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57 ,大小:279KB ,
资源ID:422004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422004-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导与练》2015版高考语文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七 散文阅读(近3年真题+模拟).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导与练》2015版高考语文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七 散文阅读(近3年真题+模拟).doc

1、专题十七散文阅读高考试题A组2013年高考题一、(2013大纲全国,1417,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林肯中心的鼓声木心搬到曼哈顿,与林肯中心几乎接邻,听歌剧,看芭蕾,自是方便,却也难得去购票。开窗,就可望见林肯中心露天剧场之一的贝壳形演奏台,那里每天下午、晚上,各有一场演出。废了室内的自备音响,乐得享受那大贝壳中传来的精神海鲜。节目是每天和每晚更换的:铜管乐、摇滚乐、歌剧清唱、重奏,还有时髦得名称也来不及定妥又变了花样的什么音乐。我躺着听,边吃边喝听,比罗马贵族还惬意。但夏季没过完,我已经非常厌恶那大贝壳中发出的声音了:不想“古典”的日子,偏偏是柔肠百转的惹人腻烦;不想摩登的夜

2、晚,硬是以火爆的节奏乱撞耳膜。不花钱买票,就这样受罚了。所以每当雷声起,电光闪,阵雨沛然而下,我开心,看你们还演奏不。可惜不是天天都有大雷雨,只能时候一到,关紧窗子。如果还是隐隐传来,便开动自己的音响与之抗衡,奇怪的是,但凡抱着这样心态的当儿,就也听不进自选的音乐。可见行事必得出自真心,强求是不会快乐的。某夜晚,灯下写信,那大贝壳里的频率又发作了,看看窗外的天,不可能下雨,窗是关紧的,别无良策,管自己继续写吧乐器不多,鼓、圆号、低音提琴,不三不四的配器管自己写吧写不下去了鼓声,单是鼓声,由徐而疾,疾更疾,忽沉忽昂,渐渐消失,突然又起翻腾,恣意癫狂,石破天惊,戛然而止。再从极慢极慢的节奏开始,一

3、程一程,稳稳地进展终于加快又回复凝重的持续,不徐不疾,永远这样敲下去,永远这样敲下去了,不求加快,不求减慢,不求升强降弱,唯一的节奏,唯一的音量其中似乎有微茫、偶然的变化,变化太难辨识,却使听觉出奇地敏感,出奇敏感的绝望者才能感觉到它。之后鼓声似乎有所加快,有所升强后又加快升强,渐快,更快,越来越快,越来越快快到不像是人力击鼓,但机械的鼓声绝不会有这“人”味,是人在击鼓,是个非凡的人,否定了旋律、调性、音色,各种记谱符号。这鼓声引醒的不是一向由管乐、弦乐、声乐所引醒的因素。人,除了历来习惯于被管乐、弦乐、声乐所引醒的因素之外,还确有非管乐、弦乐、声乐所能引醒的因素,它们一直沉睡着,淤积着,荒芜

4、着,原始而古老。在尚无管乐、弦乐、声乐伴随时,这些因素出现于打击乐,在漫长的遗弃废置之后,被今晚的鼓声所引醒,显得陌生新鲜。这非音乐的鼓声使我回到古老的蛮荒状态,更接近宇宙的本质。这鼓声接近于无声,最后仿佛只剩下鼓手一个人,而这人必定是遒劲与美貌、粗犷与秀丽浑然一体的无年龄的人真奇怪,单单鼓声就可以这样顺遂地把一切欲望击退,把一切观念敲碎,不容旁骛,不可方物,把它们粉碎得像基本粒子一样分裂飞扬在宇宙中我扑向窗口,猛开窗子,鼓声已经在圆号和低音提琴的抚慰中作激战后的喘息,低音提琴为英雄拭汗,圆号捧上了桂冠,鼓声也将息去我心里发急,鼓掌呀!为什么不鼓掌,涌上去,把鼓手抬起来,抛向空中,摔死也活该,

5、谁叫他击得这样好啊!我激动过分,听众在剧烈鼓掌,尖叫我望不见那鼓手,只听得他在扬声致谢掌声不停但鼓声不起,他一再致谢,终于道晚安了,明亮的大贝壳也转为暗蓝,人影幢幢,无疑是散场。我懊丧地伏在窗口,开窗太迟,没有全部听清楚,还能到什么地方去听他击鼓,冒着大雨我也会步行去的。我不能荏弱得像个被遗弃的人。又不是从来没有听见过鼓声,我是向来注意各种鼓手的,非洲的,印度的,中国的然而这个鼓手怎么啦,单凭一只鼓就使人迷乱得如此可怜!我承认他是个幸福的人,我分不到他的幸福。(有删改)1.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1)我不能荏弱得像个被遗弃的人。 (2)我承认他是个幸福的人,我分不到他的幸福。 解

6、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赏析语言应重点理解语言的深层义、多重义,应从语言的特点、风格、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等方面考虑。(1)理解这个句子含意的关键是理解词语“不能”“被遗弃”。从倒数第3段内容来看,作者想要追寻鼓手,再次听他的鼓声。而从第5段中“在漫长的遗弃废置之后,被今晚的鼓声所引醒,显得陌生新鲜”一句来看,作者受鼓声影响,不想被生活遗弃而要开始新鲜有力的生活。(2)这句话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我承认”的内容,二是“我分不到”的内容。这两个方面综合起来是说“我”承认的是鼓手的演奏成功,却分享不到当时的愉悦与幸福感。将此内容展开表述即可。参考答案:(1)现场

7、鼓手的演奏结束了,“我”因不能再次听到鼓声和听众一起疯狂而失落;受到鼓声的鼓舞,“我”希望能过上一种新鲜有力的生活。(2)鼓声让我相信,这个鼓手是近于自然的,因而也是幸福的;作为听众,“我”被鼓手的鼓声吸引,却不能分享他击鼓时的愉悦,这让“我”感到有些遗憾。2.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鼓声?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按照以下步骤:修辞手法+文章内容分析+表达效果。作品用了详尽的笔触从“我”这一听众角度来描写鼓声,在表现手法的运用上主要使用了排比、夸张和对比的修辞手法。回答本题时,除了要答出具体的修辞手法外,还要联系具体的语句来分析

8、使用修辞手法描绘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等。参考答案:用排比的手法,表现鼓声的节奏和声音由缓转急、不断强化的过程;用夸张的手法,表现鼓手技艺的高超,极大地渲染鼓声非凡的感染力;用对比的手法,表现“我”的感情激动和失落的变化,以此突出鼓声对“我”的影响。3.林肯中心的鼓声唤起了“我”的哪些感悟?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结合题干要求,找准答题区间,提炼关键词句进行归纳概括。文章在描写鼓声时,穿插着抒情议论,写出了“我”聆听鼓声的感触。考生从文中找出相关信息,如“人,除了历来习惯于被淤积着,荒芜着,原始而古老被今晚的鼓声所引醒”“使我回到古老的

9、蛮荒状态,更接近宇宙的本质”等,对其进行提炼概括,总结出“我”的感悟即可。参考答案:鼓声打破了“我”所习惯的管弦乐和声乐的表现方式,让“我”重新感受到打击乐的原始魅力;鼓声唤醒了“我”精神中一直沉睡着、淤积着和荒芜着的因素,让“我”认识到它们的陌生和新鲜;鼓声打破了欲望和观念的束缚,让“我”体会到重回自然的自由和幸福,表达了“我”寻求精神动力的愿望。4.对林肯中心的演出,“我”表现出哪些情感变化?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这篇散文是按“我”在曼哈顿听林肯中心演奏音乐的感觉来构思行文的。考生只要找到文中表现“我”对林肯中心的演出的情感的词语,如

10、“惬意”“厌恶”“恣意癫狂”“激动过分”等,然后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对其进行归纳概括,即可得出答案。参考答案:初来曼哈顿,“我”对能够免费享受林肯中心丰富多样的音乐而感到舒心惬意;不久,“我”对从林肯中心传出的、不合意愿却又不得不听的音乐感到痛苦和厌恶;最后,“我”被林肯中心的鼓声所吸引,震撼,甚至为之疯狂。二、(2013福建,1315,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瓦王剑冰瓦是屋子上面的田地,一垄一垄,长满了我的怀想。离开好久了,怀想还在上面摇曳着。我不能进入瓦的内部,不知道瓦为什么是那种颜色。在中原,最黄最黄的土烧成的瓦,也还是瓦的颜色。瓦完成了我们的先人对于土与火的最本质的认知。当

11、你对瓦有了依赖的时候,你便对它有了敬畏。在高处看,瓦是一本打开的书。我拆过瓦,屋顶搭下来的长板上,瓦像流水一样滑落,手不敢怠慢,一块块像码字样将它们码在一起。屋子一直在漏。雨从瓦的缝上淌下来,娘要上到屋子上面去。娘说,我上去看看,肯定是瓦的事。雨下了一个星期了,城外已成泽国,人们涌到城里,挤满了街道的屋檐和学校走廊,后来学校也停课了,水漫进了院子。我说娘你要小心。娘哗哗地踏着积水走到房基角,从一个墙头上到房上去。我站在屋子里,看到一片瓦在移动,又一片瓦动过之后,屋子里的“雨”停止了,那一刻我感到了瓦的力量。鳞是鱼的瓦,甲是兵的瓦,娘是我们家的瓦。风撞在瓦上,跌跌撞撞地发出怪怪的声音。那是风与瓦

12、语言上的障碍。风改变不了瓦的方向,风只能改变自己。瓦的翅膀在晚间巨大的空间飞翔。屋不嫌瓦丑,屋子实在支撑不住了,将瓦卸下,做好下面的东西再将卸下的瓦盖上去。瓦是最慢的事物,从第一片瓦盖上屋顶起,瓦就一直保持了它的形态,到机器瓦的出现,已经过去了两千年时光。我一直不知道由土而成为瓦,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叫做瓦的物质,竟然那么坚硬,能够抵挡上百年岁月。瓦最终从颓朽的屋顶上滑落,在地上落成一抔土,那土便又回到田地去,重新培养一株小苗。瓦的意义合并着物理和化学双重的意义。在人们走入钢筋水泥的生活前,瓦坚持了很久,瓦最终受到了史无前例的伤害。一个孤寡老人走了,仅有的财产是茅屋旁的一堆瓦,那是他多年的

13、积蓄,每捡回一片较为完整的瓦,他都要摆放在那里,他对瓦有着什么情结或是寄望?他走了,那堆瓦还在那里等着他,瓦知道老人的心思。邻家在瓦上焙鸡胗,瓦的温度在上升,鸡胗的香味浮上来,钻进我的嗅觉,我的胃里发出阵阵声响,鸡胗越发黄了起来,而瓦却没有改变颜色。瓦的忍耐力很强。下雨了,我顶着一片瓦跑回家去,雨在地上冒起了泡泡,那片瓦给了我巨大的信心,我快速地跑着,我的头上起了白烟,闪电闪在身后。瓦藏在草中。一坡萎顿又复生的草,一片不再完整的瓦,不知道谁将它遗失,它一定承受过很长的岁月,没有可去处,不在这里又会去哪里呢?草里埋着各种形态的瓦。这是一个废墟。我看到了瓦下面的时光、欢乐甚至痛苦。一片瓦在湖上飞。

14、水上起了波澜,波澜变成花朵,瓦沉在花朵下面,等待重新开花。一条狗衔着一片瓦跑过来。不知道狗对这片瓦有什么情愫,难道它认得这瓦或这瓦的主人?我不知道瓦的发音是如何出现的。瓦,我感到那般亲切。好久听不到这种亲切了,或以后愈加听不到这种亲切了。(摘编自人民日报)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文章开篇运用比喻,引出“我”对瓦的怀想。“长满”形象地写出“怀想”的丰富,“摇曳”写出了“怀想”的不时浮现。B.第段说“瓦是一本打开的书”,既形象地写出屋顶上“瓦”的形态,也为下文叙写瓦在人们生活中的种种作用张本。C.第段描写“娘”在雨中修复屋顶这一细节,意在抒发“我”对“娘”的感激之

15、情,表达“我”对“娘”的深切怀念。D.第段说“风改变不了瓦的方向”,突出了瓦坚定不移的品性;“瓦的翅膀在晚间巨大的空间飞翔”,写出了瓦的灵性。E.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出了瓦的朴实无华与充满力量,启迪人们应该像瓦一样脚踏实地,充实自我,有所贡献。解析:CE本题综合考查分析作品结构、表现手法,概括作品主题,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的能力。解答这种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的分析鉴赏题,要结合文本的具体语境,联系人物形象、主题进行综合分析,要特别注意题干中说得太绝对的地方。C项,描写“娘”在雨中修复屋顶,固然有对“娘”的感激之情和怀念,但描写这一细节的主要目的在于说明瓦的力量。E项,“启迪人们应该

16、像瓦一样脚踏实地,充实自我,有所贡献”主旨概括错,本文主旨应为赞美瓦的无私和力量,同时也为瓦即将被取代而伤感难舍。另外“托物言志”也不妥,从本文来看,瓦的象征意义并不明显。2.“鳞是鱼的瓦,甲是兵的瓦,娘是我们家的瓦”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作用,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分析文章语句的作用,必须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加以分析。第段说明了“瓦”的保护功能,而“娘是我们家的瓦”正是对第段的总结。所以,在内容上,由人们对瓦所具有的强大的保护功能的认识而反映出人们对瓦的依赖和敬畏心理;在结构上,则收束上文,说明瓦的保护功能。参考答案:结构上,

17、收束上文,点明瓦的保护功能。内容上,强调瓦对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表达了人们对瓦的依赖与敬畏之情。3.请根据文本,探析“我看到了瓦下面的时光、欢乐甚至痛苦”这句话的涵义。(6分)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能力。解答本题时应注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和总的倾向。本题要求探析话语的涵义,这就需要抓住这句话的关键词“时光”“欢乐”“痛苦”。从“时光”来看,文中第段写“瓦完成了我们的先人对于土与火的最本质的认知”,由此可概括出一点,即瓦是土与火的结晶,先人对此早就有了认知,在漫长的岁月中,瓦已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另外从“欢乐”“痛苦”来看,这属于人的主观情感,作者在文中,写

18、出了人们在生活中对瓦有着复杂的感情,既赞美瓦的无私,感激瓦带来的快乐,也为瓦即将被取代而伤感难舍。将这几方面概括起来就是本题的答案。参考答案:(客观方面)对于土与火的结晶,先人早就有了认知;在漫长的岁月中,瓦已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观方面)人们在生活中对瓦有着复杂的感情:既赞美瓦的无私,感激瓦带来的快乐,也为瓦即将被取代而伤感难舍。三、(2013北京,1720,27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题。浙江的感兴我很想追怀自己在浙江的童年,却只记起了一些片断:随着母亲去一个庙里看初期的电影,去曹娥江头看潮水,随着小舅舅到河埠头石桥边的馆子里吃馄饨,那样好吃的馄饨,后来似乎再也没有吃到过。如此

19、等等,连不起来,而且越来越模糊了。于是我怀疑自己是否配称浙江人。这一次到杭州,住在西湖旁边,又有幸去了绍兴,看到鲁迅故居,还在咸亨酒店里喝了加饭酒,并且站在店门外吃了一串油豆腐,上面涂了厚厚的一层辣酱,吃着吃着,心里感到不管配不配,我是喜欢这乡土的。这里主要的色泽是黑和白。黑的瓦顶,白的粉墙,冲洗得发白的石板路,连木柱子也是黑的,谨严、素净,然而空间是庞大的,人有足够的地方可以移动,物件也是厚实可靠的,像那间大大的厨房里的那口大大的腌菜缸,在朴质的生活里有温厚的人情,正如那三味书屋里,既有严厉老师的戒方,又有那顽皮学童的小小乐园,而门前的石板路下则是潺潺的流水。水是浙江的灵秀所在,是音乐,是想

20、象力。在鲁迅的艺术素描里不是也有这样的黑泥、白石和绿水的配合么?多么朴质,又弥漫着多大的温情!你看他用笔何等经济,总是短短几句话就勾画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生处境,而同时他又总把这处境放在一片抒情的气氛之内。他是最严格的,又是最温情的,这就使得他最平常的叙述也带有余音,富于感染力他的闰土成为我们一切人记忆中的童年好友,他的乌篷船成为我们每个人梦里的航船,他的忧郁、愤怒和向往也成为几代读者难以排遣的感情。看着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家多一点了解了。回到杭州,又是另一番景色。1981年我第一次来,忙于浏览名胜,但也抽时间陪一位老友去追寻他少年时代的踪迹,走了一个旧的市区。像是有一

21、家过去很有名的布鞋店,那里依然卖着素净而又雅致的黑面白底的舒服鞋。接着进入一家咸肉店。面前是一条长长的洗得白白的木柜台,上面摆着十几块干干净净的咸肉,随你挑选。这铺子的旧式建筑有高高的屋顶,店堂里空空荡荡的,没有现代肉店那种血淋淋的屠场味道,人们从容选肉,大刀切下去,一股醇厚的咸肉香随之而起。这次重来,我很想再出去看看那些犹有南宋遗风的街道和店铺,却始终不得空儿,只在汽车里匆匆看了一下中心区的主要街道。在我游历过的城市里,我总觉得杭州是最富于中国人情味的,即使车站旁边的闹市也闹而不乱,人行道上人来人往却不拥挤,同时有一些老铺子老字号还以传统的礼貌待客。杭州难分市区与郊外。环湖的大道既是闹市,又

22、因西湖在旁而似乎把红尘洗涤了。任何风尘仆仆的远来人也是一见湖光山色而顿时感到清爽。在阳光下,西湖是明媚的,但更多的时候显得清幽。这次因为就住在湖岸上,朝朝夕夕散步湖畔,总算把湖的各种面容看了一个真切。清晨薄雾下,黄昏夕照里,湖的表情是不同的,沉沉夜色下则只见远岸的灯火荡漾在黑黑的湖水里。千变万化,没有太浓太艳的时候,而是素抹淡妆,以天然而不是人工胜。在湖岸散步的时候,抬起头来,看到了环湖的群山在天边耸起,也是淡淡的几抹青色。然而它们都引人遐想,给了西湖以厚度和重量。没有人能把西湖看得轻飘飘的。它是有性格的。从而我也看到了浙江的另一面:水固然使它灵秀,山却给予它骨气。(取材于王佐良的同名散文)1

2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饮食在作者关于故乡的感兴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源于作者无法追怀的童年。B.作者书写的是对故乡的追忆和游历,感物寄兴,表达了对浙江性格的体悟。C.作者插叙初次游览杭州的经过,揭示了这座城市日常生活中的传统特征。D.“水”既是浙江灵秀风景的精髓,也是本文组织结构展开叙述的核心线索。E.文章勾勒出一幅融汇了自然山水、风土人情、历史传承等因素的江南图景。解析:AD本题考查归纳要点,概括主旨的能力。A项,“占有重要地位”在文中没有依据。D项,“水”并没有贯穿全文内容,“水,也是本文组织结构展开叙述的核心线索”错误。2.文中说:“看着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

24、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家多一点了解了。”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7分)作者从鲁迅的故乡环境中看出了哪些特色?(3分) 作者对鲁迅又多了哪些了解?(4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先从文中找出有效的答题区间,然后提炼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组织答案。第题要求分析鲁迅故乡环境的特色,这就需要在文中找到描写鲁迅故乡环境的内容,关注一些能够体现特色的形容词和相关句子。第题要求分析对鲁迅的了解,这就需要找到鲁迅这一形象在这个特定环境中的特征。参考答案:色彩鲜明、谨严素净以及质朴温厚的特色。(要点一)鲁迅创作中即使最平常的叙述也富于感染力,(要点二)鲁迅性格中既

25、严格又不乏温情的一面。3.作者从湖光山色中感受到西湖的哪些特点?(4分)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文中对西湖的描写主要在文章的后三段,分析时,围绕西湖对这三段分别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如第10段中的“难分市区与郊外”“闹市”“把红尘洗涤了”“清爽”,第11段中的“明媚”“清幽”“素抹淡妆”“天然”,第12段中的“环湖的群山在天边耸起”“淡淡的几抹青色”“厚度和重量”“有性格”。参考答案:模糊了市区与郊外的界限,虽处闹市,却清净脱俗;明媚但更显清幽、素淡,以天然而不是人工胜;因环湖的群山而具有了厚重的性格。4.有评论者曾用“一切景语皆情语”来概括本文带给读者的艺术感受。请谈谈你对“一切

26、景语皆情语”的理解,并结合本文进行具体阐述。(不少于200字)(1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深层探究的能力。作答本题时,首先需要对情景关系进行简单的分析,并用一些耳熟能详的情景交融的诗词加以论证。然后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具体分析其是怎样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如通过分析浙江的性格与作者的情感的关系体会情与景的关系。参考答案:情与景是中国传统诗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而“一切景语皆情语”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一切写景状物的文字都是作者表情寄意的载体,二是一切景物又必然引起作者情感的波动,进而付诸文字。因此情因景生,景中显情,景与情相因相成,不可分离。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景物描写中透露出对

27、友人的祝福之情。在本文的第八段,作者对杭州旧的市区中的一家咸肉店进行了描写,“洗得白白的木柜台”“摆着几十块干干净净的咸肉”“大刀切下去,一股醇厚的咸肉香随之而起”等描写明显表现了作者对杭州的喜爱之情。四、(2013江西,1619,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平常的沈从文黄永玉从一九四六年起,我同表叔沈从文开始通信,积累到“文化大革命”前,大约有了一两百封。可惜在“文革”时,全给弄得没有了。解放后,他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次为他出的作品选的序言里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和我的读者都行将老去。”那是在五十年代中期,现在九十年代了。这句伤感的预言并没有应验,他没有想到,他的作品和他的读者都红光

28、满面,长生不老。他的一生,是不停地“完成”的一生。他自己也说过:“我从来没想过突破,我只是完成。”如果想要在他头上加一个非常的形容词的话,他是非常非常的“平常”。他的人格、生活、情感、欲望、工作和与人相处的方式,都在平常的状态运行。老子说“上善若水”,他就像水那么平常,永远向下,向人民流动,滋养生灵,长年累月生发出水磨石穿的力量。因为平常,在困苦生活中才能结出从容的丰硕果实。好些年前,日本政府部门派了三个专家来找我,说是要向我请教。日本某张钞票上古代皇太子的画像,因为在服式制度上出现了疑点,所以怀疑那位皇太子不是真的皇太子。若果这样,那张钞票就可能要废止了。这是个大事情,问起我,我没有这个知识

29、。我说幸好有位研究这方面的大专家长辈,我们可以去请教他。在他的客厅里客人请他欣赏带来的图片。他仔细地翻了又翻,然后说,“既然这位太子在长安住过很久,人又年轻,那一定是很开心的了。青年人嘛!长安是很繁荣的,那么买点外国服饰穿戴穿戴,在迎合新潮中得到快乐那是有的,就好像现在的青年男女穿牛仔裤赶时髦一样。如果皇上接见或是盛典,他是会换上正统衣服的”。“敦煌壁画上有穿黑白直条窄裤子的青年,看得出是西域的进口裤子。不要因为服装某些地方不统一就否定全局,要研究那段社会历史生活、制度的意外和偶然”。“你们这位皇太子是个新鲜活泼的人,在长安日子过得好,回日本后也舍不得把长安带回的这些服饰丢掉,像我们今天的人留

30、恋旅游纪念品的爱好一样”问题就释然了,听说那张钞票今天还在使用。客人问起他的文学生活时,他也高兴地说到正在研究服饰的经过,并且说:“那也是很文学的!”并且哈哈笑了起来“我像写小说那样写它们。”这是真的,那是本很美的文学作品。沈从文对待苦难的态度十分潇洒。“文革”高潮时,我们已经很久没见面了。忽然在东堂子胡同迎面相遇了,他看到我,他又装着没看到我,我们擦身而过。这一瞬间,他头都不歪地说了四个字:“要从容啊!”他是我的亲人,是我的骨肉长辈,我们却不敢停下来叙叙别情,交换交换痛苦;不能拉拉手,拥抱一下,痛快地哭一场。“要从容啊!”这几个字包含了多少内情。好像是家乡土地通过他的嘴巴对我们两代人的关照,

31、叮咛,鼓励。日子松点的时候,我们见了面,能在家里坐一坐喝口水了。有一次,他说他每天在天安门历史博物馆扫女厕所,“这是造反派领导、革命小将对我的信任,虽然我政治上不可靠,但道德上可靠”又有一次,他说,开斗争会的时候,有人把一张标语用糨糊刷在他的背上。斗争会完了,他揭下那张“打倒反共文人沈从文”的标语一看,说:“那书法太不像话了,在我的背上贴这么蹩脚的书法,真难为情!他原应该好好练一练的!”时间过得很快,他到湖北咸宁干校去了,我也在河北磁县劳动了三年,我们有通信。他那个地方虽然名叫双溪,有万顷荷花,老人家身心的凄苦却是可想而知的。他来信居然说:“这里周围都是荷花,灿烂极了,你若来”在双溪,身边无任

32、何参考,仅凭记忆,他完成了二十一万字的服装史。钱钟书先生,我们同住在一个大院子里。一次在我家聊天,他谈到表叔时说:“你别看从文这人微笑温和,文雅委婉,他不干的事,你强迫他试试!”表叔是一个连小学都没有毕业的人,他的才能智慧、人格品质是从哪里来的呢?我想,是故乡山水的影响吧。(本文有删改)1.请概括本文的主题。(5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写人记事类散文,要依据所写人物的主要故事和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来归纳概括主题。文中记叙了沈从文的工作和生活,刻画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沈从文,文章更多的是介绍沈从文的渊博学识和高尚品格,从而表达了作者对沈从文的讴歌和赞美、怀念和崇敬

