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9 ,大小:1.33MB ,
资源ID:422998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42299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一中老校区(新泰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一中老校区(新泰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1、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一中老校区(新泰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每题1.5分,共69分)1. 明清时期江南形成了四大专业产品产区:运河沿线粮区,沿袭传统不变;濒江沿海棉区,盛产原料棉花或成品纱布;太湖周边桑区,主产蚕桑丝绸;苏南浙西山区则业是竹木茶纸产区。明清江南经济格局形成主要是由于A. 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的影响B. 农业商品化趋势逐渐加强C. 商品流通格局的重大变化D. 农业生产专业化区域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运河沿线粮区,沿袭传统不变;濒江沿海棉区,盛产原料棉花或成品纱布;太湖周边桑区,主产蚕桑丝绸;苏南浙西山区则业是竹木茶纸

2、产区”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形成了手工业专业产品产区,这主要是农业生产专业化区域发展促进手工业产品专业化,故D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农业商品化与手工业专业产品产区的形成关系不大,排除AB;明清时期江南形成了手工业专业产品产区,与商品流通格局是否发生变化无关,排除C。2. 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 )A. 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B. 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C. 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D. 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

3、“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产品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等信息可知,这时期农业产生领域有租佃、雇佣、面向市场等有多种生产经营方式,说明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D项正确;材料内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农村雇佣劳动,但无法得出雇佣劳动普及的结论,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没有涉及地主剥削程度,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多样,没有强调地主收入来源,无法得出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的结论,C项错误。 3. 唐诗中记载当时的长安城:“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宋词这样描写当时的汴州:“九陌

4、六街平,万物充盈。青楼弦管酒如渑。”这一变化反映了A. 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B. 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C. 经济中心的逐渐南移D. 不抑工商政策的实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据材料“九陌六街平,万物充盈。青楼弦管酒如渑。”可知,当时的城市娱乐事业比较发达,说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商业城市经济的发展4. 魏晋时期的政权大都加强对秦岭巴蜀地区栈道的修造和管理,巴山上的斜谷道不仅着眼于关中与汉中,更着眼于入蜀的通道,使“益州为之充韧”。栈道的修造A. 构建了通畅的交通网络B. 消除了地方的割据基础C. 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产

5、物D. 使中原与巴蜀联系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巴山上的斜谷道不仅着眼于关中与汉中,更着眼于入蜀的通道,使“益州为之充韧”可以看出,栈道的修造使中原与巴蜀之间的联系有所加强,故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通畅的交通网络”这一状况,排除A;加强联系并不代表可以削除割据基础,排除B;材料中的现象与重心的南移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C。5. 明清时期永佃制盛行,地主只能收租完粮,无权随意增租夺佃或干预佃农耕作,而佃农可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这一现象反映了A.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发展B. 农民已摆脱人身依附关系C. 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D.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瓦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

6、材料“地主只能收租完粮,无权随意增租夺佃或干预佃农耕作,而佃农可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可知地主对土地拥有所有权,但对土地的经营管理权逐渐丧失,说明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故选C;材料是讲租佃制问题,没有涉及精耕细作的发展,A错误;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已经松弛,“摆脱了”过于绝对化,B错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瓦解是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D错误。6. 明代嘉靖年间推行“一条鞭法”,即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清代雍正年间又全面推行“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明清时期的赋税改革A. 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现象B. 利于新的生产关系产生C. 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7、D. 推动了经济政策的改变【答案】B【解析】【详解】“一条鞭法”把徭役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均表明当时的政府放松了对民众的人身控制,有利于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和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故答案为B项。这种赋税改革对土地兼并现象没有影响,也没有加重农民负担,排除A、C项;这种改革没有推动经济政策的改变,排除D项。7. 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 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 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 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

8、. 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答案】A【解析】解析;材料信息是北宋中期,四川密布着大量采用新技术的私营盐井,井主雇佣大量的工匠,这说明四川地区的民营制盐业技术先进、生产关系进步,即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工匠“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侧面反映出工匠受到井主的压榨,体现不出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的雇佣关系一直局限于个别地区和个别行业,一直没有普及,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说的是盐业的开采,没有涉及买卖,故D项错误。点睛:古代手工业各种经营形态及特点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及流通方式劳动力地位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工官”制度、大作坊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不

9、在市场流通无偿调用各类匠户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私营手工业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私营主雇工明中叶以后占据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农民自身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8. 清代,山东省清平县,“农忙之际,农村工市所在,多有其人于每日极早麋集村外道旁,携带应用锄镰以待雇用,其工资有低昂,由劳资双方于趁市时协商之。”以上材料表明当时A. 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市场体系B. 雇佣劳动力市场的迅速发展C. 原有土地生产关系基本瓦解D. 手工作坊劳动对象有所扩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多有其人于每日极早麋集村外道旁,携带应

