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绵阳市高中2012级第二次诊断性考试文科综合历史第I卷(选择题,共48分)注意事项:必须使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对应的标号涂黑。 第卷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尤其有四体也。”此段属于下列哪位思想家的言论(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孟子思想,意在考查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羞耻心就是施行义的开始;辞让心就是施行礼的开始;是非心就是智的开始。仁、义、礼
2、、智是四个初始,就像我本来就所具有的,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结合所学知识,这是孟子思想主张,故选B。2以下是某一时期的文人分布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A秦汉 B魏晋 C隋唐 D两宋【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化与经济,意在考查解读材料获取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解析】一定时期思想文化的发展是对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发展的反映,从地图中文人分布地区可分析出,此时文人分布地区集中于江南地区,说明南方的思想文化的繁荣,已经出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由此可分析出此时是两宋时期。【易错警示】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地图材料关键信息准确分析,并对思想文化与经济
3、发展之间的关系的正确把握。3有学者在研究元朝历史时,引用了下面材料:“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该学者引用这些材料主要是为了说明( )A元朝推行民族融合政策 B边疆地区经济得到发展 C元朝进行政治制度创新 D元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汉到元的政治制度,意在考查解读材料获取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解析】材料中“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可分析出元朝对岭北、辽阳等边疆地区征收赋役,说明元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A、B、C项材料中未涉及到,故选D。4下列图
4、片中的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主要目的是满足市场需要的是( )A宋代官窑 B家庭手工业 C明朝机房 D江南制造总局【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古代手工业,意在考查调动运用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析】从材料中“主要目的是满足市场需要的是”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官窑”是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是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满足的皇室和政府的需要 “家庭手工业”的产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满足的是一家一户生活、生产的需要;“明朝的机房”是民营手工业,满足民间消费的需要;“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运动中封建官办的军事企业,满足封建政府的需要,二者都不面向市场;故选C项。【举一反三】古代手工业发
5、展的三种形式比较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流通方式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不在市场流通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剩余部分出售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从秦朝到清朝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秦朝在全国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汉初吸取秦亡教训,推行郡国并行制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清初“军国政事” 清初,雍正帝命令地方大员密折奏事A B C D【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意在考查调动运用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析】从材料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从秦朝
6、到清朝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可知题干要求选择的是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过程中存在着弱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郡县制、密折奏事都有利于中央集权;“郡国并行制”中的“封国制”容易造成分裂割据,不利于中央集权;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清初“军国政事”,说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很大,不利于加强专制主义。故选D项。6右图是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国文教科书的一页插图,从图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近代科学技术已经在中国运用B采纳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C此教科书由中华民国组织发行D新式通讯工具在中国广泛使用【答案】A【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工业革命,意在考查解读材料获取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进行判
7、断分析的能力。【解析】从“文教科书”中 “第十五课 电话”说明这一时期电话已经成为教材教学的内容,故A项正确;电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B项错误;C、D项材料中无法体现。7历史学习中要注意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下表中历史概念和解释对应正确的是( )概念理解A重农抑商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禁止商业活动B盐铁官营官府对盐和铁的生产销售实行垄断C实业救国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挽救中国的危亡D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意在考查调动运用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析】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重农抑商”是指发展农耕经济,限制商业和手
8、工业的发展,而不是“禁止商业活动”,排除A项;“盐铁官营”是政府对盐和铁的垄断经营政策,而不是“生产”,排除B项;“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而不是“社会主义性质”排除D项。8下图反映了国民政府在20世纪40年代发行法币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引发通货膨胀造成民族工业陷入绝境B实行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C促进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D抗战胜利后经济恢复使货币需求大增【答案】A【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意在考查调动运用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析】从图表中可分析出20世纪40年代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币数额不断增加,通货膨胀严重,不利于