33、。散文就是这样,以事动人,以情感人,考生要注意把握作者感情的主线。参考答案:本文通过叙述沈从文平常而又不平常的工作、生活,表现了他卓越的才华和从容潇洒的人生态度,表达了作者对沈从文的尊崇和缅怀之情。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6分)(1)他的作品和他的读者都红光满面,长生不老。 (2)这里周围都是荷花,灿烂极了,你若来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赏析语言应重点理解语言的深层义、多重义,应从语言的特点、风格、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等方面考虑。(1)先要注意句子的形式上运用的表现手法,作品“红光满面,长生不老”运用了拟人手法。再来理解句

34、子含义,明确两个主题:他的作品和他的读者。作品“红光满面,长生不老”是指作品的生命力;读者怎会“红光满面,长生不老”?不是不会老,而是又出现了新读者,即说他拥有广泛的读者。(2)注意这句话的语境,“他到湖北咸宁干校去了,我也在河北磁县劳动了三年”,沈从文在凄苦的环境中竟然说出这番话,意义何在?既表现了沈先生身处逆境却豁然达观,又表现了他对侄子的关心与鼓励,亲情溢于言表。参考答案:(1)运用拟人等方法,形象地表现出沈从文的作品现在有魅力,将来也会有永久的生命力,会拥有越来越广泛的读者。(2)鼓励作者在逆境中要保持乐观心态,表达深厚的叔侄亲情,同时体现沈从文身处逆境却豁然达观。3.这是一篇写人记事

35、的散文,文中不乏精彩的议论。试分析“这是真的,那是本很美的文学作品”这句议论的作用。(5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语句、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作为一篇记事散文,议论性的句子堪称点睛之笔。“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如此,该句子内容方面的作用即肯定了研究服饰的价值意义,表现了沈从文的才华,表达了自己对表叔的崇敬。结构方面,承接上文,对第一件事情进行总结。参考答案:(1)对所叙之事进行总结。(2)肯定了所叙之事的价值和意义。(3)包含着对沈从文的高度评价。4.指出下面这句话所体现的人物语言特色并分析它的表达效果。(5分)那书法太不像话了,在我的背上贴这么蹩脚的书法,真难为情!他原应该好好练一练

36、的!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分析文章的语言表达特色,应结合特定语句所在的语境、其使用的修辞手法以及所表达的人物情感进行具体分析。在遭遇了侮辱之后,沈从文没有愤愤不平,而是替那个人“难为情”,这轻松、幽默的语言在讽刺了侮辱他的人的同时,也体现出了他的人格尊严。据此,不难组织出答案。参考答案:特色:幽默风趣、意味深长。效果:沈从文这句意味深长的话既委婉地吐露了心中的不平之气,显示了自己的人格尊严,又含蓄地讽刺了侮辱他的人,表达了对他们的轻蔑态度。五、(2013湖北,1619,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4题。罗曼罗兰徐志摩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

37、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他是一个音乐的天才,在幼年音乐便是他的生命。他妈妈教他琴,在谐音的波动中他的童心便发现了不可言喻的快乐。莫扎特与贝多芬是他最早发现的英雄。所以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而产生最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时候,这位年轻的圣人正在“敌人”的作品中尝味最高的艺术。他的自传里写着:“我们家里有好多旧的德国音乐书。德国?我懂得那个词的意义?在我们这一带我相信从没有人见过德国人。我翻着那一堆旧书,爬在琴上拼出一个个的音符,这些流动的乐音灌溉着我的童心。莫扎特与贝多芬的快乐与苦痛,想望的幻梦,渐渐的变成了我的肉的肉,我的骨的骨。我是它们,它们是我。要没有它们我怎过得了我的日子?我小时生病危殆的时候,莫

38、扎特的一个调子就像爱人似的贴近我的枕衾看着我。长大的时候,每回逢着怀疑与懊丧,贝多芬的音乐又在我的心里拨旺了永久生命的火星。每回我精神疲倦了,或是心上有不如意事,我就找我的琴去,在音乐中洗净我的烦愁。”要认识罗兰不仅应读他神光焕发的传记,还得读他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在这书里他描写他的音乐的经验。他在学堂里结识了莎士比亚,发现了诗与戏剧的神奇。他早年的朋友是克洛岱尔等近代法国三大诗人。瓦格纳是压倒一时的天才,也是罗兰与他少年朋友们的英雄。但在他个人,更重要的一个影响是托尔斯泰。他早就读他的著作,十分的爱慕他,后来念了他的艺术论,那只俄国的老象,走进了艺术的花园里去,左一脚踩倒了一盆花,那是

39、莎士比亚,右一脚又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贝多芬。这时候少年罗曼罗兰走到了他的思想的歧路了。莎氏、贝氏、托氏,同是他的英雄,但托氏愤愤地申斥莎氏、贝氏,说他们的艺术都是要不得的,不是真的人道的艺术他早年的自己也是要不得的。对罗兰这个热烈的寻求真理者而言,这就好似晴天里的一个霹雳;他再也忍不住他的疑虑。他写了一封信给托尔斯泰,陈述他的冲突的心理。他那年22岁。几个星期后的一天,罗兰接到一封写满38页纸的长信。那六旬老人说:“我接到你的第一封信,我深深的受感在心。我念你的信,泪水在我的眼里。”下面说他艺术的见解:我们投入人生的动机不应是为艺术的爱,而应是为人类的爱。只有经受这样灵感的人才可以希望在他的一

40、生实现一些值得一做的事业。这还是他的老话,但少年的罗兰受深彻感动的地方是在这一时代的圣人竟然这样恳切地同情他,安慰他,指示他,一个无名的异邦人。他那时的感奋我们可以约略想象。因此罗兰这几十年来每逢少年人写信给他,他没有不亲笔作复的,用一样慈爱诚挚的心对待他的后辈。这样一来受他的灵感的少年人更不知多少了。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我们从中可以知道凡是一件不勉强的善事就如春天的熏风,它一路散布着生命的种子,唤醒活泼的世界。但罗兰那时离着成名的日子还远,虽则他从幼年起就不懈地努力。他还得经尝种种精神的苦痛,才能实受他的劳力的报酬对他天才的认识与接受。他写了12部长篇剧本,3部最著名的传记,10卷本的约

41、翰克利斯朵夫这时代里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但他的名字还是在灰堆里掩着直到他将近50岁那年,这世界方才开始惊讶他的异彩。贝多芬有几句话,我想可以一样适用到一生劳悴不怠的罗兰身上:“我没有朋友,我必得单独过活;但是我知道在我心灵的底里上帝是近着我,比别人更近。我走近他我心里不害怕,我一向认识他的。我从不着急我自己的音乐,那不是坏运所能颠扑的,谁要能懂得它,它就有力量使他解除磨折旁人的苦恼。”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A.罗兰在生病危殆时听莫扎特的音乐,在怀疑与懊丧时听贝多芬的音乐,这主要说明罗兰对他们音乐的接受

42、是有选择的。B.罗兰把自己的音乐经验融入到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中,这表明他对音乐的热爱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帮助。C.第段中以老象进入艺术花园踩倒花盆作比,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给罗兰带来的思想冲击和精神影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D.“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意指:罗兰传递了托尔斯泰的火炬,以慈爱诚挚的心来散布生命的种子,唤醒活泼的世界,更多的年轻人因此受益。E.作者认为贝多芬的话同样适用于罗兰,是因为罗兰能够像贝多芬一样,以音乐作品的力量来解除磨折旁人的苦恼。解析:AE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和赏析作品的内涵的能力。A项,原文对应信息是“我小时生病危殆的时候,莫扎

43、特的一个调子就像爱人似的贴近我的枕衾看着我。长大的时候,每回逢着怀疑与懊丧,贝多芬的音乐又在我的心里拨旺了永久生命的火星”,其意思是说莫扎特的音乐和贝多芬的音乐在不同情形下给罗兰带来的影响,并不是说他“在生病危殆时听莫扎特的音乐,在怀疑与懊丧时听贝多芬的音乐”,当然“主要说明罗兰对他们音乐的接受是有选择的”这一分析也欠妥。E项,作者认为贝多芬的话同样适用于罗兰,是因为罗兰像贝多芬一样,虽然很有才华并从少年起就不懈地努力,但是直到他将近50岁那年,“这世界方才开始惊讶他的异彩”。2.为什么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时,罗曼罗兰却醉心于“敌人”(德国)的音乐艺术?请结合原文第段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44、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本题要求结合第段内容分析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时,罗曼罗兰却醉心于“敌人”(德国)的音乐艺术的原因。第段一开始就写道“他是一个音乐的天才,在幼年音乐便是他的生命”,而德国的音乐充满了艺术魅力,滋润了罗曼罗兰的生命;第段还记叙了他自传中的话“我们家里有好多旧的德国音乐书。德国?我懂得那个词的意义?在我们这一带我相信从没有人见过德国人”,由此可知,他开始接触德国音乐的时候,还没有在现实生活中接触过德国人,也不了解“德国”一词意味着什么。这两点结合起来回答即可。参考答案:罗兰痴迷于音乐,音乐是他的生命。德国的音乐充满艺术魅力,滋润了罗兰的心灵。他开始接触德国音

45、乐的时候,还没有在现实生活中接触过德国人,也不了解“德国”一词意味着什么。3.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请结合原文作简要概括。(4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文章一开始,作者即写道“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因此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对全文内容进行简要概括。第段重点写了罗曼罗兰对音乐的热爱,第段和第段重点写他的音乐成就、文学才能,第段重点写他对真理的寻求以及他“用一样慈爱诚挚的心对待他的后辈”。归纳这些内容,可得出两点:一是成就,即音乐的天才,杰出的文学家;二是人格,即真理的寻求者,时代的圣人,理想人格的化身。这就是此题的

46、答案。参考答案:音乐的天才,杰出的文学家。真理的寻求者,时代的圣人,理想人格的化身。4.罗曼罗兰的经历说明,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英雄”的影响。我们从中可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8分)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回答本题时应在联系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中的条件和要求。分析罗曼罗兰成功的主客观原因,尤其要注意“英雄”对他的影响。要从文章的观点阐发出来,说明理由时,要结合现实,从整体上作出理性分析。参考答案:一个人应该转益多师。罗兰在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英雄”。莫扎特与贝多芬奠定了罗兰的艺术基础;莎士比亚拓展了罗兰的艺术

47、世界;托尔斯泰为他树立了人生的榜样。要选择真正的“英雄”。罗兰的“英雄”莫扎特、贝多芬、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等都是世界性的先圣与时贤,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丰碑。在“英雄”的影响下,自身还应不懈地努力。罗兰在坚持不懈并经尝种种精神的苦痛后,才逐步被世界认识与接受。(联系现实略)六、(2013四川,1518,2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4题。负重的河流黄毅这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提到过的著名河流,一条河流在哪里出现,从哪里经过,又归属于哪里,决不是偶然的事。塔里木河的出现,再一次证明了作为一条河流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环峙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冰峰雪岭,阻隔着来自外界的声音,那些充满雨意的雷声只能在别人的天空奏

48、响。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极度干旱的沙漠,裸陈着对天空的一次次叩问,而降雨量几乎等于零的天空,又一遍遍让塔克拉玛干落寞失意。巨大的苍黄壅塞着胸间,铺天盖地的尘沙装满眼眶。多么需要水,她是生活的全部,是生命中的生命。这是一条多么率直的河流,坦荡、刚烈而勇敢。该扬波的时候必定扬波,该隐忍的时候必定隐忍,该奔涌的时候一定奔涌,该潆洄的时候一定潆洄;流就流出气魄,纵横捭阖,摧枯拉朽;流就流出韵味,一波三折,百转千回。你再不会见到反差如此巨大的河流。在枯水期,那是生命的一次休整与放松;河水浅吟低唱,嘤嘤细语,有些地方甚至大段大段露出河床,看上去是那样的羸弱;而洪水期却是一次生命的张扬与放

49、纵,浩浩荡荡,左奔右突,把河床扩大到几倍,处处呈现的是强悍与力量,时时迸射的是阳刚和霸气。就是这样一条河,最终却不能冲出沙漠。当塔里木河挟着昆仑山的冰雪,一路呐喊冲向沙漠的时候,塔克拉玛干却不动声色,集合了亿万的沙粒,用最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当塔里木河切割开沙漠柔软的皮肤,你看到河的确是赢家,可是到最后,它却锈蚀在沙漠的肌体里,最终折断;当塔里木河饱蘸着冰雪水,在塔克拉玛干这张巨大的纸上写出一笔劲道的点画,那个2 750公里的笔锋却在意犹未尽的时候,被沙漠吸尽了最后的墨迹有河总是有树。树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是河接近蓝天白云的一种方式。站立起来的河,哗哗的林涛,让鸟像鱼一样游来游去。追随塔里

50、木河的,是郁郁苍苍的胡杨林。他们高壮精神,粗枝大叶,缘着塔里木河这条苍青的脉管,排列着森森然的汗毛,英姿勃发。但是离塔里木河愈远就愈让人感到吃惊甚而震惊那是些脱去了绿色的树他们死了,但还以树的姿态直立着。是塔里木河抛弃了他们,还是他们走得太远?他们成了沙漠上没有归宿、没有目的、不知道要往哪里去的流徙者,他们永远挺起胸膛在走,而永远走不出这块沙质的土地。塔里木河在不断萎缩,他的退却不仅让百万胡杨流离失所,更严重的是让人类自己饱尝苦果。罗布泊这个巨泽的消亡,与三大水源之一的塔里木河的断流,有着直接的关系。据清代西域水道记记载,罗布泊人“素习水居,不便陆徙”,而罗布泊据说在上世纪60年代还有水,彻底

51、干涸也就是近几十年的事。罗布泊人实际上应该是沙漠中的渔民,常以中空的胡杨树一劈为二作为行舟,在水面往来穿梭,迅如利箭。如今没有了水,罗布泊人只能以土为生。他们曾经以湖泊为伴,渔歌唱晚,渔樵互答,何曾想到周围的沙漠日近?何曾想到有一天河水会断流?又何曾想到一片汪洋的大湖会彻底干涸?他们在罗布泊生活了几十代人之久,有一天忽然就被湖泊抛弃了!这是上苍对他们的戏弄,还是对世代拥有汪洋大泊的人以往的漫不经心和虚掷的惩戒?这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写进去的著名河流。我们愈是热爱,我们愈是慌恐;我们愈是负疚,我们愈是失魂落魄。一条河从昨天流到今天还要去明天,而我们的内心竟不能轻松如浪波。哦,塔里木河,你为什么这样

52、浑浊?为什么又这样滞重?(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文章两次提及塔里木河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写到的著名河流,前后照应,反复强调,蕴含着对塔里木河现状的深沉喟叹。B.“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形象地表现出沙漠对水和生命的渴望,蕴含着作者对沙漠缺水少雨的无奈与同情。C.作者赋予河流与沙漠以生命,河流率直勇敢,任何时候都浩浩荡荡,奔流不息;沙漠静寂无声,却用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D.文章用历史材料证明罗布泊人在清代依然与湖为伴,古今对比,更能说明塔里木河的萎缩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巨大影响。E.作者认为缺乏对河流的珍视与保护,人类最终将自食其果,为

53、此从不同方面对塔里木河的断流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解析:CE本题考查内容涉及分析综合、鉴赏评价两大方面。解答这种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的分析鉴赏题,要结合文本的具体语境,联系景物形象、文章主题进行综合分析,要特别注意题中曲解文意的地方。本题考查对散文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和重要语句含意等的理解与把握。C项,“任何时候都浩浩荡荡,奔流不息”与第自然段“在枯水期河水浅吟低唱,嘤嘤细语”不符。E项,“从不同方面对塔里木河的断流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错误。文章只是启发人们对塔里木河的现状作出思考,而没有“深入分析”断流原因。联系全文,并结合主旨分析,可知A项正确。体味第段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可知B项正确

54、。概括第段内容,可知D项正确。2.文中第段写胡杨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题干要求回答其“作用”,这就暗示考生应从多角度考虑。段落的内容一般有形象塑造、主旨彰显、行文思路等方面的作用。考生解答本题,就要写能够突出胡杨的形象魅力、深化文章主旨、衔接作品结构等多个作用。胡杨林郁郁苍苍、高壮精神、英姿勃发,令人震撼,给人以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胡杨林的生命力源于河流的滋养,突出胡杨林便是突出了塔里木河的伟大,深化主题;在结构上,由前面写河引出河边的树,然后过渡到写人,流畅自然。参考答案:生动地刻画出胡杨林坚韧顽强的形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深化主题,以胡杨树的

55、生死暗示河流的变化,表现生命离开河流后的困顿;由河到树,由树到人,承上启下,结构更加严密。3.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说塔里木河是一条“负重的河流”?(6分)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散文中的事物形象,是倾注了作者的思想与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要准确解答本题,须着眼于“全文”,聚焦其核心词“负重”,要思考河流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负重”,如河流所表现出的与恶劣环境较量的坚韧性格,河流的萎缩与现实文明的衰落之间的关系,这些引发的沉重思考等。具体来看,第段,表现塔里木河身负为塔克拉玛干沙漠带来生命与文明的重任,不得不与沙漠进行顽强的搏斗而最终却避免不了失败的悲

56、壮;第段着重表现塔里木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带给人们的沉重思考。从这几个方面思考并组织答案即可。参考答案:塔里木河身处沙漠,不得不与沙漠进行长期的坚韧的较量;塔里木河给沙漠带来生命与文明,却又不得不亲历文明的衰落;塔里木河的奔腾和消失承载着人们的热爱、慌恐等复杂情感,引发了沉重的思考。4.塔里木河带给我们很多启示。请结合文章,就河流与文化的关系谈谈你的思考。(6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切入:(1)从分析文章结构入手。善于把握文眼,寻找关键句、过渡句等。把握统摄全篇的“文眼”,剖析“片言”与“众辞”的依存关系

57、,能深刻领会作品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态度以及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2)从分析艺术形象入手。包括作品所写客观事物形象和作者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自我形象。作品的形象,可以折射出作者对所写主题的是非、爱憎、好恶的思想感情和倾向。(3)从分析作品语言入手。先透过语言外壳初步了解结构,然后再反复读至“入情”,从而了解作者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本题是一道探究题,“河流与文化的关系”是探究方向,“塔里木河带给我们很多启示”是探究内核。对此,考生可就“河流与文化源头”“河流与文化传承”“河流与文化魅力”等方面进行探究。要“结合文章”进行探究,不断挖掘,言之成理,力争探究有新意。本题要求我们结合文章内

58、容谈河流与文化的关系,可举大江大河的例子,比如中国的长江、黄河,印度的恒河,南美的亚马逊河等。可以谈现状,还可以谈珍惜、保护河流的意义。答案:(示例一)河流是人类文化的源头。塔里木河曾赋予罗布泊人浪漫的生活气息,长江、黄河乃至家乡的每一条河,都滋养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如今地球上的许多河流正像塔里木河一样在萎缩,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应以破坏自然为代价,否则将会给人类及其文化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示例二)河流具有超越自然生命的文化魅力。塔里木河的率直坦荡,既是自然属性的体现,也是文化人格的写照。在漫长的历史中,自然的河流也许会因为种种原因萎缩乃至消失,但我们依然可以从现存的文化中感知河流的形态与

59、历史,感悟河流的文化意义。七、(2013江苏,1114,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题。何容何许人也老舍粗枝大叶的我可以把与我年纪相仿佛的好友们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因经济的压迫或别种原因,没有机会充分发展自己的才力。第二类差不多都是悲剧里的角色。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这些人们带着满肚子的委屈,而且还得到处扬着头微笑,好像天下与自己都很太平似的。何容兄是这样朋友中的一位代表。他没有一点“新”气,更提不到“洋”气。他的“古道”使他柔顺像个羊,同时能使他硬如铁。当他硬的时候,不要说巴结人,就是泛泛的敷衍一下也不肯。在他柔顺的时候,他的感情完全受着理智的调动:比如说友人的小孩病得要死,

60、他能昼夜的去给守着,而面上老是微笑,希望他的笑能减少友人一点痛苦;及至友人们都睡了,他才独对着垂死的小儿落泪。反之,对于他以为不是东西的人,他全任感情行事,不管人家多么难堪。怎样能被他“承认”呢?第一个条件是光明磊落。所谓光明磊落就是一个人能把旧礼教中那些舍己从人的地方用在一切行动上。而且用得自然单纯,不为着什么利益与必期的效果。光明磊落使他不能低三下四的求爱,使他穷,使他的生活没有规律,使他不能多写文章非到极满意不肯寄走,改、改、改,结果文章失去自然的风趣。作什么他都出全力,为是对得起人,而成绩未必好。可是他愿费力不讨好,不肯希望“歪打正着”。他不常喝酒,一喝起来他可就认了真,喝酒就是喝酒;

61、醉?活该!在他思索的时候,他是心细如发。他以为不必思索的事,根本不去思索,譬如喝酒,喝就是了,管它什么。他的心思忽细忽粗,正如其为人忽柔忽硬。他并不是疯子,但是这种矛盾的现象,使他“阔”不起来。对于自己物质的享受,他什么都能将就;对于择业择友,一点也不将就。他用消极的安贫去平衡他所不屑的积极发展。无求于人,他可以冷眼静观宇宙了,所以他幽默。他知道自己矛盾,也看出世事矛盾,他的风凉话是含着这双重的苦味。是的,他不像别的朋友们那样有种种无法解决的,眼看着越缠越紧而翻不起身的事。以他来比较他们,似乎他还该算个幸运的。可是我拿他作这群朋友的代表。正因为他没有显然的困难,他的悲哀才是大家所必不能避免的,

62、不管你如何设法摆脱。他的默默悲哀是时代与个人都微笑不语,看到底谁能再敷衍下去。他要想敷衍呢,他便须和一切妥协:旧东西中的好的坏的,新东西中的好的坏的,一齐等着他给喊好;自要他肯给它们喊好,他就颇有希望成为有出路的人。他不能这么办。同时他也知道毁坏了自己并不是怎样了不得的事,他不因不妥协而变成永不洗脸的名士。怎办呢?他只交下几个好朋友,大家到一块儿,有的说便说,没的说彼此就愣着也好。他也教书,也编书,月间进上几十块钱就可以过去。他不讲穿,不讲究食住,外表上是平静沉默,心里大概老有些人家看不见的风浪。真喝醉了的时候也会放声的哭,也许是哭自己,也许是哭别人。他知道自己的毛病,所以不吹腾自己的好处。不

63、过,他不想改他的毛病,因为改了毛病好像就失去些硬劲儿似的。努力自励的人,假若没有脑子,往往比懒一些的更容易自误误人。何容兄不肯拿自己当个猴子耍给人家看。好、坏,何容是何容:他的微笑似乎表示着这个。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一九三五年十二月1.“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4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这句话,是对文题的回答,所以是点题;同时引出后面的“何容兄”,从而引出下文写何容兄的性格特点。参考答案:点题;引领全文。2.文章多处描述了何容身上“矛盾的现象”,请分别从交往、生活、心理三个方面加以概括。(4分

64、)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从文章中的第二段至第四段中找出描写何容性格特点的相关语句加以整合就行。第二段中的“他柔顺像个羊,同时能使他硬如铁”,第三段中的“他不常喝酒,一喝起来他可就认了真”“无求于人,他可以冷眼静观宇宙”,第四段中的“他不讲穿,不讲究食住,外表上是平静沉默,心里大概老有些人家看不见的风浪”。参考答案:交往:柔顺像个羊,同时硬如铁。生活:不常喝酒,一喝起来就认真。心理:心思忽细忽粗。外表平静沉默,内心矛盾痛苦。3.联系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请分析“好、坏,何容是何容:他的微笑似乎表示着这个”这句话,并说明它表现了何容什么性格特点?(6分) 解析:本题考查体

65、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好、坏,何容是何容:”与文中两处画线句,都是讲何容的性格特点的:第一处画线是言其“不妥协”,第二处画线是言其“不改变”,“何容是何容”暗含“坚持自我”,而“他的微笑”则是讲其能坦然面对一切;对于“好、坏”,“何容是何容”,则还含有“置之不理”之意。参考答案:不管别人如何评价,何容都坦然地展示个性。性格特点:坚持自我,不妥协、不改变。4.“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6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回答该题关键是从总体上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何容之

66、所以“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朋友”说明朋友是何容精神和情感的寄托。“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说明朋友们对何容的理解和认可。参考答案:说明朋友是何容精神和情感的寄托。表露出作者对何容理解、认可之意。表明作者也是像何容这样的人。暗示了何容对时世的失望。B组20092012年高考题一、2012浙江,二(二),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母亲的中药铺甘典江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除了新华书店,就是母亲的中药铺,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爱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母亲当过赤脚医生。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后,进入了城关镇合作医疗站。医疗站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一间开

67、处方和打针,另一间是药铺。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有三个阿姨。一天到晚,她们就做三件事:抓药、打针、织毛衣。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无止地聊天。我注意到,她们抓药非常麻利,瞟一眼处方,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抽屉。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最后还是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或减点。然后,把药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扎紧,写几个字交待几句,递给别人。只要一走进药铺,我就被一股浓重的药香包裹得严严实实,有点喘不过气来。我望着那些神秘莫测的抽屉,瞅着那些贴着标签的药名,兴奋不已:什么“半夏、黄精”,什么“益母草、白芨”,都是名字曼妙的植物。当然,也有的是矿物和其他异类,比如“朱砂、雄黄、海马”,不由得使我产生了相关的联想:这

