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0 ,大小:195.50KB ,
资源ID:421723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42172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广西桂林市逸仙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广西桂林市逸仙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1、广西桂林市逸仙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5小题,合计70分)1. 在当今保存的青铜器皿中,商代青铜器经常刻以夸张变形的兽面或原始图腾作为纹饰;周代青铜器皿则大多遵从固有的规格,在装饰上具有显著的秩序感。引起这一变化反映出A. 政治理念中的理性色彩B. 儒家思想对政治的影响C. 专制体制的进一步完善D. 审美观念中的神秘主义【答案】A【解析】【详解】周代的青铜器纹饰更多的体现了秩序和规整,而青铜器在商周时期多为礼器,商周青铜器的纹饰风格变化反映了周代政治伦理相对于商代更加规范,即政治理念中带有理性色彩,A正确;

2、儒家思想在西周并未出现,排除B;西周不是专制体制,排除C;神秘主义更多的体现在商代青铜器中,排除D。2. 尽管夏、商两朝已控制了足够广阔的疆域,但夏商时授予各部落封号(“封”)更多是对部落联盟的政治现实的认可,而西周则通过授土授民,既封且分。从材料可知西周分封A. 继承了夏商两代的制度B. 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力C. 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往D. 加强了边远地区的开发【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可知,西周分封是建立在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增强的基础上。西周王室除了授予诸侯以名号外,更采用授土授民的手段进行拓展以拱卫王室,被分封者必须对王室尽相应的义务,相对而言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B正确;A项表述不符

3、合材料信息,材料强调的是西周对于地方实行“授土授民”而非形式上的承认;材料没有涉及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远地区的开发,C、D两项错误。3. 据载,太公吕尚封于营丘。他到位后“修政,因其俗,简其礼,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而周公长子伯禽受封治鲁也经历了一番“变其俗, 举其礼”的建国过程。这说明分封制有利于A. 传播周礼,促进 文化认同B. 开疆拓土,长治久安C. 稳定秩序,加强中央集权D. 屏藩王室,神化王权【答案】A【解析】“因其俗,简其礼”说明齐国对于周礼进行了发展和传播,“变其俗, 举其礼”也是传播周礼的表现,说明分封制促使文化认同,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论述的是风俗和文化传播,不是疆土

4、的拓展,故B项错误;前秦时期分封制没有实现权力高度集中,故C项错误;神化王权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故D项错误。点睛: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在复习时把握一个“主体”、注意两个“角度”、理解三个“特点”。一个“主体”: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紧密结合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两个“角度”:一是纵向认识早期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二是横向与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比较,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三个“特点”: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二是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三是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4. 古代中国有一种官职,没有固定的治所,每年八月巡视

5、所辖区域,“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这一官职的职责是A. 征收地方赋税B. 管理地方行政C 监察地方政治D. 掌管地方军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没有固定的治所,每年八月巡视所辖区域,“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汉代的刺史制,负责监察地方,C选项符合题意。征收地方赋税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管理地方行政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掌管地方军事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点睛】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刺史制度是维护皇权的有力手段,对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5. 有学者认为,隋唐科举制度比起以前

6、的选官制度无疑是革命性的创新和进步。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科举制度A. 以官举士,择优选拔B. 公开考试,平等竞争C. 冲破门第,品德惟上D. 自由报名,唯德是举【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以官举士,择优选拔”与汉代察举制有关,故A项错误;“公开考试,平等竞争”体现了科举制度的进步性,故B项正确;科举制注重考试成绩,不是“品德惟上”,故C项错误;隋唐科举制并不是自由报名,是有一定限制的,故D项错误。6. 1839年,林则徐在谕各国商人呈缴烟士稿的通令中指出:“况茶叶、大黄,外夷若不得此,即尤以为命,乃听尔年年贩运出洋,绝不靳惜,恩莫大焉!”材料反映出林则徐A. 力主中外商贸平等往

7、来B. 警惕四方对中国的原料掠夺C. 准确认识西方经济形势D. 仍受到天朝上国思想的束缚【答案】D【解析】题干中通令的大意是,像茶叶、大黄这些东西,洋人(外国人)没有它们就无法生存,就这样听任你们每年将这些东西运出海外,一点都不吝惜,对你们的恩惠多大呀。他强调茶叶、大黄对于西方人的作用很大,西方人没有它们无法生存,同时认为这是中国对于西方人的恩赐,体现了他仍受到天朝上国思想的束缚,故D项正确;题干并没有体现林则徐主张平等商贸往来,故A项错误;从题干中可以看出,他只是强调茶叶、大黄对于西方人的作用很大,并没有体现抵制西方掠夺原料的观点,故B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林则徐认为茶叶、大黄对于西方人的作用