9、民族工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B、D项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中20世纪20年代30年代国民政府推行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与题干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9下表为近代列强在华投资的相关数据统计(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卷十二)其中表中序号所代表的国家依次为 ( )时间(年) 18401895 18951911 19111927 19271937 19371945 19451949 国家 英国 美国 日本 数量(万元) 8026 33955 69627 11969 262096 47918 所占比重(%) 825 281 442 373 755 681 A英国、美国、苏联 B美国、日
10、本、苏联C英国、日本、美国 D美国、英国、日本【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意在考查调动运用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析】从材料中数据可分析出,18401895年在中国投资数量最大,结合近代列强侵华过程分析出,自鸦片战争后,英国加强对中国的侵略,是英国;19111927年,处于一战前后,一战期间日美加强对华侵略;19451945年处于蒋介石的国民政府的统治时期,蒋政府是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的政府,美国在华投资的数量应该是最大的,是美国。故选C。10商业广告是促销的重要手段。据史料记载,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起始于鸦片战争后,在民国初年得到显著发展,1953年后一度
11、消失,1978年末又重新出现。出现材料中广告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 )A. 经济困难,物资匮乏 B. 计划经济,政府控制C. 改革开放,经济发展 D. 特区建立,广告兴起【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意在考查调动运用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析】从材料中“商业广告是促销的重要手段”可分析出广告是面向市场的,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1953年后一度消失”“1978年末又重新出现”,结合所学知识1953年1978年期间,中国推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生产与销售都由政府控制,故选B项。11下列关于古代希腊罗马历史的叙述,正确的是( )A梭伦改革主要调节的是雅典公民内部矛盾B地
12、理环境造成了希腊城邦独立自治的特点C罗马万民法中的“万民”指的是罗马帝国境内的所有罗马公民 D“人是万物的尺度”体现了基督教统治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答案】A【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意在考查调动运用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析】本题用排除法。希腊的地理环境为民主政治形成提供自然条件,故B项说法有误;罗马的“万民法”是指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的法律,排除C项;“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基督教的统治是在中世纪时期,D项排除;故选A项。12法国史学家朗格诺娃和瑟诺波斯所著的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
13、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这种“心理的状态”对文字史料的作者影响最少的是( )A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 B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C该事件所产生的后果 D对该历史事件的评价【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史学研究,意在考查调动运用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析】从材料中“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可知这种“心理的状态”仍是对常见事件的记录,记录中原因、后果,评价都容易对史料作者产生重大的影响,而历史事件发生地点则是客观存在的,对文字史料作者影响很少。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注意事项: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在
14、答题卡上题目所示的答题区域内作答。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第卷共2题13(24分)中国历史上,无论中国传统思想还是西方传入的思想,都有继承、发展和创新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以“礼”和“仁”为中心的儒家思想,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材料二:“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于帝王驭民,最为合适,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儒教之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
15、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儒学统一时代(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孔子思想中的“保守”方面及其理由。(2分)结合上述材料,依据董仲舒、梁启超的主张和时代背景,说明材料一的观点 (8分) 材料三: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族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取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2)有人认为孙中山三民主义是对西方民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请用材料三予以论证。后来孙中山又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回答后者与前者相比,最大
16、的变化是什么?(6分)材料四: 会议时间中共一大(1921年)中共二大(1922年)革命目标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最低纲领:打到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最高纲领: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革命对象资产阶级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3)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在指导中国革命过程中,经历了照抄照搬到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转变。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叙述和评价这一转变。(8分)【答案】(1)保守方面:“礼”的主张。理由:在新旧交替时期主张恢复奴隶制等级秩序。(各1分,共2分)董仲舒:汉武帝时期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制度和社会的稳定。利
17、用了孔子“礼”的思想,提出了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思想,以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背景和主张各2分,共4分)梁启超:随着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危机的加剧,中国社会的变革即将到来,梁启超认识到孔子思想缺乏民主思想,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背景和主张各2分,共4分)(2)论证 继承:继承了西方启蒙思想中的民权思想。(2分) 发展:将政治民主和解决民生问题相结合,二者同时进行(2分) 民族主义发展为反对帝国主义(2分)(3)中共一大对中国国情缺乏正确的判断,照搬马克思主义理论,将资产阶级作为革命的对象;中共二大分析了中国社会性质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