68、朱砂,肯定就是国画中传统的红色颜料吧?李可染曾用顶级朱砂绘过四张毛主席诗意图万山红遍,已成画史上的经典。至于雄黄,不就是许仙曾意气用事的东西吗?所谓的海马,只是相当于一条小鱼而已。其中,我最喜欢的药草,是甘草。首先,是因为它的名字,甘草,望文生义,就是“甘甜之草”。昔时,神农氏遍尝百草,解毒靠的就是这宝贝。再加上,我自己就姓“甘”,与这甘草,是家门,五百劫前,应是同根而生之族。最早,是母亲教我嚼的甘草,一是因为它的药理,二是可以变相地替代水果糖,八十年代,任何甜味都是奢侈品。就这样,我嚼着甘草成长着,自以为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母亲还爱用党参来炖乌骨鸡和猪肚,补血。她营养

69、不足,严重贫血。人参太贵,吃不起。还有金银花和枸杞,母亲用来泡茶喝。自然,我也跟着全部享受到了。在自家的院子墙角,母亲还栽了几株三七。蔓延的藤叶牵上墙,覆盖成了一面翠绿的毯子,像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极其养眼。可惜,后来拆迁,毁于一旦,使我失去了这一片翠绿。母亲只好把三七块茎挖出,收藏好。她说,三七可以治妇科恶疾,以及跌打损伤。九十年代的某一天,这个合作医疗站被撤销了。回到家,母亲专职做她的家庭主妇。赚钱的任务,彻底由父亲负责。那个中药铺,被别人买去,改作了服装店。从此,街上流行的药店,大多是连锁的西药店。在我的印象中,传统的中药是文化,望闻问切的中医大夫,近似于诗人。相反,我害怕西药,因为这些东

70、西是实验室配制合成出来的,至少没有一个在阳光之下生长的过程,没有温度、湿度,更无个性与灵魂。我实在难以想象,“阿莫西林”比母亲的“金银花”会更让我亲近与依赖。甚至,当我感冒受寒,母亲亲手煎熬的一罐红糖姜开水,也会比昂贵的感冒药更能帮我发汗,助我痊愈,让我心暖。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种菜。母亲身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担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生病不正常吗?不正证明了人生活着?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于我而

71、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为我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本文有删节)1.简析第三段中的“抓药”细节。(3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艺术手法作用的能力。题干关键词是“第三段”“细节”“简析”,分析鉴赏题一般由三部分组成规范答案:手法,结合文本分析,分析效果作用。本题主要是通过一系列动作,写母亲她们的工作,作用自然是突出了母亲她们的特点。参考答案:用白描手法。通过“瞟”“抓”“称”“添”“减”“包”“扎”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她们娴熟的抓药技艺与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用质朴的语言再现人物及相关场景。2.第四段中作者写由药名引发的联想,有何用意?(3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句段理解

72、的能力。题干中“用意”即为“作用”,分析句段作用需回归原文,弄清句段位置,考虑其内容与结构的作用。参考答案:点明药名与传统文化的联系。表现“我”对中药的好奇心与亲近感。丰富文章的内容。3.文中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写“甘草”?(4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与把握的能力。理解内容要注意前后关联,不能脱离上下文。如本题必须找出文中所有与“甘草”有关的句段。首段中在众多中药中作者特别爱咀嚼甘草,可以推断甘草寄托了作者对中药的独特情感;第五段中涉及甘草的部分可分为四层,考生只要分层概括,联系主旨即可。参考答案:“我”的姓氏关联着甘草,与甘草有渊源。“我”嚼着甘草长大,对甘草有特殊的感情。甘草具有“

73、甜味”,是那个年代的“我”充实、幸福的写照。甘草使“我”悟出了人生的真谛。4.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分析画线句,不仅要答出句子本意,还要注意句中是否有修辞,以及对文章内容的作用。本题涉及文句在文末,与主旨句紧密相关,答题时要注意挖掘句子与主旨、情感的关系。参考答案: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世间万物皆可入药,丰富了“中药”的含义。点明了万物皆有其性、各具其用的哲理。用“灵芝”设喻,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升华为不可或缺的依存关系。5.作者在文末说“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

74、主旨的理解能力。题干关键词“文末”“联系全文”“你的理解”是考生的思考方向。“文末”句一般与主旨关系密切;“联系全文”即答案从全文分析,多方位,多角度;“你”即表明本题为半探究性质,答案不完全依赖文本,要揣摩作者写作意图,答全答准。参考答案:母亲这味“中药”,为“我”抵御人间的伤害。如同中药的药理,母亲的爱与美德,慰藉“我”的心灵,成为“我”无价的精神财富。形象地表达“我”对母亲真挚的情感。呼应标题,深化主旨。二、2012广东,四(一),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荷叶韩开春那年我去宏村,正是深秋季节,顺着黄山的皱褶一路前行,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杂粉墙黛瓦,古徽州果然气派非凡。到了村

75、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碧水,一条小道笔直穿过湖心,上面有座弯月般的石砌小桥名叫画桥。据说,当年李安在此拍摄卧虎藏龙,男主人公李慕白就是从这座小桥上牵着他的白马走过的。但是,我的目光却被湖中那一大片枯萎的残荷吸引,脑海中瞬间浮现的竟是红楼梦里林黛玉反对贾宝玉拔除破荷叶的理由:“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恍惚间,我似乎看到了林妹妹那双对着残荷发痴的忧郁的眼睛。在那一刻,我居然有了长留宏村的想法,要是能有机缘在湖边的书院住下,在有雨的夜晚,或是撑着一把油纸伞,顺着石砌的湖堤漫行,或是隔着石雕的窗棂,卧听雨打残荷,该是多么惬意的享受啊。其实,我有许多亲耳聆听雨打残荷的机会。我

76、读初中的时候,学生宿舍的后面就有一大片荷塘,每年莲藕起出之后,就再也没人去管它,任由满塘的荷叶自生自灭。然而我终究只是个俗人,比不得林妹妹那样冰雪聪明,所以听雨打残荷的次数虽然不少,却从未听出过什么诗意。与枯萎破败的残荷相比,我更加喜欢夏日的新荷,光鲜洁净,绿意盎然,看上去就很赏心悦目,勃发着无穷的生机。中午或是傍晚,会有一些或红或绿的蜻蜓、豆娘前来参观,它们或许是被这荷塘满目的绿迷住了,绕着圈不停地飞,迟迟不肯离去,飞累了,就在新冒出的小荷尖上歇歇脚;身上穿着黑黄条纹套衫的小青蛙,也从水里冒出头来,双脚一蹬,用它那著名的蛙跳,一下子便跃上了荷叶的表面,随之溅起的一串水滴,滴溜溜地汇聚到荷叶的

77、中心,凝成一颗又圆又亮的大水珠,映着太阳的光辉,像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它们或许是把这一张荷叶当成了运动场,鼓着大腮帮咕咕呱呱不停地叫,呼朋引类;还有一些黑脊背的鱼,在荷叶撑起的太阳伞下悠闲自在地游来游去,间或举起大尾巴,在平静的水面上使劲一击,发出“泼剌剌”的一声响,溅起一朵大水花,旋即一头扎进水底,再也不见了。这样的季节,最快乐的自然还是孩子。从第一朵荷花在水面上升、绽开它美丽的笑脸时起,就会不断有孩子顺着塘埂悄悄滑下水去,学着在水面上那群嬉戏的鸭仔的样子,把鼻子一捏,头往下一低,便潜入水底,浮上来的时候,手里总会多出一截细嫩甜香的花香藕,临了上岸,还不会忘记摘一片荷叶顶在头顶。有时候也玩打水

78、仗游戏,学着电影里白洋淀民兵打鬼子的模样,顶着一片荷叶,手里端根树枝,一只眼闭着,煞有介事地一瞄,手指一勾,嘴里同时发出“叭”的一声。少年的记忆,除了玩耍,大多数还是和味蕾紧密联系在一起,关于荷叶,也是如此。说到吃,必须提一下荷叶粥,这是我母亲夏天常做的,把新鲜的荷叶洗净,切成细丝,放点冰糖,和粳米一同煮,做出来的粥青白相间,颜色好看,味道也好,清香扑鼻,有清热解暑之功效。荷叶还可以包裹食物。我祖父有个习惯,赶集的时候带上一张荷叶,或干或鲜,随季节改变而有所不同,回来的时候,总会变戏法般从怀里掏出一只荷叶包来,里面包着的有时是几片卤猪头肉,有时是两根油条。他用筷子夹起肉丢进我的嘴里,果然是跟往

79、常吃到的不同,肉香中夹杂着荷叶的清香。长大后读明清小说,见到许多关于市井场景的描写,我才知道,原来这用荷叶包熟食的举动并不是我祖父的首创。(选自2010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1.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有什么作用?(4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能力。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属于自然环境描写(本题需要结合段落在文中的作用),鉴赏环境描写要注意分析环境对主题思想的暗示,对写作形象的烘托,对文章氛围的创造以及对推动行文这四个方面的作用。参考答案:为下文写残荷作铺垫;渲染典雅古朴的古徽州的气氛;点明季节时间等。2.结合文意,分析“我”为什么喜欢夏日的新荷。(5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归纳

80、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做题时需要从总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梳理结构,再寻找目标语段,圈定筛选范围,最后提取要点组织语言表述。参考答案:光鲜洁净,赏心悦目,有无穷生机;是孩子的“玩伴”;妈妈做的荷叶粥让作者念念不忘。3.在第段和第段中,“我”都见到了残荷,感受有什么不同?你认为造成不同感受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意进行分析。(6分) 解析:本题考查从文章主要描写对象的角度探究作品意蕴。第一问:第段最后一句和第段中“所以听雨打残荷什么诗意”分别是“我”见到残荷之后的感受。第二问:要结合文章主旨,从整体着眼,在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挖掘作品的意蕴。答案组织应具体,不要流于空

81、泛。参考答案:第段中成年的“我”被残荷吸引,联想到“雨打残荷”的诗意美,产生留恋之意。第段中初中的“我”没有留意残荷,也没从“雨打残荷”中听出诗意。(示例)在少年时代“我”的眼里,新荷光鲜洁净,又能用于游戏,所以“我”喜欢新荷;而枯萎的残荷,单从外表来看,不能吸引“我”,后来经过文学作品的熏陶,特别是红楼梦中对残荷诗意的描写,加上人生经历更加丰富,“我”逐渐拥有了审美的眼光,因此能够欣赏雨打残荷的诗意美。三、(2012大纲全国,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听朗诵孙犁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晚间,收音机里,一位教师正在朗诵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散文,是我青年时最喜爱的。每次阅读,都忍不

82、住热泪盈眶。在战争年代,我还屡次抄录、油印,给学生讲解,自己也能背诵如流。现在,在这空旷寂静的房间里,在昏暗孤独的灯光下,我坐下来,虔诚地、默默地听着。我的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五十年过去了。现实和文学,都有很大的变化。我自己,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五位青年作家的事迹,已成历史;鲁迅的这篇文章,也很久没有读,只是偶然听到。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头,振臂高呼,最终为革命文学而牺牲。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是的,任何历史,即使是血写的历史,经过时间的冲刷,在记忆中,也会渐渐褪色,失去光泽。作为文物陈列的,古代的宗教信徒,用血写的经卷

83、,就是这样。关于仁人志士的记载,或仁人志士的遗言,在当时和以后,对人们心灵的感动,其深浅程度,总会有不同吧!他们的呼声,在当时,是一个时代的呼声,他们心的跳动,紧紧连接着时代的脉搏。他们的言行,在当时,就是群众的瞩望,他们的不幸,会引起全体人民的悲痛。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难要求后来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时间无情,时间淘洗。时间沉淀,时间反复。历史不断变化,作家的爱好,作家的追求,也在不断变化。抚今思昔,登临凭吊的人,虽络绎不绝,究竟是少数。有些纪念文章,也是偶然的感喟,一时之兴怀。世事虽然多变,人类并不因此就废弃文学,历史仍赖文字以传递。三皇五帝之迹,先秦两汉之事,均赖历史家、文学家记录,

84、才得永久流传。如果没有文字,只凭口碑,多么重大的事件,不上百年,也就记忆不清了。文字所利用的工具也奇怪,竹木纸帛,遇上好条件,竟能千年不坏,比金石寿命还长。能不能流传,不只看写的是谁,还要看是谁来写。秦汉之际,楚汉之争,写这个题材的人,当时不下百家。一到司马迁笔下,那些人和事,才活了起来,脍炙人口,永远流传。别家的书,却逐渐失落,亡佚。白莽柔石,在当时,并无赫赫之名,事迹亦不彰著。鲁迅也只是记了私人的交往,朋友之间的道义,都是细节,都是琐事。对他们的革命事迹,或避而未谈,或谈得很简略。然而这篇充满血泪的文字,将使这几位青年作家,长期跃然纸上。他们的形象,鲁迅对他们的真诚而博大的感情,将永远鲜明

85、地印在凭吊者的心中。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文章与道义共存。文字可泯,道义不泯。而只要道义存在,鲁迅的文章,就会不朽。1985年9月21日晨改抄讫(有删改)1.作者听朗诵时,“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文章第二段写作者青年时代读鲁迅的散文充满了喜爱之情;第三段写现在读这篇散文的感受,第四段是解释原因。明确上述思路,回答问题就能把握住关键。参考答案:作者青年时代对鲁迅的散文充满了喜爱之情;时过境迁,如今知音难觅,令人感慨;作者经历了各种创伤,感情迟钝,对激情的失去深感无奈。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

86、的含意。(4分)(1)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2)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要逐一分析句子特点、所用修辞、特殊词语的含义。句(1)重点抓住关键词“情景”“声音”“当前的文坛”,结合上段的“现实和文学,都有很大的变化”一句,就能得出结论。句(2)中要明确“这里”指哪里,为什么“心又平静了下来”。可结合倒数第三段和最后一段的内容综合概括。参考答案:(1)青年作家为革命献身的时代离现在已经很久远了;他们的革命精神因世事变化似乎已被当前的文坛淡忘了。(2)时间消磨了人的激情,情随事变是正常的;鲁迅以

87、其真挚的感情和不朽的文笔,使青年作家们青史留名,道义永存。3.在作者看来,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6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能力。要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题干中“有哪些”其实就是“是什么”的问题。根据文章内容,答题区间确定在八、九、十段,原文中涉及的主要因素有历史家、文学家的记录,记录工具,写的人等,稍加概括整理即可。参考答案:被书写的对象在历史上的重要性;书写历史的作者,如历史家和文学家的表现能力;口碑、文字、金石、竹木纸帛等传播方式和载体。4.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要在理清文章脉络的

88、基础上总结归纳。通观全文,把作者之所以能有时过境迁、今昔落差之感的原因、经过、结果按顺序表达出来即可。关键在于抓住文章的线索,以情感为主线勾勒出的作者的构思过程。参考答案:以收听朗诵开头,迅速切入主题,看似随意,实则精心;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论述影响历史和世事流传的原因,紧扣主题,层层深入;以明确鲁迅文章与道义共存的主旨收尾,前后照应,顺理成章。四、(2012湖北,四,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4题。耳边杜鹃啼罗琅午夜梦回,睡不着觉时,我通常起身看书或写稿,醒的时间无定时。近来醒来常听见悲切鸟啼,像贺铸词忆秦娥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杜鹃鸟通常在二月份起就开

89、始夜啼,唐诗中有“杜鹃枝上月三更”。年年二月起,它的凄厉悲切的啼声,时近时远。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片树林,那一片树林,晨昏可听到各种鸟鸣,自然每年也少不了杜鹃的“不如归去”的鸣叫,夜半鹃啼大概也发自那里。据说杜鹃啼到吐血而死。三月份姹紫嫣红的“山踯躅”,有人叫“映山红”,更多人则叫它为杜鹃花。传说是因杜鹃啼叫吐血亡后,这花便是它的血化成的。杜鹃鸟开始啼叫,正是杜鹃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像现在已四月立夏,我在浅水湾头,耳边还有它悲悲啼啼的声音,传自山边。看来花虽已谢而鸟未亡,可见啼血化花只是美丽的附会。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据说它不自己营巢,产卵在地上,等到其他鸟类出去觅食,剩下空

90、巢,它就把卵偷偷放进别人巢中,等别的鸟代它孵育。这自然不是一位好母亲所为。想来小鸟孵出来后,可能还要别人代它喂养到毛翼丰满,能自行觅食为止。这鸟比起乌鸦燕子的母性,显得不负责任,好在它能整天悲悲切切却引人同情,所以有说它是杜宇望帝的化身,使“蜀人悲子鹃鸟鸣”哩!据说逆旅中的游子,听到这种啼声,常常动起思家归心,唐代无名氏杂诗云: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有家归不得时,整天却听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心中的烦躁牵挂之情可以想象。杜鹃啼声凄厉悲切,古今公认,但它的声音大概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附会。有人听出它是“姑姑,姑姑”,也有人听出是“姑乎,姑乎”,而潮州人则听出是“姑虎”,“姑虎”,且凭

91、这啼声,编织成一个动人的故事叫做姑嫂鸟,潮州家喻户晓,还在舞台演出。潮州旧历四月盛产杨梅,到了端午便过时。杨梅开花在初春,也正是杜鹃启啼之时。传说有姑嫂两人善于绣花,工艺精湛,能亲见之花均被绣尽,唯独未见杨梅花的样貌,而杨梅开花在夜间,开完便谢,同时杨梅多种于山林。封建时代的妇女三步不出闺门,她们两人深以未能亲见杨梅开花为憾,于是相议于月明之夜,结伴离家到杨梅林中观赏杨梅花开的形状,准备把它绣出来。当她们到杨梅林时,遇见一只老虎,嫂子惊得昏了过去,及醒来,不见小姑。于是一路呼唤“姑姑,姑姑”,后来叫得精疲力竭,发现小姑的鞋子,知为虎所噬,于是啼叫“姑姑”变成“姑虎”,“姑虎”,因怕回去婆家责骂

92、,叫至吐血而死,死后化成鸟,在每年杨梅开花时即开始呼叫,一直要叫到端午杨梅过后为止。潮州人叫这种鸟为“姑嫂鸟”,而不说它是与杜宇有关。一种鸟有这样那样的传说,自然是各地有不同人创造的故事。文学作品是人创造出来的,故事同环境、时间相结合,可以编成动人的作品。即使像杜鹃这样不值得恭维的鸟,一样可以附会成凄婉哀伤的故事。当我们听到这些故事,甚至读到前人写的诗词时,我们同情其故事,就自然忘记了这种鸟的恶行止,可见文学手段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人们也喜欢把一些耳闻眼见的事物,与美好的传说结合在一起。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而且还会继续下去。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93、)A.文章开头部分引用贺铸的词句,烘托了杜鹃鸟的凄美形象,引发了人们对杜鹃鸟的同情,也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意味和文学性。B.关于杜鹃鸟啼血化花的传说,作者对其事实依据不以为然,对其文化内涵和文学意蕴也并不认同。C.作者介绍动物学上的杜鹃鸟,其目的不过是把真实的、行为恶劣的杜鹃鸟客观地介绍给读者,以便读者对杜鹃鸟有更为全面的认识。D.文章中间引用唐代无名氏的杂诗诗句,渲染了杜鹃鸟啼叫声的凄厉悲切,进一步加深了游子“有家归未得”的思乡愁绪。E.文章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让个人情思和哲理意蕴相互映衬,形象鲜明,内涵丰富,可读性强。解析:BC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

94、能力。B项中“对其文化内涵和文学意蕴也并不认同”错,从全文看认同“其文化内涵和文学意蕴”。C项中“其目的不过是把真实的、行为恶劣的杜鹃鸟客观地介绍给读者,以便读者对杜鹃鸟有更为全面的认识”错,其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丰富文章内容,二是为文末写文学手段的作用作铺垫。2.文章用了较大的篇幅叙述“姑嫂鸟”的故事,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4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此类题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内容上一般是丰富文章内涵,结构上是作铺垫,埋下伏笔等。参考答案:相对诗词、传说的片段引用,“姑嫂鸟”这一民间故事则为完整叙述,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杜鹃鸟传说的美好意义

95、。“姑嫂鸟”的故事,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点评:本题考查归纳概括用意、作用效果等的能力。这类题的一般做题思路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考虑组织答案。内容一般是丰富内容,增加文章的意蕴,增强可读性等;结构是引起下文,统领全文,为下文奠定感情基调,为下面的抒情或叙事作铺垫,埋下伏笔,渲染某种氛围等。3.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杜鹃啼”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4分)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做此类题也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可以根据具体的题目有所侧重。参考答案:文章以“杜鹃啼”为线索将杜鹃啼叫的时间,杜鹃啼叫的悲切状况,以及杜鹃鸟啼叫声的附会情况结合起来。文章

96、以“杜鹃啼”统帅文章引用的诗词和传说故事,将其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4.选取一个角度,结合文章对“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的原因加以探究。(8分) 解析:本题属于探究题,主要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的能力,能力要求较高,对不少学生来说有较大难度。实际是一篇小论文,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学生往往忽视文本内容,自己发挥,这样会导致离题太远,正确的做法是以文中的观点作为自己的探究点,结合文本有关句段加以解说。答案:(示例一)文学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凡鸟,但在文学中却发生了变化。文章引用贺铸词忆秦娥“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和唐人诗句“杜鹃枝上月三

97、更”,烘托了杜鹃鸟啼的凄美。啼血化花的传说,用杜鹃花的美丽衬托了杜鹃鸟的美好。杜宇望帝和“姑嫂鸟”的传说,则赋予杜鹃鸟道德和情感意义。上述诗词和传说,赋予杜鹃鸟美好外形和高尚品格,美化了杜鹃鸟。把不无恶名的凡鸟提升为具有美好色彩的文学形象,显示了文学的力量。(示例二)杜鹃鸟已成为中国文学中表达思归之情的符号。杜鹃鸟的文学形象总是或隐或现地与“不如归去”的啼鸣声联系在一起。古往今来,大量的文学作品经常用杜鹃鸟啼来表达思归之情。比如本文引用的唐人诗句“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就鲜明地表现了这一特点。即使在作者看来,杜鹃鸟的叫声也表达了思归之情。可见,杜鹃鸟作为文学形象,已经成为中国人表达

98、思归之情的文学符号。(示例三)契合了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杜鹃鸟这一文学形象蕴含丰富:杜宇望帝的传说表达了爱国思想;“姑嫂鸟”的故事表现了求真求美的理想;唐人诗句“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表达了思乡之情。这些丰富意蕴,寄托着中国人对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追求和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契合了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五、2012山东,六(一),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被时间决定的讲述张锐锋我来到一个古老的村庄,帝舜耕作过的地方。从早上开始,我亲眼目睹了村民们一天的生活。鸡叫声是一天生活的起点。不到早上六点钟,鸡鸣响起,几千年来,这样的永不毁坏的大自然的钟表,精确无比。它总是将人的生

99、活正点代入一个不朽的方程式,只是得出的答案日日常新。林一家人开始起床,林的老父亲年过古稀,照常起来做第一件事情:劈柴。锋利的斧头,在暗淡的天光里发出黑蓝的光。一个还未来得及被完全照亮的人的轮廓,用有点笨拙的姿势,预备一天的炊火之薪。斧头上下挥动,从高过头顶的地方,借取了这一高度上的自然能量,猛烈地越过空间。这一动作,这一被压缩了的短暂时间,以及啪的一声闷响,劈木开裂,舜的以前或舜的以后,从未改变。林的妻子早晨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鸡栅,一群鸡涌到院子里。她撒一把米,鸡们怀着感激之情扑动翅膀,争夺地上的米粒。然后她开始拿起扫帚打扫庭院,就像每天洗脸一样,对生活的敬畏含于其中。村庄的独特声息渐渐大了起

100、来,那种类似于琴瑟的音乐之声,优雅,古老,节奏鲜明。这与城市庞大、庞杂的噪音能量不同,它代表着清淡、恬淡、恬静的基本秩序。林和大儿子一起,到院外的柿树上采摘柿子。邻居们做各自的事情,狭窄街道旁边的一块空地上,古老的笨重石磨转动起来,金黄的玉米被缓缓磨成面粉。一切劳动几乎没有语言的参与,似乎没有什么事情值得交谈。然而,这一点儿也没有损害劳作中的默契,仿佛一出戏剧的出演,已经经过了预先的排练。秋天就要过去,天气仍很暖和。地里的活儿已经做完,再有一场雨,就可以把冬小麦种好,那时的庄稼人就可以享受一年中最安逸的季节了。林这些天的习惯性动作,就是仰望天空,蓝,蓝,白云停留一会儿,就又很快散尽,剩下的,仍

101、然是蓝。趁着这样的间隙,邻居开始盖房,林和妻儿前去帮工。他的老父亲则挑着柿子到河边的石头上晾晒,顺手用小刀将柿子皮削掉,以利于它的水分很快蒸发,以便在冬天贮存。河边的大石头献出了自己的平面,供老人坐下。他眯起眼睛发呆地望着远方,他在想什么?我们谁也不可能猜到。也许他所想的仅仅是眼前的一片蓝,天边的蓝。天很快就黑了下来。一天的光阴就像几千年的光阴,简单而迅忽。林的一家人陆续回到家中,林对着墙壁上挂着的日历,沉思了好久,好像想起了什么,又好像忘掉了什么,总之,他犹豫了一会儿,然后用老茧坚硬的大手,粗暴地撕下了一页。用大大的黑体字标着阿拉伯数字的日历,和造币厂刚刚印制的崭新纸币一样,挺括,坚韧,在黑