10、用锄镰以待雇用”可知,清代农业生产活动中雇佣劳动力市场得到发展,故选B;A项中“门类齐全”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清代土地生产关系仍然是地主土地私有制,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农业生产中出现雇佣劳动现象,并非手工作坊,排除D。9. 如图为北宋开封城鸟瞰图,宋代诗人陆游在诗中说,“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下列哪一项最能解释以上现象A. 城市管理更加严格规范B. 百姓生活习惯改变C. 城市人口数量急剧增加D. 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图片信息反映的是北宋城市变化中坊市界限被打破,结合陆游的诗能够反映这一现象,最能解释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D

11、;北宋城市管理相对放开,故A项错误;B和C项不是主要原因。10. 有学者曾指出:“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苏杭地区的工商业面向全国,呈现了清新、活泼、开朗的气息。”结合下图片,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太湖地区的丝织业始终居全国之首B. 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区域性市镇网己形成C. 该地区己经成为新的经济贸易中心D. 该地区成为当时全国唯一的海港集聚地【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苏杭地区的工商业面向全国,呈现了清新、活泼、开朗的气息”,以及图片反映的市镇分布较为密集的情况,可以看出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区域性市镇网己形成。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CD项。11

12、. 甲午战后,创办新式企业的官员和知识分子不断增加。到清末时,新老状元及其他官绅转化为产业资本家的人数约占产业资本家总数的四分之一。这表明A. 商人政治地位提升B. 传统社会观念改变C. 实业救国思潮萌发D. 民族企业数量增加【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创办新式企业的官员和知识分子不断增加”并结合所所学可知,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对设厂的限制,有更多的知识分子以及官员从事近代企业的创办,这反映出传统的社会经商观念发生了变化,故B项正确;商人地位并没有提升,从材料中也无法体现,排除A项;从材料中看不出这些官员是受实业救国思潮影响而从事近代企业的创办,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资本家的成分问题,而不

13、是企业数量,排除D项。12. 自19世纪中叶洋纱大量进口后,农家不再自己纺纱,逐渐购人洋纱织布。手工织布不但没有在机织棉布面前立即败退,反而得到一度的兴盛和繁荣,日益从农家分离出来而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行业。到1894年,手工织布工场已相当普遍。这主要反映了( )A. 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B.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初步发展C. 进口机织棉布在中国滞销D. 传统手工业专业化程度提高【答案】D【解析】【详解】鸦片战争后,洋纱首先涌入中国市场,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简化了手工织布业的生产程序,客观上使手工织布业的专业化生产程度有所提高,促进了手工织布业的发展,故选择D项;“纺”“织”分

14、离,表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排除A项;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初步发展是在19世纪末29世纪初,且手工织布工场没有使用机器生产,不属于近代民族工业,排除B项;手工织布只是“一度的兴盛和繁荣”,且进口机织棉布的销售情况材料没有反映,排除C项。13.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对其他国家工业的实际促进比对西班牙和葡萄牙本国工业的促进还要多。仅就亚麻布一项而言,据说,这些殖民地的年消费量可达300万英镑以上,当然,我不敢保证这一数据的准确。但是,这一巨大的消费量几乎全由法国、佛兰德斯、荷兰和德国提供。”材料中所述历史现象主要反映出A. 以西欧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B. 西、葡两国错失早期殖

15、民扩张带来的工业发展机遇C. 西、葡两国同英法荷德等国展开争夺市场的激烈竞争D. 殖民地与宗主国形成“原料供给市场占有”关系【答案】B【解析】从材料来看,作者认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对其他国家工业的实际促进比对西班牙和葡萄牙本国工业的促进还要多”,理由是从亚麻布的消费来看,西班牙和葡萄牙没有促进自身资本主义的工业发展,而是对法国、荷兰等国家产生了积极影响,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说法错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发生在工业革命后;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这个内容;D选项错误,宗主国并没有提供市场,而是由法国等国家提供。14. 19世纪前期,英国盛行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学,而同一时期德国的经济

16、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却主张提高关税,实行贸易保护。这反映了A. 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B. 英德两国垄断资本存在利益冲突C. 英德两国工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D. 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时间“19世纪前期”,此时英国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自由主义是工业革命的必然要求;但是此时德国还处于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状态,没有统一的市场,且此时德国工业革命刚刚开始,所以德国的经济学家主张提高关税,实行贸易保护,反映了两国工业所处的发展阶段的不同,C项符合题意;帝国主义是19世纪末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形成,A项错误;垄断资本是19世纪末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果,且材料

17、未体现英德两国的冲突,B项错误;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是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D项错误。故选C。15. 对如表解读正确的是A. 欧洲主要国家的工业化水平迅速提高B. 欧洲主要国家工业化发展不平衡C. 英国成为工业化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D. 推动了世界交通及通讯方式变化【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此时欧洲主要在开展工业革命,而英国德国的能源消耗最大,反映出其工业化水平较高,法国俄国较少,其工业化水平较低,因此体现了欧洲主要国家工业化发展不平衡,B项正确;法国与俄国的工业化水平并不高,排除A;从数据来看,德国发展最为迅速,排除C;D项与主旨无关,排除D。16. 传统观点认为,英