8、很大,并没有认识到西方工业革命后要求扩大商品市场的经济形势,故C项错误。7. 英国的格雷斯顿评价鸦片战争说:“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作者没有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B. 作者在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C. 作者认为英国是在保护自由贸易的原则D. 作者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可知,格雷斯顿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非正义的,是为了保

9、护鸦片贸易,没有看到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故A正确;B、C两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不正义”“可耻”不符;题目中未涉及对中国的支持,故排除D项。故选A。8. 严复在评价近代一场战争时说:“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矣。”该战之后A. 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B.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C. 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D. 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剪我最亲之藩属(朝鲜)”“威海”可知反映的是中日甲午战争。甲午战后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帝国主义加深

10、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C正确;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是鸦片战争,A与题意无关;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B与题意无关;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是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D与题意无关。9. 中英天津条约规定英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往来,但一直到60年代外国轮船才得以进入长江航线。外国轮船未能按时进入主要是由于A. 太平天国战事的影响B. 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办C. 地方官员的极力阻挠D. 清政府固守闭关锁国政策【答案】A【解析】 “但一直到60年代外国轮船才得以进入长江航线”,说明清政府的条约不能兑现。外国轮船未能按时进入主要是由于太平天国战事的影响

11、,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控制长江航道,因此选择A; 1872年上海成立轮船招商局创办,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B;“中英天津条约规定英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往来”,说明已经开国通商,C D错误。10. “对欧洲人的仇恨如同烈火一般蔓延到全中国。一场针对外国势力的仇恨和恶作剧以一种古老的形式爆发出来。”(HG韦尔斯世界史纲)这段材料描述的事件是A. 义和团运动B. 戊戌变法C. 辛亥革命D. 抗日战争【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对欧洲人的仇恨如同烈火一般蔓延到全中国”“一场针对外国势力的仇恨和恶作剧以一种古老的形式爆发出来”等信息可知,斗争主要矛头对准外国侵略者,结合选项可知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口号,

12、故A项正确。戊戌变法主张学西方政治制度,没有涉及把斗争主要矛头对准外国侵略者,B项错误。辛亥革命主张推翻清政府,对外国列强抱有幻想,C项错误。抗日战争是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与材料“对欧洲人的仇恨如同烈火一般蔓延到全中国”不符,D项错误。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本题的题眼是“对欧洲人的仇恨如同烈火一般蔓延到全中国”“一场针对外国势力的仇恨和恶作剧以一种古老的形式爆发出来”,根据对题眼的了解,结合义和团运动的内容逐一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11. 从全面抗战开始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国民党政府积极寻求苏、美、英等国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援助,首先争取到的是苏联

13、的援助。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国民政府争取到美国允诺“租借法”运用于中国。这体现了国民政府A. 得到了国际大国的持续援助B. 努力抗战的基本态度C. 借助抗战改善自身国际形象D. 依赖欧美列强的抗战路线【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从全面抗战开始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国民党政府积极寻求苏、美、英等国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援助”体现的是国民政府积极争取国际援助进行抗战的态度,B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说法属于表象,排除;抗日战争事关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与改变国际形象无关,C选项排除;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抗战,D选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12. “1937年9月,日军最精锐的第五师团进至河北蔚县,其一部西

14、向山西广灵、灵丘进犯。这时红军刚改编为第八路军,也在向山西前线开进,八路军主要在敌军侧后进行游击战八路军首战告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其中“首战告捷”发生在A. 太原会战期间B. 徐州会战期间C. 枣宜会战期间D. 百团大战期间【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八路军首战告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以及时间1937年和地点“山西广灵、灵丘进犯”可以判断,题干描述的是平型关大捷,属于太原会战的一部分,A正确;徐州会战发生在1938年,枣宜会战发生在1940年,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下半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C、D。13. 民国二十八年冬,政府军训部曾编译一书,并附有训令:“

15、查为长期抗战,消耗敌人兵力,争取主动地位,富有弹性之战法。适应现阶段之需要,应在敌侧后发动打击。惟国军干部对此尚欠普遍与深刻之研究随令颁发,各部队学校一体研究,俾利实用,而歼敌寇为要。”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富有弹性之战法”指游击战B. 国民党重视防御阶段的军事培训C. 游击战成为抗战唯一作战方式D. 百团大战鼓舞了全国抗战的士气【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提及“民国二十八年冬”即1939年,“为长期抗战,消耗敌人兵力,争取主动地位,富有弹性之战法”,可见抗战期间的游击战的贡献,A项正确;材料提及“国军干部对此尚欠普遍与深刻之研究”,即研究游击战战术的优势,但以“歼敌寇为要”,B项