102、夜到来前的最后时刻闪着光,它用每一个唯一的日子作为自己的防伪标志,一个日子根本不会与另一个日子混淆,只是在撕下它的一瞬,发出嗤的一声,尖锐,迅疾,刺激,不容置疑。一天的终结,多少年的终结,嗤的一声撕裂。晚饭后才开了灯,一盏15瓦的灯泡,将并不明亮的光射向每一个角落,人们的脸庞现出明暗的分界,夸张的塑像都坐在小板凳上,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屏幕,在一片雪花斑点里推出了清晰度很差的人影,繁忙喧嚣的城市场景,豪华汽车和别墅,高架公路和人行天桥奢华的生活只露出冰山一角,已经足够让人震惊。对于林一家人来说,电视剧中讲述的不过是一个传说,一个神话,和远去的舜的故事几无区别,甚至他们更相信后者。这个古老村

103、落里的人们,几千年来恪守自己的寂静生活,按部就班,连步履也是那样从容、谨慎、不慌不忙,完全符合自然的悠悠节奏。但是其中仍然藏着神奇,平凡比非凡可能更有价值,或者说,平凡乃是非凡的极限。(节选自被时间决定的讲述,有删改)1.本文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何好处?(4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叙述方式”的理解,要明确术语“顺序”,体察这一“叙述方式”与标题的契合点,并结合主旨加以分析。叙述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有顺叙、倒叙、插叙等多种形式,本文显然属于顺叙。参考答案:顺叙(以时间为线索)。与标题相呼应,使文章条理更加清晰(或“能更好地展现农村一天的生活场景”),暗示了千百年来农村的生活节奏。2.如何理解

104、文中画线部分的含意?(4分)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善于抓点,抓关键词,要透过“劈柴”这一外在生活细节的“从未改变”,概括升华到内在的“生活节奏”的“一直不变”,“舜的以前或舜的以后”则代指时间的推移,形象的话语要加以概括,深刻的话语要加以阐释。参考答案:从劈柴的细节可以看出,农村劳动简单自然、平凡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种生活千百年来一直不变。3.以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的两个主要特点。(4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语言特色,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注意对语言风格类专业术语的积累和理解。其次把握答题思路,即明确特点文

105、中实例具体解说。参考答案:(1)形象生动。如“她撒一把米,鸡们怀着感激之情扑动翅膀,争夺地上的米粒”,在精致的细节描写中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鲜明生动。(2)优美抒情。如“古老的笨重石磨转动起来,金黄的玉米被缓缓磨成面粉”,运用多个抒情性意象,给人诗情画意之感。(3)含蓄蕴藉。如“这一点儿也没有损害劳作中的默契,仿佛一出戏剧的出演,已经经过了预先的排练”,语言含意丰富,从而具有了多重思想情感。(4)简洁而细腻。如“蓝,蓝,白云停留一会儿,就又很快散尽,剩下的,仍然是蓝”,语言简洁凝练,描写细腻。(答出两点或类似意思,并分析得当,即可)4.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106、。(6分)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概括总结文章每部分包含的情感,特别注意最后一段,因为从表达方式角度看,尾段是在前文叙述基础上的议论抒情,卒章显志,自然是思想情感体现较为集中的地方。参考答案:(1)对生生不息的乡土文明和从容恬淡的劳作生活的敬重(或“赞叹”)。(2)对奢华、喧嚣的城市文明的排斥与反感。(3)对城市文明冲击乡村生活的现状深表担忧。(4)对贫困落后的农村生活的同情。六、(2012四川,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柴禾刘亮程我们搬家时,那垛烧剩下一半的梭梭【注】柴,也几乎一根不留地装上车

107、,拉到了元兴宫村。元兴宫离煤矿很近,取暖做饭都烧煤,那些柴禾因此留下来。柴垛是家力的象征。有一大垛柴禾的人家,必定有一头壮牲口、一辆好车,当然,还有几个能干的人。这些好东西碰巧凑在一起了就能成大事、出大景象。可是,这些好东西又很难全凑在一起。有的人家有一头壮牛,车却破破烂烂,经常坏在远路上。有的人家置了辆新车,能装几千斤东西,牛却体弱得不行。还有的人家,车、马都配地道了,人却不行死了,或者老得干不动活。我们刚到父亲的住处时,家里的牛、车还算齐备,只是牛稍老了些。柴垛虽然不高,柴禾底子却很厚大排场。不像一般人家的柴禾,小小气气的一堆,都不敢叫柴垛。父亲带我们进沙漠拉柴,接着大哥单独赶车进沙漠拉柴

108、,接着是我、三弟,等到四弟能单独进沙漠拉柴时,我们已另买了头黑母牛,车轱辘也换成新的,柴垛更是没有哪家可比,全是梭梭柴,大棵的,码得跟房一样高,劈一根柴就能烧半天。现在,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禾了。我们把它们当没用的东西乱扔在院子,却又舍不得送人或扔掉。我们想,或许哪一天没有煤了,没有暖气了,还要靠它烧饭取暖。只是到了那时我们已不懂得怎样烧它。劈柴的那把斧头几经搬家已扔得不见,家里已没有可以烧柴禾的炉子。即便这样我们也没扔掉那些柴禾,再搬一次家还会带上它们。它们是家的一部分。那个墙根就应该码着柴禾,那个院角垛着草,中间停着车,柱子上拴着牛和驴。在我们心中一个完整的家院就应该是这样的。许多个冬天,那

109、些柴禾埋在深雪里,尽管从没人去动它们,但我们知道那堆雪中埋着柴禾,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它让我们放心度过一个个寒冬。那堆梭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呆了二十年,没有谁去管过它们。有一年扩菜地,往墙角移过一次,比以前轻多了,扔过去便断成几截,颜色也由原来的铁青变成灰黑。另一年一棵葫芦秧爬到柴堆上,肥大的叶子几乎把柴禾全遮盖住,那该是它们最凉爽的一个夏季了。秋天我们为摘一颗大葫芦走到这个墙角,葫芦卡在横七竖八的柴堆中,搬移柴禾时我又一次感觉到它们腐朽的程度,除此之外似乎再没有人动过。在那个墙角里它们独自过了许多年,静悄悄自己朽掉了。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自己变成这样的。我们一直看

110、着它变成了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看见了。它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当我死的时候,人们一样可以坦然地说,他是自己死掉的。墙说,我们只为他挡风御寒,从没堵他的路。坑说,我没有陷害他,每次他都绕过去。风说,他的背不是我刮弯的,他的脸不是我吹旧的,眼睛不是我吹瞎的。雨说,我只淋湿他的头发和衣服,他的心是干燥的,雨下不到他心里。土说,我们埋不住这个人,梦中他飞得比所有尘土都高。可是,我不会说。没谁听见一个死掉的人怎么说。我一样没听见一堆成灰的梭梭柴,最后说了什么。注:梭梭:一种灌木或小乔木。(有删改)1.根

111、据全文概括“柴禾”在文中的含义。(5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要回归原文,找出相关的语句,然后加以概括。第段,搬家时剩下的柴禾“几乎一根不留地装上车”;第段,“柴垛是家力的象征”;第段,“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禾”“却又舍不得送人或扔掉”“它们是家的一部分”“那个墙根就应该码着柴禾,那个院角垛着草,中间停着车,柱子上拴着牛和驴。在我们心中一个完整的家院就应该是这样的”。参考答案:生活物资,家力象征,家的一部分,传统生活方式,精神寄托。2.第段主要叙述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6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经过“父亲”“大哥”“我”“三

112、弟”“四弟”的共同努力,“柴垛更是没有哪家可比”,据此概括第段的主要内容。文中的语段结构作用最常见的就是承上启下,本题就是如此,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参考答案:内容:主要叙述了“我”家柴垛的积累过程。作用:通过叙述父子兄弟辛勤积累柴垛的过程,赋予柴垛物质以外的意义,既承接上文“柴垛是家力的象征”,又与后文“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呼应,并为柴禾在今后生活中的巨大变化作铺垫。3.第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5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技巧的能力。反复具有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的作用。解答该题,应先认真阅读画线的句子,画线句子所写的对

113、象是家中院墙角落里的柴禾,“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根部的茬头朽掉”“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这四处细节描写,很富有感染力;接着分析四个“看见了”中的“我们”“我们”始终在场又始终持旁观态度,由此可看出“我们”的情感态度。参考答案: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逐层再现柴禾被冷落忽视、逐渐朽去过程中的三个细节,层层渲染,画面生动,富有感染力;四个“看见了”突出柴禾朽去过程中“我们”始终在场又始终旁观的态度,传达出深深的自责和无奈情绪。4.这篇文章有人认为重在写柴禾,有人认为重在写人,你赞成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6分) 解析:本题属于探究性试题。首先观点要明确,然后要言之成理。如果认

114、为重在写柴禾,可以从线索、文章的主要篇幅和作者的情感等方面来分析;如果认为重在写人,可以抓住最后三段来分析。参考答案:重在写柴禾。因为柴禾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柴禾在今昔生活中的巨大变化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柴禾的描写表达了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留恋,对细微生命的关注。重在写人。虽然写人的篇幅不多,但写柴禾的目的是为了写人,对柴禾的生命过程的关注就是对人的生命意义的关注。文章由物及人,卒章显志,凸显了对人的生命的感悟。七、2011福建,三(二)(甲),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走进腾格里(节选)学群这是我第三次走进沙漠。每一次,沙漠总是让我变得跟一个小孩子似的。先是骑在骆驼上往沙漠里走。就这样

115、,沿着沙地的起伏一路走下去,把身后的那个世界远远地甩在沙漠以外,甩掉人身上一切多余的东西。晚餐就在沙地上进行。两只馒头,一瓶水,再加上一点取自沙漠的野菜,就这几样东西。面包、水和盐,人的生活,最基本的无非就这几样东西。几千年几万年,真正支撑起人类历史的,也就是这几样。晚饭之后,夜色渐渐从沙地的低凹处爬上来,漫过沙丘,将天空也浸入其中。这不是一般涂抹在物体上的黑色,这是幽邃深远的晦暗,是亿万光年的未知领域。满天星光在闪烁。多少年不曾见过如此繁浩的星光,仿佛天空把这么多年的星光一齐拿到这里来闪耀。暗黑中,身子下面的沙丘仿佛在不断隆起,直到接近天空的高度。我仿佛是在地球的最高处,静静地、静静地面对浩

116、瀚的星空。幽邃的夜空下,整张大地剩下来的就只有宁静,原来这宁静中有着永恒的东西。月亮升起来。这曾在千里之外照亮过童年的月亮,在李白的吟咏里传递千年的月亮,有着嫦娥和桂花树的月亮。我们大老远地赶来,来到沙漠中间,就是为了这轮月亮!就像沙漠一样简单地面对,面对月亮,面对天空,很多年不曾这样静静地面对。天空是灵魂一样的蓝色,一轮明月就悬在灵魂中央。与身后无垠的宇宙相比,它是多么渺小。可是从那里传过来的光辉,却把大地照亮对于我们来说,是这么辽阔的大地。月光就像浓情的乳汁,在地面上流淌。这喂养灵魂的乳汁!月光牵动人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早在生命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海潮;早在我们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

117、母性的血液。现在,它是如此深刻地牵动我。我感到,我所要表达的,全都在那月亮上。你没法把你心里的东西说出来,月亮静静地把你要说的全都铺在你面前。你一动,就有一道逶迤的线条跟着你。你每走一步,都把沙漠、把大地的起伏、把遍地月光牵动。在我驻足的沙丘上,月光显得特别明亮。明晃晃的沙地上,一只甲虫爬过的痕迹显得格外醒目,六条腿,每一条都拖着一道带痕。在我的眼里这就是一部沙之书,一部自然的圣经。在这里,一只虫子的吟咏,一缕风,一株草,还有这充塞天地间的宁静,都带着哲人的意味。月亮是地球的一个梦,是人冻结在天空的一个梦。沿着沙地的起伏往回走,人类的世界在地平线以下闪烁。城市就像大地上吵闹的星群。我知道,我还

118、得回到那个世界里去,用自来水冲洗身上的汗渍和沙粒,然后把袜子和鞋穿上,用汉堡包、用啤酒填塞肠胃,用灯光和电视照耀空余的生命。我没有办法像那些甲虫一直生活在这里,不能像一根骆驼刺把根扎在这里,甚至不能像一匹骆驼。我只能回到刚刚诅咒过的物资中去。不能留下,就把这里的天空,这里的沙漠,这里的夜装进胸间,带回去,让它照亮我的精神,让灵魂有一个呼吸的地方。(摘自生命的海拔,有删改)注:腾格里:位于内蒙古西南部和甘肃中部边境交界处,面积4.27万平方公里,为我国第四大沙漠。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第段“身后的那个世界”是指喧嚣的物质世界,不包括被扭曲的精神世界,因此,

119、“一切多余的东西”指的是物质的东西。B.第段连用“爬”“漫”“浸”三个动词来写沙漠夜色渐渐加深的过程和个人的感受,形象生动,让人有亲临其境的感觉。C.第段写月亮与无垠的宇宙相比虽然渺小,但它的光辉却可以照亮大地。作者借此暗示,人和大自然相比虽然渺小,但可以创造世界。D.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写月光,突出了在宁静中,对大自然的永恒、人类历史文化的悠久以及生命意义的思考,内涵丰富。E.文章以时间为顺序,依次写了作者进入腾格里沙漠、沙地晚餐、月夜静观、从沙漠返回等片段,每个片段都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悟。解析:AC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文章最后一段可以得知

120、A项“身后的那个世界”应指“城市物资世界”。C项“人和大自然相比虽然渺小,但可以创造世界”的暗示错,此处突出月光对人类灵魂有滋养作用。2.文章第段画线的句子“月光牵动人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这“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有哪些?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解析:本题第一问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第二问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从段找出相关信息归纳整合即可。参考答案:(1)“我”的童年记忆(“曾在千里之外照亮过童年的月亮”);(2)民族的历史文化积淀(“在李白的吟咏里传递千年的月亮,有着嫦娥和桂花树的月亮”);(3)宇宙意识(“早在生命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海潮”);(4)

121、生命感受(“早在我们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母性的血液”)。3.文章第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探究能力。应先理解并分析此段的内涵,再结合全文进行总结。从“城市就像大地上吵闹的星群”“塞肠胃”“诅咒过的物资”可以看出作者的不满;从“不能留下,就带回去”可以看出作者对沙漠的不舍;从最后一句可看出作者对未来的期盼。参考答案:(1)对城市“物资”生活的不满和批判( “用自来水冲洗身上的汗渍和沙粒”“用汉堡包、用啤酒填塞肠胃”“用灯光和电视照耀空余的生命”“诅咒过的物资”)。(2)对沙漠的不舍和不得不离开的无奈(“我还得回到那个世界里

122、去”“我没有办法”“不能留下”)。(3)对未来生活的希望(“让它照亮我的精神”“让灵魂有一个呼吸的地方”)。八、(2011湖南,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4题。想飞徐志摩我们吃了中饭出来到海边去。云雀们也吃过了饭,离开了它们卑微的地巢飞往高处做工去。瞧着,这儿一只,那边又起了两!一起就冲着天顶飞,小翅膀动活的多快活,圆圆的,不踌躇的飞,它们就认识青天。一起就开口唱,小嗓子动活的多快活,一颗颗小精圆珠子直往外唾,亮亮的唾,脆脆的唾,它们赞美的是青天。瞧着,这飞得多高,有豆子大,有芝麻大,黑剌剌的一屑,直顶着无底的天顶细细的摇,这全看不见了,影子都没了!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背负苍天,而莫

123、之夭阏者”,那不容易见着。我们镇上东关厢外有一座黄坭山,山顶上有一座七层的塔,塔尖顶着天。塔院里常常打钟,钟声响动着,绕着塔顶尖,摩着塔顶天,穿着塔顶云,有一只两只有时三只四只有时五只六只蜷着爪往地面瞧的“饿老鹰”,撑开了它们灰苍苍的大翅膀没挂恋似的在盘旋,在半空中浮着,在晚风中泅着,仿佛是按着塔院钟的波荡来练习圆舞似的。那是我做孩子时的“大鹏”。有时好天抬头不见一瓣云的时候听着豸虎忧忧的叫响,我们就知道那是宝塔上的饿老鹰寻食吃来了,这一想象半天里秃顶圆睛的英雄,我们背上的小翅膀骨上就仿佛豁出了一锉锉铁刷似的羽毛,摇起来呼呼响的,只一摆就冲出了书房门,钻入了玳瑁镶边的白云里玩儿去,谁耐烦站在先

124、生书桌前晃着身子背早上上的多难背的书!呵飞!不是那在树枝上矮矮的跳着的麻雀儿的飞;不是那凑天黑从堂匾后背冲出来赶蚊子吃的蝙蝠的飞;也不是那软尾巴软嗓子做窠在堂檐上的燕子的飞。要飞就得满天飞,风拦不住云挡不住的飞,一翅膀就跳过一座山头,影子下来遮得阴二十亩稻田的飞,到天晚飞倦了就来绕着那塔顶尖顺着风向打圆圈做梦飞。人们原来都是会飞的。天使们有翅膀,会飞,我们初来时也有翅膀,会飞。我们最初来就是飞了来的,有的做完了事还是飞了去,他们是可羡慕的。但大多数人是忘了飞的,有的翅膀上掉了毛不长再也飞不起来,有的翅膀叫胶水给胶住了再也拉不开,有的羽毛叫人给修短了像鸽子似的只会在地上跳,有的拿背上一对翅膀上当

125、铺去典钱使过了期再也赎不回真的,我们一过了做孩子的日子就掉了飞的本领。但没了翅膀或是翅膀坏了不能用是一件可怕的事。因为你再也飞不回去,你蹲在地上呆望着飞不上去的天,看旁人有福气的一程一程的在青云里逍遥,那多可怜。而且翅膀又不比是你脚上的鞋,穿烂了可以再问妈要一双去,翅膀可不成,折了一根毛就是一根,没法给补的。还有,单顾着你翅膀也还不定规到时候能飞,你这身子要是不谨慎养太肥了,翅膀力量小再也拖不起,也是一样难不是?一对小翅膀驮不起一个胖肚子,那情形多可笑!到时候你听人家高声的招呼说,朋友,回去罢,趁这天还有紫色的光,你听他们的翅膀在半空中沙沙的摇响,朵朵的卷云跳过来拥着他们的肩背,望着最光明的来

126、处翩翩的,冉冉的,轻烟似的化出了你的视域,象云雀似的只留下一泻光明的骤雨那你,独自在泥涂里淹着,够多难受,够多懊恼,够多寒伧!是人没有不想飞的。老是在这地面上爬着够多厌烦,不说别的。到云端里去,到云端里去!那个心里不成天千百遍的这么想?飞上天空去浮着,看地球这弹丸在太空里滚着,从陆地看到海,从海再看回陆地。凌空去看一个明白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代。人类初发明用石器的时候,已经想长翅膀,想飞。原人洞壁上画的四不像,它的背上掮着翅膀;拿着弓箭赶野兽的,他那肩背上也给安了翅膀。小爱神是有一对粉嫩的肉翅的。挨开拉斯(Icarus)是人类飞行史里第一个英雄,第一次牺牲。安琪儿(那是理想化

127、的人)第一个标记是帮助他们飞行的翅膀。人类初次实现了翅膀的观念,彻悟了飞行的意义。挨开拉斯闪不死的灵魂,回来投生又投生。人类最大的使命,是制造翅膀;最大的成功是飞!选自中国现代散文选(19181949),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有删节1.简析文章第一自然段描写云雀的意图。(4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可以通过“快活”“开口唱”等一系列信息来理解思想内容;可以通过对文章结构、思路的理解,来分析该段在形式上的作用。参考答案:(1)描写云雀飞向青天的高远与快活;(2)引出“我”对“飞”的渴望。2.为什么只有“饿老鹰”成了“我做孩子时的大鹏”?(6分) 解析:本题考查

128、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一要理解形象的内涵,二要注意形象的对比,三要结合文章的主题来理解。完成本题首先要将第二段划分层次,然后分析整合。参考答案:(1)庄子笔下“大鹏”的飞令“我”神往,但“大鹏”在现实中“不容易见着”;(2)现实中麻雀、蝙蝠、燕子的飞是“我”不屑的;(3)撑开大翅在天空中盘旋的“饿老鹰”,暗合了“我”心目中的“大鹏”形象。3.谈谈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第二人称的好处。(4分) 解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解答此题,首先要回答第二人称的一般作用,即以直接倾诉的形式,接近了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便于直接抒情,有亲切感;同时要关注作者以第二人

129、称手法具体写什么,要表达什么感情。画线部分最突出的是不能飞翔的“你”的难受、懊恼之情,运用第二人称有利于促使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然后,结合文段内容及文章主旨进行具体分析即可。参考答案:(1)运用第二人称,如对朋友,殷殷相告,有一种亲切感;(2)有利于作者对不能飞的“你”倾注同情与关怀,与“你”共同感受不能飞的痛苦。4.联系上下文,简析作者为什么说“是人没有不想飞的”,并结合现实,谈谈“想飞”的积极意义。(8分)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第三段主要表述“人们原来都是会飞的”,但“一过了做孩子的日子就掉了飞的本领”,所以想飞;第四段表述

130、的是不会飞就失去了“做人的趣味”,很痛苦,更想飞;第五段则表明如果能飞上天空才能“彻悟飞行的意义”,也就是彻悟了人生的意义,越发想飞。结合原文具体分析即可。第二问要求考生结合现实谈“想飞”的积极意义,是对前一问的拓展延伸,首先要挖掘“想飞”的深层内涵:根据“一过了做孩子的日子就掉了飞的本领”,可知因为我们被尘世所污染了,没有了孩子般的空灵的内心了,失去了单纯,也就失去了自由,自己给自己套上了枷锁。所以“想飞”是渴望精神自由,渴望摆脱世俗的喧嚣;根据“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代”,可知“想飞”就是渴望过得有趣味,有尊严;从最后一段关于对安琪儿等的议论,可知“想飞”是一种精神上的飞翔

131、,是对人类理想的追求。这样,结合现实,可以谈不要给自己增添太多负担,要保持一颗纯洁的心灵,追求精神的自由;要志存高远,活出人的尊严;要永远拥有对理想的不懈追求等。参考答案:(1)在作者看来,人原来都是会飞的,但因各种缘故,多数人“过了做孩子的日子就掉了飞的本领”,而不能飞是件可怕的事;飞上天空,就能将世界“看一个明白”,彻悟做人的意义和价值。(2)可以从做人要志存高远、不懈追求等角度谈积极意义。(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即可。)九、(2011大纲全国,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针挑土芳菲从湘西回来,和朋友说起黑妮;说起在凤凰的偶遇,说起跟她去苗寨跑了一天,看她做的种种事

132、,感慨得很;说想起一句记不全的俗语,“什么什么像针挑土,什么什么像水推沙”,黑妮就是在针挑土;黑妮!黑妮一边说黑妮,脑子里一边浮现她朴素清瘦的样子,不知为什么有隐隐的心疼。凤凰是她的故乡,但和我们这些外人在一起,倒是她有几分害羞腼腆。黑妮如今工作、居住在意大利,做湘西扶贫工作的时间不短了。最初是一帮一地助学,先后帮了几十个孩子。前些年申请到一笔经费,设计了“湘援游”这个项目。如今每年都会回来几趟,带来游人,带来捐款;关键是,耐心地、苦口婆心地,教苗族妇女如何保存她们优美的刺绣艺术。“负责任的旅游”,听黑妮说,这一旅游概念正在欧洲兴起,它强调旅行者对目的地生态和文化的责任,在旅游资费中,捐出一部

133、分作为扶持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基金。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她在大山里找出苗族传统文化仍保存良好的村寨,从房屋构造、村寨形态、人伦礼仪最后落实到妇女们的苗绣这是可以直接带来经济收益的活计。传统苗绣缤纷五彩,灵动有情,但如今在慢慢地退化、消失,机器绣品在泛滥。黑妮,就要跟她们一遍遍地讲,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不要跟着外面转,要相信你们的祖母和母亲,看着眼前的山水,怀着美好的心愿,做自己创造性的苗绣。那天,我们上午去的是老家寨,一路颠簸,开了一个多小时,我已经在揪着心开始晕车了。最后步行20分钟进寨。在山间步行其实是美好的,暖暖的冬阳,弯弯曲曲镶嵌在田野中的蛮石路,清新的空气,收割干净的田野老家

134、寨的妇女已得知黑妮要来,身着节日服装的她们已聚集等候,先用快乐的迎客歌在院子里欢迎,然后进屋拿出各自的绣品,等黑妮来评判。看样子情况不乐观。黑妮没有面露喜色,也没有愠色。她还是那么一字一句、认真地批评她们:“这个不好,一看就是跟机器学的。”“这个线不好,要用棉线。我们这次带了些来。”黑妮,你这是在做什么?我站在院子里看着这一幕情景,有点发懵。她从那么远跑来,又跑了这么久的山路,就是想通过几句温和的话塑造她们对美和丑的观念吗?堂屋壁板上贴满各种画片,是这个家的装饰墙,也好似所有外来影响的象征:正中一张有些陈旧的毛主席像,把一个更陈旧的大红双喜字贴去了一大半,左边是海南风光照,右边是明星李小龙的赤