18、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A. 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B. 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C. 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D. 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有关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研究视角有:经济角度、政治角度、自然因素角度,这说明对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认识越来越多元,故B项正确;历史研究没有唯一正确的观点,研究角度不同,观点也就不同,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英国最早具备经济条件

19、、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英国自然条件优越等,这些视角都是基于对英国与其他国家的比较而得来的,故C项错误;后期的研究未必比传统观点更为可信,故D项错误。点睛:“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更多侧重于结论的传输,而对获得历史结论的过程则鲜有涉及,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结论、轻证据和逻辑的倾向。“史料实证”素养的提出有效弥补了这一不足,也必将有助于进一步展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和魅力。17. 民国初年,采菲录记载:“天足萌秀之际,因放足而致夫妻反目者、翁姑虐待者,时有耳所闻。旧有缠足之妻,多成弃妇;纤小之足,每致离婚。”这说明A. 近代社会民众的习俗变迁异常缓慢B.

20、 妇女缠足习俗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C. 社会思想观念呈现新旧冲突的局面D. 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引发社会大变革【答案】C【解析】【详解】民国以来,政府大力移风易俗,近代中国社会民众的习俗变迁显著,排除A;材料中“旧有缠足之妻,多成弃妇;纤小之足,每致离婚”说明存在对缠足习俗面临挑战,说明妇女缠足习俗的社会基础正在动摇,排除B;由材料中对放足存在不同的态度,说明社会思想观念呈现新旧冲突的局面,故选C;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时间不符,而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大变革,排除D。18. 下表反映了19361938年上海部分民族工业生产指数的变化(注:1936年为100),下列解读正确的是这一

21、时期1936年1937年1938年棉纺织业100817698面粉业100775725机器业100996560各业平均100855749民族工业逐步萧条外国资本超过民族资本民族工业发展比例失调日本侵华破坏民族工业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数据“19361938年上海部分民族工业生产指数的变化”可知,中国民族工业化阶段都出现了明显的萧条,故正确;但是材料数据没有外国资本的信息,故错误;材料信息也没有反映出中国民族工业中的轻、重比例关系,故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数据的情况和日本大规模侵华有直接关系,故正确。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ACD错误。【点睛】本题是组合式选择题

22、,解题的技巧是,首先判定错误的项目,然后排除含有该项目的选项即可。19. 下面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申报关于女工的一些描述:在雇佣女工的场所,“男女相淆,已非风俗之正。”“夫织布、纺纱、轧花等事,虽似乎近乎妇人女子之事,其实仍是工作,机器或稍笨重,一有脱落等情,妇女即束手无策,仍须借力于男工。”材料的观点A. 同情妇女的社会地位低下B 主张女性接受现代教育C. 存在明显的性别歧视D. 反对女性远离现代工业【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夫织布、纺纱、轧花等事,虽似乎近乎妇人女子之事,其实仍是工作,机器或稍笨重,一有脱落等情,妇女即束手无策,仍须借力于男工”可知,认为男子在做工方面比女子具有优势,这

23、种的思想存在明显的性别歧视,不利于妇女就业,C项正确。题干强调男子在做工方面比女子具有优势,不是出于对妇女的关同情,排除A。题干强调男子在做工方面比女子具有优势,与主张女性接受现代教育无关,排除B。从题干可知,认为男子在做工方面比女子具有优势,应是主张女性远离现代工业,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20. 1715至1787年间,法国从海外地区输入的进口商品增加了10倍,而出口商品增加了7至8倍。英国的贸易也有同样惊人的增长1698至1775年这一时期中,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都增长到500至600之间。此时两国贸易增长得益于A. 三角贸易的发展B. 商业革命的推动C. 工业革命的扩展D.

24、经济的垄断模式【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17、18世纪英法两国的进出口贸易显著增长,这主要和当时商贸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有关,B正确;三角贸易的主要商品是黑奴,A排除;1689年英国工业革命尚未展开,C排除;经济垄断模式出现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D排除。故选B。21. 列宁曾在论合作社中指出:“幻想出种种工人联合体来建设社会主义,是一回事;学会实际建设这个社会主义,能让所有小农都参加这项建设,则是另一回事。我们现在达到的就是这级台阶。”“现在”指的是A. 农业集体化时期B. 苏俄国内战争初期C 新经济政策时期D. 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学会实际建设这个

25、社会主义,能让所有小农都参加这项建设”并结合所学可知,列宁所强调的是在现实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而新经济政策符合这一调整,故C项正确;AD项所处的时期都是斯大林时期,排除;苏俄国内战争初期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22. 下表是1960-1980年世界范围产业结构发展概况表,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 第三产业的兴旺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B. 战后世界的工业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C. 世界各国农业生产普遍呈现出衰退趋势D. 发达国家经济出现第二个“黄金时期”【答案】A【解析】【详解】从表格数据看出,低收入国家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所占比

26、例呈上升趋势,结合所学可知,发展第三产业和知识经济是时代趋势,第三产业的兴旺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故A项正确;19个发达国家工业所占比例呈现下降趋势,故B项错误;33个低收入国家农业生产呈现增长趋势,且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发达,故C项错误;19501973年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材料涉及的时间至1980年,“黄金时代”已经结束,故D项错误。23. 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在美国从来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着更坚强的信仰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制度面临毁灭边沿的时候,是这个政府挽救了它”。罗斯福在“挽救”美国的过程中A.

