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4 ,大小:129.50KB ,
资源ID:4224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42240-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语文:语文版必修2教案 4.13《崔杼弑其君》.doc)为本站会员(a****)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kefu@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语文:语文版必修2教案 4.13《崔杼弑其君》.doc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13崔杼弑其君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2、初步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体会本文叙事有条不紊的特点。3、初步了解文中晏子的表现,对晏子这个历史人物有初步认识。4、对文中涉及的“大史书曰”这一细节进行品析,初步了解我国古代史官秉笔直书的精神。【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2、初步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体会本文叙事有条不紊的特点。【教学难点】1、了解“晏子”这个人物及古代史官秉笔直书的精神。【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本文选自左传。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2、全书共60卷,记载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悼公四年(前464年)二百五十余年间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有关活动及重大事件(其叙事更至于悼公十四年(前454年)。其内容包括天文历法、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是我国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左传之后,司马迁发展了左传的传统,写出了亦史亦文的史记,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不仅内容上与之相接续,体裁、手法亦以之为法。宋人对左传太史公书、韩文、杜诗,皆熟读暗诵,“虽支枕据鞍间,与对卷无异”(陆游杨梦锡集句杜诗序)。可见左传对我国后世影响巨大,在我国文史界占有较高的地位。二、学生诵读课文,并利用工具书及注释初步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落实有关的文言知识。

3、做法:学生把有关的文言知识写下来,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学习内容(1-3份),全班同学一起去讨论决定,老师适当补充。1通假字:遂取之 “取”通“娶”反队,遂弑之 “队”通“坠”不说弁而死于崔氏 “说”通“脱”干掫有淫者 “干”通“捍”2古今异义:(1)君之臣杼疾病 (古:病得很重;今:病的总称)(2)臣君者,岂为其口实 (古:吃喝;今:可以被人利用的借口、话柄)3词类活用:(1)东郭偃臣崔武子 (名作动,做家臣)(2)见棠姜而美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3)公鞭侍人贾举 (名作动,鞭打)(4)侍人贾举止众从者而入,闭门。 (使动用法,使止,阻止)(5)死乎 (为动用法,为而死)4文言虚词

4、积累:焉偃御武子以吊焉 (代词、代“齐棠公”)庄公通焉 (代词、代“棠姜”)吾焉得死之 (表反问,怎能)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兼词,相当于“于之”)而见棠姜而美之 (表顺承)而欲弑公以说于晋,而不获间 (却,表转折)公拊楹而歌 (表修饰)其其无冠乎 (语气副词,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吾其还也 (语气副词,表示委婉语气,相当于“还是”)齐国其庶几乎 (语气副词,表示猜测语气。相当于“大概、差不多”)以以崔子之冠赐人 (介词,用)尔以帑免,我将死 (动词带领)欲以客往赴秦军 (动词带领)执简以往 (相当于“而”,表修饰)5文言句式:(1)判断句齐棠公之妻,东郭偃之姊也。免,是反子之义也。申

5、蒯,侍渔者。(2)被动句不说弁而死于崔氏。叔孙还纳其女于灵公,嬖。(意合被动)(3)宾语前置社稷是主。将庸何归?三、释疑,并引导学生养成积累、整理和适当拓展的习惯。四、阅读13段,要求能基本翻译、了解基本内容并思考:这三段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列出文中人物,想想众多人物的关系。明确:主要叙述“崔杼弑其君”,这里写了许多人物,较为复杂。在这一段,主要内容是:崔杼霸占了棠公寡妻,又写了庄公私通棠姜并且羞辱崔杼,崔杼不满,设计杀害了庄公。文中的崔杼是齐国的大臣,一方面,他权倾朝野,有着极大权力,握有生杀大权,但是从宗法上说,他始终处于臣服的位置。这样,他只能以臣民的方式去行事。文章始终把他放在臣民的位