135、身拳照,两个胖娃娃图片,一幅小小的西洋画泉。下午去另一个苗寨,又是近两小时车程。“这一个绣得比较好,就是村寨的形态不如老家寨,建了些新房。”黑妮对一个个目的地都很了解。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晚上我们在沱江边吉夫开的咖啡馆休息聊天。吉夫是湘援游志愿者,今天一路一直是他提着大包的棉线。黑妮的湘援游,就是靠这些当地的志愿者,不取一毫地付出,才运作起来。今天开车的“李万通”,也有自己的公司。咖啡馆的壁挂上有一个插页,取下一看,是凤凰手绘地图,封面图案取自传统苗绣,那五彩灵动的喜鹊,我看得呆了一下,原来这样好。地图10元一份,买下可算对湘援游的支持,还可得一枚徽章作奖励。我想了想,红着脸买了四份,

136、说回去送朋友,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老天!这有什么用!我心里说。有没有用,真不知道,但我忘不掉他们。我查了针挑土的俗语,原来是这样说的:“成家好似针挑土,败家好似水推沙”,“赚钱好似针挑土,花钱好似水推沙”,一下把我的心挑亮了!既然世世代代,要成就一件事都这样难,从来就这样难,那么,以难易成败来衡量黑妮们的行为,有什么意义呢?且写下这一短文,送上对她的祝福吧。(有删改)1.“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一句单独成段,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以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单独成段”说明其重要;“联系全文”表明要从整体结构和文章主旨角度全面

137、考虑;“用意”“理解”要求考生从内容和形式作用两方面作答,同时注意分条规范作答。参考答案:用意: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突出这句话的重要性。理解:用比喻的手法,交代黑妮的身份及其爱心;指黑妮是一个湘西苗家女子,用手中的针绣着具有民族风情的苗绣,并教苗族妇女们如何保存优美的刺绣艺术;指黑妮在“负责任的旅游”中,在帮扶者与被帮扶者之间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1)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 (2)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理解句子含意,要注意句子所在语段的意思,分析句中重点词语或修辞手法等。(1)句中,“等到回程”指从上午到下

138、午的车程即将结束,“太阳已经有倦容了”含蓄地表明人们一天的旅程下来那种疲倦劳累,反衬黑妮的不辞辛苦。(2)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内心情感的外露。抓住关键词“素静”“亮”,分析黑妮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一语双关,用拟人的手法交代回程时天色已晚,又点出当天行程紧张、工作辛苦。(2)一向沉静的黑妮在看到“我”对“湘援游”的支持行为,而眼睛一亮,惊喜之情自然流露。3.文中反复出现的“针挑土”有哪些丰富的内涵?(6分)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内涵的能力。理解重要词句含义要求回归原文,在语境中理解,文末关于“针挑土”的俗语指的是从小处着手,一点一滴积累;再联系文首“黑妮就是在针挑土”就很容易把二者联

139、系起来考虑了。最后一定要紧扣文章中心进行整合。参考答案:(1)指黑妮所从事的工作就像“针挑土”一样,虽然工作细微,但意义却伟大;(2)指黑妮身份低微平凡,却做着平凡中不平凡的工作;(3)从中感悟到不管任何事都要从小处着手,就像“针挑土”一样,才能成就伟大的人生!4.面对黑妮的“针挑土”行为,“我”表现出怎样复杂的情感态度?文中的相关笔墨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6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找出体现“我”的情感态度的句子,分析“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而这些句子往往有贯穿全文、点明主题的作用。参考答案:从不理解她为何这样做,心存疑问,到最后理解“针挑土”的概念,真诚祝福。文

140、中相关笔墨起到贯穿全文的作用,并达到了点题的目的。十、(2010江西,五,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饮一口汨罗江熊召政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的诗史中,已经流了两千多年。诗人如我辈,视之为愤世嫉俗之波的,不乏其人;取它一瓢饮者,更是大有人在。当然,饮的不是玉液琼浆,而是在漫长的春秋中浊了又清,清了又浊的苦涩。这苦涩,比秋茶更酽。这会儿,我正在汨罗江的岸边,掬起一杯浑黄得叫人失望的江水。为了在端午节这一天,饮一口汨罗江的水,我可是千里奔驰特意赶来的啊!脖子一扬,我,饮了一口汨罗。立刻,我感觉到,就像有一条吐着芯子的蛇窜入我的喉管,冰凉而滑溜,在我肝胆心肺间穿行,如同在烟雨迷蒙的天气

141、里穿过三峡的蛟龙。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啊!同行人大概看出我脸色难堪,埋怨说:“叫你不要喝你偏要喝,这水太脏了。”我报以苦笑。朋友继续说:“你们诗人都是疯子,不过,也像圣徒。恒河的水污染那么严重,圣徒们也是长途跋涉,非得跑到那里去喝一口。”我得承认,朋友这么说,并不是讥笑我,他只是不理解。我的行囊中,带有青岛啤酒和可口可乐,为什么,我非得饮这浑黄的汨罗?这小小的隔阂,让我想起禅家的一段公案。一次,著名禅师药山惟俨看到一个和尚,问:“你从哪里来?”和尚答:“我从湖南来。”药山又问:“湖水是不是在泛滥?”答:“湖水还没有泛滥。”药山接着说:“奇怪,下那么多雨,湖水为什么没有泛滥?”和尚对此没有满意的回

142、答。因而药山的弟子云岩说:“是在泛滥。”同时,药山另一个弟子东山大叫道:“何劫中不曾泛滥!”细细品味这句话,不得不佩服禅家独特的思维品质。何水不脏?我想对朋友当头棒喝的这四个字,本源于何劫中不曾泛滥的追问。不过,那四个字我终究没有问出口。然而由禅家推及诗家,我想得更多了。汛期湖水泛滥,每个人都看得到。可是,干旱季节的湖水泛滥,又有几个人能感觉到呢?屈原淹死在汨罗江,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汨罗不只是湘北的这一条,也不尽然是由波涛组成,知道这一点的,恐怕更是微乎其微了。何劫中不曾泛滥!还可以推补一句,何处没有汨罗江?嵇康的汨罗江,是一曲裂人心魄的广陵散;李白的汨罗江,是一片明月;苏东坡的汨罗江,是一

143、条走不到尽头的贬谪之路;秋瑾的汨罗江,是一把砍头的大刀;闻一多的汨罗江,是一颗穿胸的子弹到这里,我禁不住问自己:你的汨罗江会是什么呢?据考证,屈原本姓熊,是我的同宗。从知道他的那一天起,他就是我写诗做人的坐标。每当灾难来临,我就想到那形形色色的汨罗江。好多次,当我的愤怒无法宣泄,我就想跑到这里来,跳进去,让汨罗再汨罗一回。今天,我真的站到了这汨罗江的岸边,饮了一口浑黄后,我的愤怒被淹灭了,浮起的是从来也没有经历过的惆怅。江面上,二三渔舟以一种“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悠然,从我眼前飘过。不知道屈原为何许人也的渔翁,一网撒去,捞回来的是最为奢侈的五月的阳光。偶尔有几条鱼苗,看上去像二月的柳叶,也被渔翁

144、扔进了鱼篓。那也是他的收获啊!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渔翁之意,却是肯定在于鱼的。中国的渔翁形象,从劝屈原“何不随其流而逐其波”的那一位,到“惯看秋月春风”的那一位,都是明哲保身的遁世者,权力更迭,人间兴废,与他们毫不相干。船头上一坐,就着明月,两三条小鱼,一壶酒,他们活得好逍遥啊!你看这条因屈原而名垂千古的汨罗江上,屈原早就不见了,而渔翁仍在。这就是我的惆怅所在。一位清代的湖南诗人写过这么一首诗:萧瑟寒塘垂竹枝,长桥屈曲带涟漪。持竿不是因鲂鲤,要斫青光写楚辞。看来,这位诗人的心态和我差不多,又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结果是两样都当不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古人早就这么说过。既如此,我的饮一口汨罗的朝圣

145、心情,到此也就索然了。归去罢,归去来兮,说不定东湖边上的小书斋,就是我明日的汨罗。(选自问花笑谁:熊召政美文精选,有删改)1.结合文意,概括“汨罗江”的两种主要含义。(每种不超过15个字)(6分) 解析:此题在审题时要注意两个要点:一是“结合文意”,二是“含义”。此处的汨罗江不再是简单的江水,在文本中它有着特定的历史文化承载,同时在文本中,作者又赋予它个性化的思想情感,这构成了答案的要点。同时要特别注意的是,因为“汨罗江”是一个名词,所以,它自身的含义也应该表述为一个名词性的短语:“的精神寄托”和“的象征”。参考答案:(1)忧国忧民的精神寄托;(2)忧国忧民者苦难的象征。2.从文中看,作者的情

146、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6分)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要点的能力。“作者的情感经历”,要有针对性地去筛选,作者心理的词句:掬起一杯浑黄的叫人失望的江水;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从来没有过的惆怅;这是我的惆怅所在,到此也就索然了。从上述句子中找到符合题干要求的内容即可。参考答案:(1)愤世嫉俗(愤怒)(2)惆怅(3)索然(失望)3.“渔翁”在文中有何寓意?其作用是什么?(5分) 解析:所谓“有何寓意”,指的是渔翁这个形象所传达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情感。文本中的渔翁有两类形象,一类是“渔翁之意,却是肯定在于鱼的”式的渔翁,一类是劝过屈原,唱过“惯看秋月春风”的渔翁。前者概括出了答案的第一个得分点,后者从文本中直

147、接筛选出来。参考答案:指只关注眼前物质利益的人;指明哲保身的遁世者。作用:与愤世嫉俗的屈原形成对比,以凸显屈原的高尚,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感慨。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作者认为,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已经流了两千多年,浑黄而不清澈,因此,它的味道是苦涩的。B.在作者朋友眼中,诗人的追求是崇高的,但行为是怪异的,所以他们是“圣徒”与“疯子”的矛盾集合体。C.文中“禅家公案”一段,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拓展了文章的表现空间。D.“嵇康的汨罗江”一段,作者巧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形象生动,语势增强。E.作者又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但虑及鱼和熊掌不

148、可兼得,因而决定躲进书斋,做一个明哲保身的人。解析:AEA项强加因果关系。文本中作者所说的“苦涩”绝不只是因为汨罗江水浑浊而产生的“苦涩”,更是指因汨罗江包含了屈原的“愤世嫉俗的味道”,这才是题干中所说的对文本的“理解和赏析”。E项“做一个明哲保身的人”的结论不合文意。从文本中来看,作者对现实社会虽然有惆怅失意,但根源在于他的忧愤之情,他对于“明哲保身的遁世者”是不屑的,所以,他并不是一个“明哲保身的人”。作者在文末所要表达的意思是,自己不能够既做屈子,又做渔翁,而是必须有所取舍,因此,原先想把二者统一起来的心情“到此也就索然了”。于是,作者决意“归去来兮”,到“小书斋”“我明日的汨罗”中去,

149、做出一个选择:选择屈子,振笔奋书。十一、(2010天津,六,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寒冷的高纬度我的梦开始的地方迟子建从中国的版图上看,我的出生地漠河居于最北端,大约在北纬53度的地理位置上。那儿有一个村子,它依山傍水,风景优美,每年有多半的时间白雪飘飘。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那里漫长的寒冷。冬天似乎总也过不完。我小的时候住在外婆家里,那是一座高大的木刻楞房子,房前屋后是广阔的菜园。短暂的夏季来临的时候,菜园就被种上了各色蔬菜和花草,有的是让人吃的东西,如黄瓜、茄子、倭瓜、豆角等;有的则纯粹是供人观赏的,如矢车菊、爬山虎等等。一到昼长夜短的夏天,这形形色色的植物就几近疯狂地生长着,

150、它们似乎知道属于它们的日子是不多的。我经常看见的一种情形就是,当某一种植物还在旺盛的生命期的时候,秋霜却不期而至,所有的植物在一夜之间就憔悴了,这种大自然的风云变幻所带来的植物的被迫凋零令人痛心和震撼。我对人生最初的认识,完全是从自然界的一些变化而感悟来的。比如我从早衰的植物身上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同时我也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了生命的从容。因为许多衰亡了的植物,在转年的春天又会焕发出勃勃生机,看上去比前一年似乎更加有朝气。童年围绕着我的,除了那些可爱的植物,还有亲人和动物。请原谅我把他们并列放在一起来谈。因为在我看来,他们都是我的朋友。我的亲人,也许是由于身处民风纯朴的边塞的缘故,他们是那么善良、隐

151、忍、宽厚,爱意总是那么不经意地写在他们的脸上,让人觉得生活里到处是融融暖意。我从他们身上,领略最多的就是那种随遇而安的平和与超然,这几乎决定了我成年以后的人生观。至于那些令人难忘的小动物,我与它们之间也是有着难分难解的情缘。我养过狗和猫,它们都是公认的富有灵性的动物,我可以和它们交谈,可以和它们搞恶作剧,有时它们与我像朋友一样亲密,有时则因着我对它们的捉弄,好几天对我不理不睬。在喧哗而浮躁的人世间,能够时常忆起它们,内心会有一种异常温暖的感觉。在这样一片充满了灵性的土地上,神话和传说几乎到处都是。我喜欢神话和传说,因为它们就是艺术的温床。神话和传说是绚丽的艺术灵光,它闪闪烁烁地游荡在漫无边际的

152、时空中。而且,它喜欢寻找妖娆的自然景观作为诞生地,所以人世间流传最多的是关于大海和森林的神话。也许是因为神话的滋养,我记忆中的房屋、牛栏、猪舍、菜园、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等,它们无一不沾染了神话的色彩和气韵,我笔下的人物也无法逃脱它们的笼罩。我所理解的活生生的人,不是庸常所指的按现实规律生活的人,而是被神灵之光包围的人,那是一群有个性和光彩的人。他们也许会有种种缺陷,但他们忠实于自己的内心生活,从人性的意义来讲,只有他们才值得永久的抒写。还有梦境。也许是我童年生活的环境与大自然紧紧相拥的缘故吧,我特别喜欢做一些色彩斑斓的梦。有时我想,梦境也是一种现实,这种现实以风景人物为依托,是一种拟人化的现

153、实,人世间所有的哲理其实都应该产生自它们之中。梦境的语言具有永恒性,只要你有呼吸、有思维,它就无休止地出现,给人带来无穷无尽的联想。我对文学和人生的思考,与我的故乡,与我的童年,与我所热爱的大自然是紧密相连的。对这些所知所识的事物的认识,有的时候是忧伤的,有的时候则是快乐的。我希望能够从一些简单的事物中看出深刻来,同时又能够把一些貌似深刻的事物给看破,这样的话,无论是生活还是文学,我都能够保持一股率真之气、自由之气。当我童年在故乡北极村生活的时候,因为不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认定世界就北极村这么大。当我成年以后到过了许多地方,见到了更多的人和更绚丽的风景之后,我回过头来一想,世界其实还

154、是那么大,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北极村。(选自小说评论2002年第2期,有删节)1.概括说明文章第2自然段中,作者故乡植物的生命具有哪些特点?描写这些植物时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分)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及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抓住语句中重要的关键词语。本题第一问,写菜园里的植物,主要运用了两类词语,一类如“日子是不多的”“被迫凋零”等,一类如“疯狂地生长”“勃勃生机”“朝气”等,这些语句分别表现了菜园植物的生命短暂和生命力强。第二问,如“形形色色的植物就几近疯狂地生长着,它们似乎知道属于它们的日子是不多的”等句子,赋予了这些植物人的思想感情、行为动作,明显运用了拟人

155、的手法。参考答案:生命短暂、生命力顽强。拟人。2.除了植物以外,文中还出现了哪些影响作者“对文学和人生的思考”的元素?这些元素分别给予了作者怎样的影响?(8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形象、挖掘作品内涵的能力。本题几个影响元素,集中在三、四、五段,而且基本上都在第一句话。分析概括时,要注意“平和与超然”“异常温暖”等体现内心感受的词语和第四段中“沾染”“笼罩”“神灵之光”等词语。分条作答。参考答案:亲人,使作者领略到随遇而安的平和与超然;动物,给作者带来异常温暖的感觉;神话与传说,使作品染上神话色彩,笼罩神灵之光;梦境,使作者感悟人生哲理,产生无穷联想。3.文章结尾说“我回过头来一想,世界其实

156、还是那么大,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北极村”,这句话有哪几种含意?请概括回答。(5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含意的理解能力。本题所考查的句子是全文的总结句,解释其含意应联系全文,还应把握句中关键词,如“小小的北极村”对“我”意味着什么?我在那里明白了什么道理?又与作者现在的世界有什么关系?明白了这些问题,加以概括,分条作答即可。参考答案:(1)故乡是世界的缩影。(2)作者对故乡的爱是永恒的。(3)童年在北极村学到的一切,奠定了作者的人生基础。(4)故乡是作者人生思考与创作的精神之源。(5)故乡使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得以升华。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在这篇散文中,作者对

157、自己的童年生活做了诗意的回顾,语言清新,情趣盎然。B.第3自然段中“爱意总是那么不经意地写在他们的脸上”一句,凸显了故乡亲人的淳朴善良。C.第4自然段中所谓“活生生的人”,是指有种种缺陷但忠于自己内心生活的人。D.文章主、副标题相配,既点明故乡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又为全文笼罩上梦幻色彩,别具韵味。解析:C本题考查考生的综合鉴赏能力。C项中,“是指有种种缺陷”的信息是错误的,原文信息是“他们也许会有种种缺陷”,“也许会有”表明“也许有”“也许没有”,而不是“有”。可见,选项将范围缩小了,并且把可能性变成了必然性。十二、(2010湖南,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4题。一朵午荷洛夫这是去夏

158、九月间的旧事,我们为了荷花与爱情的关系,曾发生过一次温和的争辩。“爱荷的人不但爱它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也爱它夏天的喧哗,爱它秋季的寥落,甚至觉得连喂养它的那池污泥也污得有些道理。”“花凋了呢?”“爱它的翠叶田田。”“叶残了呢?”“听打在上面的雨声呀!”“这种结论岂不太过罗曼蒂克。”“你认为?”“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记得那是一个落着小雨的下午,午睡醒来,突然想到去博物馆参观一位朋友的画展。为了喜欢那份凉意,手里的伞一直未曾撑开,冷雨溜进颈子里,竟会引起一阵小小的惊喜。沿着南海路走过去,一辆红色计程车侧身驰过,溅了我一裤脚的泥水。抵达画廊时,正在口袋里乱掏,你突然在我面前出现,并

159、递过来一块雪白的手帕。老是喜欢做一些平淡而又惊人的事,我心想。这时,室外的雨势越来越大,群马奔腾,众鼓齐擂,整个世界笼罩在一阵阵激越的杀伐声中,但极度的喧嚣中又有着出奇的静。我们相偕跨进了面对植物园的阳台。“快过来看!”你靠着玻璃窗失神地叫着。我挨过去向窗外一瞧,顿时为窗下一幅自然的奇景所感动,怔住。窗下是一大片池荷,荷花多已凋谢,或者说多已雕塑成一个个结实的莲蓬。满池的青叶在雨中翻飞着,大者如鼓,小者如掌,雨粒劈头劈脸洒将下来,鼓声与掌声响成一片,节奏急迫而多变化,声势相当慑人。我们印象中的荷一向是青叶如盖,俗气一点说是亭亭玉立,之所以亭亭,是因为它有那一把瘦长的腰身,风中款摆,韵致绝佳。但

160、在雨中,荷是一群仰着脸的动物,专注而矜持,显得格外英姿勃发,矫健中另有一种娇媚。雨落在它们的脸上,开始水珠沿着中心滴溜溜地转,渐渐凝聚成一个水晶球,越向叶子的边沿扩展,水晶球也越旋越大,瘦弱的枝杆似乎已支持不住水球的重负,由旋转而左摇右晃,惊险万分。我们的眼睛越睁越大,心跳加速,紧紧抓住窗棂的手掌沁出了汗水。猝然,要发生的终于发生了,荷身一侧,哗啦一声,整个叶面上的水球倾泻而下,紧接着荷枝弹身而起,又恢复了原有的挺拔和矜持,我们也随之嘘了一口气,我点燃一支烟,深深吸了一口,然后缓缓吐出,一片浓烟刚好将脸上尚未褪尽的红晕掩住。也许由于过度紧张,也许由于天气阴郁,这天下午我除了在思索你那句“欣赏别

161、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的话外,一直到画廊关门,我们再也没有说什么。但我真正懂得荷,是在今年一个秋末的下午。这次我是诚心去植物园看荷的,心里有了准备,仍不免有些紧张,跨进园门,在石凳上坐憩一下,调整好呼吸后,再轻步向荷池走去。噫!那些荷花呢?怎么又碰上花残季节,在等我的只剩下满池涌动的青叶,好大一拳的空虚向我袭来。花是没了,取代的只是几株枯干的莲蓬,黑黑瘦瘦,一副营养不良的身架,跟丰腴的荷叶对照之下,显得越发孤绝。这时突然想起我那首众荷喧哗中的诗句:“众荷喧哗/而你是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午后的园子很静,除了我别无游客。我找了一块石头坐了下来,呆呆地望着满池的青荷出神。众荷田田亭亭如故

162、,但歌声已歇,盛况不再。两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繁华与喧嚣,到处拥挤不堪;现在静下来了,剩下我独自坐在这里,抽烟,扔石子,看池中自己的倒影碎了,又拼合起来,情势逆转,现在已轮到残荷来欣赏我的孤寂了。想到这里,我竟有些赧然,甚至感到难堪起来。其实,孤寂也并不就是一种羞耻,当有人在欣赏我的孤寂时,我绝不会认为他有任何罪过。朋友,这点你不要跟我辩,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今年花事已残,明年照样由根而茎而叶而花,仍然一大朵一大朵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接受人的赞赏与攀折,它却毫无顾忌地一脚踩污泥,一掌擎蓝天,激红着脸大声唱着“我是一朵盛开的莲”,唱完后不到几天,它又安静地退回到叶残花凋的自然运转过程中

163、去接受另一次安排,等到第二年再来接唱。扑扑尘土,站起身来,绕着荷池走了一圈,绕第二圈时,突然发现眼前红影一闪而没。我又回来绕了半匝,然后蹲下身子搜寻,在重重叠叠的荷叶掩盖中,终于找到了一朵将谢而未谢,却已冷寂无声的红莲,我惊喜得手足无措起来,这不正是去夏那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吗?(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读本一朵午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有删节)1.纵观全文,谈谈标题“一朵午荷”中“午”的含义。(4分)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一朵午荷中的“午荷”就是全文的眼睛,文章描写的主要对象是秋荷,对于荷花来说,夏季才是观荷的最佳时机,而秋季的荷花就有些过时了。作者

164、去观荷的时间又都是在“下午”,这样“午荷”中“午”的双关含义自然不难看出了。参考答案:“午”既明指“我”赏荷的时间,又暗寓荷的生命状态由“喧哗”走向“寥落”,语义双关。它虽然“寥落”“将谢未谢”但仍安静地等待来年再唱,在“我”心中永远是“盛开的”。2.简要归纳画线段落的段意,并简析该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4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分析在全文结构方面的作用,要由句子(或段落)所处的位置来确定。本段处于文章的中间,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内容上描写自己的心情,为下文张本;结构上承上启下:“但我真正懂得荷”承上,而“再轻步向荷池走去”启下。参考答案:本段通过“诚心”“紧张

165、”等描摹“我”的心理,表明第二次看荷前“我”的心理准备和心理期待。该段是全文的关键所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我真正懂得荷,是在今年一个秋末的下午”紧承上文,而“再轻步向荷池走去”则引领下文。3.概述文章所表现的荷之美。(6分)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形象的能力。概括文章所表现的荷之美,从外在的形象到内在的精神气质,还有生命的哲理等方面进行概括。荷的形象美,在文中第二段主要表现为自然美,在第十三段则表现为韵致美,还有雨中的矫健美。荷的精神美,在第十三段中后部分表现出气质美,十六、十七两段表现出孤寂美,十八段表现出平和美。参考答案:形象美:由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所呈现出来的自

166、然美;亭亭玉立中的韵致美;在雨中英姿勃发的矫健美。精神美:风雨中伟岸、挺拔的气质美;将谢未谢而安静温柔的孤寂美;接受命运安排,等待生命第二次接唱的平和美。4.结合两次观荷,谈谈“我”在思索“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这句话的过程中,思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8分)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作品内涵的能力。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两次观荷”和“思索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这句话的过程”这两个条件,探究的是作者“思绪”的变化。第一次观荷,由“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使我迷惘、紧张,所以“这天下午我除了在思索你那句我们再也没有说什么”。第二次观荷,“我是诚心去植物园看荷的”,最后我终于有所领悟,有所理解

167、“其实,孤寂也并不就是一种羞耻”。参考答案:第一次观荷,面对雨中之荷矫健、挺拔、矜持的形象,听到“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我”有些不解,这引起了“我”的思索,也引发了“我”第二次诚心观荷。第二次观荷在花残季节,面对“空虚向我袭来”,“残荷来欣赏我的孤寂”,“我”由此悟出“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从而认识到“孤寂也并不就是一种羞耻”,欣赏孤寂也不是“一种罪恶”,生命在澄明的自我观照中得到升华。两次观荷,围绕“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展示出“我”“不解思索感悟升华”的心路历程。十三、(2010全国,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灯火萧萧乌黑油污的煤油灯,一经火柴点燃