27、扩展了美国政府的职能B. 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理论C. 根除了危机发生的因素D. 成功移植了计划经济模式【答案】A【解析】罗斯福总统通过“新政”“挽救”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新政”的最大特点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际上扩展了美国政府的职能。故答案为A项。凯恩斯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理论,排除B项;C项“根除”说法绝对,排除;美国仍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点睛: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凯恩斯主义是一种提倡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理论。但罗斯福新政实施之时,凯恩斯主义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1936年通论的出版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的正式形成,这既来源于凯恩斯对理论的持续探索,也来源于经济大危

28、机中罗斯福加强国家经济职能的实践。在如何应对经济危机这一点上,凯恩斯与罗斯福可以说是不谋而合。24. 下图反映了19611985年苏联消费品工业投资在国民经济投资总额中的比重(%)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苏联A. 国民消费力受到了长期抑制B. 国民经济呈稳定的发展趋势C. 国家经济实力受到严重削弱D. 国民经济结构出现重大调整【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和图示信息可知,苏联消费品工业投资在国民经济投资总额中的比重基本处于长期不变的情况,说明国民消费力受到了长期抑制,故A项正确;由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苏联国民经济呈曲折发展的发展趋势,排除B;C项说法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苏联消费品工业

29、投资比重基本处于长期不变的情况,没有体现国家经济实力受到严重削弱,排除;在斯大林模式下,国民经济结构保持不变,或者变化很小,排除D。25. 在罗斯福总统的努力下,1938 年6月14日美国国会通过了公平劳动标准法,又称工资工时法。这部法案的主要条款包括每个美国工人每周最长工时为40小时,每小时40分最低工资;禁止使用16岁以下童工,在危险性工业中禁止使用18岁以下工人。关于最低工资的规定,随着经济的发展,日后陆续有所调整。这部法案的通过A. 有效缓解了美国工人的罢工斗争B. 有利于劳资关系的调整与缓和C. 成为罗斯福新政时代终结的标志D.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答案】B【解析】【详解】根

30、据材料“工人每周最长工时为40小时,每小时40分最低工资”“禁止使用16岁以下童工,在危险性工业中禁止使用18岁以下工人”等信息可知,该法案的通过可以缓和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即有利于劳资关系的调整与缓和,B项正确;材料内容涉及的法案有利于调节劳资关系,没有体现针对工人罢工斗争而采取的措施,A项错误;材料所述法案一定程度上维护工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劳动者的利益,调节劳资关系,但不标志着罗斯福新政时代的终结,C项错误;罗斯福新政在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实施的时候就已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而不是材料所述的法案开创的,D项错误。26. 1921年苏俄新经济政策实行租让制后,最初出租企业的租金

31、采用实物形式.用生产出来的产品偿付,后来则大部分采用货币形式支付。这一支付形式的变化A. 加承了企业的经济负担B. 旨在排挤私人独占企业C. 促进了工农业经济交流D. 进一步活跃了商品市场【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出租企业的租金大部分采用货币形式支付,这减轻了企业的经济负担,故A错误;新经济政策并不排挤私人独占企业,故B错误;采用货币形式支付租金与工农业经济交流无关,故C错误;采用货币形式支付租金,使企业加强了与市场的联系,进一步活跃了商品市场,故D正确。故选D。27. 从1988年起,戈尔巴乔夫重新整顿农村经济关系,建立各种经济核算组织,改组农工综合体管理 机构为经济实体,广泛推行租

32、赁承包制等。此举旨在A. 使国民经济结构合理化B. 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C. 延续新经济政策的做法D.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答案】D【解析】【详解】戈尔巴乔夫改革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主要体现在进行独立经济核算,减少行政指令管理,加强市场因素,使农民成为生产经营的主体,调动农民积极性,故D项正确;长期以来的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得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材料中未涉及对工农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A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B项错误;材料中的措施并没有延续新经济政策的做法,C项错误。28. 19291933年,在胡佛担任总统期间,美国政府公共工程开支达7亿美元,是1900年以来到1

33、929年总和2.5亿美元的近3倍;在此期间37000英里的公路在联邦政府的资助下建成、国家公园增长40%、国家森林面积扩大了250万英亩、亚利桑那州的胡佛水坝于1930年动工等。胡佛总统的这些做法A. 放弃了“自由放任”经济政策B. 在新政中得以延续和扩大C. 体现了国家全面干预经济D. 赢得了美国民众广泛认可【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在美国“大萧条”时期,胡佛修建了公路、国家公园、水坝等公共工程。B项,罗斯福新政时期兴建了大量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因此,胡佛兴建公共工程做法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重要借鉴,在新政中得以延续和扩大。故B项正确。A项,材料反映了危机期间胡佛