6、置来对待和叙述。例如:他夺人寡妻,又受人羞辱。然而,他杀了庄公之后,又不能不被历史记载一笔;一方面,庄公羞辱他,史书不好直言,而一旦他杀了庄公,却不能不背上忤逆的罪名。文中人物复杂,内容较多,但文章在叙述事件中,详略得宜,有条不紊,把整个事件交待得井然有序。这充分体现了唐史学家刘知几所说的“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的特点。五、学生再读课文,加深认识。六、布置作业:1整理文言知识。2预习课文4、5、6段第二课时一、导入(由学生复述“晏子使楚”的故事),引入“晏子” 。明确:晏子给我们的印象是个机智、聪明的人,有着超人的智慧和机敏的口才。那么,在“崔杼弑其君”这情节里,晏子又如何呢?大家可以研讨一

7、下。二、研讨4、5段1、齐读第4、5段。2、小组讨论,明确这几段所叙之事。讨论:按照春秋时期的礼仪,君王非正常死亡,臣民是有理由殉死的。但是晏子找了一个很好的、动人的借口,既逃脱了殉死,还谴责了庄公及崔子二人。那么,我们如何去看待晏子这种举动?明确:(1)晏子违背了礼仪,强词夺理。(2)晏子怕死,故找借口。(3)他狡猾,奸狡。(4)机智、圆滑。(5)不为私利而死、所以其不想殉死。(6)斥责崔子行为,他不怕死。教师明确:这段历史,是历史上有名的“晏子不死君难”,它表现了晏子的聪明耿介,忠诚与正直。文中的晏子是机敏善变的,同时又是无私的,但也不失圆滑世故,甚而可说是:“狡猾”。对待崔子弑君这件事上

8、,晏子表明了自己的原则、立场;对于弑君的不义之举,他斥责了崔子;但其说话技巧是十分高超的,他并没有进行面对面的批判,而是用婉转的方式表达了对崔子的不满。这样,既达到了批判的目的,又达到了明哲保身的效果。晏子门人问他,我们的君王死了,我们是否也要同死?或者逃走?晏子十分巧妙地加以回绝。但在门人问其要不要回家时,晏子乘机表达了他心中对君王的不满。晏子意思是说:“如果君王在,我们就应该忠于他,但君王都死了,我们还忠于谁呢?”按照常理讲,君王任务是主持社稷的,不是君临老百姓的。如果君王为社稷而死,老百姓当然可以和君主同死。因为作为君王的臣民,其责任是供养社稷的,不是单单为自己而生存的。如果臣民为国而亡

9、,那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如果有人为自己的私利而死了,我们大家都要为此而同死、同亡,那就是不义的事情。除非是其同党,正直的人是没有人敢担当这个不义之名的。何况现在君王是被人立而又被其杀的,怎能为这样的人而死呢?这里,晏子的精明、正直、明辨是非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在春秋时期,讲究忠君固是一种传统,但晏子却具有超然于上的态度,明确了忠君的界限与尺度。这样既保全了自己,又阐明了道理,其用词的高超、巧妙令人刮目相看,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三、齐读最后一段,思考:1、崔杼为什么杀死太史?又为什么对第四位太史“舍之”?2、南史氏“执简以往”用意何在?明确:崔杼不愿意在历史上留下杀君的罪名,因而杀死太史。但他感

10、到正直的史官是杀不绝的,故“舍之”,南史氏惟恐没有人再敢直书其事,故“执简以往”。这一小段文字在我国历史上可谓字字千钧。不足60字,却将我国古代史官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操守写了出来。中国史官向来重视秉笔直书。为了做到这一点,史家们往往不避讳,不避嫌,不惜牺牲自己,也要保持历史的真实。这种精神可以说是史家的传统。作为史官,一家三口被杀却毫不动摇,甚至感动了南史氏一干人等,足见我国古代史官的伟大与崇高。四、再次阅读课文,加深对古代史官秉笔直书的认识并渗透文言知识。1、翻译:其我之谓矣!2、区别古今义:书法不隐。五、小结组织学生讨论学习本文的收获。如:叙事有条理、有层次;重点分明突出,讲究叙事技巧,人物形象鲜明等。六、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积累文言知识2、梳理本文故事情节;了解人物评价要点。- 4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