168、,便有了亮晃晃的“生命”。“生命”的意义就是它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生命的最简单意义可以是一个字:“动”!那昏黄的煤油灯的火舌,就是那样闪动着,那样引逗着你的眼,那样闪着古老的昏黄。在朝兴村,这样的煤油灯不知与我们共处了多少年,小的时候,我们叫它“番仔油灯”。番仔油和番仔火(火柴)一样,都是由洋人传来的。番仔油的味道呛鼻难闻,打来的油通常都放在墙角不显眼的地方,煤油灯缺油的时候才提出来添加,小心翼翼的,一方面怕弄脏了衣物、桌子,一方面怕易燃的煤油引来祝融肆虐,回禄嚣张。家用的煤油灯主体是大约十公分高的玻璃瓶,外围有铝片为套,瓶口是一个铅皮的盖子,中间钻一个小洞,棉纱捻成的灯芯就插在这个

169、洞里,灯芯可以一直伸向瓶底,将煤油汲吸上来,油润的灯芯,火柴一点就燃着了,昏黄摇曳的光芒,就这样温暖着我们的童年。夜深的时候,面对这样一盏摇曳的灯火,仿佛可以跟古人促膝而谈,读一点诗词,雅兴随之而起,如果能翻阅几则“聊斋”,或许更增加一些古奥之趣,可惜,当时年纪小,只认识李白的铁杵、王冕的荷花!最温暖的当然不是这摇曳昏黄的灯光,而是灯光下两个相对的人影,一老一少,祖孙两人从“人初静”,守到夜更深,守着永夜,守着灯火,守着长长的一段祖孙相牵系的深情记忆,那是祖母无怨的爱,无尽的心,所有的怀念都从这样温馨的画面进入、泛起当灯芯烧黑了,我们用个小竹片剔亮它,挑灯夜战原来就是这样的啊!那情景仿佛剪烛西

170、窗一般,灯芯越烧越长,就要用小剪刀剪除碳化的那小小一截,光,就更亮了!煤油灯的火焰很容易将墙壁、屋梁熏黑,因此悬挂的地方一直是固定一处,不随便改换,以免房子到处留下乌黑的油烟。那样的煤油灯,我们家好像只有三盏,人在客厅的时候,灯随我们在客厅,夜读如果是在祖母的房间,灯就随着我过去。有时,书读到一半,要到客厅拿东西,那得提着灯过去,脚步不能太急,免得走路的风息将灯吹熄。不知你是否记得我们家是土埆厝?风随时可以从破落的竹篾片之间随意进出,风大的时候,我们就得一手举灯,一手遮风护火,步步为营,仿佛临深履薄的人,战战兢兢。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在那样的灯火下,一切都荡漾着温馨。虽然,煤油灯有效的亮

171、度不过是一两尺而已,那样的光晕却是不灭的永恒之火,一直亮在童年的心中。多少风与云吹送过去了,我们长大了,家里安装电灯了,刚开始,我们只要五烛光的灯泡,五烛光的亮度刚好模拟煤油灯的古意,却免除了油烟的熏染、风动的闪烁,那样笃定而拘谨的五烛光灯泡,是我们使用“电火”的第一步。此后,四十烛光、六十烛光的灯泡陪伴着我们成长,日光灯一到,黄光从此成为白光,那又更向前跨过了一步,这时,伴读的祖母早已回到天上去了,惨白的日光灯下总觉得缺少了昔日那份盈满的温馨,总觉得身边嘘寒问暖的声音就这样沉寂了下去,我怅怅然在良好的灯光下写作。继之而来的美术灯、霓虹灯,将我们的家、我们的城装扮得更美,耀眼、闪烁的灯,增添了

172、一些妖媚,每个家、每个众人进出的地方,都安装了无数的、千奇百怪的灯,入夜以后的都市和乡村,比白天更多了一些新奇和眩惑。有一次,我从华冈上望向台北,万家灯火里哪一盏是为我而开的?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四十年了,从摇曳昏黄的煤油灯下,我们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坐在讲求爱眼照明的桌前,如果祖母还在,那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境?我常有一个奇怪的想法,在一个万灯闪亮的夜晚,陪祖母静静欣赏这一些光影缤纷!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有删节)注:祝融、回禄:传说中的火神,借指火灾。土埆厝:台湾的一种民居。1.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173、?(6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回归原文,细致地描写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的段落集中在37段,“细致描写”的作用也可以反过来思考:如果不写这些内容将会怎样?很明显对于当代人来说,首先是生疏无生活体验,所以详写就可以使读者认识更真实,更具体,也自然可以提高兴趣;另外联系主旨与其中夹杂的议论抒情语句可知,其中包含了作者的深切怀念之情。参考答案:寄托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深切留恋和怀念;使童年的生活更真实、具体、可信、可感;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有助于对作者感情的理解。(意思对即可)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1)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2)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

174、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要注意句中的关键词的含义,如(1)句中的“累世的家产”,几代人积累、护卫的产业自然珍爱有加,比喻中突出了煤油灯的宝贵;联系主旨,“那情景”也包含着对过去生活的珍惜与怀念。(2)句中“喃喃自语”表明我的怅惘,“在无边的夜里迷失”联系语境也可以明确获知表面词义后的深意。参考答案:(1)即使是普通的煤油灯,在那个年代里也是很宝贵的;灯下的温馨和苦读,是更值得珍惜的人生的宝贵财富。(2)曾经拥有的灯下的温馨已经逝去,“我”有一种不知身在何处的怅惘;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失去了一些美好的东西,未免使人有些许遗憾。3.文章在人称的使用

175、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涉及的是人称使用的特点及作用,原文第一人称进行叙述回忆,第九自然段加入第二人称。第一人称的作用具有亲切的感觉,利于作者叙事与抒情;第二人称则便于直接呼告,有助于思想感情的表达。参考答案:(1)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偶尔插入第二人称,构成两种不同人称的相互交叉。(2)不同人称的运用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气氛,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便于读者对文意的理解和把握。4.文章最后一段说:“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综观全文,灯火在作

176、者心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6分)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寻找原文中表达作者对“灯火”的情感的语句。综观全文,可以根据以下语句解读本题:第二段“生命的意义就是它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第十二段“那样的光晕却是不灭的永恒之火,一直亮在童年的心中”;第六段“祖孙两人守着长长的一段祖孙相牵系的深情记忆所有的怀念都从这样温馨的画面进入、泛起”;第五段“夜深的时候读一点诗词”,第十四段“伴读的祖母我怅怅然在良好的灯光下写作”,当年的夜读促成了今天的写作。参考答案:灯火让作者不时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它是作者人生中的“永恒之火”;灯火下的祖孙相牵,使作者贫穷的童年生活变得温馨

177、而富有诗意;作者的成长离不开灯火下的夜读,这是作者人生的重要一步。十四、(2009江苏,五,23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4题。上善若水张笑天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

178、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而2 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

179、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

180、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好在都江堰有。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美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1.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结构,把握思路

181、的能力。问题落在开头,但答题应放眼文章全局。从内容上说,开头三个问题应是本文着力解决的问题;从结构上说,开头的问题引领了全文。参考答案: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2.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6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问题落在第段中的一句话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么说了之后,随后就阐述其中理由第段后几句、第段、第段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都江堰是“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的理由。参考答案:因为都江堰的建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涝旱”;功效长

182、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表达技巧鉴赏的能力。本文是以都江堰为写作对象的文化散文,既要实写都江堰,更要挖掘其精神文化内涵,在表达技巧上就不会是单一的记叙、描写。故本文中既有清晰的叙述、精当的白描,有拟人、比喻、设问等修辞,也有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有虚实结合、想象等手段,有引用、对比、例证等论说方法。但必须在众多表达技巧中判别哪些才是本文中的最具表现力的手法。从对主旨的表现力看,主要手法有三:叙述、议论和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结合,古今对比、借古讽今,由实入虚、虚

183、实结合。参考答案:采用叙述、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善”的思考。4.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有哪几层深意。(6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概括作者对“上善若水”阐释,还应回到文章思路中:第段,作者先阐释“何为上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不与万物竞高下,是为上善;至段,作者以李冰的事迹为例,阐释“孰为上善之人”;至段,作者以李冰及其后继者来鼓励现代人,向人们提出“做上善之人、做上善之事”的希望。参考答案: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不与万物竞高下,是为上善。都

184、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继者可谓上善之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模拟试题A组2013年新课标高考模拟题选粹一、(浙江一级重点六校联考)阅读下文的文字,完成第13题。哑巴与春天迟子建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笤帚,悠然扫着大地的积雪。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变薄了。这时云雀来了,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悠然重现,嫩绿的草芽顶破向阳山坡的腐殖土,达子香花如朝霞一般,东一簇西一簇地点染着山林,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 我的童年春光记忆,是与一个老哑巴联系在一起的。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们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

185、的羽翼一样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没人记得他的本名,大家都叫他老哑巴。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出奇地黑,出奇地瘦,脖子长长的,那上面裸露的青筋常让我联想到是几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匐在那里。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一早一晚的,常能听见他铡草的声音,嚓嚓嚓,那声音像女人用刀刮着新鲜的鱼鳞,又像男人抡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我和小伙伴去生产队的草垛藏猫时,常能看见他。老哑巴用铁耙子从草垛搂下一捆一捆的草,拎到铡刀旁。本来这草是没有生气的,但因为有一扇铡刀横在那儿,就觉得这草是活物,而老哑巴成了刽子手,他的那双手令人胆寒。我们见着老哑巴,就老是想逃跑。可他误以为我们把草垛蹬散了,他会捉我们问责,为了表示

186、他支持我们藏猫,他挥舞着双臂,摇着头,做出无所谓的姿态。见我们仍惊惶地不敢靠前,他就本能地大张着嘴,想通过呼喊挽留我们。但见他喉结急剧蠕动,嗓子里发出“呃呃”的如被噎住似的沉重的气促声,但他却说不出一句话来。老哑巴是勤恳的,他除了铡草、喂牲口之外,还把生产队的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冬天打扫的是雪,夏天打扫的是草屑、废纸和雨天时牲畜从田间带回的泥土。他晚上就住在挨着牲口棚的一间小屋里。也许人哑了,连鼾声都发不出来,人们说他睡觉时是无声无息的。老哑巴很爱花,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到了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栏装点出了生机,还把蜜蜂和蝴蝶也招来了。就是那些过路的人见了那些花

187、儿,也要多望上几眼,说,这老哑巴种的花可真鲜亮啊,他娶不上媳妇,一定是把花当媳妇给伺候和爱惜着了!有一年春天,生产队接到一个任务,要为一座大城市的花园挖上几千株的达子香花。活儿来得太急,人手不够,队长让老哑巴也跟着上山了。老哑巴很高兴,因为他是爱花的。达子香花才开,它们把山峦映得红一片粉一片的。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晚上,社员们就宿在山上的帐篷里。由于那顶帐篷只有一道长长的通铺,男女只能睡在一起。队长本想在通铺中央挂上一块布帘,使男女分开,但帐篷里没有帘子。于是,队长就让老哑巴充当帘子,睡在中间,他的左侧是一溜儿女人,右侧则是清一色的男人。老哑巴开始抗议着,他一次次地从中央地

188、带爬起,但又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被按回原处。后来,他终于安静了。后半夜,有人起夜时,听见了老哑巴发出的隐约哭声。从山上归来后,老哑巴还在生产队里铡草。一早一晚的,仍能听见铡刀“嚓嚓嚓”的声响,只不过声音不如以往清脆,不是铡刀钝了,就是他的气力不比从前了。那一年,他没有在场院的围栏前种花,也不爱打扫院子,常蜷在个角落里打瞌睡。队长嫌他老了,学会偷懒了,打发了他。他从哪里来,是没人知道的,就像我们不知他扛着行李卷又会到哪里去一样。我们的小镇仍如从前一样,经历着人间的生离死别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地绽放,依然有接替老哑巴的人一早一晚地为牲口铡着草料,但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189、。原来这小镇是少了一个沉默的人 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1.理解文中“积雪”的含义。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中重要词语的理解。首先回归原文,开头部分“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积雪就变薄了”,此处“积雪”肯定为表面意;结尾部分“我们的小镇仍如从前一样,经历着人间的生离死别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可以看到,此处“积雪”有了深意,联系文章主要内容和主旨可以看出是喻指“人性的冷漠”。参考答案:(本义)自然界积雪;(喻意)人性的冷漠。2.老哑巴的“春天”指的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要词语的理解。与上题相似,“春天”也有两层含义,只是要注意限制语“老哑巴的”,回归原文,关注文中老哑巴的经历:

190、“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有一年春天,听见了老哑巴发出的隐约哭声”。联系主旨,可以清晰地理解含义了。参考答案:两层含义:(本义)季节的春天;(寓意)老哑巴所期待的美好的生活良好的生活环境,平等的生活权利,有尊严的社会地位。3.第三处写达子香花有什么作用? 解析:作品以达子香花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脉络清晰,行文自然。第二段中首次出现,达子香花的开放是春天来临的标志,它是“我”对童年春光回忆的重要元素,对引出老哑巴起了重要的铺垫作用。第六段中两次出现,是老哑巴命运发生变化的重要契机,美丽的达子香花,见证了爱花的老哑巴在众人眼中的可有可无的悲惨命运。第七段达子香花再次出现,既呼应了前

191、文,又形成强烈的映衬,美丽的达子香花依旧,而老哑巴却已在众人的冷漠和歧视中消失了,表达了“我”对老哑巴的怀念。参考答案:结构上,与前文呼应;内容上,花在人非。(达子香花依然绽放,老哑巴的生活却彻底改变);感情上,作者借花表达对老哑巴的同情;主题上,引发读者对人性的思考,深化主题。二、(山东重点名校金考卷)阅读下文的文字,完成第14题。雾中的村庄苏作成我好想到城市近郊去看看冬季状态下的村庄。尽管天气微寒,但天空的那一枚太阳,还是给了我温暖。吃过早点,我就开始了我的“短程旅行”。然而,还没有从城东走出城市,太阳就淡成了一片圆形的白纸。继而闪一下,便和天空融成了一块。从而,我就确定了这边起了浓雾。走

192、入郊外的村庄,雾还真的来得气派。在一处废墟附近,我停了下来。我不知道为什么产生了一种恐惧。骤然像进入了童年,甚至有了一种像回到了母亲子宫的那种感觉。我是在梦中吗?我蹲了下来,路边的几棵狗尾草却站在陌生的季节静悄悄地摇动它们的身子。几声虫鸣和移动的影子似的鸟啼,显然也无力撑开这种来得奇异的浓雾。一棵树,挂了些枯叶,面对压抑,脱去了生动,只留下梦一样的剪影。我知道,如果不是城里的汽车声穿透了村庄,我真不会相信不是在梦中。然而,整个城外的村庄,乃至整个世界,只剩下了孤独的我。附近的田野,只有几畦白菜,在尽力地往我的目光和感知中伸出它们的存在,我脚边的一种野草,静静地匍匐,仿佛领受了上级的潜伏命令,一

193、种粉红的米粒大小的花,成了它们警惕的耳朵。在野草的附近,一些开着黄花的菜,全身披挂从深夜走来的露水,也安静着,计划着。一种植物已枯掉了叶子和身子,却依然开出一种像细丝棉似的花球,带着寒冬的眼泪,为丢失的时光伤感。就在左边附近,一个台阶举起的小小寺庙,淡成了一帧历史照片,也在静听尘世的声响。紧挨着它的一棵棕榈树,执拗地让干渴的绿色在暗色中坚守。在东边的雾中突然有了一枚银币闪动,就像某个官吏蛮横的眼神,那是太阳,瞬息它又被雾推开和融化了。雾不让我看到太阳的挣扎,我也听不到太阳挣扎的声音。然而,我很快喜欢了这雾。雾淹没了城市,淹没了村庄,淹没了我,淹没了无数的思绪、野心和贪婪。雾真是一个高明的艺术家

194、,雾精简了这个世界,雾精简了这个村庄。这个世界,这个村庄在此时此刻成了精品:仅仅留下了一段道路,一些忘记了季节仍然开着花的无名野草,一些菜园,一些废墟,一个寺庙,一个空间,几个被季节抹黑的菜棚的木架,两三个农家院子的轮廓,几个交流的人的声音,几声顽皮孩童的哭叫,几个脚步的声响,和孤独的我的躯壳和思考。那一个白纸的圆在村庄的一处又闪了一下。我疑心它是另一个世界不怀好意的使者,它更像是我所在世界的一个威力无比的漏洞。我开始欣喜的这个世界,到底有没有力量来堵塞这个漏洞?我感到我的躯体开始变热。我返身朝东边看了一下,那圆的白纸,在雾中已然光亮起来了。很快,越发亮起来的太阳光线,让城市这一面的雾开始后退

195、,那雾竟然闪出一种好看的蓝光。有一座楼房的几排窗口,光鲜地露出了脸。我知道城市很急切地想将雾中的村庄纳入它的视野和地盘。鞭炮声,车子的喇叭声,街道的嗡嗡声,成了城市的帮手。我明白我很快又会被城市逮住,成为一个城市人。河边的一棵树,挺立着,似乎做好了面对现实的准备。然而村庄仍然懒在雾中,没有完全起身,我知道村庄的心事,我也同情村庄的心事。不久,城市露出了贴近村庄的更多的建筑,在散开了的雾中,清瘦着,精神着。有几个农民在田野走动,一个还扬起了锄头,然而我明白,他再怎么努力往下挖,也无法将那渐行渐远的世界留下,挖一锄,挖两锄,挖三锄,乃至挖一千锄,也只是枉然。然而,我真心祈祷,雾中村庄的灵魂,能够变

196、成城市的音符。(选自2012年第9期散文百家)1.请结合全文概括雾中的村庄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答题区间,然后寻找答题区间中明确的标志性语句,如“静悄悄地摇动它们的身子”“我脚边的一种野草,静静地匍匐”“也安静着”“我真不会相信不是在梦中”等可以体现安静、梦幻的特点;由“雾精简了这个世界,雾精简了这个村庄”“这个村庄在此时此刻成了精品”等可以得出简约、精致的特点;由“雾中的村庄是有灵魂的”“我知道村庄的心事”等可以看出村庄是有灵魂的这一特点。参考答案:安静,如梦幻一般。简约,精致。有灵魂。2.文章第段画线部分写了雾中的村庄的景象,请分析其表达特色。 解

197、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要明确表达技巧,阐释表达效果,从语句与上下文的关系等方面入手。如本题,考生首先可明确画线部分的景物的位置关系,其次可分析写景的视听角度,最后还要结合作者的主观感受来分析景物的特色。参考答案:由近及远,层次清晰;视觉听觉相结合,多角度丰富地体现了雾中的村庄的宁静、精致;用细节描写写出作者的感受,衬托了雾中村庄的静谧,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3.文章不仅写了雾、村庄,还写了城市,这样写有怎样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解答本题,应从文章的写作对象的地位来入手,考生首先要明确本文的主要写作对象是村庄,写次要对象城市是为写村庄服务的,两

198、者的关系往往是对比或反衬,这样关键点就找到了,然后再联系相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来组织答案。参考答案:以鞭炮声、汽车声等突出了城市的喧嚣,与乡村的宁静形成对比,体现了城市对乡村的宁静氛围的破坏;表达了作者对乡村文化未来的忧虑。4.文章最后一句话“我真心祈祷,雾中村庄的灵魂,能够变成城市的音符”有何深意与作用?试作探究。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能力。这是一道探究题,考生需要熟悉此类探究文句深意与作用类试题的答题要点,即从内容、结构、作者的情感态度等方面去回答。要特别注意,这是文章的结尾,结尾一般会有揭示主题、深化主旨的作用。探究题的解答,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选择探究点要依据题干要求,否则,答案就

199、会不合题意。二是探究要依据文本,探究过程中,提出观点,要从文本出发,即便是写自己的感受,也要以文本内容为基础。三是答案分层次,观点要简明,分析要具体,层次要清晰。参考答案:内容上,“雾中村庄的灵魂”就是乡村的自然宁静的趣味,这句话表明作者希望村庄与城市两种文明融合,希望村庄的自然和谐宁静的气氛能够成为城市的一部分。结构上,呼应开头,总结了全文。在情感主旨上,揭示文章的主旨,升华了内涵,表达了作者的期盼。三、(衡阳八中高三第六次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寂寞龙应台(1)我曾经坐在台北市议会的议事大厅中,议员对着麦克风用狼犬似的声音咆哮,官员在挣扎解释,记者的镁光灯闪烁不停,语言的剑

200、道在政治的决斗场上咄咄逼人,刀光夺目。我望向翻腾暴烈的场内,调整一下自己眼睛的聚焦,像魔术一样,“倏”一下,议场顿时往百步外退去,缩小,声音全灭,所有张开的嘴巴、圆瞪的眼睛、夸张的姿态、拍打桌子的扬起的手,一瞬间变成黑白默片中无声的慢动作,缓缓起,慢慢落(2)我坐在风暴中心,四周却一片死静,这时,寂寞的感觉,像沙尘暴的漫天黑尘,以鬼魅的流动速度,细微地渗透地包围过来。(3)我曾经三十天蛰居山庄,足不离户。坐在阳台上记录每天落日下山的分秒和它落下时与山棱碰触的点的移动。有时候,迷航的鸟不小心飞进屋内,拍打着翅膀从一个书架闯到另一个书架,迷乱惊慌地寻找出路。(4)在特别湿润的日子里,我将阳台落地玻

201、璃门大大敞开,站在客厅中央,守着远处山头的一朵云,看着这朵云,从山峰那边慢慢飘过来、飘过来,越过阳台,全面进入我的客厅,把我包裹在内,而后流向每个房间,最终分成小朵,从不同的窗口飘出,回归山岚。(5)冰箱永远是空的。好朋友上山探视,总是带点牛奶面包,像一个社会局的志工去探视独居老人。真正断炊的时候,我黄昏出门散步,山径边有农人的菜田,长出田陌的野菜,随兴拔几把回家,也能煮汤。(6)夏天的夜空,有时很蓝。我总是看见金星早早出现在离山棱很近的低空,然后月亮就上来了。野风吹着高高的树,叶片飒飒作响。老鹰独立在树梢,沉静地看着开阔的山谷。我独立露台,俯视深沉的老鹰。(7)我细细在想,寂寞,是个什么状态

202、?寂寞,该怎么分类?(8)有一年的十二月三十一日晚上,朋友们在我的山居相聚,饮酒谈天,十一时半,大伙纷纷起立,要赶下山,因为,新年旧年交替的那一刻,必须和家里那个人相守。朋友们离去前还体贴地将酒杯碗盘洗净,然后是一阵车马启动、深巷寒犬的声音。五分钟后,一个诗人从半路上来电,电话上欲言又止,意思是说,大伙午夜前一哄而散,把我一个人留在山上,好像他说不下去。(9)我感念他的友情温柔,也记得自己的答复:“亲爱的,难道你觉得,两个人一定比一个人不寂寞吗?”他一时无语。(10)寂坐时,常想到晚明张岱,他写湖心亭:“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

203、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11)深夜独自到湖上看大雪,他显然不觉寂寞寂寞可能是美学的必要。但是,国破家亡,人事全非,当他在为自己写墓志铭的时候呢?(12)“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笑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13)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疏莨,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14)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

204、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或许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吧。1.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老鹰独立在树梢,沉静地看着开阔的山谷。我独立露台,俯视深沉的老鹰。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语言的艺术能力。赏析的关键是审读语句,分析并提炼语句的表达特点。第一句是拟人修辞,将老鹰人格化了,从“沉静”“独立”等关键词中可以揣摩出作者的写作意图。第二句与第一句句式相同,可见作者是把老鹰自比,把自己的人生态度附着在鹰身上了。参考答案: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老鹰人格化了,它如同沉静、深沉的自然界智者。作者对老鹰的关注,也是把自己所推崇的独立、冷静的人生态度附

205、着在老鹰身上了。2.简要概括第一、二段的内容,并简析它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段内容与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第一问概括较易,第二问中关键词“全文”“结构”“作用”明确提示要打开思路,从全文角度分析;从语句在文中的位置看,开头一般与题目、下文相关联。参考答案:内容:通过刻画“我”在议事大厅所见到的场景,突出身处热闹、嘈杂中“我”的寂寞感受 。作用:呼应文章标题“寂寞”,同时引出下文,与下文我在山中的独居、安静生活形成对比。3.文章后半部分,作者联想到张岱,并引用其文章、墓志铭的意图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一般说,散文中语言分两类:一类是议论抒情式

206、的抽象观点句,一类是记叙、描写、说明类的佐证句。后者多为前者服务,文中引用部分即为后者。至于分析意图还要回归原文,由引文(张岱写湖心亭的句子)后的“他显然不觉寂寞”一句可以看出作者用意在于表明独处不觉寂寞。由引其墓志铭后“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句知作者进一步拓展了寂寞的意蕴。参考答案:(1)联想张岱,巧妙地回答了之前作者细想的“寂寞,是个什么状态?寂寞,该怎么分类?”的问题。(2)同时把朋友离去后的自己和冬夜独自赏雪的张岱进行类比,同是独处而不觉寂寞。(3)引用张岱墓志铭则进一步拓展文章的意蕴:寂寞也是历尽沧桑,无法言说。同时引用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文学色彩。4.文章最后提到“有一种寂寞

207、,也许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作者对这种寂寞持什么样的态度?试列举相关人物或实例谈谈你对这种“寂寞”的理解。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主旨的探究。题目有两问,第二问中“这种寂寞”是审题关键,也就是要求考生从作者意图方面认识“寂寞”。在回答问题时,组织答案要有条理,有理有据。参考答案:作者对此持肯定的态度。这种寂寞指的是潜心于自我的心灵世界,执着于精神的追求(或“信仰的追求”)时的一种心理体验,这种心灵的寂寞与凡尘俗世是有一段距离的,是一个人修炼人生境界的过程。即使在一个孤立的空间,别人看起来很寂寞,但修行者自身却觉得很充实、安定。例如“板凳坐得十年冷”的那些常年守在实验室里的科研者,常年静坐书