16、与材料旨意不符,排除;材料提及的是游击战,但不是唯一的作战方式,C项排除;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D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军民的抗日斗14.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千里大平原展开了游击战,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魂飞胆也颤,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人仰马也翻,全民皆兵,全民参战,把侵略者彻底消灭完。”歌曲生动地体现了中共的抗战路线。制定该路线的是A. 遵义会议B. 瓦窑堡会议C. 洛川会议D. 政治协商会议【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A是在1935年1月长征途中召开的,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

17、折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是在1935年底召开的,确立了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不符合题意,排除;1937年8月洛川会议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战区和敌后,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材料描述的地道战就是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作战方式,是游击战战法之一,C项正确;D是在1946年1月抗战胜利后在重庆召开的重要的会议,不符合题意,排除。所以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战争洛川会议15. “它产生于农民运动中,却又游离于农民斗争之外,这决定了它不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只不过为19世纪中国的社会思想留下一份珍

18、贵的资料”材料中的“它”是指( )A. 天朝田亩制度B. 海国图志C. 资政新篇D. 孔子改制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运动颁布的纲领性文件,资政新篇其中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故A错误,C符合题意;海国图志是地主阶级魏源所著,孔子改制考是资产阶级康有为所著,排除BD。故答案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资政新篇【名师点睛】运用多元史观解读鸦片战争史学范式理解与认识革命史观它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代化史观它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19、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进程整体史观它使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打破了中国“闭关”的局面社会史观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生活方式等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社会习俗文明史观鸦片战争后,西方先进的文明传入中国16. 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A. 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B. “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C. 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D. “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是由于小农经济出身农民阶级局限性所致,因为农民阶级

20、不是新的生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胜利,故D项正确;“长歌涌入金陵”,定都天京后孤军北伐,是失败的主观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腐朽享乐”导致内部矛盾尖锐,以致发生内讧,这是领导者被胜利冲昏头脑,进取心逐渐衰退的表现,但不是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主张绝对平均,在当时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空想,但这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的表现之一,故C项错误。【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17. 下面哪份刊物最可能首刊介绍如下内容:“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 )A. 国闻报B. 民报C. 新青年D. 湘江评论【答案】B【

21、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相关内容。民报是同盟会的机关刊物,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首发于这个刊物,所以答案选择B项。国闻报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刊物,所以排除A项。新青年是资产阶级激进派的刊物,所以排除C项。湘江评论是无产阶级的刊物,所以排除D项。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辛亥革命民报18. 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当时公开号召同盟会员、革命志士宣传太平天国,宣传洪秀全,他首先以“洪秀全第二”自居,他又褒称太平天国诸领袖为“民族英雄”、“老革命党”,这是因为A. 二者革命任务上的一致性B. 二者革命前途上的共同性C. 二者革命纲领上的共同

22、性D. 二者革命主体上的一致性【答案】A【解析】题干阐述了孙中山对太平天国的肯定,但二者前途是不一样的,同盟会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符合世界潮流,太平天国是推翻清政府,建立的是封建农民政权,排除B选项。两者革命纲领截然不同,一个是资产阶级纲领,一个是天朝田亩制度,强调的是农民的利益,排除C选项。两者革命主体分别是资产阶级和农民,排除D选项。两者的任务都是推翻清政府统治,故选项A正确。19. “辛亥革命,在政治上含有很大意义,专就民族扩大一方面看来,那价值也真不少,这便是把二千年来的东胡民族,全数融纳进来,变成了中华民族的成分。”材料反映辛亥革命A.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 完全消除了民族间

23、的隔阂C. 使共和体制取代封建帝制D. 增强了国人的民族凝聚力【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专就民族扩大一方面看来,那价值也真不少,这便是把二千年来的东胡民族,全数融纳进来,变成了中华民族的成分。”并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提出了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的观念,增强了国人的民族凝聚力,推动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不是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A错误;B项“完全消除”说法错误,排除。使共和体制取代封建帝制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点睛】排除错误选项时常用的方法有:第一,绝对化错误,如本题的B项。第二,选项是否与材料有关,如本题的AC两项。20.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