34、政府兴建公共工程的做法,不体现胡佛总统放弃了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面对危机,胡佛固守“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胡佛固守“自由放任”政策,导致危机不断加深,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并没有赢得美国民众的广泛认可。故D项错误。29. 早在1933年底,经济形势刚有好转的时期,就已有人怀念自由市场经济,一位国会议员甚至在纪念林肯诞辰的演说中说:“我已经看到一位独裁者正在成长,他已使希特勒、墨索里尼十分妒忌,私营企业的独立性已成往事,个人自由不过是记忆而已。”(大国崛起美国)这位国会议员的主旨是A. 讽刺希特勒、墨索里尼独裁B. 肯定罗

35、斯福新政挽救了美国经济C. 借纪念林肯诞辰之机讽刺挖苦D. 批评罗斯福扩大了联邦政府权力【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所谓的“独裁者”指的是1933年美国的总统罗斯福,这位议员认为罗斯福一味追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此进行批评,故选D;A没有理解材料的含义,排除;B错在与材料的基调相反,排除;C没有挖掘出材料真正内涵,排除。30. 经济大危机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地方性的民族主义得到发展。在总崩溃的大潮中,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制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美国符合上述观点的措施A. 计划指导,政府干预B. 调整农业,扭转危局C. 美元贬值,刺激出口D. 以

36、工代赈,扩大内需【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为了应对经济大危机,美国除了采取提高关税、限制进口的措施外,还采取美元贬值,刺激出口,争夺国际市场,故选C;ABD都是美国的国内措施,无法体现针对国际竞争中的自卫,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联系所学经济危机的影响分析解答。31. 1958年,存在大量盐碱地的鲁西北在“以粮为纲”的口号下广泛种植小麦,但产量很低;到了80年代,当地农民改种棉花后卖给国家换取粮食,因而流传一首民谣:-亩小麦吃不饱,半亩棉花做贡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国家改变了统购统销政策B.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C. 农

37、民获得土地经营自主权D. 山东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答案】C【解析】【详解】1958年种植小麦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统一安排,农民没有自主权,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能自主决定种植内容,因此当地农民改种棉花后卖给国家换取粮食,因此主要原因是农民获得土地经营自主权,C正确;题干所述现象与国家统购统销政策无关,排除A;当时是计划经济体制,农民种棉花卖给了国家而非直接投放市场,排除B;计划经济是系统性的体制,8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依然存在,山东并未摆脱,排除D。32. 1984年10月20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

38、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此,实行计划经济同运用价值规律、发展商品经济,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统一的,把它们对立起来是错误的。”对以上决定认识正确的是A. 探索克服计划经济弊病的途径B. 实行政企分开以增强企业活力C. 对外开放,创办沿海经济特区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1984年实行计划经济同运用价值规律、发展商品经济,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统一的,把它们对立起来是错误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党中央探索克服计划经济弊病的途径,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实行政企分开以增强企业活力,故B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对外开放,创办沿海经

39、济特区,故C排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1992年提出,故D排除。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程【名师点睛】市场经济作为经济机制,它的基本特点或内在要求,就在于通过运行的自主性、平等性、竞争性和有效性来配工资源。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它强调的是在社会主义经济下发展市场经济,而不是说市场经济本身具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性质的区分。市场经济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不同利益关系决定的一种经济形式,它有自身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市场经济的共性或一般性;而不同的社会制度条件,使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表现为市场经济在不同社会条

40、件下的特殊性。33. 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A. 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B. 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C. 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D. 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中所描述的我国对待外债问题态度和政策的变化,主要体现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思想观念的变化过程,这一转折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从不借外债到要借外债,这也体现了从相对封闭走向主动开放,所以C项最符合题意。【考点定位】必修一现代中

41、国的对外关系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34. 20世纪80年代编辑出版的农业史料文献关于农村工作问题座谈会纪要中记录过:“1979年春,少数地方的农村社员开始自发隐蔽地实行包产到户。1979年3月国家农业委员会邀请七个省的农村工作部门和六个县的负责人座谈,议题中争议最大的是包产到户,争论的结果是规定除深山、偏僻的孤门独户外不许包产到户。”政府的该项规定A. 成为复原底层历史全貌的直接依据B. 客观上使包产到户的范围悄然扩大C. 推动了农村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D. 说明在突破发展中深化改革成为当务之急【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该规定允许深山、偏僻的孤门独户实行包产到户,说明政策

42、上出现了有限制的放宽,客观上使包产到户的范围悄然扩大,因此B选项正确;该规定只是一个方面,不能直接复原底层历史全貌,A选项错误;该规定与农业上的包产到户有关,并未涉及乡镇企业的内容,C选项错误;此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是解放思想,突破“左”的政策束缚,而非深化改革,D选项错误。故选B。35. 20世纪80年代历次中央会议对经济体制的表述年份会议会议决议对经济体制的表述1984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公有制基础上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十三大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1989十三届四中全会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据上表可知A. 计划经济体制尚未突破B. 政府强