18、命纲领。(4分) 中共一大将领导工人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以后一直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斗争;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将党的工作重心转入农村,建立了革命根据地。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4分)【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等,意在考查解读材料获取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进行阐述、论证问题的能力。【解析】第(1)问,“保守方面”从材料中“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可分析出答案,“理由”从材料一中“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材料二中“归结于君权”“儒教之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
19、说法”可分析出答案。“董仲舒和梁启超的主张和时代背景”则结合董仲舒、梁启超所处的时代背景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状况和董仲舒的新儒学的产生、梁启超的维新思想产生的相关内容分析、归纳即可。第(2)问,“继承和发展”则是分析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西方民主思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不同点结合材料三中“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取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可分析出孙中山欲将政治民主和民生主义一起进行。相同点则是强调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对西方民主思想的继承。“新旧三民主义的最大变化”结合所学新旧三民主义的内容可分析出答案。第(3)问,从材料四中可分析出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在革命目标和革命对象
20、上的认识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结合20世纪20年代中共发展的历程可综合分析归纳出答案。14(28分)历史的精彩之处,不仅出现在稳定时期,更出现在新旧交替时期。阅读下面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井田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摘编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
21、文化转型材料二:“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审分(1)材料二中的“公作”、“分地”各指什么?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在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中政治和经济之间的关系。(10分)材料三:(18401842年)这场现在看来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在当时大多数中国人的眼中与中国历史上的所有华夷之战无异。朝野上下“剿夷”“讨逆”一类的词语风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人在震惊与恐惧中认识到英夷的强大,照会中对英国的称呼也由夷转变为“贵国”。天津条约(1858年)明文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至186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并由一
22、个临时“专办外交及通商事件”机构逐渐扩展为“策富强总汇之地”。至此,“夷务”变为“洋务”,并成为大清国第一要务,。 节选自马嘉利变“夷”“洋”与“洋”之变华章2012年第29期(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三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发生的变化。(10分)材料四:关于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是确定中国近代史学科对象的重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胡绳发表文章将其限定在18401919年之间。此后,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明确分界,分界线就是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但范文澜等学者提出,按照社会性质,中国近代史应该包含18401949年的整个时期。 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分期应以19
23、49年为界(3) 大陆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台湾史学界主张把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请阐述他们各自的理由(4分),谈谈你对历史分期的认识。(4分)【答案】(1)“公作”指井田制下奴隶的集体劳动。“分地”指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生产。(4分)概括:相互推动和促进(2分)说明:以铁器牛耕为代表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动摇了旧的统治基础,推动了政治的变革;新的生产方式建立又是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4分)(2)变化:对外国人从称呼“夷”到“洋”的变化,对外洋事物从称为“夷务”变为“洋务”的变化。(2分) 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显示了西方工业文
24、明的强大,中国人开始认识到自身的落后;中国人开始改变夜郎自大的观念,对西方国家的认识趋于理性。(4分)影响:反映了中国人对西方的看法由蔑视转变到平等,体现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冲破传统思想的藩篱,推动了中西交往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深入。(4分)(3)大陆学者着眼于社会性质的变化,近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代是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2分)台湾学者着眼于政治体制的改变,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2分)认识:历史分期是通过划分历史时期研究史学的一种方法;旨在揭示不同历史时期或阶段之间的质的差别,从中发现其发展特点及规律;从不同角度
25、或以不同标准可对历史进行不同的分期;科学地进行分期对于研究历史发展进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4分。)【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等,意在考查解读材料获取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进行阐述、论证问题的能力。【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作”是指井田制下奴隶的集体劳动;“分地”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出现的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生产;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一关键信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和相关史实加以分析说明 。第(2)问,第一小问可从材料中“在当时大多数中国人的眼中与中国历史上的所有华夷之战无异。朝野上下剿夷讨逆一类的词语风行”“洋务一词也取得正式的地位,泛指一切与西方各国打交道的事务”可分析出变化的内容;第二小问结合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发展的状况来分析出变化的原因以及变化的影响。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大陆分界线的理由从材料四中“按照社会性质,中国近代史应该包含18401949年的整个时期”可分析出答案;台湾分界线的理由是辛亥革命的影响。第二小问是开放性设问,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