24、,实行总统制;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颁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这种做法A. 引发政体频繁变更社会动荡B. 权力分散降低行政效率C. 因人设法违背法律精神D. 有利于防止专制维护共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题干反映孙中山颁行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是针对袁世凯,故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实行责任内阁制并不意味着政体的频繁变更,并导致社会动荡的说法也是与史实不符;B项“权力分散”说法错误;孙中山这一做并没有在实际上起到效用,袁世凯最终还是复辟了帝制,D项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1. “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

25、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一材料A. 否定了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B. 揭示了清朝灭亡的内在原因C. 说明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局限性D. 描述了全国所有省份独立的概况【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材料可知。“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肯定了武昌起义的首义作用,A不合题意;由“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指出了清朝灭亡的内在原因,B符合题意;材料中并未涉及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问题,排除C;十三

26、省独立而非所有省份独立,排除D。故正确答案为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影响及清朝灭亡及其原因22. 有历史学家指出:“说辛亥革命是一次胜利的革命,一条重要的理由就是皇帝不那么好做了。”这是强调辛亥革命A. 推翻了清王朝统治B. 使民主共和理念逐渐深入人心C. 打破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D. 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一条重要的理由就是皇帝不那么好做了”可以看出,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已经逐渐抛弃了专制皇权的观念,故B正确;材料强调辛亥革命从思想观念上对人们的改变,而不是强调推翻了清王朝统治,排除A项;C项与“皇帝不那么好做了”这一

27、主旨无关,排除C项;D项涉及的是经济方面,而材料涉及的是思想观念,排除D项。23. “巴黎的和会,各国都重本国的权利,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为此,五四运动提出了A. “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口号B.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口号C.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D. “公理战胜强权”的口号【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美、英、法等大国操纵会议,把原本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引发了五四运动,因此口号应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故选C。“将革命进行到底”是毛泽东在19

28、49年的新年献词。因此A项错误;“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是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因此B项错误;“公理战胜强权”是一战胜利后的口号,并不符合中国五四的背景。因此D项错误。24. 一位五四运动的参与者回忆说:被捕的学生初由各地的警察送到各警察分局分所,而那些学生就在各分局分所对着看守的警察演讲起来,学生“垂泪而道”,警察亦大都“掩面而泣”。这说明五四运动A. 对人民大众的觉悟起了启导作用B. 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主导作用C.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D. 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学生“垂泪而道”,警察亦大都“掩面而泣”明显可以看出,学生的行为影

29、响到了警察的思想,说明五四运动启发引导了民众的觉悟。故答案为A项。B项,根据所学可知,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所起的作用不是主导作用,而是先锋作用,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排除;D项,该项表述是五四运动的性质,但是从材料中看不出反帝和反封建的特点,排除。25.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毛泽东对此评价说:“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其中,“开天辟地”主要是指A. 第一次在中国大地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口号B. 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C. 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D. 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答案】C【解析】试题分

30、析: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其主要“新”在领导阶级、指导思想、革命目标等方面。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五四运动为标志;新文化运动期间李大钊首先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举起社会主义大旗;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在党的“二大”上制定的。26. 一位国民党曾评价某件事件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件大事在当时来说,象征着中国内部的团结,意味着国共两党新关系的开始。胜利与团结,正是双喜临门,不但全国人民为之欢欣鼓舞,而且全世界人士亦寄予热烈的希望,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突然为之提高了许多。”该事件是A. 第一次国共合作B. 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C. 重庆谈判D. 北平和谈【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

31、胜利与团结,正是双喜临门”“全国人民为之欢欣鼓舞,而且全世界人士亦寄予热烈的希望,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突然为之提高了许多”可见是在抗战胜利后,人们寄希望于国共两党继续合作、和平建国,故选C。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大革命失败、国共关系破裂告终,不符合题意,排除A。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是在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不符合题意,排除B。北平和谈发生在解放战争即国共再次内战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27. 某纪实文学写道:“7月9日,烈日灼灼,广州东校场,军旗飘飘,10万军民人头涌涌,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等口号声此起彼伏。”据此判断,该誓师场景是描述A. 抗日