43、化对经济的管控C. 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确立D. 市场作用得到中央肯定【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中央会议来看,都主张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这说明市场的作用得到中央的肯定,D正确;对市场经济的肯定,说明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受到突破,A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对市场经济的肯定,非政府强化对经济的控制,B排除;C是在1992年十四大上,排除。故选D。36. 下表是1961-1965年中国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比例关系变化统计由表可知,1960年代上半期我国A. 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一定成效B. 实现了工业化C. 国民经济结构趋于合理D. 工业水平已居世界前列【答案】A【解析】【详解】由表格数据可知,从1961

44、年到1965年中国重工业的比例逐渐降低,而轻工业的比例则在不断提升,且超过重工业。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1960年代上半期我国的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一定成效,故A正确;中国还远未实现工业化,故B错误;这只是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数据,无法得出国民经济结构趋于合理,故C错误;这些数据不能说明我国工业水平已居世界前列,故D错误。37. 1953年11月国家银行调整利率后、国营商业放款月息6. 9,国营工业定额放款月息4.6,超定额放款月息4.8。私营工业放款为月息9到16. 5,私营商业放款 为月息13到19;公私合营工业放款为月息4.8到14。这一政策A. 适应了变革生产关系的需要B. 有利于建立新民主

45、主义制度C. 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D. 践行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国家对国营企业及公私合营企业的放款月息相对私营企业和私营商业相对较低,说明国家对国营企业及公私合营企业采取的是扶植发展的态度。结合材料时间可以判断出这一时期国家在进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A正确;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性质的变革,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B排除;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C排除;践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表现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D排除。故选A。3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明显变化,一元价值观与多元

46、价值观,整体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理想价值观与世俗价值观、精神价值观和物质价值观各自形成了一种张力关系。发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经济结构的转轨B. 改革开放后文化开放和文化碰撞C. 人民主体意识的觉醒D. 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明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经济结构的转轨,A项正确;文化开放和文化碰撞是促进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B项排除;人民主体意识的觉醒是促进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C项排除;中国的改革开放表明社会主义运动在遭遇挫折后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D项排除。故选A。39.

47、 下表为19782006年中国社会商品零售价格管理形式比重变化情况,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B.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C. 广大人民的愿望D.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从图表数据中可明显看出19782006年中国社会商品价格国家定价商品比重急剧下降,而商品的市场调节价格快速上升,它已占据了中国商品价格的主导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尤其是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以答案选A,B C D三项与上述史实特征不符。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8、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40. 197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关于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法案提议。此后,在美国的推动下,北美自由贸易区宣告成立。如今,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如果美国无法达成好的协议来更新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美国将退出现有的NAFTA协议。以上变化说明A. 现今美国坚决抵制区域集团化B. 主权国家利益影响一体化进程C. 区域集团化更利于发展中国家D.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开始建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如果美国无法达成好的协议来更新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美国将退出现有的NAFTA协议”可知美国意图从北美自由贸易区获取更多的利

49、益,否则将退出该组织,说明美国将国家利益置于该组织之上,即主权国家利益应你选哪个一体化进程,故选B;美国意图获取更多的利益,并非坚决抵制区域集团化,也无法说明更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排除AC;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D项说法错误,排除。41. 对如表解读最准确的是A. 欧盟全面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B. 欧盟加快经济政治一体化进程C. 欧盟致力于发展多边外交关系D. 体现出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与俄国签订伙伴关系与合作协定”“与亚洲10国首脑在曼谷举行首次亚欧会议”“与非洲、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签订第五个洛美协定”,可以归纳出欧盟推行全方位外交、致力于

50、发展多边外交,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与美国的抗衡,A错误;1993年欧盟成立就建成政治经济一体化,并且材料不能体现出加速一体化,B错误;材料体现欧盟加强与南半球发展经济,材料不能体现出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D错误。42. 1987年欧洲一体化文件正式生效后,美国明确表示这“对美国构成了威胁”,认为这将是“拒美国商品于国门之外的欧洲堡垒”。美国商务部副部长莫尔说:“如果欧洲共同体的计划成为保护主义的产物,美国最大的海外市场将危在旦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欧洲联合损害了美国的利益B. 欧洲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C. 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裂D. 美国将失去海外市场【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

51、考查走向联合的欧洲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题目中的关键信息“美国最大的海外市场将危在旦夕”,这说明欧洲是美国的最大海外市场,而欧洲的联合有损于美国对这一市场的控制,故选A;B错在“开始”;欧洲市场只是美国海外市场的一部分,D错在太绝对化;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考点:当地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走向联合的欧洲43. 有学者指出:在(20世纪)五十年代兴起的经济全球化实际上只是“半球化”,只有到八九十年代经济全球化浪潮才真正具有“全球性”。这一看法实际上强调了A. 经济区域化加快了经济全球化B. 经济全球化中以发达国家为主导C. 公正合理