208、斋的学者,那些修行的宗教信仰者四、(武汉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离我最近的草李玉良家乡的田野,生长着一种我不喜欢的草叫沙蓬。村里那些乡亲,几乎都不喜欢这种草。冬去春来,有一些草,从地上针尖尖似的冒出来,沙蓬也以绿的姿态出现。只要有土的地方,它都会生长。看样子,沙蓬的生命很顽强,它不但长在远离农田的贫瘠土地,还和别的一些草长在近距庄稼的地畔,甚至长在肥沃的地里,与庄稼分享农人撒在地里的汗水和肥料。沙蓬露头不久,葳蕤的茎秆就长出与银针相反的绿针。那时候,它是嫩嫩的、绵绵的、软软的,没有锋芒。放学后,奶奶交给我拔猪草的活,我快乐得如鸟儿一样,提着筐子,跟几个伙伴出去了,不屑多长时间,一筐

209、子嫩沙蓬提了回来,奶奶把大部分沙蓬留给猪吃,再拣一把,用清水洗了,给我做菜饽饽。现在想起来,奶奶当年做的那些菜饽饽 ,是乡村最好的美味。挨过春天,甜苣苦苣抽出茎秆,开出黄花之后,沙蓬也长高了,也长硬了。可以说,它是地上生长的一种异样的草。夏末季节,这种草蓬炸成箩筐般大,它不再是破土而出时那种娇嫩劲儿,而是浑身长刺,锋芒毕露,不但人不可伸手触摸,连牛驴骡马也敬而远之。大自然的草,各有各的形象,有的迎风而立,有的见风就倒,特别是沙蓬,经不住秋风吹打,在白天,也在晚上,以球形的姿态,被风追赶着到处跑。小时候,在乡村的日子里,是沙蓬撵着我长大的。这几年,我在铁路上干活,每天出去,都能见到沙蓬,铁道的路

210、肩上,走多长的路,它们从不会在我眼前消失。这一天只要风大,它们有时跑在你前面,有时抱成一团,拦住了你的去路,有时在你身后拼命地追赶,火车在铁道上跑,它们在铁道下面跑。那天,我看到一个独特的景象:一大群沙蓬站在护网外,如天真而又充满幻想的孩子,好奇地看着急驶的火车。还有很多沙蓬,有的跑到山洼,有的跑到水沟,它们在背风的地方躲避着,好像跑得有点累了,歇在了那里。终于在这一天,我改变了对沙蓬的看法,沙蓬不能迎风而立,是它的天性使然,它只能在风来临时选择逃跑,至于它最终的结局,对于我们并不重要,它的宿命是一岁一枯荣。在我看来,百草中最数沙蓬脆弱。我发现,乡村那些老百姓和我们这些外出打工的人,跟沙蓬一样

211、,都是弱势群体,一生就这样奔跑着忙碌着,我们干活有时是漆黑的夜晚,有时是天刚破晓的黎明;有时在阳光炎炎的烈日下,有时在飘飘洒洒的雨中,有时在鹅毛飞落的雪天。无论多么辛苦,我们都无怨无悔。人跟沙蓬走得是那么近,有时候,人的一些作为,都被沙蓬看在眼里。有一群人在挥汗如雨地干活,为什么有一个人站着不动,还指手画脚地骂他们,不能好好说吗?那天,我也在这群人中干活,看到了这些沙蓬,也听到了它们的话。有一名临时工,听到那个人的辱骂后,平心静气还了两句,就被开除了。一旁的沙蓬,埋怨他不该像它们一样锋芒太露。长刺的沙蓬,注定命运好不到哪里,因此我怀疑它们还是当年在铁路边看到的那群沙蓬吗?还是说,童年的沙蓬一到

212、成年就注定会以另一种姿态呈现?我想到了鲁迅故乡里的闰土,少年时的机灵、自由,与中年后的木讷、顺从,这难道就是造物的杰作吗?但不管怎样,它的确离我很近,近得我能嗅到它的味道,捧着它的灵魂,并期待在这个寒冷的日子,再次与它相逢。1.结合全文,概括作者起初不喜欢沙蓬的原因。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首先要明确答题区间,文章第段有一句“终于在这一天,我改变了对沙蓬的看法”,这表明前面讲的是与不喜欢沙蓬相关的内容;然后寻找文中的标志性语言,如“与庄稼分享农人撒在地里的汗水和肥料”“不但人不可伸手触摸,连牛驴骡马也敬而远之”等。参考答案:与庄稼争夺肥料,需要农人费力消除。浑身长刺,锋芒毕

213、露,让人无法接近。经不住风吹,被风追赶着到处跑。2.第段画线语句写了铁路边的沙蓬,请分析其表达特色。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首先要明确表达技巧,画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是比拟,故不能单说是拟人,然后可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再联系上下文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分析。参考答案:运用了比拟的修辞,赋予沙蓬孩子的特征,使沙蓬的形象生动起来;把沙蓬比作孩子,形象地突出了沙蓬天真的特征;与上文沙蓬给作者的印象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下文作者改变对沙蓬的看法作铺垫。3.文章标题“离我最近的草”有哪些含义?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理解标题的含义,考生首先要抓住关键词,并结合上下

214、文去理解。“离我最近”表明,可以从“我”的生活经历和个人情感两方面考虑,这样,就不会遗漏要点。参考答案:与“我”童年生活最近:只要有土,它就会生长,随处可见;儿时拔沙蓬回来奶奶做菜饽饽给“我”吃。与“我”少年的工作生活最近:走多长的路,它们都不会在“我”眼前消失。与“我”成年后的状态最近:和“我”一样,属于弱势群体,都是脆弱而被践踏的。4.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想到鲁迅故乡中的闰土?试作探究。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考生需要从文章相关部分找到故乡中的闰土和沙蓬的联系,如“少年时的机灵、自由,与中年后的木讷、顺从”“还是说,童年的沙蓬一到成年就注定会以另一种姿态呈现?

215、”。然后联系上下文,寻找作者对他们的情感态度,如“它的确离我很近,近得我能嗅到它的味道,捧着它的灵魂,并期待在这个寒冷的日子,再次与它相逢”,这表明作者与它们十分亲近,对它们的命运十分同情。参考答案:作者小时候在铁路边看到的乡野中的沙蓬自由、天真、快乐,如同故乡中的少年闰土;成年后的沙蓬逆来顺受,与中年的闰土很相似。处于社会底层的人跟闰土一样,一生奔波忙碌,无论多么辛苦都无怨无悔,作者借此表达了对弱势群体命运的关注和同情。B组20112012年新课标高考模拟题选粹一、(2012黑龙江大庆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哲学家的小木屋毛萍一直心仪海德格尔的小木屋!1922年,在弗莱堡大学任讲

216、师和胡塞尔助教的海德格尔在托特瑙山购得一小块地,请人同时自己也亲自动手在那里修建了一个十分简陋的小木屋。从那时起,“托特瑙山就成了他退身于世界之外时的居所,也是他哲学思考的冲锋高地”(萨弗兰斯基语)。每当有空闲时,海德格尔就到他的小木屋去思考和工作,他的许多重要著作就是在这个小木屋里写就的。不曾有机会亲眼见见这个神奇的小木屋,但看过这个小木屋的照片,诗人王家新描述:“小木屋的背后,是苍翠古老、随着山势起伏的黑森林边缘;小屋左侧的山坡,是冬季的滑雪胜地;小屋以下及对面晴朗的远方,整个狭长幽深的谷底和点缀着三五农家乡舍的开阔山坡,则在一种磅礴的精神大气中呈现。”如此高远、幽深、宁静、孤独的居所,焉

217、能不催生哲学之“思”?哲学是孤独和宁静的学问。喧哗热闹可以讨论“在场的东西”,譬如关于经济、关于社会问题。但若要思考“不在场的东西”,譬如关于上帝、关于灵魂、关于宇宙的本源,则必须要“走你的孤独之路”,栖身于与宇宙、上帝、灵魂浑然一体的氛围里。现今要找一个高远、幽深、宁静、孤独的栖身之地谈何容易!哲学家们早已告别坐冷板凳的时代,进入一个空前喧嚣鼓噪的世界。他们满世界飞来飞去,作报告、跑课题、评奖项、发文章、出专著一个身心不能独处、不能宁静的人“不复与本源为邻”(荷尔德林语),因而也就不可能有思想!常言道,文如其人,其实,文也如境。境不幽、不静,其文也就难免流俗。故有人称,现在是“用最好的纸出废

218、书”!“哲学家的小木屋”在我已然成为一种境界、一种精神。一种如同现象学家胡塞尔那样能够长达数十年甘于寂寞、远离名利,在一种宁静退隐状态下一再献身于哲学问题的境界和精神。胡塞尔曾有近十年的时间“几乎什么也没有发表”,他把自己独立于所有的外在的东西,积聚全部的思想能量,去冲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宏大哲学理论:现象学。这要是发生在今天,一定不可思议。在量化考评风行的今天,一个教授如果十年没有成果问世,那他就只有下岗。胡塞尔有一句话,令我读后久久不能平静:“我们切不可为了时代而放弃永恒。”时代的诱惑太多了!而永恒能值几个钱?当我们困惑于时代的花里胡哨而忘记了永恒时,当我们厌倦了周围的嘈杂算计而急欲抽身离去

219、时,我们太需要一个“哲学家的小木屋”来安顿我们漂泊迷惘的灵魂!这个小木屋一定要建在乡野,最好是像海德格尔那样建在苍翠古老的森林边缘。支撑屋子的木头和板壁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屋子里简朴宁静,质朴的书桌旁陈放着一排排自己喜爱的书。小木屋的外面流淌着潺潺清泉,泉边开着不知名的野花。顺着清泉,一条小径通向森林的深处(选自散文)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在作者的眼中,海德格尔的小木屋是“神奇”的,是因为它处在古老的森林边缘。B.文如其人,文也如境,意思是说作者的性格、禀赋、情趣、喜好决定了他的文章风格,而一个人的性格、情趣等又是他所处的环境决定的。C.文章几次写到现今许多哲

220、学家、教授面临的处境和他们的行为,通过对比,突出了胡塞尔、海德格尔在宁静、孤独中积聚思想能量完成宏大哲学理论的非凡成就,突出了哲学是孤独、宁静的学问这一观点。D.钱钟书先生说:“大抵学问,是荒村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心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钱先生的“荒村野老屋”与“哲学家的小木屋”有异曲同工之妙。E.小木屋成就了主人的非凡,也因了主人的不凡而令人心仪,闻名遐迩。解析:CDA项小木屋“神奇”一是因为远离尘嚣,高远、幽深、宁静、孤独,便于催生哲学之“思”;二是因了主人的不凡而散发出一种令人景仰的磅礴的精神大气。B项“环境”不能说“决定”因素,另外文中的“境”指的是“心境”。E项“闻名遐

221、迩”在文中无据。2.文中提到“现在是用最好的纸出废书”,试结合文章内容, 说说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答题时需要结合上下文,整合作答。参考答案:一方面是现在的世界喧嚣鼓噪,环境不幽不静,诸如量化考评一类的做法,搅得人难以独立于外在东西之外;另一方面是由于很多学者经不住时代的诱惑,坐不住冷板凳,追名逐利,身心不能独处、不能宁静,致使难以产生真正的思想,作品难免流俗。3.综观全文,分析“哲学家的小木屋”这一标题的作用与所包含的深层意蕴。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内涵的能力。回答“意蕴”,要尊重文本原作所提供的全部材料。解读文本

222、时,不能断章取义,必须依据文本的全部材料,特别是关键内容。注意归纳要到位与全面。 参考答案:作用:本文是围绕“哲学家的小木屋”组织材料的,“哲学家的小木屋”在文中起着贯穿线索的作用。意蕴:暗示了哲学的重要特征哲学是孤独、宁静的学问;在喧嚣跳动的时代背景之上,竖立起一种境界与精神甘守寂寞,远离名利,宁静自守;为在花哨嘈杂的时代环境中困惑厌倦、漂泊迷惘的灵魂,提供一个理想的安顿之地(或:“哲学家的小木屋”是作者的精神家园)。4.有人认为当今的社会问题很多,哲学家应该深入社会,贴近时代,从实际出发而走向永恒,而文中引用的胡塞尔的话是“我们切不可为了时代而放弃永恒”。你认为这两种说法矛盾吗?对此,请谈

223、谈你的见解。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回答此题,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接着分别分析胡塞尔与现在有些人的观点的不同之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表明自己的观点。参考答案:并不矛盾。胡塞尔强调的是哲学研究的问题应该是宇宙、上帝、灵魂这些有永恒意义的命题,寻找的是事物本质而有永恒价值的终极答案,反对为名利、为考评而作的“研究”,哲学家不应该被眼前的利益诱惑,而应为追求永恒甘守寂寞、清贫。“有人认为”是从研究方法的层面说的,指学术研究不能脱离实际,不能不关注社会、生活,研究应服务于民生,有益于时代。两者所说的角度不同。哲学的门类很多,哲学家研究的问题不尽相同,像胡塞尔、海

224、德格尔,研究的是上帝、灵魂、宇宙的来源,必然要追求“永恒”。而研究社会、研究人生的哲学,则必须贴近生活,深入社会。两者并行不悖,但都需要甘守孤独、宁静淡泊的精神,反对汲汲于功名的浮躁与庸俗。二、(2012湖南长、望、浏、宁3月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4题。寻找疏勒河庐野我从千里外的繁华地,仆仆风尘地来到河西走廊。人道是,牧马秋风塞北,是最迷人的时节,尾随大雪而来的我,显然错过了良辰。我呢,自有我的趣味所在,倒觉得冬日里的西域,听风赏雪是诗也是画呢。当我站在白雪皑皑的大地上,足下坚冰如铁,听飞石格打有声,看风行处千里无障,心头不免惘然:广袤雄阔的雪原上,哪里有我梦中的羌笛胡笳,哪里有我思之

225、若渴的疏勒河啊!我踯躅在空荡荡的荒滩上,四处寻觅它栖身的地方,用温热的脚板,叩动它的心室,触摸它的肌肤,走入它沉沉的梦境。眼前沙草枯折,飞鸟息绝,了无半分探察的凭借。哦,疏勒河,男儿心头一条雄性的河流,你的声名就像盛世的汉唐一般辉煌,你的形迹令人想起怀素的草书、公孙娘的舞剑,还有帝王锦袍上跃跃欲动的大龙!可是你为何像羞涩的小丫怯怯地躲藏起来,为何对在旷野中回荡着的呼唤不吭不响?遥远的西天,横卧着冷面的冰山,那里不染纤尘,万籁消音,与眼前喧闹的世界有大不同,旋转的阳光下,透明的山体如绢如素,高洁的气质令观者自惭形秽。久久地凝视,竟觉得这座晶莹剔透的庞然之物,莫不是已被凝固了的大河!它高悬于苍穹之

226、下,呈引弓待发之势,随时轰然倾泻、涌流,将千里荒滩滋润一番。朔风里,雪雾一团团地弥漫开来,寒烟遮住苍凉的远山。视线里,三五黑点倏然往复,欢跃之至,羊乎?狼乎?好一群喜寒嗜雪的精灵!它们是疏勒河的宠儿,它们的灵性来自疏勒河的哺育,其美如是,其丑亦如是。天地间,佛与兽轮番演替,此长彼消,相生相克,自成一种气象。有了这般尤物,想见厚厚积雪重覆下的河流,必定不竭不亡,随天地而生,伴日月而行,有着十二分的雄浑、十二分的姿色。我漫无方向地在雪原上游走,默默地呼唤着河的芳名,心地虔敬地和它交谈:疏勒河呵,你不必为自身的弱小而难过,你是千年丝绸古道上声名赫赫的大河啊!戍关将士在你的怀抱里濯洗征衣,边塞诗人在你

227、的光影里饮酒颂月,拓荒大军在你的吟唱中屯垦耕耘。岁岁年年,星沉日起,你随着季节而荣枯,因着时代而盛衰,以坚韧的内力支撑着生命的远途跋涉!难道你今天疲惫了,衰老了,在这冬日的大雪中昏昏睡去了?黄昏中,我在雪地里见到一座孤零零的石碑。碑上,讲述了一个走失了的英雄的故事。这个年轻的女人,我很陌生,那段故事也谈不上传奇。石碑坐西向东,东方有她家乡的望日莲与青纱帐吧。我不知道,她在悄然离别这个世界时是否无忧无恨,倘若有忧,是来不及圆成一生中最温馨的梦吧;倘若有恨,是来不及向爱恋的人一吐情肠吧,如同这隐去形迹、蓄丰涵美的汤汤流水。天地空旷,小小石碑愈显得清冷,它的身后,是远处地质勘探队的一片温暖的灯火,独

228、处荒原,舍闹取静,这是它的不凡之处啊,我想到了质朴的疏勒河,想到了它不喜卖弄的品性,开化即流,封冻则止,也是这般情形。虽然我无缘一睹它的芳容,但它的魂灵分明已在我的心头永驻。不知怎的,我心里忽然有所感动,为这个走失了的女人,为这条走失了的河流。入夜,我梦中的疏勒河,在一串早春的鸟啼下萌动苏醒了,它呼喊着,挣脱坚冰的束缚,劲猛地夺路而走,把爱的乳汁洒向贫瘠的荒野。灿灿夕阳下,满河波光,梵音响动继而,我幡然警醒,耳边一阵苍凉的歌声正穿透在夜空,像宿鸟一样徘徊。远处的帐篷里,牧人们在寒冷的冬夜,煨在粪火旁饮酒,深情地唱着一匹走失的马。所有的男人都喝了好多好多的烈酒,所有陪伴着的女人都显得格外柔情。月

229、光下,大地安宁如斯,积雪下那条古老的河流圣婴一样地睡熟了。(选自百年百篇经典游记,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1.第段中说“我呢,自有我的趣味所在”,“我的趣味”是指什么?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能力。“我的趣味”是解读文章的钥匙,解答本题要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情感,还要紧密结合语境阐释。从全文角度看,很明显“我的趣味”在文首,是总领句,在这“冬日的西域”作者的所作所为从下文可知有两方面,主要是寻找疏勒河。参考答案:(1)欣赏冬日里西域特有的自然风光(或“听风赏雪是诗也是画”)。(2)寻找“我”思念的疏勒河。2.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文章的第段加以赏析。 解析:本题考查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

230、能力。首先分析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文意分析其表达效果。注意题干中“语言表达的角度”的限定。另外,在回答问题时一定要结合文本印证手法,不能简单列举手法术语。参考答案:(1)采用第二人称的手法,直接呼告疏勒河,便于抒情,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和艺术感染力。(2)采用排比的句式,同时将散句与整句有机结合,使语言表达流畅,富有气势,抒情浓烈。(3)采用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疏勒河无私的爱心和坚韧的内力。(写出其中任意二点即可)3.从全文看,疏勒河有着怎样的品性?请分条加以概括。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解读散文的首要任务是把握景物特征。正确解答本题是读懂文本的标志。解答时要注意

231、充分利用原文词语。参考答案:(1)雄性奔放,生命力顽强,有着坚韧的内力。(2)晶莹高洁,滋润万物,养育生灵,有着无私的爱心。(3)质朴刚健,含蓄内敛,不张扬,不卖弄。4.文章的后半部分写到了“走失了的女人”的故事、地质勘探队和牧人们的活动。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请对此加以探究,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本题是探究题。解答时要紧扣文章主旨,分析建立在文本内容基础上。题目是“寻找疏勒河”,后半部分内容是从另一个侧面丰富文本内容。散文中作者经常运用引用或联想的方法来丰富和拓展内容,考生在分析其作用时,关键是做到两点:一是回归原文,从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中发现其效果,二是联系文章主旨。答案:(示例一)写“

232、走失了女人”的故事,为疏勒河增添了厚重沧桑的历史感,与疏勒河相互映衬;写地质勘探队和牧人们的活动,为文章平添了鲜活的生命的律动,同时突出了西域特有的风光和人文特色,创设了一种悠远苍凉、静谧平和的意境。从而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增强了文章的意蕴。(示例二)一是从侧面突出疏勒河的质朴、含蓄、舍闹取静、不喜卖弄的品性;二是衬托出作者对疏勒河的感动、赞美和喜爱之情;三是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形散神聚,增加了西域的苍凉感和沧桑感等。三、(2012安徽淮南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跟穷人一起上路鲍尔吉原野那一次,我从油麻地去香港岛看维多利亚湾的夜景,途中步行经过一个隧道。隧道的名字已经忘记了,印象是宽亮

233、如昼。走着,目光被左壁招贴画吸引:一个风尘仆仆的汉子迎面而来。他刚毅精悍,左腿是机械假肢,肩膀有些前倾,吃力地、渴盼地向前疾行。画面正文的文字说,此人为病中的穷孩子募捐,正在旅途中。画中心有大字跟穷人一起上路。这位汉子一定走过了千山万水,不然不会有如此深邃的目光。他刚毅的表情背后掩饰着隐痛用这条假肢走,每一步恐怕都要痛。那么,如图所示,他正徒步穿越新疆的独山子、玛纳斯、一碗泉,甘肃的马莲井、黄羊镇、娘娘坎,然后经陕鄂湘粤到香港他是香港人一个忍痛的行者用假肢穿越大西北的旷野,信念像火苗一样越烧越旺,让没钱的孩子治病。照片用镀铬金属镶框,内置灯光照明,一幅连一幅延伸到前面。画面上的汉子像排队一样,

234、一个接一个向你迎面走来,昂着头,有些吃力地移脚。然后是一行比一行小的字:跟穷人一起上路。香港街头很少见到通常印象中的穷人,大家似乎衣食丰足。在这幅视觉冲击力强烈的招贴画中,“穷人”两个字竟很尊贵,关注他们如同每个人的责任。就是说,此刻我感动了,血液从各处奔涌而出,冲撞全身。我心里默念:跟穷人一起上路、跟穷人一起上路这时,耳边歌声趋近,不远的地方有一支乐队。四个淡蓝色牛仔装的年轻人在弹唱,隧道高瓦数的橙光把他们的脸庞勾勒得十分柔和。他们沉静地吟唱美国乡村歌曲,弹电贝司的女孩子很卖力,头发在肩膀上跳。他们脚下一只干草色的牛仔帽里有散钞,纸卡上写着:为脊髓灰质炎病童筹款。乡村歌曲在海底隧道回荡,宁静

235、而朴素。曲调如RICHAED MARX的风格,把渴盼压在了心里,舒展、大度而倔犟,如fools game,又如my confession。吉他、蓝色牛仔装和他们头发上金黄的轮廓,与音乐一起构成了奇妙的效果,身后招贴画上的独行者目光炯炯,简直就要破壁而出了。我想站下多听一会儿,但听众只有我一个别人扔下钱匆匆而行。我把仅有的一些港元扔进干草色的礼帽,感到轻松。这几天我被这钱弄得枯燥买东西剩下的这点钱,大件买不成,小件又不想买;还得动脑筋找打折的商店,比如“SOGO”;又要算计地铁费用等等,哪如此刻省心。乡村歌曲对爱情、忧伤和前途均有独特的诠释方式,就像枝头上的花与瓶里的花不一样,像赤脚在五月的玉米

236、地里走过,脚丫缝儿感到土壤的湿润,像衣衫带着松香味,指甲缝儿里有洗不尽的惭愧。但我把所有的钱放送礼帽之后,伫立倾听就有一些惭愧。我想有钱真是不错,隔一会儿,往那里扔点钱,再接着听。但是,把钱分几次给一个募集善款的乐队,似乎也不像话。他们并没有用目光驱人,眼神里多少还有一些谢意,感谢我目不转睛地倾听。跟港人比,我有许多时间,但仍然不能长久流连。乡村歌曲的声音离我越来越远,我用目光接过一幅又一幅的“跟穷人一起上路”,向出口走去。这时,口袋空空,我把它翻出来,像两只兔子耳朵在腿侧垂着我童年曾玩过这样的游戏。那时没有钱,口袋里是一些纸团。现在演习一遍,竟很新鲜,好像洗手套一样把自己翻过来洗干净了。(选

237、自鲍尔吉原野青草课本,河北教育出版社)1.结合文意,请你谈谈对“穷人两个字竟很尊贵”中“尊贵”含义的理解。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含义”理解一般是以语句为单位来考查的, 要注意其语境中的意义,结合语境从表面意义和深层意义(或言外之意)两个层面思考。参考答案:“尊贵”一方面是说在香港很少见到通常印象中的穷人,这儿格外引人注目;一方面是说关注这些穷人是每个人的责任,体现了人尊贵的精神与品质。2.作者在文中说被招贴画“感动”了,请分析招贴画有哪些感人之处。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相关语段内容的概括能力。作者在文中说被招贴画“感动”了是出现在文本第八

238、段:“就是说,此刻我感动了,血液从各处奔涌而出,冲撞全身。”一般而言,只要阅读前七段文字即可,将这几段涉及到招贴画的描写或介绍的文字概括出来,再稍加整理就成为答案了,注意分析的对象是“招贴画”本身,从文本看一是招贴画的画面内容让我感动,二是那张贴的方式给我的触动。参考答案:招贴画感人之处:(1)一个残疾人却心系病中孩子,为他们募捐;(2)这个人以残疾之身走过千山万水,从新疆到香港;(3)汉子虽身残,助人的信念却很坚定;(4)画面上的文字:跟穷人一起上路;(5)画面“一幅连一幅”,源源不断,象征着救助穷人的不竭的动力和不懈的追求。3.简要分析文章倒数第三自然段画线部分的表达技巧及作用。 解析:本