32、战争B. 北伐战争C. 解放战争D. 三元里抗英【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的“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等信息可知,当时应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期,故该誓师场景应为北伐战争时期,故选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国民大革命北伐战争28. “如果最近一周内广州军和唐生智联合起来确实占领了长沙和长沙以北湖南全省,那么在这里、在北方将产生异常巨大的后果,这将是对吴佩孚新的沉重打击,可能使吴佩孚全军覆没。”材料中所反映的这场战争的最重要意义在于A.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B. 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C.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D. 彻底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33、,北伐战争是19261927年由国共合作组织领导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北伐的目标是北洋军阀,这次战争的结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根据材料“这将是对吴佩孚新的沉重打击”可知是北伐战争,C选项符合题意。遵义会议的成功召开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A选项排除。中共一大的召开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B选项排除。新中国成立彻底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D选项排除。29. 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A. 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B. 中共“七大”“工农武装割据”敌后游

34、击战C. 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中共“七大”D. 遵义会议井冈山道路论持久战【答案】C【解析】解题时可根据材料“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目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历程,解答时结合所学知识逐项分析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昌起义发生于1927年,遵义会议召开于1935年长征途中,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于1930年写的文章,阐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七大召开于1945年,而“工农武装割据”提出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B。结合所学,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

35、共发动多次武装起义以挽救革命,在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改向井冈山进军,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探索出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中共七大召开又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故C正确。结合所学,遵义会议召开于1935年长征途中,井冈山道路是在1927年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探索出的革命道路,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于1938年创作的关于抗日战争的文章,排除D。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的历程,题目难度不大,但是关键在于考生在复习中要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厘清历史发展脉络,理解历史事件的前后联系。如本题只要学生在复习中理清了中共

36、党史的脉络,就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30. 1927年7月20日,中共中央发布农字第九号通告,要求“不缴苛捐苛税”,“不缴预征钱粮”,“取消高利贷”,“没收大地主土豪劣绅及反革命的土地”,“农会政权的斗争和土地革命必须武装才能保障其胜利”。据此可知当时中共A. 正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B. 竭力加强根据地政权建设C. 全面贯彻党的民主革命纲领D. 初步总结大革命失败教训【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农会政权的斗争和土地革命必须武装才能保障其胜利”和所给时间可知,中共吸取大革命失败的教训,认识到农民和武装力量的重要性,D选项符合题意。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属于毛泽东进入井冈山之后开展的,与材料

37、所给时间不符,排除A、B。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材料未体现贯彻党的民主革命纲领,C选项不符合题意。31. 遵义会议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因为它表明中共A. 排除了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干扰B. 开始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C. 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党中央的正确领导D. 找到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正确途径【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遵义会议前,中共的重要会议和决策是在共产国际的领导和帮助下进行的。遵义会议上,中共在与共产国际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与政策问题,妥善地

38、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故选B。A项明显错误,C项是成就;D项错误,应该是在土地革命开始的时期。点睛: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遵义会议如何使中共从幼稚走上成熟的,这个可以从遵义会议的出背景来分析。32. “一、二、四三个主力方面军,也要大会合了蒋介石想阻扰我们的会合,企图消灭我们这一个再消灭另一个的计划,完全失败了。我们三只铁拳在一条火线上合起来作战,一定更有把握,打更大的胜战。一战消灭敌人的几个师几个纵队,铲除一切抗日障碍。”材料中的会合指的是A. 井冈会师B. 陕北会师C. 会宁会师D. 新四军与八路军会师【答案】C【解析】材料“一、二、四三个主力方面军

39、,也要大会合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会合指的是1936年会宁会师,故C项正确;ABD项排除。点睛:材料“一、二、四三个主力方面军,也要大会合了”是解题的关键。33. 下图为解放战争时期某一重大行动。这一行动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有A. 标志着新内战全面爆发B. 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C. 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序幕D. 拉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图例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进攻箭头指向大别山可知,这是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这一行动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C正确;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其标志是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排除A;1948年9月至1

40、949年1月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排除B;战略决战的序幕是辽沈战役,排除D。34. 这次战事(役)结束后,南线国民党军主力全部被歼,南京、上海及武汉已面临严重威胁。纽约先驱论坛报感叹:“中国打完了最大规模的一场战争,南京国民政府遭到的悲剧,显示出一个时代的结束”。材料反映的是( )A. 淞沪会战B. 平津战役C. 淮海战役D. 渡江战役【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淮海战役使南线国民党军的精锐主力基本被消灭,国民党统治的政治、经济中心南京、上海以及长江中游中心城市武汉等地已处在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加速了国民党政府的崩溃。材料“南线国民党军主力全部被歼,南京、

41、上海及武汉已面临严重威胁”可知是淮海战役,C正确;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战役,A错误;平津战役位于华北地区,不符合材料的主旨,B错误;渡江战役是推翻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的战役,D错误。故选C。35. 毛泽东的诗词艺术性地记载了中国革命的历程。下列诗词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按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此行何处?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创作于1930年红军反围剿时期;创作于1949年渡江战役;创作于1935