52、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D. 两极对峙格局的瓦解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答案】D【解析】【详解】经济区域化早在20世纪五十年代已经开始出现,并不是到八九十年代开始出现的,与题中只有到八九十年代经济全球化浪潮才真正具有“全球性”的说法不符,故A错误;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并不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化浪潮具有全球性的原因,故B错误;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至今尚未形成,依然属于发展阶段,故C错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级格局瓦解,为经济全球化发展消除了障碍,是导致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全球化浪潮才真正具有全球性的原因,故D正确。44. 为抵消中国日益增长的全球影响力,美国

53、总统特朗普于2018年9月份签署一项法律,设立新的外援机构“美国国际开发金融公司”,授权该公司可提供600亿美元贷款,并为愿意到发展中国家开拓业务的企业提供保险,包括增加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基建投资。美国的这一做法A. 表明其把中国当作最大竞争对手B. 是其推行经济霸权主义的体现C. 反映出中美激烈地争夺第三世界D. 是经济多极化日益明显的反映【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为抵消中国日益增长的全球影响力,美国总统特朗普于2018年9月份签署一项法律,设立新的外援机构美国国际开发金融公司”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的全球影响力扩大,这是经济多极化的表现之一,D正确;据材料“为抵消中国日益增长的

54、全球影响力”等信息,不能说明美国将中国当作最大竞争对手,A错误;据所学可知,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任何国家都可以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发展经济,材料不能说明美国推行经济霸权主义,B错误;据上分析中美之间经济发展存在竞争,但不是争夺第三世界,即政治上的争夺;而且中国本身就是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C错误。45. 如图是不同类型国家的进出口依存度变化示意图。该图适合用来说明A. 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增长B. 世界经济区域化的发展C. 发达国家经济陷入了滞胀D. 世界贸易全球化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从1980年到1996年,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依赖进出口的比

55、重都有所增加,这反映出全球化之下世界贸易的不断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变化,不能反映经济快速的增长,排除A项;材料主旨与区域化无关,排除B项;80年代后发达国家逐步摆脱滞胀,而不是陷入滞胀,排除C项。46. 1929年,资本主义陷入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翌年美国提高近900种商品关税。随之,25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1932年增加到76国以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为避免新的贸易壁垒,二战后各国开始协商并建立以法律形式调整国际贸易与贸易关系的规则与程序。此即( )。A. 布雷顿森林协议B.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C.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D. 经济展望

56、声明【答案】B【解析】【详解】1947年10月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旨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故选择B项,布雷顿森林协议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是构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排除A项;1993年11月生效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标志着欧盟正式诞生,排除C项;经济展望声明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1993年发表的,排除D项。第II卷(非选择题)47. 近代以来,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经历了四次转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近现代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经过了意大利(约1210-1530)英国(约15501650)法国(约17501810)德国(约18101890)美国

57、(约1910至今)五个中心。王常青近现代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转移及其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材料二 我们看到文化的震荡、社会的变革、经济的快速増长、新学科群的崛起、科学家的集体流动,都是导致高等教育中心发生转移的因素,高等教育会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相关因素的影响。据此,全文建构的吸引力公式如下(简化)其中A代表某一地区成为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当前吸引力值,*是乘号(表示相乘),H代表该地区成为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历史吸引力值,E代表该地区的经济状况因子P代表该地区科教相关人才因子,G代表政府的科教政策因子,体现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R代表高等教育改革因子,L代表学习交流因子,S代表科教相关人

58、员社会地位因子。摘编自冯傅祎、孙名谣高等教育中心转移的吸引力规律(1)依据材料一,在如图中描绘出近代以来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四次转移路线示意图,并概括特点。(2)依据材料二,提出一个观点,结合英国和法国两个国家的史实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实准确,表述合理)【答案】(1)示意图:特点:由地中海沿岸转到大西洋沿岸,由欧洲转到美国。(2)【解析】【详解】(1)示意图:据材料一“近现代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经过了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五个中心。”可知,其示意图应是从欧洲转移到美洲。特点:结合材料“近现代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经过了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五个中心。”可知,其特点是由地

59、中海沿岸转到大西洋沿岸,由欧洲转到美国。(2)观点: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心转移与各国总体实力密切相关论证:据材料二“我们看到文化的震荡、社会的变革、经济的快速増长、新学科群的崛起、科学家的集体流动,都是导致高等教育中心发生转移的因素,高等教育会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相关因素的影响”并结合所学可归纳出其观点是“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心转移与各国总体实力密切相关”。论证可结合所学英法两国政治上的“资产阶级革命”、经济上的工业革命、文化上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方面来论述。48. 历史证明,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宋朝经济发展的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西方汉学家把宋朝的转折点称为一

60、次“复兴”或者一次“商业革命”,是毫不为过的,特别是与同时代的欧洲相比,更显现出开风气之先的独特风采。费正清、赖肖尔的中国:传统与变革第六章第四节的标题就是“商业革命”四个字。他们指出,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这一迅速发展使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显然高于以前,并产生出直至19世纪在许多方面保持不变的经济和社会模式。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到: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代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樊树志著国史概要(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及对文学艺

