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28 ,大小:668KB ,
资源ID:421845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421845-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2届高三政治二轮精品复习课件:专题14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新人教必修4).ppt)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2届高三政治二轮精品复习课件:专题14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新人教必修4).ppt

1、1关于物质 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 区别 联系 物质 哲学上物质概念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征。哲学上物质概念是从具体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只能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并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两者是个性与共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物质的具体形态 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具有哲学上物质共性(客观实在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可以被改造的,有生有灭。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 静止 区别 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联系 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彼此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2、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反对的错 误观点 否认运动的绝对性:绝对静止;形而上学 否认运动的相对静止:相对主义;诡辩论 2.关于意识 意识的能动作用与意识的反作用 区别 联系 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指导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调节和控制人的生理活动。(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以物质决定为前提的;主观能动性总受客观规律的制约。不同性质意识的反作用是不同的: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思想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2)意识的能动作用包含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反作用 指导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调节和控制人的生理活动。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 教条主义 经验主义

3、区别 出发点是书本上的个别词句和结论、领导人的讲话、上级的指示等,不考虑实际情况,往往表现为不重视实际经验的重要性。出发点是狭隘的局部的经验,往往表现为不重视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联系 二者产生的根源是相同的,实质上都是唯心主义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二者的出发点是相同的,都是从主观出发,行为上都是不问具体情况,不从实际出发,主观认识脱离当时当地的客观实际,一刀切,瞎指挥,都是主观主义的工作和思想方法。二者的结果相同,都必然会给工作带来损失甚至失败。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区 别 基本含 义不同 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作为根本出发点。做事情要从实际出发,

4、从中引出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所起作 用不同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实事求是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只有实事求是,才能使我们的思想、行动根据变化发展的实际情况,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不断解决新问题,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对立表 现不同 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常表现为宿命论和“盲目论”(续表)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联系“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实

5、事求是”本质上是一致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际”就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实事求是”的“实事”是指客观实际,两者都是强调主观必须符合客观。因此,实事求是其实就是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而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就必须要实事求是。3.关于规律 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标题 世界观 方法论 实际运用 复习注意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 规律是客观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具有不可抗拒性)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的认识,坚持以此为指导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就是强调

6、尊重客观规律。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关系所取得的成果,都是在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而取得的。自主创新的过程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规律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人们可以改变条件从而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而不是改变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但不是永恒不变的,规律会随着事物的性质、条件不同而变化。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创造美好生活。一方面,规律的客观性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人们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 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我们应该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规律的

7、客观性原理和方法论要求:既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两者不可分割,也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片面强调规律的客观性而否认主观能动性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夸大主观能动性而否认客观规律的制约性是唯心主义思想。注意:A.主观能动性不能制约客观规律,因而两者不能是相互制约的。B.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着。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区别于具体科学的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规律 具体科学的规律 区别 哲学规律是整个世界普遍适用的一般规律 具体规律只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中某一领域、某一方面起作用的特殊规律 联系 哲学上讲的规律概念,是对各种具体规律共同特性的概括和总结

8、,二者之间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规律和规则 规则 规律 区 别 含义 规则是人们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 规律则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性质 规则是人们制定的,可以修改、补充或废除,是主观的 规律则不能被制定、修改、废除,是客观的 联系 一个正确的、合理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4.关于真理 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区别 联系 真理 认识是客观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认识有正确的,有错误的,而真理是正确的认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认识和真理、谬误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三者就其形式来说都是主观

9、的,就其内容来说都是客观的。真理和谬误二者相伴而行,在一定条件下二者相互转化。谬误 认识是客观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认识有正确的,有错误的,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依据(世界观依据)物质决定意识 一切从实际出发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理论联系实际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解 放 思 想,与 时俱进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实事求是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在 实 践 中 检 验 和发展真理 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

10、证关系;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求真务实 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切原理都是建立在它之上的。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物质性,但不等同于物质。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属于意识的范畴。所以说具有物质性而不是物质本身的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不等同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认识、真理、科学理论的关系 认识 真理 科学理论 区别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真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理论是人们把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某一领域的知识体系,它包括正确的理论,也包括不正确的理论,不形成体系的知识不成为理论

11、。科学理论都属于正确的理论。联系 它们都来源于实践,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主观的东西,是第二性的,它们统一于实践;它们的内容都是客观的,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科学理论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理论,是真理性的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都属于人们的认识。热点链接: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Expo 2010),是第41届世界博览会。于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在中国上海市举行。此次世博会也是由中国举办的首届世界 博 览 会。上 海 世 博 会 以“城 市,让 生 活 更 美好”(Better City,Better Life)为主题,总投资达450亿人民币,创造了世界博览会

12、史上最大规模纪录。展会名称 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 举办地点 上海市中心黄浦江两岸,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的滨江地区 主题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会期 2010.5.110.31,共184天 吉祥物 海宝 展会类别 综合类 参展方数量 240个国家地区组织 投资成本 约450亿人民币 会场面积 5.28平方公里 参观人数 预计7000万人次 1.正在上海世博会丹麦馆展出的“美人鱼”雕像,是根据安徒生童话中的“美人鱼”形象创作的,许多孩子都是读着安徒生童话长大的,但因为成长背景,生活习俗等差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美人鱼”形象。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人们对“美人鱼”认识是对现实存在“

13、美人鱼”的反映 B童话中的“美人鱼”体现了安徒生主观能动性的随意发挥 C“美人鱼”雕像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D人们心中的“美人鱼”是一个感性形象,他只是感性认识的产物 C 人们对“美人鱼”的认识是人们主观想象的结果,非感性形象,A、D项排除;童话中的“美人鱼”是安徒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作的结果,但非随意发挥而是有其创作的意图,B项排除。世博会上的“美人鱼”是建设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创作的,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解析】2.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某校高二(1)班同学以“走进世博,聚焦安徽”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甲同学:上海世

14、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整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示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馆以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乙同学:上海世博会是低碳世博。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低碳”理念贯穿于上海世博会方方面面。如世博会的照明全面采用半导体照明(LED),既不减少亮度又节省能源百分之九十;安徽馆的建筑和装饰大量采用了节能环保产品;安徽将利用世博会推介发展低

15、碳经济的招商项目,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1)请你结合甲同学的发言,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2)请你结合乙同学的发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说发展低碳经济对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积极影响。(3)通过讨论,同学们认识到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低碳世博”。请用实践的观点谈谈你对这一探究活动的认识。(1)悠久的“和谐”思想,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等,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丰富的中国元素,独特的徽派建筑,多样的民间艺术等,说明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各种文化和谐共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或“中

16、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参考答案】(2)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参考答案】(3)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选择“走进世博、聚焦安徽”这一主题进行探究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文化世博”、“低碳世博”的认识来源于探究活动,对世博会的认识在探究活动中又得到了深化。【参考答案】试题取材社会热点,通过再现某校高二(1)班的一次主题探究活动过程,巧妙地将上海世博、世博安徽以

17、及低碳理念和低碳经济等热点问题联系起来。第(1)问,考查考生在获取和解读信息的基础上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考生要从甲同学的发言中概括出“历史悠久、一脉相承”,说明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概括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概括出“各种文化和谐相处”,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第(2)问,要求考生从乙同学的发言中获取低碳理念和低碳经济的知识,论证发展低【解析】碳经济对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积极影响。以“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低碳理念和科学发展观相一致,因此,考生可以调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知识,结合材料作答即可。第(3)问,切入点小,设问指向明确。考查考生描述和简单阐释事物的能力,要求考生要抓住“实践的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评价这一探究活动。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