42、年红军长征时期;创作于1927年秋收起义时期;因此正确顺序是;所以答案选B项,ACD项排除。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合计30分)3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材料二 只因宋初太祖、太宗不知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揽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材料三 倘使我们说,中

43、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材料四 其实中国历史上已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以上材料均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2)根据材料二,分析宋朝在政治体制上未能有“大变动”的原因。(3)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4)结合明清相关史实,说明君主专制强化为何不能简单地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答案】(1)秦汉:确立并巩固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44、。唐朝:完善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三省六部制)。(2)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削弱相权);缺乏人才。(3)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4)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1)结合秦汉和唐朝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相关所学分析回答。秦朝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历朝所沿用,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唐朝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2)依据材料二“宋初太宗太祖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等信息可概括

45、得出宋朝在政治体制上未能有“大变动”的原因。(3)材料三指出“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说明明清两代君权失去制约,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结合明清时期的政治特征相关所学列举明清两朝加强君主专制的具体措施进行作答即可。(4)分析设问可知该小问考查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积极作用。结合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相关所学可知,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37.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中华民族由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确立了历史转折点。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盖谋求帝国臣民之康宁,同享万邦共荣之乐亦为朕所拳

46、拳服膺者。前者,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主权,侵犯其领土,固非朕之本志日本天皇停战诏书对那些为使几万在满同胞的生命财产免遭暴戾支那(注:对中国蔑称)之残害而持续战斗的帝国特派满洲军队以及长期遭受奉天(注:沈阳)政府侮辱和迫害的在留居民表示感谢和慰问大阪朝日新闻1931年10月15日布告材料二侵略中国东北,使之完全变成殖民地是日本帝国主义诞生后就制定了的目标,在1931年,已经不单单是军部激进派的要求,资本家、地主、政党、政府都有同样的要求井上清、铃木正四著日本近代史“帝国内部现正痛切体验生产力之不足,生产设备之不足,原料之不足及蓄积资本之不足

47、。凡此均需开始新的战争,俾有所补充;而国内不稳势力之高涨,罢工之狂澜,亦需发动内外举国之战争,以期平靖世界历史资料选辑材料三现在国际形势与国内形势都是有利于对日抗战的。国际舆论一致地责斥日本的强盗行径。国内自从西安事变后,与中华民国有着同样长久生命的内战终于在共产党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下被结束了,国内和平实现了,国共合作的谈判亦有了初步的成功,南京政府的政治路线亦开始了新的转向这一切都是向着我们团结御侮对日抗战的总目标迈进,都是在抗日阵线中的初步成绩。只要这样地继续下去,勇敢地大踏步地继续下去,终会给与中华民族以新的激动力来实现他的民族解放的神圣任务的!朱德实行对日抗战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

48、纳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对其予以驳斥。(2)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获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抗日战争对国人的启示。【答案】(1)理由:维护日本和东亚的稳定,实现共同繁荣;保护日侨的生命财产安全。驳斥: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2)原因:既定国策;军国主义膨胀;资本主义发展需求;转移民众视线,缓和国内矛盾。(3)原因: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为抗战胜利奠定物质基础;国际社会的援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实现了全民族抗战。(4)启示:以史为鉴,增

49、强忧患意识,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和右翼势力的增长;理性处置国际争端;坚决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安全。【解析】试题分析:(1)主要考查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目的,旨在考查在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并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答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理由”由材料一中的信息“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即可得出“维护日本和东亚的稳定”的结论。由材料一中的信息“使几万在满同胞的生命财产免遭暴戾支那之残害”即可得出“保护日侨的生命财产安全”的结论;第二小问“驳斥”可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真实目的及危害等角度思考作答。(2)主要考查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目的,旨在考查从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二中的信息“是日本帝国主义诞生后就

50、制定了的目标”即可得出“既定国策”的结论;由材料二中的信息“已经不单单是军部激进派的要求”即可得出“军国主义的膨胀”的结论;由材料二中的信息“生产力之不足.需开始新的战争”即可得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的结论;由材料二中的信息“国内不稳势力之高涨.需发动内外举国之战争”即可得出“缓和国内阶级矛盾的需要”的结论。(3)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答题的能力。“经济方面”可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影响这一角度思考作答;“政治方面”可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这一角度思考作答;“国际方面”可从国际社会的支持与援助这一角度思考作答。(4)属于开放型的探究题,言之有理即可。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