61、术的影响。材料二 古典经济学家赞扬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然秩序”,它基于人的利己主义本性。因为人都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从事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将生产的分工与商品的交换调节起来,使人们满足了彼此的需求,从而促进社会的利益。显然,这只“看不见的手”实际上就是指市场的调节规律。他不是人为的主观臆造,而是“自然秩序”,有更大的优越性。正是基于这种理论,他们主张实行经济上的自由放任主义,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活动,他们要求让“看不见的手”所造成的“自然秩序”不受干扰的存在,不要用人为的制度去加以控制。政府只需要发挥保卫国家的职能,并维持某些公共工程,其余的就该让看不见的手去

62、发挥作用。所以,他们强调完全的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16至18世纪盛行的重商主义的传统政策。李嘉图还特别批判了农业保护主义,其矛头指向了保护土地贵族利益的谷物法。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古典经济学兴起的原因、主张和影响。材料三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

63、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3)结合材料和所学解读新中国的“一五”计划。(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析和分析逻辑清晰)【答案】(1)商业: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对外贸易发达,泉州是对外贸易港口,扬州是繁荣的都会。文化: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扩大,能够歌唱,更便于抒发感情的宋词繁荣;北宋张择端风俗画清明上河图。 (2)原因:英

64、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工厂制度形成,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英国需要扩大商品销售市场。1832年议会制度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取得更多政治权利。主张:实行自由放任主义,反对政府干预;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影响:工业资产阶级全球扩张,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3)原因: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照搬苏联斯大林模式。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影响:形成东北重工业基地,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

65、的快速增长,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比重逐步提高,增强了国防力量;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建立。【解析】【详解】(1) 第一小问表现,结合宋代商业繁荣、市的变迁、对外贸易等相关史实,说明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第二小问影响,结合宋代文学艺术领域变化的史实总结影响。(2)第一小问原因,从材料二“他们强调完全的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16至18世纪盛行的重商主义的传统政策”,可知古典经济学出现的时间是18世纪工业革命时期,结合工业革命发展给英国.带来的经济变革和政治变化,总结古典经济学出现的原因;第二小问主张,从“他们主张实行经济上的自由放任主义,

66、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活动”可知,主张是实行自由放任主义,反对政府干预,从“所以,他们强调完全的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可知主张是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第三小问影响,结合古典经济学促进工业革命发展和自由主义推动世界市场形成等史实总结其影响。(3)结合新中国的“一-五”计划制定的背景、原因、影响等史实,全面总结归纳即可。4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651894年商办新式企业统计表(资本单位:两)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材料二 农业的现代化促进了土地高度集中,从而加速了农业经营中的工业化进程。俾斯麦时代的德意志国家,“国家”是和“经济发展”沿着同一方向作用的。19世纪70年代的德国

67、,还实行义务教育制,并大力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改革高等教育。同时,德国政府还设立了国立物理研究所等科学研究机构仅用了30年时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便从一个农业占优势的落后国家转变为以工业为主的国家,煤炭工业、钢铁工业等成为其重要产业,并发展成为了资本主义垄断组织。摘编自丁建弘德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阶段商办新式企业发展的特征,并说明原因。(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经济近代化的特征,简析德国经济快速发展对中国近代化的启示。【答案】(1)特征:以轻工业为主(体现出行业性质即可);企业数量、资金少;集中在东部地

68、区。原因:受西方列强经济侵略影响,沿海地区自然经济最先开始瓦解;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答出小农经济也可);资金不足,技术水平差;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受封建主义和西方列强的压榨。(2)特征:重工业发展迅速(只答出煤炭工业、钢铁工业成为重要产业);生产和资本实现了高度集中;国家主导(体现出国家的作用即可)启示:要摆脱西方列强控制,实现民族独立;要加速小农经济的瓦解,发展现代化农业;政府需重视发展工商业(体现出国家重视发展经济即可);国家需进行教育制度改革,重视科技研究。【解析】【详解】(1)特征:从行业的领域来看,主要是以轻工业为主;企业数只有十几,平均资本不高,反映出企业数量、资金少

69、;从地区分布可以看出集中在东部地区。原因:根据所学可从受西方列强经济侵略影响,沿海地区自然经济最先开始瓦解、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资金不足,技术水平差、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受封建主义和西方列强的压榨等方面概括。(2)特征:根据“德国便从一个农业占优势的落后国家转变为以工业为主的国家,煤炭工业、钢铁工业等成为其重要产业”得出重工业发展迅速;根据“并发展成为了资本主义垄断组织。”得出生产和资本实现了高度集中;根据“国家”是和“经济发展”沿着同一方向作用的。”得出国家主导。启示:根据所学可得出要摆脱西方列强控制,实现民族独立;根据“农业的现代化促进了土地高度集中,从而加速了农业经营中的工业化进程。”要加速小农经济的瓦解,发展现代化农业;根据所学可得出政府需重视发得出展工商业;根据“并大力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改革高等教育。”得出国家需进行教育制度改革;根据“德国政府还设立了国立物理研究所等科学研究机构”重视科技研究。得出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