治制度是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尽管它没有实现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但这次革命进行的民主制度试验,为后来中国革命和建役积累了经验和教训”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昌起义胜利后,在孙中山的领导下,成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实行了责任内阁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根据材料“孙中山晚年颇为深刻地认识到,建立共和,“民权何由而发达?则从团结人心,纠合群力始”年轻的受过西方教育

64、的中国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些与他们从国外尤其是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完全一样的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回答时首先要理解“特殊民主”是指由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是指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制度;然后联系建国初期中国进行的政治制度的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分析。关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成就的历程,从材料一的资产阶级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到材料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探索的失败的原因;再到材料三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特色的民主制度可知:民主政治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资产阶级由于其阶级局限

65、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国的真正民主;要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民主体制。本题属于开放式题目,注意自圆其说即可,但要合情合理。52.观察下列图片,完成要求。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图片中选取三幅相互关联的图片,指出共同反映的一条历史信息,并简要说明和评价。(要求:写出图片名称和一条历史信息,说明和评价简明)【答案】示例一图片:天朝田亩制度、1912年剪辫子、青年杂志信息:近代中国的反封建斗争说明和评价: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一定程度调动了反封建斗争的积极性,但具有空想性,未能真正实行。随着辛亥革命形势不断发展

66、,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颁布了移风易俗的法令和措施,剪辫子成为反封建的象征,一定程度冲击了封建统治。面对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高扬民主和科学,成为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反封建斗争的喉舌,但存在一定的偏激倾向。示例二图片:1891年康有为创办万木草堂、同盟会、1919年周恩来创办觉悟社信息:近代中国的思想演变说明和评价:为了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培养变法人才,1891年康有为创办万木草堂,聚徒讲学,开展政治活动,成为戊戌变法的策源地。为加强革命力量的联合,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明确了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宏伟目标,促进了民主共和思

67、想的传播,推动了革命进程的发展。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1919年9月,周恩来等人创办青年学生进步团体觉悟社,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给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带来了新的希望。图片:1900年义和团围攻西什库教堂、国共合作北伐、1937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信息:近代中国的反帝斗争说明和评价:示例四图片:1861年同文馆、1872年首批留美幼童、1906年奉天女子师范学堂信息:近代中国的教育发展说明和评价:【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根据设问要求要从图中选取三幅图片得出想关联的历史信息并进行说明和评价。我们可以从中国近代化的角度,从中国反对西方侵略的角度,从中国思想解放角度,从反封建斗争角度等多方面进行信息提炼。并进行说明和评价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