239、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题目已经给出赏析的角度“技巧”和“作用”,其实“作用”是多余的,因为技巧的赏析本身就包含了其表达作用(或效果)的分析。“表达技巧”是个大概念,但首先想到的还是修辞,结合文本,难度不大。参考答案:采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形象地描述了年轻人演奏的乡村音乐的艺术魅力。其演奏体现了乡村歌曲鲜活、自然、朴素的特点,深深感动着作者。4.文章题为“跟穷人一起上路”,假如改成“帮穷人踏上坦途”好不好?为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

240、审美取向做出评价”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该题是以变换标题的形式来考查对文本主旨的准确把握。作答本题,应该从主旨表达的角度切入,即改换标题会与文本的主旨不相符合(这样思维和分析最重要)。如“跟”,体现出我们应该与贫穷者一起,同心协力,积极面对,寻求解决的方法,体现出作者对贫穷者的尊重,帮扶是出于真诚;而换为“帮”有明显的强势色彩、优越感等。答案:(示例一)不好。“帮”有着明显的强势色彩,不如“跟”显得平等、尊重和真挚。另外,“踏上坦途”显示不出人们在为穷孩子募捐过程中面对贫穷与苦难的沧桑与坚毅。而“上路”可指踏上征程,既有对苦难的清醒认知,又有着果敢与勇气,含有充满信心

241、、接受挑战的意味。(示例二)好。也能体现出关爱之情,同时也符合对穷人进行帮助的实际情况。四、(2012安徽安庆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嘉峪关归去来沈天鸿明长城到此为止。祁连山却仍一脉地西去,只扔出一座文殊山,凭着山脚下呜咽的讨赖河之险,与立于北的黑山对抗。铁青着脸的黑山山脊如马鬃微露,似有伏兵万千,隐隐腾起狰狞的杀气,逼视着扼两山之间十五公里宽峡谷的嘉峪关。孤峙于嘉峪塬上、三面临戎的灰黄色的关楼却悄无声息,漠漠平沙在铅灰色的天穹下四面辐射开去,一种铅灰色的肃穆,如重重又重重难以数清的帷幕静垂大地,夹着晚来天欲雪的沉重。远远地,几匹瘦驼啃着枯黄的塞草,在沙上悠悠晃晃,逆着西沉的夕阳看

242、去,如黑黑的剪影,那牧驼的人也如一剪影,使人疑是从帷幕深处走出的历史中诱敌的兵士,一场刀光剑影,血溅枯沙的恶战爆发在即这儿是古战场,数百年前英雄系马磨剑之处,单于猎火照狼山、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地方。我们的旅行车,便是从这冥冥中仍回响着铜的嘶鸣、铁的冷啸的古战场穿过,停在关下。双脚踏踏实实地踏上嘉峪关的土地,我深深感到1986年9月里的一天,我出现在这儿纯属偶然。不论过去与未来,这一瞬间和另一瞬间都有许多选择,但偶然不容选择。偶然没有过去与未来之分,它永远是现在时。现在的关门大开。大开的关门也仍是关门,尽管再无士卒把守,我的思想,仍然已中重重埋伏。罗城,瓮城,内城,道道城墙边的埋伏者中,必有一人是

243、我未知姓名的祖先。他来自关内何处?他知道他出现在这儿也是纯属偶然吗?偶然构成人的命运。他到这儿来了,他执行了命令,他进入了阵地。通往敌楼的马道上,他和他的同伴们的脚步明明灭灭我轻轻移动的双脚,每一步都出其不意,踏在数不清的看不见的手上。汉代,在这儿设有玉石障;五代,这里设有天门关。而从明洪武五年,征虏大将军冯胜置关首筑土城算起,至今也已有六百多年了。数百年风雨,数百次血战,城墙和箭垛仍十分坚固。攻打关城的时间之纵队,在相持中与戍守者一起风化为粉。散成沙丘一片了。唯有关城无恙,挂过号角的铁钉还在那儿,被黄昏和望归的靴子磨平的石级还在那儿,甚至当年构筑关城经过精心计算、完工时仅仅多出的一块砖,也仍

244、毫无变动地呆在西瓮城“会极”门楼后边的狭窄檐台之上既往的一切,都如这块可望而不可及的砖了:多余而必须。既在当初的那儿又不在当初的那儿。这块砖就是历史。历史就是人们所记得的东西。人们记得它首先必须看到它,而能看到的砖或文字都是一种障碍,它们是让我此刻立足的嘉峪关,已绝对不是历史深处那个真正的嘉峪关了。真正的历史深处的那个嘉峪关,是卡夫卡的城堡,谁都听说过,但谁都无法进入。它永远属于几百年前的那些戍守者,他们的脚步在我身前身后杂沓,甚至就从我身躯中穿行而过,而相互毫无知觉对于他们,对于历史,我们是不存在者。历史是他们的,只有当代史才允许我们厕身其间。在我无法参与的那么多为历史所忽略了的夜晚,瓮城积

245、雪盈尺,戍守者们于怔忡中冻醒,寒风扑打关门,宇墙上传来冻脆的刁斗声春来了,而这里仍然是塞草未青,白发的戍卒于关楼的墙角下以两石相击,然后流泪听击石后发出的啾啾燕鸣那是关中春暖的燕鸣,那是家乡吴语般的燕鸣啊!如今,“击石燕鸣”作为一景传下来了,那些为历史所忽略的夜与昼则是永远地遗失了。历史忽略那些昼与夜,是因为那些日子里没有发生值得记载的战事,但那些日子这儿有活生生的人,有比在紧张激烈的战斗中可能更为丰富更为立体的人在。忽略了人的历史,分明有几分假了,历史深处的嘉峪关因这遗失,更分明有几分虚幻了。权且把它当作布景吧。我和同行的几位诗人分别照了几张相。离去的时候,车出关门,我回头隔着玻璃望了一眼,

246、蓦然发现关门外的斜坡上立有一方石碑。莫非是战死在这儿的古代将士的墓碑?不是。那是附近的一个大队书记。死去快三十年了。农民打死的。青天白日。凶手太多,反而找不出凶手。反革命凶杀案。墓碑上刻有“烈士”二字。陪同我们的诗人林染这样说。我再次回了一下头,嘉峪关已远,那块石碑更是虚渺不见了。我闭上眼睛。我这次偶然的嘉峪关之行到此为止。我的确到了嘉峪关。我确实没有到过嘉峪关。这两种说法都对。(选自散文2011.12,有删改)1.请按照空间顺序的提示用简明的语言分点概括文章内容。来到嘉峪关, 入关城游览, 离开嘉峪关,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注意在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基础上找出具体对应的段落加以提炼。参考

247、答案:(来到嘉峪关,)看见险要形势与黄昏景象;(入关城游览,)畅想守关将士生活;(离开嘉峪关,)看见一块石碑。2.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文中首段画线的句子。祁连山却仍一脉地西去,只扔出一座文殊山,凭着山脚下呜咽的讨赖河之险,与立于北的黑山对抗。铁青着脸的黑山山脊如马鬃微露,似有伏兵万千,隐隐腾起狰狞的杀气,逼视着扼两山之间十五公里宽峡谷的嘉峪关。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注意从运用的方法和表达效果等角度加以品味。所给语段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了烘托、动静结合等表达手法。参考答案: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想象丰富,让人仿佛置身战争情境。化静为动,赋予静态景物以动

248、态感,反衬下文嘉峪关的肃穆。烘托手法(衬托也可),用文殊山、黑山以及关前黄昏景象衬托嘉峪关形势险要,突出嘉峪关重要的战略地位。3.解释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意。(1)偶然没有过去与未来之分,它永远是现在时。 (2)我的确到了嘉峪关。我确实没有到过嘉峪关。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语境,抓住句中关键词,比如第(1)句中“偶然”“过去”“未来”,第(2)句中的“的确到了”“确实没有到过”等。参考答案:(1)“过去”已成为客观历史因而没有偶然性,“未来”遥不可及因而谈不上偶然性,只有现实人生因不确定因素而具有偶然性,所以“偶然”只属于现实,永远只属于现在。(2)“我”来到了

249、嘉峪关遗址,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的确到了嘉峪关”;但是“我”来到的只是已经成为历史遗迹的嘉峪关,“我”无法走进历史,无法身处嘉峪关那真实的情境,无法走进当事者的内心。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确实没有到过嘉峪关”。4.文章后半部分“离去的时候”,作者提到关外斜坡上立着的一方石碑以及背后的故事,有人说这段文字可以删去。请结合文本内容和自己的阅读经验,说说你的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能力。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要有自己独特见解。解答本题要整体把握文本结构和内容,有根据的分析后半部分与文本的关系。答案:(示例一) 这个情节是必要的。它丰富了文章内容,拓展了散文的意境,使行文跌宕多姿。文章所表达的主旨是,真

250、正的历史是历史遗迹背后的人,没有人的历史是虚假的。一块碑背后隐藏着大队书记的故事,这人物故事使碑的存在有着历史意义,因而描写一行人看见碑这个情节进一步凸显了文章主题。(示例二) 这个情节是多余的。上文描写自己偶到嘉峪关,游览关城,畅想历史上守关将士的生活,从而触发了自己对历史的感悟:真正的历史是历史遗迹背后的人,没有人的历史是虚假的。文章主旨已经在上文被充分表达,所以此情节有些多余。另外,大队书记的故事没有什么意义,与上文历史畅想的内容不协调。(观点明确,言之有据,条理清晰即可。)五、(2011湖南十二校4月第二次联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河流的秘密苏童对于居住在河边的人们来说,

251、河流是个秘密。岸是河流的桎梏。岸对河流的霸权使它不屑于了解或洞悉河流的内心,岸对于农田、运输码头、餐厅、房地产业、散步者表示了亲近和友好,对河流却铁面无情。很明显这是河与岸的核心关系。岸以为它是河流的管辖者和统治者,但河流并不这么想。居住在河边的人们都发现河流的内心是很复杂的,即使是清澈如镜的水,也有一个深不可测的大脑器官,河流的力量难以估计,它在夏季与秋季会适时地爆发一场革命,淹没傲慢的不可一世的河岸。这时候河与岸的关系发生了倒置,由于这种倒置关系,一切都乱套了,居住在河边的人们人心惶惶,他们使用一切可能使用的建筑材料来抵挡河水的登门造访,不怪他们慌张失态,他们习惯了做水的客人,从来没有河水

252、来登堂做客的准备。他们埋怨洪水破坏了他们的生活,他们没有意识到与水共眠或许该是他们正常生活的一部分。河水与人的关系被人确立,河水并没有发表意见,许多人便产生了种种误会,其实本着公平交易的原则,河流的行为是可以解释的。试想想,你如果经常去一个地方寻欢作乐,那么这地方的主人必将回访,回访是一种礼仪,水的性格和清贫决定了它所携带的礼物:水,仍然是水。河流在洪水季节中获得了尊严,它每隔几年用漫溢流淌的姿势告诉人们,河流是不可轻侮的。然后洪水季节过去了。如果你站在某座横跨河流的大桥上俯瞰秋天的流水,你会注意到水流的速度和热情足以让你觉得震撼。那是野马的奔腾,是走出囚室的思想者在旷野中的一次长篇演讲,那是

253、河流对这个世界的一年一度的倾诉。它告诉河岸,水是自由的不可束缚的,你不可拦截不可筑坝,你必须让它奔腾而下;河流告诉岸上的人群,你们之中,没有人的信仰比水更坚定。河流的信仰是海洋,多么纯朴的信仰啊,海洋是可靠的,它广阔而深邃的怀抱是安全的,海洋接纳河流,不索香火金钱,不打造十字架,不许诺天堂,它说,你来吧。于是,河流就去了。谁能有柔软之极雄壮之极的文笔为河流谱写四季歌?我不能,你恐怕也不能。谁能有锋利如篙的文笔直指河流的内心深处?我没有,恐怕你也没有。我说过河流的秘密不与人言说,赞美河流如何能消解河流与我们日益加剧的敌意和隔阂?一个热爱河流的人常常说他羡慕一条鱼,鱼属于河流,因此它能够来到河水深

254、处,探访河流的心灵。可是谁能想到如今的鱼与河流的亲情日益淡薄,新闻媒体纷纷报道说河流中鱼类在急剧减少,所有水与鱼的事件都归结为污染,可污染两个字怎么能说出河流深处发生的革命,谁知道是鱼类背叛了河流,还是河流把鱼类逐出了家门?现在我突然想起了童年时代居所的后窗。后窗面向河流请容许我用河流这么庄重的词语来命名南方多见的一条瘦小的河。这样的河流终日梦想着与长江黄河的相见,却因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而抱恨终生,因此它看上去不仅瘦小而且忧郁。这样的河流经年累月地被治理,负担着过多的衔接城乡水运、水利疏导这样的指令性任务。河岸上堆积了人们快速生产发展的房屋、工厂、码头、垃圾站,这一切使河流有一种牢骚满腹自暴自

255、弃的表情。当然这绝不是一种美好的表情让我难忘的就是这种奇特的河水的表情。从记事起,我从后窗看见的就是一条压抑的河流,一条被玷污了的河流,一条患了思乡病的河流。它怀有敌意,它在拒绝作为一条河的责任和道义,看一眼春天肮脏的河面你就知道了,河水对乱七八糟的漂浮物持有一种多么顽劣的坏孩子的态度:油污、蔬菜、塑料、死猫,你们愿意在哪儿就在哪儿,我不管!我记得在夏季河水相对洁净的季节里,我曾经和所有河边居民一样在河里洗澡、游泳。至今我还记得第一次在水底下睁开眼睛的情境,我看见了河水的内部,看见的是一片模糊的天空一样的大水,与你仰望天空不同的是,水会冲击你的眼睛,让你的眼睛有一种刺痛的感觉。这是河流的立场之

256、一,它偏爱鱼类的眼睛,却憎恨人的眼睛人们喜欢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河流憎恨的也许恰好是这扇窗户。河流的心灵漂浮在水中,无论你编织出什么样的网,也无法打捞河流的心灵,这是关于河流最大的秘密。多少年来我一直难以忘记我老家一带流传的关于水鬼的故事,我一直相信那些湿漉漉的浑身发亮的水鬼掌握了河水的秘密。原因简单极了,那些溺死的不幸者最终与河水交换了灵魂,他们看见了河水的心灵,这就是水鬼们可以自由出入于水中不会再次被溺的原因,他们拿到了一把钥匙,这把钥匙能够打开河流的秘密之门。水鬼如果是人类的使者,那他们一定背叛了人类,忠实于水了,他们不再上岸是为了保持河流的秘密。水鬼已经被水同化,如今他们一定潜伏在河流

257、深处,高昂着绿色的不屈的头颅,为他们的祖国发出了最后的呐喊:岸上的人们啊,你们去征服月球,去征服太空吧,但是请记住,水是不可征服的。1.作者为什么说“它偏爱鱼类的眼睛,却憎恨人的眼睛”,请联系语境,解说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文中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能力。体会语句含意,首先要确定该语句在文中的位置,然后根据在文中的位置,确定其答题范围。本题该语句在第四段的结尾,是用形象的语言来对上文内容的一个概括性的结论。题干要求解说原因,由原文“这样的河流经年累月地被治理,负担着过多的衔接城乡水运、水利疏导这样的指令性任务这一切使河流有一种牢骚满腹自暴自弃的表情”等语句可推知其原因。参考答案:人们给河流过多

258、指令性任务(河岸上堆积了房屋、工厂、码头、垃圾站),人们随意践踏破坏河流(在河面上丢弃废弃物);以致河流变得牢骚满腹自暴自弃,对人怀有敌意,拒绝作为一条河的责任和道义。2.文章最后写了水鬼的故事,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作品结构思路的分析能力以及探讨写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抓住所写“水鬼”的语段,概括分析其语段的意思,结合文意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本文涉及水鬼的文字是在最后两段,一段写水鬼掌握了河水的秘密,一段写水鬼背叛人类而忠于水,并且“高昂着绿色的不屈的头颅”“为他们的祖国发出了最后的呐喊”,由此可知,神秘莫测的水难以征服,水也有自己的尊严,让人敬畏。参考答案:烘

259、托河流的神秘莫测,并说明河流的秘密是难以彻底探究的;也暗示河流是有尊严的,是令人敬畏的,是不可征服的。3.结合全文,你认为“河流的秘密”是什么?请分三条概括。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主题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阅读全文,概括出每段的意思;其次,要抓住作者抒发情感和表现态度的关键语句,加以概括。如文章第二段写了河水无拘无束的涨溢与人类想尽一切办法“抵挡”的关系,透露出了水是自由的不可束缚的。再如关键语句,第三段中“河流是不可轻侮的”“水是自由的不可束缚的”“ 你们之中,没有人的信仰比水更坚定。河流的信仰是海洋,多么纯朴的信仰啊”,第五段中“ 也无法打捞河流的心灵”,第六段中“高昂着绿色的不屈的

260、头颅”等,根据这些关键语句即可概括分析出答案。参考答案:(1)自由而不可束缚;(2)有独立的坚定的信仰;(3)有尊严不可轻侮,不可征服;(4)神秘而难以彻底探究。(写出其中3条即可)4.作者说“其实本着公平交易的原则,河流的行为是可以解释的”,你认同他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理解。读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以及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探究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本句话在文中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类与河流有着“公平的交易”,即原文中所写到的人们自认为能够统治与管辖河流,对河流进行掠取和破坏,而河流也会对人们怀有敌意,甚至反抗。本题虽然设问是

261、否认同,但是却只能回答“认同”,如果回答不认同,难以自圆其说。第二问是探究题,既要联系文本所体现的主旨,又要联系现实生活去探讨。参考答案:(1)认同,人们自以为是河流的管辖者和统治者,对河流肆意破坏,殊不知河流必然会以同样的方式予以反抗,河流对人怀有敌意,它拒绝作为一条河的责任和道义。(2)启示:可以从人和自然的角度去谈,如:人应该尊重自然,不凌驾于自然之上。从河流的精神角度去谈,如:信仰和自尊是可贵的,要拥有自己的信仰,保持自己的灵魂的高贵和精神的独立。(只要谈到其中的一个方面即可)六、(2011安徽安庆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清荷严阵自从北京下过第一场雪,我就一直思念着日坛公园

262、那一池清荷。记得,夏天那时候,它给我的是一个梦,一个粉色绿色和淡淡的青色濡染于一体的梦。没有风的时候,无数的粉色和无数的绿色,在水下阳光的间隙,形成了一点又一点一片又一片晶莹的多层次的令人无法言喻的静美;而当清风吹过或骤雨来临之际,它又会在坚挺而又柔韧的舞动中,将无数变幻莫测的缤纷色彩洒满池塘。每当这种时候,我便会感觉到:我面前的荷塘,不仅仅是一个荷塘。我面前荷塘里的荷花不仅仅是一池荷花,而是透过荷塘透过荷花,等待人们去发现去领悟的某些尚不为人知的东西。因此,我每去一次荷塘,便陷入一片沉思中。我越来越感觉到:荷塘中的每一枝清荷,它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每一个含苞待放的蓓蕾,都有着一个自己的故

263、事:他们都有自己的日日夜夜,他们都有自己的朝朝暮暮,他们都有自己的霜痕和雨迹,他们都有自己的风节和情愫。我越来越感觉到:虽然经历了阳光,深得阳光之明媚,但它并不张扬,并不招摇。虽然经历风雨,深知风雨之深浅,但它却从不陈述,从不倾诉。面对五光十色车水马龙的世界,它选择的仅仅是一种淡出的沉默之美。有谁能真正懂得荷在沉默中给世人带来这种犹知未知的意念呢?在它香艳满塘时,有人便争相跻身于它的花间,掠它之红以红本身,有人更争相探身于它的叶下,借它之绿,以绿自己。也许正因为如此,几场秋风秋雨过后,昔日的荷塘边,便再也不见借助荷花之美去美化自己的那些季节的过客了。也许正因为游人的疏离,所以,每一年雪后,我总

264、会想着日坛公园的那个荷塘,我想亲眼去看看它繁华凋尽之后的那种美,我想看看它金色的荷茎上依然高高擎着的那些莲蓬,看看它在雪中构建出的那些孤高的姿影,看看虽然碧绿落去但却依旧恋着它的那一池清水,看看那些继远去的游人悄然而至的似乎正痛惜地护着它的那些温柔的微笑的残雪。我想,在这种时候,它一定会给我带来另一个梦,一个在世事沧桑中用强劲不屈的笔触书写着自我的那个梦,那个虽然萧疏于雪霜之下却照样保持着依然故我的灵魂的那个梦,一个坚信在未来的某些日子里,能够不负一池清水,重新以一个花团锦簇的世界使人重又耳目一新的那个梦。几年过去了,重又秋风,重又雪后,我一直没有机会再到日坛公园。也曾通过匆匆驶过的车窗,从公

265、园门口向里张望过,但却一次也没有见过荷塘的影子。又是一年,初雪过后,恰逢天晴日明,我忽然想起我该到日坛公园去看看曾经把毕生芳华默默地倾注于早已将它忘却的忙忙碌碌的人世的那一池荷花了。可是当我终于如愿以偿来到那个荷塘边上的时候,出现在我面前的一切却不由使我深深地失望了。这个旧时的荷塘里,除了一池清水和几点残雪之外,已经没有荷花的踪影了。诚然,我所以选择这个时候来,并非是为了看荷的绿叶和红花,而是为了看看荷在雪中的景象。我想寻求美在被众人忘却之后却依然存在的那种美,那种常常容易被别人忽视但却在灵魂中依然坚守的那种超俗之美和那种超美之美。一枝荷茎上擎着一朵花,一枝荷茎上擎着一团雪,这都是荷花之美,但

266、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美。但令我失望的是,我没有在日坛公园的荷塘里看到荷花的另一种美,我看到的仅仅是雪后荷塘里显得一片疏寂的水面上几片飘落的柳叶。为什么整个荷塘里连一枝残荷都没留下呢?答案很简单:这是这里的园林工作人员过于负责的辛勤劳动的结果。为了保持公园的整洁,入冬以来,他们已经把所有的残荷都清除了。此时此刻,我站在空空的荷塘边,静静地望着那一池清水,不由想到很多人生,很多世事,很多过去的人,很多过去的事,很多眼前的人,很多眼前的事。为什么我们还停留在只承认红花之美和绿叶之美的那个审美层次上呢?为什么我们还不知道那些历经风霜渐渐老去但却依然存在的残荷,那些依然伫立于风前,昂首于雪中,匍匐于冰下的

267、残荷,也是一种美呢?满池残荷,在雪中静静伫立,万籁俱寂中,这不也是一首诗吗?满池残荷,在雪中静静伫立,黑白辉映下,这不也是一幅画吗?满池残荷,在雪中静静伫立,不移不避,不离不弃,这不也是世上能够发人深思的一景吗?我们应该知道:从盛开的荷到凋零的荷,它都在向世人展示着从外形之美升华到精神之美的整个过程。我们应该知道: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美丽是不会因为岁月流逝而衰老的。因此,我希望:当明年雪后,再来日坛公园的时候,我不但能看到雪,还能看到雪下荷塘独有的那种发人深思的美景。(选自2011年3月2日人民日报,略有改动)1.通观全文,简要概括本文主旨。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作者对清荷与

268、残荷进行了描写,并由此引发思考,表达了对残荷的敬佩赞美,以及被世人认同的愿望。参考答案:作者通过对夏日清荷和雪后残荷这两种生命形态的描写、怀想与思考,抒发了对荷的外形美尤其是精神美的赞美,并由物及人,表达了坚守风节不因岁月流逝而衰老的人生期许,以及对这种信念获得世人认同的期盼。2.请从语言表达艺术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一般首先回答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再回答所要表达的感情。参考答案:比拟(拟人)。“满池残荷,在雪中静静伫立”,形象表现了残荷经霜犹在、傲雪伫立的精神美。反问。三个反问句,强调了对残荷之美的肯定。排比。三句话分别从诗情、画意、哲思的角度

269、深层次赞赏残荷之美;整体排比成段,句式整齐,增强语势。3.请指出作者在文中批评的两种现象,并结合全文所蕴含的作者的观点作出简要评价。 解析: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文章第六段和第十二段揭示了作者批评的两种现象。从“我们应该知道:从盛开的荷到凋零的荷,它都在向世人展示着从外形之美升华到精神之美的整个过程。我们应该知道: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美丽是不会因为岁月流逝而衰老的”我们可以概括出作者独到的观点。参考答案:作者批评了“借荷美己”和“清除残荷”两种现象。作者认为“借荷美己”者和“清除残荷”者停留在欣赏外形美的审美层次上,不知道深层的精神美;从清荷到残荷,它

270、都展示着从外形美升华到精神美的整个过程;精神美不会因岁月流逝而衰老。4.文章以“清荷”为题,但写“夏日清荷”的文字很少。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解析:此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以“清荷”为题,但文章主旨却在赞美残荷,不难想到作者是为了进行对比,为残荷作铺垫。可从多个角度回答,言之成理即可。参考答案:从文章思路看:写夏荷是为了引出对清荷繁华凋尽后的怀想与思考,故略写夏荷,详写残荷。从创作意图看:作者意在怀想残荷不离不弃、依然坚守的超俗之美,故略写夏荷,详写残荷。从文章主旨看,作者意在赞美从外形之美升华到精神之美的过程之美,故略写夏荷,详写残荷。从表现手法看:作者借物抒情,表达精神美不因岁月而衰老的主旨,故略写夏荷,详写残荷。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